形象-独立篇(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篇拙作与你之前看到的小说没有任何关系,它也不是一篇小说。它是我随意感受的载体,我突发奇想地想到了我可以用一篇独立于这本小说集之外的文章来表达我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它。它本可以作为一篇序言或是后记名正言顺地成为此书的一部分,但为了不打乱小说集的整体性,我将它摆在书的最后,并且也剥夺了它成为后记的资格。我不希望我这篇独立的拙作出现在这里混淆你的视听,它只是一篇单纯的随笔,是我率性而为的产物。

    在书的开头杜撰一篇由不存在的人物撰写的前言并非我有意而为之,只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假扮;也正因为如此,我享受小说带给我的快乐。我一直都坚持小说的游戏性,认为我们没有权利把小说严肃化,它生来就被赋予了赐给我们快乐的独特能力。也许有不少人认为前言有更深层的含义,譬如他们会说,它隐晦地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或是我明显对此书感到信心全无。这是完全没有的事。我把它当作一篇小说,所以我决定跟大家玩个小游戏,另一方面我也想借它来诉说人们对事物的热爱。

    人们都想知道出版一本书需要费多少心思以及经过多久的考虑,我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结合到自己的经验告诉你答案:仅仅是对我来说,我几乎是一秒钟就决定了我要出版一本书,而且不是别的,它一定是一本小说集。一般而言,小说集是汇编已经写好的作品,没有人会在没有作品之前想到去汇编它们。然而那样被汇编出来的小说集就杂乱了许多,篇目之间根本没有联系,丧失了小说集的统一性(弗朗索瓦·里卡尔在一篇评价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的文章中指出,小说集既有独立性,也有统一性——即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将各个小说联系起来,使整部小说集的主题和语义空间统一。我对此深信不疑,它就是一种实验性的手法),读者不易参与到其中。混乱是形容这类小说集最好的词语。此类小说集多是由后人汇编已过世的小说家的作品而成的,然而我到目前还没看到实验性的小说集的普及(仍然有,《好笑的爱》算是一部,不过可能由于短篇小说在现代不受欢迎,实验性的小说集还是凤毛麟角)。我们应该知道,游戏之所以会成为游戏,是因为它的多变和有趣,它时刻在变。

    做出这个决定后,从一月份开始,我就像个职业小说家那样每天规律地写作,恰逢那时正是学生的假期,所以我不曾中断它。(其实,在假期之前我就开始动笔写了,初衷则是我想要训练自己的写作。在正式开始写这本小说集之前,我已经完成了两篇小说,它们分别是《不幸福》和《法兰克福》,因此它们显得有些稚嫩。)最开始,每日的写作让我感到无比痛苦,我觉得那是一个无底洞,自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看样子它还会消耗我更多的精力。然而我还是每天按时地写作,没有中断它;我出版的目的很快就转变成了一种依赖,一种对文学的依赖,像是糖尿病人对胰岛素的无法摆脱。写了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我的情况变成了这样:我每天的心情好坏基本上是由那天的写作顺利与否决定,所以我的心情总是会出现极大的反差,间隔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两天,因为我不能保证我每天的写作都十分顺利。写作在我内心起微妙的作用,它会让我觉得世界有时是可亲可爱的,有时则是面目可憎的。

    这本书不带有其他目的,它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为了给我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至少是我认为);它最大的作用,是让我感觉到了自身的存在,也给了我一个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它与生命一样沉重。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绝对遵循此书定下的基调,它就像法律一样不可撼动,在它的约束之下,我不至于变得扭曲,也能更完美地彰显我的独特。此书的基调即为实验性,在阅读了成堆的被定为学生必读书籍的作品之后(如苏联的文学作品),我就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要现代地写作,实验性将成为我写作的前提。由此,我的作品中没有真理,不揭露社会,不是为人类的发展而写。我只探索情绪中更细致的可能。从接下来的这段文字中,你就会明白我的基调,了解到我的喜好:我所学习的小说家的榜单中都有些谁?我毫不犹豫地会写上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为什么?很简单,我爱他们,他们是我快乐的源泉。

    我想更细致地谈谈实验性的小说家们。我对中国文化一直都感到很苦恼,小说作为一种非东方的事物,我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民族融合到小说之中?博尔赫斯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另外,口头寓言也是一种方式,但显然,现在时机未到。(正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解放了我所推崇的奥尔罕·帕慕克。)虽然世人没有对米兰·昆德拉的实验性达成一致认识,但我一直都认为他是个富有实验性的小说家,只是没有纳博科夫那般明显。昆德拉小说的实验性体现在被精心编织的结构上(《笑忘录》或《好笑的爱》),不是体现在文体和“隐含的思想含义”上。细心的你也许可以在此书中看到纳博科夫或帕慕克或昆德拉的影子,但那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沿袭。

    你可能会对小说集产生疑问,因为书中有两篇作品好像并不是小说,而更像是随笔。我在动笔之前就想过我肯定会在书中编入不同文体的作品,但又要保持小说集的统一,于是我想到了暗示和假设。在这两篇文章之前我有过无数次的暗示,我暗示这些独立的篇目间有一种细微的联系,你可以想象它们是在讲述一个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生活,聪明的你肯定能窥见这些端倪。这样看来,《幕间休息》这篇小说可能会破坏掉这些联系,它从内容上看就显然与其他小说不存在联系,是完全独立的。为了打破僵局,我在小说最后提到了“梦境”一词,我们的倒霉主人公希望他的遭遇是个梦境,它给读者的暗示是:这个事件亦真亦幻,它也许会是一场梦,但却又像是真的;然而当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实验性后,他们会认为这个故事更可能会是一场梦。篇目上的统一几乎使它成了一部长篇小说。为了与长篇小说形成区别(不只是称呼上,或是形式上),我决定以游戏的口吻(小说中特有的口吻)写随笔,再把它们安放在不同寻常的位置,使小说集不可或缺的独立性更加明显。对于那些议论和思考性很强的随笔,我很乐意这样对你们说:那不是我在说,而是小说中的“我”在说,小说中的叙述者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毫不吝啬地赐予他们思想。

    我拥有许多书,大部分是小说,极少数是其他文体,它们中的少部分才被我摆在书架上,数量每个星期都会增加;书毕竟是人一生的事,我的目标是拥有一大堆足以和图书馆媲美的藏书。我始终都认为拥有许多书、阅读过许多书不是一件令人沾沾自喜的事,也完全没有必要到处吹嘘炫耀,但在这个连象征着希望的学生都带上了功利性的社会,我的想法未免也太单纯了。我不是对摆个大思想家似的姿势欣赏书架上的书的行为给予否定,我也经常做这样的事。对我来说,在我有意识地碰到一本书的封面后,我整个人就如同触电了一般,瞬间被带入了小说中的世界——我把那个世界称作“第二世界”。我彻底融入其中,目光每掠过一个段落,我都会歇一阵,目睹第二世界中的真假和矛盾,然后再在脑中一遍又一遍地放映那些梦幻场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