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与《楚辞》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因而又称为“诗三百”,据传是孔子编订的。《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为地方诸侯国的乐歌,内容反映诸侯国的风土和风俗。雅为王畿内宫廷贵族所用的标准音乐,颂为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是典型的庙堂乐章。
三类中以国风和小雅中的部分作品文学成就最高。《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讽刺诗、爱情婚姻诗、农事征役诗,周民族史诗等等。讽刺诗表现了诗人悯时伤乱、愤世哀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斗争性。代表性作品有《鄘风·相鼠》、《魏风·伐檀》、《小雅·巷伯》等。婚恋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各言其情”,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惑男之语”,也无论是写青年男女思慕幽会,还是写弃妇的悲伤悔恨,都情意真挚,感人至深。其中传诵于世的佳作有《周南—关雎》、《郑风·溱洧》、《秦风·蒹葭》、《王风·采葛》等。这两类诗较其他诗篇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较高。《诗经》中的诗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赋、比、兴手法,状物抒情生动自然。《诗经》在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上也独具特色:在词汇上它多用虚词、语气词、双声叠韵词;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杂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手法,再加上韵脚和谐,声调铿锵,能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奠定了后代诗歌创作的基础,成为现实主义诗派的源头。
屈原行吟图《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它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屈原的创作直接促成了楚辞诗体的成熟。他创作的《离骚》不但是《楚辞》中最杰出之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按其叙述、抒情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后一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到结束。前一部分是对以往事实的追述,侧重对政治生涯的回顾;后一部分是对未来事情的探索与追求,注重诗人悲剧性格的塑造。《离骚》全诗贯穿着诗人不断求索和坚贞于祖国的精神。《离骚》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同时,突出了浪漫主义特色,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先河。其浪漫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壮烈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和绚丽的文采上。《离骚》的比兴手法运用得更为充分、自觉、鲜明,其善鸟香草、恶禽臭物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无不“寄情以物”、“托物以讽”,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离骚》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它打破了四言体的格局,吸收民歌形式,特别是楚歌形式,创造了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诗体,为以后五、七言诗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又对辞赋的出现产生了直接影响。屈原还创作了《九歌》等作品。
2.《左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编写而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左传》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后世的史传体散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左传》的文章细密详瞻,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委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将历史性和文学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左传》以叙事精彩见称。书中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不仅写出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左传》比较重视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心理。文章笔墨简省,故事性强,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在动态中凸现各自的个性特征。《左传》的行文措辞讲究辞令之美。人物的言辞多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3.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学派的士人所创作的散文。这些散文作品热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极为广泛,举出政治,哲学、伦理、艺术、教育、逻辑、军事乃至自然科学,几乎无所不包括,其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作者或提出各种救世方案,设计不同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或具体探讨实现这些理想的途径、措施、主客观条件,以及人应当如何在现实中安身立命。其中影响巨大的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战国前期的诸子散文如《论语》、《墨子》、《老子》大都成书于作者身后,由其门人所编纂。它们或采用语录体,或保留了语录体的痕迹。《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的散文集,书中多为简短的语言片断。其突出特点是简洁凝炼,生动隽永。有些段落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概括出深刻的哲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对后代笔记、小说一类散文有很大影响。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则由语录体逐步演进为完整严密的单篇论文,由集体的记录发展为个人的独立创作,其题材和写作方法日趋丰富与完善。
《孟子》共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7篇,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的散文集。《孟子》文章基本上是对话体,文章中心明确,有的放矢,近似专题论文,以善于辩论著称,且感情激越,声色俱厉,还擅长用排比句式,笔锋犀利,气势磅礴,咄咄逼人。《孟子》又多用现实生活事例讲道理,善用比喻,极富形象性,而其语言又浅近自然,明白晓畅。对后世论说文章有广泛的影响。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最富于文学性的。《庄子》中的文章独立成篇,主题明确,多为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其文章恣肆善辩、生动活泼、文理自然、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常用奇妙的幻想、虚构的情节、离奇灵活的构想,使文章海阔天空,雄伟壮丽,富于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善于通过神话故事、寓言和各种比喻进行说理,有浪漫荒诞色彩,富有形象性。《庄子》一书多“愤辞”,因而抒情意味浓郁。此外,其文章词汇丰富,句式灵活,多用韵语,声调和谐,也都大大增加了文学色彩。《庄子》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影响巨大。《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集。其文章特点表现为直言不讳,无所文饰;议论透辟,善于驳论;笔锋犀利,行文明快;大量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大大增强了其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秦汉时期的文学
1.汉赋
赋是汉代最有特色的文体,汉代的文学家大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创作,赋可以说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作赋体的应该是荀子。据《汉书》记载,荀子有赋10篇,现遗存下来的有《礼》、《知》、《云》等5篇。西汉初年的赋家继承了《楚辞》的风格,创作出“骚体赋”。其中最有成就的应该是贾谊和枚乘等人。贾谊有4篇作品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作品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真情实感,为骚体赋增加了新的内容。《鹏鸟赋》是假设与鹏鸟的对话而铺陈出的一篇文章,着重写了如何用老庄思想来排解自己的忧愁,很具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枚乘是继贾谊后又一著名的辞赋家。他流传至今的作品《七发》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有感而发,结构宏伟,气势不凡。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西汉初年到东汉中期,是汉赋发展的高峰期,《汉书·艺文志》记载汉赋900余篇,作者有60多人。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文选》中所载《子虚》、《上林》就是他的代表作。这时期的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东汉末年,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都开始转变。这时期的代表者是张衡。他最有代表性的赋作是《二京赋》和《归田赋》。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西汉辞赋的兴盛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开始把文学与学术区分开来,对文学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使文学观念从此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2.散文
秦汉时期,散文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秦朝实行毁灭文化的政策,因而就有了“秦世不文”的说法。
西汉时期,散文的发展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塑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的经典作品,《史记》在中国司马迁像散文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是班固的倾心之作,叙事简练明了,结构严谨,体现了汉代史传文章的发展变化,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3.诗歌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来自民间歌谣和文人创作。汉代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歌应属两汉乐府民歌以及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的五言古诗。
秦末汉初最为盛行的是以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声短歌。这时期,楚歌已成为帝王贵族和文人雅士抒发情感的一种流行诗体,故遗存作品很多,如《秋风辞》、《瓠子歌》及《天马歌》等。
今存汉代乐府民歌及谣辞多为东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般多采用叙事手法,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苦难。东汉乐府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它标志着民歌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阶段,开创了古代叙事诗的优良传统。
汉代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传统风格,反映出两汉的社会生活状况和阶级矛盾,表达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汉代诗歌作品大都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其中乐府歌辞大多记载在《宋书·乐志》和《乐府诗集》中。其艺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1.散文的重大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散文又一次重大变革的时期,是文学独立自由的时代。
汉魏时期是中国散文开自由之风的时期,这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曹操不但是政治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也是当时杰出的散文家。曹操的文章形式自由,简约严明,如《遗令》、《求贤令》等写得十分随便,有人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对散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子当中,数孔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如《荐弥衡疏》、《论盛孝章书》等,都是直抒己见,放言大胆,毫无顾忌。王粲主要以写议论文和书信为主,其中不少是对世人的忠告,非常恳切。
曹植像西晋之时,散文仍以议论为主。这时期有名噪一时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两晋之间的刘琨、郭璞散文也非常有特色。东晋时期骈文开始盛行,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在散文上大下功夫,如陶渊明和王羲之。王羲之的书信很出色,如《与会稽王笺》、《报殷浩书》等。其最为人称颂的是《兰亭集序》,文笔清新自然,风格疏朗。陶渊明的散文很具真情实感,其传世名作《桃花源记》寓意深刻,令人称奇。
南北朝时期因为骈文鼎盛,散文开始衰落,但也不乏一些成就卓著者,如范缜、裴子野等。范缜的《神灭论》道理透彻,锋芒毕露。裴子野的《雕虫论》代表了由文向质转变的势头。还有苏绰的《大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作。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史学家、小说家作品如陈寿的《三国志》、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都从各个方面说明了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俗的成就。
2.骈文的产生
骈文是指通篇为骈偶句或以骈偶句为主的文章。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区别在于是否讲究对偶与韵律。
西晋太康年间,诗文形式主义发展很快,辞藻华丽,这种趋向正是骈文开始出现的前奏。陆机,骈体文的奠基者,他的《吊魏武帝文》、《豪士赋序》、《叹逝赋序》等,大量使用对偶句,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是骈体文的典型代表作。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四声八病”的声律说的出现,对文章的骈体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南朝的颜延之、孔稚珪、王俭等著名文人都是著名的骈文作家。北朝的文人和文章显然就不如南朝多,但其文受南朝影响,也很有特色。如北魏后期的温子舁、北齐的魏收都是写骈文的好手。
3.辞赋的衰落
三国两晋之赋,以抒情咏物的小赋为主,如魏正始时期何晏的《景福殿赋》、阮籍的《猕猴赋》、嵇康的《琴赋》等,都非常有名。西晋时潘岳的《西征赋》、《秋兴赋》,陆机的《豪士赋》、《文赋》等都是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小赋。到东晋时,辞赋向清新明快的趋势发展。如袁宏的《东征赋》、郭璞的《江赋》及陶渊明的《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归去来辞》等作品,风格之独特,前所未见。
南北朝时期,辞赋兴盛,名家也很多,赋也逐步骈体化。南朝的鲍照是最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芜城赋》广为传诵。还有谢朓的《思归赋》、《游后园赋》,萧纲的《晚春赋》,萧绎的《采莲赋》等都清新自然,流传也较广。北朝辞赋名家名作极少,最突出的就数庾信,他的《春赋》、《荡子赋》等抒情小赋,格调纤弱,艺术水平高超。他最主要的代表作还是《哀江南赋》,情文并茂,下笔有神。庾信把此朝的骈体赋推向了极致,但同时也标志着“赋”这种文体的衰落。唐朝文学
1.由骈文渐入古文的唐代散文
散文在隋唐五代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隋初,不少文人不满骈文之浮华,痛骂六朝文人,然终隋一代,骈文一直居主导地位。唐初,骈文也占主导。唐太宗的重实录、反浮华,引起对文体、文风的改革运动。陈子昂于初唐真正反对骈体文而提倡写古文。其文风质朴疏朗,为改革文体、文风找到了正确方向。
韩愈像然而,用骈文写作的风气直到盛唐,甚至中唐时期都未曾真正改变。但是随着盛唐、中唐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骈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散文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玄宗时期的张说、萧颖士等人力辟骈文流弊,开古文运动之先声。盛中唐之际,元结是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其作品短小精悍,善于讽刺,如《化虎论》等。中唐韩、柳之前,最有影响的散文家有梁肃和柳冕,其文古朴之风为韩愈所师法。
中唐的古文运动伴随社会上政治改革的潮流和思想界儒学复古之风,应运而生。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的文章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极富创造性。而柳宗元的文章观点明确、思想深刻,如《捕蛇者说》。他是中国寓言的继承者,如《三戒》寓意深远。同时,他还把中国的山水游记推向一个高峰,如《永州八记》。进入晚唐,文坛呈现古文渐衰、骈文回潮的趋势。杜牧是此时古文成就最高的。晚唐小说文作家成绩斐然。五代文坛被骈体主宰,古文销声匿迹,无可称述。
2.唐诗
唐诗内容广泛,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如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温李诗派等等。唐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并吸收四声八病说和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唐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根据唐诗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一般将其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为唐诗的因袭变革期。一方面虞世南等人延续齐粱华靡诗风,另一方面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一些中下层文人自觉批判六朝文风,开创新的风格。
盛唐是唐诗的繁荣昌盛期。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写下了许多边塞诗。王维、孟浩然更擅长写田园风光。李白和杜甫可称为盛唐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座。其中,前者最大的成就在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后者则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中唐是唐诗的繁衍期。此时的风格流派更多,影响最大的要推白居易、元稹等人兴起的新乐府运动。其余还有刘长卿等人的山水诗、李益等人的边塞诗等等。
晚唐是唐诗逐渐衰落期。最初有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杜牧,之后就未曾出现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3.唐传奇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轶事,后人称为唐传奇。唐传奇反映面非常广阔,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
现存唐前期传奇作品较少,质量也不及中期,但已显示出其特色和创新精神。《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在唐传奇中出现较早。高宗时有张鷟所撰《游仙窟》。玄宗时,传奇显得相对寂寞。唐前期还出现一些小说专集,如唐临《冥报记》等。
自代宗起,唐传奇进入其发展的繁荣阶段,名作名家甚多,可将其分为五大类:神怪类,以《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为代表;神怪兼爱情类,以《任氏传》、《柳毅传》为代表;爱情类,以《霍小玉传》、《莺莺传》较为著名;历史类,《长恨歌传》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照应;侠义类,《谢小娥传》最具代表性。
自文宗至唐末时期,单篇传奇现存很少,写得较好的是《无双传》、《东阳夜怪录》等。
唐传奇内容丰富多彩,其语言一般用散体,但多用四字句,句法较整齐,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
宋朝文学
1.宋词
文学史上,宋代以词著称,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两宋时期,词在全社会得到了普及,出现了大量新创词调。
北宋前期,晏殊、张先等人承袭“花间”余绪,由唐过渡到宋。在过渡中,出现了第一个变革者柳永,其创作大量苏轼像慢词。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创豪放一派。再加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使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体现了宋词的成熟与深化。
南渡后,宋词创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南宋初期,主要作家有张元干、张孝祥等,而成就最高的当推女词人李清照,其为婉约派代表人物。南宋中期,爱国词和豪放词空前发展,出现大词人辛弃疾。大诗人陆游的作品与辛词交相辉映。南宋后期,出现姜夔与吴文英两大巨擘。
2.宋诗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欧阳修像,出现许多优秀诗人和作品。
北宋前期主要有“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三派,沿袭唐风,但尚未形成宋诗的独特面貌。北宋后期诗人辈出,形成不同流派,王安石的“荆公体”、苏轼的“东坡体”、黄庭坚的“山谷体”主宰诗坛风气。
南宋中期,随着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中兴诗人的出现,宋代诗歌形成第二个高峰。陆游的爱国诗成就非常高。南宋后期,随着爱国意志的消沉,诗歌创作进入衰落期,一批“江湖诗人”著称于诗坛。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宋亡国之变又造就了文天祥等爱国诗人。
3.宋文
宋代散文是从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发展而来的。柳开于北宋初年首先提倡古文。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西昆体”。欧阳修为宋代散文的第一个大师,是宋代散文的奠基者。北宋后期,宋代散文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代,活跃在文坛上的有苏洵、曾巩、王安石等人以及苏轼门下的“六君子”。
南宋前期的散文充满爱国激情。李纲主张“文章以气为主”。宗泽、岳飞、陆游等人的作品都是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有感而发。南宋末的散文,爱国精神更为昂扬。文天祥、郑思肖等人的作品进发出爱国主义的光芒。
宋朝骈文也继承了唐代骈文的某些优良传统而有所发展。宋初承晚唐、五代余习,骈文大家前有徐铉、后有杨亿等。到了欧阳修时,随着古文运动的胜利,骈文也作了很大的改革,在文体上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曾巩、汪藻、方岳等骈文大家。
元代文学
1.元代词
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承,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白朴像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
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頫、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人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頫、陆文圭等人。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
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题材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
3.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
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潘、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
4.元代诗
元代统一前活跃于诗坛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李俊民等。契丹人耶律楚材也能写诗,多写塞外风光,意趣天成。入元后,北方的曹伯启、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贡奎、胡炳文相继兴起,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侯斯号称元代四大家。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诗作成就最高的是杨维桢,隐士王冕的诗作也堪称上乘。
5.元代小说
元代小说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唐代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
从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分为短篇小说话本和长篇讲史话本两类。元代小说大多经明人修改,现存很少。陆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这些小说很难确定朝代,一般称为“宋元话本”。
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十五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全汉书续集》和《三国志平话》。这五种平话所叙史事,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但为后来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
6.元代文论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而戏曲、小说理论开始形成。元代文学理论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诗文理论分为以下几派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元末杨维桢,则把诗当作个人性情的表现。
元代曲论和小说理论均属开创阶段。曲论主要著作有: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有关戏曲的评论,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小说理论的主要著作是罗烨的《醉翁谈录》、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和杨维桢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明代文学
1.明代词
词兴于唐,盛于宋,至明代已经衰微。明初词坛,刘基、杨基、高启等人,由元入明,在刘基像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词都自成家数,各具特色。明代中叶以后,词风日下,杨慎、王世贞、汤显祖等人,多有词作,却不当行。到明末,社会发生变革,给词的创作带来一线生机。最有代表性的词作家是陈子龙、夏完淳以及屈大均、王夫之、金堡等人,使得明末词坛焕发光彩,不仅挽救词坛,也为清词中兴开了风气。
2.明代小说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十分丰富,数量众多,留传下来的有五六十部之多,可大致分为四类: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
讲史小说有两种倾向,或成为通俗演义形式,或向英雄传奇小说发展。著名的作品有:余邵鱼的《列国志传》,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等。神魔小说最先出现的是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成就最大,其次是《封神演义》,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世情小说中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成就很高。到崇祯年间,描写世情的小说大抵都是才子佳人故事,如《吴江雪》、《王友玑》等。
①《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类小说,共120回,约75万字。描写了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110余年的历史故事,尤其集中于魏、蜀、吴三国的斗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一位多产作家,生平不详。
《三国演义》把刘蜀集团置于全书的中心,以刘蜀与曹魏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热情地表彰了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敬贤礼士的政治品质,而对曹操的极端利己主义和残酷暴虐、狡诈专横的恶德劣行予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②《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以民众的反抗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民众的反抗斗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施耐庵(也有罗贯中著和施、罗合著等说法)。
小说描写了鲁智深、林冲、宋江、武松等数十人深受官府和邪恶势力压迫,被迫反抗,汇聚水泊梁山。他们打祝家庄、曾头市,攻下唐州、青州、大名府,两败童贯,三挫高俅,使统治者为之震惊。但由于起义军首领宋江无意反抗朝廷,曲意求仕,使梁山英雄走上了被招安的道路。之后,梁山好汉或战死,或隐退,或被害,或自杀。小说结局充满了悲剧气氛。
③《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宗教题材的神魔小说,描写唐僧率领猴精孙悟空、猪怪猪八戒及沙和尚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作者是明代江苏文人吴承恩。
话本在此时引起人们重视,文人模拟话本进行创作,后人称“拟话本”。最著名的是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继“三言”之后,凌濛初所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也很有名。拟话本中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作为正面主人公出现,市井生活刻划精绝,女子在追求爱情方面显得大胆和自由。
3.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发达,在内容上表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产生了大量的现实时事剧,以《鸣凤记》首开风气;讽刺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孙仲龄的《东郭记》和徐渭的《四声猿》最为有名;爱情剧更加丰富多彩,能较完整、深入、细腻地表现出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的曲折过程,其中以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和朱鼎的《玉镜台记》最为著名。
这时期的戏曲在形式方面也有许多创造,总的趋向是更多样化、灵活化。传奇戏曲有长篇,如郑之珍的《目莲救母劝善戏文》;有的却又短至十余出,如高濂的《赋归记》和《陈情记》。杂剧也是如此。一些传奇戏曲作家已较为注意结构的严谨,注意文目的紧凑,注意安排悬念。戏曲的繁荣还推动了理论的进步。徐渭的《南词叙录》、王世贞的《曲藻》、魏良埔的《曲律》、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等都有一定的见解。这时还出现了“汤沈之争”,体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之间不同风格的冲突。
4.明代诗文
在明代,诗文方面虽不像小说戏曲那样变化明显,但也有缓慢的改变。早在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声势煊赫的时候,就有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和唐寅等诗文作家并不盲目追随,诗风较为平易清新。到嘉靖初年,前七子影响渐微,出现了杨慎、薛蕙、华察、高叔嗣、皇甫冲等诗人,能自成一体。并且在散文领域出现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到嘉靖中叶以后,又掀起了后七子复古运动。其中,除李攀龙较顽固地坚持前七子的理论主张外,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王世贞到晚年时则自悔以前所作的《艺苑卮言》,看法与公安派的袁宏道有相通之处。与此同时,徐渭、汤显祖也开始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李贽针对复古风气,提出“童心说”,强调绝假存真、抒发直感。接着,公安派、竟陵派相继而起,在创作主张和实践上都与复古主义相对立。同时,在散文领域出现了晚明小品,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此外,明代后期的民歌也有所发展。这时期民歌大多数是情歌,表现人民在爱情上要求自由的愿望。
清代文学
1.清代诗
清代诗人借鉴前代,对古典诗歌有所发展,但由于畏惧“文字狱”,限制了清诗的成就。清代诗歌流派迭出,风格多样,其成就超越元明两代,足以下启近代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
吕留良画像清初诗歌主流是“遗民诗”,这些诗人主要有阎尔梅、傅山、黄宗羲、杜溶、钱澄之、王夫之、顾炎武、吕留良等人。其中顾炎武的诗词意坚实,风骨劲健;王夫之的诗诡丽奥衍,寄托亦深。以明臣而仕清的诗人,最著名的是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称“江左三大家”。
生活于康熙、雍正两朝的诗人有所谓的“南施北宋”两家,即指施闰章和宋琬。但当时第一流诗人应首推王士稹,他提倡“神韵”,并左右诗坛数十年。和王士稹齐名的是朱彝尊。
乾隆时的诗人当数厉鹗,著有《宋诗纪事》,号为“浙派”领袖。这时的诗人,能开拓新格局的是袁枚和赵翼,其与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提倡自写“性灵”。乾隆以后诗人当推张问陶,也是“性灵派”诗人。而舒位、孙原湘和王昙,则被认为是继三大家之后的诗人。
2.清代散文
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骈文,作家辈出,佳作甚多,流派分明,在古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清初散文,以直抒性灵的小品文为主,后以钱谦益为代表开始转变,涌现出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散文大家;清中叶散文,以“桐城派”成就最高,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榭和姚鼐,而此时的章学诚和袁枚则与他们的风格不同,后来恽敬和张想言承“桐城派”之风,创出“阳湖派”;后期散文名家有朱琦、龙启瑞、吴敏树、曾国藩等人。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
清代骈文盛行,超越明代,多以写“四方体”的骈文为主。其作者以陈维崧最著名,其文气势雄伟,起了开张风气的作用。后来又有胡丕游、邵齐焘、袁枚、吴锡麒等也很出名。
3.清代小说
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其中以《红楼梦》为最高代表。
清初的长篇章回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钱彩的《说岳全传》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最为著名。到雍正、乾隆年间,长篇小说大放异彩,出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巨著。短篇文言的笔记小说,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新齐谐》等。
《红楼梦》是一部以爱情婚姻为主要题材的言情小说,但其艺术性及思想性上的成就堪称古典章回小说之最。作者曹雪芹,名霑,雪芹是他的号。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家族由盛而衰的历程,而家境的急剧变化成为他写作的源头。小说共120回,后40回据说是由高鹗增补。
乾隆以后,章回小说较为著名的是李汝珍的《镜花缘》。
4.清代戏曲
清代戏曲包括传奇和杂剧。清初的戏曲,如吴伟业的《秣陵春》、李玉的《牛头山》等,抒写国家衰亡之恨;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谱》、朱皠的《十五贯》等内容和形式也是可取的。接着出现了洪舁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杰作。乾隆以后,戏曲走向低潮。传奇在《长生殿》、《桃花扇》之后,内容上已逐渐趋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优秀作品少见。代之而起的是比较有新的生命力的各种地方戏曲。讲唱文学的评书、鼓词、弹词等,品种多样,在城市和农村相当活跃,显示出它们的民间色彩和生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