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先造人: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与做人理念-替员工端一杯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营造家庭氛围

    企业家必须右手掌握合理性,左手掌握人情昧。

    ——松下幸之助

    营造和谐的公司气氛,是松下精神的重要内容。松下认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谈不上精诚团结。相互扯皮,扯不出企业效率。高悬在各工厂、各事业部、各关系公司的“松下七精神”,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就有三条,它们是:光明正大精神、团结友好精神和礼节谦让精神。可见松下对养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

    松下说:“大家都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互相了解对方的长处和短处,怀着这样的心情与周围的人们相处,是合作共事、顺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远道而来的地方子公司经理,在汇报完工作后,常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担心自己的工作经不起“经营之神”的检验。事实上,松下并不是爱挑毛病的人,他总是先以赞赏的语气对经理们的工作加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今后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正是松下的谈话艺术。

    最使地方经理感动的是松下请客。按道理说,这应该是公司业务,公司请客才是正当道理。而松下则不然,他喜欢自掏腰包,将经理们请至家中,家宴招待。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松下与经理们的关系就不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亲朋好友”的关系,松下的用意之深令人叹服。

    上行下效。松下电器各部部长、子公司经理、工厂厂长以至班长、组长都模仿松下“为人处事”方式。一位部长说:“企业家必须右手掌握合理性,左手掌握人情味。”严父与慈母的形象,连松下电器的部长也学会了,而且他们做得更具体、更实际。

    严父的呵斥和慈母的关怀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松下电器20多万员工,这个庞大家庭,松下管理得竟如此有条不紊。你只要看一看松下的两副脸孔,严父与慈母,就不难找到答案。

    替员工端一杯茶

    社长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站在职员背后推动他们前进的人。

    ——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社长必须兼任端茶的工作。当然,松下的意思并不是真的要社长亲自端茶,而是说作为一个称职的社长,至少应该把这个想法视为理所当然。

    在松下的观念中,社长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站在职员背后推动他们前进的人。这个观念在战前战后有很大的差别。战前,一般人都承认社长就是老板,而职员是部下,必须绝对服从老板的命令做事,并给予绝对的尊重。可是,战后的社会形态逐渐趋向民主,社长的地位逐渐低落,和职员们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不再是可以任意支使别人的领导者,他所说的话,员工也未必全盘接受了。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现在的企业经营者,不再是使人望而生畏的权威者了。对于辛苦争取来帮忙的员工,过去的老板可以说:“喂,某某某你去做件事。”可是现在却要改为:“对不起,麻烦您做这件事好吗?”如果不用这种和善、恳求的口气,就很难达成用人的愿望,所以在形式上虽然仍维持着雇主与职员的关系,但却不可能再有完全命令式的语气出现。

    企业经营者对于这种结构性的转变,要非常谨慎地去适应,调整自己的态度,改变唯我独尊的想法,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一旦社长有了这种温和谦虚的心胸,那么看到尽责尽职的员工,自然会满怀感激地说:“真是太辛苦你了,请来喝杯茶吧。”

    当然,社长也不一定要亲自为属下倒茶,但是,如果他能诚恳地把心意表现出来,自然能使倦怠的部属振奋,而增加工作效率。即使是公司的职员人数众多,无法向每个人表示谢意,但只要心存感激,就算不说,行动也会流露出来,传达到职员心里。

    所以领导在经营企业时,每天最好问自己:“今天,我要替几个人端茶呢?”也许你没有亲自动手端过茶,但员工却早已感受到你的诚意。

    挑剔不如欣赏

    惟有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才能领导更多的人。

    ——松下幸之助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会有一无是处的人。当我们观察公司的员工时,可以发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具有着各式各样的优点和缺点。

    身为一个经营者,如果总觉得员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去观察部属,不但部属做不好事,久而久之,他也会发现周围没有一个可用的人了。

    相反,经营者如果能从欣赏的眼光来观察部属的优点,那员工都将因受人尊重而振奋,对于上司交付的工作,也能愉快地完成。如此,不但能发挥惊人的工作效率,甚至还能挖掘出优秀的人才。

    经营者或经营干部绝不能自炫才能智慧,要知道个人的才能、智慧是有限度的。有些人喜欢赞扬部属的优点,有些人喜欢挑剔缺点,相比之下,往往前者的工作推行较顺利。

    惟有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才能领导更多的人。

    当然,作为创业经营者也不应只注意部属的优点,忽略了他的缺点。应该适度地指正缺点,以“三分缺点、七分优点”的角度去观察,才是一个懂得欣赏部属的上司,也就是说,应假定每个人都有百分之七十的优点,百分之三十的缺点。如果反过来,假定部下有百分之七十的缺点,而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优点的话,这个人显然不会是个好上司。

    松下身体不好,必须请部属代劳的事情很多。松下向来都是以“七分优点、三分缺点”观念看人。所以,他经常比别人更能大胆用人,从来不怀疑部属的能力,这就是松下比别人成功之处。

    不过,松下这种大胆用人的方式,偶而也会失败。譬如说,当他对某人优、缺点的判断不够正确时,就无法适当地用人,而遭致失败。这时,他一向对员工的缺点严格纠正。例如,不必要的浪费,即使是五张纸,松下也会立刻告诉他:“节俭才是致富的捷径,浪费必然会招致失败。”

    可是,如果是经过审慎的决策和努力的推动之后,因为某些不能控制因素而失败,就算是亏损了一千万元,松下也决不会责备部属,反而会安慰他,鼓励他说:“虽然这次失败了,但不要灰心,只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就必能反败为胜,将功抵过。”同时,松下更会和他一道研究失败的原因,作为自己宝贵的经验。

    经营者不能拘泥小节而忽略大事,应该以关心和达观的态度,经常和部属研究工作方法。用人也是一样,对部属的缺点应清楚了解,但不可斤斤计较,对他们的优缺点应该想办法去发挥出来。这才是真正积极的方法。

    一个员工也不解雇

    一个员工也不能解雇!

    ——松下幸之助

    在松下看来,松下电器员工就是松下家庭的成员,掌心掌背都是肉。基于这种认识,松下极力反对不景气时将员工踢出厂门的不智之举。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后,松下电器也陷入“滞销”困境。当时企业界的普遍做法是裁员减产,当有人也建议松下这样做时,松下立即表示:“不,一个员工也不能解雇!”这场危机终于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化解。

    在松下电器公司的发展史上,只有战后公司面临全面崩溃的时候出现过裁员,有些还是自动离开公司的。终生雇佣制现在已是日本大企业的一大特色,但在二三十年代却是了不起的创举,特别是在公司困难时期,能与所有员工同舟共济渡过难关,使人钦佩不已。

    一个人一旦成了松下电器的员工,除了自己要求离开,一般是无被解雇之忧的。这就使员工产生了同命运、共呼吸的感觉。公司员工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公司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是产生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了员工就有了一切。当企业面临危机时,松下却捍卫员工“主权”。他的“一个员工也不解雇”的做法,多少叫经营者质疑,但不能不叫人反思。

    用理解和关爱接纳人

    部属比自己伟大。

    ——松下幸之助

    企业的成长,要靠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精神。同时,经营者要把员工看成比自己伟大,这样员工才会卖命为企业工作。50年前,松下公司还是小工厂时,要求新进人员一律在工厂内住宿,接受训练。松下把这些人称为“实习工”。

    实习工的上班时间与一般店员并无什么差别。下班时间就休息,最多整理一下环境就可以。然而有一次大约是晚上10点多,松下回办公室查阅资料,意外地发觉有几个人还在工作,问他们:“还在忙什么?”“还有一点事情没有做完,想把它完成。”“这么晚了,别太累了,赶快睡觉,剩下的明天再做。”这样的情形甚至不只一次,后来松下不得不板起脸来骂他们:“工作到那么晚,是会弄垮身体的,以后不要这样。”但过了一段时间还是老样子,实习工仍偷偷工作,松下发现了就骂,他们停了一阵子之后又开始做。这样勤奋的工作精神,不光是实习工有,一般店员也都有。

    是什么使他们这样勤奋呢?也许你会以为是松下以身作则,领导有方。其实则不然,松下那时候身体不好,常年生病卧床,一年要休息两三个月。

    但松下觉得部属比自己伟大,觉得刚刚进来的实习工都比他有学问,有知识。有的员工的字写得比他好,有的比他会说话,身体又健康,都是了不起的人。这些人要当他的部属,为他工作,怎能不感动他呢?

    这些感谢的心意,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员工的心灵感应却是有的,他们积极拥护孱弱的松下,主动加班,勤奋工作,使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从这个观点来说,经营者把部属视为比自己伟大,能发掘每一个人的优点,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员工,是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要素。

    用物质保障刺激人

    即使是清真教徒,也不能饿着肚子诵经。

    ——松下幸之助

    员工有了安定的生活保障,才能发挥十二分的努力,勤勉工作。精神的力量是以物质的力量为后盾的,即使是清真教徒,也不能饿着肚子诵经。安定员工的生活,解除后顾之忧,才是员工动力的永久源泉。

    松下幸之助从福特公司那里了解到“高工资,高效率”原则,对此,大为赞赏那些做出成绩以及值得奖励的人。以后,松下便以此原则为基础,逐步改革工资制度,提高工资水平。其实,在这之前,松下电器员工的平均工资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这也是它吸引人才、稳定员工的重要原因。

    从1965年11月开始,松下电器着手建立自己的住宅制度。该制度规定,每一个职工达到35岁时,可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具体办法是:本人存款达到一定数额,公司就给他一倍的贷款,再加存款利息,这笔钱可建一套住房15坪、空地50坪的住宅,所有权归本人。

    松下电器公司的养老金制度规定:根据职工个人志愿,把退休金改为终生养老金。从57岁退休起,15年内可领取基本养老金,以后便改为终生养老金。养老金加上保健金,可保证达到退休前工资的60%。这样,职工退休后不再到其他地方工作也可安度晚年了。

    这些制度的实施,全面保障了松下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它像强力胶一样,将全公司20多万颗心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感谢应征者

    善待不被录用者,就等于善待顾客。

    ——松下幸之助

    对每一位应征者,都应该以感谢的心情对待。将成为公司员工的,固然需要给人家一个好印象;对不被录用的人,也应善待,因为他们将来可能会成为公司的顾客。

    劳资矛盾,是自有劳资关系以来就存在的。这种矛盾,有时候浓得难以化解,矛盾的缘由无疑是双方都有的,彼此彼此。

    比如就人员的雇用与解雇来说,就有矛盾。在企业,往往是求职者少、不易招来员工的时候,采取一种低姿态,甚至有阿媚乞求之嫌,惟恐招不到人;反过来,公司发展了,条件好了,应征者蜂涌而至的时候,便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爱理不理。

    本来,随着劳动市场的变化,在拣选上灵活地适用不同的标准招聘,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随着这种变化,招聘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尤其是高高在上的态度,就不应该了。松下是绝不允许这样的。

    松下电器发展初期,所雇用的人大多是小学毕业,且没有什么招聘考试,觉得合用,通知一声就可以来报到上任了。以后,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标准越来越严格,程序越来越科学,而应征的人也越来越多。此时,人事部门的人们,不免显露出一些大公司的嘴脸,给人一些高高在上的感觉。针对这种现象,松下严厉地指出,无论对于聘用者还是那些不被雇用的人,都应该善侍。尤其是对那些条件不够,不符合录用标准的人,更不能显出“瞧你那副德性,还想来松下应聘”的神情来。松下要求自己的人事部门,必须秉持这种观念来处理事情。

    以感激的态度善待应征者,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最基本的一点是,既然来我们的公司应征,必然就对公司有些了解、信任、甚至关爱。而作为一个经营者,难道不应对这些人给以感激吗?我们可以花成百上千万的广告费去让大众了解我们,而当有一批大众对我们的了解要更深的时候,为什么不心存感激呢?如果再有信任和关爱,经营者真应该感激涕零了。

    具体来说,善待那些将录用的,是要让他们在未进入公司的时候就对公司有一个良好的印象,这一点的重要意义,用不着多说。

    善待那些不会被录用的人,好多人往往不能理解:既然大家一拍两散,又何必惺惺作态呢?松下不这样看。他认为,有意来松下电器就职,就表明他对公司有一分关心。而且,尽管不被录用,他以后仍可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公司,成为公司独特的顾客。善待这些不被录用者,就等于善待顾客。由此来看,松下的这种独特思路和独到见解,是很有意思的。

    适当处罚愉懒的员工

    即使有一两个比较喜欢摸鱼的人,也不必对大家抱着警戒的心理,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松下幸之助

    如果世上只有好人而没有坏人那该多好。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这些做坏事的人,应当如何来应对他们呢?

    松下曾经为这样的事情伤透了脑筋。当时松下公司,还是个拥有50个人的小工厂而已。员工中有人不按规矩干活,那时松下刚开始创业,头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理,松下烦恼不已。

    松下想,干脆就把这个员工辞掉算了,或者不予辞退而给予适当的处罚。哪一种方式好呢?以那时的社会来讲,辞退一个员工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只要有差错就可以马上叫员工走人。可是又考虑这些员工是当初费了不少心血雇来的,如果因为有点儿不守规矩做事,就马上予以开除,从经营者的立场来讲,也实在不愿意这么做。所以,松下决定还是留他继续工作,不予辞退的好,可是他做事不守规矩也着实让人头疼。

    就在松下这样思考时,一个念头闪入脑海:日本的法律也不是不严格,可是平均每50个人还是有一个人犯罪。以国家的德威都不能完全消除做坏事的人,而且国家都可以容忍,像他这么一个小工厂的所有人,又怎么能不见贤思齐呢?所以,他决定对偷懒的员工给予适度的惩罚,而不是辞退。

    老板对员工应该有适度的信赖,即使其中有一两个比较喜欢摸鱼的话,也不必对大家抱着警戒的心理,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不要让关心成了破坏

    不去打扰拼命工作的部下。

    ——松下幸之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想工作、想帮人忙的天性。如果有人对你说:“玩吧,不要工作了。”你可能会一时玩得很高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反而会觉得百无聊赖起来。

    对于这种人的本性,松下认为,要让部下发愤图强地工作的秘诀,是不去扰乱部下的工作。因为,他们本来就想好好干的,经过你不必要的一再强调,他们反而会逆反起来,觉得工作索然无味,产生休假的念头。

    松下一直留心,不去打扰拼命工作的部下。但这并不是说,不注意他们所忽略的地方。做一个负责人,该说的话应该要说,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不干扰他们的工作。

    所谓不打扰部属的工作,就是要信赖部属,而由部属自觉自愿地去做工作。你要用“你要做啊,你一定能做得好”这样的话去鼓舞部下,放手让他们去做。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基础,在工作的过程中,你的部属有失误,当然也不能姑息,只要不伤害他的自主性,就要提醒他加以注意的地方。这样的话,你所期待的发展、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平时很热心催促部属工作的人,现在应该多加反省:是不是妨碍了部属的工作?

    对立不如亲善

    谁不是松下大家庭的一员,谁就不是松下电器的员工。

    ——松下幸之助

    “对立不如亲善”,这是松下作为经营之神的聪颖之处。松下从旧式的家庭企业受到启发,工人像是老板的家人,老板则像是工人的父亲。经过改良,旧式的家庭企业模式也必定能适应新产业。

    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全世界产业工人无不欢欣鼓舞。日本的工人运动,方兴未艾。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参加普选、成立工会管理工厂等等一系列要求,无不使资产阶级感到恐慌。

    通常的法则,愈是大型工厂,愈容易发生工潮,这是因为产业工人集中的缘故。像松下这类小型工厂,工潮再怎样轰轰烈烈,里面都静若一潭死水。偏偏这时,松下萌发忧虑意识:如果我的工厂规模一大,难免不发生工潮,我该怎么办?他进一步想:我的工厂受外界经济气候及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工人情绪波动,我又该怎么办?

    所有的员工若能团结得如一家人,松下电器才有希望。从这点出发,松下的理念逐渐明朗:“松下电器的员工都是松下大家庭的一员,谁不是松下大家庭的一员,谁就不是松下电器的员工。”

    松下设想成立一个类似工会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老板员工一视同仁。构想有了,松下却为起什么名而大伤脑筋。一天,过去的朋友森田君来看望松下,他说:“你何必想得那么难呢?全体员工步调一致,就叫‘步一会’好了。这‘步一会’,还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朝前迈’的意思。”松下心窍顿开,道:“真是太好了!”

    “步一会”的成立,使员工有了归属感,这标志着松下管理进入自觉阶段。

    “步一会”一步一步地完善,松下电器也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松下电器有今天,“步一会”功不可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