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禽猛兽的风采-爬行霸王——爬行类凶猛动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爬行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成为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真正征服陆地的变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是统治陆地时间最长的动物,其主宰地球的中生代在整个地球生物史上是最引人注目的时代。那个时代,爬行动物不仅是陆地上的绝对统治者,还统治着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类其它生物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现在,像鳄鱼、蜘蛛、螳螂等等仍是陆上霸王。

    长嘴怪——鳄鱼

    中文名:鳄鱼

    英文名:Siamese crocodile

    分布区域:热带到亚热带的河川、湖泊、海岸

    人们通常会看见鳄鱼张大嘴巴懒洋洋地趴在那里,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以为它是在打瞌睡,它也不是在笑。它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自己凉快一些。因为它的皮肤上没有毛孔,所以鳄鱼只能张大嘴巴,把肚子里的热气从嘴里散发出去。

    鳄鱼是水中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它们长得非常丑陋,全身上下披着像盔甲一样粗糙的鳞片,满嘴交错生长的利牙,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很害怕。鳄鱼是食肉性动物,它们以蛙、鱼以及大型的哺乳动物为食。它们捕猎时很狡猾,通常都只是把长在头顶上的眼睛、耳朵、鼻子露在水面上,而把整个身子沉入水中,远远看上去就像水面上漂浮不定的一段木头一样,别的动物很容易因此而上当。

    鳄鱼长长的嘴巴里长着许多尖利的牙齿。但是这些牙齿一点儿也不好使,不能帮助它咀嚼。每当捕到猎物时,鳄鱼只能扭动身体把猎物撕开再吞到肚子里。

    鳄鱼的牙齿不能咀嚼,真的给它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它强大的双颌具有巨大的咬合力,但是不能撕咬和咀嚼使它们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当鳄鱼捕捉到大型的猎物时。它不能像老虎、狮子那样把猎物咬死,而是把猎物拖到水中使之溺水而死。如果捕到的是水中的大型动物,它就把猎物拖到陆地上,让它们窒息而死。然后,鳄鱼才开始享用。

    要是猎物太大,鳄鱼吞不下去。它就会用嘴咬住猎物,在石头或是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但如果还是下不了口,鳄鱼就直接把猎物扔在一旁,等它慢慢腐烂,烂到可以吞下去的时候再吃。

    牙齿不好,鳄鱼的胃却有着强大的消化功能。它的胃能够分泌很多胃酸,这些胃酸具有很强的酸性,能够帮助鳄鱼消化大块的食物。为了磨碎肚子里的东西,鳄鱼必须另外吞下一些石头。这些石头很管用,它们不仅帮助它消化食物,而且还对它游泳有好处。当鳄鱼沉在水底的时候,这些石头,就像轮船底层压上的重东西一样有用,可以帮鳄鱼在水中保持平衡,不至于翻倒在水中或偏离方向。

    鳄鱼虽然生性凶残,但它在吃其他动物时,却一边吃一边眨着灰蓝色的眼睛流泪哭泣。其实,这并不表示它在伤心,鳄鱼流眼泪与感情无关,这仅是它排泄体内过多盐分的方式。鳄鱼排泄盐分的器官盐腺刚好长在眼睛旁,它在撕咬猎物的时候,恰好盐腺也在排出盐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鳄鱼的眼泪”。

    大部分鳄鱼都喜欢晒太阳,而短吻鳄却完全生活在阴暗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寿命却比其他种类的鳄鱼长,它们一般可以活30~35年。区别长吻鳄和短吻鳄的方法主要就是看它们的牙齿。如果鳄鱼下排的第四颗牙齿凸在嘴巴外面,就是长吻鳄;要是它整个下排牙齿全闭合在嘴巴里不露出来,那就是短吻鳄。

    鳄鱼的耳、鼻都长有瓣膜,潜入水中时耳、鼻自动关闭,方便它们在水中捕食。它们所具有的强健有力的尾巴,起着划行与控制方向的作用,像船桨一样推动身体前进。世界上仅有25种鳄鱼,而中国只有“扬子鳄”一种。

    猪婆龙——扬子鳄

    中文名:扬子鳄

    英文名:Chinese Alligator

    别称: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分布区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扬子鳄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喜欢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它是古老的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那时,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类。它的身体没有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扬子鳄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喜欢栖息在江湖和水塘边,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遭到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交配,7~8月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扬子鳄的卵常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小心地守护在一旁。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

    扬子鳄的生活领域很广,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从而具有了水陆两栖的本领。

    扬子鳄善于打穴。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经常打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洞穴有几个洞口,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恰似一座地下迷宫,曲径通幽,纵横交错。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它尤其喜静,不过有时候白天它也出来活动,经常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

    如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扬子鳄就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可惜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就会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如果捕捉到的猎物比较大,扬子鳄就会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果这样还不行,它会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扬子鳄还有消化功能特殊的胃。它的胃有许多胃酸,因此它能消化很多食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前,安徽芜湖万春圩一带的河滩上生活着很多扬子鳄,扬子鳄的子孙可谓兴旺发达。可是到了1949年,那里已很难听到扬子鳄的吼叫声了。现在,扬子鳄数量日益减少,它的分布区也在不断缩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仔细分析,主要还是栖息地环境遭到了破坏。由于扬子鳄全身都是宝,它的肉曾作为宴席上的佳肴供人们食用。它的皮是上好的制革材料,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因为扬子鳄是一种肉食性动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这就使扬子鳄陷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1972年,我国政府于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贸易。1981年,有关专家估计,野外生存的扬子鳄仅存300~500条,这一物种可能在10年内绝灭。然而令人高兴的是,时至今日,扬子鳄不仅没有绝灭,而且数量已大大增加。这一人间奇迹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这得益于我国政府对扬子鳄的重视。为了保住扬子鳄,改变濒临绝灭的状况,让它生存繁衍下去,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但是仅靠扬子鳄自身的繁殖,仍无法挽回扬子鳄灭绝的命运。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就开始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我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在我国浙江省长兴县一个叫尹家边的小村庄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关于扬子鳄的故事。1982年,尹家边的农民捕获到一雌一雄两条扬子鳄,虽然生活穷困,但他们怀着“决不让国宝在我村失传”的朴素信念,自发建立了也许是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自然保护区。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赤诚的心,尹家边的村民为国宝——扬子鳄自行做窝12次,产下了236枚卵,并孵出幼鳄208条,存活了170条。他们相信,自己保护了扬子鳄,扬子鳄一定会为人类造福。

    位于安徽省宣城地区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44300公顷,197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扬子鳄及其生态环境。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江南占陆与金陵凹陷的过渡地带,全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形错综复杂、沟塘、渠、坝星罗棋布,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分布在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溏、沟冲、山洼和水库中。

    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种淡水鳄是扬子鳄与美洲密西西比河鳄,数量极其稀少,被国家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自从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采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扬子鳄的种群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初步解除了濒临灭绝的危险。

    人类的“烦恼”——蟑螂

    中文名:蜚蠊

    英文名;Cockroach

    别称:蟑螂,小强

    分布区域:热带、亚热带地区

    蟑螂属昆虫纲,蜚蠊目,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亿年,是动物界的化石动物。现在已知蟑螂种类达3500种(也有报道说有5000种),有家栖和野栖两类。野栖种类大多生活在草丛、枯枝落叶堆、碎石或树皮下,也有的生活于蚁、白蚁、蜂类等巢穴中。野生的蟑螂种类较多,而家栖种类只占本目的0.5%,主要属于蜚蠊科、姬蠊科和折翅蠊科。

    蟑螂在我国的数量有168种之多,长江以北以德国小蠊为主,它们长约15毫米,是公共场所和居家的主要害虫之一。

    蟑螂取食广泛,是杂食性昆虫,它喜食各种食品,包括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尤其偏爱香、甜、油的面制食品。蟑螂嗜食油脂,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最具诱惑力。

    蟑螂的足发达,适于疾走,每小时能跑约5千米的路,也会游泳。蟑螂触角的嗅觉十分灵敏,能够根据气味辨认同类。蟑螂贪食成性,不仅吃食物,也吃大便和痰液。吃进后,常将部分食物呕出,能传播痢疾、伤寒、霍乱、寄生虫等。

    蟑螂的破坏性极强。它能咬坏书籍、衣服甚至皮件,同时也污染衣物等。另外,它还能分泌含臭味的液体,在其接触过的食物及物品上留下特殊的臭味。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栖居,这是它们孳生必备的4个基本条件。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建筑物内,一般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在饭店、家庭、火车、轮船上,厨房总是受蟑螂侵害最严重的场所。在厨房里,它们喜欢栖居在靠近炉灶、水池的地方。蟑螂喜暗怕光,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阴暗避光的场所,如家具、墙壁的缝隙、洞穴中和角落、杂物堆中;夜晚,特别在灯闭入睡之后四出活动、觅食、寻求配偶。在一天24小时中,约有75%的时间处于休息状态。另外,蟑螂也是喜欢群居的生物。在一个栖息点上,少则几个,多则几十、几百个聚集在一起,蟑螂的聚集是由于信息素的诱集作用。蟑螂的成虫和若虫都能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由直肠垫分泌,随粪便排出体外。

    蟑螂的生殖能力超强,雌雄蟑螂交配后,雌蟑螂的尾端便长出一个形如豆荚状的东西,这就是卵鞘,卵就产在其中。一只雌虫少则可产10多个,多则可产90多个卵鞘。—个卵鞘中少则可孵出10只,多则可孵出50多只小蟑螂,这与蟑螂种类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人类要注意消灭蟑螂卵鞘,灭掉一个卵鞘就等于消灭了几十只蟑螂。

    和其他生物相比,蟑螂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蟑螂能耐渴更能忍饥,甚至可以一个月不喝水,而在有水的条件下更可以三个月不吃东西。

    美洲大蠊在只给干食不给水的情况下,雌虫能存活40天,雄虫能存活27天。反之,如果有水无食,则雌虫能存活90天,雄虫能存活43天。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缺失了一段身体,蟑螂仍然可以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蟑螂在没有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存活一周,而无头蟑螂也只是因为没有嘴喝水而被渴死。

    当处于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无食又无水时,蟑螂间会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大吃小,强吃弱,特别是刚刚蜕皮的虫子,不能动弹,表皮又嫩,就成了竞相争食的对象。

    正是因为蟑螂有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蟑螂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推测,蟑螂很可能是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考古发现,在石炭纪的地层中有二三百种蟑螂化石。我们现在在厨房里见到的蟑螂,与距今3~5亿年以前的蟑螂大同小异。可见,那时,蟑螂就在地球上开始活动了。蟑螂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而至今成功繁衍的昆虫种群。

    近几年,蟑螂扩散得更快,商场、宾馆已陆续发现了蟑螂,这些蟑螂有向居民区蔓延的趋势。那么,蟑螂为什么扩散得这么快呢?蟑螂正是依靠交通工具和行李、包裹、家具等货物传播,而造成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的扩散,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成为一大公害,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蟑螂的危害已不亚于蚊虫、苍蝇及老鼠,是防治难度最大的害虫之一。因此,人们也开始了长久和蟑螂作斗争的活动。

    五爪金龙——巨蜥

    中文名:巨蜥

    英文名;Stellio salvator Laurenti

    别称:五爪金龙,四脚蛇,鳞虫

    分布区域:中国的两广、云南、海南等。马来西亚、缅甸、及澳大利亚等地

    巨蜥也叫“圆鼻巨蜥”、“四脚蛇”。在国外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在我国则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地。

    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全长近2米,尾长约占全身长度的3/5,体重一般为20~30千克。巨蜥全身长满细小的鳞片,头部窄长,舌头也很长,前端分叉较深,四肢粗壮。巨蜥背部为黑色,杂有黄色斑纹;腹面为淡黄色或灰色,有黑色斑纹分布;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巨蜥趾上的利爪,尾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鳞片排成两行矮嵴,这种结构,使它不像其他蜥蜴那样容易折断。

    巨蜥以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附近。它们昼夜活动,但在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巨蜥虽然体型很大,但行动灵活,不仅善于在水里游泳,还能攀附矮树。所以,它们不仅可以捕食水里的鱼虾类或蛙类,也可以到树上捕食昆虫、鸟类及鸟卵,偶尔也吃鼠类及其他动物的尸体,捕获不到食物时就会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巨蜥的胃僚移橡胶皮囊,很容易扩大。成年巨蜥一顿就能吃下相当于体重80%的食物,所以,巨蜥在餐前和餐后的体重相差很大。

    巨蜥在遇到敌害时会一边鼓起脖子,使身体变得粗壮,一边发出“嘶嘶”的声音,并吐出长长的舌头恐吓对方,或者把吞食不久的食物喷射出来引诱对方,自己则乘机逃走或立刻爬到树上隐藏起来等等。但更多的时候,巨蜥会选择与对方搏斗。搏斗时,巨蜥会先将身体向后移动,面对敌人,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在相持一段时间后,再慢慢靠近对方,把身体抬起,出其不意地甩出自己长而有力的尾巴,向对方抽打过去。它们的尾巴很有力量,很多小动物都会丧身其下。如果对方过于强大,它们就会爬到水中躲藏起来,并且能在水中停留很长时间。所以,在云南西双版纳,当地居民都叫它“水蛤蚧”。

    巨蜥的产卵期在每年的6~7月。它们会先在岸边找好一个洞穴或是树洞,每次产卵15~30枚,40~60天后,靠自然温度孵化出幼仔。但若在野生状态下,卵的孵化期可长达一年。巨蜥的寿命一般可达150年左右。

    因巨蜥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遭到人们的肆意捕捉,使原本数量较少的巨蜥已经到了灭绝边缘。巨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早在1989年,巨蜥就已被列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同时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目前,我国不仅建立了巨蜥保护区,同时还鼓励人工饲养繁殖,以此来拯救数目稀少的巨蜥。

    “生化武器”高手——科摩多巨蜥

    中文名:科莫多巨蜥

    英文名:Komodo dragon

    分布区域:印度尼西亚几个岛屿、干草原和树林

    在印度尼西亚科摩多岛和它邻近的几个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巨大的怪物,它们身长超过3米,皮肤粗糙,身上长满了隆起的疙瘩,看起来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拖着一条长长的粗壮的尾巴,尾巴非常有力,甚至在一挥之下就能扫倒一匹小马;它们长着长长的尖爪,可以轻易地将猎物撕成碎片。它就是科摩多岛上最无情的恶魔杀手——科摩多巨蜥。

    科摩多巨蜥喜欢居住在岩石或树底的洞里。每天早晨太阳升起,它们就会钻出洞穴,到岩石上晒太阳,它们僵硬的身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很快就暖和起来,然后,它们就要四处寻找食物了。腐肉是科摩多巨蜥最喜欢的食物,它们敏锐的舌头能够像蛇的舌头一样起到搜索气味颗粒的作用,如果在周围1000米的范围内有食物的话,它们很快就能察觉到。

    科摩多巨蜥虽然身形笨拙,行动迟缓,但它们奔跑的速度也不容小觑。但它们并非采用奔跑的方式追捕猎物,最常见的情况是在猎物经过的路途上潜伏起来,待时机成熟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它们的爪子、尾巴和牙齿都能为捕猎加分,而即便是猎物侥幸一时逃脱,也是必死无疑。因为科摩多巨蜥的体液,尤其是唾液中,隐藏了多种脓毒性的细菌,一旦猎物被咬伤,细菌通过伤口进入体内,顺着血液循环迅速传播,很快会引起败血症,猎物的行动越来越迟缓,72小时内便会身亡。科摩多巨蜥会不紧不慢地跟在猎物身后,它们明白猎物已经逃脱不掉,很快就可以坐享其成了。等猎物终于倒下,它们就可以敞开肚皮大吃一顿。奇怪的是,科摩多巨蜥本身并不会受到毒性细菌的影响,反而会将它当做杀手锏,由此可以想象,科摩多巨蜥也许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生化武器”的高手。

    科摩多巨蜥的胃就如同一个弹性极佳的橡皮口袋,可以装下相当于自己体重80%的食物,而为了消化这些食物,它们不得不用上六七天的时间。如果肉实在太多一次吃不完的话,它们还会把剩下的食物埋到土里,等到下次饿了再来吃。印度尼西亚炎热的气候使得肉很快变质腐败,而这正是科摩多巨蜥乐于见到的。不过,大多数时候,它们并不能独享美食。猎物散发出的“香”味会引来众多的科摩多巨蜥。大家围在一起进食,只有身强体壮的个体才能优先享用食物,接下来是它们的亲朋好友和追随者,而那些体型稍小,不那么强壮的陌生来客则会被强者用尾巴扫到一边,如果想要强行抢夺食物的话,很可能自己也被吃掉。

    所向披靡的科摩多巨蜥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对强烈阳光的惧怕。赤道地区正午时分毒辣的阳光使得科摩多巨蜥不得不在阴凉的地方安歇。

    天生毒王——希拉毒蜥

    中文名:吉拉毒蜥

    英文名:Gila Monster

    别称:大毒蜥、钝尾毒蜥、希拉毒蜥

    分布区域:美国西部和南部各州,以莫哈维沙漠及索若拉沙漠为中心,延伸进入墨西哥南部索诺拉州

    “希拉毒蜥”是钝尾毒蜥的俗名,原产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分布的高度从海平面到海拔1600米之间,遍布于内华达州南部、犹他州的西南部、加州东南部、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西南部及墨西哥,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蜥蜴。希拉毒蜥是世界上两种有毒蜥蜴之一,另外一种是产于墨西哥的串状链蜥蜴,其体型大于希拉毒蜥,但是性格却不如希拉毒蜥凶猛。

    希拉毒蜥属中大型的蜥蜴,体长在37~45厘米之间,体重在900~1200克之间,整个身躯就像一只大个头的壁虎。它长着一颗与四肢的大小很不成比例的硕大头颅,具有分岔的黑色舌头,它们吐出舌头的作用与蛇吐信的作用相同,都是借吐舌的行为来探测周围的气味,进而判断食物的位置或寻找配偶等。它的头部、四肢、身体及尾巴都布满了粒状的鳞片,只有吻部及腹面有片状鳞片。吻部至两颊为黑色,身上覆盖有5道马鞍状黑色斑纹,尾部短粗,尾巴上有4~5条黑色带状花纹,底色为鲜艳的橘色或黄色。身上的花纹随着栖息地及年龄不同而发生变化,网纹钝尾毒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上的带状斑纹会逐渐地变成不规则的网状纹路,有些个体的底色变为偏红色。

    希拉毒蜥不常外出,它90%的时间都躲在地下洞穴中,只在觅食时出来活动。它们在野外的攀爬功夫一流,常爬到树上捕食幼鸟或鸟蛋。毒蜥拒食老鼠,但是可以用沾有蛋黄的老鼠喂食,或是直接强迫喂食,将老鼠直接塞入毒蜥喉咙中。强迫喂食似乎对毒蜥不会带来任何不良的冲击,美国研究希拉毒蜥的工作人员就曾经用此方法强迫喂食了一只雌性个体长达18年之久,而那条蜥蜴仍可以年年产蛋。

    希拉毒蜥个性比较凶猛,它喜欢生活在人迹罕至的灌木林区以及大沙漠中大片仙人掌覆盖的区域里,躲藏在峡谷或岩石斜坡处、地洞里或者由老鼠骨骇堆成的洞穴中。它以各种小蜥蜴、啮齿类动物、鸟类雏鸟、鸟蛋等为食。虽然希拉毒蜥外表看起来笨重迟缓,但捕猎的速度却是快如闪电。希拉毒蜥在进食啮齿动物幼崽时,会从脑袋吃起,绝对是生吞活剥。两雄性希拉毒蜥相遇也会发生打斗。

    在希拉毒蜥的上下腭中,生有向内弯曲的牙齿,在发达的下腭中还藏有毒牙。幼蜥蜴一出生就有着可怕的毒液,很厉害。希拉毒蜥的每个毒腺都是由许多的小毒叶组成,每个毒叶都靠近牙齿,有各自的小管及出口,随着肌肉的收缩毒腺可以挤出毒液,这些毒液逐渐流到牙齿的沟槽内。

    希拉毒蜥的毒液是一种神经毒。人一旦被希拉毒蜥咬伤,毒液就会由伤口进入人体,再随人体内的淋巴腺流到体内的其他部分。一旦到达心脏,毒液中的血毒素就会随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而血毒素攻击的对象不是血液而是血管壁。因此,被希拉毒蜥咬到的地方,血液就会通过血管壁像水一般喷涌而出,引起大面积出血。受害者会出现四肢麻痹、昏睡、休克、呕吐等中毒症状,不过一般不会有致命的危险。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巨蜥的咬合力量不仅很大而且它们会持续啃咬,一般不会主动松口,所以很容易造成很严重的伤口。

    此外,希拉毒蜥是一种由蜥蜴向蛇转变的中间物种,它对于研究蛇类毒液的产生和进化历程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希拉毒蜥与串状链蜥蜴都已濒临灭绝。虽然美国在研究希拉毒蜥的繁殖方面至少已有30年历史,但希拉毒蜥的繁殖难度仍然颇高,尤其困难的是它雌雄难辨。虽然有人提出可以通过雄性较粗壮、头部较宽,雌性较修长、通常呈酪梨型等特点分辨,但由于希拉毒蜥两性在外观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导致这种方法准确度很低,而且必须进行多只比较才能得出结论。目前除了验DNA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超音波透视体内寻找卵巢或睾丸。

    希拉毒蜥具有冬眠的习性,因此,如果没有经历低温期,多半的雌雄对都无法繁育。冬眠结束、苏醒后的希拉毒蜥雌雄对会立刻进行交配,大概30分钟后,雌性会将卵产于地下洞穴中,每窝一般可产3~12颗蛋,其中多数产卵5颗左右,孵化期一般持续10个月。幼蜥刚一出世,便需要自力更生。如果成长顺利,长寿的希拉毒蜥可以活到30岁以上。

    梦乡卫士——蜘蛛

    名称:蜘蛛

    英文名:Spider

    别名:网虫、扁蛛、园蛛、八脚螅、喜子、波丝。

    分布区域:除南极洲以外,全世界分布

    蜘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生物,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目前科学界已知的蜘蛛种类有35000种,而且还不断有新品种被发现,如果具体地划分,蜘蛛大体上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猎食类,可到各处去觅食;第二类为结网类,它结网等待小昆虫送上门来再取而食之;第三类为洞穴类,它们喜欢躲在洞穴内,在洞口结网,以捕食小虫等小动物。

    蜘蛛主要以捕食幼小的昆虫为主,而一些鸟类则成了蜘蛛的天敌。所有的蜘蛛都长着有毒的牙。它们视力很好,有的有6只眼睛,有的有8只眼睛,很容易从不同角度观察各个方向。它们有8条腿,身体的两侧各4条。

    在形态上,蜘蛛身体呈圆形或长圆形,分头胸和腹部两部分,两者之间有腹柄和钳状螯肢。有触须,雄的触须内有精囊。头胸部有4对步足。大多数蜘蛛肛门尖端的凸起能分泌黏液,黏液在空气中凝成细丝,用来结网捕食昆虫。

    人类在观察蜘蛛结网以后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有位法国科学家发现蜘蛛腹内腺体能造丝,腹部末端有吐丝器官,内有许多小孔,蛛丝就从这些小孔中压出。蛛丝出来是液体,接触空气后成为固体。于是他挤出蜘蛛的胶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细丝,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手套。当然,这手套又细又脆,不能遇水,据说至今还保存在法国巴黎。

    现在人类经常用的人造纤维也是从蜘蛛那里学到的。蜘蛛在吐出一种叫生丝素的液体后,会迅速把生丝素拉紧,使其中的分子游离出来形成一种透明的结晶体,有效地提高了蛛网的强韧度。这一启迪,使人们制造出合成纤维。比如制造聚丙烯纤维,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分子拉紧排成一列,再使分子结晶,这些结晶体就使合成纤维具有很高的强韧度。

    可以说,蜘蛛的身上有很多宝贵资料。比如,研究生物技术的科学家们在对蜘蛛进行解剖后发现,蜘蛛的丝腺和山羊的乳腺是相似的,于是他们把蜘蛛的这一基因植入活体山羊乳腺内,使山羊产生含有丝蛋白质的奶,再从羊奶中提取这种蛋白质纺成纤维。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军队已拟用这种纤维制造更轻便结实的防弹背心和防弹服。

    庞大的蜘蛛家族中也有很多种类对人类危害很大,比如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有一种毛蜘蛛,它的可怕之处就是能与植物合谋吃人。日轮花的枝叶有着很强的缠性,人一旦触到日轮花就会被死死缠住,这时,成群的毛蜘蛛就会涌上来将人慢慢吃掉。与其相反,在澳大利亚有一种猎人蛛,它专吃蚊子并有着高超的捕蚊本领,被人亲切地称为“梦乡卫士”。

    蜘蛛家族的种类很多,可谓千奇百怪,比如世界上最小的蜘蛛是巴拿马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的一种小蜘蛛,体长只有0.8毫米,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蜘蛛。和巴拿马的这种小蜘蛛相比,澳大利亚境内有一种叫猎人蛛的蜘蛛,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它们的体重约有300克,相貌丑陋,但却是捕捉蚊虫的好手,凡是敢来犯的蚊子无一生还,具有猎人般的本领。同时,猎人蛛含有大量蛋白质,是土著人的上乘佳肴。

    在所有蜘蛛中,名称最古怪的要算生活在夏威夷卡乌阿伊岛上某些洞穴里的一种盲蜘蛛了,叫无眼大眼妹。原来,根据各方面的特征它都属于大眼蛛科,只是由于它在洞穴里住久了,造成双目失明,于是留下了“无眼大眼”的怪名。另外,还有一种吃鸟的蜘蛛,它们生活在南美洲,最大的像鸭蛋那么大,吐的丝又粗又牢,在树林里结网,经常用网捕捉小鸟。而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就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灌木丛或草地上的黑蜘蛛。它身上有一个毒囊,其中有毒性极强的毒汁,人兽或家禽被它咬伤,几分钟内便有丧命的危险。

    埋伏高手——螳螂

    中文名称:螳螂

    英文名:mantis

    别称:刀螂,大刀螂

    分布区域: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

    提起螳螂,人们可能就会想到雌螳螂吃雄螳螂的习俗。其实雌螳螂吃雄螳螂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雌螳螂在生育小螳螂时,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为了保证它们的体力,雄螳螂自愿充当补品被伴侣吃掉。

    到了交配季节,雌螳螂会散发一种叫做费洛蒙的激素。这种激素会吸引雄螳螂的到来。接收到这种气味的雄螳螂就会寻味而来。相见之后,它们并没有立即开始交配,而是先用它们那特殊的大眼睛相互打量,凝视良久。然后,先由雄螳螂摆动触角向雌螳螂表示爱意,雌螳螂也用摆动触角表示认可,这时雄螳螂才向雌螳螂缓慢地爬去。接近时,双方再用触角摩擦对方的触角,经过双方的触角厮磨后,才会正式进入交配过程。螳螂的交配往往会持续几个小时。在交配完毕后,有时雌螳螂就会回过头来啃食雄螳螂的头部,进而一口一口把雄螳螂的全身都吃光。而此时的雄螳螂竟不作任何抵抗,任其为所欲为。这都是为了给交配后的雌螳螂提供大量的营养,来满足大腹中卵粒的成型。不过这种现象在螳螂交配中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出现的。螳螂头上长着一对大复眼和三只单眼。它的复眼很奇特,在白天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就不再透明,变成巧克力的颜色了。其实,这是螳螂为了适应黑暗,在夜晚也能看清四周,把眼睛里面的色素聚积起来的缘故。强壮的大颚旁边长着颚须,用来品尝食物的味道。螳螂的头顶上长有两根细长的触角,它们常有把触角拉进嘴里的举动。这是螳螂清理触角的动作,它们保持触角干净,就可以维持它的灵敏度。它特有的“大刀”似的前足,让其他昆虫见了就害怕。

    螳螂是一个勤劳而凶悍的捕食者。它们常常不分日夜地随处捕捉猎物。当它们发现猎物时,“大刀”一样的前肢就发挥作用了。螳螂的前肢长着一排倒钩状的小刺,就像一对锋利的大镰刀,很多昆虫都不敢去招惹它们。螳螂可以说是昆虫王国的小霸王了。

    同时,螳螂是一个“埋伏高手”,它们经常躲在草丛或树枝上,晃动着突出的大眼睛和三角形的脑袋,十分警惕,随时准备捕捉其他昆虫。它们有一项本领,就是会随着周围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与颜色。有时,它们像一片枯叶;有时,它们又像一朵花。当蝴蝶这样的昆虫飞来飞去采蜜时,常常会被它们吓得半死。

    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螳螂大约有1800多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繁殖特别旺盛。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它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各地的环境,并且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和形态。绿叶螳螂大都分布在热带森林的各种叶层中,棕色干树叶类的螳螂则在林木底下繁殖。在草原、灌木丛,甚至是沙漠地区,都有螳螂的分布,而且身形各异,数量比地球上的人口还多。

    蛇中之王——蟒

    中文名:蟒蛇

    英文名:Indian python

    别称:南蛇琴蛇 蚺巴蛇 大麻蛇埋头蛇 梅花蛇金花大蟒 黑尾蟒。

    分布区域: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向东到印度支那,南至印度尼西亚

    蟒蛇是蛇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可以达到7米,体重60千克,据说有人还见过身长9.6米的蟒蛇,可谓真是蛇中的“巨人”了。蟒蛇一般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方,种类很多,非洲热带雨林中的球蟒在受到惊吓后会将身体团成球状,据说古埃及宫廷专门养它来捉老鼠。黄金蟒是缅甸蟒蛇的变种,因其稀有而被原产地的居民当成神灵来膜拜。此外,还有血蟒、非洲岩蟒、安哥拉蟒、森蚺等许多种类。蟒蛇体型庞大,体表花纹非常美丽,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无毒动物。

    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蟒蛇有个好胃口,可以吞下比自己体重大的动物。曾经有人发现一条10千克重的蟒蛇吞下了一头15千克重的小猪,真可谓骇人听闻了。蟒蛇捕猎时,遇到小猎物如老鼠之类,就直接吞入腹内,稍大一些的,先用身体缠住猎物致死,然后再吞下去。所有的蛇类吃东西都是囫囵吞枣式的,因为它们的胃壁上有很多粗大的皱襞,伸缩性极强,可吞食很大的食物,而且蟒蛇新陈代谢很慢,消化过程进行得也较慢,食物可以在胃内停留很长时间,不用担心消化不良。饱食之后,巨蟒可以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用吃东西了。巨蟒的狩猎对象有兔子、麂、鸟类、家禽等,此外,它还是捕鼠能手。

    蟒同其他的蛇一样喜热怕冷,最喜欢生活在25~35℃的环境中,而且只有在温度达到25℃以上时才取食。当环境温度在20℃时则很少活动,到15℃时,蟒体则开始进入麻木状态,如气温继续下降到5~6℃,就会死亡。所以即使生活在热带,蟒也会冬眠,而且冬眠期长达四五个月。不只低温对蟒伤害大,它们在强烈强光下暴晒过久也会死亡。因此,夏季高温时,经常可以看到在树荫下盘旋而卧的一动不动的蟒。

    同其他的蛇类一样,巨蟒视力并不太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老鼠可以躲在那里不被发现,因为巨蟒寻找猎物并不是靠眼睛看,而是依仗敏锐的嗅觉。蛇类常将长长的芯子探出来,是为了探察外界的情况。此外,巨蟒还有一门先进的武器——“红外线探测仪”,位于眼睛和鼻孔之间的颊窝处,凭借这一武器,它可以觉察到老鼠身体不断散发出来的热量,从而获知老鼠的方位、大小等信息。由于蟒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在非洲或欧洲曾有很多家庭养巨蟒来看家护院,印度甚至还专门训练蟒蛇照顾婴孩。

    草上飞——蝮蛇

    中文名:蝮蛇

    别称:土球子、土谷蛇、土布袋、土狗子蛇、草上飞、七寸子、土公蛇

    分布区域:中国大部分地区

    蝮蛇别名土公蛇、草上飞,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

    蝮蛇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蜥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条蝮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布区域的不同,确定我国蝮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种。

    中国蝮蛇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短尾蝮蛇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从古生代到现在,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仅对鸟兽有效,对蛇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日本亚种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约3千米,宽一两千米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千米左右。过去有人估计岛上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最近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徭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条蝮蛇。在一株高约2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仔蛇2~3年性成熟,可进行繁殖。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这种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体保护,所以成活率高,对人工养殖有利,每年5~9月为繁殖期,每雌可产仔蛇2~8条。初生仔蛇体长14~19厘米,体重21~32克。新生仔蛇当年脱皮1~2次,进入冬眠。

    用蝮蛇作原料生产的一些贵重药品能医治多种疑难病症。蝮蛇毒素是生产高效抗血栓药物的原料;蛇干有祛风、镇静、解毒业痛、强壮、下乳等功效。

    山谷蘸——尖吻蝮

    中文名:尖吻蝮

    英文名:Hundred-pace pitviper

    别称:白花蛇,百步蛇,五步蛇

    分布区域:中国,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最多

    五步蛇学名为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蘸、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着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

    五步蛇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尖吻蝮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

    五步蛇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海拔300~800米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渡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五步蛇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

    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百步内必然会毒发身亡,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实在奇毒无比;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

    根据长年调查资料显示,由尖吻蝮的咬击所导致的危险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国大陆地区确实是较为常见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一方面也由于该蛇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台湾方面就有专门对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

    尖吻蝮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以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区贮量最多。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绿衣杀手——竹叶青

    中文名:竹叶青蛇

    英文名;Medoggreenpit-viper

    别称: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刁竹青、焦尾巴

    分布区域: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西部,向北可达北纬33°

    竹叶青蛇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鳞缀成的纵线。头较大,呈三角形,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尾较短,具缠绕性,头背都是小鳞片,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躯干中段背鳞19~21行;腹鳞150~178;尾下鳞54~80对。

    竹叶青发现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多于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竹叶青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但世界上同样也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竹叶青亚种,白唇竹叶青、福建竹叶青、台湾竹叶青、扁鼻竹叶青、墨脱竹叶青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岛亚种竹叶青、哈氏竹叶青、坎布里竹叶青、大眼竹叶青则分布在泰国和中南半岛。

    较常见的竹叶青为白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蛇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白唇竹叶青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在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若受惊扰就缓缓向水中游去。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

    竹叶青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竹叶青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竹叶青蛇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食,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

    竹叶青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竹叶青蛇的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竹叶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虽然有强大的消化系统,但竹叶青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竹叶青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竹叶青产生的毒素是血循毒。血循毒的种类多,成分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竹叶青蛇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如能及时救治,中毒者很少死亡。

    蚁族之王——白蚁

    中文名:白蚁

    英文名;BLACK MAMBA

    别称:虫尉,大水蚁

    分布区域:白蚁遍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45°之间。

    白蚁亦称虫尉,属节足动物门,昆虫纲,等翅目,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其社会阶级为蚁后、蚁王、兵蚁、工蚁。白蚁与蚂蚁虽一般同称为蚁,但在分类地位上,白蚁属于较低级的半变态昆虫,蚂蚁则属于较高级的全变态昆虫。

    根据化石判断,白蚁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虫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二叠纪。白蚁的形态特征与蚂蚁有明显的不同。白蚁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头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动。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蚂蚁触角膝状,腹基瘦细,前翅大于后翅。

    白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木材或纤维素为食。白蚁是一种多形态、群居性而又有严格分工的昆虫,群体组织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全世界已知2000多种。中国除澳白蚁科尚未发现外,其余4科均有,共达300余种。分布范围很广。

    白蚁生活习性独特,营巢居的群体生活,群体内有不同的品级分化和复杂的组织分工,各品级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白蚁是多形态昆虫,一般每个家族可分为两大类型:生殖型和非生殖型。生殖型又称繁殖蚁,分原始繁殖蚁和补充繁殖蚁两类。原始繁殖蚁是长白蚁翅型有翅成虫(或称成虫第一型),每巢内每年出现许多长翅型的繁殖蚁,在一定时期,分群飞出巢外进行交配时,翅始脱落。在较低级的木白蚁和散白蚁巢中,往往有不离巢的有翅成虫,但体色淡,翅脱落时并不整齐,其中有性机能者称为拟成虫。补充繁殖蚁有两类:短翅型(或称成虫第二型)和无翅型(或称成虫第三型)。此种现象在较高级的白蚁科昆虫的巢中比较少见。

    非生殖型不能繁殖后代,形态也与生殖型不同,完全无翅。包括若蚁、工蚁、兵蚁三大类。若蚁指从白蚁卵孵出后至3龄分化为工蚁或兵蚁之前的所有幼蚁。有些种类缺少工蚁,由若蚁代行其职能。

    工蚁是白蚁群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形态与成虫相似,通常体色较暗,有雌、雄性别之分。工蚁头阔,复眼消失,有时仅存痕迹。工蚁往往还有大、小型之分,无生殖机能,从事孵卵、哺育、筑巢、迁居、培养菌类及保护母蚁等类劳动,有时还参加防御工作。若干原始性白蚁,往往没有工蚁。

    兵蚁是白蚁群体中变化较大的品级,除少数种类缺兵蚁外,一般从3~4龄幼蚁开始,部分幼蚁分化为色泽较淡的前兵蚁,进而成为兵蚁。兵蚁大致可分上颚型和象鼻型2类,前者有强大的上颚,后者有发达的额鼻。白蚁兵蚁往往有大、小型或大、中、小型之别。兵蚁在白蚁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的,多则被吞食消灭,少则分化增补。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兵蚁的头部或胸部腺体所分泌的社会外激素在群体中的传递而实现的。

    兵蚁也有雌、雄之分。兵蚁的复眼除少数种类发达外,一般全缺,或退化只留痕迹。触角的环节数常较生殖型个体少。兵蚁主要担任防卫工作,有些种类(如家白蚁中的兵蚁)还可以从额腺中分泌防御性乳汁。没有繁殖能力,没有翅膀,任务为:储运食物、饲养蚁王、蚁后、兵蚁及哺育卵子等等。

    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气温是影响白蚁分布的主要因素,所以白蚁都分布白蚁在赤道两侧,越近赤道白蚁种类越多,密度越大,生活方式也越复杂。据测试,台湾乳白蚁(家白蚁)的最适气温为25℃~30℃,最低致死温度是-3℃,经7天后全部死亡;-1℃,9天全部死亡;1℃,14天死亡;4℃,28天死亡;8℃,34天90%以上死亡;而10℃时,经一个半月80%还正常生活,仅有少部分死亡或不正常,所以台湾乳白蚁具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能力。

    群体发达的白蚁种类,需要专门的水分供应,以维持群体的水分和湿度需要。白蚁虫体含水量约79%,白蚁巢体含水量占30%~37%,平均33%。白蚁群体有专门通往源的吸水线(吸水蚁路),通过吸水线来保证自身和巢体对水分的需求,这是毫无异议的事实。

    堤坝上生活的黑翅土白蚁为了获得其巢群所需的水分,必须有蚁路通到水源,堤坝上比较近水源的地方是迎水坡的水库水,堤坝内浸润线和反滤体的自由水,所以堤坝白蚁都会筑蚁路到这些水源丰富的地方取水。

    白蚁是生活在半封闭的巢穴系统中的群体生物,在黑暗的巢穴系统中自成一体,有人戏称它为“黑暗中的居民”。这个巢穴系统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空气中的氧秘,而把群体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巢外。白蚁巢穴系统的特点是二氧化碳含量特别高,比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数十倍到上百倍。

    白蚁长期在营巢内隐蔽生活,就多数个体而言是畏光的。然而,白蚁群体的白蚁扩散、发展,却离不开光的环境,有翅成虫飞离群体时都有趋光习性。台湾乳白蚁、黑翅土白蚁常在傍晚分群,飞离群体的有翅成虫具很强的趋光性;黄翅大白蚁在凌晨,月光明亮时进行。所有的有翅成虫都明发育完善的单眼和复眼,和其他许多昆虫一样,对光有强烈的正反应——趋光性。因此,白蚁有翅成虫飞离旧群体,建立新群体,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除木栖性白蚁与土壤不直接发生任何关系外,土木栖白蚁和土栖性白蚁跟土壤的关系都极为密切,特别土栖性白蚁,无土不成巢,离开土就生存不了,土栖性白蚁对土壤有严格的选择。土壤也是土木栖白蚁的蚁巢、蚁路的主要成分。

    非洲蛇王——黑曼巴蛇

    中文名:黑曼巴

    英文名:BLACK MAMBA

    分布区域:非洲南部

    黑曼巴蛇是非洲最大的毒蛇,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地带,以小型啮齿动物及鸟类为食,体型修长,成蛇一般均超过2米,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长方型,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此蛇最独特的,便是它的口腔内部为黑色,当张大口时可以清楚地见到。其上颚前端在攻击时能向上翘起,使毒牙能刺穿接近平面的物体。黑曼巴蛇为前沟牙毒蛇,毒液为神经毒,毒性极强。

    捕食瞬间

    在非洲,黑曼巴是最富传奇色彩及最令人畏惧的蛇类。它不仅有着庞大有力的躯体,致命的毒液,更可怕的是它的攻击性及惊人的速度。民间传说它在短距离内跑得比马还快,更有传说说一条遭围捕的黑曼巴,几分钟内竟杀死了13个围捕它的人!虽然这只是传说,且先不论属实与否,但黑曼巴的确是世界上速度最快及攻击性最强的蛇类。移动时一般抬起1/3身体,当受威胁时,黑曼巴能高高竖起身体的2/3,并且张开黑色的大口发动攻击身长3米的黑曼巴蛇攻击时能咬到人的脸部。未用抗毒血清的被咬伤者死亡率接近100%!然而,黑曼巴咬人的事并不常见,而且在蛇发出警告时避开或站立不动,就不会有危险。毕竟,攻击人只是在其受到打扰并且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一量黑曼巴发起攻击,是逃不掉的。

    世界十大毒王中排名第10的黑曼巴蛇,是非洲毒蛇中体型最长、速度最快、攻击性最强的杀手。它能以高达19千米的时速追逐猎物,而且只需两滴毒液就可以致人死亡。黑曼巴蛇每次可以射出100毫克毒液,可以毒死10个成年人还绰绰有余。在30年前,只要是被黑曼巴蛇咬过的人绝对死亡,而如今,被黑曼巴蛇咬过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的话,结果将和30年前一样悲惨。

    “反导”强手——蝾螈

    中文名:蝾螈

    英文名:Salamander

    别名:娃娃鱼

    分布区域:全球

    在野外,蝾螈会受到鼩鼱、鸟类、蛇以及其他蝾螈甚至甲虫、蜈蚣、蜘蛛等的攻击。这些捕食者带来的沉重压力导致了蝾螈反捕食机制的进化。比如,糙皮蝾螈的皮肤中有大量的神经毒素与河豚毒素,一只嵘螈所携带的毒素可以杀死2.5万只老鼠;无趾螈属的一些种类拥有一种不知名的神经毒素,这种毒素能使只咬了它们尾巴一口的一些蛇毙命。

    火蝾螈已经进化出一种独特的机制,通过它来控制位于沿背中线生长的巨大腺体中的蝾螈神经毒素及相关毒素的防御功能。这些动物可以给这些腺体加压,并以可控制方向的方式将这些毒素喷出4米远。这种喷射能使人类有灼烧感并暂时失明,也可能给想捕食它们的敌人造成同样的后果。喷射防御性毒素为这个种类的反捕食武器库中增添了有力的武器。

    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方法,比如一些钻地蝾螈会用头撞敌人,这些种类包括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摩洛哥的肋突螈(棘螈属)。它们把身体高高抬离地面,头向下低,具有大量发达腺体的头后部不停摇晃或以后脑冲撞捕食者——用这种方法对付鼩鼱非常有效。

    尾部抽击是那些拥有发育良好的尾部肌肉以及在尾巴上表皮集中了大量毒腺的种类的特点,虎螈(钝口螈属)和肋突螈就是代表,它们会用其充满毒素的尾巴向接近它们的捕食者——如鼩鼱——猛力地抽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