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过路的行人车马,也不管主人如何吝惜地,只知道怎样便当怎样走。有绕左边踏耕地走的,也有绕右边轧生地行车的,单行人也有走中间小路的。有个举人在此路过,看这两块木桥牌上的诗句都很浅薄,轻蔑地笑了笑,把两块木板牌并插在一起,在木板的背面写了四句诗:“可笑可笑真可笑,一道断成三条道。彼此都想找便宜,偏偏都被便宜咬!”

    “嗡嗡嗡嗡嗡”

    话说在明代,某地有四个纨绔子弟,既蠢且懒,胸无半点墨,却凭着父兄的权势和家里的财货,获得了“秀才”的头衔。可是他们以“诗人”自居,为了名扬四海,经常结伴出游,每到一处,吟咏不已;或将“诗”题于墙壁,或刻于石上,以图不朽,不断给游人增添笑料。一年春天,他们又同游某名山僧寺,见到壁上题诗甚多,不由技痒,就相约以大钟为题联句。

    甲“诗人”指着大钟先吟:

    悬挂一口钟

    乙“诗人”抚摸着钟壁接口吟道:

    外圆里面空

    丙“诗人”驰骋想象,吟出一句:

    和尚光头撞

    丁“诗人”紧接着爆出结句:

    嗡嗡嗡嗡嗡

    吟罢,四人互相赞许一番,就依次执笔题写在白墙上,再齐声朗读几次,然后兴致勃勃地离开,寺僧看了,哭笑不得。

    别开生面的祝寿诗

    古代,有一位姓陶的隐士,设宴庆祝60寿辰,亲友满堂,欢呼畅饮,十分热闹。忽然风雨大作,有一个书生冲入大门要求避雨。他举止斯文,风度翩翩,但衣服都被淋湿了。陶隐士素来热情好客,就索性邀请他参加宴会,交谈中知道他姓祝。

    这时有位宾客灵机一动,说:“看来,您是为祝寿来的。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应当赋诗,不知道您肯不肯?”

    祝书生笑道:“我水平很低,言词粗俗,真怕被各位文豪雅客瞧不起。虽然是这样,但欣逢这一盛会,自然应当遵从您的嘱咐。”说完就挥笔写出第一句:

    奈何奈何可奈何

    这算什么诗?毫无文采,而且与祝寿的内容毫不相干,所以大家看了都不高兴。

    他继续挥笔写了以下一句:

    奈何今日雨滂沱

    除了写出天气之外,没什么内容。有的人不禁摇头。他又继续写了两句,凑成一绝:

    滂沱雨祝陶公寿

    寿比滂沱雨更多

    这两句点出祝寿的主旨。大家看了,都不约而同地佩服他的才思敏捷,陶隐士更是赞叹不已。祝书生却不以为意,畅饮之后,拜谢而去。

    “是谁勾却风流债”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境内发生一宗和尚、尼姑的“风流”案。一个年青和尚和邻近庵堂的一个年青尼姑“六根未净”,偷偷地相好,经常约会。不幸,被几个无赖之徒知道了。

    一次,当这双“方外”情人正在喁喁谈情时,那几个无赖突然走来“捉奸”,借此进行勒索。和尚和尼姑一贫如洗,不能满足无赖的要求;结果被诬为奸僧淫尼扭送到县衙门去。

    郑板桥身为县令,此案自然归他处理。经仔细审问,查清和尚和尼姑虽然相爱,但未有奸情,于是斥退无赖,判令两人还俗,结为夫妇,并写七律一首,以作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

    同来一处好成挑。

    从今入定风规寂,

    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是色,

    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债,

    记取当年郑板桥。

    请客留宿

    西湖有个和尚,很喜欢作诗。他整天关上庙门,终日吟诵,外来人除了诗人吟士,一概不见。为了躲开闹市,他移居山寺,叮嘱看门小和尚,一般人不准随便进入。

    有一天,天很晚了,一个迷路人无处投宿,来山寺敲门。小和尚出来问道:“先生从哪里来?”客人回答:“我天晚迷路,想在贵处借宿一宵。”

    小和尚说:“我们方丈有话,不是诗客,谁来也不见,如果你会作诗,可以让你进来。”

    这人想:“我何不冒充一下,进去住一宿再说。”于是对小和尚说:“我是诗坛老手,特来拜访老方丈。”

    小和尚一听,非常高兴,连忙把他让到客堂,又去禀告老和尚。老和尚说:“天已晚了,先请客人用晚饭,明早我再去领教。”

    小和尚转告了客人,随后端上饭菜,请客人用饭。客人走得又饿又渴。见了饭菜,狼吞虎咽,饱餐一顿。谁知吃多了,夜里想要大便。他起身去找厕所,厕所门关了,一时憋不住,便把佛前的铜磐端下来,拉了一泡屎,又放到桌上。

    一会,天已经亮了,他怕见老方丈出丑,便不辞而别,偷偷跳窗户溜走了。刚出山门,小和尚追上来问道:“诗翁为什么逃走呢?是不是不会作诗?”这人回道:“我已写了两首,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很有唐人风味,都放在铜磬里了。”

    小和尚听说已经有诗,便把他放了,自己回到庙里,恰好老方丈出来要见诗客。小和尚说:“诗客已经走了,留下的诗稿,放在铜磬里。”老和尚说:“赶快拿来我看。”

    小和尚走到桌前,用右手往磬内一摸,摸了一手;又用左手一摸,也摸了一手。老和尚见小和尚不来,便大声问道:“诗在哪里?”

    小和尚哭丧着脸说:“左也是一手(首),右也是一手(首),屎(诗)确实有两手(首),实在臭得难闻。”

    “依人门户度春秋”

    郑板桥未成名之前,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曾到人家里去当教师;寄人门下,受尽委屈,一肚子怨气,难以发泄。考中了进士之后,他回想起那段日子,仍然感慨盈怀,为此赋诗一首:

    教读从来是下流,

    依人门户度春秋。

    半饥半饱清闲客,

    无锁无枷自在囚。

    功缓父兄嫌懒惰,

    课严弟子结冤仇。

    而今幸折南宫桂,

    遮却当年半面羞。

    赌徒改唐诗

    从前,有个赌徒,很爱唐诗。由于日夜博赌,把家产荡得差不多了,还欠了一身赌债。年关临近了,来家里要账的,一大早就堵住了门。这天清晨,一阵催债的敲门声把赌徒从睡梦中惊醒。他触景生情,把贴在床头上的唐诗《春晓》,改成了《腊晓》:

    腊眠不觉晓,

    处处闻人吵。

    夜来讨账声,

    该人知多少?

    他起床后,想趁老母亲还没有睡醒,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里当几个钱还债,又见妻子哭哭啼啼地在织布机上织布,生怕她的哭声惊醒了老娘,就一巴掌把妻子从织布机上打了下来,一面念着唐诗《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当他念第二遍的时候,却变成了这个样子:

    打起我妻儿,

    莫教机上啼,

    啼时惊娘醒,

    不得当东西。

    怒斥癞蛤蟆

    有个花花公子,混名癞蛤蟆,他久闻钱六姐美貌多才,垂涎三尺。听说钱六姐选贤招亲,他也要去试一试。

    癞蛤蟆打扮成一个卖鸭蛋的少年,提一篮鸭蛋来到钱家湾,坐在树下一块大石上探望。见钱六姐从屋里走出来,癞蛤蟆忙起身吟道:

    这位女菩萨,

    莫非钱六姐?

    有缘今相会,

    请赏一杯茶。

    钱六姐仔细打量了他一下,便答道:

    六姐她在家,

    亲手烧香茶,

    只待真君子,

    不啖小爬爬。

    又问他:“这位客人的鸭蛋是卖的吗?”癞蛤蟆忙道:“是卖的,大姐可要?”

    一个蛋,两个黄,

    包你满意包你尝。

    六姐道:

    壳内藏,两个黄,

    杂种出世不认娘。

    癞蛤蟆嘻皮笑脸道:

    绿壳鸭蛋绿皮脸,

    一头圆来一头尖,

    黄泥滚蛋虽难看,

    包你可口味道鲜。

    钱六姐见树下一只黑狗在叫,灵机一动,便说道,

    黑皮癞狗黑皮脸,

    嘴尖舌长肚子圆;

    满腹大屎不知臭,

    乱嚷乱咬发梦癫。

    骂得癞蛤蟆灰溜溜地跑了。

    渡河对诗

    从前,有四人同船过河:衣冠楚楚的官员、年轻妙龄的卖花女、衣裳褴褛的船夫、粗布衣衫的拣粪老农。上得船来,官员自恃胸有才学,于是对三人说:“同舟共济,对子来戏,恕我冒昧地请诸位各依本人身分,用三字同头、三字同旁对出一首四句七言诗,首尾要融贯连锁。谁对不上,谁出渡钱。如果各位都对上了,由我一人支付渡钱,上岸后再请酒席一桌,如何?”三人听后点头称许。

    船刚离岸,官员说:“那由我先对。”说完摇头晃脑地吟道:“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若非当朝官宦家,谁人能穿绸缎纱?”说完笑容可掬,自鸣得意。

    卖花女莞尔一笑,不加思索的吟道:“三字同头芙蓉花,三个同旁姑娘娃,若非妙龄姑娘娃,那个敢戴芙蓉花?”官员听完后,不禁赞曰:“美哉!”

    船夫手不停篙,从容吟道:“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当今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官员听后,脱口赞道:“妙哉!”

    这时轮到拣粪老农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三字同头屎尿屁,三字同旁谋诡计,若非当船屎尿屁,谁人愿意谋诡计?”官员明知被人讥讽,羞得无地自容,推开两手说道:“哀哉!”

    此时船已靠岸,官员只好付了船钱,又无奈赔上了一桌酒席。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民间歌谣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渡河诗》以诗的形式,通过官员和劳动群众的唱和,无情地嘲笑了自命不凡的统治者的愚昧,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失为诗以达意的典范。

    嘲笑和尚的诗迷

    古代,某地有一个和尚,没有什么才学,而且见钱眼开,庸俗不堪。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经常与文人雅士攀关系,要求对方写诗绘画。

    有一次,他向一位诗人求诗。诗人就信笔题写一绝赠予:

    一夕灵光透太虚,

    化身人去复如何。

    愁来不用心头火,

    炼得凡心一点无。

    表面看来,内容相当“超脱”,符合佛门哲理。和尚接了,再三感谢,请人装裱好,挂在自己的斋舍中,以为炫耀。但有识者看了,无不掩嘴暗笑。原来,此诗的字里行间暗伏“机关”,它本身是两个字谜:“死秃”。

    舞迷做诗

    有一个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整天跟些红男绿女在一起跳舞鬼混,街坊邻居都管他叫舞迷。舞迷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写信给儿子,晓之以理:

    “吾儿勿再入舞场,投身军政把名扬。

    贤惠媳妇已娶过,露水夫妻不久长。”

    舞迷读完家父的手书,非常反感,立即针锋相对,回答其父:

    “为儿偏入跳舞场,决计不把身名扬。

    三妻四妾古来有,家花那有野花香。”

    舞迷的父亲读此信后,气得两眼直瞪,头皮发麻,决心要把舞迷管教一番。一天夜晚,强行拿走儿子的西装革履,并将儿子锁到后院的空房内,“禁闭”起来。

    次日早晨,舞迷的妻子去给丈夫送饭,隔着门窗一看,舞迷穿着裤头,光着脚丫子,抱着枕头,在房中东摇西摆地练习跳舞。妻子一看丈夫“迷”成这个样子,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奉劝丈夫省悟吧,作人学好总不差。

    公公面前由我劝,你去认罪就完啦。”

    舞迷对妻子的劝告,丝毫无动于衷,他一面跳舞,一面恳求妻子:

    “吾妻不必哭哀哀,各种跳舞学得快。

    若是夫妻恩情重,快点送上皮鞋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