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应用趋势与实践创新-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节国际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1】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联合国连续多年发布报告,跟踪研究全球电子政务发展。2002年5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首次发布了题为《电子政府发展评价的基准:一个全球视角》的报告,报告显示,2001年在联合国192个成员中,已经开展电子政务的国家和地区为169个,占绝大多数,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对于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有多种说法,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网站的评估分为的五个发展阶段模型:

    萌芽阶段(Emerging),政府实现网上信息发布。这一阶段,政府将法律法规、办事指南、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责、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发布在政府网站上,以便于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的查询。

    提高阶段(Enhanced),在这一阶段,政府开始向用户提供单项在线服务,政府将在政府网站上发布一些动态信息,用户根据需要,可以下载一些内容,如:报名表、考核表以及税务表等。

    互动阶段(Interactive),在这一阶段,政府除了增加了政务网站上信息发布内容,还增添了与用户互动的项目,政府部门通过电子方式应答公众的要求。公众在政府网站上下载表格后,填写完数据,将表格发送到政府网站,实现了双向互动的办公方式。

    在线业务处理阶段(Transactional),在这一阶段,在政府各部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多部门网上联合办公,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整合阶段(Networked),整合阶段是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政府通过多部门职能后台整合,前台向社会提供及时无缝的在线服务,实现“以公民为中心”服务理念。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电子政务网站的重要性,并正在利用网络工具的优势,创造更好的政务门户网站。为了更好地反映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地发展状态,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的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指数的调查中,更加注重政府对网站的使用,同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对联合国成员国(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比较,发布了全球电子政务调查结果,韩国获得最高评分(0.8785),美国(0.8510),其次,加拿大(0.8448),英国(0.8147)和荷兰(0.8097)。其中韩国在2008年电子政务指数为0.8317,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位从2008年的第六名晋升为2010年的第一名。

    【2010年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

    1、韩国:0.8785

    2、美国:0.8510

    3、加拿大:0.8448

    4、英国:0.8147

    5、荷兰:0.8097

    6、挪威:0.8020

    7、丹麦:0.7872

    8、澳大利亚:0.7863

    9、西班牙:0.7516

    10、法国:0.7510

    11、新加坡:0.7476

    12、瑞典:0.7474

    13、巴林:0.7363

    14、新西兰:0.7311

    15、德国:0.7309

    16、比利时:0.7225

    17、日本:0.7152

    18、瑞士:0.7136

    19、芬兰:0.6967

    20、爱沙尼亚:0.6965

    【2】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主要国家一直致力于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与民众(G2C)之间,构建信息沟通渠道以及在线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获取更便捷、质量更佳、内容更多元化的服务;在政府与企业(G2B)之间,营造安全、有序、合理的电子商务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在政府与政府(G2G)之间,进行政府办公系统自动化建设,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在政府推动下,电子政务在各国都呈现阶段式发展,大多数国家发展起步时间大致相同,各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都集中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都是以满足本国人民对政府的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要求为主。从国外当前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贯穿“以公民为中心”理念

    将公众视为政府的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是21世纪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改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来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技术。现在,这种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电子政务之中,帮助政府管理其“客户”,即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因为,政府比任何企业或单位都有更多的“客户”,将客户关系管理引入到电子政务之中,可以体现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来设计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这样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客户”服务,从而建立新的、更好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在电子政务实现的早期阶段,各个政府部门的网站都是按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来设计的,即以政府结构为中心来设计政府的网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并不能提高政府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要真正的为用户服务得好,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即以用户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为标准,来规划、设计政府的网站。

    2.政府领导者强有力的推动

    电子政务发展较好、较快的国家大都首先源于国家或政府领导人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有力的领导。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政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领导人已经认识到电子政务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由于电子政务能够向公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也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政府领导人认识到了电子政务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确定了电子政务的目标并勾画了其所应实现的蓝图,以及通过做哪些事情或完成哪些项目来达到这些目标。

    3.门户网站的资源整合作用

    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即通过一个门户网站可以进入到政府的所有部门,或者进入一个由政府向用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需要几个政府部门同时介入才能完成的事务处理,这种门户网站对用户来说极为方便。这种门户网站对于用户来说,政府的纵横交错的官僚结构是“看不见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用户只需要在网上完成他所需要的与政府互动的事务处理,根本不需要知道在这一事项的办理过程中,他与哪些政府部门、哪些政府官员打交道。政府则要通过门户网站,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无缝整合,“无缝”指将政府职能和服务超越行政和部门界限的完全整合,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用户的需求及时响应。

    2节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1】美国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1.发展概况

    美国的电子政务一直领先于全球。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首倡电子政务,明确提出“以公众为中心”的思想,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跟政府打交道。

    1993年,克林顿政府在“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上,提出了《创建经济高效的政府》和《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报告,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革美国政府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的弊端,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绩效。

    1994年,美国制定了《政府资讯科技服务的远景》计划,运用信息技术重塑政府的形象,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

    1995年,美国出台《政府纸张消除法》,提出美国政府在2003年实现无纸化办公,在线提供所有政府服务。

    1996年,美国政府出台“重塑政府计划”。

    1998年,美国通过了《文牍精简法》。

    2000年,美国“第一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政府间的众多业务被整合到了统一的联邦政府门户网站上。2001年,出台了一个规定: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联邦政府各部门必须使用联邦政府统一的电子采购平台。

    2003年4月,联邦一级的政府拨款网站开通,负责美国联邦政府的项目拨款。同年,《电子政务战略》出台,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电子政务的统一管理和跨部门的业务协同。通过了《电子政务法》,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标准,进一步夯实了电子政务的安全基础。

    在应用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系统实施:第一,建立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处理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直接将政府的各种福利支付给受益人,实现公民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第二,发展整合性的网络接入和信息内容服务。第三,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第四,建立纳税申报及交税处理系统。公众可以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税务申报,提高效率,节省开支。第五,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第六,推动政府部门电子邮递系统。

    2.发展特点

    第一,网站功能层次分明。美国电子政务网络结构的突出特色是网站功能层次分明,前台后台相互合作。政府网站可以划分为联邦、州与郡三级,每一级政府网站的服务内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同时,每一个政府网站内容全面,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联邦政府网站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并与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建立了链接,同时各州政府和郡政府网站都有链接,任何公民通过政府网站,可以找到所有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所有服务,凡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政府有关系的事情,均可在相关网站上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二,“为公众服务”的核心理念。政府主动地为公众提供各项服务,公众也能方便地从政府获得服务。电子政务最重要的意义是,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使电子政务真正为民所用。第三,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实施电子政务,公民可以上网直接交税或办理证照,节约了大量的纸张笔墨等相关政府办公费用,也省去了公民的来回车费和时间。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国政府提出了3个考核指标:一是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IT投资,获益要远远大于成本;二是在IT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三是要让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信息。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对于政府管理创新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第一,提高政府的透明度。美国各级政府网站都有反馈信息一栏,任何网民都可以发表高见,政府有选择地作出回应。白宫网站就有“约见总统”一栏,一方面说明了约见所需的各种程序,另一方面提供了表格。有意者可以直接填写表格,即刻发往白宫。第二,扩大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传统上,政府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传播信息。如今有了网站,任何人只要愿意了解,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上网查询,就能如愿以偿。以“白宫网站”为例,这里既能看到奥巴马总统的各种活动,也有一些相关话题的内容。第三,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公民与政府的互动、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加强了政府管理的能力,并降低了行政成本,在1992—1996年,美国政府员工就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第四,扩展了服务的职能。网站将政府部门的各种职能对外公布,甚至达到事无巨细的程度。美国政府各级网站都介绍了本部门的职能以及所能提供的服务,不仅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定,而且有具体部门、具体负责人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

    【2】加拿大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1.发展概况

    多年来,加拿大电子政务排名位居前列。加拿大政府致力于构建功能全面、服务一流的全能型政府,为加拿大公民、企业和各类在加拿大从事商业等活动的非加拿大人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1994年加拿大就有300个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网站,提供以“民主需求导向”及“一站到底”的政府申办服务。1999年,颁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战略计划“政府在线”,计划到2004年,实现政府所有的信息和服务全部上网。2001年,加拿大对国家电子政府网站进行了重新设计,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

    2.发展特点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国各个城市均有高速数据网联通,通讯上网费全球最低。2001年建成国家光纤网。1999年,加拿大把国家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用互联网连接起来。社区互联计划建立了覆盖全国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8800多个公共互联网接入点。实现了“一站式”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的目标。第二,规划布局合理。加拿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采用中央集权式。由国家总理亲自领导,国家财政部部长实施电子政务战略计划,联邦政府负责整个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财政部对各级政府、不同部门的行政界限进行充分协调,以确保战略计划的实施。第三,客户服务理念明确。加拿大所有的网上服务都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以确保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人们通过电子窗口可以便捷地获得政府的各种服务,与政府部门直接交换信息,直接填写各类表格,通过网络交纳“电子税费”。

    加拿大政府正在规划推动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包括:

    ·推行单一的商业注册登记号码;

    ·运用电子资料交换系统推动电子商务,进行政府采购和税费的征收;

    ·试行以电子布告栏及国际互联网络传送政府的电子文件。

    为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加拿大政府目前在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性创新措施,将共同性的需求整合成一个整合性的电子信息基本构架,这些措施包括:

    ·共同性的电子邮递服务系统,连接大约15万名联邦公务员;

    ·政府网络合理化方案,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供联邦政府使用的单一的共同骨干网络,这项措施对于提供单一窗口的服务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国际网络服务及电信与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的推广提高了加拿大政府的效率。加拿大政府电子邮件传递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局域网之一,大约有2万加拿大公务员在此网上工作。加拿大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全国范围的“无缝”的网络,通过政府的网络和计算机,政府可以与加拿大公民直接对话。加拿大政府认为推进电子政务更重要的是使加拿人与世界联成一体,提升政府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使加拿大政府在21世纪数字化时代居于领先地位。

    【3】英国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1.发展概况

    1995年,英国提出了《电子化政府》研究报告,1996年,英国政府出版了“直接政府”绿皮书,2000年开通了英国在线网站,通过网站,用户可以获取就业、理财、旅行等政府信息与服务。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英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和《信息时代公共服务战略框架》等规划。其主要思想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极大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改进了政府的服务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促进全民上网是英国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基本任务。

    2.发展特点

    第一,具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英国首相任命了电子大臣,全面领导和协调国家信息化工作,并由两名官员协助其分管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负责政府信息化的整体进程与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联邦政府各部门都相应地设立电子大臣一职,负责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由联邦政府核心部门的电子大臣组成电子大臣委员会,以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电子专员负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贯彻和落实,与电子大臣一起,每月向首相汇报有关信息化的进展情况,并于年底递交信息化进展年度报告。由联邦政府各部门、授权的行政机构和地方政府指定的高级官员组成国家信息化协调委员会,协助电子大臣和电子专员协调国家信息化工作。英国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电子专员和电子政府部长每月对英国首相的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汇报;每半年一次的国家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与其他国家电子政务的比较分析报告;以及电子商务评估报告等。

    第二,实施全民上网工程。为了促进网络教学的推广和普及,英国于1998年推出了“国家学习网络”计划。计划有三个核心内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家学习网络”门户网站上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做好培训。政府投资2亿英镑用于“社区终身学习”计划,大量的教学资料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公民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2002年底,英国所有中小学和图书馆都已接入互联网,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年轻一代掌握信息技术。政府还在全国设立1000个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心,投入了3亿英磅对教育者进行技术培训。为缩小数字鸿沟,政府还将向10万个低收入家庭出租电脑,并向求职者提供免费的电脑技能培训,保证公民在家、在工作单位及在社区都能接入互联网。

    第三,开发全新的知识管理系统。英国政府创建了全世界最为领先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应用于英国各政府部门内部信息、知识交流的一个内域网,英国政府是全世界第一个实现了所有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在同一个交互系统上进行协同工作、知识共享的政府。知识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传统的事务流程与处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最终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分为四期进行,并在2002年6月完工。第一期工程侧重于知识网络系统的发布,初步实现了政府各部门通过政府安全内网,以浏览器或是其他客户端的方式实现数据检索和查阅。二期工程主要侧重于政府部门在知识网络系统的相互交流,为跨部门协同工作提供基础。第三期侧重于知识网络的管理,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第四期工程主要是推动各部门、各机构开始利用知识网络这个平台充分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政府入口”标准化。“政府入口”是将政府部门的后台系统与前端应用系统例如门户网站等有机连接起来的中间件,是实现政府向公众能提供事务交易服务的关键环节。“政府入口”与各部门一起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定。进行交易时,鉴定方式主要有两种:用户ID加密码,或是数字签名。两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交易本身所要求的安全度。一旦交易被认定为有效与合法,将被送往相关的后台系统进行处理。公民只须凭借一个单一的用户ID,加上口令或者数字签名,便可登录多个政府部门网站,当一个公民或企业在注册进行电子交易时,可以运用同一个身份认证与任何一个连接的政府部门进行安全、合法的交易,从而大大方便了客户并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为政府各部门节省了重复建设的开支。

    第五,发展电子民主。电子民主是伴随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因为,电子政务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实现政府与公民间的电子服务与电子交易,它更需要吸引公民参政议政,与政府官员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英国政府对电子民主的发展相当积极。2000年11月,英国内阁颁布法令,宣布英国公民可以在网上对政府文件进行咨询并提出意见。这些政府文件将被放在“英国在线”门户网上,以供公民进行随时查看。同时,网站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论坛,以供公民对政府政策进行讨论。公民可以在论坛里自由地发表见解,相互交流。许多政府部门在门户网上都建立了相关部门的政策讨论专区,公民可以就感兴趣的政策法规进入各自的论坛。为了推动电子民主的发展,英国政府还在一些地区试行电子投票,着手开展电子注册工程。主要用于公民在远程选举时进行电子注册,以确定公民是否有法定的选举权,同时,对投票人与投票结果进行记录,以顺利完成整个选举过程。该工程将开发出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电子注册标准系统,以适用于国家所有的选举,确保公民在进行远程投票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英国电子特使办公室还将联合内阁办公室以及其他部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以便共同制定出电子民主的相关法律法规。

    【4】韩国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1.发展概况

    韩国电子政务发展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总统亲自主持韩国信息化促进委员会,该会是国家信息化的最高决策、指挥和监督机构。信息化促进委员会由总理和23个部长级官员组成,总理任主席,副主席由财政经济部长担任。信息化促进委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韩国信息化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基本计划,对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组织协调、评估和监督检查。

    从1987年开始,韩国政府选择了国防、行政、金融、教育、公安五大重点领域研究。在五大重点领域中确定了居民、房地产、雇佣、通关、汽车和经济统计这6大业务优先开展服务,到1991年底五大重点领域中的六大优先业务已经都实现了在线服务。

    从1992年开始,韩国开展了第二次国家骨干的建设。二期建设把行政计算机网络化项目分为需要优先开展和需要重点支援两项工作,并把公民福利,邮电局综合服务、气象信息管理、海上货物管理、知产权信息管理、物品目录管理和渔船七个项目定为先开展的工作;把经济通商业务、国际综合管理、农业技术信息管理、环保管理等作为重点支援的工作。1996年底政府对国税管理、护照管理、土地管理等几个重点业务进行了在线管理。基本实现了政府行政网络化的目标。1996年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以“通过世界最高水准的信息化建设,在2010年术国发展成世界一流国家”为目标。

    1999年韩国政府为提高公民的信息素质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形成的“数字鸿沟”,以所有忽视信息的阶层为对象推出“全国信息教育计划”,对全民进行信息化普及教育。

    2002年2月,行政自治部正式开设了韩国电子政府网页,54种行政服务,270多项便民服务项目都可直接通过网络实现。韩国居民可通过政府提供的便民服务项目来办理所需事务,使每个居民在互联网上得到政府为自己提供的服务。

    2006年,韩国政府门户网站提供多达500多个可在线执行的服务。如:网上交税、律师考试结果查询,寻找朝鲜失散亲属等。韩国政府网站与用户的互动特色也非常显著。每个政府站点都在显著位置包含访客留言或论坛。在设计上,韩国网站色彩丰富的按钮对于导航的提示明确。总体上,韩国网站在保持以访问者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特色服务。

    2.发展特点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韩国政府设立了电子政务特委会(SCEG)。该委员会是公民和政府间的连接体,由总统的一个事务执行机构——政府改革总统委员会监管。SCEG的建立有着明确的政府信息化管理界定。电子政务的宗旨是服务主导,致力于激励公共部门为民众提供更便捷更可靠的服务,为商贸活动提供最佳的环境,从而建立起一个高效、透明、民主的政府。

    二是努力突破瓶颈制约。SCEG的建立还特别在于鼓励领导和专家在两个瓶颈方面加大电子政务的努力:一个是在信息共享方面的跨政府部门合作,另一个是在合理的时间框架内完成电子政务的基本架构建设。为了确保目标达成,特委会成功地实施了以下几项措施,部署了系统化的基本战略:凡是有利于民族国家利益的举措都赋予优先权;将跨部门协作的电子政府连接,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大政府模式;使部门间的信息得到最大化的共享,消减重复采集的负担;推动基于流程再造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三是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在每一项电子政务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都保证一周一次的指导管理例会;连接不同政府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出台明晰的标准化方案,并且在部门间共同实施;在基于因特网的政府服务启动前,支持电子政务应用的司法和立法框架必须首先建立起来。

    韩国电子政务建设不仅仅致力于建立在网上提供政府服务的系统,主要的还是在于提供能为民众广泛使用的网上服务。将来,已建成的电子政府的服务必须升级为对公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广泛集成的服务系统,这样更多的普通民众才会想要使用这些服务。政府服务必须从市民需要的角度设计,建设成一站式服务的系统。政府也需要与技术进步保持一致,未来的电子政务改革将是一个需求主导的过程。

    韩国下一代电子政务倡导以“客户为主”的服务方向;政府部门内部和政府部门之间无缝隙的合作;整合现有的应用系统,以使用者价值为主的服务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联结为导向的服务;通过多种服务通道提供以使用者为主的选择服务和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韩国将不断发展的IT行业视为知识经济时代在公共领域中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相信民众对IT技术掌握得越娴熟,他们在政治的参与度方面就越高,就越关注政府如何治理以及如何获得政府服务等问题。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还是不断扩大电子政务的覆盖面,创新了应用。正是这种管理电子政府的结构化方法,使韩国的政府管理成为地区、乃至全球IT技术运用的领先者。

    【5】新加坡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1.发展概述

    1986年,新加坡政府推行“国家IT计划”,目标是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1992年,新加坡政府推出“IT2000计划”,目标是将新加坡变为一个智能岛,成为全球性IT中心。1997年,新加坡提出:在5年内为公众通过电话、电视、计算机等电子方式处理1/4的政府事务。2002年,136项在线服务中的132项都可以部分或完全实现。面向公民的需要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个人或是企业公民可以充分根据自身需求接受政府服务。现在,新加坡的政府网站包括政府各个部门、政府公告、事件焦点、政府在线服务、政府服务一览、站点搜索、用户反馈等。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善的在线服务功能,比如:用户可以查到新加坡任意一个注册医生和诊所。

    2.发展特点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由总理公署的公务员首长全面负责。电子政务政策委员会是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性指导机构,并负责监督电子政务行动实施和公共部门全面提供电子化服务的进展情况,该委员会由公务员首长领导,其成员包括来自5个部的常任秘书。电子政务政策委员会由公共服务信息通信推进委员会(PSISC)和公共服务信息通信审查委员会(PSIRC)协助工作。PSISC的主席由财政部的副部长担任。PSISC负责从政策方面进行公共部门信息通信计划的顺利实施、对跨部门系统进行协调并评估它们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成效。在推动电子政务的进程中,新加坡政府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及时制定了“国家IT计划”、“IT2000计划”等,分步骤推进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政府充分考虑以公众为中心,不断改变政府服务的方式,整合政府的各项服务,从而提高政府信息应用能力。

    第二,以公民为中心。1999年4月正式建立电子公民中心,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政府对公民的模式,被公认为是设计最好的、最充分考虑到居民要求的政府门户网站,在全球享有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查退休金情况还是申请奖学金,无论是为新买的摩托车上户还是填写专利申请表格,一天24小时,每时每刻公众都可以到电子公民中心的站点去完成。电子公民中心是一个三维虚拟社区。在这里可以实现所有政府机构的信息与服务的完整集成的传递。它要求各政府各机构、各组织间打破界限,集成各项信息、流程与系统,力争向公众提供一个无缝的在线服务与事务处理。在这个社区中,人们可以完成自己的虚拟人生,政府部门都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个站点。医疗保健、商务、法律法规、交通、家庭、住房、招聘等等信息部门都在你“人生之路”两边的建筑物里,在人生之路上,可以找到从出生到死亡所需要的所有政府信息。将物理世界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真实再现于虚拟的数字世界之中。它把每一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需要跟政府打交道的事情全部归纳出来,然后把它分成各类并细化。比如:公民要结婚登记,公民就可以进到这个网站找结婚登记,然后它就会告诉用户应该一步一步怎么走,用户应该准备哪些文件,然后用户就在网上全部做完。这个网站对居民来讲,他根本不需要知道哪个政府部门帮他做了什么事情,而他自然地顺着这个网站的引导,把他要办的事就办完了。

    新加坡的电子政府计划在未来将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第一,保持政府的主动性。建立“敏感而响应的”电子政府体系,以预感新的变化趋势。系统与服务必须通过“互联网般的速度”传递,并根据客户的反应与需求作出及时响应与回馈。第二,完善服务理念。公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更多的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通过传递电子服务,公共机构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化的信息社会,并集成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随着IT技术的大力运用,政府的目标是尽量将一切可以放在网上的服务都放在网上。第三,实现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不但要依靠技术,还要将技术进行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应用功能,保证项目管理中不采用过时的技术。第四,实现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公共部门要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政府业务进行持续创新,并采取企业模式对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并最终实现政府的变革。第五,创造一个知识管理的工作空间。各级政府公务员必须了解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进行团队协作。

    3节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述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应用于国防、科学和工程计算等领域。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启动,该计划投资100亿,其中,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2/3。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1993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三个事关我国国计民生的行业信息化工程,拉开了我国信息化的序幕。同年12月,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邹家华副总理为主席。1994年5月,成立国家信息化专家组,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参谋机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组长,由20多位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199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统筹计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1998年3月,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负责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工作。同年,我国首个跨部委级的大型电子政务平台——国家口岸专网正式开通。

    1999年1月,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10月,我国的“十五”规划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并将信息化确立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200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2006年3月,《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出台,报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途径,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中国政府网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它规定了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快车道。

    【2】我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随着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国务院组织了上百位专家对国家电子政务进行研究,形成了以“两网一库”为特征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其中。“二网”是指内网、外网;“一库”是数据资源库。为通顺业务发展和安全保密的要求,有效遏制重复建设,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需要,2002年7月,《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指出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此后,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结构开始从“三网一库”向“政务内外网”转变。按照“十五”期间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主要围绕前面提到的“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重点展开。“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覆盖了我国电子政务急需建设的各个方面,涉及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它们特点各异,又相互渗透和交融,初步构成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框架。

    2006年3月,《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正式出台,明确了电子政务的构成、基本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途径。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目标是:到2010年时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识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急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1.服务与应用系统

    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1)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各种服务。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逐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通过计算机、电视、电话等多种手段,把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惠及全民。政府通过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优先支持的业务

    “十一五”期间,主要围绕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需要,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府业务,作为电子政务优先支持的业务。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国家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办公、宏观经济、财政、税务、金融、海关、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防汛指挥、国土资源、人事人才、新闻出版、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药品监管等,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提供了电子政务技术支持。

    2.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信息,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

    (1)信息采集和更新

    各级政府要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明确界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信息公开和共享

    各级政府要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结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要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更新和共享。

    3.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1)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中央和各级地方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分级规划,分别实施,分级管理,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逐级实现互联互通。

    (2)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

    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以优先支持的业务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分级建设覆盖全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支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围绕深化应用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要把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结合起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明确信息安全责任。

    4.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在应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加强标准宣传和培训,强化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规范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

    【3】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4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8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相应构建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1.金卡工程

    金卡工程广义上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金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子货币系统,形成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卡业务管理体制。199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1994年起,全国16个试点城市先后开展了银行卡交换中心建设工作,并与1997年投入运行,实现了这些城市内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并初步构建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异地跨行交换网络。2000年底,全国共有发卡金融机构55家。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已到12.5万个,随着金卡工程建设不断发展,我国IC卡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迅速发展起来,在许多非银行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金融、电信、交通、商贸、旅游、社会保险、计划生育、企业管理、税收征管、医疗保险、公共事业收费管理(如电表卡、煤气卡、加油卡等)。

    2.金关工程

    金关工程即外贸业务处理系统,是国务院确定由外经贸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工程。1993年,国务院提出实施金关工程,由电子工业部全面负责。1996年5月,金关工程由外经贸部统一组织和负责,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2000年底,金关工程骨干网已经建成,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开始实现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管理。

    金关工程目标是建设好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统计、出口退税、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四个应用系统,实现外经贸相关领域的网络互连和信息共享;中长期目标是逐步推行各类对外经贸业务单证的计算机网络传输,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该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纺织品出口配额管理系统、出口管理系统、进口管理系统。

    进出口统计系统——原始数据由海关产生,外经贸部利用海关联网传输的清关数据开发生成80多种业务统计报表,为部机关和有关单位提供服务。海关总署还依托此系统积极推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电子报关与监管核销。

    出口退税系统——主要针对我国于1991年实行新税制改革(增值税)以来所出现的大量利用出口业务,虚开增值发票骗税的不法行为而展开。该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组织实施,主要涉及海关、外汇管理和税务等部门。该系统1994年就基本实现了税务海关等系统的联网,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其包括三个子系统: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子系统、外经贸主管部门的稽核子系统、税务机关退税审核子系统。近期目标是实现出口退税操作、管理、决策的电子化;建立出口退税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与征税机关、海关、总局等的信息资源共享,以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总局建立宏观调控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系统随时了解各地退税进度,检查各地工作,预测全年退税,以及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远期目标是逐步适应国际贸易无纸化、交易过程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的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出口退税网络化管理机制。

    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出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对外称中国电子口岸)——是我国金关工程建设当前重点应抓的工作之一;是海关总署等12个部委在电信公网上(Internet)联合共建公共数据中心,用于存放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帐数据,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并作为口岸管理与服务的门户网站;进出口企业通过Internet连接到数据中心,办理各项口岸业务。

    网上支付税费项目——这是金关工程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开始,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银行总行的部署,中国电子口岸网上支付系统在大连、黄埔、深圳、上海等9个海关逐步试点推广。截至2002年8月15日,中国银行“报关即时通”产品已经在6个省级分行投产,网上支付的税费已达1770万元。

    金关工程构建了包括备份、信息安全、安全认证在内的安全体系。如: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备份工程率先实现了异地双机热备份,实现网络不间断、无单点故障运行。拥有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防病毒、防攻击能力。

    3.金税工程

    金税工程总称为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是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之一,1994年3月底,金税工程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995年4月,根据朱镕基同志金税工程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了金税工程包括的内容,即增值税计算机稽核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和税控收款机系统,同时抓好这三个系统的紧密衔接。1998年初,财政部同意拨资金15.75亿元用于金税工程的建设,2000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调整了金税工程建设方案,确定了金税工程的建设目标:在全国国税系统,建立从区县国税局、地市国税局、省国税局到总局的四级广域网络。金税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采用防伪税控系统技术,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防伪、并进一步监控税源;同时利用防伪税控系统统一进行增值税的数据采集,将采集的增值税发票使用明细等有关信息送到上级稽核中心进行计算机交叉稽核,将稽核结果交由协查系统进行协查,各级税务稽查部门根据协查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点稽查,以堵塞和防止增值税纳税中的偷、漏、骗税行为,使增值税管理工作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款流失。国家税务总局分布实施税务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总体目标是:根据一体化原则,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系统广域网,以总局为主,省局为辅,高度集中处理信息,覆盖各级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4.金桥工程

    “九五”期间,金桥工程包括全国100多个城市的骨干节点。金桥网络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设立了国际出口,金桥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的接人方式,如拨号、专线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满足基本通信业务和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需求,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金盾工程

    金盾工程是全国公安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是实现警务信息化的基础。金盾工主要包括公安基础通信设施和网络平台建设、公安计算机应用系统建设、公安工作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公安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公安工作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和全国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建设等。建立与公安业务紧密结合的网络化综合信息系统和相互关联的业务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的综合采集、管理和利用,实现对实战部门全面、快速、准确的信息支持,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2001年,全国公安机关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就为公安机关自身和有关部门提供查询服务1000余万人次,协助破案20万起。由公安部建立的中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日臻完善,在公安机关近年开展的“网上追逃”、“网上打拐”和“打击走私、盗抢机动车犯罪”等专项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6.金保工程

    金保工程是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一二三四”来加以概括,即一个工程,二大系统,三层结构,四大功能。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简便、实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包括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主要系统,由市、省、中央三层数据分布和网络管理结构组成,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四大功能。社会保障卡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社会保障卡作为全国行业性大卡,被列入国家IC卡10个领域重点应用项目中。1999年,劳动保障部制定并发布《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建设目标,即所有业务都应放到一张卡上。劳动保障部门面向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各自发行一张卡,在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具体实施。金保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构建中央—省—市三级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全国统一的劳动信息服务网络;以网络为依托,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

    7.金宏工程

    金宏工程(即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国家“十二金”项目之一,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该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国务院直属的7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包括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共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宏”办公室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协调项目工作。金宏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通过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重点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的业务协同与互动,提高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决策水平,增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驾驭市场变化、应对经济突发事件、总揽经济全局的能力。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提供信息服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遵循以下原则:需求导向驱动、分期实施建设;保护既往投资、整合现有资源;逻辑集中管理、适度分布部署;部门联合共建、实现优势互补;统一标准规范、保障信息安全。

    8.金财工程

    金财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各级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金财工程”实现财政收支全过程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金财工程国库支付系统从2003年3月开始研制,八月份投入使用,运用的是ORACLE的ERP系统。现在扩大到49个部门,近1500个预算单位纳入到集中支付管理。这一系统也成功推广应用到地方的八个省市试点,工资统发基本在全国范围之内,包括财政部自行集中开发,以及地方自行开发的,全面实行财政工资的统一发放,切实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到每一个人的手里。金财工程有利于支撑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政府行为的规范,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水平,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金财工程不仅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基础,而且本身还是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财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财政系统多年来“粗放”的管理模式,促进财政分配行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财政工作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人民理财。

    9.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由农业部牵头,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中农办等部门配合,实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开发四个系统、整合三类资源、建设两支队伍、完善一个服务网络。开发四个系统:选择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敏感农产品,通过建设数据采集、分析、会商、发布等四个工作平台,完成数据集成、警情确认和信息发布工作。这四个工作平台指:数据平台、分析平台、会商平台、发布平台。依托部属“五个一”信息发布窗口和社会媒体,建立固定发布窗口和稳定传播渠道,传播、发布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

    完善农村市场服务系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发供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各地农业部门网站联网运行,集成全国供求信息,实现用户发布、查询信息“一站通”。

    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是一个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价格采集发布的系统。目标是要改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采集分析平台,扩大联网范围,实现400家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

    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部、省两级数据中心根据统一的目录体系,分别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存储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群。

    推进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在网上公布农业部门主要业务工作规范,建立开放的政务管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办公系统,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项的网络化处理。重点使农药、兽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无公害食品等农产品的审定、验证登记,以及质检机构等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证、管理等事项达到网络化。

    开发与整合三类信息资源:整合部内信息资源,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建立起与海关总署、粮食局、供销总社、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支持协作机制,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资源。

    建立两支信息服务队伍:一支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另一支是农村信息员队伍,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

    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10.金水工程

    金水工程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能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并能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报告,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水利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水利公用信息平台为各个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存储经过整编的历年水文观测数据,是各种水利专业应用系统的基础。尽快建成中央节点库,完善流域和省级节点,依托水利信息网络,实现上网运行,提供信息服务。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在我国建成一个覆盖七大江河重点防洪地区,辐射全国重点易旱地区,信息源布局基本合理的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争取在半小时内把各类防汛水情信息传递到各级防汛部门。建设水利数字化图书馆,水利文献信息资源是水利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系统所需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进行联合编排、统一采购,按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加工,逐步形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远程查询、异地阅览的水利系统文献保障体系,最终建成能进行网上浏览、网上下载的“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11.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简称,是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账簿的检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审计职业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挑战。金融、财政、海关、税务、民航、铁道、电力、石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和行业开始广泛运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趋向普及。会计信息电子化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会计领域计算机做假和犯罪,具有“舞弊功能”的财会软件时有出现。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的作业方式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发挥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1998年,审计署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并开始筹备金审工程。金审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

    12.金质工程

    金质工程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工程,旨在改变目前我国质检系统信息化比较落后的局面,加大打假治劣的力度,提高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的效率。金质工程的建设涉及从国家质检总局到各地质检系统的众多部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质工程的建设内容可以用“一网一库三系统”来概括,即建设软硬件及网络平台,建设质检业务数据库群,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质检信息服务系统。该工程将全面提升我国质检系统的行政执法水平,强化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监控的快速反应能力并改进质检行政管理的水平。通过金质工程建设,打造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平台,进而达到提高质量监督检验的行政执法水平,提高市场监管能力和质量安全监控的快速反应能力,改进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提高质检工作效率。

    【4】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由于国情不同,与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相比较。电子政务发展呈现了如下明显特点。

    1.信息环境比较薄弱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改善综合信息环境的过程。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信息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管理及其流程的重组优化和规范;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公务员和公民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政策与法律调整;信息技术提供及其服务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信息环境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政务业务流程优化和运行结构重构滞后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要求,有些甚至是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形成了一批计算机化了的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孤岛,不能达到信息共享目的;极度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影响了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基础性、战略性的数据库建设缺乏协调力度,社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无缝集成缺乏长远规划;公务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意识尚不能适应电子政务迅速发展的形势;公民的信息化素质在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差距更大;法律、法规制定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能做到不断为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消除障碍并拓展发展空间;缺少对政府管理熟悉又有相当信息技术背景的专家群体,国内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缺乏开发大型软件和提供大型硬件设备的能力。由于电子政务建设是与各国、各地的具体信息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各地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国情、省情、市情,结合本地信息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切不可盲目开展信息大跃进。

    2.政府推动力度不够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例如,“金关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是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启动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中美两国进出口货物管理的同步对接。我国已融入了一个以信息为规则基础的世界经济信息规则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政府对全球和地区发展形势的掌控能力。

    3.政府业务流程滞后

    电子政务说到底是对传统的工业时代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手段的改造,它无法脱离政府的架构和行政程序而孤立存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必须同步进行。超越现有体制来建设电子政务很难将工作展开。没有采取政务改革措施就投入资金建设的电子政务系统,只能是一个“死系统”。在现有体制条件下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到行政机构改革后的流程再造问题,如果政府行政改革没有先行,有可能把所有审批繁琐程序搬上网络,并没有实现业务流程优化的目的。

    【5】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可以用10个字概括:整合、互联、共享、重构、效率。整合是指对已有电子政务系统要深入整合,实现重点业务领域的跨部门协同。互联是指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是指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的水平。重构是指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如各种便民服务应用项目。如全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系统,全国医疗系统,全国城市卡系统等等。

    第二,实现互联互通。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点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托大城市经济圈,需要电子政务跨行政系统的互联互通。

    第三,大部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更大空间。

    第四,加强电子政务的法治环境建设。

    第五,完善电子审批服务。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电子审批服务、办事服务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现在全国有4500个行政服务中心(不包括最基层的),这些物理行政服务中心需要后台联网,下一步后台整合以后,实现在网上审批。

    第六,高效低成本的电子政务建设。“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道路,将有新的进展。集约化就要体现顶层设计的理念,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比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4节湖北省电子政务实施情况

    【1】湖北省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1999年,湖北省政府启动“政府上网工程”,2004年3月,湖北省成立了省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湖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及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要逐步建设政府信息网及电子政务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务公开阶段,政府制定信息公开法规,提供政务内容、方式、监督程序、求助、法律责任等网上服务;提供表格下载、简单事务处理与互动功能。建设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成102个省直部门和17个市州接入工作,覆盖了97个县(市、区),各市州接入部门达1300多个,所有接入点都能通过终端访问省电子政务门户,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其中有368个接入点已接入内部公务员桌面终端,现已搭建完成省、市(州)、县三级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第二阶段,政务服务阶段,进一步扩展门户网站、丰富网上共享资源和基础数据库,实现较为复杂的事务处理和互动,实现政府部门的部分业务协同。以群众普遍关心、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作为重点,建设完成一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第三阶段,政务互动阶段,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提高了政府监管能力,政府工作效率。

    2006年底,湖北省对初建于2004年3月的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改版整合,采用网站超链接和深层联接。实现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按业务性质的整体集成。根据省级政府的业务特点,以各职能厅局委办所承担的“十二金工程”和若干业务系统为纵向支柱,多个横向专项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省级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务协同办公。按应用系统的实际需要逐步扩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湖北省门户,实现“一站式”的信息发布、办事指南、党政民众互动、网上办事。现阶段湖北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政务公开、提高效率、为民服务的目标。

    【2】主要应用系统介绍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和关心支持下,2006年,建设了我省电子政务第一批58个应用系统,以下介绍其中几个应用系统。

    1.电子政务人口基础信息库

    湖北省电子政务人口基础信息库是由省公安厅承办。公安厅信息中心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定了《省人口基础信息系统迁移和整合方案》,并按方案将简项数据(包含姓名、性别、住址等共计11项)安全的迁移到“省人口基础信息库”。自2007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至2010年4月人口库共汇集全省常住人口简项信息62384673条,提供接口比对101734人次。由于公安人口信息数据量大,人口信息变更频繁,人口库数据由专人负责采取按月更新维护方式进行维护。在系统使用方面,严格控制访问权限,对于用户访问查询,必须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登录,并记录访问过程。对于数据接口访问,经过严格认证后,通过Web Service接口方能获取数据。同时,人口信息库系统采用冷备份和热备份结合,专人负责数据的全量有效备份,避免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除采取以上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外,利用已建立的安全管理组织,明确人口信息库安全责任人,强化安全管理。

    2.电子监察系统

    电子监察系统可以监控到办公秩序、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外,市民办理事项进行到哪一步,电子监察系统也有显示。该系统能够对使用电子政务系统的行政行为进行电子监察,包括对群众来信监管、门户网站信息发布、公文处理、网上审批处理的在线监督、预警纠错,对各职能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和信息服务等。电子监察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对行政审批实行动态评估和监督,一旦审批事项在法定时限内未能办结或违规办结,系统会自动预警、亮出黄牌或红牌,进行违规警示,化解模糊管理矛盾,并留下相关记录,监察机关将据此进行责任追究。目前,各单位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明显提高,超期、违规的现象逐渐减少。43个省直部门承办的500余项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实行电子监控。

    3.工商年检系统

    在网上企业登记、年检系统开通前,申请人办理企业登记、年检,必须在上班时间到工商部门领取登记申请表,填好后再交回。如果申请材料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人还要拿回去改正后再次提交,往返多次,耗时费力。此外,很多申请人都是首次到工商部门办理企业注册,对注册登记程序不熟悉,需要多次往返工商部门进行咨询。网上企业登记、年检系统开通后,申请人在办理企业注册、年检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予以纠正或离线改正,可以在去工商登记机关提交申请材料的当天通过核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