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东安鸡”是地主老财们吃的,他要吃“长征鸡”。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在中南海掌勺,我学的手艺几乎派不上用场,可我的确又从毛主席那里学会了几道菜:长征鸡、叶蛋白、八宝饭,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红烧肉、豆豉辣椒、长征鸡、八宝饭、叶蛋白……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一位老人为北京湖南大酒楼的来宾,准备了这份特殊的菜谱。
这天,毛泽东同志诗词朗诵会在京举行。毛主席当年的厨师长王近仁为应邀前来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来宾,献上了这些毛主席当年最爱吃的饭菜。
时年76岁的王近仁,精神矍铄,腰板挺直,操着一口浓重的湘音。当大家吃兴正浓的时候,他笑容可掬的走出厨房,来到席间,热情地与我们点头、握手、寒暄,把大家带入了他的人生经历中。
从流浪汉到京城酒楼的工会组长
1920年,王近仁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谋生,他12岁那年就到长沙四海春饭馆当了学徒。由于学艺非常刻苦,他不到16岁便成了掌勺的厨师。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凭着厨师手艺四处流浪谋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故乡长沙。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近仁来到了首都北京。1953年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信,是当年一起学徒的师兄写来的,说他在北京开了一家湘菜馆,生意兴隆,邀请王近仁去帮忙。这个消息使王近仁激动得几夜没合眼: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亿万人民向往的地方!他做梦都想到北京去看看,想不到真的有了这样的机会。于是,他说服家人,独自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位于北京西单的曲园酒楼顾客盈门,生意非常红火。王近仁到那里不久,酒楼便公私合营了。在合营后的酒店里,他积极工作,力求上进,很得经理的赏识。不久,他担任了酒楼的工会组长,西城区工会劳保委员。这一切都非常偶然,也很平常,但为他以后能成为毛主席的厨师打下了基础。
一次神秘的“组织分配”他成了中南海的掌勺人
1956年,一次神秘的“组织分配”,王近仁去了中南海。
“王师傅,有位湖南老乡请你到他那里去做饭,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一天,公方经理赵润川把王近仁叫到办公室,没头没脑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湖南老乡是谁?他住哪里?”王近仁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问道。
“这个嘛,你去了以后自然就知道了。”赵经理神秘地说。
“我行吗?”他有些担心。
“我看你行,这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
看来,这是一项特殊的任务。王近仁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好吧,我服从组织分配。”于是,赵经理向他介绍在办公室的一位陌生人:“这是张同志,是专门来接你的。回去抓紧收拾一下,跟张同志一起走。”
说走就走。王近仁带着一个不解之谜,匆匆忙忙收拾好行装,跟着张同志走出了曲园酒楼。
张同志领着王近仁来到一辆小车前说:“王师傅,请吧!”王近仁一下子蒙了:“这车是来接我的?”他真有点不敢相信。
小车穿过繁华喧闹的街市,径直驶入一个院落。红色的院墙挡住了外面世界的喧闹,幽静给这里增添了几分庄严。王近仁的心嗵嗵直跳,不知道这是到了什么地方。直到后来,他才清楚,这里就是中国的政治“中枢”——中南海。
吃饭的原来是毛泽东
前来迎接王近仁的是两位新搭档。一个姓李,湖南人;一个姓黄,安徽人。他随着两位师傅来到了他们即将共事的地方:一个不大的厨房,厨具不多。正对着门的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幅毛主席像;另一面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只闹钟,钟下面装着一个电铃。
初来乍到,王近仁用探寻的目光观察着这里的一切:灶房不大,灶具也不多,不像酒楼,更不像饭店。两位师傅告诉他,他们的工作是给中央首长做饭。首长工作很忙,吃饭没有时间规律:有时一天吃一顿,有时一天要吃5顿,夜里加餐是常有的事。首长吃饭要靠墙上的电铃通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电铃一响,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按要求将饭做好,15分钟后,有值班卫士来取。
原来是给中央首长做饭!王近仁感到更兴奋和激动。他非常认真地跟着两位新搭档学习,尽快熟悉这一特殊的工作。
“王师傅,今天你值班?毛主席的饭是不是做好了?”一天,卫士张胜先来取饭时,不经意地说出那个“湖南老乡”的谜底。王近仁一听,不禁大吃一惊:“什么?我是在给毛主席做饭!”顿时,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自豪感、责任感涌上心头……
毛泽东喜欢吃什么样的饭菜
轮流值班,每人3天。这是他们的内部分工。
“八宝饭”是毛主席最爱吃的主食。王近仁进中南海不久,头一回给毛主席做饭,食谱上开列的主食是“八宝饭”。可是,走进厨房一看,什锦果脯、红枣、花生米、莲子、糯米、白糖和猪油这些最基本的原料却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下他为难了,不得已向卫士长李银桥作了汇报。
“王师傅,毛主席要吃的八宝饭,可不是你要做的那种八宝饭。只要把大米、小米、玉米渣、绿豆、红豆、黄豆、蚕豆合在一起煮熟就行了。当年,在长征路上常吃这种饭,毛主席他老人家吃出了感情。”
为了让毛主席这个“湖南老乡”能吃上家乡口味的菜,王近仁从供应站领来一只鸡,按照湘菜的烹调工艺,做了一道拿手的湘菜——“东安鸡”。没想到,“东安鸡”又被卫士原封不动的退回来了。原来,毛主席说“东安鸡”是地主老财们吃的,他要吃“长征鸡”。
这里的老师傅告诉王近仁:红军长征时,生活极度艰苦,鸡、鱼、肉难得一见,偶尔改善一下生活,不是缺油就是少盐。那时炖鸡,找不到合适的配菜,常常是土豆、萝卜、茄子一起下锅。后来,毛主席给这道菜取了个名字——“长征鸡”。
在毛主席的食谱中,由毛主席命名的还有一道菜叫“叶蛋白”。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得知不少百姓在吃树叶、吃草根。为了和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毛主席通知食堂吃树叶。这的确难为了厨师。吃树叶会不会中毒?影响了毛主席的身体健康谁负得了责?不得已,王近仁从院里采来槐树叶,用绞肉机将叶子粉碎,放在水盆里浸泡,捞出挤干水分后和玉米面掺在一起蒸花卷、烤饼干。想不到他用槐树叶做成的饼干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并欣然给它取名叫“叶蛋白”。
王近仁回忆说,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但只是高兴了才吃。是通知了才做,没通知即使做了他也不会吃。大致有个规律,每当他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成功地开完一次大会,就会提出要吃红烧肉。毛主席常说,吃一顿红烧肉就是打了一次大胜仗。一次,开完中央全会,毛主席高兴地对周总理说:“恩来,今天吃一顿红烧肉不过分吧!”周总理立即通知李银桥,给毛主席加了一碗红烧肉。
根据毛泽东的口味定“三菜一汤”
每顿吃三菜一汤,这是毛主席给自己定的原则。一次,叶子龙见毛主席工作了一昼夜,自作主张通知食堂给毛主席加了一道菜,毛主席原封不动的把那道加的菜退了回去。
毛主席经常爱吃的素菜有辣椒、扁豆、空心菜、菠菜、芹菜等。尤其是菠菜,刚下来的那阵子,毛主席通知要每天吃一次。苦瓜炒肉片、黄瓜炒肉片、木耳炒肉片,也是毛主席饭桌上的常见菜。他吃菜喜欢油水大,又特别喜欢吃猪油。在饮食嗜好的问题上,保健医生拿他没办法,厨师们同样对他无可奈何。海参、鱿鱼、大对虾、燕窝、鱼翅、大熊掌,王近仁给毛主席当了6年厨师,从来没有机会同这些高档菜打交道。
毛主席就餐,只定原则,不定内容。每顿“三菜一汤”是原则,具体做什么菜和汤,由厨师根据毛主席的口味定。一次,叶子龙送来一条加工好的熊腿,指示说要想办法让毛主席吃下去。第一天给毛主席送饭,王近仁切了薄薄的两片放在盛凉菜的小碟里,毛主席全吃了。第二天送饭,他多加了两片,退回来的又是空碟,看来毛主席爱吃,第三天他再追加两片。这一回,毛主席传下话来:“美味不可多得,好东西要多吃几顿啊!”
王近仁没有想到毛主席作为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生活会如此俭朴。
给毛主席当厨师,既紧张,又舒心。做饭的煤火有时烧旺了却用不上,而有时要用火头又一时上不来,做一顿饭下来,往往要急出一脑门子汗。不过,看见卫士提着空碗空碟回来了,王近仁紧张的心就会舒展开来,为毛主席吃光了自己做的饭菜,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中南海,除了给毛主席掌勺外,王近仁还先后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董必武、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饭菜。这些开国元勋们,尽管籍贯不同,生活习惯各异,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活俭朴。他们艰苦朴素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传世的典范。
1962年,王近仁离开了中南海。如今,30多年过去了,年近耄耋的王近仁,仍然带徒授艺。他说:“现在很多人知道我当年给毛主席当过厨师,认为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实不然。说实在的,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在中南海掌勺,我学的手艺几乎派不上用场,可我的确又从毛主席那里学会了几道菜:长征鸡、叶蛋白、八宝饭,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从营养学的角度上讲,毛主席当年爱吃的饭菜,今天已经很难在星级酒店上桌了,可我要将这些手艺传下去,这普通的饭菜里凝聚着光荣传统,凝聚着革命精神,不仅过去是,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最好的营养品!”
(周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