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得知饭菜是从杭州带来的,显得不大高兴,说:“这样我不是吃不到新安江的东西了吗!”
“以我名义送的茶叶,钱一定要我自己付,不能由公家报销。”
美丽的西子湖畔,矗立着一座座浅红色的高楼,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它倚靠保俶山,俯临西子湖,西眺岳王庙,环境幽雅。它就是原来的杭州饭店和西泠宾馆合并改建而成的中外合资的现代化宾馆——杭州香格里拉饭店。1957年至1966年的短短10年间,敬爱的周总理陪外宾访问杭州或到杭州开会达20多次,基本上都下榻在我们饭店——杭州饭店。直到1973年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周总理还特地来看望我们杭州饭店的职工,没想到这竟是总理生前最后一次和我们见面。
机智避免外交失误
周总理每次陪外宾来杭或是开会,总是要仔细地询问和检查我们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在陪同一些外宾参观时,总理还提前来杭州,重要外宾的宴会菜单,总理经常亲自审查。总理的工作非常细致,一丝不苟。他教育我们:“外事无小事”,必须“做过细的工作”。我们就是在周总理的言传身教和指导帮助下,掌握了接待外宾的要领方法,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次工作,保证使外宾满意而返。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总理那杰出的外交才能、深邃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
1957年4月25日,杭州桃花盛开,柳枝垂翠,旌旗飞扬。披红黛绿的西子湖迎来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伏罗希洛夫主席。提前来杭的周总理到笕桥机场迎接,倾城出动的20多万市民夹道欢迎。晚上,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在杭州饭店举行盛大宴会,宴请伏罗希洛夫一行。
宴会进行时,我们饭店工作人员上了个冷盘,是用胡萝卜做成的“卍”形状的佛教标记,表达“祝福”的美好意思,但粗略一看他又很像德国法西斯希特勒的纳粹标志,因为把它反过来就变成了“□”形状。而苏联人对希特勒法西斯是恨之入骨的,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人民备受希特勒法西斯的欺凌,苏联国土遭到了残酷的蹂躏。思维敏捷、外交警觉很高的周总理在这盘菜一上来时,脑子里很快反应到有点不对头,还没等大家动手,他就意外地抢先,一下子用筷子把菜夹起来,送到自己嘴里,一边还说着:“我先把希特勒吃掉!”就这样,周总理机智地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一场重大外交误会。
接着,周总理又代表热情善良的中国人民,用上等的茅台国宴酒来向贵宾敬酒。他敬了一桌又一桌,干了一杯又一杯。当时在旁边的杭饭副经理叶勃新看到总理已喝了不少,心里有点着急,不知总理的酒量怎样?他叫服务员把白开水灌入空的茅台酒瓶里,去给总理加酒。周总理敬酒时,一喝不对头,知道是换了酒,但显得非常冷静,对宾客说:“这杯不算,我再敬大家一杯。”说着,他自己跑到工作台前,又满满地倒了杯茅台酒。我们的总理待客就是如此的真诚、热情。这些情景一一映入叶勃新的眼帘,不禁为自己好心办错事而懊恼不已。当天深夜,周总理在找省委领导谈完话后,就把叶勃新叫去。叶勃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总理房间,连头都不敢抬。总理亲切地招呼他在自己身边坐下,问:“今晚是你搞的鬼吧?”
“是我!”叶勃新回答。
总理说:“你知不知道我是总理?”
“知道!”
总理说:“别人知道一国总理骗人会怎么想呢?”
叶勃新本想定会挨总理的严厉批评,不想总理如此和蔼可亲,一两句话就使自己悬了半天的心落了地,便主动向总理认了错。
周总理这时严肃地对叶勃新说:“今天的做法太危险了。如果当时外宾突然提出要跟我换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你们不要替我担心嘛!我自己的酒量心中有数,会及时控制的。”接着总理还就胡萝卜冷盘一事郑重指出,我们搞外事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警惕性,脑子里要有一根弦,事事都要从外宾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要周全。不过,作为东道主,你们是用杭州名菜来盛情款待宾客,而且恐怕你们是首次接待这样重要的外宾,失误在所难免。但以后千万要记住,外事无小事,要学会做过细的工作。
“你们一天辛苦了,快去休息吧”
周总理白天陪同外宾参观,接见外宾,同外宾会谈,晚上又要陪外宾参加宴会、观看文艺演出。接待好外宾以后,总理还要找省里的领导同志,听取工作汇报,共同研究问题,废寝忘食,经常坚持到凌晨三四点钟才睡觉。但天一亮,他就要服务人员把他叫醒,又开始新一天的紧张工作。有几次,总理房间的灯光甚至通宵达旦。我们的总理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的精力是何等的充沛啊!
周总理的心里装着国家、装着人民,包括我们普通的饭店职工和百姓,而唯独没有自己。周总理对我们饭店服务人员无微不至,亲切关怀,每当深夜两三点钟,总理知道我们在外面等候,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亲自出来劝我们早点休息。总理说:“你们一天辛苦了,快去休息吧。”总理短短的几句话,给我们服务人员增添了无比的温暖。
有一次,饭店餐务部的应定高忙了一天,晚上继续值班。到半夜,他感到非常疲劳,就想在休息室沙发上小憩一下,不想竟不知不觉睡过头了,忘了叫总理吃早餐。饭店经理来叫总理吃饭,跟总理一道路过休息室时,要把应定高叫醒。总理马上制止说:“让他休息好了。我们是年纪大了,少睡点觉无所谓,他们年轻人就不一样了。”
总理有惊人的记忆力,他每天都要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事辛苦操劳,一生中不知接触过多少人,而对我们饭店里曾见过面的普通服务员和职工的名字还常常记得住、叫得出。如果碰到陌生面孔,就问:你是新来的吧?在这里工作生活怎么样?总理的问候和关怀使大家如沐春风,觉得十分亲切随和,一点也不拘束。大家共同感到:在总理身边工作,心情格外舒畅,再累再忙也心甜。
周总理常和身边工作人员同吃、同看戏、同唱歌、同打球。饭店小礼堂举行文娱晚会,总理看到我们服务人员坐在后排,就向我们招手,要我们坐到前排空位子上。文娱活动结束后,总理有时亲自带领我们唱歌。在休息时间,总理还拿起乒乓球拍,同警卫人员、服务人员一起打乒乓球。总理盛饭要自己盛,开门要自己开。在我们中间流传着不少这样的佳话。有一次,周总理从外面进来,一位服务员见是总理来了,便走在前面替总理开门,总理看了看没进门,和蔼地说:“我有手,怎能让你给我开门?”这位服务员没法,只好把门再关上。
1959年4月9日,周总理一大早就从杭州出发,经过崎岖山路的颠簸,来到200多里路远的新安江电站工地视察。他不顾路途的疲劳,一下车马上来到大坝施工现场,来到工人群众中间,和他们亲切交谈。接着又参观了朱家埠技术革新馆。临近中午,周总理才来到简朴的电站临时招待所用膳。因考虑到电站地处山区,吃食不便,我们饭店就事先准备了饭菜,由五楼服务员张德宝等人随同带去。总理得知饭菜是从杭州带来的,显得不大高兴,说:“这样我不是吃不到新安江的东西了吗!”同时,他招呼张德宝和其他随行人员一起吃饭,见到我们有的同志有点拘束,就接着说:“来来来,大家一起吃饭!”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和我们普通百姓完全打成了一片。
在回来的路上,张德宝等人的车子开始时跟在总理车子的后面,结果由于在半路抛锚,直到半夜才回到杭州。第二天,总理一见到张德宝就关切地问道:“小张,新安江回来,后来咋见不到你们的车子了?”
张德宝感动得答不上话来。心想:总理到外地辛苦地视察了一天,连对我们的随行人员都如此关心,真了不起啊!
1960年12月,周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来杭州访问。时值冬天,西湖边游客不多,杭州饭店前面的湖里,挖泥船整日不停地“嗡嗡”作响。就在总理到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和警卫人员考虑到总理白天陪外宾,晚上又要办公至深夜,怕总理休息不好,于是就通过有关部门让挖泥船暂停工作。这天深夜,总理很快觉察到这个情况,就派人把叶勃新副经理叫去,批评说:“为什么要好端端地把挖泥船停下来呢?又是你们搞的鬼吧!”接着说:“不要让他们停下来吧,别因为我住在这里就搞特殊化。你们不要管我,我能睡得好。”周总理就是这样坚决不允许发生因为他而影响别人工作的事情的。
“这些,不是我们吃的!”
周总理来杭,我们看见他经常穿一套灰色中山装,白府绸衬衫领子已翻新过,袖口已多次打过补丁。总理日用有牙刷、牙膏、毛巾、肥皂,都是随身带,连吃的茶叶,盖的小被头,也自带自用。总理第一次来杭饭就坚持要住普通的内宾客房,同随身的工作人员住在一起,与接待外宾的贵宾楼分开。他不要睡接待内外宾用的“席梦思”床,而坚持要睡普通的棕棚床。以后总理来杭一般都住在杭州饭店539、541号普通客房。直到1962年,杭州饭店旁边的西泠宾馆修建好后,总理开始住条件稍好一点的西泠,才单独有了办公的地方。
说起西泠宾馆,它还是在总理直接关怀下建成的。大楼工程快竣工时,恰好总理来杭,总理了解大楼的投资和用材情况后,表扬我们的大楼基建工作搞得好,花钱较少。他高兴地说:“节省好,节省好,我们要为国家用好每一分钱。等大楼油漆装修好了,我第一个住进去。”不久总理到杭州来,大楼还未全部装修好,油漆气味很重,总理便和邓大姐一起住进去。
总理不要单独用膳。他刚到一个地方,头一餐饭,总是坚持与随行人员一起吃;会议期间,坚持与会议人员同吃同住。除了宴请外宾外,总理从不吃盛筵美酒,从不对我们提任何要求。而且还再三嘱咐我们菜要搞得少一点,“不要超支,多了浪费。”他自己点菜只要有他喜欢的霉干菜蒸肉、芋艿、臭豆腐等就行了。我们做菜也是迎合他的口味,一般是家常菜。有一次总理在审阅会议菜单时,把“白木耳”一项画掉了,说:“这些不是我们吃的!”本来,作为一个大国总理,没日没夜地为国为民操劳,吃点“白木耳”之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呢?
总理的早餐非常简单,有时吃碗豆浆、吃块烤面包,有时只吃一只蒸蛋汤。总理的时间安排特别紧,时间观念又特别强,一般都是站着吃完早餐的,碰到忙时,他只喝几口粥就出去工作了。有时甚至都来不及吃早餐。1963年1月,总理痔疮发作,中央让他来杭州疗养,住杭州饭店,但他还带病坚持工作至深夜,也从来不吃夜点心。
总理每次离开饭店前,总是再三嘱咐卫士长成元功把这里住的、吃的、洗衣、理发等一切费用结算清楚,不能少算了。1957年,陪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来杭时,总理关照送伏老2斤茶叶。总理临走前坚持要自己付钱,说:“以我名义送的茶叶,钱一定要我自己付,不能由公家报销。”总理这种廉洁奉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我们每一个服务人员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佚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