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泥塑在社会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是“兔儿爷”,俗称“吧嗒嘴”,极讨人喜爱。它原是我们祖先祭月的供品,后来渐渐演变成儿童的玩具。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传说兔儿爷能赐给人们平安和吉祥。从明代起,北京人就有向家里请兔儿爷、向亲朋送兔儿爷的习俗,请兔儿爷是请平安,送兔儿爷是送吉祥。
兔儿爷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节令玩具,是老北京中秋节的标志之一。旧时,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卖兔儿爷的摊子,摊子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为团圆佳节增添了不少的欢乐气氛。
兔儿爷兔面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五彩,或坐或立,或捣药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兔儿爷虽说是“兔面”,但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他部位还是人脸。也就是说,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三瓣儿嘴是兔子模样外,兔儿爷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
“爷”本是北京对于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为对神的尊称,如“马王爷”、“灶王爷”等。那么,兔子为什么也成了“爷”呢?
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嫦娥看到人间到处是呻吟声,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为百姓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北京城,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狮子或老虎,走遍了北京城。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后,又回到月宫。人们为了感谢玉兔,在她临走时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
玉兔虽然走了,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骑凤的,有披挂铠甲的,有身着各种衣服的,千姿百态。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要供奉玉兔,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奶奶”。后来,兔奶奶渐渐演变成“兔儿爷”了。
老舍先生曾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对当时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兔儿爷作了生动的描绘:“小兔儿的确做得细致,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75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孩子那样地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故宫博物院藏有多种兔儿爷,都是当年皇子皇孙祭月的遗物。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分别填入分成前后身的两个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再把前后身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胶水后再上色。大型兔儿爷高三尺,小的不到一寸。
除兔儿爷外,北京泥塑多以民间传说及戏剧人物为创作对象,也有泥娃娃、泥玩具等造型。
据《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记载:北京泥塑以北京泥人张为代表。北京的泥人张与天津的泥人张是地区不同的两个艺术流派。北京泥人张的创始人是张延庆,生于清代道光年间。他以做蛐蛐罐、小泥人起家,名扬京师。到第二代张寿亭、第三代张桂山时期,除了继承传统作品外,还擅长仿制明、清两代的陶制品,大部分卖给皇宫、王府和豪门。张家传人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工艺,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泥人张的第四代传人是张铁成,他的设计多次获奖。他的作品“三世佛”、“十八罗汉”被故宫博物院珍藏。他在继承泥塑传统手法的同时,开创了泥塑艺术的新天地。
天津
天津泥人张是中国北方乃至全国流传最广的一派彩塑,创始于清道光年间。
道光六年(1826年),张明山出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是一名文书,后来到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13岁离开私塾,随父亲捏泥人,从事泥塑创作,借以养家糊口。
张明山心灵手巧,想象力极强,很快就能独立创作了。
那时,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去看戏,常拿名角为模特捏制泥人。
18岁时,听说京剧名角余三胜前来天津演出《黄鹤楼》,张明山便怀揣一块泥去看他的戏。张明山边看戏边把余三胜的扮相捏了下来,由于表情和身段都酷似本人,形象传神,一下子轰动了天津。从此,张明山被称为“泥人张”。
张明山不但有超人的表现力,在备泥和捏制工艺上也特别讲究。因此,他的作品至今虽然已近二百年了,却仍不燥不裂。
原来,张明山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反复对比,发现天津西郊古河道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胶泥,含沙量极少,特别适合捏泥人。那些纯净的胶泥经张明山风化、打浆、过滤和脱水之后,再放入棉絮反复砸揉,直至变成熟泥。张明山将用熟泥捏制成型的泥人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后入窑烘烤,出窑后再细心打磨着色,便成为一件完整的泥塑作品了。
张明山在继承传统泥塑艺术的同时,还从戏曲、绘画、民间木版年画等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
张明山高超的泥塑技艺引起了达官贵人的兴趣,纷纷出重金请他塑像,就连清末军机大臣李鸿章也请他塑像。张明山为人正直,就像良史秉笔直书一样,连对方的缺陷也如实地刻画出来,决不为了取悦他们而加以美化。因为塑像逼真,酷似本人,对方即使想挑剔,也不好说什么。
张明山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取材广泛,塑造生动,作品极具生命力。
泥人张有时反映民间习俗,有时取材于民间故事,有时取材于舞台戏剧,有时取材于《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
张明山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设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厘米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架上雕塑,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作用。
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
张明山的作品精美,传遍全世界,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苏州
明清两代,苏州虎丘地区出现了很大的民间工艺品市场,出售民间玩具,其中就有泥玩具,被誉为“虎丘耍货”。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他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即阖闾大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阖闾大城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位于江苏南部,太湖东岸,规模宏大,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虎丘是一座小山,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十里。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山,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虎丘高十余丈,古树参天,山虽小,但景多。五代时修建的虎丘古塔矗立山巅,已有千年之久。虎丘依托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誉。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苏州泥塑工艺有捏像(又称“捏相”,“塑真”)、耍货两种,都集中在虎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
清顾禄《桐桥依棹录》介绍捏像时说:“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此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又说苏州泥人“其法始于宋代袁遇昌,专作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以十六出为一堂,高只三五寸,彩画鲜艳,……他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泥树、泥果、泥禽、泥兽、泥虫、泥鳞、泥介、皮老虎、堆罗汉等”。《吴县志》里也说:“宋时有袁遇昌,吴之木渎人,以捏婴孩名扬四方。”
苏州泥塑与潮州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泥塑、无锡惠山泥塑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州泥塑确定了鲜明的特点和崇高的泥塑地位。
“虎丘塑真”即照着真人捏泥像。虎丘塑真的技艺相当高,捏出的人像惟妙惟肖,连皮肤的质感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清代晚期,虎丘塑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微型的泥塑头像。原来的塑真头像大约有鸡蛋大小,专供案头摆设或馈赠亲友。后来,头像以小为贵,越做越小。清光绪年间,泥塑头像小得仅有瓜子那么大了。这种袖珍头像并非微雕艺术,而是艺人发挥了聪明才智,用“缩模”工艺巧制而成的。
原来,泥土形成后在晾干过程中要失去水分,泥土分子的组合结构会相对变得紧密起来,整体的体积就会收缩了。一般较细的黏土在晾干后,体积缩小8%—10%,有些泥土可缩至12%。缩模工艺正是经验丰富的泥塑艺人根据泥土的收缩特性创造的:先用泥土捏好惟妙惟肖的头像,晾干后翻印成泥模,泥模晾干收缩后,放入火中烧成陶模;再用陶模翻制头像,头像晾干收缩后又制模烧成陶模……经过如此多次反复,直到头像缩到瓜子那么大。这样,小头像眉目清晰,比例正确,决不走样。
虎丘塑真是一种延续了几百年的民间工艺,是多年来民间艺人苦心孤诣探讨研究而发明的工艺手段,在中国民间工艺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直至今天仍有极高的价值。
现在,这种特殊的缩模工艺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苏州泥塑是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集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具有艺术、历史、观赏、收藏等价值。
国家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泥塑于2008年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锡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
无锡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南濒太湖,西依锡山、惠山,大运河在境内流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称“太湖明珠”。
惠山又称慧山,位于无锡市西郊,是江南名山之一。因山中多泉,又名惠泉山,有“天下第二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著名的惠山泥人就产自于这里。
惠山泥人的原料取自惠山东北山脚下的黑泥,泥质细腻柔软,弯而不断,可塑性极强。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明代(1368年—1644年),惠山泥人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无锡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由于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
自清朝以来,惠山泥人一直驰名中外,成为中国泥人的代表。
早期的惠山泥人以儿童玩具为主,称为“耍货”。春季,江苏有不少地方要举行迎神活动,还要赶场,进行交易活动。这时,惠山泥人大量上市。早期作品主要有“大阿福”、“小花囡”、“老寿星”、“皮老虎”、“车状元”、“大青牛”、“观音菩萨”等。有不少品种可以活动或发声,通过拉、摇、吹造成音响效果,极受儿童喜爱。
泥娃娃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阿福”,是一个或一对健康甜美的胖娃娃。成对的阿福称“对阿福”,一男一女,身着梅花五福袍,怀抱金毛大青狮,微微带笑,稳重端庄,令人见而生爱。
“阿福”源于当地流传最广的“阿福降狮”的传说:从前,惠山上有一种妖狮,专吃小孩,无数无辜的儿童葬身狮口。后来,天上下来两位神仙,英勇无敌,降伏了妖狮,为民除害,把幸福和安宁带给了人间。因此,百姓感激他们,塑出他们的形象,家家供养。因为他们给人间带来了幸福,所以取名叫“阿福”。这个传说反映了百姓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多年来,经过艺人们长期反复的提炼,阿福的形象更加完美,寓意更加明确。阿福成了幸福的象征,成为人们对生活的祝愿。
“阿福”除标准造型之外,还有多种变化,有“团阿福”、“小阿福”、“扑满阿福”等,都达到了“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的程度,人见人爱。
阿福不仅在中国出了名,在世界上也被交口称赞,载誉多年,成为中国泥娃娃的代表作。
惠山泥人中的另一个重要品种是花囡。江苏方言称小姑娘为囡,花囡指好看的小姑娘。花囡的基本造型是一个笑眯眯的小姑娘,天真淳朴,喜气十足,造型简洁。
花囡有多种造型,有如意囡、双桃囡、西瓜囡、团囡等。花囡的装饰纹样多用大红、天青、紫、绿等颜色描绘,鲜明中透出古拙,活泼中带着凝重。
泥娃娃中还有一个手持荷花、一个手持宝盒的胖娃娃,称“和合”,寓意和谐,表示了“和为贵”的思想。
取材于儿童形象的泥人作品体现了我们祖先朴实真挚的传统道德观念,并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希望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感情。
惠山泥人题材广泛,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戏剧情节、知名人物都成为这一类玩具的创作题材,如“草船借箭”、“关羽看兵书”、“武松打虎”、“唐僧取经”、“小尼姑下山”、“哪吒闹海”、“十八般兵器”、“八仙过海”等。这一类泥玩具除了娱乐、观赏之外,还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早期惠山泥人中有一种玩具叫“大青牛”,遍体青黄色。当地民谣说:“摸摸青牛头,种田不用愁;摸摸青牛角,种田用得着。”大青牛象征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殷切期望和对牛的感恩之情。
“蚕猫”是深受农民喜爱的作品。无锡地处江南,种桑养蚕的农户极多。老鼠是蚕的天敌,猫是蚕宝宝的保护神。蚕猫的式样丰富多彩,既是玩具又是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对蚕的保护。
惠山泥人作品还有“车状元”、“车老虎”、“吉庆有余”、“一团和气”、“福寿三星”、“聚宝盆”、“刘海戏金蟾”等。这些玩具具有活动、音响等效果,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对全国各地的泥玩具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惠山泥人造型简洁、生动,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绝无斧凿痕迹,形成了饱满圆润的风格,具有和谐含蓄的气质,深沉素雅,明快凝重。艺人在用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红配绿,一块玉;红配紫,一块死。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切忌花里胡哨。”
惠山泥人集中地体现了江南民间艺术的精神面貌,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精品。
惠山泥人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出口到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多位著名惠山艺人应邀出访美国、日本等国,进行表演,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凤翔
陕西凤翔泥塑造型奇特,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大多是空心的圆塑,也有浮雕式的作品。
凤翔古称雍,地处关中西部,是周王朝发祥之地,秦国创霸之区,秦始皇加冕之处。这里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闻名遐迩,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秦始皇先祖陵园,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是陕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箫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两人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朝时,根据这个传说更名凤翔,并建为西京。
凤翔泥塑始于明初,集中于凤翔六营村一带,家家户户都能制作,多出于妇女之手。制作泥人时,先取当地的观音土和水为泥,成型后再用白土敷胎打底,而后浓墨勾线,染彩,刷胶水。
凤翔泥塑艺人创作经验十分丰富,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之谈,如“颜色搭配要均匀,同一颜色不能挨着用”;“英雄无项,表现威武;佳人无肩,表现秀柳;动物眉要皱,眼珠大,人见了又喜又怕”。
凤翔挂虎十分有名,眉毛发皱,眼珠特大,虎面画满石榴、荷花等吉祥图案,双耳各落一只鸟或插一朵花,双颊各飞一只蝴蝶,十分有趣。因用作墙壁饰品,故名挂虎。
凤翔泥塑造型概括洗练,生动逼真,活泼可爱。艺人能抓住对象的特征,删繁就简,再现出所描绘对象的内在气质,如常见的泥老虎,概括了虎的凶猛特点,大胆地进行了艺术夸张,使泥老虎显得生气勃勃,朴实可爱。再如卧牛、猴子、猪,都极传神,令人一见爱不释手。
凤翔泥塑色彩别具一格,用色不多,但对比强烈,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出简单的线条,显得艳丽醒目。
在凤翔农家,孩子们过生日时,外婆、舅舅总要把凤翔的彩绘泥塑动物作为礼品送给他们,用来镇恶辟邪。
凤翔泥人品种达一百七十多种,大都销往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甚至远销国外。
凤翔是民间文化荟萃之地,民间工艺美术品品种繁多。彩绘泥塑、木版年画等产品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展销过。泥塑、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马、泥塑羊于2002年、2003年连续登上国家生肖邮票,泥塑鸡、泥塑狗相继登上中国邮票和邮政明信片,凤翔彩绘泥塑被中外美术界公认为“神州一绝”。
高密
山东高密泥塑形神俱备,着色浓艳,造型憨朴,有静有动,十分有名。
高密位于山东省东部的胶莱河和潍河之间,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春秋名相晏婴、汉代大儒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刘罗锅)都出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三宝”的扑灰年画、泥塑和剪纸都产自这里,久负盛名,誉满天下。高密泥塑主要产于姜庄镇聂家庄。姜庄镇位于胶莱河南岸,地处故百脉湖底部,地势低洼,为泥塑提供了上好的湖泥。被称为“高密三绝”的剪纸、扑灰年画、泥塑中的两绝——泥塑和扑灰年画都产于姜庄镇。
高密是国家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其中聂家庄泥塑历史悠久,有“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之说。
明代,这里庄户人家因生活艰难,便制作“锅子花”带着,出门乞讨时用它换几片白薯干吃。“锅子花”是一个不加任何粉饰的泥坨,形似一口锅。泥坨腔内装有火药,上面留有细眼,下面安有点火引线,用于春节期间晚上放花。因形状像锅,用于放花,所以称为“锅子花”。
后来,人们逐渐对“锅子花”加以改进,稍加粉饰,制成简单的坐娃形。放花以后,孩子们还可以拿泥娃娃去玩。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锅子花”已发展出泥娃娃、泥狮、泥虎、泥鸡多种造型了。由于广大群众喜欢这些造型,这些泥娃娃、泥狮、泥虎、泥鸡便不再用于放花,成了单纯的泥塑玩具。
聂家庄泥塑不断改进,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形、色、声、动四大特点。形指因题材广泛,造型优美,形式多样;色指色彩鲜艳,艳而不俗;声指在泥塑腹腔里加入苇哨,能够发声;动指设计巧妙,能动。
泥塑艺人把泥坯分成前后两段,中间安上哨子,利用空气流通的原理使其在挤压、摇动或吹气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制成了叫虎、叫猴、叫鸡、叫狗等玩具。苇哨发声装置的加入意味着工艺的复杂化,体现了古代聂家庄农民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聂家庄泥彩塑造型憨朴,着色鲜艳,在全国泥彩塑中别具一格。作品着色大量使用大红、明黄、深绿等纯正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而直接的视觉冲击,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逗趣的哨音和鲜活的色彩形成了聂家庄泥彩塑声色并茂的独具特色。叫虎、摇猴、叫鸡是聂家庄泥彩塑的经典“老三样”。
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形象丰满稚拙,憨态可掬,有着勃勃的生命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动物造型简洁,大胆夸张,巧妙地舍形取神,显得稚气可爱。
聂家庄的泥塑非站即坐,多采用静态,极少有动态造型,有助于泥塑的观赏摆放,不易碰倒,反映了当地农民求安求稳的心态和力求四平八稳的审美要求。
聂家庄泥塑纹饰有牡丹、蝙蝠、葡萄、水草、梅花、寿字纹等,凡是吉祥美好的事物都被画在泥塑上。纹饰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蝙蝠。在民间,蝙蝠象征“福”,表现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高密每逢集市、庙会,都有卖泥人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高密的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高密泥塑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好评如潮。
白沟
河北高碑店白沟镇是全国闻名的泥塑之乡,白沟泥娃娃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白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镇,地处京、津、冀三角腹地,高碑店、雄县、容城、定兴四县交界处。历史上的白沟曾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陆码头,以“燕南大都会”之美誉闻名遐迩。
白沟泥人俗称“泥娃娃”,也叫“寸人”,内容非常喜庆,线条简练流畅。泥娃娃“吉庆有余”塑的是童男童女一对,一个抱鸡(吉),一个抱鱼(余);或个一骑鸡,一个骑鱼。“麒麟送子”、“招财进宝”、“五谷丰登”等泥人,大的高30厘米左右、小的高十几厘米。
白沟泥人分吹响、摆设、手捏、印模等类。
白沟泥人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白沟泥人用模子扣成素坯后,涂一层白粉底儿,再涂上红、绿、黑、蓝、黄等色,色彩浓重艳丽,富有民族特色。底部装有苇制口哨,吹之声如鸟鸣,颇受儿童喜爱。
白沟镇紧濒白沟河。白沟河发源于太行山,途经山西东部和河北张家口、保定等地,最后流入享有华北明珠美誉的白洋淀。白沟河形成于唐代之前,曾是宋朝与辽国的界河。《岳飞传》里描述的泥马渡康王,过的就是白沟河,在历史上极为有名。
白沟河在白沟镇拐了个弯,流速减缓,有利于泥土淤积。千百年来河底所淤之泥光洁细腻,韧而不粘,成为捏制泥人的上等材料。
白沟泥人干后坚实不裂,工艺虽然简单,价格低廉,但形象生动,趣味盎然。白沟还塑一些口哨、小鸡、小鸭之类的小玩艺儿。后来,不断创新,发展到高达尺余的大泥人、佛像和飞禽走兽、神话人物。
白沟泥人表现的题材极为广泛,其中以“戏出”最为典型。
“戏出”是指取材于戏剧人物的泥人,有单人、双人、三人三种形式,大的近60厘米左右,小的十几厘米。
单个的泥人如“八仙”,一套八个;《水浒传》、《三国演义》每套多达十几个至数十个;《西游记》一套四个。还有一种专供室内陈设的大型泥人——“刀马人”,高近60厘米,左右相向,造型吸收了门神的特点,手持兵器,各骑骏马,陈设在堂屋迎门条案上方座钟两侧,或中堂字画两侧。民间传说这种刀马人有“辟邪”、“镇宅”的功能。
双人的如“梁祝”、“天仙配”、“孟良焦赞”、“关羽周仓”、“苏三起解”等。
三人的有“劈山救母”、“白蛇传”、“三进宫”、“桃园三结义”等。
白沟泥人注重突出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提倡夸张变形。
白沟泥人造型古朴,色彩浓重,线条简约,构思大胆,淳厚质朴,沉实平和,富于幻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白沟泥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次出国展出,并作为国家级的馈赠、陈列佳品。
浚县
河南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有大禹治水的名胜古迹等300多处。浚县泥塑源于隋唐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其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的中心位置。
浚县泥塑随手捏制,晾干后施彩涂漆即成。
浚县泥塑分为“泥货”和“烧货”两种,凡未经烧制,晾干后就施彩刷漆的称“泥货”;凡是需要用嘴吹的泥哨子,一般都要经过低温烧制后再施彩,这就是“烧货”。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等;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上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
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全是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只是一根竹棍儿,要削得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人的鼻、眼、嘴和身上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部位打眼通孔,用嘴就能吹出不同的声音。
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就有了。清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一带的正月庙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可达二十余万。
每逢浚县古庙会之时,庙前总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妇女和小姑娘叫卖泥塑,有的挎着篮子或竹筐,有的托着盘子,有的推着三轮车。
浚县泥塑内容丰富,种类很多,分为“人物泥玩”、“鸟类泥玩”、“动物泥玩”三类。无论是人物、飞禽还是动物,无不生动有趣,造型概括简练,表现手法夸张,有的追求丰满,有的注重雄健,施彩简洁明快,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古朴,风格各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不仅儿童喜欢,成年人也感到美不胜收,争相挑选存玩。
浚县泥人有拟人化的十二生肖人物、历史人物、瓦岗寨英雄豪杰、戏剧脸谱,还有古典文学《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等。
拟人化的《十二生肖》人物是浚县泥人中的精品,造型丰满浑厚,合理夸张,色彩描绘艳丽明快。如捉鬼的钟馗、秉公执法的包公,大义凛然,栩栩如生。《戏剧脸谱》在泥塑中是一大传统题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如红色表示忠诚,黄色表示憨厚,黑色表示正直。浚县泥塑脸谱人物在黑色基调上根据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搭配,十分协调。
鸟类泥玩有泥斑鸠、泥飞燕、泥公鸡、泥孔雀、泥凤凰、泥雁、泥鸳鸯等。体积小的约为一二寸,大的五六寸,造型简练丰满,淳朴生动。色彩有的是黑色铺底,纹饰多以花草为主,在背部、胸部、颈部运用理想的装饰手法,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装饰性很强。
动物泥玩有“泥狮子”、“泥猴”、“泥马”、“泥狗”、“泥老虎”,还有民间传说中的“独角兽”、“麒麟”等。造型手法极为简练,生动传神。在色彩上多以红、黄、绿、白为主,有的注重重彩描绘,给人以鲜艳明快之感。有的追求朴实的风格,不加渲染,保持原始泥土的色泽,给人以简朴的美感。
浚县泥猴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有的似在促膝论道,有的似在劳作,有的似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在造型上,对特别能体现个性特征的眼睛、嘴巴等部位进行精雕细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对于猴子的躯体、四肢部分则注重动势,手法简练。艺人善于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为小猴传神,并以拟人化和漫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人的喜、怒、哀、乐。泥猴有哭有笑,有喜有怒,有嬉戏有沉思,有跳跃有静止,情态各异,因风格独特而名扬海内外。在色彩方面,泥猴追求古朴的泥土原色,给人以淳朴之美。
“泥狮子”、“泥虎”、“泥马”、“泥麒麟”等动物造型能抓住特征,加以夸张处理,给人以雄健之美。有的将躯体、腿部有意拉长,使其变形,给人以灵巧之美,极富韵律感。动物夸张变形后,不仅没有破坏形象的整体感,反而更加生动有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浚县泥塑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浚县泥塑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而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
浚县泥塑的重要产地杨玘屯,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被民俗学专家称为研究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产保护名录。
淮阳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时,就出现了淮阳古陆。六千五百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他画八卦,确定姓氏,制定嫁娶之制,结网罟捕鱼捉鸟,开创了华夏文明;他造干戈,重武功,统一四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他综合各个部落的特点,创造了龙的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
在传说中,这里是伏羲和女娲结合的地方。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淮阳泥塑是庙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被人视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
太昊陵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在二月会期间,泥泥狗备受青睐。泥泥狗是淮阳泥塑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其他尚有“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造型古怪神奇。
“泥泥狗”又称“陵狗”,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此外,“人面猴”的形象被视为“人祖猴”,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
淮阳泥塑备受人们的重视,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是“带有远古生命基因的长青树”,会给人们带来吉祥,人们都很喜欢它。
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并唱起歌谣:“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你老活到九十九。”被索要者听了这首歌谣,都会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放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因为孩子唱的是一种美丽的祝福,谁不想活到九十九呢?当地人认为,把泥泥狗送给孩童或亲朋好友可以消灾祛病,给人带来吉祥和平安。所以,南来北往赶会的香客,总要买一些泥泥狗。
“泥泥狗”的产地集中在淮阳县城东的十二个村庄,南距古宛丘遗址八里,西至太昊陵仅二里。这十二个村庄是:金庄、武庄、陈楼、前后下楼、史庄、许楼、段庄、金庄、刘庄、五谷台、白王庄。
淮阳泥塑有半人半猿泥塑、人兽同体泥塑,还有长着九个头的鸟、长着两个头的狗、“猴头燕”以及“人面猴”等怪异奇特的禽兽造型。这是因为远古时猛兽出没,人兽共存。我们祖先认为万物有灵,神人合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类的意识中还不具备从自然的客体中完全分离开的能力。他们把保护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在他们看来具有很大威慑力的禽兽身上,并把它们“神格化”,视为有灵魂的载体,于是产生了对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精灵、魔力的“图腾”崇拜。而这些具有原始宗教文化特征的“图腾”历经数千年,伴随着古老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动而遗存下来,体现在各种泥塑身上。
一说:泥泥狗、不死的九头鸟、两个头的猴子、人面兽身的老虎等,其实就是女娲抟黄土造人时捏的那种样子。尤其是人面猴,那副半人半猴的模样,四周还画着毛发,的确可以找到一点人类祖先的模样。
传说伏羲、女娲成亲后,感到世界上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十分冷清,于是女娲就用黄土捏起小泥人来。她捏了许多泥人,一个个都活了,一群群离开家独立生活去了。于是,世界上便出现了许多黄皮肤的人。女娲“抟土造人”并使男女交合,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于是后人尊女娲为“神媒”或“高媒”,即管理婚姻之神。
“人面猴”是淮阳泥塑中的代表作品,表情庄重严肃,被视为伏羲、女娲的形象。
玉田
玉田古称无终子国,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因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民间传说“阳伯雍无终山种石得玉”的故事而更名为玉田。玉田之名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玉田位于河北省东部,唐山市最西端,地处燕山余脉南麓,被京、津、唐三地环抱着。
玉田泥塑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玉田泥塑产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几个村子里。戴家屯、西高丘两村邻近,地势平坦,得天独厚,土质黏柔细腻,晒干不裂。
玉田泥人造型有三百多种,有音响,有色彩,富有生命力,魅力无穷。
玉田泥塑在制作工艺上有八道工序: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粉底、调胶、敷彩等。
玉田泥人种类繁多,可分四类:(一)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送子寿星老等;(二)戏剧和历史人物,如孙悟空、杨家将等;(三)禽鸟动物,如凤凰、孔雀、大公鸡、小狮子、青蛙、老虎、小灰鼠、小乌龟等;(四)风俗人物和现实人物,如娃娃抱鱼、阿福、拨浪鼓、小泥哨、骑驴回家、搬不倒等。
玉田泥塑又可分为“口吹类”和“手动类”:
(一)“口吹类”:1.在泥人内部装一支用芦苇秆制作的小笛;2.扎两个鼻孔做成泥哨。代表作有半彩塑的何仙姑、孙悟空、穆桂英、阿福、小狮子和全彩塑的大公鸡等。
(二)“手动类”:有底部的泥球与上部的纸人相连接的搬不倒;腰部用牛皮纸连接成手风琴状的花老虎;爪部用小弹簧连接、用手推拉作响的小乌龟;通过抽线跑动、兔皮拨浪鼓作响的小松鼠。
玉田泥塑代表作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花老虎》、《大公鸡》、《搬不倒》、《孙悟空》、《秦琼》、《贵妃醉酒》等。这些泥塑半塑半画,以画为主,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鲜艳醒目,粗犷而奔放,对比强烈而协调,形成了大俗大雅的艺术特色。
玉田泥人造型夸张,线条简洁,体态优雅,颇有唐代陶俑遗韵。
玉田泥塑为乡土艺术一绝,于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之乡”。
潮州
潮州泥塑产于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与天津“泥人张”、苏州泥塑、无锡惠山泥塑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素有“岭海名邦”、“岭东首邑”等美誉,有史以来一直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潮安县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浮洋镇地处韩江三角洲平原,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活。
大吴村素称泥塑之乡,也是一个侨乡,古称凤书陇。
大吴泥塑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近千年了。
清代中叶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一百多名泥塑艺人。
清朝末年,流传于潮汕地区的皮影戏泥塑头像全部产于大吴。泥塑产业的兴旺,使大吴村泥塑作坊林立,并涌现一批很出名的“字号”,如财记、喜记、荣记、金记、胜记、秀记、利合、财合、福合、祥合等四十多家。台湾吉特利美术馆至今仍珍藏着这些字号的泥塑代表作,人们赞扬大吴泥人不亚于天津泥人。
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他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分为1.戏曲故事人物;2.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3.肖像;4.神像、佛像;5.儿童玩具,共五大门类。第一类戏曲故事人物有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三类肖像多以真人为形象进行雕塑,只有名师高手才能胜任;第四类神像、佛像供人膜拜,或作为观赏品;第五类儿童玩具有动物、胖娃娃、鲤鱼童等。
大吴泥塑制作工艺精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吴泥人俗称“土翁仔”,造型栩栩如生,品种丰富多彩,色彩鲜艳自然、清新典雅,艺术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大吴泥塑具有贴、塑、彩的独特技艺,作品以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为主,形象生动逼真。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逐步形成了以“压泥成片和褶片成衣”等独特的贴塑制作手法,在中国著名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潮州民间有两名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翁仔”,是说银湖姑娘貌如天仙,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大吴泥塑产品最多的是戏剧人物造型,有一出戏几个人物的,有剧中的一两个主角的。整台戏的称“大斧批”,一两个人物的分“文身”和“武景”,即文人或武将中的老中青男女,包括生旦净末丑。
大吴泥塑的原料是地下五尺左右的泥土。这种泥土黏性强,不含沙子,柔软性能好,制成的工艺品不容易产生裂缝。在成为土坯模型之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不能在阳光下晒干。风干之后,才放到炉里烧。烧泥塑时,要用文火慢慢烘烧。烘烤两三天后,就可以出炉上色抹油彩了。在制作过程中,一般使用“捏段”、“镶手”、“着衣”、“彩饰”等工序,即要先作出人物躯体、四肢后镶接起来,再用泥片塑成内外衣服、袍裙贴到人物的躯体上,就像人穿衣服似的一件件地往上穿,烧制后要涂上色彩,再加上胡须发辫等配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凝聚了几代大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泥雕已经臻于妙境,许多泥塑艺人挥动妙手,点泥成金,其作品有的被北京博物馆收藏,有的被中国台湾博物馆收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