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巴”史玉柱泄露马云6大战略布局,冯仑爆料马云个性在经营中的优势,任志强戏说马云的不足,刘永好品味马云的创新思想,江南春调侃马云的远见和“不靠谱”,张纪中追忆马云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的思维蜕变,沈国军还原菜鸟网络的“天地人三网”。马云穿得很“破烂”,让赵薇忍不住想送他衣服;时常满嘴“狂言狂语”,认真说话也被人当作笑话;和朋友打高尔夫时,想让别人先让十杆,偶尔打杆好球就高兴得直跳;冒雨去和人下围棋,淋成了落汤鸡,还输得一塌糊涂;第一次去清华演讲,想找人给他坐镇“长长气”。翻开本书,12位身边大佬为你还原最真实、最全面、最个性化的马云。
“大嘴巴”史玉柱泄露马云6大战略布局,冯仑爆料马云个性在经营中的优势,任志强戏说马云的不足,刘永好品味马云的创新思想,江南春调侃马云的远见和“不靠谱”,张纪中追忆马云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的思维蜕变,沈国军还原菜鸟网络的“天地人三网”。马云穿得很“破烂”,让赵薇忍不住想送他衣服;时常满嘴“狂言狂语”,认真说话也被人当作笑话;和朋友打高尔夫时,想让别人先让十杆,偶尔打杆好球就高兴得直跳;冒雨去和人下围棋,淋成了落汤鸡,还输得一塌糊涂;第一次去清华演讲,想找人给他坐镇“长长气”。翻开本书,12位身边大佬为你还原最真实、最全面、最个性化的马云。
“大嘴巴”史玉柱泄露马云6大战略布局,冯仑爆料马云个性在经营中的优势,任志强戏说马云的不足,刘永好品味马云的创新思想,江南春调侃马云的远见和“不靠谱”,张纪中追忆马云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的思维蜕变,沈国军还原菜鸟网络的“天地人三网”。马云穿得很“破烂”,让赵薇忍不住想送他衣服;时常满嘴“狂言狂语”,认真说话也被人当作笑话;和朋友打高尔夫时,想让别人先让十杆,偶尔打杆好球就高兴得直跳;冒雨去和人下围棋,淋成了落汤鸡,还输得一塌糊涂;第一次去清华演讲,想找人给他坐镇“长长气”。翻开本书,12位身边大佬为你还原最真实、最全面、最个性化的马云。
史玉柱,1962年出生,安徽怀远人。当今中国商界最具争议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中国营销进程的亲历者和推动者。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弃政从商。2013年4月宣布退隐江湖,现专注于慈善和投资。
初识马云
我认识马云很早,以前是认识马云的,但没打过交道,属于见面点头那种。最开始感觉马云有点空谈,但是后来打过交道之后,我以前以为他空谈的那些东西,最后他居然都将其实现了,那就说明他不是空谈。
真正跟他有交往其实就是2006年参加《赢在中国》的时候。因为一起当评委,那个时候算是开始有交往,关系真正开始好,也就是那时候才开始的。
在《赢在中国》里,要面对不同类型的选手。我们那时候是三个评委,每个人都要现场去判断选手,事先啥资料都没有。后来我就发现马云的判断——就是看人——应该是三个人里面最准的;点评也应该是最深刻的,所以那时候我才开始真正地由衷地敬佩他,开始交上了朋友。
参加节目以后,我跟他交往就比较多了,还有两次我们参加《赢在中国》评委组,我们两个一起去的机场,有一天飞机晚点,我们两个就在候机楼聊了挺长时间。
从《赢在中国》之后我们接触就很多了,基本上就是有机会就会见个面。比如说有时候他到北京出差,他也知道我在北京出差就会约我一起去吃饭;我在上海的时候,也会约着他来上海一起吃饭,聊聊天。包括他参加的一些社会活动,也会叫上我。
马云的战略思考是全中国最好的
在节目里,我在问问题的时候,更多地侧重于战术方面的;马云基本上问的角度,评判的角度,是从那个战略、文化等等这些角度出发的,我觉得他更深入一些。
在中国,可以说在战略思考上,基本上没有人赶得上马云。其实战略,就跟下围棋一样。战略,先要看战术,看每一步的时候,它那一步看似有可能是臭棋,但是你要往后多看个十步二十步,有可能那一步棋就是很妙的一着。因为马云会下围棋,他围棋下得还是挺好的。怎么学的围棋,他还给我讲过故事。
他说他大学寝室有一个人下围棋很牛,但他不会下,他就猛学了一阵,最后他大学同寝室的那个人就再下不过他了,后来他大学同班同学推荐说,郊区有一个老头下围棋是远近闻名的,他就去找了那个老头下,星期天跑到人家家里面去了。但那个老头不在家,他儿子在,一个少年,十四五岁。马云跟那个少年下了,结果输得一塌糊涂。然后马云回去又苦练,接着可能就拜了老头为师,最后就超越师傅了。
这个事他是当个故事说的,他不一定说百分之百的就这么准,我也记得不一定百分之百。因为他当故事说,当时说去郊区找这个老头,一路下着雨,他骑个自行车,淋得像落汤鸡,我就记得他当时渲染得挺多的。
因为马云会下围棋,所以他布局布得确实非常好。阿里巴巴近七八年来,他很多布局曝光了。这些布局,他以前也跟朋友说过,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其实都不理解他当时为什么要这么走,为什么这个棋子要下在这儿,但是事后证明确实下得非常成功。
不是每个战术都是成功的,并不一定每个动作都是很完美的。但是因为他的战略是正确的,所以基本上看他这几年做的每件事都做成了,阿里做得很漂亮。现在正在布的一些局,我相信未来也会非常好。
至于说马云是怎么想到这些布局的呢,我觉得其实是他的团队、他的高管和他本人,我相信他的布局都是他们在内部争吵,激烈的争吵震荡出来的。我也相信外界对他的帮助不大,他内部的“高手”很多,内部人才济济,再加上他本人大局观又强,又很聪明。所以我觉得基本上是他们在一起商量出来的。
战略部署一:合伙人制度
我和马云有时候会在一起谈战略,谈文化,比如他在准备实行合伙制之前,一次在三亚找我,跑到我住的酒店跟我说了有三四个小时,就是跟我讨论关于合伙制的问题。我觉得,其实他跟我说的时候,肯定在他们内部都讨论完了,都已经确定了,但即使确定了之后,他还会找我沟通,因为我毕竟也是管过上万人的队伍,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多一点。他是想看看我对这个事的评价,就是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完善一下他的思路。当时听他说,我就觉得非常好。最后他实施了,我觉得合伙制是很成功的。
对于这个“合伙人制度”我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中国最难处理的就是人,我觉得合伙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公司的骨干,这种制度解决了对他们的激励问题。在国际上凡是“人”占这个公司总资产比重非常大的企业,都会使用合伙制。比如像律师楼,那个楼可能是租的,但是真正最值钱的就是那帮律师,尤其高水平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一样,那这些往往都实行的合伙制。
合伙制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说,产生利润之后,首先是让合伙人先分这部分钱,然后才是股东。一般来讲,互联网企业跟律师楼,跟会计师楼其实是一样的,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所以互联网企业使用合伙制,我觉得应该是非常巧妙、非常高明的。
马云考虑合伙人制度,应该也是想要优待那些和他一起战斗的人。他不光是考虑了元老问题,其实也考虑了后来的这些水平很高的人。而且他每年还会“有进有出”。比如说三分之二的合伙人投票通过就可以淘汰出去几个人,或者引进多少人。
战略部署二:云计算
在中国,马云应该是最早布局云计算的。那时候外界还不知道,他和我说的时候,已经考虑得非常深了。等外界知道的时候,他的云计算已经做得很大了。现在他的优势就出来了,大数据时代,他一开始就走到前面去了。
一般来讲,他要跟我讨论的时候,他内部肯定讨论得差不多了,那时候其实他的出错率已经很低了,而我可能只是起到一个验证的作用。
战略部署三:菜鸟物流
马云在做物流的时候,也和我聊过。应该是在做物流的一两年前,我觉得他脑子里面其实一直在想这个事情。他这个战略在布局上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他跟我聊的时候说过,就是三五年之后,制约他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淘宝上大家的交易,会把中国的物流给瘫痪掉——这些包裹送不到。所以他布局了这个物流,其实是把这个产业链打得更通畅一些。
郭广昌和沈国军他们都参加了这个项目,其实他们参加是对的,因为马云的“做物流”,不是自己真正做物流,其实他就是征块地盖上仓库,然后建立物流管理系统,是别的物流公司来做物流。所以这个哪些人都参加了呢?一般来讲做地产的,比如沈国军、郭广昌,因为他们对土地的价值认识更深刻一些。
因为马云项目很大,所以需要大家投资。大家一起来做,这个确实非常好,我觉得他们投这个也的确挺有眼光的。
战略部署四:互联网金融
我比较多关注的,还是马云在小微金融服务成为单独的一个集团上,这一块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而且比地产的那一块要有价值得多。
这个服务原来只是一个产品,是支付宝的产品,后来成立了一个公司;现在一个公司还不行,马云还把它弄成了一个集团。阿里巴巴其实就是一个集团,所以小微金服集团(现已更名为“蚂蚁金服集团”)就不是在美国上市的那个集团里面。这一块将来它的市值会非常棒,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金融集团之一。
马云之前是找过我谈这个想法,不过他说的时候已经自己都想明白了。他说的时候,这个集团化概念就很强了。就是综合金融控股,之后除了银行,还能做保险、证券等一系列的服务。
很多人没看懂马云为什么搞金融,觉得怪,其实我觉得他是很顺其自然的。
马云其实不懂技术,他弄技术因为是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这个系统需要,所以他弄了技术。可是其实他也不懂金融,他也没玩过金融。但他之所以进去金融服务板块,是因为他下面的人懂。比方说,彭蕾。彭蕾虽然是做人力资源出身的,但其实她对金融的认识很深刻。
有一些“金融资深人士”,就是一些银行的高管、行长、副行长,他们对彭蕾的评价就是:“她非常懂,非常懂这个。而且她知道问题的实质在哪儿,开始以为她们不是搞金融的,后来发现彭蕾她们确实厉害,她们就应该搞金融。”这个评价很高,有很多传统金融领域里面的人都觉得做传统互联网的人肯定不懂金融,对金融的本质产品认识不深刻。这些金融的资深人士,对彭蕾这么评价,所以我觉得她们这个团队,应该确实很棒。
战略部署五:进军娱乐业
前面这些我们都能看得懂,先是阿里巴巴,B2B,然后到淘宝,淘宝之后要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里面肯定有支付宝,有支付这个环节,有支付宝和企业打交道,再做金融,借、贷,慢慢发展,这其实是一个电商系统,包括物流,这是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这是我们可能都能知道的。
但后面的一些事,很多人就讲,他们看不懂。比如说搞电影,比如说搞文化中国,搞什么医疗、环保之类,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马云以前的客户群只有几百万,后来几千万,现在几亿,他要想让这个生态圈再扩大的话,只是采取一些过去那些手段就不行了。过去的手段都用完了,然后再想维护这个人群,再想增加他的人群的话,娱乐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现在腾讯和阿里巴巴,都在发展娱乐业。他们两个同时在发展娱乐,也确实印证了娱乐业对于维护互联网企业的客户群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是马云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哪怕电影最后不赚钱,其实对马云来讲,也都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的娱乐,未来又是一个大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也是个大发展趋势,娱乐又能赚钱,从战略布局来说,马云又需要这一块,我相信这个布局再过几年,大家就能看明白了。
现在看娱乐业这个布局有一点点游离,这个是大家可能都看不懂的一块。
战略部署六:移动产业
在移动战略里面,马云收购了很多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相互独立的,很多人认为这些公司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其实最后践行也像财务投资的感觉。
其实阿里巴巴基本上不搞财务投资,这一定是战略布局的需要。马云投资哪个公司,其实那个公司价值贵一点,便宜一点,对马云的全局影响并不大,这就是整个战略布局的需要。
你要看他某一个投资,有可能并不合算,比如说本来是个上市公司,他买的时候,控股了之后股价反而跌了,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投资是不合算的,但是你要看整个阿里巴巴的一个生态圈,其实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马云、支付宝、孙正义
之前网上很多人争论马云,说没有征求孙正义和杨致远的同意就把公司弄到自己的名下。其实任何一个人,他只要是名人,不管是企业界的、娱乐界的,还是哪一界,必然就有忠实粉丝,也有一批是他的死对头,马云也免不了。
在美国这么多上市公司,不都是那个结构吗,都是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
那些争论的人又没有见过孙正义,怎么知道没经过对方同意呢?这个争论都是很多人自己定的,“假设没有经过对方同意就这么搞了”之类的,其实孙正义说过,他是同意的,杨致远那边也是同意的。
这个争论最初是先有个人说孙正义他们没同意,然后开始进行批判,所以这个基础就不成立。
如果这两个人有一个不同意,是做不成这个事的。董事会就过不了,董事会搞不了后面不都是没有了。我听过很多批判马云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以假设为前提的,这样的话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有个笑话,说邻居家最近买了一辆很好的跑车,然后问日本人怎么看,日本人就说我向他学习,他怎么发的财,怎么赚的钱。如果是美国人呢,就说我研究一下他这个赚钱方式。中国人就会说,那今天晚上我就把车给他砸了去。当然这是个笑话了。
在马云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尤其上市之后,他的个人财富用数字能衡量时,反对马云的人会更多。
其实马云对个人财富反而看得比较淡。我最近一次见他时,他就跟我讨论,因为他不能用公司的钱,所以在上完市之后,他要把个人的钱拿一部分去建个大学,就是“淘宝大学”。他和我说了很多,拿多少钱,这个大学准备怎么做,甚至还希望我能到大学去给他当教授。从这件事上,我觉得马云是“挥金如土”,因为他知道培养人很重要。
我觉得中国一批创业成功的人,其实财富观大部分都差不多。马云也是其中一个吧,也不能说他做的有什么特别,因为很多成功的人都是这样——当钱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看钱的后面不再是钞票、车子、房子,而就是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个数字,反应不是那么太敏感。马云就是相对不那么敏感的,他也不会去算上完市之后到底有多少钱了。
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经营
马云也是一个向毛泽东学习很多的人。其实中国企业家用毛泽东思想的还挺多。毛泽东的思想,他的精髓,包括一些哲学思想、一些方法论,对于我们做企业,尤其是“打天下”的时候,确实很实用。
我们搞企业就是打天下。我要做一个产品,要开拓市场,首先,看毛泽东的轨迹,第一个要强调“马列主义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个就是他和王明、博古他们的差异,最后历史还是选择了毛泽东,抛弃了王明和博古,说明毛泽东这个是成功的。搞企业也是这样,不能照搬照抄书本知识,课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企业。
毛泽东在1947年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这个原则,其实有很多是很适合今天中国企业的。后来的解放战争,其实基本上都没有跳出他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个在《毛选》里面都有的。
比如说如果攻占一个城市的时候说“不打无把握之仗”,和敌人要打的话一定要有把握再打。毛泽东引用的应该是《孙子兵法》里面的话:“如果攻占一个城市的时候,必须要三到五倍于敌人才能围住;然后攻击的时候,又不能全面攻击,要选一两个突破点,主要的兵力用于这个方向。”
搞企业也是这样,你上一个项目,没有充分的把握,就是没有准备得很充足,没有把人才、资金、技术准备很充足,其实上项目是挺危险的。
毛泽东还有一句话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关键是要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点他就比蒋介石高明。蒋介石丢了一个城市,他就会很生气。我们这个共产党和国民党打的时候,丢了一个城池,毛泽东不在乎,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但是要歼灭对方一个旅,毛泽东就很开心。所以开始的时候,敌强我弱,解放战争,我们共产党就是靠这种“不计较城池,你要占城市我让给你,但是我就是抓住机会把你一个旅一个旅吃了”,后来一下双方力量就平衡了,最后解放军就超过了国民党的军队。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有生力量其实就是说我这个企业最关键的点。最关键的点是什么,就去抓那个。对于有些不太重要的,比如说像别人对你的评价问题,再比如你的企业的总资产,这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你的利润情况怎么样。
很多现在成功的企业、企业家,尤其是打天下的创业者,去跟他聊毛泽东思想,但凡是人数规模比较多的企业,他们肯定都研究过,而且基本上都认可,大家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马云的用人之道
现在的企业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靠创业的老板自己亲自干活的;第二个阶段就是靠团队干活的,老板相对来说不冲到第一线了,只是指挥;到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靠文化了。这个是要企业规模和企业人数大到一定程度,大到老板已经指挥不动的时候,就是老板搞文化、制定规则,这个时候就只能看文化了。
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建立的文化非常好,能干的人能出得来,能到合适的位置,还能有很足的干劲。马云不断在培养他的团队,把团队下面人都快逼疯了,逼下面的人学习、研究、上进,还从外面再请人来,再逼。
他那个公司内部人才济济,不过我对他下面的人的了解,相对少一些,只是认识吧,认识几个,不是很多。他这个团队确实很棒,我认识一些人是因为曾经去给他的核心团队讲课,是马云让我去的,大概有个三四十人。
这个为什么不叫座谈叫讲课?他让我讲一下我这个脑白金从开始到后面怎么做起来的。其实可能想给他的团队增加一些营销方面的知识,马云很在乎他这个团队的成长。
其实马云的大多数决策,最初创立这个想法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下面的团队,他是最后拍板的人。他给下面的压力很大,你干得不好马上就撤你,他这一点做得很好,很不讲情面。
马云的员工都很亢奋,亢奋就意味着,他们在不断地思考,在干活,在交学费,这些人才会成长。那些80、85后,90后,再过几年也能出很多高管。
我刚刚做脑白金的时候,我学的其实主要来自于联想。联想其实是制造业,还不是互联网。制造业的经验,对其他传统行业也都是适合的,在当时联想应该算是最好的一个,我觉得是最实用的。但如果套在互联网的文化里,其实是有问题的:互联网是个轻资产,它是要靠一帮年轻人,靠一帮“疯子”去敢想、敢干,所以阿里巴巴的文化和传统文化,比如说和我的公司,和联想的企业文化,其实差异还是挺大的。
这些马云是怎么想到的呢?马云战略那么能干,文化也这么能干,两个都做得很好,他怎么想出来的呢?
马云自己琢磨过,如果一个干部在管一个部门,管满了24个月以后,他的激情就会下降,所以马云一般不超过两年,就会把整个部门打乱一次。该换岗的换岗,该拆散的拆散,该合并的合并。
其实这个他琢磨得比较透,要是传统企业就不敢那么干,因为一打乱了就全乱了,而互联网企业不怕。所以互联网企业更加需要创新,更需要那些第一次听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然后不断完善,很多时候最后就实现了。
阿里上市中的马云
马云最忙的时候应该是在上市之前以及刚上完市这段时间,一旦上完市之后,马云应该没有以前那么忙了。对马云来说,我觉得他重点管的还是战略、方向性的东西;第二就是管人,他会管核心干部,再加上合理的考核机制,所以他现在很多细节其实是不管的。对日常事务,其实马云管的还是越来越少,但是马云也很苦恼,因为政策和法规上有一些阻碍。
这个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中国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很重视,要管住“政府的手”。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制度太多了,就是这个不准,那个不准的东西太多了,从改革开放前就有,改革开放后又不断地增加。不过现在政府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在调整。
第二个,是“惯性”,就是政府对老百姓,对一些弱势群体想多保护一些,然后想干预一些企业行为。这个已经形成惯性了,所以像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他们因为惯性的存在,可能就想多去干预一些。这个本意是好的,就是企业做事挺难的,做一件事十几个部门都过来说不许。
有一天马云跟我说,平均两三天就有一个工作组进驻他公司,是各个部门的,中央一级的、省一级的、市一级的,纵向的、横向的,涉及到三四十个部门,就是查他有没有违规,或者他下一步的工作是不是可能会违规之类的。
不过马云还是很抗压的,最多压力大的时候,发两句牢骚也就过去了,他还是很坚强的。
我也相信马云是不会违规的,因为他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求下面的人,严格按照规矩来。比如我举一个例子。那时候淘宝还不大的时候,很多人通过淘宝充值,这样马云就有了很多流动资金,在银行存了很多钱。存钱就有了利息,但马云讲:“这个利息一定不能动,因为这个利息不是我们的。”
一般的企业存钱,这个利息当然是企业的了,或者说,这个利息动用不了,那我借给别人,让它生钱还是可以的吧。这是常规理解,但马云研究过法规,应该说这个利息不知道谁的,所以按照法规上是不能领取的,马云不明确这个利息是他的,所以告诉员工这个利息不能动。
他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也会这么要求下面的人不能够违规,而且要违规还会追究员工的责任。他管得还是挺严的,这跟他的指导思想有关,就是一切东西要安全第一,不能违规。
阿里上市给创业者的启示
马云强调过:“你刚创业的时候,很小的时候,别去空谈那些战略。首先要想你的产品、你的服务是什么,你把这个东西做好,就是不要空想。”
不仅创业者应该学马云,大企业家更应该学,因为马云是一个大的标杆,像马云这种标杆很少。
中国的电子商务,在世界上本来是没我们一席之地的,人家都说美国怎么怎么,阿里巴巴一上市之后,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做得最大的、最先进的、走到世界最前面的是中国的电子商务,而不是美国。在这方面,马云对中国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马云很谦虚
马云做大了之后,自我膨胀的感觉肯定是有的,毕竟马云是人不是神。但是他有时候话说一半自己就刹住了,因为他有两面性。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一面,比如说光棍节“双十一”的活动,量很大,他就很开心地在那儿说,但是说一半就刹住了,因为另外理智的一面告诉他,这个事不能骄傲。
不过他炫耀的不多,所以我也没多少机会泼他冷水。他那个光棍节的数据,我们看了都目瞪口呆,也没有理由去泼冷水。
总结
刚认识马云的时候,当时我问他2004年的数据的时候,阿里巴巴年收入是3.59个亿,现在也可以查出来的,因为有报表,招股说明书里能看出来;2006年,在香港上市前的财报是13亿多,其实那个并不大,为什么阿里巴巴的发展这么快,像坐了火箭似的?
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也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会有这种情形。而且中国就只有一个马云,要是换个人,那当时有公司三个亿可能到现在也就只能做到三十亿,足见马云的功底非常深厚。另外他这个思想,我觉得也是有高度的。
看着马云,我们应该反思,但是想让中国每个企业家都成为马云,是不可能的,第二个马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现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