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马云-任志强:马云是不拘一格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者简介

    任志强,原华远地产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北京市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他出身红二代,入伍九年,最后以地产商为人所知。人称“大炮”的任志强有个口出狂言爱“放炮”的嗜好,每遇出头露脸的机会,都放出一段惊人的语录,而且由于观点尖锐,受到广泛争议,尽管如此任志强依然我行我素地继续发表着他的言论。

    任志强在中国房地产界里颇有“任我行”的味道,年过半百仍展示强悍的“愤青”作风。他或许是一个狂妄的人,是一个十分张扬的人,但他更是一个十分率真的人,不像有的商人,说话吞吞吐吐,或避而不答,或答非所问。他不仅有问必答,而且锋芒毕露,敢于说真话。

    初识马云

    我跟马云认识是在一次会议上,当时和他并不是特别熟。那次会议之后,有一次我因为房地产的事情到杭州去开一个会,刚到酒店的时候,马云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说一定要来拜访我。说到了杭州,他一定要尽尽地主之谊,要来见一次面,想请我吃一顿饭之类的。那时候可能因为我的名气比他还大吧。当然我没有吃饭,但和他聊得很愉快。

    我们认识十多年了,刚认识的时候,他还是比较年轻的。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马云是一个把“未来”放在平时工作思路、观点里的年轻人。他表现出来的是“我不甘寂寞,我要努力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可能是我对他比较强烈的一个认识。

    像发酵一样发展的马云

    后来我和马云就越见越多了,对他的了解也多了。

    最初的时候,我并不了解他的淘宝,或者网络的一些东西。那个时候,我更注意的是已经在市场上比较有影响的一些人,而马云那时候刚刚起步。但马云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就很短的几年,马云就从默默无闻一下子迅速地就膨胀了。我们都需要通过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让企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或者说取得一定的发展,但马云就像发酵一样,速度很快。

    我和马云最大的差别,他是以年轻人为主,或者说以消费者为主的。马云可以让最普通的人或者最底层的人用很少钱来进行创业。对我来说,面对的可能是少数的人群。因为能买得起房子的人,愿意住好房子的人在现今社会中应该说是少数人群。这可能是我们在产品或行业之间的差别。

    我们属于比较老的一代人,思维跟不上他。他比我们要快得多,特别是关于高科技、网络上的东西,我们一开始还不熟悉,还沉醉在传统行业中的时候,而他们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所以代与代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一起做公益

    我和马云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都在从事公益。在公益活动中可能我们“代”的差别就没有了,公益变成了我们一个共同的东西。

    公益活动对成功的企业家来说,甚至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有了钱,你才能做公益,有的时候付出的是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

    做公益没有年龄上的差别、时代的差别,所有人都能做。在从事公益活动中我们可能很容易走到一起,年龄上或者客户群上的分别问题都不存在了,因为都是同一个目标。

    马云和我做的相当一部分公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环保。所以在环保公益问题上,或者大自然保护公益问题上,我们就更容易谈到一起。我们每一次公益活动,都在寻找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说做公益活动的时候,他会从他的角度出发,我会从我的角度出发,但最终能找到一个共同点。所以大自然基金会和我们阿拉善之间有很多合作。

    去年《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这个栏目,马云从阿里出了一部分钱。这个栏目是两队人代表两个基金会进行很激烈的角逐,而最终取得的成果,一部分钱转移到马云的大自然基金会里,另一部分转移到我们的阿拉善项目。这个栏目里,两个队既有共同的部分,也有需要互相争夺的部分。但大家的目标都很清楚,就是这个钱要用于自然环保。

    我和马云之间有很多印象很深刻的东西。

    马云更注重打太极拳,而我更注重打高尔夫。但不管是在亚布力论坛的问题上,还是在自然环保的问题上,还是在其他一些问题上,我们合作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并不会因为我愿意打高尔夫,而他愿意打太极拳,这中间就产生什么隔阂。

    少读励志书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都有共同点的,而有些别的事情就不一定非要相同。比如说,马云也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但是他跟大家讲的却是希望大家不要读书。

    有些人觉得,马云去参加读书会为什么说不读书呢?其实他是说不要读那些“不必要”的书,或者说不要读那些专门写给年轻人的励志书。那些励志书,可能是最害人的书。应该要读的是和自己的业务,或者和自己生活兴趣有关的一些书。

    所以即使是在一个同样的大标题下,每个人却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能彰显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不是说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你说什么我就一定要做什么,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年轻人更着眼未来

    我也去参加了阿里巴巴的年会。马云在舞台上唱歌,然后宣布自己准备退休,换一个新人来主持大局,这个我们都听见了。事后我们也谈了很多退休之后的事情,马云认为不仅仅要把眼光放在企业上,而更多要考虑的是把眼光放在“未来”。

    我们这代人和马云这代年轻人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别就在于,他们在新科技的时代中,想未来的东西比我们想的更远,而我们可能更注重传统的东西和演变的过程;他们可能一下跨越,就比我们更高更远一些。这个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的,是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

    高科技改变生活,互联网加速高科技发展

    马云说过一句话:“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话现在更是广为流传。

    我对这句话的看法是,高科技随时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只是高科技的一部分,马云从事互联网,所以他把互联网看得非常重。但在我们这代人大部分生活的时代里,或者我们一辈子的大部分时间,是没有网络,没有计算机,甚至电视和收音机都是一个稀缺品。现今,手机、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个家庭了,甚至三岁的孩子都拿着iPad。这个是时代发展变化,更多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应该说是整个高科技发展的过程。

    如果没有高科技发展,那么光有互联网也是不够的。比如电影、录像这些传播方式,过去它也存在,但是这些传播可能是通过电视,是比较慢的一个方式。有了互联网以后,高科技进步发展,传播速度就比电视、比原来固有的屏幕要快得多得多。因为移动性,原来的一些慢速传播的东西就变成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接触的。这个不仅仅是有互联网,如果没有手机做媒介也不行。

    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是一切高科技的总和,而网络把所有高科技的点都连在一起。比如手机、录像机、电视,可能每一个都是珍珠,但如果把所有的珍珠串在一起,变成一串珍珠项链,可能就需要互联网。

    所有的高科技都在改变人的生活,改变这个世界。在现状中,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但以后可能还有更高级的东西。比如说,云计算可能越来越多开始进入到家庭中了。它和互联网相关,但实际上它是互联网的升级。大数据也越来越多进入家庭了,仅仅有互联网还不够,还得有大数据去分析。

    有了互联网以后,或者有了高科技手段以后,数据收集都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做一个统计调查,过去统计调查要用文字的方式完成以后再汇总、上报,但现在即使初级的统计点上就可以用手机的方式,直接把信息传到我们的统计局,这个变化是非常非常大的。

    房地产是现场体验式行业

    相比马云的互联网行业,我们房地产行业现在还属于比较落后的一个阶段。从房地产业来说,它有一个和别的行业不一样的特点,就是它的不可移动性。房地产之所以叫“不动产”,就是它不能移动,土地是不能移动的,房屋也不能移动。

    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所以它会发展得慢一点。实际上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在销售、看样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开始用网络去寻找客户了。但不管怎么样,房地产也摆脱不了“不可移动性”,因为客户转了一圈回来以后,他还是要住到房子里去,还是要到那个不可移动的地方去,他们离不开这些东西。

    所以美国也好,中国也好,在别的行业发展速度已经对互联网有更大依赖的时候,房地产却还没有到那种直接依赖互联网的地步。

    标准化的一些东西很容易在网上实现,比如书。书是标准文本,所以在两个地方买到的书是一样的,不会多一个字少一个字;但房子不一样,它不是标准产品,它可能这里会多出来一厘米,那个地儿多出一个窗户,某个地方多出个灯,等等。所以房地产除了用互联网做一些普及性的宣传和销售工作以外,还是需要真实的感觉性的。我们可能把它叫作“现场体验式”,就像现在的商业活动一样,有些商业活动可以在网上实现,但并不是所有商业活动都能在网上实现,可能还有现场体验式的活动。

    美国有个网站专门卖眼镜框——眼镜框是美国除了书本以外,比较早在网络上进行销售的另一个产品——这个网站发现在有体验店的地方和没有体验店的地方,网站的销售量会差10%到20%。人们可能更容易把这个眼镜架在自己的脸上或者鼻子上,感觉一下舒服不舒服,哪个更好看、更适合自己的脸形,而不仅仅是在网上看看这个眼镜框怎么样、是什么东西做的。

    “打破原来”和“固守原来”

    马云是个不拘一格的人,我最欣赏的实际上是他不受现有条件的框框,往未来去想。

    我们现在和他的差别在于,做房地产的要盖一百多个章,这一百多个章,没任何一个都不能突破现实,所以只能固守在传统条件下。

    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工作方法都和马云有巨大的差别,马云他们的互联网是一个以虚拟为主的东西,网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经济为主控。所以马云会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想都打开了,他不受这些限制性条件的约束。所以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他发展更快,有约束的时候,他就想办法突破这些约束去发展。

    所以现在的很多企业管理者就一定不能受限制。如果马云的思想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没有突破能力的话,他就不可能有这么高速的发展。高科技的特征就是要打破原来的,否则就不会有突破了。

    “打破原来”和“固守原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的行业有一些一定要固守的传统,比如说建筑风格,可能是一千年以前的建筑风格,可能是徽派建筑风格等等,这些是追随传统的东西。而马云是打破传统的东西,把过去的东西都打碎了,重新建立一条新的制度和新的体系。

    比如说互联网金融。尽管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也有一些东西,但没有像马云一样想出了一个更新的点子、方法把它突破。

    这个是对中国非常重要的,中国最缺少的就是思想的开放,所以改革之初就讲的是“解放思想”。现在也同样,如果把思维的方式放在一个笼子里捆住了以后就很难去突破,而马云恰恰有能够自我突破的思维方式。

    马云应该更结合传统

    如果完全不顾传统的东西,也可能犯很多错误。最好是在两者之间有所结合,一方面要有所突破,另外一方面也不能把传统都扔了。

    比如,在我们读书会上,马云说“最好不读书”,听不懂的人可能就误解了,或者媒体传播出去之后,就变成了好像马云是不读书的。

    马云觉得自己不太读书,所以他推荐不出来太多书。但是对他有作用的一些书,他可能认真去读了好几遍也觉得还没读够,还要再读。其实马云也在追求传统,比如说佛、道这些东西,他也在追随。但可能只是在他的工作方面或者他经营的方面,很难看到这些东西罢了。

    如果马云在言论、在行为上把这两者都能结合起来,他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马云在2013年“双十一”的时候,销售额是350亿元,他说这将让房地产商感到震撼。我当时就给他在微博上回了一个,说这只是我们一个企业、一个楼盘或者卖几块地的钱。我觉得,马云对这两者之间差别还没太弄懂,这可能是他的缺点,就是我们属于传统的东西,我觉得有些他还没搞懂。

    为什么这些传统行业不能像他一样?可能他就不知道我们这样的房产企业,一个项目中间要盖一百多个章,如果没有这一百多个章可能就会出问题。比如说没有消防章行吗,没有人防章行吗?不行。这些章实际上是对土地的约束和对房屋的安全性的约束。但马云他们可能不需要盖一百多个章。用户如果说这个商品不好了,那就可以给用户换,还能再上个保险。但我们房地产企业不行。

    当然马云他们电商的运送量可能比我们大多了,因为我们是不移动的,他是移动的。所以他们就需要一个巨大的物流来帮助完成这三百多亿的移动,我们要做三百多亿的话也许不需要他这么多物流运输,这也是传统行业和新型行业之间的差别。

    马云认为“双十一”的销售额几百个亿已经很高很高了,三百多亿对一个地产商来说其实不完全是很难做到的东西。从我们行业来说,去年房地产一年的销售额是八万多亿,而电商的年销售额只有一万多亿,这个差别还是巨大的。即使他们再提升提升,到四万亿、五万亿,那也还是一个巨大的差别。房地产的八万多亿,如果除一除天数,那每天销售都有两百亿。

    这就是行业差别,可能马云对事情的认识应该说是有点想当然了吧,可能他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很多传统企业,所以我觉得他还有很多缺点。

    监管应该对马云更开放一些

    在之前政府限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支付额度,就是限制转账的事时,我当时发了两条微博支持马云。

    结果中国人民银行的刘士余副行长就对我非常有意见,上次开会的时候,刘士余副行长对我说:“我跟你有什么仇啊,你这么批评我?”

    我说:“我跟你没仇,但是我认为这是个全社会的事情,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我认为应该支持互联网金融,至少你要允许马云试试。不管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你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进行监管,这是你的权力。政府有监管的权力,要防范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对社会造成的伤害,但不是用‘禁’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而大禹治水之前实际上也有人治水。那为什么前任们治水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呢?因为他们用的方法是“堵”,每个地方都堵,结果每个地方都发大水。而大禹治水做的是“疏”而不是“堵”。在网络这样的新事物上,我们过于传统了。可能因为我们对新鲜事物接触不足,所以我们经常会用“堵”的办法。

    对社会来说,尤其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时候,最好的管理办法是“开”。当时国家就提出了“改革开放”,就是说光有改革没有开放是不够的,只有开放了才能实现改革。

    李瑞环委员长那时候曾经说过:“对外开放,必然会有‘蚊子’‘苍蝇’飞进来,打‘蚊子’‘苍蝇’不等于就是不开放,也不能因为有‘蚊子’‘苍蝇’飞进来就不开门。”

    所以是用“关窗户”来解决问题,还是用“开放”解决问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个考验。如果我们一直都“关窗户”,那一定是错的。

    马云成功的启示

    齐白石当年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你可以学我作画的技术,但是你要按照我的画去学,画得很像我的画,那就死了,因为你永远不会超过我。对马云也是这样,马云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你一定要做一个淘宝网,一定要做个什么东西,然后跟马云走同样的路,是不可能的。我们说“学而生”,就是你要学马云的精神,比如说学他多次创业失败,但仍然在努力创业的一种精神;学他在别人都没想到某些东西的时候,他想到某些东西——B2C、B2B。可能有的人也想到了,但是淘宝网的方式让大家进行B2B的这种做法,这是马云想出来的,而且还给实现了。你可能之前也在网上开店,但是你只是开单店,而不是一个组合性的东西,那这种思想思维方法就要变的。

    再比如说,马云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央行就没想到呢?那些大银行为什么没做这些事情?所以学马云学的是他的精神,学他独立思考能力,学他不受现有环境的约束而去闯一条新路,这都是要学的。

    我们这些做企业的都经历过很多很多失败,但现在网上有人发私信给我说,你借我点钱吧,我会还你,我会怎么怎么样。很多人把很多心思放到这上头,恨不得每天发一个私信,但他们要是把那时间用于学习和干别的,可能早就发财了。这种人绝对是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他们老等着天上掉馅饼。好像有了钱,他们就能怎么样似的。这不现实。因为有多少钱,他们都会失败,因为他们没有思维能力,没有“我要打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东西”的这种精神。

    因此我们在每一次读书会上都特别强调,我不是给你一个答案,也不是要给你一个标准东西,让你学了之后按这个套路走,我们是要你独立思考。当你有独立思考能力之后,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因为是你们自己需要解决的,所以能想到最适合于你自己的一种方法。

    阿里巴巴IPO的意义

    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IPO,这次是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IPO,我觉得这事最重大的意义,应该是“提醒中国政府”: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好企业都没有在中国上市,而是跑到美国上市了?马云这次IPO的影响效应,一定让国内更多的好企业跑到美国去上市,而不是让在美国已经上市的中国企业回到中国股市来。

    如果我作为一个执政者,我会很深刻地去考虑这个问题。

    美国允许中国的企业在他们国家搞巨大额度的IPO,为什么人家的制度能允许,我们的制度不能允许?这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美国并没有说,你是中国企业,我的资金不能给你,不能让你拿着我们的钱去发展中国。

    我们中国不是这样。因为一些管理上和限制上的条件,导致我们很多好的企业不能在中国进行上市。这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太差了,而不是太好了。而且阿里巴巴IPO吸收的额度越大越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它仅仅赚了十块钱、二十块钱的话,那谁都能做得到,那就看不出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差距,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的巨大差别。

    这可能是更应该引起整个社会重视的东西,尤其是应该引起我们的管理者重视的东西。

    送给马云的话

    马云是我的好伙伴,其实我们很多问题都有共同的想法,我们也有很多公益活动上的合作。

    对阿里巴巴上市,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奇迹,说明这个优秀的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是被充分认识的。

    一个企业的好坏不在于媒体给予它什么评价,而在于资本市场能给它什么评价。因为资本市场的人更实惠,他们不图虚名,他们只要赚钱。如果资本市场投资者能够充分信任这个企业,那么我觉得这个企业就是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的最好的企业。

    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上已经成功的这些企业大概都是这样,就是因为有无数的投资者在支持它、信任它,才让这个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佼佼者。

    所以,我祝福马云和阿里巴巴,希望他们能走得更高更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