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读三国谋略高手-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诸葛亮的品性修养与人格魅力(4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徐庶向玄德荐孔明,恐其不肯出山相助,便亲往隆中告之。孔明闻之乃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料知辅助刘备之事困难重重,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孔明感刘备三顾之恩,义不容辞,应允出山相助。可以说,孔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强不息,努力与天命抗争,演出了一幕生命之悲剧。孔明曾先后两次上《出师表》曰:“先帝考虑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但若是不讨贼,王业亦亡。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起而伐之。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非不怜惜自己,而是担心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所以冒危难也要成先帝之遗愿。天下诸事,难以预见。我竭我所能,奋起图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结果成功与否,不是我所能预料到的。”这便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后孔明五出祁山回到成都,积草屯粮,整治军器,养精蓄锐。三年后又入朝上奏:臣今存恤军士,已经三年。粮草丰足,军器完备,人马雄壮,此时可以伐魏了。若现在不扫除奸党,恢复中原,誓不见陛下也!”后主则说:“如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未曾入侵,丞相为何不安享太平呢?”孔明曰:“臣竭力尽忠以克服中原,重兴汉室,这是我的志向所在,我要以此报答先帝,拯救天下百姓。”太史谯周言曰:“天有不祥之兆,不利于伐魏。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则道:“我重任在身,当竭力讨贼,岂可凭虚妄之灾兆,而废了国家大事”于是聚集众将,商议出师。

    孔明一生兢兢业业,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虽知天命,却不拘限于之,仍要拼搏奋斗一下,与天命相较量一番。这便注定了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却是伟大的。虽然说是“万事不由人作主,一心难与命争衡”,但孔明的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却令人感动不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应该主动地去奋斗,积极地去拼搏,即便天不助我,也无愧于己。我们抛开那些宿命论的观点,便可发现其中的闪光之处。自强不息存远志。尤其是领导者,要不负己任。不怕挫折,自强不息,奋发拼搏,即使是未成功,也虽败犹荣。这也是一个领导者的风范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