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历史经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前秦百万军队,强敌压境

    383年3月,苻坚雄心勃勃地发号施令,整顿军队,开始准备南伐。同年8月,苻坚派苻融、慕容垂率领骑兵二十五万为前锋,封姚苌为龙骧将军率领益州和凉州的人马,自己则亲自率领戎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向东南方向出发。

    前秦兵马旗鼓相望,前后绵延数千里。9月,苻融率领的先锋兵马已经到达颍口(今安徽颍上县),苻坚率领的兵马才刚刚到达项城(今河南周口市境内),凉州之兵则刚到达咸阳(今陕西咸阳)更夸张的是,蜀汉之兵则才刚刚顺流而下。前秦派遣的攻打东晋的人马,仅仅在行进的军队,就前后绵延现在的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几省,规模和声势之大,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东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在一统北方的战争中所向披靡的苻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大大低估了东晋的实力。这时的司马氏已经偏安于

    南方将近半个世纪,现在的东晋朝内,心怀不轨的桓温已经死去多年,政权也已经相当稳定。东晋内部虽然还有一些勾心斗角,但总体上呈现平静祥和的局面。

    秦军出兵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晋的国都建康。在这个关系东晋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东晋统治集团内部以大局为重,迅速停止内部争斗,开始商量对策。大家议论纷纷、人心惶惶,都在讨论这件事。有人主张:“前秦简直欺人太甚!居然毫无理由地起兵攻打我国,现在大敌当前,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团结一心,奋勇抗击,必定能够打败前秦的不义进攻!”

    但也有一些怯懦的人并不认同:“现在是敌强我弱,敌人带来的可是百万人马,我国现在能迎战的兵士只有不足二十万,这样以卵击石的战争,结果已经可以想象。这样的局势,如果我们奋起抗击,只会给我国带来没有意义的伤亡。还是及早投降吧,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现在的东晋,在位的是孝武帝,辅佐朝政的是丞相谢安。谢安在东晋很有威望,人们都将他和东晋初年的名相王导相提并论。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谢安见朝中大臣为了是战是降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便道出自己的观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历史上也是常见的,只要我们君臣一心,团结一致,以东晋大局为重,一定可以打败前秦的无理挑衅。”

    接下来,孝武帝召谢安来商量抗秦计策。谢安举贤不避亲,把自己的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推荐给孝武帝。孝武帝便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封谢玄为将军,一切军事大事听凭谢安处理。

    谢安对手下的大将进行了分工:征讨大都督谢石指挥全军;桓冲镇守上游,谢玄担任先锋,掌管江北的各路人马,带领八万兵马阻击秦军,并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胡彬带领水兵五千名,去淝水河边的寿阳城帮助当地的官兵抵抗苻坚;谢安自己则亲自担任征讨大都督。

    谢玄也是个军事人才,他到了广陵以后,就招兵买马,扩大武装。当时有一批从北方逃难到东晋来的人,纷纷应征。他们中间有个彭城人叫刘牢之,从小练得一身武艺,打仗特别勇猛。谢玄让他担任参军,派他带领一支精锐的人马。这支人马经过谢玄和刘牢之的严格训练,成为百战百胜的军队,在解三阿之围中,击败了前秦的东路进攻,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由于这支军队经常驻扎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又称“北府”,所以也把它叫做“北府兵”。

    然而,以八万多的兵力与百万秦军相对抗,正如主张投降的大臣所说,确实是以卵击石的冒险。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场仗怎么打。哪儿知道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已经有安排了。”谢玄心想,谢安也许还会嘱咐些什么话。等了半天,谢安还是没开腔。

    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不踏实。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去看谢安,托他向谢安探问一下。

    谢安一见到张玄,马上邀请他到山里一座别墅去。到了那里,已有许多名士先到了。张玄想问,也没有机会。谢安请张玄陪他一起下围棋,还跟张玄开玩笑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个输赢。张玄是个下棋好手,平常跟谢安下棋,他总是赢的。谢安本来棋艺不高,平日远非张玄的对手,但此次开局后,谢安镇定自若,得心应手;张玄却因心系前敌,很快就败下阵来。谢安赢了棋,意兴更浓,又拉着张玄东游西逛,直到月上东山,才兴尽而归。

    当夜,月上中天、万籁俱静的时候,谢安突然把谢石、谢玄等将领全部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交代得很清楚,一直到东方破晓才算完事。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去了。

    当时,镇守荆州的桓冲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将士回到荆州把情况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是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轻人去指挥。我看我们准要遭难了。”

    原来,谢安的镇定是刻意表现给将士们看的。看到大敌当前人心惶惶,为了稳定人心,不使将士因为惊慌先乱了自己的阵脚,从而失去斗志,谢安才每天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游山玩水。实际上,在游山玩水中,谢安却在暗中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如何抗秦,谢安早已胸有成竹。

    (三)前秦攻城略地,无往不利

    前秦苻融率领的先锋部队,日夜行军,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来到了淮河北岸。

    这一天,苻融率领的前秦先锋部队马上就要到达东晋的寿阳城(今安徽寿县),苻融正要下令自己的先行部队先在寿阳城外安营扎寨、暂不攻城,等大部赶到时再开始攻占寿阳。忽然接到兵士来报。原来,求胜心切的苻坚已经等不及大部队到齐,命令苻融的军队先行抢占寿阳。苻融接到命令,传令下去:“继续行军,到寿阳城外再安营扎寨,明日开始攻城。”

    东晋方面将仅有的兵马安排在沿江和一些重镇,并没有多少兵马来守卫寿阳城;另外,晋军也没有料到秦军会这么早开始攻城,且奉命率领五千兵马前来守卫寿阳的胡彬还在行军途中。就这样,公元383年十月十八日,秦军并没有花费多大的力气,就轻而易举占领了寿阳,并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率领的兵马也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这么容易就攻下寿阳城,苻融大喜,传书信给苻坚:寿阳城已被攻下,东晋将士守卫虚弱,人马柔弱无力,不堪我军一击。苻坚闻讯非常高兴。

    东晋大将胡彬,本来奉命率领水军前来援助寿阳官兵,却在前往寿阳的行军路途中听到寿阳失守的消息。胡彬无奈只好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后再做定夺。

    苻坚听说东晋守卫疲软无力,而且寿阳城又攻打得这么顺利,便传令,命苻融一鼓作气,继续攻打硖石。

    苻融又率军开始从正面攻打硖石,并命令部将梁成率领先头部队五万人从后方进攻洛涧(今安徽寿县西北),扎下许多水寨,并在淮水中设置障碍,这样既截断了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又将援军谢石、谢玄带领的八万晋军阻挡在距离洛涧二十五里处不能前行。

    胡彬率领的兵马,被困守在硖石,进退不得,军粮一天天少下去,情况十分危急,便写信向谢石告急,请求支援。

    现在胡彬的军队四周都是秦军的部队,信使要通往晋军大营,就必须穿过秦军的包围。可是事不凑巧,送信的晋兵在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这封告急信就落在了苻融手里,苻融喜出望外,立刻写信派快马到项城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告诉苻坚,并建议苻坚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

    苻坚接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收到这封信,更加骄傲起来。便把大军留在项城,迫不及待地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火速赶往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苻坚站在寿阳城上,居高临下,顿时壮志满怀,兴致勃勃,自信拿下东晋已经如同探囊取物,便传前东晋襄阳城守将朱序前来,道:“你前去告诉东晋将领,我秦数十万大军,剽悍善战、威力无比,现在已兵临城下,朕也已经知道贵军军中现在兵力短缺、粮草不足。现在强弱已明,胜负几乎已见分晓,还希望贵军不要负隅顽抗,应弃暗投明,我绝对不会亏待他们。”

    朱序原本是东晋将领,襄阳城被攻陷以后,才归降前秦。得到这个做说客的机会,朱序心想:为东晋出力、报答东晋的机会到了。

    朱序到东晋军中大营后,不但没有劝降,相反的,他却说道:“这次前秦人多势众,粮草充足,确实是实情,但是,现在前秦的大队人马并不在寿阳城中,而是在行军途中。我们现在应该抓住机会,火速出兵,趁他们的大部队还没有到来之前先下手为强,只要能够打败他们的先锋部队,就可以大挫秦军的锐气,长我军威风。如果不抓住现在的机会,等他们的大队人马到齐,我们就很难有胜算了。”朱序还答应,在秦军军营中充当东晋的内应,来个内外呼应,里应外合。

    谢石、谢玄本来觉得以弱击强没有多大胜算,打算坚守城池,等到秦军疲乏了再寻找机会。但听完了朱序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改变主意,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这一天,谢玄派遣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迂回到秦军阵后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自己则从正面攻击。就这样,淝水大战的序幕揭开了。这一天,东晋军队在将领刘牢之的带领下,偷偷来到了洛涧,在夜幕的掩护下对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率兵强渡洛涧,猛攻秦阵。睡梦中的秦将梁成匆忙迎战,却被刘牢之一刀砍死。失去了主将的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争先恐后渡河逃命,秦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的弟弟梁云也战死沙场。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与西岸的秦军隔水对峙,并在寿阳城外安营扎寨。

    寿阳城里的苻坚听到秦军在洛涧的大败,非常吃惊。苻坚登上寿阳城楼,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八公山上的晋军操练有序、严阵以待,不禁疑惑:这分明是一支井然有序、训练有素的劲旅,怎么能说是一支疲乏软弱、不堪一击的队伍呢?

    从此之后,苻坚心生畏惧,知道东晋不是那么好打败的,便决定暂时偃旗息鼓,停止进攻,先作休整,同时命令秦兵严密防守。

    (四)淝水一战决胜负

    现在的局势是,秦军在淝水以西,晋军在淝水以东,两军都不得渡。谢安和属下商量:“现在的局势,虽然秦军过不来这里,但我晋军却也过不去,这样下去,相持太久,秦军的大部队集结得越多,对我军就越不利,我们必须马上渡河作战才是,否则,我军就很难再有取胜的希望了。”

    将领们也认为现在时间对于东晋是太重要了。谢石心生一计:“苻坚骄傲狂妄,自以为能迅速消灭我国。我们不如使用激将法,激他退军数里作为战场。苻坚考虑想到他们也是在外乡作战,必定希望速战速决,也一定会同意的。这个时候,我军便乘胜追击,争取一鼓作气消灭秦军。”

    如果仔细斟酌,谢石的计策并不算是十全十美,因为淝水本来是东晋的一道天堑屏障,而这样的计策并没有把天堑利用起来。只是因为现在的东晋以弱击强,本身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只好放弃这道天然屏障,渡过淝水背水一战了。

    谢玄派遣使者去见苻坚。使者见到苻坚,用激将法对苻坚说:“您现在率领百万人马深入我国境内,把我军进逼驻扎在淝水。现在两军对峙,您不想赶快和我军兵戎相见,难道是因为在洛涧的战役中您已经被我军的士气吓怕了吗?苻坚笑道:“害怕?我国百万大军已经陈兵在寿阳,贵国却只带来八万人马,而且你们现在粮草短缺的处境我们已经了如指掌。我军在洛涧战役中的失利,只是一时大意,才让你们暂时占了上风罢了,不要高兴过早了。所以,我劝你回去,告诉你们的将领,还是不要负隅顽抗,早早投降才是明智的选择。”

    使者从容地说:“我军现在士气旺盛,是不可能投降的。如果您想早日见分晓的话,那不如让您的军队后退十里作为我们的战场,我们还是战场上相见吧。”

    苻坚一拍桌子,说:“好!就让我秦军退后十里,我们战场上见分晓。”

    使者刚走,苻坚这里就炸了锅,大家都觉得苻坚的决定是鲁莽行事,非常不妥。有将领说:“晋军之所以这么急想要和我们作战,是因为他们军中粮草短缺,已经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我们只要静静地等,以我百万大军,到时候攻下东晋,还不是如同探囊取物一样简单。”也有大臣说:“晋军之所以先开口,就是因为他们现在形势危急,可能晋军军中的粮草已经让他们不能再等了,我们如果真的退军,便中了他们的计策。而且,我军这样无理由地退军,会把士兵的士气搞乱的,我军刚刚经过洛涧的失利,再也经不起这一乱了啊!”

    苻坚听完群臣的争论,胸有成竹地说:“诸位分析得都有道理,朕难道不知道晋军的计谋吗?我自有对策,大家放心好了。”将领还是人心惶惶,纷纷询问皇上到底有什么对策。苻坚得意地说:“诸位将领,你们真的以为我会中晋军的奸计,真的放晋军渡过淝水吗?我只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虽然晋军粮草短缺,但我军粮草也并不充足,而且,淝水是天然的屏障,我军虽然勇猛,这样强渡淝水也会伤亡惨重的。既然晋军提出让我们退军十里,让晋军渡过淝水再兵戎相见,那么我们就表面上放他们渡过淝水,但是等到晋军渡河过半时,我们就派兵冲杀过去,在晋军渡淝水的过程中,将他们一举歼灭。”

    秦军将领听完苻坚的计策,认为是一个好主意,这才放心一些。再说晋军的使者回到晋军大营,将苻坚已经答应撤兵的消息报告谢石。晋军的将领都很高兴,便开始商量迎战对策。秦军人多势众,即使是苻坚放晋军顺利通过淝水,两军在沙场刀兵相见,晋军也依然难以取胜。原来,晋军也另有计策,让秦军腾出地方来肉搏,不过是下下之策罢了。

    苻坚的计策不无精明之处,但还是将晋军想得太简单了。

    终于,到了两军约定的这一天。苻坚信心满怀,指挥秦军开始往后撤退。但是,秦军刚刚经过洛涧大败,士气受到重创,军队情绪低迷。此次撤退,兵士们并不了解,苻坚计策的真正用意,这种情况下撤兵,真是犯了兵家大忌。

    苻坚一下令,兵士们便开始莫名其妙地撤退,这一撤退,却失去了控制,阵势大乱。大家纷纷嘀咕:“为什么要撤退呢?莫不是晋军打过来了吗?”“看来这次晋军来势凶猛啊,我们刚刚在洛涧打了一场败仗,这次是又被打败了吗?”“哎,败了也好,我们就可以回到家乡了。”

    在秦军一片混乱的撤退中,谢玄率领八千多精干剽悍的骑兵,趁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渡淝水,并向秦军发起猛烈攻击。

    这时,身在秦军队伍中的朱序,听到晋军已经开始渡河的消息,觉得机会终于来了。便左右环顾,大喊道:“秦军败了!秦军被晋军打败了啊!大家还是逃命吧!”秦兵本来就无心恋战,这时又忽然听到秦军被晋军打败的消息,毫不犹豫地开始竞相逃命。

    这数十万人马,纷纷开始逃命,场面就异常壮观了,简直如同风掠草原、百川归海。

    苻融在寿阳城上,忽然见下面的兵士阵脚大乱,一个个大叫着:“我们败了,大家快逃命啊!”虽然不明就里,但知道事情不妙,便马上率领军队下去阻止。但是,兵士们都以为秦军大势已去,又怎么会听从苻融的话呢?再说,几十万大军撤退起来,又怎是一两个人能拦得住的?这个苻融,慌乱之下,带兵冲入撤退的大军之中,他本打算稳住将士的阵脚,不想,却在慌乱撤退的人浪中被乱兵冲倒,死在了冲杀过来的晋军的刀剑之下。

    苻融一死,秦军便失去了主将,群龙无首的秦兵彻底崩溃,一泻千里。

    苻融率领的前锋的溃败,迅速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这样便形成连锁反应,结果是秦军全部开始溃逃,一路向北败退。晋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寿阳附近的青冈。

    秦军人多,逃跑起来,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一路血流成河。苻坚本人也在逃命中中箭负伤。这百万大军逃回至洛阳时已经仅仅剩下了十余万的兵马。

    旭日东升的时候,秦军的二十多万兵马还列阵于淝水北岸,夕阳西下的时候,岸边已经没有了前秦的将士,剩下的是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以及血流成河的淝水,前秦帝国的命运,随着夕阳一起西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