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做事-做事的技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

    不要在冲动之下办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低沉,意兴阑珊,却并没有由此而推迟去做重要决策。多年以后,当我们返回头时,方知这些决策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一位才华出众的意中人共坠爱河,家里人却极为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小伙子家太穷了。姑娘极力坚持,却不料此时意中人意外地离去。姑娘遭受重大打击后,万念俱灰,便随意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位自己并不爱的阔少爷。岁月流逝,姑娘会发现:她从一种伤痛走入了另一种更深的痛苦。

    这是痛苦消沉时的决策。还有赌气时的冲动决策:你说不行,我偏要如何如何。还有得意忘形时的盲目决策:“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还有悲观失望时的无奈决策:算了吧,散伙吧,我们肯定没希望了。还有被挑衅激怒后的报复决策:我就不信我斗不过你、我治不了你,哼!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能够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科学的决策。

    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比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理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断能力,最容易做出糟糕透顶的决策。而且,这种时候,人心底还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这儿待下去了,随便哪条路,只要能走开就行;或者是我气得受不了,先把气出了再说。

    在各种冲动情绪下,我们极易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来。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平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决策。

    我们做事情时要和多种因素进行协调,也包括自己的情绪。

    不要以不同的标准看人看己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人都是有私心的,就像小孩子会把妈妈口中的蛋糕抢过来吃一样。由于私心,大家会习惯地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来看问题、看待人。对同样的一件事,我们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严格对别人的要求,严于律己是很难在事事中都做到的。然而我们也只有克服了自己各种各样的懒散作风才能真正办事公正、不偏不倚。

    当我们真的得到理由去责备别人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或者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想好了再责备别人也不迟。这样作为领导,会得到下属的尊敬,作为同事,会得到同事的友情,因为你不是站在自己的发泄的角度,抓住别人的把柄不放,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提醒别人、开导别人,因为谁也不希望把事情弄坏。

    该低头时就低头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身,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别失去自我

    有意识地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许多人却在不自觉地牺牲自己而迎合别人,这些人是失去自我的人。

    你是否因为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你是否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到消沉、忧虑?你是否在饭馆吃饭时,饭菜的口味并不令你满意,而你不敢提出意见,或者退回去,因为这样你怕服务员会不高兴?你是否处心积虑寻求别人的赞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未能如愿时就情绪低落?曾有位年轻朋友这样向我诉说他的苦恼:

    每当听到同事吆喝下班后一块去吃饭、喝酒、唱歌时,他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按个人意愿,他一点也不想去,只希望回家好好休息,看书,听听音乐,静静地享受独处省思的乐趣。

    但他知道若是把这些想法讲出来作为婉拒的理由,会被同事取笑而成为笑柄。于是他压下了自己的意愿,顺从同事的模式,在喧闹、放荡、嬉笑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吃喝玩乐的夜晚。他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痛恨自己,想改变这种令他厌恶的上班式无味之友谊,想大声向同事们说“不”,可又总提不起勇气。他甚至觉得自己就像头被人牵来牵去的猪。

    还有一位书生气很浓的朋友下海经商。朋友们都说他不是一块经商的料: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拉关系、不会与人讨价还价等,好像商人应具备的资质他全没有。但让大家跌破眼镜的是,他的公司在经过了一段艰难的沉寂之后,竟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他说:“我只做好了最基本的几点,以诚待人,守诺守信,保证质量。客户们刚开始有些不习惯,现在都挺喜欢同我打交道的,省心省力还踏实。”

    有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与大家都习惯的做法未必是完全正确的,也未必适合于你,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一下又何妨?

    一旦寻求别人的认同、赏识和赞赏成为你的一种需要,并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习惯,要想做到保持自我并逐渐进步就很困难了。如果你非要得到别人的夸奖不可,并常常向他人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有人愿意坦诚相见了。有些人虽然会奉献出他们的赞美之词,但其内心未必对你有什么好感。同样,你更容易无法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想法,你会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价值。

    系鞋带的大学问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得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积极影响别人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呐!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 morning, sir!”这句话,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万事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宋国的一家人,有一祖传秘方,冬天时涂在手上不生冻疮,皮肤不会皲裂。这家人靠这个秘方世世代代漂泊为生。有人路经这里,听说这家人有此秘方,提出用100两金子来买他们的秘方。客人买到手后,就去南方游说吴王。吴越地处海疆,主要靠海军守卫国土。他游说吴王成功,做了吴国的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到了冬天,吴、越两国发生了海战,吴国的水兵涂了他的不皲之药,不怕冷,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此立了大功,被割地封侯。同样一件东西,用法不同,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差别不在于东西本身,根本的原因在于“善不善假于它”。

    中国古代有个“凿壁偷光”的典故,说的是汉代匡衡的故事。匡衡少时家贫却勤勉好学,他白天要干活赚钱糊口,晚上才能有时间学习,可他又买不起蜡烛。富有的邻居不肯“照顾”,他便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那样邻居家的灯光就可以透过来,匡衡也就可以读书学习了。这个典故虽然是说一个人在困厄时仍勤奋努力,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和思维倾向,那就是“善假于物”来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求得快速发展和进步。

    不要有“修补”心理

    很多人对自己使用的东西都有一种修补心理。我们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时候我们常常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产生了这种极不科学的修补心理。

    某家报纸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香港的老板来内地投资,机器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好的,生产效率极高。但是有一天突然这个地方发了洪水,虽然经过奋力抢救大部分机器脱离了险情,但还是有一台设备没有被抢救出来。洪水退了,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香港老板就在当地市场上尽快采购了一台中国内地制造的机器来担当重任。

    这台机器质量还过得去,用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不久它就原形毕露,各种小毛病开始显现出来。今天这个螺丝松了,明天那个零件坏了,总得不断修理,这样常常影响整个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老板想重新买一台进口的新机器,但是进口机器非常贵,再说这台机器也还能用,所以就这么一天又一天地耗着。但是那台内地产的机器还是不争气,总是出毛病,而且损坏的周期越来越短。到年底一算细账,就因为这台机器的各种小毛病,产量较上年度有明显的减少,这些损失加上维修费用等,足可以换一台进口机器了。香港老板这才下了决心,以低廉的价格把这台机器处理掉,从国外购置回一台新机器。

    但凡我们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都不能有凑合用的心理,应该更换的东西一定要更换,该重新购置的东西就重新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细枝末节上的修修补补,虽然能够满足暂时的需求,但是从整个长远的计划完成的角度来看,这会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为了节省一些眼前看得见的钱,而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补那些应更新淘汰的东西,用明天的收益做赌注。同样道理,在做事情和用人上也绝不能有此类凑合、修补心理,今天这儿出问题,明天那儿有毛病,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心情,而且这些薄弱环节总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给你造成最大的损失。

    不问一声地做事

    有一个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瞪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并尊重经验。

    多说几句话的妙用

    人的社会属性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之间的误解往往是由于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特立独行、缺乏沟通。产生误解的人们不但不会合作,而且会想方设法地阻挠他们看不顺眼的事情。我们要把事情做好,不仅要得到自己良心的认可,还应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才叫作把事情做成功了。

    不应有这样的心态:不求尽善尽美,但求问心无愧。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沟通,让大家了解和理解。否则,我们将会脱离群体,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去做事,最后被社会所淘汰。

    例如,A准备把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在一间房子的网线接口上,来了一个过客模样的B,对他说道:“这儿接不上。”A说:“我试试看。”接着又忙活起来。B怒了:“我跟你说了这儿接不上啊,你还在这儿干吗?”A又说:“我再试试看。”说着又准备把电脑搬到另一个接口处去。弄了一会儿不行。B急了,过来挺用力地拍拍A的背:“喂,喂,你在干吗呢?我跟你说了不行!”那口气活像在搞什么破坏一样。A火了,大声说:“你拍我?!我知道不行就不弄了嘛!”B顿了一下,没吭声,走了。结果事没弄明白,大家心里一肚子火。

    这是一件芝麻大的事,就是因为误解,大家弄得要剑拔弩张。拿B来说,第一,他没让别人弄明白他是谁,还以为是一多管闲事的人呢。其实他是那儿的实习管理员。第二,他以一种命令的口气对别人,首先就让人接受不了了。第三,他对为什么接不上不加丝毫解释,别人怎么知道他说的是对的?试一试又不影响什么,最多打压一下他的自尊心而已。第四,最忌讳的是他用了更让人误解的动作。幸好怕事闹大了,这才停止了争吵。拿A来说,他最终也没明白怎么就接不了,也没接上。第一,他没有积极地弄明白和他说话的是谁,而只是不理不睬。第二,他没有和管理员沟通他要做什么,像一个私自闯入的人。第三,他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说不行,只一意孤行,也不知会有什么后果。第四,当管理员只是为了提醒他而拍拍他时,他火了,因为他忍了好久。

    其实只要大家多说几句话,是没有人希望把局面弄得这样尴尬的。事情也会好做得多。

    思维定式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

    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所以,这件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则会别有洞天。

    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做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细,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

    一位朋友在一家外企做会计。公司的贸易业务很忙,节奏也很紧张,往往是上午对方的货刚发出来,中午账单就传真过来了。随后就是快递过来的发票、运单等。朋友的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各种讨债单。

    讨债单太多了,都是千篇一律地要钱,朋友常不知该先付谁的好,经理也一样,总是大概看一眼就扔在桌上,说:“你看着办吧。”但有一次是马上说:“付给他。”仅有的一次。

    那是一张从巴西传真来的账单,除了列明货物标的、价格、金额外,大面积的空白处写着一个大大的“SOS”,旁边还画了一个头像,头像正在滴着眼泪,简单的线条,但很生动。这张不同寻常的账单一下子引起朋友的注意,也引起了经理的重视,他看了便说:“人家都流泪了,以最快的方式付给他吧。”

    经理和这位朋友心里都明白,这个讨债人未必在真的流泪,但他却成功了,一下子以最快速度讨回大额货款。因为他多用了一点心思,把简单的“给我钱”换成了一个富含人情味的小幽默、花絮,仅此一点,就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

    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碰壁,他们都在用千篇一律的、规范但雷同的运作方式,其实一点小小的改进、一种新的方式就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南瓜的力量

    在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进行过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地长大时,它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五百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五百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一千五百磅的压力,并且当它承受到两千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五千磅的压力后才产生瓜皮破裂。

    他们打开南瓜时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试图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部甚至延展超过八万英尺,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地接管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成多么坚强都毫无概念!假如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庞大的外力,那么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下又能够承受多少的压力?大多数的人能够承受超过我们所认为的压力。

    有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小孩苦恼,都已经十六岁了,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禅师,请求这位禅师帮他训练他的小孩。

    禅师说:“你把小孩留在我这边三个月,这三个月你都不可以来看他。三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你的小孩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人。”

    三个月后,小孩的父亲来接回小孩。

    禅师安排了一场空手道比赛来向父亲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被安排与小孩对打的是一位空手道教练。只见教练一出手,这小孩便应声倒地。但是小孩才刚倒地便立刻又站起来接受挑战。倒下去又站起来……如此来来回回总共十六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小孩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我所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父亲回答。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

    你是否也正面对一个以前从未遇到的困难呢?这个困难是否看起来相当的艰巨?能够被你克服吗?现在你唯一需要的,就是完全地相信你自己!你拥有比你自己想象中大得多的潜能!就像小南瓜一样将绑住你的钢圈挣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你!重要的是站起来的次数要比倒地的次数多一次!

    抱怨始于庸者

    抱怨始于庸者,止于智者。现实工作中,确实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敢于停止抱怨,停止观望,停止叹息,重新审视我们的管理模式与工作状态,要有实际行动,要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弥补因制度本身缺陷带来的漏洞,要从自身的工作一点点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不是嘴上。扎扎实实工作,认认真真执行到位,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抱怨只会让你陷入一个怪圈:抱怨,工作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抱怨。只有换一种思维方式才能把自己拯救出来,不停的抱怨只是失败者的行为。在战场上,你能抱怨敌人怎么那么多吗?你能抱怨为什么会有战争吗?不能!因为这丝毫帮助不了你打胜仗。因此我们要换种角度跳出怪圈,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你只能改变你自己。抱怨只会徒增烦恼,并且延误我们打算改变自己的决心。

    美琳凯的很多成功女性也是基于这一点来改变她们的命运的。因为人们对陌生人都会有戒心,不愿意聊太久。而这些女性要想在一个区打开产品市场,就必须不断进行陌生人预约。她们没有太多地抱怨陌生人的不理解,而是从自己的说话方式、眼神、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改进,积累了一套直销经验和技巧。她们成功了,因为她们停止了抱怨,以智者的方式去适应这个市场、探索这个市场、打开这个市场。

    亡羊补牢未晚

    亡羊补牢未晚,怕就怕破罐子破摔。

    亡羊的人如果认为羊丢失了就丢失了,也不去采取什么措施的话,那么只会让丢失的羊越来越多。如果他认为羊都已经丢了,没必要再采取什么措施了,这种心态只会造成他的任何风险都没有防护措施,损失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种心态的另一极端就是破罐子破摔。因为一件事情没弄好,自己就开始灰心泄气,或者以各种自戕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者愤懑。上班无精打采,工作丢三落四。故意迟到早退,甚至称病不上班。故意撂挑子。心里不高兴,嘴上不说,整天装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办事却推三让四,希望看上司闹笑话。或者干脆愤然辞职。尽管明知到新的环境未必能够适应,甚至还没有找到新东家就意气用事气愤而辞职。

    这种工作方式只会让人产生鄙夷,因为这种发泄基本上是不能让大家同情或是让得意者受刺激的,不仅自己高兴不起来,也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即使我们办事情时哪个地方没做好受到批评、嘲笑或其他的刺激,都不应该自暴自弃,因为世界往往是柳暗花明的,说不定你又会做出一个决定让事情的局势峰回路转呢。因此千万别像小孩子一样撒气,我们需要一种坚韧和一点点“厚脸皮”,就能让失去的被你所获得的光芒掩盖住。

    不要对小事掉以轻心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防患于未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而往往是即使请来了名气很大的“空降兵”,也于事无补。我们做事时应该时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不要掉以轻心。

    一箭双雕是做事的高招

    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北周的国王为了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王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突厥人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钱。只听得“咯勒勒”一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支利箭“嗖”的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彩。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能把这两只大雕射下来吗?”“一支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正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来。

    一箭双雕是办事时的高招。可是要找到这种箭和技术是不容易的,要找到关联性很高的因素或事物才行。如人们的行为总是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员工1/3的时间是在工作场所度过的,他们通过空间去感知周围的变化,从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通常来说,空间位置至少表示六种含义:关系,社会地位,压力感,权力,公开性和气势。提高士气、缓解员工心理压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重要目标。通过变换空间位置来达到这两个目标,可谓一箭双雕。

    据说美国有一家纺织厂,原准备给女工买些昂贵舒适的椅子放在工作台旁做休息用。后来,老板想出个花样:规定如果有人超过每小时的工作定额,她将在一个月里赢得椅子。奖励椅子的方式是:老板将椅子拿到办公室,请赢得椅子的女士坐在椅子上,然后在大家的掌声中由老板将她推回车间。老板的办公室是社会地位高的象征,将获奖员工请到办公室,本身就是对员工的赏识与价值认同;在常规思维下,员工应该为老板服务,而在这里换了个空间位置,员工坐椅子,老板推椅子,员工感受到了上司对他们的关心、尊重,突出了员工的主导地位,从而提高了“士气”。

    借势造势

    做事往往受环境、个人等多方面的限制。当某件事需要众人参与的时候,通过一些兵法战术才可达到领导众人的效果。

    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成功是化繁为简、提高效率的学问,一个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成功,必须学会抢占制高点,借助各种有利条件迅速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像一个科学家所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你才能看得更远。

    古时有个卖马人在马市上蹲了三天也未把马卖出去,他找到了伯乐,请求伯乐给予帮助。伯乐一看他的马,真的是匹千里马,就答应下来。第二天,当马市上交易正繁忙的时候,伯乐出现在千里马旁边,他左瞅右瞧,观察良久,后做依依不舍状离开。伯乐前脚刚走,很多买主就围过来,千里马很快出手,并且卖了一个好价钱。

    “造势”一词虽新,其实历史却久远得很。春秋时的冯谖,可以说是善于“造势”的老祖宗。他的主人孟尝君被齐王免职,为了帮助主人东山再起,他四处活动,当众焚毁债券,收买人心,造成民众拥护的影响;西去秦国,说动秦王高薪聘请孟尝君,回头又把这个消息告诉齐王,使齐王不得不收回成命,重新任命孟尝君为相。

    不过,比较起来,今人“造势”的水平和效率要高得多。作家余秋雨现在大红大紫,炙手可热,可他刚出道时那个窘状,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据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责任编辑王国伟说,那本书稿到他手上之前已遭两家出版社退稿,他拿了决定出版之后,征订数也只有区区1400本,也就是说连最低开印数也没有达到。于是他们发动传媒造势,书出版之前之后的一个月间,组织写作300多篇评论稿在全国各地主要报刊发表。结果一炮打响,洛阳纸贵,一版再版。当然,除了“造势”有功,还得说人家那文章确实不错。

    马尔克斯在因《百年孤独》成大名之前,已经写出了他最好的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但他的名气只限于文学小圈子,比起写作年龄比他短、年纪也比他轻的略萨和富恩特斯,名气小多了。可是他结交了一批朋友后,这群朋友教他并帮他“造势”,那情况就不同了。在他还未动笔写《百年孤独》之前,已向出版界大力吹风,说有一部惊人之作将要出现,刚写了几章,就同时在各报发表小说的片段。当小说快要出版时,各大报刊登他的整版访问记,朋友们组织的评论文章连篇累牍。所以,小说后来惊人地畅销,并成为世界名著,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后发制人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太平天国文书》云:“欲擒先纵,欲急故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要想争取或征服对方,必须巧妙处理得与失、大得与小失的关系,有出有入,舍出孩子套住狼。毛泽东评价中国战史时说,中国古代很多战役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对方。

    1970年12月6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出访荷兰。按照日程安排,勃兰特将于第二天向华沙无名烈士墓和华沙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二战”时期,波兰人死亡600万,很多人对德国人有敌视情绪。第二天,当勃兰特来到墓前时,突然扑通一声跪倒,代表德国向死难者认罪。这个出乎意料的举动不在计划安排之列,勃兰特也未同任何人商量。波兰东道主深为震惊,许多人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勃兰特波兰之行,重塑了德国在整个世界的形象,赢得了波兰和其他国家的好感。1971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特诺贝尔和平奖。

    无论是做小事还是大事,都应该有一种全局的、战略的眼光。不计较太多当前的、个人的喜好,而是向着最终目标迈进。

    给自己一个奖赏

    台南有位著名作家,童年时家境贫寒,父母以卖豆腐维持生计。每天早上天尚未破晓时,他便与弟弟起身工作,两人沿街叫卖。他告诉弟弟说:“我们把卖豆腐所赚的钱,拿回家给母亲,帮助家人过活。我们给自己的奖励品是你我共享一块豆腐,你一半,我一半。”

    那块共享的豆腐,是他们劳动后换来的代价,是生命中愉悦的奖赏。生命必须付出代价,要劳苦,要历练,才能享受成果。适当的奖励,使得一切的劳动及付出获得了肯定。然而,奖励不一定要由别人来给,自我奖赏其实也一样令人满意,激励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奖赏有一种强化作用,强化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例如,一位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受到学校教师的表扬,他很高兴,随后他会出现更为认真、刻苦的学习行为。这里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强化,而教师的表扬便是强化物。斯金纳把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其呈现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如食物、娱乐等;另一类是由于其撤除而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称为负强化物,如噪声、电击等。

    定期给自己复位归零

    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着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有趣。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中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有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以一定的状态,在固定的场合下生活久了,身心容易疲惫。成天被一直没解决的事情所烦扰着,这种心态会使人们根本跳不出自己所处的圈子很清醒地看问题、做事情。哈佛校长这样的“洗脑”方法让自己重新领悟了工作生活,能使他以另一种全新的角度来把事情做好。定期给自己复位归零,清除心灵的污染,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与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