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急什么-耐不住性子,急功近利注定要失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叫“出名要趁早”,被很多年轻人奉为经典。其实这句话也害了不少人,原因不在于这句话,而在于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急性子的人总觉得时间不等人,仿佛过了二十五岁就再也没有机会翻身一样,把自己搞得特别着急,生活焦头烂额。为什么不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急呢?

    孙琦今年26岁,他每天从早上忙到晚上,而且常常自怨自艾,总是对别人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都26了,再不拼命就完了,你看人家那个谁,买了房;你看人家那个谁,买了车。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我一定要在30岁之前……”

    孙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本职工作外,还给自己找了一份兼职,每天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做兼职,经常要熬夜。连周末也看不到孙琦休息,他做什么事情都特别急,孙琦的朋友们都劝他歇一歇,孙琦反而非常生气,表示时间不等人,劝他歇息是害他。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道:“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急性子都太着急了,二十多岁就急着买车买房,急着结婚生子,急着担任一个CEO之类的职务……生活里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尤其是关于成功。社会上有很多年少有为的人,什么“80后”CEO更是屡屡见报,如果坚持把这些人立为偶像实在是难为自己,每个人的能力、机遇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每天都急于成功,而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孔子曾经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说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担心自己用什么站得住。而“急性子”把这个搞反了:只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却始终不明白自己究竟有何能力站得住。

    出名,或者说成功不在于早与不早,只在于你是否有真正的实力和机遇,所以我们能做的应该是放平心态,努力提高自己,顺其自然,该来的自然会来。

    美国有这么一个人,他5岁时就失去了父亲,14岁时从格林伍德学校逃学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在农场干活,做得不顺利,他在电车上当售票员,依然不开心。

    他16岁谎报年龄参军,一年服役期满后,他去了阿拉巴马州,在那里他开了个铁匠铺,但不久就倒闭了。随后,他在南方铁路公司当上了机车司炉工,他很喜欢这份工作,他以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在18岁时结了婚,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得知太太怀孕的同一天,他又被解雇了。

    接下来,当他在外面忙着找工作时,太太卖掉了他们所有的财产,逃回娘家。随后大萧条开始了,但他没有因为总是失败而放弃,他确实非常努力,别人也是这么说的。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但后来因生计所迫,不得不放弃。他卖过保险,也卖过轮胎,他经营过一条渡船,也开过一家加油站。但这些都失败了。

    有人对他说:“认命吧!你永远也成功不了。”后来,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不巧的是有一条新公路要穿过餐馆,于是,餐馆倒闭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

    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都过去了,而他却一无所有。要不是有一天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还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

    朋友们很同情他:“轮到你击球时你都没打中,不用再打了,该是放弃、退休的时候了。”他们寄给他一张退休金支票,说他老了。

    他收下了那105美元的支票,并将它用于开创新的事业。而他,也终于在88岁高龄时大获成功。这个人就是哈伦德·山德士——肯德基的创始人。

    “忙”字的写法是“心亡”。盲目地着急成名或者成功是无意义的,甚至会拖累自己的生活。我们要懂得什么叫水到渠成,什么叫天道酬勤,如果我们有能力、有实力,那么机遇是从来不会缺少的。如果我们现在仍然默默无闻,那么应该思考一下自己还欠缺什么样的能力,还要补充什么,而不是整日瞎忙,因为急于成功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伤害。

    急于求成,只会加速失败的步伐

    一些急性子的人开公司的第一年内就要求盈利;上学的本学期就要考进前十名;工作没几个月就想升职加薪……现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步伐变快了,心态可不能变快。当人变得急躁时,做事就会不踏实,这反而会加速失败的进程。

    公元1409年6月,明成祖朱棣命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精骑10万,讨伐谋叛的鞑靼部可汗本雅失里。

    大军出发前,明成祖朱棣考虑到丘福平素爱轻敌,特意告诫他说:“出兵要谨慎,到达鞑靼地区虽然有时看不到敌人,也应该做好时时临敌的准备。”临了还反复叮嘱丘福不要被敌人的假象所欺骗。

    自信满满的丘福出征了。八月份到达了鞑靼地区,丘福率领一千多骑兵先行,行进到胪朐河一带时,与鞑靼军的散兵游勇相遇。这伙人不堪一击,被丘福追出去好远,俘虏了一个鞑靼小官,那人说:“本雅失里闻大军南来,便惶恐北逃,离这里不过30里地。”

    丘福听了喜不自禁,他急于生擒本雅失里,立下军功,便号令骑兵乘胜追击。丘福的部下纷纷表示不可冒进,还拿出了皇帝的告诫。丘福仍不听信,表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骑兵们飞奔起来,与大部队拉开了距离。不久,骑兵就遭到鞑靼军的埋伏,丘福率队奋力抵抗,奈何无济于事。最终丘福与手下皆被俘遇害,麾下更是全军覆没。丘福终年六十七岁。

    急躁的人做事情容易冲动、急功近利,希望用最小的付出、最快的速度赢得最大的回报,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的事情。但类似于揠苗助长的事永远都不可取,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汇聚成最后的成功。所以,做事千万不可心存幻想,希望立竿见影、马到功成。

    老子曾经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里任何事都不能一步登天,都是经过深厚的积累才能够形成最后的成功。急躁的心态会让你忽略基础的沉淀,作出盲目的判断,进而导致失败。曾在叶问门下学拳的李小龙年轻气盛,叶问叫他站桩,他站了几天就不满意了,表示要学拳,叶问告诉他:“习武之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身心平静如水,站桩的时候就像一棵树,树高万丈在于根,你整个身心,要在你脚下的土地生根,根扎得越深,你的功夫就越深。”

    《论语》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就是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谁都想快一点儿成功,拖拖拉拉的日子的确是不好过,于是,就有了一批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挑“捷径”,最终却误入歧途,害了自己的一生,成功也随之成了梦幻泡影。因此,我们在追求成功的时候一定要耐住性子,一步步地向前,要知道高楼大厦必须打好地基,才能建得更高、更结实。

    曹操夺取荆州后,一时间觉得能够迅速横扫天下,于是他马不停蹄地率领二十多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凡事不能“急”。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父多久才能学成。师父答曰:“十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父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父回答:“七十年。”急于求成只会一事无成,心浮气躁是成功的绊脚石,所谓越急越错,你的急只会加速失败的步伐,这无论如何都是要摒弃的。

    凡事都不能一蹴而就

    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急性子的人在职场上的表现尤为明显,他们工作努力认真,做事风风火火,特别在意自己今天做了多少任务,满以为这是高效率的工作,但往往是抓了一堆芝麻,西瓜一个也没捡着。他们好似充分利用了时间,实际是浪费了时间。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会贻误时机,事情将很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位成功人士曾谈起他遇到的两个人。第一个是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是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跟他谈话,他就显得非常忙,不停地看手表,一副时间紧张的样子。虽然这个人很努力工作,但是他的业务做得七颠八倒,一点秩序都没有。因为他做事毫无头绪,想起什么就做什么,看上去非常忙碌,实际上都是在瞎忙。

    第二个人与第一个人恰恰相反,从来都不忙忙碌碌的,永远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各项业务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做事按部就班,从不浪费任何时间,工作效率极高。

    成功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先把各项工作分类: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或是有关系的和没有关系的。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好多件难办的事情。为了高效、顺利地办好突然涌来的大量繁杂事情,我们一定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制订出一个合理的顺序表和一个事情的进度表,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条不紊地向目标前进。

    一个人要做成某件事必须要一步步地进行,循序渐进,并抓住做事的重点,既不要奢望某件事一蹴而就,也不要幻想能在短时间内把一堆事全部做完,该做什么就用心做什么,循序渐进才是做事的根本,放缓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好。

    小李最近在学英语,因为公司要在美国建设分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可以在美国工作和学习。小李对自己很自信,先是在家自学,通过看视频、背词典学习,可是总是被家里的各种事干扰,有时也忍不住上上网,结果没学会几个单词。

    小李就把学英语的地点放在公司,在上班路上就用手机听英文朗读,在公司里中午闲暇时就多学一会儿,工作之余也悄悄地背背单词。可是效率仍然不高,小李对此很不满意,因为外派人员的选定日期越来越近了。小李一咬牙,就花重金报了几个知名英语培训班,每天下班学一个小时,周末就每天学三个小时。

    几个星期后,小李把申请单递给了公司,公司考核了小李的英文能力,结果是完全不合格。小李非常气愤,上司就开导他:“小李,你最近恶补英语,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你才学了一个多月,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速成呢?何况你还有其他事要做,又不能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这次机会错过也没什么,公司每年都要调动,你继续努力,明年再申请。”

    小李点点头,继续把这种学习精神保持了一年,一年之后果然如愿去了美国分部。

    梁实秋从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历时共三十七年,他一日译两三千字,并且没人给他一分钱报酬,三十余年慢慢地翻译,最终成功。此外,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一坐就是四十多年,鞋底将地板都磨出了两道坑,才有《资本论》的横空出世。任何伟大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生活里的小事也不能贪功冒进,很多步骤不该省也不能省。

    所谓“绳锯木断,檐滴石穿”,做人就要有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有做事不重利,才不会因为利而做事匆忙,也才能沉下心来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因此,千万别奢望一口气吃个胖子。

    用心做好小事,才有机会做大事

    急性子的人耐不住性子做小事,总觉得自己应该干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就很像东汉时的少年陈蕃。东汉时,有个少年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父亲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位青年刚从医学院毕业,他来到一家知名的医院应聘医师工作。青年跟医院副院长约定的时间是周五的上午九点。

    到了那天,青年因为路上磨蹭了一会儿,结果迟到了十分钟,九点十分才进到副院长的办公室。副院长已经等候多时了,副院长要他坐下,说道:“咱们约好的九点钟,我已经等了你十分钟。”

    青年赶紧解释道:“副院长,不好意思,我这不来了么,只是耽搁了十分钟而已。”

    副院长道:“你在学校里的成绩异常优秀,所以我才亲自面试,可是,你却这样没有时间观念。我告诉你,在医院里,一分钟就有可能是一条人命!这可不是在学校里的演练,你的迟到就有可能导致一场救命手术的推迟,如果你想做一个国内出名的好医生,你就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好。迟到就是迟到,你浪费了我的时间,也浪费了你的应聘机会,你因为这十分钟丢了一份想要的工作。你去别的地方面试吧,希望你不会再迟到。”

    急性子总想干大事的急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是生下来就能干大事的,这需要岁月的积累和磨炼,否则真有大事降临,你也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做好。并且如果连小事都做不成,又怎么能做成大事呢?有很多人不屑于月薪低于X千的工资,觉得自己的能力起码要值多少多少以上,这种心态阻断了很多成功之路。

    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你眼中的小事,却可能是别人心中的大事。在当今这个浮华时代,不少人眼高手低,心浮气躁,不屑于做小事,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做大事的,认为对身边的琐碎小事过于认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殊不知,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磨炼的过程,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也就没有办法登上最高山峰。

    我们都自认为对擦鞋了解,觉得那无非就是擦擦灰、打打油,赚个几块钱,擦鞋的确是一件小事,但有人把它做成了大事。日本擦鞋匠源太郎为了养活自己四处擦鞋,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走遍日本拜访手艺高超的擦鞋匠,去跟他们学习知识,并研发自己的擦鞋手法。他把每一双鞋都擦出了新意,他还研究各种皮鞋、鞋油,渐渐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1975年,源太郎成了希尔顿饭店的“定点擦鞋匠”,包括日本前首相等名人都成了源太郎的常客,他甚至给迈克尔·杰克逊擦过皮鞋。

    做小事是一回事,做好小事又是另一回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不平凡的,这需要十足的耐心,每一件小事都是对自身的提升和修炼,不能因为它们“小”或者卑微就鄙视、不在意。

    日本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回忆起一件往事。

    当时,本田正在创业初期,他的公司走廊里摆了一些鲜花,后来公司出现了财政危机,付不起花匠的工资,也就没有人照料这些花了。过了一段时间,本田发现这些花并没有因此而枯萎或者歪长,他就很好奇,结果发现是公司里的一个年轻人。年轻人每天都来得特别早,然后就给花浇水、修剪,甚至还打扫卫生,本田宗一郎把年轻人提拔为部门经理,虽然年轻人的业务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知道,能够全心全意做好公司里的小事的人更能够做好公司里的大事。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把每一件普通的事情做好就是不普通;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其实,生活中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都是大事。比如,我们有某些坏习惯,这是小事,但这些坏习惯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坏了大事,所以生活里的任何事都需要我们重视,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因为急躁就丢掉所有的小事,一门心思要干大事。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无数小事的积累,才会堆叠出泰山一样的成就;无数小事的汇集,才会聚集成大海一样的广阔。人生的宽度和深度,正是由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形成的,所以急性子们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做好小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耐心才能将“冷板凳”坐热

    在篮球比赛中,除了球场上的10个球员外,场下通常还能看见几个一直没有机会上场的球员在一边做替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板凳”球员。在一场比赛中,这几个球员只有当场上的球员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打球了,才有机会出场代替他们,很多情况下,他们一直将“冷板凳”坐穿也没能在观众面前露面。

    现实生活里,也有很多人在面临坐穿板凳的情况时,他们的急性子根本就等不了,他们绝不甘心坐板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一句“不甘心”就能够解决的,我们能做的是不能急,耐心将“冷板凳”坐热,做好该做的事情,自然有“上场”的机会。

    张婕今年28岁,大学专业学的是会计,她本来的工作单位非常不错,但是为了能跟自己老公在一个单位,就跳槽过去,岗位是内勤。刚开始工作不受重视,张婕安慰自己说毕竟自己是新来的。可是一年过去了,张婕还是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工作,每天就是复印点文件、倒点茶水什么的。

    更要命的是前段日子单位来了一个年轻人,领导总是让他跟着公司的前辈学习东西,还把张婕仅剩的一点实质工作给抢去了。张婕心理落差非常大,她觉得自己都30岁了,即使不做出一番事业,也应该有很好的工作岗位了,可是如今却坐了冷板凳,她不知道是该辞职另寻高处,还是继续做这工作,直到被领导重视。

    拿职场来说,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冷板凳”的情况:不被上司器重,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冷落,不甘心做简单的工作,很多人都难免会自怨自艾、沮丧失落。在这种情况下,情绪烦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尽快平衡好自己的心态,重振旗鼓,最重要的是不能急。很多急性子看到自己不受重视,立刻跳槽,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另一个地方还不受重视,就再跳槽……如此循环,只会耽误自己的职业生涯。

    盛大CEO陈天桥当年在复旦大学以超优异的成绩毕业,结果在一家公司里做了10个月的资料放映员,每天就在“小黑屋”里播放资料。陈天桥说:“在我当时这样一个年纪,这样一个背景,我能耐得住10个月的寂寞,躲在一个小房间里放录像,我自己感觉这对后面的年轻人还是有所启示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怎样怎样,要干这个,要干那个,但无论干什么,首先要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你。”

    我们要拥有一个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的心态,把“冷板凳”坐热,当时机成熟时,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当然,把“冷板凳”坐穿、坐热,并不是“干坐”着,坐在“冷板凳”上傻乎乎地什么也不做,把板凳坐成粉末也是老样子。在坐冷板凳的过程中,我们虽急于摆脱板凳,但是首先还是要努力提高自己。当得不到重用时,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吸收各种知识,以此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一旦时运到来,你便可跃得更高,显得更加耀眼。在你坐“冷板凳”期间,别人也许正在观察你,如果你自暴自弃,恐怕坐到屁股“结冰”了你也难以翻身。

    1978年,15岁的乔丹因为身高和技术问题落选兰尼高中校队一队,被划入二队的乔丹回家后抱头痛哭。痛哭过后,乔丹来到学校,找到校队教练,提出自己要跟随一队,不求打球,只要能跟着一队就行,他可以给队员们看球衣、递毛巾。校队教练同意了。

    乔丹跟着一队那些大家伙一起练球,他疯狂地练习,放学了也不回家,只是打比赛的时候,乔丹就在场下干本职工作,整理球衣、送水递毛巾。

    随着乔丹的技术长高,身高也在长高,他上场机会越来越多,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统治级别的能力,他入选了全美高中生阵容,“飞人”开始起飞。

    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要知道,是金子总会放光的,只要我们用心打磨自己,即便是一块铁,也能够在“冷板凳”上打磨成价值连城的金子,只要我们能够耐得住这坐“冷板凳”的时光。

    心稳,事业才稳。我们要拥有“姜太公钓鱼”那种悠然的心态,只要自己拥有真正的才华,就不用担心不被重视,所以没必要急躁焦虑,用扎实的工作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涸泽而渔”不可取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意思是说:“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现在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比喻只在乎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多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造成的。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阿拉伯商人,他牵着马四处卖货,马背上装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他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

    这一天,阿拉伯商人赶着去一座大城市卖货,去晚了可能集会就结束了,人群就都走了。所以,阿拉伯商人非常着急,他快马加鞭地往前赶,他夜里投宿一家店,店家给他喂马的时候告诉他,店里面有非常多的“货物”,问阿拉伯商人有没有兴趣收购,然后明天卖给赶集的人。

    阿拉伯商人摆手道:“我已经有足够多的货物了。”店家说:“如果我的货物比你的货物便宜一倍呢?”阿拉伯商人明白了,原来店家推销的是假货。他思索了一番:明天是第一次去该城市,自己卖掉假货,立刻转移,从此再也不回来,谁也找不到他……

    第二天,阿拉伯商人带着满满的假货出发了,他的假货价格便宜,所以很快就卖完了,阿拉伯商人大赚了一笔,他赶紧就离开了该城。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阿拉伯商人如法炮制,在附近的几座城都卖了假货,后来他猛然发现自己能去的城已经没有了,再想找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做生意,就只能背井离乡去国外了。

    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这些短期利益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做生意时,对原材料偷工减料会短时间内增大利润,但是长时间下去则会使顾客流失。如果我们只把眼界放在短期利益上,那么就犹如“一叶障目”,殊不知,眼前的小利也许发展到最后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损失。

    以企业为例,真正站得住的企业是那些真正有品质、有价值的企业,短期的广告可以提升知名度,但是选择权仍然在消费者手里;若在此时不注重企业的品质,盲目地赚取短期利益,那么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当企业失去所有的消费者时,它的寿命也就到头了。

    某人加盟了一家汽车美容店,他的资金储备少,所以在进货时全都选择便宜的,什么蜡、车膜等全都用的山寨牌子,乍看上去全是英文、日文,好像进口的。他也对外宣传是进口的,并卖以高价。但是时间久了,人家懂车的人一看便知是假的,而且效果也并不好,便没有人再去他的店了。

    郭子金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觉得发展太小。郭子金想要借点钱跟朋友去创业,朋友告诉他需要很多启动资金,郭子金算了算,他需要拿出自己多年的全部存款才行。

    郭子金很是犹豫不决,便拖延了几天,期间跑回老家放松了一下。在老家郭子金很是放松,他来到一位老伯亲戚家,老伯请他吃西瓜。老伯叫人拿来一个大西瓜,然后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老伯笑着把西瓜递过来说:“你挑吧。”

    天气很热,郭子金也口渴难耐,就说:“我要最大的吧。”老伯把最大块的西瓜递给郭子金,然后自己吃起了小块。当郭子金还在吃大块西瓜时,老伯已经吃完了那一块,又捧起第二块,大口地吃了起来。

    郭子金这才明白老伯的用意,那块最小的和最后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大得多。

    郭子金回到工作岗位上,拒绝了朋友提出的创业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终于在两年之后位居高位。

    短期利益赚取得容易,可是会损害自己的长期利益,又有什么意义呢?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抬起头来,把眼光放得远点,远处还有更好的风景等待我们欣赏,不要因为眼前的美景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从现在开始,适当地拾取短期利益而不损伤长期利益,为自己的长远未来做好打算。

    盲目冒险:求胜心切容易迷失

    有句话叫:“艺高人胆大。”但这并不是提倡冒险做事,尤其是当你求胜心切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走错几步就导致失败。这跟下棋一样,在己方占据大优势的情况下,有的人就会选择冒险的棋招,因为这样可以快一点战胜对手,但往往正是这种时刻才会露出破绽,被对手反败为胜。

    春秋末期,孙膑和庞涓同为鬼谷子弟子,师弟庞涓先下山赢得了魏王的重用,师兄孙膑前来投奔后,庞涓假惺惺地将其推荐给魏王,但心里又十分妒忌孙膑,便设计剜去孙膑双膝,孙膑装疯才得以逃到齐国,并得到重任。

    后来,魏国和赵国联手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就派大将田忌、孙膑前往,大战一触即发。孙膑见到魏军凶猛无比,敌我力量太悬殊,便告诉田忌要用计策。

    孙膑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而与此同时,孙膑命令士兵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

    跟孙膑有着私人恩怨的魏国大将庞涓,看到这一幕喜不自禁,觉得这齐军也不过如此,这么多逃兵,他便亲自率领骑兵连夜追赶,等到了马陵,他看到地势险恶也毫不在意,觉得再加把劲儿就能追上齐军。

    殊不知,齐军哪里在前面,而是在他们身边,全都埋伏在山坡之上。当庞涓率军前进时看到一颗大树被剥了树皮,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顿时大呼中计,然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

    冒险是可以的,怕的是我们被求胜心切蒙蔽了思考,对事情考虑得不完全而导致失败。有时候,一次溃败就会让我们翻不了身,所以很多险不能冒。求胜心切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人都想要赢,想要获得最终的胜利,然而胜利并不是你着急就能够“急”来的,它需要满足很多的条件。

    有一些急性子总觉得胜利几乎是囊中之物,就差放在自己兜里了,于是就特别着急,为了能够早一天获取胜利,就想要冒一些险,通过这种方法提早胜利。殊不知正是这种心理常常让自己满盘皆输。

    公元221年,刘备想要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他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的劝谏,决意伐吴,并亲统大军沿江东进。

    孙权与曹魏结盟,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应战蜀军。刘备求胜心切,派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随后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安营扎寨,并频繁骚扰吴军,陆逊下令耐心防御,坚守不出,使得两军相持半年之久。

    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蜀军水土不服,无法速战速决,士气日渐低落。蜀水军又转移到陆地,更是失去了优势,再加上战线过长,也不利于运转补给。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依然不撤军。

    而吴军陆逊则命令将士拿着干草,用火攻的方式攻破蜀营,火烧连营几十余寨,令蜀军死伤惨重,刘备败退到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趁机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谓损失惨重。

    求胜心切往往会让人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露出明显的破绽,这很容易使自己的努力功亏一篑,这种冒险说得不好听一些,其实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那么,我们做事时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在即将胜利的时候,要格外保持清晰的头脑,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能放松警惕,越是接近胜利越不能着急,当我们对事情有十足的把握之后,经过周密分析和安排,是可以进行冒险的,当然这不叫冒险,这叫运筹帷幄。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当面临是否冒险的抉择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冒险之前尽量做好详细周密的规划,提前找好担保,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

    不浮不躁,不争不抢

    《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人要像水一样不争不抢,然而在当今社会下,“争抢”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态度,大有一种“再不抢就没了”的感觉。但生活不是这样的,你再怎么争,怎么抢都没有太多作用,甚至在有的时候还会伤害我们自己。

    赵小姐在一个下午出去逛街,她转了好多家商场,买了挺多东西,用手拎着往家走。在一个十字路口,赵小姐发现绿灯闪了几下,马上就要结束了。

    赵小姐非常着急,她双手提着袋子,便跑了起来,她急切的心情使她忘记了自己还穿着高跟鞋呢!结果跑到一半的时候,轻微地崴了一下脚,赵小姐的脚部传来一阵痛感。她再一抬头,发现已经是红灯了,意味着身旁的车要启动了,而她自己正站在马路中央。

    不过那辆车倒还没动,示意让赵小姐赶紧走,赵小姐再次跑起来,就差几步就到人行道时,被一辆突如其来的电动车给刮到了,赵小姐跌倒在地,倒是没受伤,只是新买的衣服散落一地,样子十分狼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年纪轻轻便成为江东大都督,执掌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兵马,可谓少年得志,赤壁之战统帅吴蜀联军大败曹魏,风头一时无两,但就因为争强好胜,与诸葛亮斗气,被诸葛亮“三气”,最后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在为人处世的竞争当中,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会感到茫然。很多东西你争到了,但是最后却觉得不值,而且很多东西不是你去争就能得来的。有时候当你跳出竞争的小圈子来,会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更大的竞争圈子里边。

    马季先生曾有一段经典相声《五官争功》,里面的“鼻子”“眼睛”“耳朵”“嘴”都对主人发牢骚,都说自己的功劳是最大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何其之多,有很多人无论干什么都要争一争,耐不住性子而争功,做什么都不甘人后,有人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要在路上“争风吃醋”,不甘心被落在后面,总要加快速度去超越对方,这种行为是十分危险的。

    除此之外还有争位置,这主要表现在插队问题上。有的人好像特别赶时间,就随意插队,这也是不良争抢的一种表现。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有这样一首诗:“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封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人心总是不知道满足的,随着这种争抢心态的扩大,人是会变本加厉的,争抢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不仅带给自己痛苦,而且也带给别人痛苦。所以,我们要像水一样,与物无争,与世不争。

    王强名校毕业,成绩优秀,能力出众,他刚到一个新单位工作,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还处处帮助同事。

    可他渐渐发现,同事们个个都疏远他,部门主管也时常刁难他,这让他感觉压力很大。后来听到同事在背后的“议论”才意识到,自己在他们眼里是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好胜的人。同事们都说他是在给自己争功。

    王强对此很郁闷,他觉得是自己这帮同事太没有水平了,从此更加努力工作,有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自然功劳也都归了他。

    突然某一天,领导找王强谈话,领导说道:“王强啊,你是不是跟同事关系不太好,大家都反应你好大喜功。”王强很惭愧,跟领导道了歉,可是王强越发地觉得公司很别扭,没多久就辞了职。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呢?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种“不争心”。这里所说的不争,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有原则地把欲望控制在“知足”之内,根据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资源来表现自己,协调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争强好胜的人往往过得不快乐,因为他们忘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快乐的秘密。我们要不烦不躁,不争不抢,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