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正能量-脾气会小一点,微笑会多一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人们总是被各种看不见的枷锁禁锢着无法释怀,这一生就会活得很累。凡事斤斤计较只会给人带来烦恼,美事反为不美,好事反为不好。一个人的生活如果能自在随意一些,没有那么多的计较,生活也许会更美好。

    聪明而智慧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计较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顺乎自然,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摆脱世俗的束缚,跳出世俗的价值观,人生自然多了许多的欢乐。

    做人应多一些包容和豁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极尽包容;自然万物,总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作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来说,同样不可太较真、对人对物要求太高,不必凡事都要争个明白,人生的大境界也应该是集众所长、和谐共存。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都想争个明白,无论什么都看不惯,身边的人没一个能容得下,无异于孤立自己、远离人群,造成自己与他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局面,使自己陷于被动。

    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出现矛盾实在是在所难免。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异,小矛盾先忍,不过分与人争执,这样不但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缓和紧张的气氛,而且一些难题、冲突往往也会因此迎刃而解。

    人们喜欢为了一些鸡毛蒜皮不重要的事物争执不休。这样做其实是在徒然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结果往往是把自己推入了错误的深渊,自己惩罚自己。为小事生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还会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化。这其中的奥秘有人明白,有人却不得知,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各种事物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不同人的眼中所展示出来的是不同的形态。当我们因为某物或者某事发生争执甚至大动干戈时,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可争论的后果却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很多事情根本没必要非要分个明白。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于是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见孔子评自己错了,只好老老实实地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然而,颜回对孔子的评判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清楚。

    孔子看出了他的不满,说:“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颜回恍然大悟,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事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一面肉眼看起来很平的镜子,在高倍放大镜下,也会显出凹凸不平;肉眼看来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可怕的细菌。人世间的东西有时是不需要太明白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没必要去争,更没必要非得分个清楚明白,自己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事都想争个明白,就不能容人。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有理不饶人,无理辩三分,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有时候,把一件事弄得过于明白了反而会伤害到别人,这样就会使自己失去伙伴和朋友。

    追求完美虽然有时会使一个人得到更优秀的成绩,但却有它的弊端,比如:它会令一个人神经非常紧张,有时连普通水平都难以发挥;有时往往不惜冒险而犯错;不敢尝试新的东西;失去生活的乐趣;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以致因为吹毛求疵而引起别人反感。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但当他拿回家里后,发现珍珠上有个小黑点。就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就想把这个小黑点去掉,使珍珠变得完美无缺,成为无价之宝。于是,渔夫便开始尝试除去污点,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剥掉一层,黑点还在;剥到最后,黑点没有了,可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着和渔夫一样的贪心和愚蠢。人们一味地追求完美,以致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十分苛求,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做人不要太较真,更不要认死理。其实,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世界和人生。世界和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生命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事事处处完美,而在于看到不足之后能坦然地面对、理性地追求。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不少场合,你不能太认真,更不能较真。相反,避开风头和锋芒或反其道而行之,矛盾反而会迎刃而解,气氛会随之改变,达到新的和谐。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凡事从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有时候缺陷也是一种美。好多时候不是别人让我们失望,而是我们自己让自己失望。有些东西本身不是完美的,如果我们以自己的意识赋予了它完美,结果注定是要令我们自己失望的。所以,我们不要苛刻和计较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应该是完美的,让自己的情绪中多一些包容和豁达,也许会得到更多的惊喜。

    为小事生气是在伤害自己

    在复杂的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摩擦。古人云:“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生活中因为诸多原因而生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生气之后,不仅于事无补,而且经常是越来越糟。只要不触及忍让的底线,大可不必睚眦必报、一决雌雄。如果一个人总爱生一些闲气,就必然会被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困扰着,导致自己情绪失控,其实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英国著名作家狄斯累利说:“生命如此短暂,不能只顾小事。”法国作家莫鲁瓦也曾作过进一步的阐述:“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不,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这种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代继承下去。要知道,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生气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习惯,是对挫折、被侵犯以及不合理对待的反应。虽然没有人愿意生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会为小事而生气。人之所以会生气,主要是外在环境的刺激,平凡人皆会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人或环境而生气。但是,易怒的人最大的特点便是冲动,喜欢生气、为小事抓狂的人容易做出没有经过审慎判断的事,所以总是让别人有机可乘。

    一个有心机的人不为小事而生气,因为他知道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愚蠢行为。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才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利用自己的理智,将自己的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才会活的更开心、更有意义。

    在科罗拉多河畔的一个山坡上,有一株死去的大树。据生物学家预算,这株大树屹立在那儿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当初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登陆时它已存在。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巍然耸立在山上,不曾畏惧过一切强暴,曾先后遭受过14次雷电的袭击;四个多世纪以来无数次的雪崩和风暴它都傲然挺过了,然而在一群很不起眼的昆虫的攻击下,它却倒下了!

    这些昆虫穿透它的树皮,蛀空它的树心,用它们微弱的、然而不间断的进攻最终彻底瓦解了它的战斗力。一株参天大树,一株几百年来雷电劈不死、飓风刮不倒、任何东西摧毁不了的大树,终于被一群小得可怜的、我们用手指头轻轻一压便会成烂泥的虫子征服了。

    人类虽然同样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暴雷电的袭击,但却很难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对自己身心和情绪的侵蚀,最终让我们失去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灵。

    在《佛蒙特州基普林的家庭之争》一书中,像英国著名作家拉迪亚德·基普林这样的非凡人物,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造成家族之间不和。

    基普林跟佛蒙州的一个名叫卡罗琳·巴勒斯蒂的姑娘结婚后,在布拉特利博罗市修建了一幢非常漂亮的房子,然后搬到那儿住下来度过他的垂暮之年。他的大舅子比特·巴勒斯蒂曾经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后来,基普林买下了巴勒斯蒂一块地皮,并互相约定:巴勒斯蒂有权收割这块地上的青草,而当巴勒斯蒂发现基普林正在把这块草地改建成花园时,便当即对于这种破坏约定的行为出言不逊,基普林也毫不示弱,于是,这块草地之争便让两个朋友之间结下了冤仇。

    几天之后,骑着自行车的基普林被他大舅子巴勒斯蒂的双套马车挡住了去路,后者并且硬要基普林让路。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被激怒了的基普林丧失了理智,发誓要到法院去告他的大舅子,一场耸人听闻的案子就这样发生了。新闻记者们从各大城市向布拉特利博罗蜂拥而至,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

    后来,基普林不得不按照法庭宣判和自己的妻子永远离开他在美国的这幢住宅!就因为这么一点区区小事,基普林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怨恨和痛苦。

    作者在书中写道:“要是你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不管他人如何有负于你就好了!”

    两千多年前的古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曾说过:“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小事了!”这一警言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人们。生命如此短暂,如果我们将精力都花在小事上,简直就是在浪费宝贵的生命!

    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能够很好地用理智驾驭情感,从不把宝贵的生命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小事上。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只有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才会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在纷乱复杂的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够尽美,不可能件件都很顺心,不尽如人意的事总会发生。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用不着大动肝火。面对那些不值得生气的小事,用微笑去面对往往会得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微笑是豁达,是宽容,不仅能化干戈为玉帛,还能保持自己情绪的平和宁静,让自己免遭怒气的伤害。所以,做人应当想开一点,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小事情伤神费力。

    小不忍则乱大谋

    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很多人的情绪表现得比较急躁和狂乱,很容易为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而争得不可开交。然而,争了半天除了生了一肚子气,什么好处也没有落着。因此,与其为那些小事伤透脑筋,还不如顺其自然,不做计较,不理会它,自然就相安无事了,这样的日子会过得清静。

    卢瑟福曾说:“再没有比那些只顾自己鼻尖底下一点事情的人更可悲了。”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烦心的小事,如果一一计较,我们每个人就会有生不完的气。而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住自己所有的情绪与行为,不会像野马那样为一点小事抓狂。

    生活中易上火的人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很在意,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他就会耿耿于怀,把事情尽量往坏处想,结果就是把事情越想越坏,越来越气,终至怒气冲天。经常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修养,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得更加强大,才能自如地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不去为一些不值得生气的事情而生气。

    一位妇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虽然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却总是不能克制自己,于是就去请求一位高僧指点。

    听了她的讲述后,高僧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然后落锁而去。妇人一看自己被高僧晾在这里了,气得破口大骂。但是,任凭她怎么骂,高僧也不理会。这时妇人只好哀求高僧放自己出去,而高僧仍然不理不睬。直到妇人沉默了,高僧才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恨自己瞎了眼,跑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

    “为什么?”

    “气也没办法啊!”

    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笑道:“你还知道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生活中人们不快乐,常生气,有烦恼,常常是因为做事太计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来目的。气就像泼出去的茶水,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变得无影无踪。我们在生活中为琐事生气,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因此,与其在这些小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为自己的远大目标而认真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小事而耽误自己的前途。常常为一点点小事而抓狂的人,往往没有镇定的心态,而这样的人则很容易一时冲动,因小失大,甚至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令人不快的事,在不快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以不同的心态来对待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以平和的心态坚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为计较生活的琐细而拒绝平凡的生活,不为计较名利的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带给自己的可能就是坦途。能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而不会为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无谓痛苦,拥有这样的心态,你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快乐而富足。

    太较真的人是在为自己设置障碍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太较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做人在总体上、大方向上讲原则、讲规矩是应该的,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条件下灵活变通。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地认真,不仅容易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而且也会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被动受阻。

    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和情绪不对的时候,如果当时不加以控制,让自己陷入一种气愤的状态中,最后受伤的总是自己。曾经有位哲人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跟世界较真,跟自己较真呢?要知道,只有生活在一种不较真的状态下,保持心态的平和,才能够延展生命的快乐。

    美国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年轻的时候也曾犯过小错误。在一次宴会上,坐在卡耐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先生甚至提到这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因为他确切地知道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卡耐基当场纠正了那位先生的错误,让人家一时下不来台。于是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就坐在他的身边。葛孟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之口。”“是的,当然。”

    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为了那么一点小事就和别人较起劲来,值得吗?再说,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而说出实话得罪他呢?”

    一个人如果做事太较真了,就会给人一种固执、死板、不灵活的感觉。处事太较真了,就会锱铢必较,凡事都要争个输赢;对朋友太较真了,就会遭人厌烦,以至于闹个不欢而散和悔不当初;对工作太较真了,才有了待遇不公平时的抱怨。棱角太分明,事事太较真,就会处处摩擦受阻。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照顾到了对方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而是为了体现为人的大度。

    太较真的人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对什么都容不下,只有看自己才是最顺眼的,这类人总是过分地喜欢把一件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对待什么事情都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这样的人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实,藏巧露拙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保护策略,而生活中很多人恰恰缺少的也是这种品质。

    “认真”是需要我们去仔细权衡的。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较真常会得罪人,给自己多设置一个障碍。鸡毛蒜皮的烦琐无须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须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要想真正做到不较真,有容人之量,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有良好的修养,更需要善解人意,凡事都能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活得潇洒轻松。

    当然,不较真也不是一味地姑息迁就、丧失原则,而是要讲究方法,巧妙转换,以谋略胜之,这样才能够在不经意间抓住有利时机达到双赢。学习与每一个人融洽相处,表现出你的诚意、你的随和、你的善良,让自己多一份体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那么,你的生活就会非常和谐。

    在生活中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自己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中获得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快乐。不要跟自己太较真,让自己拥有容忍的胸襟、沉默的气量,这也是糊涂中的智慧学,是细水长流、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

    发牢骚不如反躬自省

    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说:谁掌控了情绪,谁就能掌控一切。人毕竟是有感情、有欲望的,当一个人灰心气馁、遇到不满意的事情的时候发点牢骚倒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骚满腹,不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只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点不正常了。

    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心里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没等住持问便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对待世事都持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才不能安于现状,一味抱怨。而他的抱怨,也让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人在不如意时总会有抑郁不平的宣泄,可“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与其人人都无所顾忌地乱丢“垃圾”,不如把发在牢骚上的精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让思想跃上新的高度,探寻适合自己人生的坐标。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因为抱有的心态不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如果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换个角度,相信人的心情会一下子好起来。事物在一个人心中的好坏,决定于此人的心态,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谓“以我观外物,外物皆着我色”。牢骚满腹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情,让乐观主宰自己,心情肯定会一下子好起来。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意思是说:只要遇到想发牢骚的时候,就反躬自问;我是不是真有什么毛病以致心中这样的不平静?下狠心自我反省,下决心戒除不足。心平气和谦虚恭谨,不只是可以早得功名,而且始终保持这种平和的心境,还可以消灾减病。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面对现实生活中暂时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我们不能像裁判员、检察官那样居高临下地评判、抨击和指责别人,而应当看到自己的责任,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勇气来。满腹牢骚,不仅于事无补,有时反而会陡生祸乱。因此,有什么不满之事,切忌滥发牢骚,冷静下来,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它,才是最好的办法。反之,则不仅可能会使事情越弄越糟,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生活当中,有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多地发泄自己的牢骚情绪,说明他们的心理弹性空间小,对逆境缺乏合理的认知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很容易就产生挫折感以及失望和痛苦的情绪。发牢骚的人也许是想通过倾诉获得别人的安慰和帮助,但是,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只能宣告自己是个失败者,让他人反感。

    泰戈尔说过:“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发牢骚,主要是发泄“怨气”,遇事总往坏处想、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是精神颓废、思想空虚的结果。现实既然如此,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不能只知发牢骚,否则,如果在牢骚中错过了人生正点的班车,那又将会在抱怨中错过下一次坐正点班车的机会。

    动辄发怒绝不是勇敢者的表现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取决于这些事物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对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人们会趋向这些事物,产生积极情绪。反之,对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不良情绪。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像暴风骤雨一样来得猛,去得快,但在短时间里会有较强的紧张情绪和行为反应。有的人爱发脾气,容易愤怒,稍不如意,便火冒三丈。人发怒时极易丧失理智,轻则出言不逊,影响人际关系;重则伤人毁物,有时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事后追悔莫及。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生气是一种很自然的情绪反应。没有人能在一生中不生气;只是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对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发怒有时并不解决问题,即使能解决问题,也是既伤己又伤人,还会让自己置身于被动的境地。遇事时要冷静,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我们生气时,可以决定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愤怒,我们可以选择摔东西,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平静地把愤怒处理掉。与其胡乱发怒,不如以成熟的方式将愤怒控制住,或者化解于无形。不然,凭着怒火办事,我们往往做出不理智的事来,到头来追悔莫及。

    法国作家莫鲁瓦曾说:“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因无聊琐事的纠缠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

    的确,愤怒会变成一种习惯,是一个人经历挫折的一种后天性反应。愤怒达到极点时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当一个人大发怒火时,他往往只考虑使他发火的这件事,认识范围为发怒的对象所局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难以全面考虑问题和慎重权衡利弊得失,容易轻率从事。兵法上的“激将法”,就是专门想法激怒对方,从而使对方犯错误。一个人只要被激怒,当其怒火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冷静和理智就将失掉,全面考虑问题就成为不可能。

    像所有的情绪一样,愤怒只是感情的一种。人在关键时刻是不可以让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你会为此付出代价。所以,我们应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对待生气。这首先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思考,正视问题。因为你发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认识到我们从愤怒中带来的每一个打击,最终必然落到我们自己身上,即使你大发脾气,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遇事不生气,首先要制怒。我们应该放松精神,理智分析。当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精神要放松,客观而理智地分析问题。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它会破坏愉快乐观的心境,容易使人陷入连绵不断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整天心情烦躁,愤慨不平。怒火的滋长,也标志着对情绪的失控,一个怒火中烧的人犹如着了火的汽油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当你发觉别人对你的能力估量不像你自己所估量的一样时,不要确定错误必在别人。如果你这样想,将会以为有些人在联合起来对付你,想贬低你的价值,这些想法实为不快乐的根源之一。认清自己的价值并承认它并不像你所想像的或希望的那么高,这种承认当然不好受,但是它很快就会过去,待这种痛苦过去后,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条康庄的快乐之道。”

    在一些小事情上发怒,不是有力量的表现,恰恰相反,发怒不过表现了一个人的软弱无能罢了。易怒的人不能平心静气地、理智地克服摆在面前的问题和困难,却只会徒劳无益地怒火中烧,只是一种无能的标志,绝不是勇敢的表现。

    时时以微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位哲人曾说过:“你来到人世间,要想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应该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怀。”英国诗人作家萨克雷曾经提醒我们:“最高级的社交外衣,就是精神奕奕,而且满脸笑容。”微笑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自信的标志,微笑代表着友善、真诚、快乐,面带微笑的人永远受人欣赏、欢迎。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以微笑开始,那么我们的一生都将过得快乐美好。

    微笑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法宝。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不管你在做什么,都要永远记住:简单的一个微笑可以瞬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真诚的笑会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会使人解除心灵上的戒备。如果我们对别人露出微笑,只要他跟你没有深仇大恨,那么他也会回以一个温暖的表示。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一个可以分享的微笑,面带微笑,也可以使你和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深刻的交流,让自己摆脱坏情绪的困扰。

    微笑是天底下最美的表情,因为微笑代表着友善、真诚、快乐,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表情,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健康情绪。所以,我们要养成微笑的好习惯,只要有微笑,即使你不化妆也是一个极其漂亮的人。

    微笑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不仅体现在穿着打扮、社会地位中,还体现在他的一颦一笑中。人们都将永远保持微笑的人视为优雅而有修养的人。如果你一直保持微笑,就能掌控局面。用微笑缓解对方的刺激,以微笑化解对方的攻势,从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摆脱窘境。面带微笑的人永远受人欣赏、欢迎。

    人这种高级动物是有情感的,笑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本能。真诚的微笑不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影响他人的情绪和态度。的确,微笑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不仅可以影响自己也能感染他人,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

    当你跟朋友吵了一架之后,忽然有一天见面时,你若是不计前嫌地给他送去一个真诚的微笑,之前的愁云自然烟消云散。对方再还你一个友善的微笑,双方一定可以和好如初。倘若双方见面时,你摆着一副“苦瓜脸”,矛盾不但不能化解,反而还有激化的可能。对方会认为你心胸狭窄、不懂礼貌。与人交往时,不妨保持微笑,那是联络双方感情最有力的工具。只要你笑得真诚,笑得和善就能叩开他人的心扉,感受到真情的美好。

    幸福来自微笑,健康来自微笑。微笑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们必须养成微笑的好习惯,才能为生活增添色彩。微笑能使你在交际中游刃有余。在社交活动中,微笑是最美的礼仪。它不仅可以使人变得妩媚动人、可亲可敬,还相当于投资一个高利润、低成本、无风险的项目。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别人的微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养成微笑的好习惯,真正做到经常以亲切的微笑对待他人的人并不多。

    微笑可以缓解气氛、增进感情、促进交流。不管在商务交流中,还是在职场交往中,或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微笑已经成为代表和平、友好、关怀、问候的信号。有了微笑,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可能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有了微笑,相互憎恶的仇人可能成为至交;有了微笑,感叹世态炎凉的人可能会感觉到爱的温馨。

    林肯说:“大部分人只要下定决心,就能获得快乐。”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人都是乐观、豁达、心地坦然的。他们淡泊名利,善于享受真正的生活,善于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无穷快乐。他们之所以总是充满着幸福和快乐,也许正是由于他们从不抱怨命运,而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那富有的心灵总是充满着创造的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霍特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气消沉。他通常应付情绪低落的办法是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但这天他要和上司举行重要会议,所以决定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他惊奇的是,不久他发现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新原理:装着有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时较为快乐。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停留在一种状态,无论我们品尝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哪一种味道,都是一种上天的恩赐,没有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路上,关键是拥有一种洒脱的魄力,能够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生活的急转弯出现时,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积极的人生观,或许很容易一蹶不振。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泣,它也会给你摆出苦脸;你对它微笑,它便会对你展开笑脸。所以无论多苦,我们都要尝试着给生活一个微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放下过去的包袱,面带微笑走上新的征途,才能尽快突破自己所遭遇的困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