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正能量-换个角度,想得开还放得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人生所面临的诱惑太多,如果在众多的诱惑中迷失,以至于“心为形役”,生活中就会失去快乐。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世间的事情,便会不同的感受。任何事情都是由“好”与“坏”两个对立面构成,当它反射到我们心灵镜面上的时候,由于夹杂了许多我们的主观臆想,“好”与“坏”往往会有一些偏差或谬误。所以人生在世还要总纠结在某个阴暗的角落,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往往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背对阳光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影子。

    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整个世界,适时放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人的一生当中,有时候也会因为失去反而更有韵味,而对自己的一切都不愿松手的人,可能到最后失去的更多。无法抗拒诱惑的人,往往会失去自己的目标。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握住,从而抓住更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人生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换一个角度看生活世界就会变得无限宽大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世间的事情,便会不同的感受。任何事情都是由“好”与“坏”两个对立面构成,当它反射到我们心灵镜面上的时候,由于夹杂了许多我们的主观臆想,“好”与“坏”往往会有一些偏差或谬误。所以人生在世还要总纠结在某个阴暗的角落,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往往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背对阳光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影子。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同样一件事情,但因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让我们凡事多往好处想,以致少生烦恼、苦闷,而多有喜乐、平安。

    即使是在同样的境遇,同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人幸福,有人则不幸。因为所谓幸与不幸,其实只是人的看法而已。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其愁苦自怨,生气不已,倒不如换个角度,转变一下心情。一般说来,感到幸福的人,通常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事物;感到不幸的人,通常都抱着悲观的态度。

    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不如意,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坎坷,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面对它们。换一种角度看人生,换一种角度看生活,换一种角度看世界,以一颗乐观、平和、进取的心去面对生活,挫折与坎坷就会成为我们成功道路上的阶梯,成为我们攀登高峰的垫脚石。

    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眼里有问题的地方,在别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所以,为一些无谓的心理障碍伤脑筋是很不划算的。及时转换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积极地表现出自己健康开朗的一面,我们面前的问题也会变得让人乐观。

    两个水桶一同被吊在井口上。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起来似乎闷闷不乐,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吗?”另一个回答:“唉,我常在想,这真是一场徒劳,好没意思。常常是这样,才重新装满,随即又空着下来。”第一个水桶说:“啊,原来是这样。我倒不觉得如此。我一直是这样想:我们空空地来,装得满满地回去!”

    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唐;也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乐趣。

    当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实现时,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人生。换个角度,便会产生另一种哲学,另一种处事观。转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无限宽大。

    人生的旅途中,时而会有一些枯叶凋零,乘风远航的生活也会有桅杆折断的一瞬。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我们从中不仅能品尝失败的痛苦与迷惘,同时,也享受着收获与快乐。只要我们善于总结跌倒的原因,坚定生活的勇气,勇于告别迷惘的昨天,才能拥抱美好的今天,进而微笑着面对明天,不管是从辉煌的成功中走出,还是在失败中奋起,对人生目标的执著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用豁达的心胸看待事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克蒂塔有句名言:“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来自于依赖,而是来自于对外界运行规律的追求。”我们往往左右不了外部的世界,然而,我们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心态。凡事看开一点,用豁达的心胸看待事物,才能走出自我设限的框框,心情就会开朗。其实,很多生气的根源都是起因于自己的想法,假如我们不把它放在心上,就不会轻易受别人的影响。把握住了自己的心态,也就拥有了一个美丽而安宁的精神世界。

    凡事想得开,换一种思维,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一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同样的事,不同的态度,不同地对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原因就是心态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一个人考虑得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圈套里。生活中的“想得开”者,会适时地做自我调整、自省自励;“想不开”者,则怨天尤人,自我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苦闷之中,还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

    《孔子家语》里记载着一个故事:有一天,楚王外出游玩,不小心丢了他的弓,于是他手下的人要去找。楚王说:“不必了,弓掉了,但总会有人捡到,不管是谁,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再去找?”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道:“可惜呀,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呀!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会有人捡到,又何必计较是否楚国人呢?”

    孔子的“人遗弓,人得之”理论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对于得到利益时都会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失去利益时则会心情沮丧,愤愤不平之色流露于外,而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取的。所谓“想得开”,就是要善于变换角度,从宽远的方向去想问题。再说,世上的事情都是利弊相伴,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反之亦然。得到固然令人感到欣喜,但当我们得到的时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于是在得到中失去了期盼;而失去虽然令人感到伤感,但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拥有就不再是拥有了,于是在失去中得到了怀念。

    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可以决定他是否快乐。一个人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面对个人的进退荣辱、成败得失,就不会将自己的精力沉湎于外在的强大诱惑,不会将眼睛仅仅盯在眼前的蝇头小利上,不会将情趣简化为对功名利禄的病态追求,更不会因“明知不能而为之”的东西将自己搞得患得患失、劳心伤神。如果我们懂得时刻把注意力盯在与别人友好和善上,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联起来,由一件想到另一件,就可以逐步排遣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的情绪。

    莎士比亚曾说过:“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的损失而哀叹,却情愿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想得开”,不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为雅致;不以自甘堕落、满不在乎为清高。在任何境况、任何痛苦面前,既不把名利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决不失去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对身边的美的细心品味。

    一天,买了新车的詹蒂斯和太太一起开着新车回到休斯敦的老家,和祖母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并且一直逗留到最后一分钟才肯走,等他们到家时已经很晚了。这时由于人困马乏,他们将车一停,连东西也没拿下来就进屋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打开前门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子不翼而飞了。报警后不久,詹蒂斯太太不断给警局打电话催问结果,但每次得到的都是令她失望的消息。

    一整天毫无消息的折磨使詹蒂斯太太渐渐变得更加烦恼和焦躁不安,特别是当她不断地想起车子里放了多少东西时——他们的衣服、结婚相册、詹蒂斯的皮夹和支票本,没有这些东西他们也能活得下去,但这些东西在那时似乎变得更重要了。充满挫折感与焦虑的妻子问詹蒂斯:“我们的新车和东西都丢掉了,你难道一点儿都不急吗?”

    詹蒂斯看着她,说:“亲爱的,我们可以因丢了车而烦恼,也可以因丢了车而快乐。何不看开点,现在我选择让自己快乐。”

    几天后,他们的车找回来了,虽然车上的东西丢了,车子的损坏也超过了3000美元,但毕竟一周之内就可以修好。又过了一周之后,詹蒂斯夫妇又恢复了往常一样的生活,丢车事件似乎对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却给了他们一个对人生有益的警示。

    凡事想得开,能使人从困境中得以解脱,叫人活得轻松愉快;凡事想得开,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懂得“退一步想”。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事既已成,无可挽回,与其纠缠于忧虑、烦恼之中,还不如进行自我安慰,尽早解脱出来。

    抛弃消极悲观的情绪,选择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做快乐的主人。“想得开”是一个超越个人“小我”而投入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之中的通达大度,是“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的拼搏进取,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安之若素、水波不兴。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正显示了一个人的定力与操守和大智大勇。

    生活中虽难免有黯淡的时候,但总有阳光、总有明媚和动人的时刻,阴郁的日子终会过去,重现的阳光将会更加灿烂!凡事想不开,或总往坏处想,就是芝麻大的小事儿,也会看得比磨盘还大,非要闹个人仰马翻、弄个三长两短不可。而凡事想得开,或常往好处想,便没有攀不过去的高山、趟不过去的大河,它能使我们在软弱时变得坚强、在颓丧时变得振作、在痛苦时变得愉快、在忧郁时变得开朗……

    人的欲望不可太强,期望不宜过高,凡事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凡事想得开,就要善于朝前看,朝好处想,不要被眼前的悲伤和失意所缠绕,不要总是悔恨和叹息,不要把有限的精力都用在使自己失望的事上面,而应该相信明天会更好;凡事想得开,就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己之优比人之劣。

    当我们遇到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转换自己的情绪。多肯定自己的成就,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都值得我们肯定;通过肯定自己来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树立信心;同时要求自己凡事想得开,做到淡泊为怀,知足常乐,我们就一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一切烦恼远离我们。

    想像美好才能充满希望

    鲁迅先生曾说过:“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生活中,有的人焦虑、烦躁,坏情绪一箩筐。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多大的挫折或困难,而往往因为自己自寻烦恼,才让自己的心情也变得不好。所以说,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坎坷,都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只要生命存在,希望就存在。

    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无限的。当我们开车通过路口正好遇到红灯时,是抱怨“只差几秒就过去了”还是觉得“这样挺好,等绿灯亮了,我可以第一个通过路口”,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心态,而这两种不同心态带给我们的人生体验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要想让自己拥有光明的人生,就不能放弃希望。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点信心。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就没有时间将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叹息和悲哀上。

    事情都有“好”、“坏”之分,尤其当它反射到我们的心理时,由于夹杂了主观臆断的因素,我们心中的“好”与“坏”也就偏离了原来的真实本质。所以懂得如何乐观面对人生的人,遇事从不会只看消极的一面。想要拥有积极快乐的态度,首先就要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

    在自然环境良好的非洲国家赞比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一大群猴子甚至在总统府安了家,于是总统办公时总能透过窗子看它们在树间玩耍嬉戏。一天,鲁皮亚·班达总统正在办公室外召开露天新闻发布会时,突然感到座椅上方的树上有什么东西落在他身上,仔细一看,原来竟是一只在树上玩耍的猴子撒的尿。

    缓过神来后,班达幽默地说:“都尿到我衣服上了!也许,这是对我的祝福吧!”他的这番话,把记者们都逗乐了。这么一笑,现场那种令人难堪的气氛立即被化解了。后来,善于借题发挥的记者们从发生在总统身上的趣闻大做文章,刻画了班达总统机智、幽默、平易近人的正面形象。

    很多人之所以难以走出自己的坏情绪,就是喜欢自寻烦恼,他们看事情往往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有时候甚至还没有将事情弄清楚,就开始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结果,越想越伤心,终于让自己崩溃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将事情想得很糟,什么事都往最坏的方向想,难免情绪就会产生波动,坏情绪就会占据你的内心。

    一对在野外探险的夫妻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上,突然,女人感觉自己的脚被什么东西螫了一下,并且很痛。低头看时,发现脚背上有一个红点,很快又鼓起了一个肿包。她突然想到人们说过这个山上有一种剧毒的眼镜蛇,一旦被它咬中,性命就会危在旦夕。

    想到这里,女人不仅感觉到疼痛在加剧,而且瞬间传遍了自己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这时,女人断定自己一定是被毒蛇咬了,于是绝望地哀求男人立即背自己下山求救。

    尽管野外生存经验丰富的男人在仔细查看了她脚上的肿包后,认为这不是毒蛇咬的,但女人却对自己的男人感到失望,认为他是见死不救,于是不依不饶地闹了起来,男人只好急忙背她下山。在医院里,经过医生们认真检查,发现她脚上的脓包只不过是被黄蜂蜇了一下,根本不是什么毒蛇咬的。女人这才知道,自己要死要活地折腾,原来是虚惊一场。

    凡事往坏处想,容易导致一个人悲观绝望,而一个人一旦产生绝望情绪,则往往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绝望情绪的快速漫延,有人容易情绪失控,大致就是与此有关。

    卢梭曾说过:“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折磨,惧怕不测,那么他的人生就只剩下‘逃避’二字。”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像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一样,把事情往好的地方想无疑是个很好的自我调节的好方法。当一个人对事物悲观形成了习惯,要想改变是很难的。自己如果没有意识到悲观情绪对自己的危害性想要改变则更是难上加难。只有坚持遇事往好的方面想或是想高兴的事,屏蔽悲观情绪的干扰,才会让人慢慢变得乐观起来。

    凡事多往好处想想,可使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而不是总被乌云遮住。凡事多往好处想,可使我们思维正确,而不是钻进死胡同,思路狭隘。凡事多往好处想既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情绪的一种调节方式。心理学家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运用“心临美境”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摆脱坏心情。

    吃亏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大气

    生活给予每个人的回报都是相对公平的,得到多少与付出多少也会成正比。暂时的失去,也会让我们在未来赢得更多、更大的回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说“吃亏是福”,可是现在真正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学问的人并不多。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都是不愿意自己吃亏的,容不得自己有一丁点的损失,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而不注重长远利益。吃亏不仅是一种福气,还蕴藏着做人处世的大道理。真正的智者,看的则是长远的利益,而不是执著于眼前的祸福吉凶。他们不仅会在“吃亏”的时候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更懂得如何主动吃亏,为自己未来的成功赢得筹码。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高瞻远瞩的人,懂得吃亏,敢于吃亏,因为他们心胸辽阔,他们明白把心思白白地浪费在耿耿于怀、勾心斗角、恩怨是非中是不值的。而一点小亏也不肯吃的人,最终必然会吃到大亏,甚至有可能会被逼上绝路。

    “吃亏是福”,是李嘉诚待人处世的原则之一。他说过:“有时看似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不计较吃亏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好的品行虽然没有直接的价值,却有间接的价值,总有一天它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收获。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由于待士十分诚恳,为报答孟尝君的礼遇,一个叫冯谖的落魄人投到他的门下并忠心为他效力。

    有一次,冯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到其封地薛邑去讨债,但不知将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冯谖到了薛邑后,听说孟尝君的使者来了,生活十分穷困的百姓均有怨言。冯谖把邑中百姓召集起来,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了,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把债券销毁,从今以后再不偿还。”说着,便把债券全烧了。薛邑的百姓没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人人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何物,冯谖如实回答,孟尝君大为不悦。冯谖对他说:“你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过了几年,孟尝君被人谗谮而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倾城而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终于体会到了冯谖“市义”的苦心。

    没有人喜欢占便宜的人,因为他们总是盯着他看到的利益,总想占为己有。将心比心,一个人暂时吃的一点小亏,很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给自己换来更大的回报。自己吃点儿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其实,不懂得吃亏的人越是不肯吃亏就越有吃大亏的可能,因为他在做人上已经吃了大亏,以后的路会越走越窄。

    人这一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会一帆风顺,每时每刻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坦然地面对吃亏,更是一种高尚的修养。吃亏不仅仅是简单的付出,它代表了一种宽容、一种厚道,也是面对利益得失的平和、审时度势的大气。

    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少吃眼前亏成就大事业的人。汉代开国名将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在人格尊严上吃了大亏,然而正是这极点之“亏”,使他能够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成大业。所谓保住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懂得吃眼前亏的人,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得吃眼前亏的人,就不会有事业的辉煌。

    很多人在为人处世过程中生怕自己吃亏,总觉得占到点便宜才够精明。其实,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最后不是掉入失败的深渊,就是被人唾弃。人的一生不能只占便宜不肯吃亏。那些有远见的智者,往往会通过吃点小亏而减少是非和灾难,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败。

    真正的大丈夫,能够用“眼前亏”来换取“日后益”,懂得根据环境扬长避短,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吃亏,懂得吃亏,能从“亏”中看到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长处。有时候,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吃了亏,被别人占了便宜,甚至有人因此而嘲笑我们“傻”、不够精明,明明可以争来抢来的,却让人家白白地占了便宜。其实表面上看我们是失去了小利,但实际上我们可能会因为吃亏而获得意外的收获,甚至因此避免一场大的灾难。

    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使自己从中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智慧人生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拿起和放下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拿起一些东西,放下一些东西,拿起也许仅仅需要一些蛮力或一股激情,但放下却有太多的不甘、不舍、无助和无奈。其实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自己真正应该拿起什么,应该放下什么,可偏偏很多人在拿起和放下之间徘徊不前,犹豫不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终却没有拿起该拿的,也没有放下该放的。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有的人活得轻松愉快,而有的人却觉得沉重压抑。究其原因,无非是前者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很多人宁愿承受自己肩头的重负而不愿放弃,因而常常因此而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所谓“放得下”,指的是心理状态,能够放得下的人无疑是一个豁达的人,这种人能够轻易地摆脱烦恼和纠缠,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之中,即使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也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轻松自如地面对各种状况。

    非洲土著人抓狒狒有一个绝招:他们故意在狒狒眼皮底下将其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里大的洞中,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去。等人走远了,狒狒就会欢蹦乱跳地从隐蔽之处跑出来,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很小,它的爪握成拳后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这时人只管不慌不忙地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那些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就将食物攥得越紧,爪子就越无法从洞中抽出,只得束手就擒。

    生活中很多人也像狒狒一样,见利而不见害地死不撒手,舍不得放下已经到手的利益,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利益而利令智昏或执迷不悟,最终必将招致失败。

    拿得起,它大到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战略举措,小到一个人日常举止的每一个细节。它既包括获取物质财富的绝妙策略,也包括对自我精神的完美塑造。放得下在于通达世故,使自己免遭不必要的伤害。

    人活在世,有时,你不得不去面对很多你本不愿面对的事,但为了生存的需要,你不得不如此。同样,有很多的事你必须去选择,或是你没有选择余地必须去拿起来,用你的心智与能力去承受它,拿起来的时候也许容易,也许很艰难,但在必须放下它的时候,有些人放不下来它,压在心里,成为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经过一条大河时,看到一位妇人因河水湍急不敢过河。小和尚见状低下头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而老和尚则背姑娘越过了河,然后放下姑娘,继续赶路。

    小和尚满脸疑惑,一路嘀咕着,最后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犯戒了!我们不是不能近女色吗?”

    老和尚听了叹道:“我都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还没‘放下’呢!”

    其实,在现实中有很多的人像小和尚一样,即拿不起也放不下,或者是不懂得该如何拿起,又该如何放下。“拿得起”要求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在机遇到来时能够成功应付,“放得下”则要求我们在面临困难时,不气馁堕落,甘于一时的平庸,能屈能伸彰显豪迈。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多寻找事情的真相,了解事物的本质,做到胸有成竹,才不至于患得患失,才能够明白值不值得拿起,该不该放下。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深谙世道,知道只有不争,才会拥有。在帮助越王勾践获得成功后,知道自己不能与勾践共享天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理智地选择离开,更名改姓跑到齐国,自号“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和儿子们“苦身戮力”地“耕于海畔”。由于治家有方,又善于经营,不几年就成了当地的大富翁。又由于他怜贫恤苦,仗义疏财,所以名望越来越大。

    范蠡的名声很快传到齐王那里,齐王立刻把他请进都城临淄,拜他做了相国。范蠡在相国的位置上待了两三年,感叹地说:“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

    “天道”的力量须臾间就可以让一个处于巅峰的人坠入深渊。此时的范蠡再次选择了放弃,“挂印而去”。他把钱财分给了知交好友以及在海边垦荒时的那些老乡们,自己则带着妻儿,一身布衣,悄悄地离开临淄,又在陶地隐居下来。

    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时而动。过不多久,又成了大富翁。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于是,他便自称“陶朱公”。渐渐地,陶朱公之富,名扬天下。

    范蠡自然有“争锋”的能力,可是他没有“争”,站在世界的繁华和权利的荣耀面前,范蠡从来没有迷失过,他知道如果想要平安幸福的生活,就要懂得“撒手”,因此,他能够在权高位重之前抽身而退,能够在钱财满囤之前疏散。

    人生最值得敬佩的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有句话说得好:“今天的放弃,正是为了明天的得到。”拿得起诚然可贵,然而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只有放得下,才能更好地把握住该拿得起的东西,人生才会有更精彩的结局。

    为人着想,就不容易生气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人是感性的动物,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根据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标准。当我们心怀怨气的时候,应该懂得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想,有意识地用建设性的态度对情况进行重新解释。一个人若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想一想,便会减少很多不满和抱怨,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轻松愉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平和美好。

    因为每个人在看问题的时候都容易片面、主观,尤其在一时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想问题,容易自私、片面、狭隘;但是如果我们全面地看待事物,观点就会有很大变化。为别人着想,站在双方的立场综合地考虑,会看到全面的情况,对对方的理解和同情会增加,很可能发现对方没有你开始时想的那么“坏”。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没有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扭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能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

    周末早上,柯维在乘坐纽约的地铁,车厢里,乘客都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沉思或小憩,一派平静安详的景象。这时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哗吵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柯维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也无动于衷。

    相信谁看了这种情形都会生气,全车的人似乎都挺不满,最后柯维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打扰了不少乘客,能不能请你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呆滞的目光,仿佛如梦初醒,轻声说:“是啊,我想我该设法管管他们。我们刚从医院回来,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才去世的。我已经六神无主,孩子们大概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柯维听了这话,如受电击,他彻底改变了对此事的看法。他的怒气全消,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情:“唉,您的夫人刚过世?很抱歉!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吗?”内心里同时感到了内疚。

    在许多时候,如果我们了解了对方当时的真实处境,往往就会变得同情起对方来。比如你在街上走,不小心碰了别人一下,你连声说“对不起”,但是对方还不依不饶的,于是你特别生气想和他大吵一架,可是看他愁眉苦脸的,态度恶劣,如果心里想一下:他是不是和妻子吵架了,或是有什么倒霉事发生了,就不想和他较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要有宽大的胸怀,能容纳他人。学会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甚至能够化敌为友。考虑到对方的境况,就比较容易理解对方。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对方举止粗鲁,也应该保持镇定和基本的修养,以有礼、有利、有节的方式处理局面。

    学会宽恕,没有什么不可原惊的错

    人的一生难免犯错,犯了错只表示我们是人,不代表就该承受下地狱般的折磨。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正视这种错误的存在,由错误中学习,以确保未来不会发生同样的憾事。接下来就应该获得绝对的宽恕,再下来就得把它给忘了,继续往前进。

    人的一生中犯的错误可多了,要是对每一件事深深地自责,一辈子都背着一大袋的罪恶感过活,你还能奢望自己走多远?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时,每经过一扇门,乔治都会随手把门关上。

    “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对朋友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犯错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个人遭受打击的时候,难免会格外消沉。在那一段灰色的日子里,我们会觉得自己就像拳击失败的选手,被那重重的一拳击倒在地上,头昏眼花满耳都是观众的嘲笑和满心失败的感觉。在那时候,即使我们觉得简直不想爬起来了或者已经没有力气爬起来了,但还是必须爬起来。

    一天,一位得道的高僧休息前吩咐他的小弟子去给佛祖点上香火,这个粗手粗脚的小和尚不小心把香炉打翻了,香灰撒了一地,刚刚插好的香火也断了,差点燃着了整个祭堂。小和尚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偷偷地躲了起来。

    第二日,高僧找不到小和尚,便亲自来到祭堂探究原因,得知了事情真相后,他稍微有些生气,但是很快就平息了下来,并派人去把躲藏起来的小和尚叫来。

    小和尚因为害怕,哭了一夜,心想这次肯定被重罚。高僧看了一眼小和尚:“你耽误了今天的晨课,知道吗?”

    小和尚抬起头,很不解地望向和尚,然后低头主动认错:“师傅,我错了。我昨晚打翻了香炉,你不生气吗?为何今日不责罚我,反而仅仅怪我耽误了晨课呢?”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昨天你犯的错误,我是很生气,可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再来追究谁的责任已无益处。昨天香灰已洒,香火已断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情了,唯一可以做的便是今天马上换上新的香灰,重新点上香火,再把今日的晨课补回来。如果因为昨天的失误,把今天的光阴也赔进去的话,那才是不可饶恕的。”

    有人说:“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火车。”能够忘记过去的人才是敢于担当的人,能够放得下过去的人才是豁达的人,能够放得下过去的人才会有信心追求明天,才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精彩,才可能有未来的成功和幸福。

    活着,是一种责任,最重要的是要有爱,爱自己、爱他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学会爱自己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然后开始作为生活的依据。我们还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对自己多一些宽容。

    如果我们一直为昨天的失误而哭泣,甚至放弃了今日应该做的主题,明日就会再为今日的放弃而哭泣,人生就会这样丢失了它的意义。当昨天的事情我们已经无力改变,那么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它,把握好今天,创造美好明天,才是最有价值的行为。

    懂得释怀是人生的一种豁达

    一位禅师说:“你不要伤心,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懂得释怀是人生的一种豁达,能够释怀便可以继续愉快地前行,并且会走得更稳、更远。

    一棵枝繁叶茂的桃树,在盛夏时常常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可是夏天里的一场狂风却可以将它拦腰斩断。这是因为当它在最繁华的时节,背负了太多的沉重,就像英雄往往魂断于盛年。

    人的一生中,诱惑实在太多,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美女、爱情、理想、名车、豪宅……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许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非必需的。那些非必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种负担。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始料难及的,生活中还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美好,但只要我们学会释怀,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生活的一切不快都会化为乌有。

    吉姆·特纳40岁的时候继承了一笔财产,拥有了一家资产达30多亿美元的公司。面对丰厚的钱财,他表现得非常淡然,他对公司资产全面盘点,以50年作基数,减去自己和全家所需,除去应付的银行利息、公司支出、生产投资等,然后拿出3000万美元为家乡建了一所大学,其余的钱捐给了美国社会福利基金。人们大惑不解,他说:“对我来说,这笔钱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去掉它,就是去掉了我的负担。”面对加勒比海海啸给公司造成1亿多美元的损失,他在董事会上依然谈笑风生:“纵然失去了1亿美元,但我还是比你们富有10倍,我有多于你们10倍的快乐。”

    一个人拥有的东西太多时,人的生命内涵以及注意力就分散了,最后反而会被拥有物所拥有,变成了物质的奴隶,以致精疲力竭,丧失了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拥有就是被拥有”。可见,你拥有的越多,你就越不是你“自己”!因此当我们拥有的物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学会适当地放弃。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对已然发生的不幸,如果一味地难过,悔不当初而不能自拔,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节外生枝,酿成更大的不幸。犹太人有这样一句格言:“对必然之事,轻快地加以接受。”人的一生,就像漂泊在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有风平浪静也有狂风巨浪。有些事情的发生,有时很偶然,突如其来,防不胜防,是我们的能力所不及的。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就应该冷静地面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以积极的心态将坏事变成好事,沮丧、逃避、苦恼、后悔而不能自拔,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在《哈姆莱特》一剧中,莎士比亚以极其传神的笔触把主人公哈姆莱特塑造成为一个忧郁、延宕的形象。作为一个王子,哈姆莱特原本有一位受人尊敬的父亲,还有一位温柔美丽的母亲,但是这完美的一切很快就被贪婪、残暴的叔父所破坏。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哈姆莱特王子几乎不能接受,可是伟大的理想和人文主义的情怀时时撞击着他的内心,于是他便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一度试图以离开自己的国家来逃避这些现实。但是,当哈姆莱特即将与雷尔提进行致命的最后决斗时,他终于决定不再逃避现实,而是要坦然接受眼前的这一切。

    哈姆莱特的选择流露了莎士比亚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如果它总有一天都会到来的话,我们还不如大大方方地接受它。

    生命如旅行,若蜗牛负重,何以轻松上阵?唯有抛却肩头挂碍,才能走得步履匆匆。所以懂得放下是一种智慧,人若能肯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便可摆脱一切芜杂烦赘,人生得以升华。懂得释怀,就可以摆脱烦恼的纠缠,使自己的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之中,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彻底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去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安详的内心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