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正能量-享受生活,知足有好心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就像是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自己向往的太多。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在向往自己并未得到的东西,却往往忽视自己已经拥有的。

    知足常乐并不是要我们不思进取,而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失去理智,能保持良好的情绪。一个人能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否摆脱欲望的枷锁,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是否能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

    《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说,人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过于关注自身,如能淡化自我,则会减少许多个人的忧伤。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懂得幸福的时候,他才会明白,其实幸福就是自己所拥有的,这时候,他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让自己的需求和承受能力维持相对的平衡。

    知足常乐才是智慧而幸福的人生

    平常人的人性是贪婪的,正因为是常人,就难免被欲望驱使得不停地奔波,常会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欲望是无穷的阶梯,欲望也是无止境的,一旦被欲望控制,难免会为权所累,为名所累,为一切不顺心的事所累。菜根谭中说:“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小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小善用者杀机。”意思是:对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能感到满足的人就会享受神仙一般的快乐;感到不知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庸俗的困境。总括世上万般事物的原因,假如能善于运用就处处充满生机,不善于运用就处处充满危机。

    对于不知足的人来说,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而且,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还会让人变得愤世嫉俗、心烦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整天生活在沮丧懊恼、苦闷抱怨之中。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大,不懂知足,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毁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小国家的一位土财主虽然拥有一望无际的田园,却仍不知足,总认为自己再怎么富有也比不上国王。后来,竟然因此而一病不起。妻子看丈夫病得这么严重,心中非常着急。然而找遍全国的名医,也无法治好丈夫的病。

    后来一位术士声称能治好他的病,但他却说:“没用的,你治不好我的!”

    术士自信地说:“我一定可以治好你的病。你是不是有很多心事呢?你把内心的话全都告诉我吧!只要你想要的,我一定能够让你得到。”

    土财主一听,半信半疑地问:“你真能让我如愿?我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土地,能比国王富有。”

    医生说:“那还不简单!西藏那个地方地广人稀,有位喇嘛慈悲地宣告,只要有人愿意到西藏,想要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一毛钱也不必花。”

    土财主听到这个消息,马上从床上跳起来,病也好了。他随即吩咐妻子准备换洗衣物,动身前往西藏。

    当他到达西藏并向那位喇嘛提出要求后,喇嘛问他:“你想要多少土地呢?”

    土财主正在盘算如何开口时,喇嘛似乎已经明白他的心意,就对他说:“明天天一亮,你就开始行走,日落之前,再回到这里。凡是你走过的土地,我都送给你。”

    土财主听了很高兴,第二天天一破晓,就马上向东疾走。到了中午,已一口气越过了一座山头,他抬头往前看,看到前面的那座山比这座山更平坦、更美好,连水都来不及喝,又马上继续往前跑,等到抵达另一座山头时,太阳已快偏西了。

    他仍然告诉自己,再跑过一座山就好了,不断鞭策自己往前跑。当他抬头看天时,太阳就快下山了。他心中非常着急,想到前面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土地,可是在日落之前不回去又不行,只好赶紧掉头,往回急奔。

    当他回到喇嘛的面前时,早已上气不接下气,脚一软就跪了下去。喇嘛问他:“你跑了多少土地呢?”

    他说:“还……不多!”突然间头一低,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死掉了。

    喇嘛看到这个人临死还不知足,不禁摇摇头说:“好好把他埋葬吧!任他再富有,一旦死了,也只不过得到黄土一杯罢了!”一个人如果总是为了名、为了利而上下奔波、日夜烦恼,让种种欲望驱使着自己疲于奔命,结果只能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到最后不仅得不到自己所期望的快乐,反而会使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其实,一个人能否生活得幸福快乐和物质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人的内心。所以,永无止境的欲望对任何人都是有害的。只有知足的人才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强迫自己。

    古人说:知足者常乐。然而由于自己的贪婪,自己的心灵一直都被欲望所占据,所以土财主恐怕一辈子也没有体会到生活的快乐。知足常乐并不是要我们不思进取,而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失去理智,能保持良好的情绪。一个人能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否摆脱欲望的枷锁,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是否能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

    一个人如果一直觉得不满足,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他也不会知足。心理学家曾对一些美国乐透奖的得主做过研究。按理说,这些人一夕之间得到千万的美金,应该会乐透了,而且从此可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结果却发现,这些幸运者在刚得到奖金的时候,的确非常快乐。但是几个月后,快乐的情绪就逐渐消退下来,到后来虽然比别人更有钱,但并非比别人更快乐。

    体验人生的快乐首先就必须轻载,只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把那些不需要的东西统统都舍弃掉。放下不属于自己的坚持,知福惜福,知足常乐,才是智慧而幸福的人生。

    过度追求名利只能让自己的人生大打折扣

    人生在世,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看作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在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却很多,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可以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人在旅途,功名利禄只是身外之物,只要我们努力地前行,真实地面对我们所拥有或将要拥有的一切,你就会发现,能满足一个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

    人生于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仓促下台的匆匆过客一样。人生既然如此短暂,活在世上就要珍惜时光,不要贪图权势,自酿苦酒。荣誉与权势,皆为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谢之物,万万不可一味去追求它们。如果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那就无异于害人害己了。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何况,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

    焦耳前后用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在1843年就提出了“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换,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热质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他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迈尔只是预见到了在热和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他焦耳;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

    迈尔终于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使得迈尔陷入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此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先是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得了精神病。

    即使是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导致的失误,也为人们世世代代所遗憾和谴责!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

    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可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并且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好像成就轰轰烈烈的功名,才是衡量生存价值的唯一标准。一旦争名夺利失败,便一蹶不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热情,从此人生变得黯然无光,这实在是当代人的悲剧。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荣誉和权力的追求都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荣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只能让自己的美好人生大打折扣。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从古至今,围绕着权势的博弈曾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演出过许多令人扼腕的悲剧,却也有人一生看淡名利、超然世外,留下千古佳话。

    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不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礼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十分羞愧。

    一天,庄子正在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履之以绸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灵,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自己都能拥有一片清静的天地,保持一份永恒的宁静、清新和开朗。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大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也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内心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快乐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地活一生,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不同的人之所以对生活的苦乐有着不同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心灵的富足程度有着不同,而绝不是任何外物的客观影响,内心的富足才是快乐之道。老子说:“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因为知足就不觉得还缺什么,而觉得不欠缺什么就是富裕。古代隐士荣启期穷得九十岁还没有一条腰带,用野麻搓一条绳子系腰,但他却仍然以弹琴为乐。古希腊哲学家拉尔修似乎完全没有什么享受的欲望,无论何时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当他看见一个小孩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仍觉得甜滋滋的,干脆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饭碗也扔掉了。

    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我们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得、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够知足常乐了。荣启期也好,拉尔修也好,他们之所以时刻都觉得自己满足,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富足,一个人内心富足才是真正的快乐。许多人原本很聪明,但往往由于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结果却抑郁沉闷,难以享受人生之乐。

    知足是一种大度,在知足的人眼里,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的了,这样才会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我们来到这世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活、亲友以及思想和财物等,上苍待我们何其厚?使我们拥有了这么多、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依然在祈求上苍为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霖”。

    相传古代有位太后是一理政奇才,当听说有一些大臣常常袖中藏物,携出宫外纳入家中后并不惩处,而是在某日召集所有大臣们到仓库内,下诏令说:各位可以尽你们的力气,搬走库中之物。有一大臣只取绢一丈而罢,被询问时他回答说,做一件衣服一丈足够了。而另一大臣则背荷绢数十丈,因不堪重负刚出宫门就腰折而不得行,留下千古笑柄。

    如果你想获得什么,不妨看看自己拥有什么,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而那些把钱财、家世、容貌视为荣辱标准的人,一般都不知足,越有越想有,越有欲望越盛;欲望太盛,就会生出邪念,为满足更多的欲望而不择手段。所以,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因为物质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真正快乐的人知道什么是满足,因为只有在满足中才能体味什么是快乐。

    人生得失寻常事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不断地重复在得与失之间。有得有失,有盈有亏。有人说得好,得到了名人的声誉或高贵的权力,同时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巨额财产,同时就失去了淡泊清贫的欢愉;得到了事业成功的满足,同时就失去了眼前奋斗的目标。我们每个人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与失,就会发现,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

    在实际生活中,得与失原本就是和谐而有韵律的,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体之得。在寻找的同时,就必须要付出代价。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得到,本是一种快乐,但是,在得到的同时,你肯定也失去了很多。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们共同的心愿,因此,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越多越好,却不知没有失去就不会拥有,没有拥有就不会失去。大千世界,得与失是形影相随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得与失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要想让自己年轻一点,有活力一点,就要保持一种坦然平静的心态,抛开得与失的束缚,远离是与非的羁绊,多一份纯真,少一份迷茫,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有一个青年乘船旅行途中遭遇大风,在就要到达终点时,船不幸被大风掀翻沉了下去。

    幸运的是,他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在这座荒岛上,他每天都在翘首以待,希望有船经过这里将他救出。然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却始终没有船来。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弄来了一些树木,简单地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躲避风雨的“家”。

    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忘了熄灭火源,一场大火顷刻间把他的“家”化为了灰烬。他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随着滚滚浓烟消散在空中。这时的他悲愤交加,绝望地倒了下去。

    第二天一大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获救后,青年不解地问道:“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有人发现我,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

    “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就顺着烟火把船开过来了。”青年听后,简直不敢相信,竟是那场大火救了他。

    在一生中,我们的得与失总是难以界定的,有时得失就在瞬间。曾有人说:“如果你不值得悲伤,你就不曾真正值得快乐。”得失就是这样的关系。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有得必有失。人的生命旅途中总会面对种种得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就要权衡轻重,得其所重,失其所轻,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就能生活得更快乐。

    1883年,天真烂漫的玛丽亚中学毕业后在一个乡绅家里当家庭教师时,与乡绅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相爱了。但就在他俩计划结婚时,却遭到卡西密尔父母的反对,卡西密尔屈从了父母的意志。

    失恋的痛苦折磨着玛丽亚。她曾有过“向尘世告别”的念头。玛丽亚毕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个人的爱恋,还爱科学和自己的亲人。于是,她放下情缘,刻苦自学,并帮助当地贫苦农民的孩子学习。几年后,她又与卡西密尔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卡西密尔还是那样优柔寡断。她终于砍断了这根爱恋的绳索,去巴黎求学。这一次失恋,就是一次“幸运的失去”。如果没有这次失去,她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写法,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在得失之间,患得患失的滋味最令人回味无穷。在充满得失的世上,人类生而获得,却无处不失落。既然得失是人生寻常事,那么,在得与失之间,我们就无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必需、最纯粹的东西。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不要感叹命运多舛不公。因为我们如果在这方面失去了,就很有可能会在那方面得到补偿,失去的同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和失永远是并存的,就像是一对永远也不可以分开的亲兄弟,关键是自己如何掌握住机会,如何正确看待得和失这一辩证关系,让自己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比失去更多的好东西。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得与失,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得与失,用长远的眼光对待得与失,当你想明白了,想透彻了,你的心会感觉非常透亮、非常轻松、非常快乐!

    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应失的。谁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当贪婪者取得不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正。因此,当得者得之,当失者失之,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贪得无厌;失之,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

    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正确看待得失,无论得到了什么,得到之后都有可能会失去,让自己在得到时懂得加倍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至于无所适从。不必为“失去”而难过,因为世间万物本来就是来去无常。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只是在“得到”时珍惜它,把自己的视线转移到脚下,转移到身边,努力珍惜眼前拥有的,一个人才能得到幸福与满足。

    幸福和欲望永远是成反比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生命之舟如果负载太多的话,就会搁浅。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原因之一就是不知足,索求太多甚至是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自己的内心填不满、放不下,我们才时常感觉活得太累。当你真正放下后,你才发觉所有的苦恼也都被你放下了,你就会变得无比轻松快乐。

    在一则故事说:有一个人穷得连一张床都没有,但他仍然在幻想自己如果哪天发了财,绝不像那些可恶的富人一样做吝啬鬼。一天,穷人身边出现了一个魔鬼对他说:“我听见了你的愿望,我可以让你发财。”

    然后,魔鬼递给穷人一个魔力钱袋并且告诉他:“这钱袋里的金币,虽然每次只能拿出一枚,却是永远也拿不完的。但是,你要记住,只有当你把钱袋扔掉时,才可以开始使用那些金币。所以在你觉得金币拿够了的时候,就把钱袋扔掉。”

    魔鬼离开后,穷人把手伸进魔力袋,真的从中摸出一枚金币,再伸手进去拿,里面又有一枚!于是,穷人不断地往外拿。整整一个晚上,穷人都在不停地往外拿金币。第二天金币已有一大堆了。他想:这些钱已经够我用一辈子了。

    这时他很饿,很想去买面包吃。但是在他花钱以前,他知道必须扔掉那个钱袋,于是,他便拎着钱袋向河边走去,但是当他扔掉钱袋后,觉得很舍不得,于是又掉头回去把钱袋拿了回来。他又继续从钱袋里往外拿钱。就这样,每次当他想把钱袋扔掉的时候,他就总觉得钱还不够多。

    三天过去了,他旁边的金币越来越多,以至于完全可以去买吃的、买房子、买最豪华的车子。可是,他总是对自己说:“还是等钱再多一些才好。”

    一连五天,他不吃不喝拼命地拿钱,金币已经快堆满一屋子了,但是,他仍然舍不得放弃那个钱袋。他虚弱地说:“我不能把钱袋扔掉,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啊!”

    最后,他终于因为又累又饿,死在了自己的长凳上,旁边堆放着像小山一样的金币。

    如果我们也像那穷人一样,一心只希望拥有得越多越好,那么到头来,我们永远也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最终被贪婪累垮。

    常言道:“物极必反,水满则溢。”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那个度就会走向反面。幸福感与欲望是成反比的:要获得幸福感,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欲望。只要降低一分欲望,便会得到一分幸福。所以,我们做事情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凡事留有余地,才能让生命走得长、走得远。

    快乐和幸福,其实在于内心。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太大的舞台,有时并不是你所能掌控的,也并不能带给你幸福。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不切实际的欲望,凡事适可而止,这样幸福就会水到渠成。

    一味地贪念金钱只能被金钱所奴役

    做人应当做金钱的主人,而不应该沦为它的奴隶。

    人生在世,没有钱虽然寸步难行,但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因为,它只可以满足一定的物质欲望,而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只有学会做它的主人,做到知足常乐,才能创造快乐。赵本山、小沈阳在他们表演的小品中,以“人死了,钱还没花完”、“人还没死,钱没了”博人一乐,合乎时代的金钱观应该是合理地支配自己所拥有的钱财。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确实给人带来了不少快乐,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对于有些人来说,把钱财看得太重,自己无钱财时眼红别人,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得到钱财,自己有钱财时又非常吝啬,对这些人来说钱财不仅是烦恼,甚至会令他们丧心病狂。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对于财富,我充其量只能把它叫作美德的累赘……财富之于美德,犹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不可无,也不可留在后面,但它妨碍行军。不仅如此,有时还因顾虑辎重,而丢掉胜利或妨碍胜利。”

    有一个有钱人,每天早上经过一个豆腐坊时,都能听到屋里传出愉快的歌声。这天,他忍不住走进豆腐坊,看到一对小夫妻正在辛勤劳作。富人恻隐之心大发,说:“你们这样辛苦,只能唱歌消烦,我愿意帮助你们,让你们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说完,放下了一大笔钱,送给小夫妻。这天夜里,富人躺在床上想:“这对小夫妻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们的歌声会更响亮的。”

    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经过豆腐坊,却没有听到小夫妻俩的歌声。他想,他们可能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今天要睡懒觉了。但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有歌声。富人感到非常奇怪,就在这时,那做豆腐的男主人出来了,把钱还给了富人。

    面对富人不解的目光,年轻的豆腐师傅说:“没有这些钱时,我们每天做豆腐卖,虽然辛苦,但是里非常踏实。自从拿了这一大笔钱,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们还要做豆腐吗?不做豆腐,那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呢?如果还做豆腐,我们就能养活自己,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呢?放在屋里,又怕它丢了;做大买卖,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和兴趣。所以还是还给你吧!”

    第二天,当富人再次经过豆腐坊时,听到里边又传出了小夫妻俩的歌声。

    培根指出:“巨大的财富若不分发出去,也就没有真正的用处。”“不要追求显赫的财富,而应追求你可以合法地获得的财富,清醒地使用财富,愉快地施予财富,心怀满足地离开财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堪不破“名利”二字,就会受到终身的羁绊。名利就像是一副枷锁,束缚了人的本真,抑制了对于理想的追求。现代人生活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诱惑始终存在,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因此我们身心疲惫不堪。一些人急于发大财,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已经完全被金钱所奴役了,财富成了束缚他们的绞索,越是贪求,绞索就勒得越紧。大作家易卜生指出:“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到朋友,却买不到友情;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钱能使你每天开心,却不能使你得到幸福。”

    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在他的精神中就不能缺少气魄,一种视功名利禄如浮云的气魄。以积极的心态追求财富,而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财富。一个心态平和的人,不要追求显赫的财富,而应追求你可以合法地获得的财富,然后清醒地使用财富,愉快地施予财富,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财富。

    知足的人早已超然物外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他教导人们: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不去看那些有欲望的东西,就能心怀不乱。不要去思念欲望则心静,澄清心怀就神志清澈,虚空自己的心怀就神志安宁。心之所以不能灵明的人,就是受到欲望的干扰。不懂知足、贪得无厌的人,是无法得到长久的快乐的。

    快乐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学会感受,只要打开自己的胸襟,就能处处感受到快乐。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虚荣,能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凡事都能以诚相待的人是快乐的。能够从平淡的生活中体会到坦诚待人时心底的那份快乐,体会到努力工作后获得奖励的快乐,体会到助人为乐时自我价值得以提升的快乐,体会到诚实可靠被他人所支持的快乐,就能保持住内心的愉悦,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乐观、开朗。

    孟子说:“养心最好的方法是寡欲。做人的欲望太多,虽也存有养性心,能成功的很少。做人的欲望少,虽不去存养性心,自然有养性心了。”那些无休止地追求名利的人,是不会意识到平凡的快乐的,而等到自己最终走到名利的终点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却仍然没有得到快乐。

    有人说:“人生如月,月满则亏,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于心无愧。”将身外的得失看得轻一些,快乐也就随之多一些。

    弘一法师一生淡泊物质,以知足为乐。他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已褪去了当年的颜色;一件衣服穿了好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纹丝不动地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知足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的束缚,贫穷不尝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松,心理上的满足和获得一点也不比人少。

    淡泊名利的人表面给人一种放弃追求、没有理想的感觉,实际上他们是在踏实沉稳地走着每一段路,对自己的事业、生活做出适合于自己的现实规划。所以,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坚持做事的原则,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坚持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被其他因素所干扰,不被其他目的和欲望所影响,这样反而能成就一番伟业。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人,文中记述了令世界震惊的数学奇才陈景润,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借一盏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几麻袋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的事迹。虽然他“傻”到边走边想数学题,几次头撞到树上、电线杆上,可是他最终成功了!他最终赢得了爱情、名誉,而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研究数学题时一心想要的,他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动力只是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而不是对名利的追求。人一旦甘于平淡,就会活出真滋味,就能逍遥达观,许多非常之事反而能够水到渠成。正由于陈景润的不尚虚华,他才能摘取数学领域里的桂冠。

    淡泊心境,知足常乐不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人生。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在朴实无华的心境中生活,于寂然中品味人生的艰辛,于宁静中净化自己的灵魂,你才能够在沉迷中变得清醒,在贪求中变得淡泊,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必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会走向其反面。

    知足常乐是一种乐观自信、理性自律的健康心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理性地进取,快乐地奋斗。知足常乐的人,不是没有欲望,而是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快乐的根本,便是惜福。人活在世要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一身清正,坦坦荡荡,做到胸襟开阔,真诚豁达,才能活得潇洒,活得轻松,活得健康长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