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好中层-晋升有备:升职一定有理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民间有一句老话,叫“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也是这样,有了真本事,就不愁得不到晋升。这个修炼真本事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一个打地基的过程。如果准备不足,即使升到了高层,也很难坐稳,到那时候再充电提高,就来不及了。

    俗话说“这个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在晋升前,进行充电提高这一项,是所有中层经理都知晓的。只是大家把这个充电的内涵缩小了,以为就是上个MBA或国学班之类的。其实,充电范围是极广的,包括向上级、下级和竞争对手学习,也包括性情方面的修炼与提升——要想磨砺出一个云淡风轻的心境,也是很难的。

    此外,就是晋升之前的口碑树立,这一条主要体现在与公司其他部门关系的协调上。要想树立好的口碑,必须与其他部门理顺关系,减少或尽量不发生摩擦和纠纷。

    晋升前的这个准备过程,是通过平时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体现出来的,无法靠短时间内的努力获得,更不能靠作秀走捷径。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中层经理就要有一个打地基意识,正像某个牛奶品牌的广告词说的那样:每一天,为明天!

    第十二节 不断学习,超越自己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一个戏剧名角,如果想要成为大家的话,不能只在演戏本身上修炼,还要学习舞蹈、音乐、服装、化妆、书法、文学等。有的竟然成为其他艺术门类的行家,比如梅兰芳是戏剧大师,也是书画大师。

    这样,他们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塑造的人物才会立体,才能有底蕴和艺术魅力,才能时时“放电”,让观众如醉如痴。

    中层经理要想获得晋升,学习充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向戏剧大师学习,不要把目光仅仅集中在眼前的小事上,而要放眼公司全局乃至全行业。

    所以,中层经理在进行充电时,要去除浮躁心态,虚心地向竞争对手和上级学习,同时,要努力培养下属,与其“教学相长”,共同拓展在公司和行业内的人脉关系。

    向竞争对手学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点自然是学习对方优点,第二点是反方向学习,对方有什么失误之处,也要牢记心间,避免和对方犯同类的错误。

    向老板学习,主要学的还是他们的胸襟以及看问题的角度。能有一个纵览全局的、大开大合的气度,才是高层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向下属学习,主要是一些新锐的新观点、新观念。进入中层的时间久了,有些人便疏于和基层员工进行深入沟通,对行业中的新观点、新观念便认识得不足,思想会变些僵化、老套,不接“地气”。

    所以,中层经理在培养下属的过程中,也要抱着相互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不停地给自己的思想注入新鲜血液。

    把竞争者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

    对于暗中使绊的竞争对手,中层经理要学会有效保护自己。在与他们进行部门间的合作时,要严格按照公司的流程来做,并有清楚的记录,关键的事情要让助手或部门员工参与,以免发生问题时自己有口难辩。

    在公司中,每个想晋升的中层经理几乎都要遇到竞争对手。

    这种竞争是好事,会使双方都发挥出自己的潜在能量,同时,也能提高执行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在最优秀的公司中,中层经理往往竞争也最为激烈。

    有时候,好的竞争对手就如同田径比赛中的领跑者,会使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速度全部提升。同时,好的竞争对手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清对手的弱点和不足后,也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改进。

    所以,对竞争者,一定要永远保持一种阳光心态:永远想着公司和部门的大局,而不能完全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得失。

    伤疤代表着成长

    在公司的竞争中,中层经理大都不怕阳光下的良性竞争,最怕的就是“阴暗”的恶性竞争。

    中层经理常常避免不了遇到这样的竞争对手:在利益面前,他们会撕下自己平日温文尔雅的面纱,玩弄心机权谋,展示出自己无情甚至残酷的一面。

    对于这种对手,要学会有效保护自己。在与他们进行部门间的合作时,要严格按公司流程来做,并留下清楚的记录,关键的事情要让助手或部门员工参与,以免发生问题时自己有口难辩。

    如果中层经理受到对方的伤害,也不要莽撞、盲目地报复,以免事态升级。要学会协助部门上级或老板,共同解决眼前的棘手问题。同时,中层经理还要学会心理调节,要时刻暗示自己——伤疤代表着成长,虽然受到了伤害和打击,但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了,以后就不再会吃这样的亏、受到这样的伤害。

    案例

    周宏虹是一家连锁企业的招商一部经理。有一年,公司的常务副总离职,CEO钱总希望从公司的中层经理中选出一位优秀人才,担任这一重要职位。在公司里,除了周宏虹外,培训部经理夏美娟的呼声也很高。于是,两个女强人在暗中开始较上劲。

    可周宏虹没想到,夏美娟竟然诬告自己收受装修公司的回扣。夏美娟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送到钱总手里。报告中说,周宏虹在公司连锁直营店的装修招标中做手脚,让标的最终落到自己人手里,从中收受了大量回扣。

    周宏虹一时也无法为自己辩解,但她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更没有去和夏美娟吵架,而是平静地向钱总反映了真实情况,并让公司财务部门进行调查。

    最终,公司财务部也没查出问题,但因为也找不出证据证明周宏虹没有收回扣,所以公司还是没有提拔她。不过,费尽心机的夏美娟也没有得到提拔,公司通过猎头挖了一个副总裁。

    周宏虹没有气馁,此后工作时更加严谨认真了。两年后,终于被提拔为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

    对于那些犯了错误、吃了亏,却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人们总爱嘲笑他们说:好了伤疤忘了疼。在晋升的竞争中,中层经理被竞争对手暗算后,迅速“忘了疼”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以后不犯这样的错误,以更成熟稳健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这样,自己就会成长得更快。

    竞争对手是自己最好的反面教材

    在中层经理的晋升竞争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最有才华的人往往并不能笑到最后,能升任高层的,反而是一些稳健平实的中层经理——因为他们虽没有超凡脱俗的表现,却在很长时期内一直使部门或团队保持稳定的增长率,而且极少有大的闪失。

    这些稳健型的中层经理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善于从竞争对手那里总结经验教训。当他们发现对方的优势后,会认真学习模仿;当发现对方犯错时,他们则会将对手当成反面教材,把对方的错误与自己的工作实际作比较,找出预防和改进的方法。这样,他们工作中的失误就会越来越少,能始终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案例

    钱壮磊是一个装修设计公司设计一部经理。在公司的四个设计事业部中,二部的经理卢海云的业绩一直比他的部门好。

    可后来,钱壮磊却发现,卢海云部门的业绩之所以好,主要是靠部门一个叫郑大国的设计师。郑大国不但设计水平高,而且特别善于和客户沟通,同时,他自己在市里也有很强的人脉关系,朋友们会经常为他介绍客户。于是,卢海云把所有的宝全押在了郑大国身上,部门的一切都向他倾斜。

    有一年春天,郑大国得了重病,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月。结果,卢海云部门的业绩一下减了一半。钱壮磊见此情形,很受启发,他知道,二部这样的业务结构是不合理的,迟早要出大问题。

    于是,钱壮磊开始努力培养部门新人,让优秀的和普通的设计师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部门设计师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小了,部门整体实力越来越强。

    没过多久,郑大国离开公司,自己另立门户,卢海云部门的业绩一下跌下来。而钱壮磊的部门却稳健发展,业绩越来越好,钱壮磊也很快被提升为公司副总。

    在晋升竞争中,许多中层经理容易把稳健与保守混为一谈。稳健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注意从对手身上总结经验,避免犯一些本可避免的低级错误,而保守则是放不开手脚,不敢创新改革。

    在竞争中,中层经理采取保守的应对策略是很失误的,保守虽然不容易犯错,但也很难取得成绩,很容易被那些善于改革创新的对手超越。

    学习上级:站在山巅看问题

    在上司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中层经理一定要用心揣摩,看他们是从何种角度切入问题、如何照顾协调各方利益,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看他们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领导者风范的。

    在业务能力上,许多中层经理都和公司高层没有多大差别,有些甚至会远远超过高层。但在处理问题时,他们所站的角度却大都与公司高层有较大差别:不但很窄,有时还一味地想着个人利益。这样,在做事时,就容易想得不周全,对公司政策的理解也大都比较肤浅。

    高层在看问题时,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不能“活在当下”,要考虑事情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这样,在工作时不会出现冒进或“跟着感觉走”的情况。

    所以,作为公司的中层经理,要想迅速提升自己,就要像部门上级那样,学会站在山巅看问题。这个“山巅”,有两个内涵: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另一方面是指海纳百川的心胸气度。

    不钻“牛角尖”

    有些中层经理在做事时,特别容易钻“牛角尖”。有些人觉得,这是他们的性格弱点造成的。其实不然。这些中层经理之所以爱钻“牛角尖”,是因为他们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太窄,过于在意自己的利益得失,并非“性格弱点”。

    在工作中,中层经理要学会做个有心人,时刻注意观察学习上司。在上司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一定要用心揣摩,看他们是从何种角度切入问题、如何照顾协调各方利益,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看他们是如何平衡自己的心态,永远保持领导者风范的。

    案例

    付勇锋是一家销售公司的业务三部的经理。有一次,在年终全体员工聚餐时,付勇锋跟公司总裁卢总在一个桌上吃饭。

    聚餐快结束时,业务二部有一个叫吴有为的业务员喝多了,在向卢总敬酒时,说话一下变得没有了分寸,他说:“你们这些领导太偏心,一部出了五个优秀员工,我们部一个优秀员工都没有。我们这些穷打工的怎么能过好年呢?”

    可卢总一点没生气,依然面带微笑,说:“你放心吧。明年我一定会说服董事会,修改这个政策的,部门的第一名也要给奖励的。不然整个团队都没面子嘛!”

    卢总一席话,说得吴有为和一桌子领导都笑了,尴尬的气氛一扫而光。

    付勇锋听了,特别佩服卢总处理问题的角度和能力:既为员工着想,又照顾了在座领导的面子。如果换成自己,一定会特别生气,会对他说:“优秀员工是按业绩评的,怎么能平均分配呢?而且这件事和我也没关系,你应找你的上司张朝勇!”如果这样一说,肯定不妥,说不定吴有为还会闹起来。

    这件事,让付勇锋大受启发,再处理员工的投诉时,他便很少和员工争执,而是能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和解决问题。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要解决自己做事爱钻“牛角尖”的毛病,就一定要修炼出宽广的胸怀。也有些中层经理对这种宽广的胸怀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在当今时代,人们都崇尚个性,做事一定要弄出个究竟,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想法其实是在偷换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做事的独特风格,以及坚持做人时必须坚持的原则;钻“牛角尖”是陷入自己的利益得失中拔不出来:根本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不犯“近视”之错

    作为中层经理,虽然只是负责自己部门内的工作,但一定不能把眼光仅盯在自己的部门内,要有顾及公司全局的观念。同时,在工作中,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多展现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晋升发展铺好道路。

    有些中层经理觉得,提升要靠业绩,我只要把眼前的工作做好,业绩上来了就可以了。可一个中层经理要想被提拔为高层,最少要在公司中层磨炼3年时间,高层要看的是一个长期的表现。如果只为一时之利,就不惜一切代价地任意胡为,肯定很快就会露出“狐狸尾巴”,在公司内还是树立不起威信和形象,更得不到晋升。所以,中层经理在做事时,绝不能“近视”。

    案例

    吴艺琼是北京一家品牌咨询机构的部门经理。有一年,为了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公司与广东一家很有名气的品牌策划公司合作,成立了一家新品牌策划机构。可合作没多久,双方便在经营理念上发生分歧,广东公司负责人齐总便提出撤资的要求。

    吴艺琼公司的老板委派公司副总裁江勇力负责协调此事,吴艺琼作为助手协助他处理。

    吴艺琼本以为这是件特别容易做的事情,对方想撤资,就快刀斩乱麻,让他撤就可以了。以公司的实力,独立经营一家品牌策划公司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江总却说:“咱们两家公司合作的事,在媒体上炒了半年多,弄得地球人都知道了。如果咱们和人家合作还不到三个月就散伙,会严重影响两家公司的品牌声誉。咱们两家公司本来就是搞品牌服务的,自己公司都弄出了品牌纠纷,客户还能信服咱们吗?还有,这件事也关系到新公司50多名员工的切身利益。要谨慎从事,能挽回就要挽回。”

    江总没有直接回应齐总提出的撤资要求,而是把自己的意见做成了PPT,逐一分析两家公司在经营理念上的不同之处,然后寻找折中方案。通过这一友善而务实的解决方案,很快将齐总的火气消了下去。接下来,江总便详细分析了合作公司“散伙”的种种负面影响,也分析了合作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很快就做通了齐总的工作。

    对于江总在这一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瞻远瞩,吴艺琼特别佩服,她暗中总结经验,将其用到了自己今后的工作中。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不“近视”,还有另一方面的含意,那就是:自己要想晋升,不只要靠能力和业绩,还要靠人气——要想得到晋升,就要时时注意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在与客户、同僚、下属合作时,要谨慎克制,多作换位思考,绝不能意气用事,逞一时之快。

    不做全才,而要做创新人才

    中层经理在创新上有两大优势:一方面,他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公司全局比较了解。另一方面,不像高层那样受关注,一举一动都要特别小心;也不像基层员工那样,很难得到大家较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中层经理在工作中创新,条件要比高层和员工好得多。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个中层经理,要想获得晋升,专业知识自然是很重要的,不然就难以服众。但这并不是说,中层经理必须成为全才,在部门中样样都要做到最好。因为,在职位设定上,中层经理毕竟是管理人员,而不是公司的专业技术人才。

    中层经理要想获得升职,在处理问题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与改革,推动部门的执行能力,成为公司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让上级重视,让同事信服。

    “专才”比“全才”更适用

    在公司中,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有许多细致的分工。在这些细致的分工中,有些工作,员工会做到最好,在专业能力上要远远超过中层经理。

    许多中层经理也因此而产生了压力,陷入这样一个误区中:觉得自己只有成为“全才”,才能获得大家的尊敬,才能体现出自己的领导魅力,才能有升职机会。

    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一个中层经理,只要在业务领域内有一两项专长就可以了,对其他相关领域的东西,只需大概了解,无须成为专家。不然,总想通过快速充电变成“全才”,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不说,也不可能真正修炼成所谓的“全才”。

    案例

    周春山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部经理。他是文案出身,所以文案写作和创意是他最拿手的工作。至于媒体投放、广告片拍摄和制作等他则不太在行。为此,周春山曾拿出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广告片制作和拍摄方面的事情。

    但后来他发现,每每接到一些重大的广告单子,在头脑风暴或提案过程中,针对广告的制作和投放,自己总是很难有好的意见和想法。在这方面,还是部门中专门负责影视广告制作投放的张小鹏最有想法,而且因专业功底深厚,也总能让同事和客户特别信服。而在广告的创意和文案写作方面,周春山则总是能拿出特别好的见解,客户和同事们对此也十分认可。

    慢慢地,周春山便放弃了广告拍摄方面的深造课程。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在部门管理上,在业务方面,自己不可能样样第一。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管理协调,而在专业上比较精深的课题,还是要留给专业人才。即便中层经理原来是专业技术人才,转为中层经理后,也不可能管理和研究兼得,大都要舍弃原来的特长,全心全意做管理工作。这样,在升职后,才能真正拿得起、放得下。

    换一个角度做创新

    中层经理大都是公司的业务专才,他们对公司的主营业务相当熟悉。但也许是因为太熟悉了,许多中层经理很容易生出一种麻木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他们的思路大都打不开,总是容易按原来的老路子行事。这样,在工作中很难取得突破,很难获得晋升机会。

    也有一些中层经理名义上在做“创新”工作,可实际上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思路在想问题,他们所作的“创新”,其实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创新。

    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层经理,一定要善于根据公司面临的新形势变换思路,在工作中找到创新的新角度。有许多中层经理总是担心,创新容易让工作“跑偏”、发生闪失。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作为中层经理,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公司全局比较了解。另一方面,自己不像高层那样受关注,一举一动都要特别小心;也不像基层员工那样,很难得到大家较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中层经理在工作中创新,条件要比高层和员工好得多。

    案例

    钱波涛是一家杂志社的广告部经理。近几年,因为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崛起,许多杂志的广告收入都受到极大的影响,钱波涛所在的杂志社也是如此。为了增加杂志社收入,公司在广告上面作了很多改革,可大都不见效。

    钱波涛到了公司后,他觉得,要想提升杂志社的收入,不能把目光都集中在广告上,于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方案——只要能参加杂志社举办的论坛、评奖活动,所有客户广告全部免费;如果客户参加活动的次数较多,还可以赠送更多的广告。

    通过这一改革,杂志社由原来的以广告为主营收入的经营模式,变成了以会议培训、论坛颁奖为主的模式,经营状况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层经理在进行创新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这些创新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对此,中层经理要想办法说服大家,让大家明白你进行创新的新角度,尽最大可能消除大家的误解。

    不过,如果阻力来源于部门上级,这方面的准备一定要十分充分,要有详细的调研报告,以数据说话,减少部门上级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

    第十三节 培养好副手才能晋升

    在戏剧界,传承是保持剧种繁荣甚至生存的大事。许多剧种之所以蒸蒸日上,就是因为名角能与众徒弟同德同心,在舞台上争奇斗艳。

    对一个剧种来说,能培养出名角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名角们培养不出高徒,甚至根本就不培养徒弟,那么名角在艺术修养和社会影响力上,就很难有突破,有时甚至只能昙花一现。现在,有许多曾经风靡一时的剧种之所以消亡或者面临被国家保护的状态,除了其在艺术上不能与时俱进外,没有做好传承工作,是其面临尴尬境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企业管理中,在中层的升迁问题上,也和戏剧界一样,涉及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后备干部培养。对于中层来说,能否培养出称职的副手,是决定自己能否顺利升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这方面,许多中层总是心存顾虑,怕后备干部人才成熟后,和自己形成竞争关系,甚至被抢走饭碗。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退一步讲,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主要责任也在于中层经理自己。

    首先,培养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后备干部,因为他不懂得感恩,更不懂饮水思源的道理,中层经理在干部选才上存在问题。

    其次,如果副手成熟后,自己不但没有获得晋升,反被副手挤走,就极有可能意味着,中层在业务及管理能力上存在问题,或是不能与时俱进,或是在管理情商上存在问题。

    所以,在后备干部培养上,中层经理一定要打消不必要的顾虑,不要把一些偶然因素扩大化。其实,如果自己在能力和品德方面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出现。

    培养副手是升职的前提

    中层经理头上的光环越多,高层和员工便越觉得他“不可替代”,这样自己升迁的道路无疑会被长时间地堵死。

    长期以来,许多中层都认为,要想获得提升,部门或团队业绩是第一位的。这种想法,在几年前还是比较行得通的。但近几年,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在猎选中层管理人才上的难度越来越大,且费用也让许多企业吃不消,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自己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对于许多企业高层来说,只有觉得原岗位有合适的人才接替,他们才敢提拔中层。所以,中层一定要把培养副手列为自己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可以患得患失,疑虑重重,不然,升职就会变得遥遥无期。

    不要和副手争荣誉

    在培养副手的过程中,初始阶段是比较容易的,一旦副手初步成熟,就很容易和中层经理争权、争荣誉,甚至发生冲突与矛盾。对此,中层经理一定要多理解和包容,在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受权,给对方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还要多为他们创造获得荣誉的好时机,为他们将来正式上任做好舆论的铺垫和人心工程。

    如果中层经理总把副手捏在手心里,和他们抢荣誉,他们成熟得会更加缓慢,自己和副手的提升进程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案例

    李琼是一家连锁酒店的分店经理,张桐是酒店的经理助理。有一年秋天,酒店要举行成立十周年店庆。按规矩,李琼一直是店庆活动中的主角,要做总结发言,要给新员工颁奖,要接受媒体采访,要陪合作公司代表吃晚餐。

    可这一年,李琼把活动中的所有重要环节都交给了张桐,自己只是在与合作公司代表吃饭时做了一下主角。

    这次活动中,张桐充分施展了自己的公关才华,给总部高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受到酒店员工的称赞。不久,总部便接纳了李琼的建议,提升张桐为酒店经理,而李琼也升了职,成为总部的高层领导。

    对于许多中层经理来说,不和下属争权是较容易做到的,但对于荣誉,他们往往舍不得放手,总觉得这是自己多年打拼应得的。可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层经理头上的光环越多,高层和员工便越觉得他“不可替代”,这样中层经理升迁的道路无疑会被长时间地堵死。所以,在这方面,中层经理一定要想得开。

    淡看副手的小过失

    副手要想快速胜任中层职位,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过失。对此,中层经理不要把事情看得过重,要努力帮他们找到改正过失的好办法,重新开始。

    对于副手所犯的小错误,要当成其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付出,不要因此而在高层或员工中大肆渲染,影响他们的地位和形象,否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自己的升职都没有好处。

    案例

    吴海是一家服装企业的销售部主管。有一年中秋,吴海让部门副手于宏负责给公司的客户送月饼。可中秋过后,吴海见到了公司两个代理商时才发现,于宏没有给这两个代理商送月饼。

    吴海马上掏钱给这两个客户补上了月饼。事后,他只是在私下里批评了于宏,并没有让公司其他人知道这件事。这件事,维护了于宏的面子,让于宏特别感激,以后在工作中更加努力、进步更快了。

    俗话说,人无完人。对于副手在工作中的小失误,一定要抱着培养爱护的态度去帮助其纠正完善,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者像对待敌人一样冷酷无情。不然,他们在公司和部门中的威信会受到极大打击,他们接替中层领导的时间无疑就被推迟了。

    教会徒弟,饿不死师傅

    副手得不到这些东西,也就等于没有得到“真传”,也就不具备管理部门或团队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层是不会轻易把部门或团队交给副手,让中层经理升职的。

    在企业中,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尽心尽力地培养接班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自己不但没升职,反而原有的饭碗都没有了;二是担心自己好不容易将接班人培养成熟,他们会跳槽,甚至投入竞争对手的怀抱。

    这些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在竞争激烈的商界,中层管理者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能力,永远站在潮头。如果缺少了这一能力,即使徒弟不抢走饭碗,也会被其他人抢走。正像俗语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有了真本事,也就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不必“留一手”

    许多中层经理都容易有这样的错误意识:在培养副手时,一定要“留一手”,以防万一。他们所留的“一手”,大都是部门或团队中最核心的东西,比如产品的研发关键资料、关键客户维护、对行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部门管理的关键点,等等。

    副手得不到这些东西,就等于没有得到“真传”,也就不具备管理部门或团队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层是不会轻易把部门或团队交给副手,让中层经理升职的。

    案例

    闻岩是一家网络公司的大客户部经理。从就任部门经理后,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几个核心大客户一直是闻岩亲自上阵维护,从不让部门副手龙程参与。因为这几个大客户的广告投入占网站总量的一半以上,所以网站后台的管理系统、网站内容的开发等,全部要考虑到几个核心大客户的意见。所以,在和其他部门合作时,如果闻岩不出面,就没法进行。

    几年过去了,公司的人都认为,如果大客户部离开闻岩,部门就没法运转了。公司高层考虑到这一因素,一直没有考虑闻岩的升迁问题。

    在公司中,有许多中层都在为部门离不开自己而感到骄傲,但他们很少想到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正因为没有人能接替你,所以,你也就断了升迁之路。

    所以,中层管理者在培养后备干部的过程中,一定要坚信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自己尽心尽力地培养下属,就一定会渡人达己。

    把副手的竞争当成动力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所以,许多中层经理总有这样一种错误看法:副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防不住,自己不但升职不成,反而连现有的职位都保不住。

    这种想法是十分狭隘的。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社会中,一个中层经理的价值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在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有业绩,中层经理都会坐稳自己的职位,而且还经常会受到猎头公司“甜蜜的骚扰”。

    退一步来说,如果公司高层不识货,总想用副手压制中层经理,或者想用副手挤走中层经理,但只要中层经理有真才实学,就没有任何担心,因为“狼行天下吃肉”,离开这样的公司,“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却是全世界”。

    案例

    冯菲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李宏是部门的副手。冯菲工作已有十个年头,管理经验十分丰富,但她的英文水平却很差。李宏虽然工作没几年,可她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英语特别好。公司新制定的面议测试题以及绩效考核标准,都是她参考国外一流企业的资料制定的,为此,她特别受上级的器重。

    冯菲知道,现在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快,外贸生意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定得和国际企业接轨。英文不好,会越来越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短板。为此,她痛下决心,报考了新东方的一个英语提高班。

    经过两年的努力,她的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越,看国外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资料已毫无问题。她和李宏一起,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了大手术,使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国外同类企业完全接轨。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的竞争力,二人的人气在公司迅速蹿升。

    不久,公司要和国外一家大公司合作新项目,冯菲被提升为副总裁,全面负责此项工作。而李宏也被提升为人力资源部经理,二人在工作上相互支持,配合得特别默契。

    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个中层经理如果没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自然害怕副手的竞争——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所以,在工作中,中层经理要经常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体检”,善于发现自己的落后或不足之处,然后马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进。如果抱着吃老本的心态,死守着自己的所谓“先进工作经验”不放,即使不教会徒弟,自己也很容易被饿死。

    下属真正成熟,升迁后才没有后患

    中层经理在培养接班人时,一定要抱着打“持久战”的态度,不要把这件事想得过于容易。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培养出一个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接班人,是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的。

    许多中层经理容易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虽然自己已经升任公司的高层,可因为原有部门或团队的新任中层经理无法担当重任,自己还要兼任原部门或团队的经理职务,甚至有些中层经理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其实质上所拥有的还是管辖原部门或团队的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层经理所培养的下属没有真正成熟,自己便很难得到提升,即使侥幸得到了提升,也会留下很多后患,无法在高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能力。

    培养副手是个系统工程

    现在,许多中层经理往往存在一种侥幸心态,总觉得公司或部门中存在着一些“天才”型基层干部,用不着自己培养,临时抓上来就能担当重任。

    而实际上,在企业中,这种天才型的基层干部可谓凤毛麟角,大都只能勉强维持部门或团队的运作,很难把团队或部门的工作做得出色。因为培养称职的副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有时间上的要求,更需要中层经理协调公司各个部门,一起开绿灯,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这样,他们才能有质的提升,在担任中层经理时,才能很快进入角色,不给自己拖后腿。

    案例

    郑青是一家公司的企划部经理。在他任经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对部门的副手吴蓉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有一次,在公司中层开会讨论公司的一个营销方案时,大家都夸方案做得好。郑青抓住时机,把吴蓉叫到会议室,对各个部门的领导说:“这个方案就是我们部门的才女吴蓉主抓的。她是我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这孩子年龄小,胆子也小,在和各位领导合作时,请大家给我一个面子,有做得不周到的,大家一定要多包涵,帮助我们这位才女快速成长!”

    郑青的这句话果然很管用,吴蓉再和其他部门合作时,大家都很支持,吴蓉成长得特别迅速,很快升任为部门经理,郑青也被提拔为营销副总。

    作为中层经理,一定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复杂性,不但自己要努力为接班人创造条件,还要说服公司的高层和其他中层,为接班人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在方方面面都对接班人进行支持,这样接班人的能力才能很快有一个质的提升,才能真正接得了班。

    选人要严,换人要慎

    作为中层经理来说,最不愿意看到事情是:自己辛辛苦苦培养接班人,可培养到一半,却发现不适合。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接班人是前任经理或公司高层指派的,当中层经理发现其不能胜任时,也需要进行取舍。

    对于自己培养的接班人,在选才时一定要慎重。如果想中途更换,不但会延长自己的升职时间,也会对接班人本身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轻易不能更换,而是要改变培养策略。如果真的要更换,也要拿出让公司上下和接班人本人服气的证据。

    对于前任经理或公司指派的接班人,在培养的时候更要慎重,因为如果对方没有进步,公司上下一定很少指责接班人,而会认为中层经理保守自私,不愿意培养下属。

    如果想中途更换接班人,影响就更不好,人们会认为中层经理想用“自己人”,想拉帮结伙。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要更换接班人。如果想换接班人的话,也要和公司高层进行深入探讨,多倾听众人的意见,不要自己私下拿主意。

    案例

    姜新是一家日化企业的研发部经理。在他就任部门经理前,本来公司是想提拔原来部门的副手唐飞的。可后来公司高层说唐飞工作时间较短,需要培养一段时间,便没有提拔他。

    为此唐飞特别有意见。姜新到部门就任后,唐飞处处和他作对,一点都不配合。姜新劝了他无数次,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周围的人都劝他向公司高层反映部门的实际情况,撤掉唐飞副手的职位。

    可姜新却一直没有这样做。他觉得,唐飞年轻有为,只是因为一时气盛才做出一些傻事,时间一长,他一定会醒悟的。

    有一次,公司有一个出国学习考察的名额,本来公司老板是要给姜新的,可他却让给了唐飞。唐飞得知此事后,心里十分感动。此后,两人便不再有冲突了,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中层经理在培养接班人时,一定要抱着打“持久战”的态度,不要把这件事想得过于容易。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培养出一个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接班人,是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的。所以,在接班人没有成熟之前,中层经理一定要耐心,帮助他们成长,不要总想着另换高明。

    第十四节 副手应该这样培养

    现在,在戏剧舞台上,越来越推崇无痕迹表演。但所有的观众都知道,演员是在“演”角色,之所以“无痕”,是因为他(她)是在全情投入地表演——事情虽是假的,但情是百分之百真的,所以大家照样会被打动,欢喜着他(她)的欢喜,悲伤着他(她)的悲伤。

    中层经理在培养下属做接班人的过程中,也要讲究领导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这其中蕴涵着很多的技巧和门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层经理对下属的培养艺术是需要“经营”的——在每个管理行为实施前,都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和策划工作,要缜密细致。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体现出中层领导管理的艺术性。

    但不管培养下属方法有多么新颖巧妙,有一个关键点不能丢,那就是“真心、真意、真感情”。离开了这一点,管理就成了耍手腕和作秀,只能得一时之势,难以长久维系,更谈不上什么培养艺术。

    不要奢望接班人全能

    许多中层经理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常遇到两难选择:目标对象虽然能胜任部门的工作,但是却有明显缺点。此时,中层经理要注意的问题是:目标对象的缺点是否会对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对工作没有直接影响,或者对工作的影响比较小,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能陷入完美的怪圈中。

    许多中层经理在培养接班人时,无论是何种岗位,总是在心里产生相似的标准:有经验、有学历、有水平、很敬业、“很神秘”……说白了,其实就是“完美”,这样的接班人是根本找不到的。

    许多中层经理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费尽心机培养的“完美”接班人,其实是缺点和优点都较少的员工而已,而且,因为他们在工作方法和为人处世上都形成了惯性,可塑性较小,发展潜力也不大,无法担当接班人重任。

    把关注点放在应聘者的闪光点上

    许多中层经理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常遇到两难选择:目标对象虽然能胜任部门的工作,但是却有明显缺点。此时,中层经理要注意的问题是:目标对象的缺点是否会对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对工作没有直接影响,或者对工作的影响比较小,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能陷入完美的怪圈中。

    而且,作为中层经理,在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中,不要总想着用挖墙脚的方式进行,重用那些别人培训好的员工,要有自己培养人才的意识。因为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员工在原公司表现得缺点较多,可进入自己的部门后,可能因为团队文化比较适合他的个性,他就容易把潜能发挥出来,在短时间内成为接班人。

    案例

    方伟岸是一家销售公司的客服部经理。因为部门业务的需要,他要招聘一批优秀的客服人员。在招聘过程中,他发现,应聘者中有个叫吴新丽的女孩十分突出。她有才华,而且相貌、谈吐、知识修养都十分不错,但缺点是缺乏热情和活力。

    方伟岸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有录用这个人,几个下属都觉得有些诧异。方伟岸解释道:“客服部做的是服务工作,缺少热情和活力肯定是不能让客户满意的,而且,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的热情和活力是很难培训出来的。”

    不久,方伟岸录用了一个叫周小曼的应聘者。周小曼大学刚毕业,没什么工作经验,形象也很一般。在和下属们讨论这个应聘者时,方伟岸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不要太在意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咱们这个工作没什么太高深的东西,许多经验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获取的。况且一个有经验的人到了公司后,工作很容易陷入疲倦期,发展潜力反而不大。像周小曼这种经验少的新人,工作热情高,只要她能接受企业和团队文化,通过精心培养,在公司内就可以不停地进步提升。”

    其实,方伟岸心里还有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把周小曼慢慢培养成部门经理,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果然,周小曼进入公司后,很快上手,而且不久就取得了十分好的工作业绩。两年后,晋升为客服部经理,方伟岸也得到了晋升。

    中层经理在培养接班人、寻找目标对象时,除了正直、聪明、能力等常规条件外,还有许多很重要的但经常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优势,比如他们的包容心、心理成熟度等,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优点,中层经理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下属,要予以重点考虑。

    回避优秀人才的缺点

    优秀人才大都有自己明显的缺点,这是大多中层经理都明白的事情,但许多中层经理在招聘过程中,却不去想这样一个问题:优秀人才的短处是不是可以回避掉——部门中还有哪些岗位适合这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回避他们的弱点,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如果能从这个角度想事情,那么优秀人才进步的速度就会显著提高,中层经理也就不必整日再为找不到自己的接班人而苦恼了。

    案例

    于大飞是一家生产企业的研发部经理。有一次于大飞想招聘一位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产品咨询服务。在招聘中,他发现,黄志勇在专业领域很有见的,特别有发展潜力。但黄志勇有些口吃,如果给他安排做客户技术咨询,显然是不合适的。但于大飞没有放弃黄志勇,他想,这样优秀的人才,公司是很难选到的,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位置,让他进公司,并且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

    恰好,于大飞的部门缺少一位单纯搞技术研发的人员,他就把黄志勇安排到了这一位置,结果黄志勇很快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干。几年后,因为业绩突出,被晋升为研发部经理。

    在许多时候,优秀人才是十分善于发挥自己潜能的。如果中层经理发现他们无法回避自身弱点,在工作中出现了种种不适合的状况,也不要急着将对方一棍子打死,放弃对他们的培养,而要努力创造条件,给他调换一个比较适合的工作,让他的潜能尽快发挥出来。

    培养策略:个人感情靠后

    中层经理在培养接班人时,可以很严厉,甚至“残酷”,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与对方建立情谊。有了这份情谊,对方时时都能感觉到中层经理的诚心与苦心,在严厉管理他们时,就不会引起误会和怨恨。

    许多中层经理认为,要想得到晋升,最重要的是要与部门上级和老板搞好关系。对于同僚,关系则比较微妙——既竞争,又合作,所以不管内心怎么想,表面的关系是一定要处好的。而对于接班人,他们却觉得,关系处得好不好不要紧,重要的是管好他们,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反正他们在公司扮演的就是“基石”角色。

    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中层经理的接班人大都是部门基层领导,他们在部门团队任务的执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层经理在公司的人气,有很大一部分要靠这些接班人来烘托。所以,中层经理要把个人的感情排在工作之后,把培养他们的重任当成分内工作来进行。

    与接班人不能是“哥们”、“姐妹”关系

    许多中层经理觉得,自己天天同接班人打交道,自然是越亲密越好,男士之间就要做“哥们”,女士之间自然要成为“姐妹”。这种想法动机是好的,可实际做起来,却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如果做了“哥们”、“姐妹”,就不得不讲“哥们”、“姐妹”义气,这样,许多原则上的事情就不容易坚持,管理上的难度就会增大。

    其次,公司或部门中,有很多东西(包括公司机密)是不能让普通员工知道的,与接班人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难免会有“不慎”说走嘴的时候,这样,对公司和团队都十分有害。

    所以,中层经理要与接班人要保持朋友关系,而不是过于亲密的“哥们”、“姐妹”关系。

    案例

    于岩韬是一家网络公司的广告部总经理。有一次,他和部门的项目经理柳一元在饭店里偶遇,于是两个人一起喝起了酒。两个人越聊越开心,结果,于岩韬一时嘴快,把网络部的两个核心代理商的代理底价告诉了柳一元。原来,公司为了鼓励优秀代理商多卖广告,把这两个大代理商的代理价暗中调低了15%。

    柳一元把这一秘密透露给了一个和自己关系不错的代理商,结果这个代理商很快找到公司广告部,希望他的代理价能和那两个核心代理商一样。公司怕他继续走漏风声,只得降低了他的代理价。

    为此,公司高层对于岩韬特别不满。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中层经理与接班人的关系中,私人利益掺杂得太多,就会给人一种“江湖帮派”的感觉,无论是部门上级还是部门员工,对这种关系都是比较反感的。因为大家都明白,如果一个上司和接班人间的关系变成了“互相利用”的话,是没办法理性客观地培养接班人的。所以,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时间,中层经理跟接班人都要保持较好的分寸。

    有真情的严厉,接班人才容易接受

    与前文提到的那种变成“哥们”、“姐妹”的接班人关系相反,有些中层经理觉得,要树立自己的威严感,就要与接班人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可以下得了“狠心”,始终对接班人保持严厉的培养态度。

    这种做法大都没什么用处,没有任何感情因素的培养,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而且还极容易引起接班人反感。

    中层经理在培养接班人时,可以很严厉,甚至“残酷”,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与对方建立情谊。有了这份情谊,对方时时都能感觉到中层经理的诚心与苦心,在严厉管理他们时,就不会引起误会和怨恨。

    案例

    姜田宏是一家咨询公司的部门经理。有一次,公司接到了一个西藏企业的咨询项目,当时,因为这个活要求员工在西藏拉萨长住,大家都担心高原反应,所以公司的另两个部门都不愿接这个活。

    姜田宏部门的项目经理林松涛却主动请缨,接了这个任务。林松涛去了西藏没多久,因为不适应环境,就得了重病,最后不得不中途放弃项目,回到公司。

    林松涛回到公司后,在当月发工资时,姜田宏扣了林松涛的奖金以及林松涛生病住院期间的工资。

    姜田宏当时特别担心林松涛想不开,会有情绪,林松涛却找到姜田宏说:“你平时怎么待我的,我心中有数。我理解你的做法,这样做,那两个部门的人就不会在背后乱嚼舌头。你放心吧,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

    在对接班人的培养中,有些中层经理总是愿意虚假作秀。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中层经理几乎要天天和他们在一起密切工作,在这种高频率的接触和碰撞过程中,再巧妙的“秀”也会被对方识破。那时,不但无法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连领导的威严与信誉也不复存在了。

    打动人心才能调动人心

    用平实的话把目标接班人的成绩描述出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无论话说多少,一天说几次,目标接班人也不会觉得过分或肉麻。所以,中层经理可以将这种表达方式形成习惯,这样,就等于他时时刻刻都在对目标接班人进行表扬,所发挥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中层经理一定要快速调动目标接班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快速出成绩,这样自己才能快速获得晋升。但这种激励是很有艺术性的,不能过于随意。许多中层经理在对目标接班人进行激励时,大都如同例行公事一样,总是说一些惯用的套话,比如“表现不错!”、“挺努力的!”、“值得表扬!”

    这种话,说得时间长了,目标接班人就会觉得有一种不咸不淡的感觉,根本不会往心里去,甚至还会很反感,觉得部门上级太假、太装,根本没有培养自己的诚意。

    要想使激励做到个性化,并打动人心,就一定要在个性化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激励起到应有的作用。

    用平实的话语描述工作成绩

    在对待目标接班人时,既不说套话,又能起到激励作用,有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平实的话语,把对方的成绩描述出来。这种方式看起来平淡,但会让对方感觉很高兴,他会觉得上级重视了自己的工作,而且很客观,甚至很“低调委婉”地表扬了自己。

    如果此时有其他同事在场,目标接班人则会更高兴。因为这种不露痕迹的表扬,让被表扬人心里很舒服,不会有任何反感。

    案例

    吴睿是一家销售公司的部门经理,徐晓志则是吴睿的目标接班人。

    有一次,吴睿看完徐晓志的调查报告后,十分欣赏,可他没有用空洞的套话赞扬徐晓志,而是用平实的话语,说出了徐晓志的优点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他说:“整个调查报告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对公司最关注的一些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科学的分析。我最喜欢的是对渠道的调研见解。你把主渠道、二渠道、直营渠道分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直言不讳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对公司进行渠道调整和改造是十分有益的!”

    吴睿对下属表扬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说一句褒奖的话,只是很平实地描述了下属报告中的可圈可点之处。可这种雁过无痕的表扬效果却特别好,徐晓志不仅深受鼓舞,也明白了自己做事的优势所在,在后来的工作中,成绩越来越突出了。

    其实,对于中层经理来说,用平实的话把目标接班人的成绩描述出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无论话说多少,一天说几次,目标接班人也都不会觉得过分或肉麻。所以,中层经理可以将这种表达方式形成习惯,这样,就等于时时刻刻地在对目标接班人进行表扬,所发挥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言语表达要与内心真实想法合拍

    对于目标接班人的管理,要宽严结合:该严肃的时候要严肃,该活泼的时候要活泼。

    但在这方面,许多中层经理却做得不是很好,在激励时总是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嘴上说的话与内心想的不一致。内心本来是想激励对方,可话到嘴边,却给人批评的感觉。有时,个别敏感的员工甚至觉得部门上级根本就是在批评自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言表达技巧有问题,总爱说套话、“官话”,以及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话。二是表达缺乏艺术性,在激励员工时,身体语言、声调都不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误解——上司是在嘲讽自己。

    所以,在对目标接班人进行表扬时,中层经理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嘴里说的话与内心的想法合拍。

    案例

    黄伟民是一家企业的行政部经理,公司食堂则由行政部的员工郑志负责。郑志工作特别努力,业绩显著,黄伟民一直暗中将其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进行培养。

    有一次,黄伟民对食堂进行检查时,认真品尝了食堂的饭菜,发现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心里十分满意,就激励郑志说:“和以前相比,味道好多了,继续努力!”

    可黄伟民说完后,却发现郑志和周围的员工脸色都十分难看。原来,黄伟民在表扬郑志时,表情很僵,苦着脸,很严肃。他说完那段话后,大家都以为他是对饭菜的味道不满意,在委婉地批评郑志。

    见大家表情都特别凝重,黄伟民又板着脸解释了几句,可大家的脸色更难看了。

    中层经理在对目标接班人进行激励时,有一个最难过的关口是:中层经理要对目标接班人有一种平等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在培养提拔对方,就是对方的恩人,对方欠了自己的人情。有了平等的心态后,在激励调动对方的工作态度时,才能让对方有一种真正放松的感觉,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

    “理”清,才能“管”好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培养接班人的工作中,的确有一小部分工作内容,是可以边“管”边“理”的。这样做可以灵活地针对接班人的弱点和不足进行强化培养,但这种培养方式不能是主流,多数培养工作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交给接班人。这样,才能尽量降低执行风险,让对方稳健成长。

    在对目标接班人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中层经理都重视“管”、忽视“理”。所谓“理”,就是理清培养思路,设定好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同时,要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制定出周密的防范措施,这样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就容易做到不慌不乱、稳妥应对。这样,目标接班人才能在中层经理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中层经理在对目标接班人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理”的事情一点也不比“管”的方面少。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理”不清,在管的时候不但无法做到有的放矢,而且会留下许多后患。

    私心杂念是培养接班人的天敌

    对于许多中层经理来说,有了一定的权力后,他们很容易养成这样的坏习惯——“控制”目标接班人。

    这种“控制”,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控制目标接班人创新想法的行为外,还有控制一些本应让目标接班人知道的所谓内幕信息。中层经理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得失想得太多,而很少顾及目标接班人和团队利益,有时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团队利益。

    同时,如果有了这些私心杂念,在培养目标接班人的过程中,中层经理就很难做到以身作则,很容易出现虚伪作秀、赏罚不明等问题。

    案例

    齐雄是一家设计公司新上任的设计部经理。在这家公司的设计部中,设计师黄千里不但才华横溢,人缘也特别好,齐雄也把他作为目标接班人进行培养。

    不久,黄千里参加了一家电视台举办的家装设计节目,并获得了大奖,在部门的人气一下超过了齐雄。

    齐雄见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嫉妒,觉得黄千里影响了自己对部门的把控和管理。所以,在工作中,他对黄千里进行绩效考核时,总是百般刁难,让黄千里心中十分恼火。

    以往如果客户对部门中的设计图不满意时,大都请黄千里进行修改调整。因为业务精通,又特别有创新能力,所以每次黄千里出手解围时,大都能妙手回春。

    可见到齐雄在管理中有私心,黄千里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再出现客户不满意的设计图时,他便拒绝帮助其他设计人员为客户进行修改。为此,部门业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管理者,在许多时候是要站在山巅来看问题的,这样才能看得更清晰、更长远。如果有了私心杂念,在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偏颇,陷在个人的恩怨妒忌的怪圈中,这样,也就很难快速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

    理清思路,才能在“管”上下工夫

    在培养目标接班人的过程中,许多中层经理比较喜欢在“管”上下工夫,觉得这样才能挖掘目标接班人的潜能,才是真正的尽职尽责。

    这样做会有一个重大隐患:因为没有理清思路,目标接班人在执行工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失误的几率特别大。更严重的是,有时竟然会让目标接班人产生误解,不但不认为上司是在培养自己,反认为上司是在“忽悠”或“整治”自己。

    所以,要想稳健地培养目标接班人,中层经理还要先理清管理思路,然后才能在“管”上下工夫。

    案例

    孙红刚是一家公关公司的策划部经理,部门的资深策划洪林是孙红刚重点培养的接班人。有一次,部门接到一个较大的案子——给一家知名的化妆品企业作危机公关服务。客户的危机是:产品品牌背书出现虚假内容。公司在宣传中,一直号称自己的原材料来自法国,结果被媒体原材料并非来自法国,影响十分不好。

    因为案子较大,对方开出的价格也很可观。接到这个案子后,孙红刚没有亲自出马指导督促这个公关活动,而是全权交给了洪林,想让洪林独立完成,在部门中快速树立起形象。

    可洪林在接到案子后,没有调查清楚事件的真相就急着执行,结果,惹出了大麻烦。

    洪林为客户设计的危机公关策略是——努力掩盖事实。尽管洪林很努力,严格监督部门的下属和员工,加班加点地进行工作,可最终的结局依旧出乎他的意料:

    所有公关努力不但没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反而拖累了企业——企业的极力掩盖行为让消费者十分不满,还引起了消协及工商部门的注意,媒体也对企业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曝光揭露。

    最终,这家化妆品企业的品牌形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对公关公司有意见,所以化妆品企业拒付尾款。因为这次失败的公关案例,孙红刚所在的公关公司在业内名声也受到很大影响,老板对洪林特别有意见,坚决反对孙红刚培养洪林做接班人。此时,孙红刚才醒悟过来,自己在培养洪林这件事上,过于心急,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培养计划,结果导致他被重担压垮。

    对中层经理来说,培养接班人的工作中,的确有一小部分工作内容,是可以边“管”边“理”的。这样做可以灵活地针对接班人的弱点和不足进行强化培养,但这种培养方式不能是主流,多数培养工作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交给接班人。这样,才能尽量降低执行风险,让对方稳健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