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上大学-深入了解: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去香港上大学,确实有种种优点:一流的科技条件、先进的教研设备、上乘的师资水平、自由的研讨传统、精美的校园建筑、舒适的住宿空间、优越的英语环境、良好的学习气氛、大量的锻炼机会、可观的就业前景、便利的留学途径、高额的奖助学金、诱人的香港户口等等;也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门槛太高、学费太贵、社会太异、粤语太难、地盘不大、底蕴不厚、学科不全、打工不许等等;还不一定适合你:你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又拿不到全额奖学金;你最喜欢、擅长的专业,也许在香港的高校找不到;你的饮食、体格、性情、习惯、爱好……也许并不适合去香港学习、生活、工作。

    在本章中,我们便来就这些方面全面、深刻、认真、仔细地了解和分析一下,从而给大家将来是否选择去香港上大学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或理由

    N个优势让香港高校火爆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0日的调查显示,人们之所以对香港的大学趋之若鹜,有81.7%的人看重他们更为全球化的背景,66.8%的人看重他们“毕业生求职时更具优势”,50.9%的人看重他们所具有的学术氛围,而“丰厚的奖学金”仅以46.3%的比例列第四位。看来,人们并不主要是为了丰厚的奖学金而前往的,他们更看重香港院校的实质竞争力,看重它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它的就业优势和学术氛围。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内地高校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尽管四年的香江求学之路,费用昂贵且充满艰辛;但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诱惑力的永久居留权、丰厚的奖学金以及美妙的就业前景,似乎对内地学子更具吸引力。正是这四大卖点,使得不少内地顶尖学子“舍近求远”,弃北大、清华,“PK”出国留学,欣然投身于香港高等学府怀抱。所以有人说,国际化程度高、全英文授课就业前景好以及高额奖学金,是港校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

    据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2006年8月报道,北京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叫“北京的符号”,这个题目让人一看就透着几分历史感和古雅;香港大学的老师却在面试时和考生谈论一个非常生活化的话题——北京的房价。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一个好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关心房价显然比研究“符号”更有吸引力。一项调查也显示,多数想到香港上学的学生,看好的是其教育的国际化水准和就业能力。竞争出活力,竞争出效益,除了内地的一流大学还能选择香港,这对中国学生和中国大学教育都是好事。

    在天津,据一项调查显示,香港院校吸引考生和家长的众多因素中,看重“国际化大都市更锻炼人”占到将近50%,“英语环境下的工作学习能力”占到20%,还有约30%的人被“学习环境与学术氛围”以及“能够作为出国的跳板”所吸引。在当地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些因素普遍得到了天津的家长和考生的认同。与此同时,“与高考志愿不冲突”,也成为天津众多家长考生青睐港澳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香港理工大学招生负责人介绍,去香港各大学念书与在内地相比,有三大优势吸引着内地学生。第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师资;香港的高校不乏国际知名学者,能够及时了解当今国际理论知识。第二,香港高校的学历是国际所承认的;与内地学校相比,香港大学的学生去国外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更大。每年香港都有相当部分学生直接申请去牛津等国外名校继续深造。第三,在香港念书的学生,毕业后会有更多留在香港就业的机会。

    “香港那边会提供比较高的奖学金,而且教学模式也对孩子将来发展有好处。”香港大学在北京四中进行英语笔试时,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去香港读大学不但可以享受全英语教学以提高将来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享受国际化的教学资源。

    “去香港上大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希望我的孩子能顺利考上。”一位温州的家长认为,香港的学费虽然贵,但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与国际接轨,在香港读大学比起到国外留学,更容易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强,也更容易就业。

    陆同学的爸爸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也到国外高校做过访问。他认为,中西方教学理念有很大不同,“我希望孩子能在更加宽松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所以我们准备选择香港的大学。本来想让儿子直接出国念书,现在考虑去香港读书,一方面觉得那里的大学国际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香港也保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孩子能更快地适应这种求学生活,而且我们去看他也很方便。”

    据《信息时报》2006年6月26日消息(记者袁峰)得知,一名陪同儿子参加咨询会的吴先生告诉记者:“香港高校吸引我们的几个优势在于,首先他们往往采取国际化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又比较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其次,在香港就读有机会在香港企业进行实习,将来毕业后有希望留港工作;第三,同留学海外相比,留学香港的费用较低,而且都是华人,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不会太大,孩子回广州或是家长去香港探望孩子都比较方便。”

    有署名“科大青椒”的2006年8月19日在新浪网上发帖子说,近年来,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生,似乎在今年达到了热潮。本人碰巧在香港大学有过工作经历,可能比一般人多少要了解全面一些。总的来说,香港大学的水准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国际化方面。我认为香港高校的吸引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高额的奖学金,一是就业前景。有些科目,比如金融,管理,经济等方面,香港的水准是远超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而这些专业在香港就业前景也是很好的。所以如果对这些科目感兴趣,就能获得奖学金,香港当然是首选。而且香港社会法治好,安全,环境也很好。

    另有一网友说,为什么到香港去上大学?一,去香港有数额不菲的奖学金。虽然香港的物价不低,但足以生存下去,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要是在内地上大学,学费就能把家庭拖累死,要是贫困家庭的话,更不用想了。二,那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码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能督促自己好好学习。要是选择内地的大学,就等着整天混日子拿文凭吧。三,就业形势很不错。香港是个国际性大城市,去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机会非常多,在企业工作,工资非常高。要是在内地上大学,别说深造,找工作都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去卖糖葫芦、擦皮鞋。四,老师认真负责,不像内地的大学老师整天走穴,上课糊弄学生。并且上课有针对性,不像内地放羊式地教学。五,公平竞争的氛围。不用整天想着怎样巴结老师,同学之间勾心斗角,只要你有本事就行。

    香港大学第8届内地学生武闻伟2006年4月20日告诉《北京考试报》记者,他认为香港高校的优势在于全英文授课、语言环境好、教学与国际接轨、毕业后发展空间广阔等。武闻伟2004年放弃了第一志愿浙江大学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黄宜彦同学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后,来到香港城市大学攻读法律研究生。“这是一次正确选择,受益匪浅。”她说,“从学习方法上,内地学校注重背记,这里注重讨论和思考。香港商业社会及国际大都会的背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国际视野。”她表示,毕业后将选择在香港工作。

    还有人认为,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内地高校要求学生学习很多与其专业毫无关系的“公共课”;在这一点上,香港高校更加“以人为本”。

    另外,由于报读香港的大学并不影响报考国内高校,因此,不少家长和学生把留学香港看成是一条备选的退路。

    为什么香港大学的势头如此之猛呢?先看看内地大学和香港那边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对比:香港某大学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而且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及跨国企业。再看内地的高校,就拿北大来说,近两年北大频频出现卖猪肉、卖糖葫芦的毕业生,并非完全是媒体炒作。但是内地名校的品牌正在不知不觉中退化。

    赴港念大学热也是由很多学生和家长热衷引起的,“去香港上大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希望我的孩子能顺利考上。”一位温州的家长认为,香港的学费虽贵,但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接轨,在香港读大学比起到国外留学更容易适应,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强,也更容易就业。“香港是国际都市,许多到香港高校读书的人把这里作为进一步出国的过渡。”香港城市大学老师朱国斌分析说。尤其本书第二章中有个学生说得好,“在自己家门口留学”。

    一位在香港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认为:“很多学生选择去香港读书,4年之后大都可以留在香港工作,因此这对他们来说很有诱惑力。香港的硬件设施也就是资源比较丰富,在授课上中西方结合会好一些,对英语的提高会有好处。此外香港的大学提供的奖学金也比较丰富。早出去一些的话,一个人的眼界会不同,交际的圈子和朋友也会不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内地考生和家长青睐香港高校?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香港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无疑是吸引内地学生的最重要因素。香港高校具有浓厚的国际化和开放性氛围,除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及全英文教学外,还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制度、考评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香港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各高校层次分明,学科和课程设置灵活,适应市场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在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香港高校在教学方面比内地高校管理严格,拿学分要凭真本事,比内地大学难混得多。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大学学习,他们心里踏实。不少内地学生认为,在教学、科研等许多方面,香港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更为接近,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毕业求职和出国留学都非常有利。

    此外,对于内地学生和家长来说,巨额奖学金也很具诱惑力。为吸引优秀生源,香港高校大都拿出了巨额奖学金,有的高达四五十万港元。据介绍,香港高校评定奖学金主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多种奖学金,仅中文大学就有1700多项。这些高校虽然也设立“入学奖学金”,对优秀新生实行奖励,但更注重“学业奖学金”,学生每学年根据综合评定可以拿到的奖学金,最高可达13万港元。“学业奖学金”奖励幅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这些无疑也十分诱人。

    大学宣介会上的港方教师,让学生和家长眼前一亮。“他们气质很好,谈吐很有学者风范。”家长储皖沪说。(《南方周末》2006年6月1日,记者由珊珊、陈静。)

    储家的“香港攻略”确立之前,储皖沪接连挤进北京和天津的两个会场——分别由香港城市大学和浸会大学主办。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全英语教学方式、学校环境、博士生录取比率、毕业后学生的去向……都令他感触很深。

    “起码不像北大和清华有那么多学生,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储皖沪说。

    但要获得香港的大学奖学金,难度并不亚于上北大或清华。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将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和均衡素质。他们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数,而是今后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港方教师这样解释。

    而这一点,恰恰说到了家长们的心窝里:内地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很多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只知道标准答案。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甚至当场拿定主意:即使拿不到奖学金,也支持孩子去香港上学。

    香港高校的学历获国际认可。师资国际化程度高。英语教学环境有助学生快速提升英语水平。创新教学方式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国际接轨。各大学的学习设备先进,学生生活多元化。

    在香港求学,同学们一方面可以选修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学科,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专精砥砺;同时也可以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锻炼沟通能力,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最新的资讯科技技能,以及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各大学全方位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许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在校生提供参加海内外学生交换计划、暑期交流访问及工作实习的机会,丰富书本以外的经历,扩阔眼界。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处,香港高校既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化与开放性的特质。这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师生结构及学术交流上。如香港科技大学教研人员来自全球35个国家,逾7成教授是从北美一流学府取得博士学位,“老师是全球招聘,教学语言是英语,管理方法是美国模式”。此外,几乎全英文授课的香港高校,给学生提供众多海外交流机会。香港大学每年约有不少于一成的学生,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外国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而香港中文大学与140多所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流计划。国际视野,充分体现了香港高校的教学宗旨:致力于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

    许多已考入香港高校的内地生认为,港校有着内地高校缺少的魅力,领略和感受这种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内地生相比,香港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生席扬曾作为交换生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中文大学校园内没有人工值守的复印店,所有文件的打印、复印、装订,都是学生在学校提供的设备上自己完成。相比复印店铺林立的北大校园,他觉得这是提高效率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高文隽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过,他说,总体上看,中文大学成绩评定的标准比北大要严格一些。即使是提供给全校同学选修的通识课程,也都严格执行各个成绩档次的人数百分比限制。对于香港大学生来说,任何一个A等成绩都来之不易,都非常珍贵。因为在求职时,大学阶段得了几个A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另外,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有着明显差异。一位中文大学的内地学生说,香港学生只懂得仪器的英文名称,而内地学生只懂得中文叫法,这种交流的障碍和冲突特别明显,在理科各种课程的学习中尤为突出。但他认为,“有差异才有魅力,这种差异恰恰让我们多学了一些知识,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与国际接轨的本领。”

    一位孩子在北京101中学就读的家长说:选择去香港上大学,主要是考虑就业。一个原因是香港大学的国际排名高;另外一个原因是香港这个城市的优势,综合竞争力高。现在,大学生在内地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而香港的高中毕业生和北京差不多,提供的就业职位却特别多。女儿对商科比较感兴趣,这也是香港高校的优势学科。另外香港的大学使用英语教学,更与国际接轨。

    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上清华、北大没问题。现在考虑的是把香港的大学报在第一志愿,还是第二志愿。听去香港的交流生讲,内地孩子拿奖学金的机会比较多。如果能拿到奖学金,跟在内地读大学的费用也差不多。而且,去香港读大学锻炼的机会挺多的,将来不管是留在香港就业还是去国外,综合实力都不差。看着那些从香港回来的孩子,觉得他们无论是谈吐、交流还是合作精神,都很专业,明显受过正规训练。

    和内地高校多采用百分制计算不同,香港学生的成绩用国际承认的GPA(平均分绩点)计算学分。“这种方法督促我们在一学期里持续不断地为每一科努力。”温州来的城市大学翻译及传译专业一年级学生夏倩说。由于期末考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平时的出勤率、测验、作业、课堂演讲等反占更大比重,夏倩不敢忽视任何一天的课程。“我在内地上大学的同学总是很闲,平时玩电脑游戏,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背背书就可以了。”夏倩说。

    灵活的学分制使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和机会。深圳学生庄冰冰就读香港大学数学系,她在港大还选修了多门音乐课、日语、文化比较等和数学不相关的课程。“内地大学也给学生选修第二外语,但选择很少。香港大学的语言系有近20种语言供学生选择,日语系仅为修第二外语的学生就开了十几个班。”庄冰冰说。

    高额的奖学金、可观的就业、好的经济环境、好的英语环境——为什么不去香港上大学呢?有人撰文深入分析:

    从大学投资的角度来讲,内地的大学无论在哪方面都比不过香港的大学。虽然香港大学投入多,但内地尖子生能拿到奖学金,那就相当于自己的收入一样,最后都能从更高的回报中拿回。

    美国名牌大学哈佛等在学生和家长花了20万美元后,不只给学生一个荣耀的哈佛文凭,而且能帮助学生得到很高投资回报的工作以及事业上的发展。当然,也有不少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那样的家庭,不在乎花几十万美元学费,他们主要是为了延续家族的哈佛、耶鲁之传统。也有一些为了学习艺术、并不在乎毕业后收入的学生。但大多数学生都是要考虑投资回报的,并且也能实现较高的回报。就读美国的名牌大学还有一个软回报,那就是校友关系。在这方面,内地的大学实在差得太远,与香港的大学比起来也是不如。还有,在美国所有的大学都是要讲投资回报的。我曾撰文指出,中国的大学也讲投资回报,但那是教育产业化的大学自己讲投资回报,而不是为学生和家长考虑投资回报。不必说上北大、清华,我在内地有朋友为了孩子上一个极其普通的大学花10来万元,毕业后如果能找到工作,也只有月工资1000元左右。个人在高等教育上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尽管教育这个产业有了高回报,但作为整体,国家却在教育投资上出现巨大浪费。

    面对投资难有正常回报的高等教育困境,内地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目前没有什么出路,而那些能到香港上大学的内地尖子生却可以冲出这种困境。为什么不去香港上大学呢?更何况香港的大学在世界上的名气并不逊于内地的名牌大学。更不能忽略的是香港整个的环境,那不在于是否“文化沃土”,而在于香港是连续获得全球自由经济第一名的“经济沃土”;这不是香港自称的,而是《美国传统基金》联合《华尔街日报》评选的。上世纪80年代初,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米琪?福瑞顿在其名著《自由选择》中指出,香港会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自由经济体系。大师的预言没有落空,香港这样独特的“经济沃土”自然为其大学加分不少,在这方面北大、清华就差得更远了。

    最后,公平地讲,论道“文化沃土”,内地可能还是比香港强一些,因为毕竟内地搞中国文化的数量比香港多千倍万倍。因此,如果我的孩子能有当交换学生的机会,并能在内地的大学与香港的大学之间选择的话,我会建议她去内地的大学。因为英文作为第一语言的她,应该去一个中文学习的环境。而我也理解内地高中生更愿意到英文环境的香港的大学学习,而这也可以换算成投资的教育环境。

    据《高中》杂志2006年9期文章(王恬/文)。短短几年之内,香港高校从一个不被人关注的角色变成了考生眼中的香饽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香港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资源丰富,机会多。同学们在香港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了解多元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扩大视野。各高校经常开展的国际交流计划、实习计划等也吸引了不少考生。

    其次,香港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都与国际水平相近。全英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此外,香港高校的学生不仅有香港本土的,还有台湾、内地和海外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思想和认识的提高。

    第三,就业前景好。香港的就业市场对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是开放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香港就业。在香港连续居住满7年者,还可以获得香港永久居民的权利。这也是香港政府吸引优秀人才的特殊计划。此外,香港高校的学位全世界都承认,不少学生把香港作为一个SteppingStone(跳板石),为将来到国外继续深造做好准备。而国内近几年因扩大招生所引起的师资问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让许多家长考虑把子女送去香港增值。

    第四,高额的奖学金。为了招收成绩优异的学生,香港各高校纷纷拿出大笔奖学金来鼓励成绩拔尖者报考。如香港浸会大学2006年大概有30个奖学金,其中10个全额奖学金,每年10万港币。

    据《竞报》2005年8月22日报道(记者邓跃)。2005年,170多名北京高中毕业生赴港读大学,四种原因使他们做出了这个选择。

    原因一:永久居留权最吸引我

    已经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的关心悦告诉记者,在香港读完大学后她就打算留在那里工作了。根据相关规定,内地人员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以得到在港的永久居留权。而这些去香港上了4年大学的孩子们,只要在香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权了。

    关心悦告诉记者:“只要得到香港的永久居留权,除了美国,去其他100多个国家都是可以免签证的。”这样她未来的生活和就业选择自由度就会更大。她还告诉记者,她的不少同学就是冲着这个原因选择了报考香港的高校。

    原因二:比北京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采访中,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的曹闰和关心悦一样选择了学习商科。曹闰认为,相比之下香港社会的商业发达程度高于内地,而且在那里更容易找到比北京更好的工作。

    “学会计,在香港去知名企业工作的几率会更高。”曹闰说。同时不少家长也表示,他们就是看中了香港拥有更多的大公司、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才选择把孩子送去念书的。

    关心悦的妈妈告诉记者,她不希望孩子毕业后和成千上万的人去抢一份工作。“在那读书,留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很多,这样孩子可以减少些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

    原因三:一年预科让我从容选专业

    据香港城大对外联络合作处卓燕女士介绍,和内地高校直接填报志愿不同,学生在报考香港的大学时只要求填写相关学院。

    在到港的第一年,学生们上的是大学预科,还不算是真正的大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英语、数学、科技资讯和意向专业的部分课程。只有在预科完成后,学生们才会选择所学的专业。

    学生曹闰认为:“这样的学习制度可以让我多出一年的准备时间,也就有时间去了解以后要学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原因四:英语氛围比内地好

    目前所有香港高校都采用全英语教学,内地考生要想进入这些学校,除了成绩要达到本科一批外,英语成绩也至少要在110分以上。为此很多考生都把去香港读书看成是出国的“练兵台”。

    关心悦说:“如果在那上了4年大学,要出国英语肯定没问题了。”关心悦的妈妈告诉记者:“如果在香港学习,每天都是英语环境,肯定对孩子的英语有好处。”

    给你几个选择香港高校的理由

    内地学生青睐香港高校,其原因之一当然是高额奖学金。但那些拿不到奖学金的内地生为什么也纷纷选择南下呢?

    1.外部差异

    奖学金高。以香港大学为例,港大给予那些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每年3万—10万元港币不等的奖学金。香港高校大多为内地高考状元提供50万元新生奖学金甚至更高。

    语言优势。很多内地学子认为,港校多采用英语授课,这对提高英语能力很有好处。

    就业机会多,就业前景好。“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去年的毕业生平均薪水高于1.1万港元,即便是最普通的香港高校,毕业生薪水也有8000—10000万港元。”2005年度香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大、香港理工的就业率是98%,港大的就业率则高达99%。在香港的高校毕业后,去欧美等大型企业的机会相对多些,就业前景好。另外香港政府还规定,内地人士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便可取得在港永久居留权。另外,如学医学、法律等,毕业后无须再考证,直接可做医生、律师,国际认可。

    出国机会多。据香港大学内地招生主任陈燕玲透露,在香港高校读书,出国机会更多一些。从往年情况来看,有1/3左右的内地生会获得出国深造机会。这些学校包括普林斯顿、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级名校。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全用英语讲课,本科一毕业后便可直升这些西方名校。

    “如果都是毕业出国深造,港大的学生应该比北大的学生更容易一点,毕竟这里的教授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比较多,他们的推荐信对国外的名牌大学更有说服力。”香港大学内地学生薛明宇说,“北大、清华也有很多著名学者,但他们很多都不再亲自带本科生了。”

    2.实质差异

    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认为,香港的大学吸引家长和考生们之处,可能是奖学金、就业等因素。但实质的差别还要更大。

    他说,香港的大学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与内地完全不同,它们的教育模式、理念都比较有活力,这才是港校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他举例,港校文、史、哲等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有很多的讨论任务,每周都要读很多书,会过得非常充实,而且也不容易混日子,不会有虚度时光的感觉。

    三大原因推动“赴港求学热潮”

    据新华网2005年6月9日报道(记者来建强),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是“多因素引发的合理现象”。

    在17个省、市、自治区中,粤、闽、京、沪等地学生报考港校热度最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认为,推动报考港校热潮原因有三:

    首先,香港经济明显复苏,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人员往来更加密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对内地年轻人来说香港不再遥远。

    其次,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市场体制完善,商业文化发达,与国际经济、文化沟通便捷,这对于内地求学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香港这一优势日益被看重。在港就读大学能获更多国际交流机会。

    第三,虽然内地高等教育这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名校和热门专业竞争仍十分激烈。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少考生出于对香港教育体制的信任和向往,而选择报考香港的高校。

    伴随报考人数的增长,港校在内地招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但报考人数过多,则会降低录取率。但港方也会适当增加招生名额。真正优秀的学生,他们是看得出来的,也不愿意轻易放过的。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谈他们的优势

    据新华网香港2006年8月21日电(记者廖翊)。“这是我们连续第二年参加全国联招,实收内地生208人。与去年相比,各科系分数线全面提升,所录取的学生出类拔萃,其中不乏特长生,我们感到很满意。”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有着与内地院校不同的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与国际接轨,教师大多具有国际背景。本校有150位教员曾在英美院校带博士生,另有500位教员在英美院校执教。毋庸置疑,这对内地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是通向国际化的很大一步。”张信刚介绍说。

    张信刚长期从事大学教育,并与内地院校保持频繁交往。他表示,香港与内地学生的互相交流,“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就内地学生而言,香港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对他们造成冲击,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在香港上学的内地学生都十分优秀,他们的知识面、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强于香港学生,这对香港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对教师授课也提出了新挑战。”

    张信刚表示,在未来几年里,将招收更多的外国学生,让香港和内地学生感受更多元的文化色彩。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谈他们的优势

    据《北京青年报》2006年8月30日报道,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黄煜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黄煜生长在内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受聘于浸会大学教学至今。如此经历,使黄煜对内地和香港及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方式深有体会,也比较熟悉。

    1.香港高校竞争力强

    问:你如何看待目前的内地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热?浸会大学今年招收内地学生的情况如何?

    答:这是一个正常现象。过去几年,内地学生就读香港高校,往往是家长的热情大于孩子。今年则不一样,学生兴趣大增。特别是在那些前几年有学生在香港上大学的内地中学,报名香港高校的学生成倍增长。也许是因为口口相传吧。加上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时,一般都带上往届内地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形成“群体效应”,媒体再一“炒作”,“热度”就上去了。

    细想一下,造成这股热潮的基本原因,还是香港高校本身的优势。香港是个中西教育理念结合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大学国际化的步伐更是明显: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仿,全球高薪招聘师资,以英语教学为主传授知识,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出国当交流生等。加上香港信息流通自由,图书馆资料丰富,科研经费相对丰裕,实验设备先进;我想,到目前为止,内地很难有高校可以相媲美。

    当然,内地生源也让香港的大学十分感兴趣,香港近700万人口与内地13亿人口的选择基数不可相提并论。内地生源,加上香港高校的资源,在香港回归近10年两地关系更紧密融合的今天,两者交融互补,不是十分自然而又可以达到双赢吗?

    2.托人走关系行不通

    问:据悉,香港的大学并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招生指标,内地生报考香港大学要过几关:国家统一高考、学校面试和笔试。那么,你们招生的标准是什么?

    答:香港高校对评判内地优秀学生可能有不同看法,就我几年来内地招生的经验看,我依然认为,高考分数是很重要的指标。

    到目前为止,内地还没有哪种选拔方法比全国高考更公平。为什么你就能肯定,在短短不到半小时的面试里,就能完全颠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十几年的学习成果呢?

    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最近在媒体上撰文介绍,牛津等英国大学是用数天时间观察了解学生分数之外的长处;而哈佛等美国大学则是通过长期与中学联系,加上严格的学校推荐与自我表述,来了解学生考分之外的长处。而我们暂时还做不到这点,因此高考分数就是一个重要指标。

    当然,招到好学生并非只是招“高分”,高考分数只能是“入门线”。要拿到香港高校的“入场券”,还需要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量。这是香港在高考成绩外还要增加面试和英文笔试的原因。

    看重分数,不唯分数,是香港高校的基本招生原则。考分之外,香港高校还希望学生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

    香港高校VS内地高校

    在清华大学的高皓看来,香港的大学和内地的大学有很大不同。(本文在网上有多处帖子,如BBS水木清华站http://www.smth.org/。)

    (1)教学语言:香港高校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其英语教学和内地又完全不同。他们没有教材,都是外籍教师。老师会发很多材料,基本上不教词汇和语法,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用英语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英语考试也和内地高校有很大区别,考试形式很新鲜。除了一般的读写试题外,听说占了很大比重,几十名学生在一个语音室里把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用英语说出来,录在磁带上。

    (2)学习方式:在内地以老师讲授为主,在香港则以自学为主,更加强调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类似teamwork(团队练习)等方式的学习比较多。

    (3)管理制度:由于香港高校大多实行学分制,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因此基本上没有“班”的概念,也没有辅导员或班主任之类的管理人员。

    (4)生活条件:自助式公寓方便舒适。如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宿舍有两人间也有单人间,每两间宿舍共用一个卫生间和淋浴间,每间宿舍都安有空调。每层楼有公共活动室,内有冰箱、煤气炉、微波炉等。而每个宿舍楼设有自习室、电脑室、活动室、会客室等,顶楼还设有洗衣房,洗衣机、烘干机一应俱全,采取自助形式。

    看看天津三个女生为啥选读了香港高校

    据《城市快报》2006年8月15日报道(记者刘晓艳、实习生高福美)。

    天津一中的孙婧巍以666的高分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并且是天津仅有的3个全额50万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谈起当初选择去香港读书,这个文静的女孩说:“这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却是一个很冒险的投资。”

    起初孙婧巍的目标仅仅想在高考中有个好成绩,将来可以到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北大或清华读书。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让她萌生了去香港读大学的念头。高一暑假,孙婧巍因为成绩优异被选送参加香港科大的全国“数学之星”夏令营活动,并在那次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在这次夏令营中,她不但学习上有一次较大的飞跃,而且香港的学术氛围与干净环境给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过那时去香港读书的想法并不很坚定,也只是偶尔憧憬罢了。直到高三上学期,英语老师对同学们说,从去年开始香港很多大学在天津有计划招生了。而且去年有位一中学姐申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全额奖学金——50万元。

    从那之后,她想去香港读书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为此,课业之余,她经常上网去查找关于申请香港学校的各种手续,并在那时开始就锁定了3所学校——港大、香港中大以及香港科大。

    高考一结束,孙婧巍再三考虑之后,决定冒一次险。她在高考的志愿卡上放弃了北大、清华,而第一志愿选择了香港中大,第二志愿选择了香港城大,余下的志愿她没有填报。谈起当初的选择,她说:“这个决定虽然冒险,但起码能给自己一次机会。即使拿不到奖学金,我也不会后悔。”

    现在,为去香港做准备,孙婧巍先是学了一个多月口语,又考取了驾照,信心十足地准备赴港。谈到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她笑着说:“刚上高一时我还因为想家哭鼻子呢,不过我现在已经大了3岁,况且还有那么多同学做伴呢。”

    天津的王荆璞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621分,她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放弃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和孙婧巍一样只填报了香港两所高校,最终她特被香港中大录取,但没有奖学金。但不同于孙婧巍的顺利,用王荆璞的话说,在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的选择上,她一直很矛盾。

    王荆璞的平时成绩在学校基本能保持前10名以内。但申请香港的学校,她也冒着得不到奖学金的风险。说到那段特别矛盾的时间,王荆璞说,现在才发现作出一个比较大的选择原来这么难。虽然家里并没给她任何压力,但自己这么大了,很多事情需要考虑到。其中最重要的是学费问题,自己并不知道家里的状况,而且50万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此外,自己的分数并不低,而且如果去复旦大学,她还有自主招生资格。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不停地在复旦与香港高校之间衡量着。最后她想:“既然要选择远一点的学校,干脆就再走远一点。”她最终选择了香港,但没有获得奖学金。即使如此,王荆璞笑着对记者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来香港读书。至于学费的事,我想更能激发我好好学习,争取多拿几项奖学金。”

    宋君代与王荆璞是同桌。她以63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香港城大在津招生的最高分,并获得了城大24万元全额奖学金。在选择城大的同时,她放弃了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资格。

    这个成长在浓厚的书香气息中的女孩,在谈到申请香港学校的过程时说,妈妈功劳很大。因为她妈妈是南开大学教授,所以对香港那边的大学情况比较了解,并留意这方面的状况。

    在确定去香港读书这个计划到最后拿到城大的录取通知书,妈妈“功不可没”。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非常顺利的过程。成绩出来后,她也面临着抉择。除了一直想去的香港以外,还有一个便是上海交大,因为有自主招生的机会,所以去交大肯定没问题。

    但在报志愿的前一天,宋君代还是选择了香港城大,一是因为可以拿到奖学金;二是对她来说,那里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看看吉林两个男生为啥选读了香港高校

    据《新文化报》2006年7月16日报道(记者孙淼),该省实验中学有两名学生首次考入香港科技大学。这两名学生一个叫刘泽汀,获得香港科大提供的40万元港币全额奖学金;一个叫郝彤,获得香港科大提供的30万元港币奖学金。据实验中学杨晓雷副校长介绍,刘泽汀被保送到清华大学,郝彤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不过,8月26日他们都将成为香港科大的学生。

    1.良好师资吸引我。一边是清华,一边是香港科大,刘泽汀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呢?“其实清华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多年努力的目标。我选择香港科大,是因为那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平台,教师都是博士,学校实行全英语授课,教材是美国主流院校教材,这些对我来说都很有吸引力。不过,我开学前一定会去清华看看。”

    2.打电话就是考试。刘泽汀说报考香港科大是一个偶然,“4月20日,我和一位深圳的朋友在网上聊天,当时我已获得保送清华的资格,但他告诉我可申请报考香港科大。我就详细查了香港科大的资料,之后就断定,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

    刘泽汀说,他备齐资料寄出后,香港科大瞿老师就打来电话,问了他很多不着边的问题,后来才知道这是电话面试。之后瞿老师又和他父亲聊,最后通知他5月4日到广州面试。5月4日他坐飞机去了广州,面试时瞿老师曾直白地告诉他,别抱太大希望。刘泽汀说他当时没什么压力,因为面试的都是各地精英,通过了自然好,过不去也没啥损失。

    3.“镇”住面试老师。“面试老师问我的问题连清华毕业生都没答上:飞机怎么飞起来的?飞行中如何保持稳定?”刘泽汀说,用英语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这个问题涉及很多专有名词。因为他对英语感兴趣,所以平时背诵了很多这类单词,加上坐飞机来时仔细观察了飞行中机翼的变化。刘泽汀答完时,三名考官都很吃惊,“看来我把他们镇住了”。

    “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据《泉州晚报》2006年8月1日报道(记者林绿波、陈凌鹭、苏智峰、林艳腾),“为什么不去香港发展?那里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之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张亚群的话说出了一些学生家长的心里话。2006年是内地学生到香港读大学的第8个年头,并在泉州带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热潮。而在穿梭于粤港间广九直通车上的泉州学子眼里,香港代表了高收入、高就业率、精彩的大学生活,还有走向世界的筹码。可以说,这四大优势正是香港高校最吸引内地学生的地方。

    1.身处香港窥见全球。香港大学旅游管理系的大三学生骆雯,从今年开始前往美国做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个泉州女孩的人生,正慢慢显露出更多的机会。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三年前她选择报考香港高校。2003年时,香港8所高校开始有资格在内地招生。她可以算是泉州正式赴港的第一批人。如今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骆雯,在异国的阳光下微笑。保守估计,毕业后她的年薪将在1.4万港币以上。国际化教育是香港高校的一大法宝。

    类似的实习和交流在香港高校非常普遍。骆雯只是香港高校生每年国际交流的万分之一。城市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的深圳学生杜先杰,明年初将到新加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5个月,事务所和学校将为他提供工资和补助,并报销路费。杜先杰觉得,如果实习顺利,他毕业后便直接去那里工作。而温州来的夏倩也已争取到明年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一学期交换学生的机会。

    港大每年约有不少于10%(现已达到约2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作为“交换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香港中文大学则提供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给本科生。在这里,你有机会搭上180多所著名海内外学府的交流班车,其中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据中文大学对外合作处梁主任说,该校在2005—2006年度安排了占每年所招总人数55%的本科生,到全球23个国家参加全年及短期的交流活动。城市大学的朱国斌老师说,学校各科系会为学生寻找本地、内地以及新加坡、英国、德国、美国等地著名企业的实习机会。香港高校和它的港口一样,表现出了高度的自由性和国际化。“自由港的地位使香港的大学能够保持高度的对外开放性。”这是香港高校的魅力所在。厦门大学的张亚群教授认为。

    同样国际化的还有它的师资。香港中文大学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香港科技大学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学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城市大学拥有52位讲座教授,其中10位是世界各国知名院士。张亚群教授在另一个场合又说:“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前来任教。这不仅保证了大学教学的高质量与多样性,也为香港高校提供了与世界其他大学的交流机会。”城大的朱国斌博士则认为,当内地许多一流大学都说要与国际接轨时,香港的大学早已身处世界舞台了。

    2.香港是“中间路线”,将来更热门。用“得天独厚”四个字来形容香港丝毫不过分。这里气候适宜、文化相似、语言相通,不少泉州学子把香港称为“通往国际的中转站”。厦大资深教授张亚群说,在不少渴望接轨国际先进、却害怕文化民俗障碍的内地学生眼里,香港是最合适的“中间路线”。

    寻找内地生与国际化教学方式的契和点,在不少家长、学生看来,是香港高校的最大吸引力。儿子报名港大的谢先生说,“担心孩子不适应英国学校活跃的教学方式和生活环境,所以我想先送孩子去香港锻炼,再去英国学习。”据了解,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

    而用港大工商管理专业王颖君的话来说,全英文教学把学生与世界拉得更近。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香港高校在英文教学及西方先进文化渗透方面有天然优势。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还是成立不到20年的香港公开大学,所有课程都以英文讲授,这在与英美一流大学对话中占得先机。不少高校还选择了北美、欧洲最新的英文教材,为香港大学生们搭上国际班车加足了砝码。香港高校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些学商科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用安利、Esprit等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模拟营销。

    “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制度,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管理香港和内地,还要能管理世界。”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说。

    所以,虽然说香港的高校给的奖学金非常高,但并非所有内地学生都冲着奖学金而来。北京状元陈秀野选择香港科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科大“视野开阔,中西结合”。当然,香港永久居留权和良好的英语和工作氛围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见《竞报》)。

    正是这种背景,2006年香港8所高校仅在内地招收1300余名学生,收到的申请却超过3万份,而港大的报名和录取比例甚至达到了100:3。张亚群教授认为,香港冲击内地大学报名格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可能更热门。

    “接受不一样的挑战”

    据《泉州晚报》2006年8月1日报道(记者林绿波、陈凌鹭、苏智峰、林艳腾),“竞争的人那么多,当时我并不是抱太大的希望。”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从笔试到面试,整个过程中,黄璐显得格外轻松。正是这样的心态让黄璐收到了“意外”的惊喜:7月20日,她接到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她还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你为什么选择去香港念书,而不是去北京呢?”记者问。“首先是出于专业考虑。”黄璐告诉记者,港大录取她的专业是会计与财务,而她填报人民大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我都感兴趣,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会计与财务专业。”

    “其次是考虑到港大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较能与国际接轨。”黄璐说,“再者,香港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又是中西方文化并存的中转站,在那里生活学习,眼界会比较宽,人生阅历也会不一样。”

    “我要去感受那里和内地高校不一样的气氛,接受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挑战。”这个已经渐渐开始独立的孩子,最后说了一句很大人的话。

    香港高校“更公开公正,更懂得尊重”

    据《广州日报》2006年7月9日报道(记者秦晖、实习生刘艳玲),一位考生家长用亲身经历讲述选择港校的原因:更公开公正,更懂得尊重

    内地、香港高校的生源大战可以称得上战火纷飞。国际化教学、优秀师资、光明前途以及高额奖学金等都成为一颗颗糖衣炮弹袭向高考考生和家长。然而,有时候考生家长的决定却只因为一些耐人寻味的小细节。近日,一位名为“高考生的家长”的网友在网上讲述了去年的一段经历。

    去年这位家长的儿子高考。他们最初只是考虑将香港中文大学作为第二志愿,第一志愿想报考内地一所名牌大学。由于该名校在高考前曾举行了自主招生考试,也给一部分学生发放了推荐表,有推荐表的考生在高考中可以优先录取。因此这位家长先后向内地几所名校和香港中大发去一封一模一样的电子邮件,询问相关情况。第二天香港中大就回信了,言辞间非常尊敬,仔细解释了该校没有发放任何推荐表的情况,并说明该校在内地的招生办法和专业,还附上学校入学处的相关联系电话、传真,表示随时欢迎咨询。四天后内地一所名校也回信了,只有一句话:“我校仅向少数学校发一张推荐表,多数考生都没有表的。”回信没有抬头、没有署名,连一句客套都没有。而另外两所学校索性完全没有回应。

    这位家长说:“我相信,香港中大不过是按做好的公文格式回信罢了。但我也知道,内地大学也有电脑,也同样可以做一个客气的格式,只不过办公室职员是不屑对学生家长这样客气的。文与野、礼与蛮,高下立见,心中的天平顿时倾斜。”

    去年7月初,香港6所大学几乎同时面试,该考生同时收到5份面试通知,由于竞争激烈,当然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发信去一问,各校都大度地表示,万一冲突尽可商量。相比之下,就在今年,上海两所名校首次以面试自主招生,也有考生同时收到两校的面试通知,却只能选赴一场面试,放弃另一场。

    因为这些细节,这位家长最后为孩子选择了香港中大,并用短短一段话道出了一位家长的心声:“有一门课的教师用广东话上课,儿子听得很吃力。香港的同学对他说,你可以去抱怨,这是你的权利。于是儿子从此认为学生抱怨也是理所当然的。国际交换生的名额公布了,选择程序事先挂在网上,随时可以查询。所有竞选学生要经过英语面试,并按一定比例加上学科平均成绩,就像高考一样,由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列,填志愿等。儿子这次没被选上,但他认为一切公开、公平、公正,没什么可抱怨的。我以为,这才是香港和内地大学最大的不同。”

    2006年高考广东状元杨洋最终选择了香港科大而放弃原先报考的清华大学。(《广州日报》2006年7月12日,记者柯学东、黄嵩、郑晴虹)

    提到自己的选择,杨洋说得最多的是科大的“人文关怀”:“高考成绩出来不到两天,系主任就亲自打电话祝贺我,并热情邀请我到科大就读。人家可是大教授呢!一进校就有名教授作导师。我还听说导师和学生经常一起吃饭、喝咖啡,一点架子都没有。面试我的几位老师也像朋友一样随便;我报考的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院,他们院长跟我爸妈聊天的时候很亲切。这些都让我感觉很舒服。”

    杨洋还跟记者罗列出科大就读的另外种种好处:科大的科研水平排名世界第43位,而且他所在的专业和斯坦福大学每年都会有交换生名额;教育体制优于内地,更有利于自己发展。

    香港高校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据《贵阳日报》2006年3月8日报道(记者张雪郡、俞莹)。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兼教务长苏基朗教授说:“香港的大学不单纯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标准,而是强调考分和面试同等重要。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注重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其他因素。”各校均要求内地生除了高考成绩必须达到第一批本科线以上,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英语关”。因为对香港高校而言,全英文教学本就是一个最大的特点。所以,一般都会对考生进行全英文的笔试和面试。录取到香港高校的学生,也要先上预备班,以适应香港的语言和生活,再正式进入大学培养。

    同时,香港高校更看重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就学习模式而言,香港的大学比较注重多元化,会通过专题项目和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掌握更全面的知识。香港的大学,学生要自己制订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课程,控制学习节奏。所以说,要想尽快进入状态,就要多和系里的教授沟通,多向学长、同学打听,这样才可以尽快适应香港高校的学习方式。

    苏基朗教授介绍说,学习自由是很多内地学生到香港高校后的第一感觉。以港大为例,第一年的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强制性课程设置。除了医学院等课程性质比较特殊的院系,很多院系都是将院内一些系的基础课程全部开放,学生只要在一年时间内修完每系至少一门核心基础课,就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有所着重地选择各系的其他基础课程,并可以选择适量的跨院系课程。同时,即使你选定专业之后发觉与设想的存在差距,转系或转专业都只需递交申请就可。

    在内地读大学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平时即使不努力学习,考试前只要加班加点,通过相关科目的考试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香港的大学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苏基朗教授告诉在场的师生:“在香港的大学,期末考的成绩一般只占总成绩的20%-60%,要想获得优异的分数,就得靠平时努力。”

    “在传统观念中,理工科学生只要懂理论会动手就可以了。但是在香港的高校,这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理科学生还是医学院的学生,都必须懂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并且用语言在众人面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苏基朗教授说,香港的大学非常重视presentation(演讲),因为在校方看来,这种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能力是每个合格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多让学生锻炼自己

    在北京考点。“我是科大在校的学生,有什么问题您可以直接问我。”在昨天的面试现场,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上大一的北京学生李一丁成了大忙人。考生和家长有什么问题,都由他和其他几位科大学生进行解答。(《竞报》2006年7月3日报道,记者邓跃。)

    面试中,指引家长去休息室等候、为考生做面试登记、带着考生进出考场和维持现场秩序等工作,全部由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来承担。整个面试中,港科大只来了朱力径一个负责老师和各学院的几位面试老师。而在此前的香港大学英语笔试中,内地19个考点也只有一位负责老师,其余的工作全部由该校的在校学生担当和组织。

    “这也算是我们暑假实习的一方面吧,在学校很多事情也是我们自己做。”一位正在现场负责考生登记的港科大同学介绍,在学校里各种庆典、期末考试通知和每年招收新生的相关工作,基本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导师更多的精力是教学和研究,还有指导我们写论文。”

    看着李一丁俨然一位学校发言人一样回答着各种问题,北京一位考生的家长王先生羡慕地说:“香港的教学就是很注重孩子的各种能力,孩子拉到哪儿都顶得上去。”王先生说,他之所以让孩子申请香港的高校,也是很希望孩子可以得到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在香港上大学就是实操机会多。包括招生面试,学校的很多工作流程都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据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读大四的学生黄小琛介绍,从大二起她就承担了联系北京同学的工作。每到寒暑假前,她都会了解每个同学的安排。“谁回北京,谁留下来实习,我都得知道。”如果学校假期在北京有活动,这些回到北京的同学也将承担起各项工作。而黄小琛就会逐一给他们进行分配和组合。

    就业机会让人动心

    据《泉州晚报》2006年8月1日报道(记者林绿波、陈凌、苏智峰、林艳腾)。“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去年的毕业生平均薪水高于1.1万港元。即便是最普通的香港高校,毕业生薪水也有8千—1万港元。”2005年度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大、香港理工的就业率是98%,港大的就业率则高达99%。香港高校毕业生的高收入和高就业率,成了越来越严峻的内地就业形势中的一道亮光。

    2006年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该校99%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已知该校应届毕业生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港大的内地毕业生,或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深造,或走进美国微软、花旗银行、纽约人寿保险等大公司上班。

    女儿在香港读书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不希望孩子毕业后再一次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去抢一份工作。“在香港读书,留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很多。”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7年人力资源推算》专项报告,香港人力需求将由2001年的30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22万人,年均增长1%;而学士学位以上短缺人数将达到3.65万人。这确实是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的。

    按陈先生的算法,在香港过普通生活的月消费大约是6000元;以工资1万元计算,把香港每月挣的钱省下4000元拿到内地花,十分可观。在泉州,2002年一个去香港上大学的孩子现在已毕业工作,每个月的收入是13000港币。在陈先生这些家长们看来,这至少是个不错的信号。

    更多学生家长的想法是,孩子在香港读了4年大学后,只要继续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顺利拿到永久居留权。这也意味着获得100多个国家的免签证通行权。而在香港大学内地学生的就业统计中,81%的学生赢得了留港工作、进修或是国外工作进修的机会。

    在香港读大学的内地生,毕业后除了少部分回内地就业,其余要么出国深造,要么留在香港谋取一份薪水不薄的工作。据统计,前几年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毕业生,有67%(即占2/3)留在香港就业或到海外读硕士、博士。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跨国企业林立,在香港读大学可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香港一所拥有70年历史的大学,其20多万毕业生现已形成强大的校友网络,这对学生就业等大有裨益。来自上海的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三年级学生孙千慧和贺嫣尔,尚未毕业便同被一家跨国银行聘任为管理见习生,月薪高达3万至5万港元。只要学生成绩优异,其就业前景不可估量。

    特别是对于广东学生来说,一般既会讲粤语,普通话又比较好,而且能够在香港读大学期间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等到毕业后能熟练地讲3种语言,因此在香港就业还是颇有竞争力的。

    香港大学教务长韦永庚表示,在香港工作很好找,很多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就能得到2、3个工作机会,薪水高的有上万元,低的也有好几千元。

    香港大学黄依倩老师说,4年前上海有一个高考状元考入港大,前3年在香港读书,第4年回复旦大学读书,作为港大的委托培训生。毕业后,她在香港汇丰银行找到工作,年薪70万元港币。

    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事务主任也何静说,去年他们有2个读商科的同学,毕业后直接就拿到了一年几十万元的高薪水。

    而对比另一面的是当今内地大学生找工作很不容易。2006年内地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413万,就业压力空前,即使是重点大学,就业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据多家内地媒体新闻,今年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遭遇空前寒流。北大一次就业签约率不到30%。在该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竞争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

    4年大学生涯即将结束,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便是何去何从的问题。对于在香港求学的内地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或可以留学海外,或可以继续在港深造,或可以在港就业,也可以返内地工作……(《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18日,特派香港记者唐洁、付可 本报记者樊卿)

    1.就业选择面更广:内地生毕业生可选择留港或回内地就业。

    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大学毕业生只要符合香港用人单位的条件就可以在港工作了,香港政府没有政策限制。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内地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如获得香港本地公司/机构聘用,并获得其提供的薪酬福利条件大致与香港现行相关专业人士市场标准相近,即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要求和安排申请在港就业。而内地人在港连续工作7年后便可成为香港永久居住的居民。香港教育统筹局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约有超过60%的内地毕业生留港升学或就业。他们从事的行业包括广告、会计、金融、旅游等。

    香港理工大学学术邓洁仪处长说,理大过去招收的内地学生成绩均表现突出。在2004年毕业的内地生中,52%拿取一级荣誉学位毕业。这也给内地毕业生留港就业提供了实力保证。选择留港工作的毕业生中,不少受聘于跨国企业。该校对2004年内地毕业生就业及升学去向进行了详尽统计,结果显示,10%留港深造,15%往海外深造,25%回内地发展,55%留港工作。

    为帮助内地生在港就业,香港高校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如港大的内地生毕业后,可自由选择就业方向。如果学生有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能给予学生求职指导及面试技巧等多方面帮助。该大学也会与一些知名机构举办招聘讲座,更开通了网上招聘系统,以便学生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

    2.出国深造路更宽:英美著名高校直接录取港校优秀学生。

    就业是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难题。然而,对于自费到香港上大学的内地生来讲,选择到香港就读,并非仅仅想留港工作,而是准备出国深造,把自己塑造成国际性人才。据香港浸会大学称,从2002年开始至今,来自内地的学生毕业后,约27%获英美多所著名大学颁发奖学金,并直接录取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当中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等。

    “我准备去美国读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的内地生柯真说。内地生可能被就业压得透不过气来,可能选择在国内或国外读研究生时会比较盲目。但是,在港情况完全不同,这里有国际化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会更加清晰。在港学习,你很容易了解到哪个学科在哪个国家哪所大学会比较强。比如她学的是“医疗科技”专业,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全世界一流的。

    可观的奖学金

    香港的确很好,香港的大学也的确很好。但不管怎么说,内地的高分、优秀考生愿意报考香港的学校,可观的奖学金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而香港学校的奖学金,也确实是很可观。新浪网友“科大青椒”日前说,如果没有奖学金当然不会考虑,有奖学金还是值得考虑的,毕竟钱很重要。

    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出国机会,让内地考生对港校趋之若鹜。而香港高校之所以吸引内地考生,50万港元的奖学金也是重要筹码,而北大清华并未开出这样的条件。

    “香港高校很国际化,给奖学金的话我会选择。”北京161中学高三学生小邵的观点代表了不少考生的心声。据港大中国办事处负责人透露,2006年该校为内地入学新生提供了5000万港元的奖学金,为历年来最高,其中个人全奖每年最高达到13万港元。(《北京晨报》2006年7月12日,记者李木易)

    但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表示,她并不希望报考他们学校的学生是冲着这些奖学金去的,港大开设奖学金的目的是不希望看到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上不起学。

    香港大学首席副校长王于渐对记者说,香港大学供给内地学生的全额奖学金,针对的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不会因为钱的原因而上不了港大,并不像外界所说的用钱买学生。”深圳学生薛明宇则对记者说:“我并不觉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学费,还给生活费,我为什么不来?”(《北京晚报》2006年7月31日,张芬/文)

    香港各大学奖学金设置一览

    香港8所大学高昂的学费,令许多优秀考生望而却步,也令8所大学在与内地名校的竞争中不能占尽优势。为弥补不足,吸引优秀生源,这8所大学几乎都特别针对内地招生,推出了令人心动的奖学金政策,最高的可达50万港元,着实让人动心。

    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其申请、评定奖学金的办法不一,有的直接依据入学考试成绩,如香港城市大学;而香港大学发放奖学金则依据“能力至上”原则,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判断。

    香港大学。为鼓励更多优秀的非本港学生报读港大,港大作出了提高奖学金额度和受益学生数量的决定。今年香港大学首次针对非本港学生的奖学金提高到1亿元港币,名额为120名,每个专项奖学金最高可达每年港币10万元(这是2005年数据,2006年已升至13万元)。当中约80个名额是针对内地招收的250名自费学生。另外,港大每年共有约1000项不同类别的学术性奖学金/奖项,供所有港大本科生申请。

    该校教务长韦永康先生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给海外的学生、内地的学生的奖学金不单是第一年的。只要他们的功课跟得上,比如他在香港大学读3年,他3年都会有奖学金。所以,每次我们大学的奖学金委员会定奖学金的时候,拨一笔款给一批同学3年用的钱。今年我们拨了5500万,是给同学3年的奖学金。每一个同学如果能拿到奖学金,根据我们以往的做法,大概可以拿到3万到4万港币。”

    这是香港大学学生林晓希在香港求学4年的一份奖学金支出结算表:学费港币16.8万元,住宿费4万元,生活费14万元,探亲交通费4千元。总计35.1万元,节余5千元。林晓希2002年赴港大读书,每年从港大获得的奖学金是8.9万元港币(1港币≈1.03元人民币)。除支付学费和住宿费之外,“刚好”能支付他在香港一年的生活费用。“如果节约一点,还可以给家里买点小礼物。”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全球优秀学生招生计划”设有多个优秀学生奖学金。凡被本校录取、且入学成绩极其卓越(如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获取一等奖、或高考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并在香港科技大学入学面试中表现突出者,可获奖学金以资助同学全部或部分学费。招生奖学金人选由香港科大按上述的标准决定,学生无须另行申请。

    香港中文大学。拿出5000万港元,提供100名奖学金名额,予录取入读“奖学金基础班”的内地学生,奖学金名额分布于内地16省4市。中大将向每名在学的奖学金学生,颁发相等于攻读4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津贴的资助,总数约50万港元。此外,平时中大还有各类奖学金达1700多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设有奖学金计划,内地学生如高考成绩优异,理大将在其本科课程学习时,每年颁发奖学金港币15000元。另外,个别学系亦提供额外奖学金,金额由港币1万多元以至减免全部学费。

    香港城市大学。为鼓励和吸引内地优秀学子来香港城市大学就读本科课程,城大特设立专项奖学金计划。奖学金计划向所有符合资格的申请人开放。高考成绩特别优异、报读城大并获取录者,在入读时可获城大颁发不同种类和数额的奖学金。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说,城大给出的全额奖学金是4年44万港币。他算了一笔账:城大每年学费6万港币,宿舍费1.5万港币,加上杂费,饭费等,一年9万港币足够了。即使学生一年探家两趟,也会有节余。

    城市大学海外学生招募总监朱国斌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说:“去年我们招的193个学生中,奖学金的发放面达到75%,大家有不同程度的奖学金。(作者注:光北京市就有25名考生因超出一本线80分而获得每年6万港元的高额奖励。)4年下来,学校要拿出1800万港币给学生发奖学金。我们有两种类型的奖学金,一种叫做入门奖学金,是根据高考成绩来决定发放的。入门奖学金下面又分三大类,一类叫状元奖学金,例如省里的第一名,到学校之后全给你包了,一分钱都不用付了。”

    香港浸会大学。设有约400项奖学金,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同学。这些奖学金由120多个团体、专业组织、机构及社会人士捐赠,合共约港币920万元。过去几年,不少内地同学都获颁奖学金,这足以证明内地生能同时兼顾学业与课外活动,过一个充实且难忘的大学生活。

    香港岭南大学。该校设有奖助学金,每年约270项,数目均不小,颁予在该校就读成绩优异的学生。

    香港教育学院。该校设有多项奖学金,以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学术表现。于2005—2006年度该校特设育才奖学金,供优秀内地学员申请。每名成功申请的学员,可获发总值港币200000元的奖学金。

    相对而言,内地高校的奖学金就显得非常有限。请看各高校官方网站或奖学金管理办法:内地高校新生奖学金金额(最高额度):北京大学:16000元。复旦大学:10000元。中国科技大学:10000元。中山大学:10000元。清华大学:5000元。南开大学:5000元。武汉大学:3000元。同济大学:3000元。

    据《北京晚报》文章2006年7月31日(张芬/文),北大、清华多数院系的学费为5000元/年,四年总计2万元左右。即使金额最高的北京大学,16000元的奖学金也不足以完全抵除所有学费。因而学者们更愿意把内地高校这一奖项解释为一种“荣誉性的褒奖”。这与香港高校所提供的相当于免除学费后再支付大部分生活费用的“全额”奖学金,有着明显的差异。

    事实上,出于各种目的,内地少数普通高校的新生奖学金最近几年也屡爆新高。今年4月,广东某高校就开出10万元巨奖招徕状元。然而,多数内地一流大学却始终对“重金招贤”兴趣不大;尽管复旦大学将新生奖学金提高到10000元时曾一度引起关注,但与香港高校开出的价码相比,内地一流大学新生奖学金的提升程度还处在量变阶段。

    打开北京大学奖学金项目一览,截至2005年,除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奖助学金外,北大共有奖学金86项,单笔金额最高的是15000元的华润奖学金。2005年,2837名北大学生领走了总额在750万元以上的奖学金。

    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奖学金约50项,2004年发放总额超过500万元。奖学金项目最多的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100余种(不包括院系级)。复旦大学则为本科生提供年总额630万元以上的奖学金。

    目前,内地高校的奖学金来源主要有三个:国家财政补贴和教育部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学校抽出部分经费作为在校生的学业奖金,通常是按照排名奖励学习成绩最优的学生。来自恒生银行、三星、联想等社会团体、著名企业以及校友的社会捐助,也是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奖学金来源。

    尽管这些著名高校已拥有内地最丰厚的奖助学金资源;但是这4所大学一年所颁发的奖学金全加起来,还不到香港大学今年内地新生奖学金的一半。今年,港大为其招收的300多名内地新生带来了总额高达5000万港币的奖学金。

    同内地高校一样,香港高校奖学金的最主要来源也是社会捐助,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不包括在内。从1998年开始,香港大学为内地学生提供的高额奖学金就来自于香港赛马会的捐助。

    同内地高校一样,香港高校也有各种奖学金项目供学生申请。香港大学可供本科生申请的奖学金多达1千项左右,总金额约达1亿,单笔金额5000到10000港币不等。香港中文大学则有各类奖学金1700余项。

    香港学校PK内地学校PK西方学校

    1.香港名校PK国内名校

    学费:国内名校胜。一年将近10万港币的开支,比起内地重点高校每年约1万元的费用,实在太高。同样是上名校,但费用却是10:1,究竟值还是不值,引起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说“值”的人认为,去香港的大学念书,不仅有丰厚的奖学金,找工作也有优势。

    学习环境:见仁见智。华师附中高三学生黄明认为,香港的大学采用西式教学方式,可能更开放和自由,而且有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深造机会:香港胜。毕业后,除了找工作更方便外,在香港申请去欧洲等地留学要比在内地申请容易得多。

    奖学金:香港高校胜。优秀学生在香港可获40万—50万港币左右的全额奖学金。香港中文大学去年在内地招收本科生250名中,有100名为奖学金生。

    教学实力:内地高校胜。说“不值”的人认为,国内名校与香港的大学办学实力相差无几。只不过香港的大学是用英语教学;对于考生来说内地高校选择更多。

    2.香港读大学PK国外留学

    学费:香港胜。“去香港读大学的费用,相比去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留学还是便宜不少。”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毛尽忠说,目前去香港读大学的费用,从整体而言大约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便宜1/3,大约只有英国、美国的1/2,基本上同去新加坡留学的费用相当。

    据初步统计,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的留学费用(学费、生活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年费用超过15万的有英国、日本及美国;其中去美国留学的费用最高,一年大约需要25万元。一年费用在10万—15万之间的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而一年费用低于10万的有法国,每年大约只要6万元。综合来看,去国外留学,4年下来所需费用最高可达100万元,低也要32万元。因此,相比之下去香港读书所花大约40万,“从性价比方面而言还是有相当优势的。”毛尽忠认为。目前港大、港中大、港科大、港理工和浸会大学等不少港校在世界排名比较靠前,与国外许多高校实力相当。

    学习环境:香港胜。香港的大学在教学上也是纯英语教学,有着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而且师资队伍几乎拥有从英、美等国家留学、工作的经历。因此,香港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课程设计:西方胜。香港的大学在专业、课程创新的能力上逊色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都是比较“大众化”的专业类别。因此,学生如果想学习那些前沿的、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新学科和新专业,最好还是得前往高等教育历史更有优势、创新能力比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留学。

    (以上据《信息时报》2006年6月26日报道。)

    二、更深度、更高度、更系统地评价香港的高等教育

    让大学更像大学

    据《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7月20日文章(王寻、黄晨岚、段海燕/文)。谈到大学教育,一位香港名校的校长这样自信地说:“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

    作为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体制中发展起来的香港高校,虽然受到了内地考生、家长乃至有关学者的热捧,但它们的具体情况,实际上大多数内地人并不了解。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学校,奉行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制?学生在那里会受到怎样的教育和训练,又会向哪些方向发展,有怎样的前途?

    特别是,已经有人指出,今年是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教育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放,已是不远的事。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样运作的,就显得更有意义。

    1.政府出资,教授治校

    香港的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每所大学都是通过有关香港法令组建的。该法令总体上规定了大学的权利和责任、特权和构造,而这些规定的修改权只属于香港立法会。

    大学办学的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根据香港大学官方网站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度有64%办学资金来自政府支持,14.9%为学费,还有7.9%是社会捐助。香港中文大学官方网站资料也显示,2004—2005年度来自政府支持的经费占到了总数的62.1%。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教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告诉本刊,香港政府设有一个专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通过不定期的研究评估,分配政府的教育拨款。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用于学校日常运作;而社会捐助部分则一般用于具体的某项事务,例如设立某项奖学金、建立某个研究所、修建某项设施等。

    虽然8所大学均属公立性质,但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介绍,依据香港法令规定,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校董事会。校董会主席由香港特首任命,董事会成员也需由主席提名,并经特首批准通过。这些成员中超过一半是校外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例如立法会议员、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等。来自校内的董事则由校长、各学院院长及一些著名教授组成。目前香港所有高校都会把校董事会成员控制在30名以内,且每名校董都有其固定任期。

    学校中最重要的决策均要通过校董事会。例如聘请校长,就是由校董会成员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在全世界内进行公开招聘。

    但学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学术、教学上的工作,都是由教务委员会来处理。教务委员会全部由教授和学生代表组成,其中教授占多数。只要是在教务方面的决策,校董会都会尊重教务会有关决定。因此,郑振耀把其称作:教授治校。

    丁学良在其著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中介绍了香港科大教师的聘用过程。每当有空缺职位时,该系会成立专门的录用委员会,并在多家英文和中文专业期刊公布招聘信息。委员会由资深和资浅教员搭配构成,经过几轮筛选和无记名投票后,选出候选人,有关结果和系主任意见经由学院复议,最后报学校批准方可聘用。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刘继同老师告诉本刊,目前香港高校新教师的聘用均是采用合约制,一般是3年一签。

    除了教师招聘制度,香港教师的评审制度也非常严格。郑振耀把教师的评审、晋升指标归纳为4点。首先是教师的学术成就;第二是他的教学水平;第三是他的社会服务,这其中包括参与不同的社会机构,例如政府的一些咨询会议、专业团体的工作,而这些都是非牟利性的;第四就是对学校、书院、学院所做的贡献。而有关评审也是由教员组成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完成的。

    2.身在香港,同时也身处全球

    香港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系大一学生金韬,目前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一项自费暑期交流活动。“快要考试了,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屋里复习《流体力学》,不过抽空儿也去了一趟拉斯维加斯。”这次暑期交流的机会,是她从学校寄给每一个学生的电子邮件中获知的。而学校一般都是通过电邮的方式把各类实习、交流机会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填写有关申请表,就可以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

    在香港高校,这种国际交流非常习见。据郑振耀介绍,中文大学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该校每年招入新生共2900多人)。中文大学已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达成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

    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的情况基本相似。据资料显示,3所学校每年的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告诉本刊:“我们每年有500个交换生名额。交换的学校一半在内地,一半在海外。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每人都有一次离开本土的机会。这个目标现在我们已实现了一半。”

    世界各地的学生也在涌进香港校园。用科大人文社科部研究生孙元嘉的说法,“你随时可以(在校园里)看到各种不同肤色的人,连老师的构成也是多元的。”

    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资料中,在1万多名在校生里,有超过1000名的非本地学生,来自世界上3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段海燕是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大四的学生,大三时曾去香港中文大学做了半年交换生。在中大期间,她选修了高阶德语课。令其深感佩服的是,老师是个德国人,德语和英语水平自不待言,就连广东话和普通话都转换自如。

    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读二年级的张怡也非常感叹:“就连我的1门选修课——《中国历史》的老师,都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博士。”

    据郑振耀介绍,中大的教师都是从全世界公开招聘的,95%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郑认为,每一名从国际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有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也就使得学校能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的课程、教学、管理等都会有着很好的国际性的背景。”

    国际交流,不单单体现在人从国外来。所有曾在香港高校求过学的人,对于学校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快捷都深有感触。香港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隋玉杰副教授告诉本刊,香港高校的图书资料系统非常全面,尤其是国际领域的最新成果,可以随时检索到。“有些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全文的文章,只要你提出申请,学校都会马上帮你转过来,在这方面学校都有相应的补贴。”

    刘继同教授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记得一本名叫《社会政策》的英国学术期刊,在中大图书馆中,甚至可以查到从20世纪初创刊以来的每一期。

    以“通识”为目的的灵活学分制

    据《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7月20日文章(王寻、黄晨岚、段海燕/文)。

    1.通才教育

    香港高校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英语授课,在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国际主流的方式。

    与内地的学分制不同,香港的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学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并且加强自学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具体来讲,如果是按照3年制来算,中大学生要修满99个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70多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选修课程。而且,即使是必修课,其大部分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上哪些课以及在哪个学期上。郑振耀说:“这样,学生不会把全部学分放在主修方面。而选修课涵盖了全校的几百门课程,这其中包括了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等很多方面。”

    对于这种自主选择权,就读于香港大学数学系三年级的本科生周的感觉是“很松快”。由于头两年只有5门必修课,于是周选择了很多金融、投资方面的课程。

    这样做,对于学校教师也是一种压力。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他评价说,由于学生的这种选择自主性,不能吸引学生的课程就无法开设下去。

    除了学分机制外,香港高校的课程设置也相当灵活。曾赴香港大学交换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韩颖告诉本刊,除了一般性的讲授课外,香港高校的课堂还会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常由助教主持,采用小班模式,一般只有约1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在每堂课结束时,助教会布置下一堂的主题,列出要看的书目。在下一堂课,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学生,来判断每名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任务。“如果没看过那些书,你就根本没法参与到那些讨论中。”韩颖说。

    香港高校的课程数量虽然不多,但韩颖介绍,由于学校十分注重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因此每名学生的工作量非常大。港大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其他考核项目包括出勤、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

    “这里的理科生更是辛苦,压力大、作业多,每天熬到夜里两三点是很正常的。”韩颖说。

    张怡的学习也非常紧张,几乎每周都会有考试。“记得有一门实验课,最后的总成绩就是由10次考试的分数加总得出的。”她对本刊说。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他们的前程很让校方欣慰。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在该校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毕业后,约25%留校读研,20%拿到奖学金去国外继续深造,30%多留在香港工作,14%选择了回内地工作。而在香港科技大学,该校2005年毕业生中,92%在8月份前就拿到了offer(入学或工作的批准书)。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平均月收入为11554港币。

    用郑振耀的话来评价:“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某方面的专才,而是通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成为领头人。我相信,他们具有在香港、内地、乃至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

    2.“Hall文化”

    在香港高校读书,社团活动是其校园教育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它的“Hall文化”。这里的Hall就是指学生居住的宿舍楼,学生会以它为单位组成社团。“也许你不属于系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系学生会),也许你不属于院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院学生会),但从你一进校开始,就一定属于某个Hall的社团。”(香港高校中,只有Hall社团无需报名,当你入住时,自动成为它的一员。)张怡说。

    Hall中的事务都是由学生自主解决。每个楼层都会有楼长、副楼长,负责学生生活的管理。“譬如规定晚上12点开楼会,如果你不来,楼长会点名批评,还会找你谈话。如果几次不参加Hall里的活动,就会渐渐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甚至被赶出Hall。”韩颖说。

    每栋Hall都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在参与、组织Hall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很强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团队意识。“我们那个Hall的社团名叫冰川舍,据说是因为楼里的空调特别猛。”张怡说。冰川舍平均每2周就会举行一次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各种运动比赛,有时是楼内各层间的竞争,有时是与其他社团的比赛。张怡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每到期末考试之前,冰川舍都会组织一个“烧猪大会”,祈祷大家在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烧猪会”结束,同学们共同分享众多的美食。

    韩颖住的伟伦楼中有一个传统节日“伟伦节”。即每个楼层包装一个“楼花”,最后参加评选,看谁获胜。同学们拍摄专辑并录制成CD和录像带、送海报和小礼品、派传单……“有好几轮攻势,真的和包装一个明星差不多。”韩颖的楼友当时是参与的主力之一,每天上午8点多就起床出门了,而第二天早晨五六点才会回来。“那次我们楼层最后获胜了,所有人都抱在一起哭成一团,非常感人。”韩颖说。

    对于香港高校丰富的社团活动,郑振耀认为这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香港高校里,学生需要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筹备很多事情。”在中大有200多个学生社团,而这些社团的管理都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他们的参选、竞选、拉票乃至筹备活动都是由自己来解决。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自由成长。他认为,这也是学校全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来自上海的王净先后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他曾做过系学生会执行委员,对港校社团活动感触颇多:“社团活动经费由学生会拨款,而学生会的钱是由港府提供的专项资金,学校是不能随便砍掉的。”

    但韩颖也指出,这样的“Hall文化”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有些学生宁愿每天赶很远的路在校外住,也不愿住在Hall。“因为真的很花时间!说实话,有些内地学生并不太能接受这些。”

    3.平等的对话空间

    “我觉得港大这里的确开放、自由,有次见到数百教职工在图书馆前搭台抗议,痛斥学校没有诚信、不守诺言,而从港大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了。”韩颖在港大交换期间,深深感受到香港高校内这种平等的对话空间。“那时,大家对Hall旁的食堂服务不满意,于是学生自己组织群体签名,要求学校做出改善,最后食堂果然改制了。”她说。

    港大学生周也告诉本刊,每间餐厅合约期满,都会由餐厅附近Hall的同学投票,来决定其去留。

    在香港高校,各个Hall常常会有夜话和糖水会。为了想要更深入的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对校政的意见,校长每学期都会到各个Hall参加这种气氛融洽的夜话活动。学生既能在这样的场合向校方领导表达意见,也可从长者那里了解到学术和生活的经验和体会。

    由于香港高校预计在2012到2013年将本科阶段由三年转为四年制,加上学校正常的规模扩张,很多学校正面临着在校生要大幅增加的压力。为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中大校方提出将部分学生宿舍由两人间改为三人间。

    由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校方先是公布计划,然后就这一提案在校园中进行广泛的意见征询,所有学生都收到了学校相关的电子邮件。同时学校还在每个书院都设立示范单元让学生去参观,实地感受三人间带来的变化。

    但是,在意见征询中学生会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改制对学生影响很大。同时有人提出,部分宿舍改制,增加的床位有限,成本还很高。最后学校宿舍管理处认可了学生们的观点,就取消了这一计划,并随即再次发送电子邮件告知学生。

    “这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民主政治的养成,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和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如此评价。

    与内地高校差异较大,香港高校绝对不好混

    据《新民晚报》2006年8月8日文章(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文)。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大幅增加,已成为本年度重大的教育事件。我认为,“香港高校VS内地高校”的命题,其内涵远远超过了所谓“顶尖高校”之间的竞争。

    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种,其制度设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完全不一样。举例说明这种区别:1991年建立的香港科技大学,只用了短短10多年的时间便后来居上,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更进入世界前50名,居亚洲第一,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它的校园依山傍海,十分美丽,而临海的风景最佳处是一年级本科生的宿舍,教师、校长则住在远离海滨的山地。我问过香港科大的教授,他们说哈佛大学同样如此,核心区最古老的校园住的也是一年级本科生。其理念是大一学生如同家庭中最年幼的孩子,理应受到更好的照顾。“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以及他们日后对母校的大量馈赠,是建立在这样细微的办学行为中的。

    我在香港的大学校园里接触过一些内地学生,他们普遍感到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绝对不好混,没有内地大学生常有的虚度感和厌学情绪。我观察他们与香港学生的差别,主要是在社会活动方面,他们的社会参与意愿、社会活动能力明显低于香港学生。香港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许不如内地状元,但学生社团之活跃、参与学校生活和香港社会之深入、组织管理能力之强,均令人刮目相看。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持续开展质疑学校减少中文课程的活动,以及反对为建大楼而大量砍树的护树活动。

    目前内地学生和家长对香港高校的认知,集中在全球化背景、求职优势、学术氛围、奖学金等比较实用的方面;随着交往的深入,人们必将会认识它们与内地高校全面、深刻、巨大的差异,绝不是学术水平高低这样单一的层面。因而,香港高校构成的与其说是与清华、北大的竞争,不如说是对内地高教制度的挑战。目前,中国的优秀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进军,教育开放政策会给内地高等教育带来更国际化的视野。

    港大是培养“领袖型人才”的大学

    《财经时报》记者韩英杰2006年6月24日独家专访香港大学学生事务总监黄依倩。

    1.以学生为中心。

    《财经时报》:港大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这一点具体是怎样体现的?

    黄依倩:港大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不一定的,可以采取各种模式。只要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学校都会给予配合。比如有个学生在上完大一以后,要求休学一年去实习,实习完了后他又申请了交换生名额。作为交换生,可以带学分回来,也可以不带学分回来。比如有的学生本身是学医的,但是他可以作为交换生到法国学习音乐。他说这一辈子我都会从医,所以我现在要去学音乐,这就是我们的灵活。

    港大的3年课程可以自由选择,医学、法律读完以后是不需再考证的,直接可以做医生、律师,得到国际认可。专业课程是固定,但是哪些课程是第一年读、哪些课程是第二年读,由学生自己决定。交换生制度和自选课程对很多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2.培养“领袖型人才”。

    《财经时报》:可以说一个实例吗?

    黄依倩:前两天我碰到一个叫华夏的学生,她看上去很苦恼。我对她说,你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说,我会尽量帮你。我想她肯定遇到了很麻烦的事情,比如没有找到工作。结果她对我说,她觉得很苦恼,因为她同时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UC三所大学的邀请函。实际上,她刚到港大的时候英语并不是非常好,但两年以后就变得很不一样。很多家长说,上港大相当于拿了两个学位:一个是专业学位,一个是英语学位。

    《财经时报》:港大与内地大学有什么不同?

    黄依倩:港大和内地大学的培养机制有很大不同,内地大学比较注重基础,把每个人当科学家来培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港大是要培养领袖型人才,港大的机制比较灵活,我想这也是港大和内地大学的主要区别。

    《财经时报》:所有到港大就读的学生都要先在清华、北大委培1年,为什么?相对内地,港大的费用还是有点高,您觉得它是否会成为吸引学生的门槛?

    黄依倩:港大的本科是3年,内地是4年,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内地委培1年的原因。内地委培一年费用是25000—30000元,交给内地学校,因为这是清华、北大之外的学生名额。但是我们发现在内地委培一年有很大的好处,因为他可以得到内地教育优秀的方面,可以和港大的学生形成关于大学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雇主方面优势明显,很多内地学生在找工作时会说我来自北大,同时来自港大。

    这对学生就业有好处,港大毕业生的情况是1/3学生留在香港,1/3学生到国外留学或就业,1/3学生到内地就业。

    对于内地学生来讲,40万元费用可能有点高,但港大的奖学金不是单单奖励成绩优秀的,港大有几十种不同的奖学金,有的是奖励体育的,有的是鼓励做社会工作的。我们有个内地学生每个月拿几万块钱奖学金,这会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

    (作者注:黄依倩还曾说过,“香港大学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将来的领袖。一定要打破一个观念,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

    3.最看重的是校园文化。

    《财经时报》:您刚才说到学生来自全球,那么港大的教授是否也具有全球性?

    黄依倩:港大的教授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不只来自美国,50%教授是非亚裔教授。港大不看国籍,只看你是否在这个专业非常优秀。比如有位来自斯里兰卡的教授,他在宪法方面非常突出,帮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写宪法。

    《财经时报》:在港大的网站上能看到HALL文化,这是怎么回事?

    黄依倩:我们的不足是学校小,面积不够大,在市中心。但我们也不愿意搬个新校址而与过去的历史割裂。港大强调宿舍不是单纯住的地方,它是一个文化的聚合。宿舍打破一切界限,打破年级,打破专业。如果你是中文一年级学生,那么你的同宿舍可能是化学三年级。当然会有交流的障碍,但要打破障碍,才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欣赏各种各样的文化。

    每个宿舍的文化是不同的,有的宿舍热爱音乐,有的热爱旅游,进哪个宿舍你自己去竞争。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宿舍,我们的宿舍很难竞争,进哪一个宿舍都要过五关斩六将。但是我们保障每个非港学生有一个宿舍的位置。相对来说宿舍的费用也比较低,全年8000港币。

    香港招生打破北大清华神话

    据英国BBC网2006年7月19文章摘要。2006年是香港8大高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在中国大陆招生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大陆学生报考香港高校最多的一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应届毕业生不再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大陆名校作为唯一选择。香港的大学在大陆招生,无疑搅动了大陆大学教育的一池沉水。

    前些日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考试频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同时获得香港知名大学和大陆一流大学录取,71.2%受访者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另有59.5%受访者认为,与20年前相比,大陆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据悉,香港的8所大学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学(作者注:还有香港城市大学)需要考生在高考前填报志愿,其他大学与大陆高校是平行招生,高考分数公布后,香港的大学才在网上发布招生资讯。考生在网上填了个人资料后,可等待香港的大学筛选后的面试通知。如果面试没有通过,还可以就读高考志愿上报考的大陆大学。因此,总体上说填报大陆高校与报考香港高校没有“冲突”,因此考生最终可能收到两份录取通知书,可作比较后再选择。

    大陆优秀考生“用脚投票”,弃大陆名校而南下香港,这是人才的良性流动,但对大陆高校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对考生而言,香港的大学魅力何在?

    “国际化”是香港高校最大的优势之一。香港课程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香港科技大学至少7成教授从美欧一流学府获得博士学位,大学师资来自世界各地,不乏国际知名学者,学生能及时了解当今国际理论知识。在香港高校读书,出国机会更多些。香港大学与世界90多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与全球30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每年为一成学生提供到外国名校学习的机会。从多年来的情况看,有1/3大陆来的学生会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些学校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级名校。

    香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好,去欧美日等大型企业工作的机会相对多些。香港大学2005年毕业生就业或升学率高达99%,平均月薪1.4万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港元,不少大学生尚未毕业就已谋到高位。香港浸会大学2005年90%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便找到工作,80%进入商界,10%继续进修,待业的仅0.07%,毕业生平均月薪由2004年的9040港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00港元,增幅达一成。

    虽然在香港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10万港元左右(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学费8万港元,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6万港元);一般获得特区政府自主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都是3年制,但由于香港的中学学制比大陆多1年,因此大陆考生进入香港高校后往往须先修读一年预备课程,所以考生修读本科一般为4年,因此4年学费和生活费需要40万左右。学费确实昂贵。但今年香港高校在大陆招生纷纷调整策略,不少学校推出的优秀学生最高奖学金达四五十万港元,这对大陆学生而言颇具吸引力。

    此外,大陆学生在香港高校毕业后,留在香港就业的机会多,也可赴海外留学或在香港继续深造。香港政府还规定,大陆人只要在香港工作和生活7年以上,就能取得在香港的永久居留权。

    目前看,虽然南下香港的学生数不算太多,还不能就此说大陆名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受到“撼动”。但遗憾的是,大陆不少校长对这场竞争表现“麻木”,并没把这一现象当一回事,从而引发更深沉的思考。对教学体制、教学设置,教学方式如不及时反思,大陆高校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三、去香港上大学存在的不足或不合适

    他们并未选择香港的大学

    对于香港高校的火爆,也有一些内地的家长、考生与老师表现得很冷静、理性。

    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的条件不低,除了对其高考分数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都设置了面试这一关,所以取得入港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很难得的。不过在人人都争相赴港念大学的势头下,仍有部分学生权衡利弊后,留在内地的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

    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诱人的就业前景——拿到香港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去还是不去的争论摆在了这些学生面前。因为没获得高额的奖学金,费用问题就是首要问题。被香港大学医学院录取的党颢平静地说,是我主动放弃的,并不后悔,报考港大是对自己肯定的过程。与其盲目为了上港大而让家人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不如在国内脚踏实地。上海也是国际化都市,同样能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温州市教育局考试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其实香港的高校与内地一些一流高校各有所长,区别也只是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等方面。只是我们的高校课程设置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课程内容较陈旧,学生不感兴趣还不得不疲于应付。相比之下,香港高校的课程全部为专业学科,对学生更为实用,这也是考生选择香港的原因之一。但我们内地的一流高校也有其优势。其实在我们看来,香港的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分量都一样,只是侧重不同,盲目地追求上港校也是不明智的。”

    一名曾在香港做访问学者的高校教授说,看香港不能只看光环,要看是不是适合你。我不建议大家一窝蜂冲着香港去,一旦丧失了状元的优势,甚至当优势变成劣势时,恐怕大部分人水土不服。

    去香港读书也会有许多的实际困难,例如语言、学费等。香港理工大学的老师说,内地学生和家长也要谨慎选择,如果孩子的实际情况不适合来香港读书的话,也不能硬来,因为之前就曾有内地学生因为语言等问题无法跟上学习的进度。长此以往,会给小孩的心理和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广州的陈先生也陪孩子参加了香港高校面试。但他认为,香港的大学学费太贵,是否值得一掷千金还应三思。他说,香港各大学优势有三:一是能留港工作,二是英语授课,三是有国际交流机会。然而,香港是个弹丸之地,一下涌去这么多的内地生,4年之后的就业谁能保证?以英语授课不假,但许多教师本身就来自内地,其英语未必纯正。虽然国际交流机会不少,但要去欧美名校,竞争仍很激烈。

    广州市东山区的王先生做服装外贸生意,虽然不担心学费,但他觉得去香港读大学“性价比”不高。“本科阶段教育差异不大,如果孩子凭实力能考上内地顶尖大学,肯定不会去香港读。等本科毕业后再送出国深造也不迟。”

    孩子是上北大好,还是上香港的大学好?深圳一学生家长黄先生也表示:“去香港上学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从性价比来看却不是合适的选择。”如果孩子不上北大、清华,最好就去香港上学。也就是说,北大、清华还是第一选择,香港高校只是第二选择。黄先生的孩子在香港浸会大学上学,作为家长,黄先生认为单纯从付出收益的性价比上,去香港上大学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但香港的大学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论是进一步去其他国家深造还是就业方面都有优势。黄先生认为香港是一个更世俗的社会,北大、清华更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在培养孩子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应该有优势。

    2006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受到绝大多数高考生的追捧。但并非所向披靡、一帆风顺,他们在部分地区也遭受了“冷遇”。

    浙江。理科第一名卢毅放弃了香港大学提供的72万元港币奖学金,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据说,港大最初开出的全额奖学金为50万元,后来又涨到了72万元,可谓“天价”!(但后来据香港《文汇报》消息,港大表示否认。)

    湖北。过五关斩六将,高考619分的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16)班的18岁女孩金雅堃终于迎来香港大学伸出的“橄榄枝”。但是她最终选择了放弃,转而迈向浙江大学。同时今年高考成绩为654分的湖北女孩廖爽,已经收到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因没获得奖学金,“花50万元去香港读书还不如出国”,因此放弃了这个机会。

    山东。尽管在填报志愿前举办了多场招生说明会,“全英语教学环境”和未来的前景看起来那么诱人,但山东省的考生就是不给“港校”面子。两所香港高校如同去年一样,在山东的招生再次吃了败仗,文理状元均被北大揽走。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山东文科计划招收5人,投档6人,最低投档线为568分,与重点线持平;理科计划招收11人,投档仅有6人,最低投档线仍是重点线583分。另一所港校香港城市大学文科计划招收2人,但无人报考;理科计划招收5人,投档5人,最低投档线595分,也仅比重点线高出12分。这种“冷清清”的一志愿投档结果,可能是香港高校的招生人员所想不到的。

    海南。今年高考的文、理科第一名叶婧和于尧,都分别收到了两所香港大学的“橄榄枝”,这两所大学都分别开出了诱人的条件:香港大学提供奖学金45万港元,香港中文大学提供奖学金50万港元,且专业任其挑选。但最终叶婧选择了北大。于尧也说,香港的大学虽然氛围宽松、崇尚个性,但她更看重清华严谨的科研精神。

    受“冷遇”原因浅析:

    1.香港学费、生活费太贵。奖学金名额有限,而50万元学费数目不少。同时香港高校不允许学生兼职。

    2.部分香港高校如中文大学、城市大学被纳入统招,与内地招生名额有冲突,学生为保险放弃港校。

    3.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等在考生心中地位仍不可替代。

    湖南。据《潇湘晨报》2006年8月14日报道(记者刘勇、储文静),7月20日,湖南师大附中的邹洁羽“陷入”甜蜜的烦恼之中:她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经过长时间思考后,邹洁羽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

    无独有偶,今年很多优秀毕业生都面临着和邹洁羽一样的烦恼。而在这些烦恼的背后,是香港高校和内地名校首次面对面的大碰撞。未来几年内,虽然港校将进一步扩大在内地的招生名额,但专家预测,明年湖南的港校热不会大涨。导致湖南人冷看港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首先,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声望已在各位家长心里根深蒂固。其次,并非每个内地学生都适合到香港高校去就读;比如香港大学的教学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灵活性和表达能力等,“死读书”的学生如果到港大就读,肯定就会觉得很难适应。第三,就读港校给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大;如就读香港大学,每年的花费接近10万元港币,这对于湖南居民而言是一笔庞大开销。

    在被誉为“会读书”的湖南人眼里,港校并未成为香饽饽:今年湖南仅有5名同学入围港大的内地本科生录取计划名单,而北京则有90多名同学入围。据相关专家预测,虽然香港高校的一个长期目标是要把非本地学生的比例从现在的6%提高到25%,但明年湖南的港校热也不会大涨。

    甘肃。据《兰州晨报》2006年7月18日报道(记者李雪萍、实习生郑丽娜),2006年甘肃省高考文科状元薛逢源的母亲对记者说:“我们想让孩子在香港高校念书,香港地区经济很发达,是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孩子如果能在那边上大学,发展空间大,就业应该不会成问题。而且在那边上4年大学再工作3年,7年就能取得香港的永久居留权。但香港高校不在甘肃招生,如果招的话我一定会让孩子上香港的大学。”薛逢源自己则表示他一直想上北大,那是他的梦想,他想上自己喜欢的大学。现在他已被录取到这所心仪已久的大学,很高兴,不想其他的了。

    甘肃省理科状元周文涓的母亲说:“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到香港上大学。香港的教育方式与国外接近,而且香港也可以作为国外生活的缓冲地带,让孩子先适应一下,这样就能为孩子将来向外发展奠定基础了。但孩子不同意,她年龄虽小,可我们尊重她的意见。”周文涓自己认为以前并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这次上大学是她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没有准备好,不想走得那么远。”

    甘肃省理科第三名张伊哲认为,有机会她也不会去。“那边是全英文教学,我的英语口语及听力并不好,而且香港经济很发达,我们家的条件也限制了我,能在清华读书才是最适合我的选择。”文科第二名张宸珲的父亲说,希望张宸珲将来能留在内地发展,所以觉得还是内地的知名学府更适合他。文科第三名樊继伟的父亲说,他家的条件不是很好,就读军事类院校不用交学费,还可以享受到好多待遇,而且将来部队就业也不会太困难,这更适合他的孩子。

    安徽理科状元张晨光:为何不报考香港高校?我更看重内地的文化底蕴

    据《安徽商报》7月18日消息。“内地高分考生热追港校,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该省理科状元张晨光日前做客该报,接受其独家专访时表示:他并没有报考香港高校,暂时也不打算到香港去上大学。他更看重内地的文化底蕴,清华大学一直是第一选择。从目前来看,他更适合在内地读大学。

    1.小学五年级“情定”清华

    “小学五年级时,爸爸就带我去北京领略过清华的风采。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也要上清华。”张晨光告诉记者。

    这个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现实中不断被“强化”。张晨光说,自己初中老师的儿子考上清华;邻居一个哥哥差点被清华录取;高二时一个关系很好的师兄被保送清华;而舅舅就住在清华大学旁。周围这些和清华有关的人,拉近了张晨光心里与清华的距离。现在,703分的高考骄人成绩让他6年前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2.可能更适合在内地读书

    此前在北京,张晨光见到了很多其它省市的高考状元。大家对于要不要到香港上大学,也有过交流。“周围有这么多人热衷报考香港高校,甚至有些人认为香港高校要比清华、北大好,让我多少觉得有些意外。”

    张晨光告诉记者,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并没参加香港高校的招生面试。“如果当时有机会的话,我肯定会去的。但现在来说,如果有两份通知书摆在我面前,我还是会选择清华。”“我觉得自己更适合上清华,我更喜欢内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他表示,不可否认香港高校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香港的环境比较开放,国际交流多,以后发展的路也比较宽。但香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还是想先在清华把书读好。如果想去香港工作或深造,毕业后一样有机会。”

    除了环境因素外,张晨光所报考的专业也是他钟情清华的重要原因。他说,自己之所以选择清华的“数理实验班”,是因为可以先读两年的基础课程,然后再决定是留下来还是再选择其它的专业。这对于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以后发展道路的他来说,无疑多了更多的判断时间。

    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尖子生不都适合去香港上大学

    香港高校到底有多好?为何引来如此众多考生?去香港上学值不值?香港、内地高校到底谁高谁低?……带着考生和家长的疑惑,《北京考试报》记者安坤2006年7月11日专访了对香港教育颇有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请他谈一下香港招生热的台前幕后。

    记者:您在今年4月初曾专门去香港考察教育,对香港大学教育已有了相当的了解。请您谈谈您对香港大学教育的印象。

    孙东东:我去香港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教育情况,经过考察得出了一些认识与看法。首先,香港是一个发达的商业化城市,优点是商品物质丰富,缺点是文化氛围淡泊。搞学术、做学问的大环境远不如北京等内地城市。相应地,香港高校也是长于实用教育,短于基础研究。

    香港人在事业上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地位比较高,在街上碰到一个大学生,市民会很尊敬。同样,考大学的竞争也很激烈。香港中学生每届约有10万人,在中学5年级的时候,香港要对中学生实行分流,会考成绩如果不到6A,就要到社会上找工作,达到6A的继续读中六、中七,将来考大学,这部分考生约占1/3,大约3万多人。中学毕业会考达到8A的,香港约有500人,他们将被保送上大学,大部分被港大和中文大学录取,其他3万多考生参加高考。香港每年大学招生人数14500人。其中10%来自内地、台湾及其他地区和国家。内地中学生源质量好于香港也是香港公认的。这也是他们要到内地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高校给我的感觉是基本不做基础研究,大学教育经费比内地高很多。师资上,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多,但是大师级教师少。考生如果要学数理化,如果以后打算搞科研,我不建议他们去香港。

    记者:现在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一年热过一年,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孙东东:我分析有4点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考生和家长对香港、香港高校有种盲从心理。在“亚洲四小龙”时期,香港的快速崛起在大众心里留下印象深刻,人们普遍认为香港要比内地好很多,认为学生到了香港发展余地大,香港的教育也比内地先进。其实,即使有人去过香港,看到也只是物质层面的表象,真正了解香港、了解香港教育的微乎其微。我不是说香港的大学不好,而是有它的特点,考生选择要有针对性。

    第二个原因是考生、家长求稳的心理。目前香港有8所大学,6所可以在内地单独招生,考生们可以同时报考内地院校和这6所学校,自然就多了一点被录取的可能。退一步讲,如果内地落榜或者录取不理想,经济条件宽余的家庭也愿意多花点钱,让孩子去香港找个好学校。很多家长是因为这个原因报名的,如果都被录取,考生还是要做选择的。

    第三个原因是奖学金的诱惑。现在考生报考香港高校时很踊跃,但大部分是在有奖学金的前提下才会去。其实,只有不到10%的考生才能拿到奖学金,而且香港的生活费用远远超出我们内地人的想象。

    第四个原因是内地高等教育自身的问题。我们的高校课程设置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或失实,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教着没劲,但是学生又不得不疲于应付。相比之下,香港高校的课程全部为专业学科,考生省去不少烦恼。这也是考生选择香港的原因之一,同时也督促我们内地学校进行改革。

    记者:据了解,香港全英文授课是吸引内地学生的一块招牌,是这样吗?

    孙东东:在这点上,又表明了考生与家长对香港高校认识上的误区。香港高校现在提倡用中文授课,目前全英文授课的只有香港大学中文专业外的其他专业。

    记者:今年港大、港科大面试分数线都已超过去年北大、清华的录取线,有可能是因为考生分数大幅提升。但是几所高校都明确提出,要与内地著名学府抢尖子生。孙教授您认为这会不会对内地老牌大学造成影响?

    孙东东:不少人担心内地重点大学的优秀生源要被香港高校抢走。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数字上得出结论。2005年北大招生3100多人,去香港的只有十几人,相信无论北大清华还是内地其他高校,都不会十分在意这十几个人的选择。

    从总体上看,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定香港高校招收非本地生源不能超过1450人,这包括内地、澳门、台湾和其他国际学生。也就是说,每年香港最多能从内地招走1000人左右。对于内地广大考生来说这真是微乎其微了,我觉得没必要把香港高校视为洪水猛兽。

    高昂的费用

    有人说,“新鲜感”是选择港校的动力,而“金钱”则是制约这种选择的关键。

    在内地招生的香港8所高校中,除香港中文大学本科每年学费为8万港币、香港科技大学每年学费为6—8万港币外,香港大学(2007年将达到10万港币)、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所院校每年学费多为6万港币左右;加上约5万港币的住宿、生活费用,留学香港每年需要支付的费用达10万港币以上。

    据港大招生负责人介绍,一般获得特区政府自主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均为3年制;但由于香港的中学学制比内地多1年,因此内地考生进入香港高校后都必须先修读1年预备课程,所以考生修读本科时间一般为4年。也就是说,4年共计费用需40万港币以上,大约是内地的10倍。

    对于内地大多数考生及其家庭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内地大多数家庭都是工薪阶层、普通市民甚至贫苦农民,收入有限、经济拮据、积蓄可怜,怎能独立资助子女自费赴港上学?

    不允许打工

    高昂的学费,让不少希望赴港深造的内地学生寄望于勤工助学和高额奖学金,来完成学业。

    不过,记者从香港多家高校获悉,由于目前面向内地学生的奖学金申请条件十分高;而按照香港目前的相关规定,在校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到校外打工,因此,事实上在香港深造的大多学生,其学费和生活费等主要还是靠家庭来提供。

    到欧美留学的自费留学生,往往都是靠奖学金和“洗盘子”赚取生活费来维持学业。但这条路对于到港深造的内地学生来说,似乎并不通行。

    据香港某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陈老师介绍,香港不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样,允许留学生课余打工。按照香港目前的相关规定,学生在香港读书期间,不能通过打工机会来赚取收入。因此赴港读大学的内地学生,大多只能靠家庭提供生活费来维持学业。

    另外,尽管不少高校都设有奖学金,但陈老师表示,这些奖学金大多都“主要针对香港本地学生”。虽然内地学生也可申请,但仅几百元到几千元港币,对于内地学生赴港每年10多万港元的花费,显然只是杯水车薪。

    奖学金也并非容易拿

    为鼓励和吸引内地优秀高中毕业生,不少大学还是专门设立了针对内地学生的高额奖学金。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设有4年高达50万港元的特别奖学金。其他大学的规定类似。

    但是,要拿到这笔丰厚的奖学金并非易事,不是仅凭高考分数高就能获得。首先,这笔奖学金主要是针对内地优秀贫困学生设立的,由该校专门从社会上募捐得来,专款专用且不能分割资助。除了要求第一志愿填报该校外,理科还必须在630分以上、文科在600分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而这样的考生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而对于获得资格的考生,进校,奖学金将分4年发放。每学年结束,还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只有达到4分(5分制)的学生才有资格继续享受奖学金。若成绩不合格,将开始1年考察期,如次年成绩达到4分,方可继续享受奖学金。若仍不合格,对不起,你的奖学金便永远没有了。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另外,香港大学还为内地学生提供了每年每笔(为期3年)3万—10万港元的入学奖学金,但一系列考评要求这些学生品学兼优及有多方面特长。而香港城市大学提供给内地学生的奖学金,相当于求学4年期间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共44万港元;不过,这笔奖学金发放得根据高考分数高低,提供不同的级别。其中的“状元奖学金”,只有省市应届高考生名列文科或理科第一名的才可获得。这同样只有极个别学生才可获此“殊荣”。

    教学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或不合适

    从上文中(香港学校PK内地学校PK西方学校)我们也知道,论教学实力,内地高校比香港高校更胜一筹。所以,说“不值”的人认为,国内名校与香港的大学办学实力相差无几。只不过香港的大学是用英语教学;对于考生来说内地高校选择更多。内地的高校,不管数目、类型、层次都要多得多,而且专业设置、行业分工、学科体系自然也更加广泛、丰富、完整。再说,内地广袤的幅员、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深刻的人文、厚实的基础,泱泱大国,博大精深,更是小小的香港所远远无法比拟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郑新蓉2006年7月10日接受中央电视台“360度”栏目采访时说,香港学校带来的不同的招生模式、招生取向,会对内地大学在招生方面,自主招生或者自主选择学生标准方面应该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而对于香港来说,过去主要还是为他本地服务的几所高校,当面临很多全国的很精英的孩子聚集到那儿的时候,要把他们教成出类拔萃的人,对香港高校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些方面他未必然有北大、清华这样多的经验。

    一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的学生说:“香港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氛围确实比较好,但是内地高校也有自己的优势。清华、北大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历史感就是香港高校所没有的。老师常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关注国计民生、要胸怀天下,这些都是在香港感受不到的。”

    一位曾参加过香港科技大学面试的北京二中学生就说,“我报的是清华大学,还是觉得内地高校对于做研究踏实,氛围更好。”

    而论课程设计,香港高校又不如西方高校。香港的大学在专业、课程创新的能力上逊色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都是比较“大众化”的专业类别。因此,学生如果想学习那些前沿的、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新学科和新专业,最好还是得前往高等教育历史更有优势、创新能力比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留学。

    “不要对香港的大学国际化期望过高”,在大话西游BBS(内地学生讨论留学相关问题的论坛)上,一名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提醒人们。“上课老师当然要用英语,因为下面坐的有香港人、内地人、印度人还有欧洲人。可要是下课后问问题,用英语就不爽了,许多老师本身就是内地人或是香港人,所以我们干脆就用普通话。”

    “香港的高等教育也有自己的问题。”香港岭南大学副教授许子东也说,“除了最著名的3所,其他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非真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好。有的学校虽然使用英文教材,但如果课上没有外国学生,也就开始说中文了。”

    香港高校的“Hall文化”本来非常有特色、有价值,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有些学生宁愿每天赶很远的路在校外住,也不愿住在Hall。“因为真的很花时间!说实话,有些内地学生并不太能接受这些。”

    尽管香港高学校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环境吸引不少内地学生的目光,但是,香港高校的人士表示,并非所有的内地学生都适应这里的环境,内地学生选择香港高校仍需要慎重。不是所有内地尖子生都适合在香港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周陈文琬处长认为“一个教育制度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对于内地生而言,香港与内地高校差异较大,要过语言关,要适应当地文化,无疑是更大挑战。一位中文大学的内地学生说,香港学生只懂得仪器的英文名称,而内地学生只懂得中文叫法,这种交流的障碍和冲突特别明显,在理科各种课程的学习中尤为突出。

    曾在复旦大学“委培”一年的香港大学法律系学生骆嘉昀做过比较,“香港大学与北大、复旦等内地一流学府在‘文化’上差别很大。”学会自主和做选择,将是内地学生在香港面临的最大难题。骆嘉昀还说,“所有课程的时间都要学生自己安排,还要争取奖学金、交流的机会,这些光想是没有用的。”不过这既是难关也是锻炼。还在上预科的刘扬觉得自己成熟很快,因为“办身份证、签证续签等都要自己处理,交流也要自己计划,而国内的大一学生还和高三时差不多”。

    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学生刘熠说:“在这个时候,真的需要慎重考虑一下,并不能完全凭一些外面的一些宣传,或者说那个专业比较热门那个学校比较著名等等。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希望什么、兴趣在哪里、长处又在哪里,选择一个自己又有兴趣、又发挥自己长处的专业。”

    据介绍,由于香港的金融行业非常发达,是同伦敦、纽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香港高校开设的金融类专业在世界上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学生如果希望学习金融类专业,可考虑前往香港上学,这样不仅能在香港这个跨国银行总部、会计师事务所等云集的亚太金融中心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还能增加许多进入世界名企工作的机会。但是有些专业香港就不一定比内地好,在香港的大学就不一定学得好,在香港就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

    也就是说,香港的大学并不是每个学科都好。比方说香港城市大学的资讯专业很好,排名靠前;但如果孩子想学酒店管理,城市大学就不怎么样,那么最好就要去香港中文大学。换过来,中文大学的资讯专业就不如城市大学。

    香港大学教务长韦永康也认为,比如你有兴趣做农业发展研究的,香港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领域,所以学生要自己看到将来想做什么,我觉得他也应该到香港大学,或者到香港任何大学之前,做一点自己的分析、考虑看看,到底香港大学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教育,香港的城市适不适合他们。不要说人家申请,他也申请。多一点了解,然后最终自己做一个决定,到不到香港大学来。

    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2006年7月19日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李玮采访时也表示,内地和香港的高校各有各的优势:“比如,内地高校以学风严谨和学科系统性见长,而港大则以发展学生潜能为特色。”

    新浪网友“科大青椒”日前说,在自然科学方面,香港并不一定有很大优势,比如数理化,香港学数理化的学生并非最优秀的学生,教师授课当然就不能太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