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声东击西,借力打力——虚虚实实,让别人雾里看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之所以高明,就是因为人会假借其他事物,办成以自身之力无法办成的事情。计策的要诀就在虚虚实实,让别人摸不透其中的寓意。借力打力通常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达成目标,让你的对手防不胜防。

    【经典今解】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这条计策的名字出自于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指的是表面上说着要打东边,实际上去攻打了西边。这个计策的作用是制造假象使敌人受到蒙蔽从而消灭敌人。

    历代兵法对这条计策都很重视。《百战奇谋》说:“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历代名将事略》指出:“欲东而形似西,欲西而形似东,欲进而形似退,欲退而形似进。”这条计策一般被使用的情况是我方处于进攻状态下。“声东”是虚假的开一枪,“西”才是真正的目标所在。把敌人的注意力都引到“东”去,才能使“西”成为敌人不设防之处。

    此计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形:

    (1)忽东忽西。不要设有固定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忽而进攻忽而止步不前。让敌人摸不清我方的真实意图。只好处处留意处处设防。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定会很被动疲于应对。时间一久敌人就会被拖延的战斗力大减,没有还手之力。

    (2)即打即离。时而前来应战,时而远远避开。地方认为我方迎战是要开打,我方立刻避开,敌方认为我方要后撤,我方又突然迎战。

    (3)发动佯攻。忽然向甲地区发动伪攻击。吸引敌方注意力和活力,等到地方把军队调动到甲地的时候。我方正式发动对乙地的攻击。

    (4)避强击弱。我方忽而攻击东方忽而攻击西方。地方的主力就会布置在错误的地点。这样的话我方就有机会避开地方的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一口一口蚕食掉对方。

    声东击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其实全部是为了制造假象。在给地方制造假象制造混乱的时候,一定要行动灵活。让敌人无法推测我方的真实意图,做到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

    东汉时期,为了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如果要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就必须打通南北通道。莎车国位于大漠西缘。这个小国煽动周边国家,企图带动其他国家一起反对汉朝归附匈奴。班超了解到这件事情,决定擒贼先擒王,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只是一个小国家,国力微弱。还有一个国家叫龟兹国,这个龟兹国已经投靠匈奴,是汉朝同意西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莎车国为了抵抗班超,向龟兹国求助。龟兹国在西域众国里属于国力强盛的大国行列。接到求助信号后,鬼子国王亲自率兵五万援助莎车。当时班超也联合了一些西域中归附汉朝的小国家,例如于阗等国。但是兵力联合起来只有二万五千人。与龟兹国兵力相差悬殊。

    班超当即决定,必须用计谋取胜。班超当时使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他故意派人在莎车俘虏面前表现出来军心涣散,准备撤退的假象。而后第二天,班超率兵向东撤退的时候故意面露慌乱之色,故意放走刹车俘虏。俘虏逃回莎车,立刻将看来听来的一一上报给上级。莎车有拍使者报告龟兹。龟兹国王听后大喜。他认为班超看清敌我力量悬殊,惧怕失败而逃跑。当即下令追杀班超。兵分两路,一万精兵由龟兹国王亲自率领,向西追杀班超,另一路由温宿王带领骑兵八千往东狙杀于阗军队,剩下三万军队向莎车移进。

    实际上班超并没有打算真的撤退,只是借着夜幕笼罩,撤退十余里。就地隐藏了起来。鬼子国王太过自信,求胜心切,向着班超撤退的方向猛追,竟然越过班超军队隐藏的地方飞驰而去。班超见龟兹国王上当,立刻带领军队按计划与于阗军队集合,第二天天还未亮,鸡鸣时分,汉朝军队出其不意的进攻莎车国。这场突然的进攻令莎车国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根本无力迎战。班超斩首五千大获全胜,乘胜追求获得了莎车国财物牲畜等。莎车国王看逃跑无望,只能投降。而龟兹国王气势汹汹的追了一整夜,未见到班超的军队,正感到奇怪,却听说莎车国已被收服,损失惨重。龟兹国王一看大势已去,只得带领军队回到了龟兹。这场战争就这样连对峙都没有就输了。但是因为这场战争,班超威震西域。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在任职期间,受到政治敌人的陷害。密谋策划让他带兵去征伐西夏。目的阴险的很,因为出这个主意的人最终目的不是让范仲淹打败仗吃瘪,根本就是要借力打力。借骁勇善战的西域军队,反过来除掉没有出兵经验的范仲淹。《兵经百字·借字》中说:“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意思就是说,借他人之手出手除掉对方,自己根本不用抛头露面。

    “借力打力”中的“借力”一说,也分为明借和暗借,诱借和强借。由此可见,借力的方法也是一种艺术,需要多加研究,所借之力必须要可靠,万万不可露出蛛丝马迹。

    借力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借人力;(2)借财物;(3)借条件;

    (4)借谋略;(5)借媒介;(6)借舆论;(7)借势力。

    借力打力,是为了保存自身实力而巧妙利用对方矛盾的策略。当敌对方的势态已经明确的时候,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诱骗另一方来攻击敌对方。这样一来,自己不便出手,保存实力。就可以打击到敌对方。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完全分开,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就是借他人之力攻击我方的敌人,我方即使难以避免损失,也微不足道影响不了大局。结果一定会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任命国书为大将,派国书带领大军讨伐鲁国。当时对于鲁国来说情况十分危急,因为鲁国的国力根本不足以与齐国对抗。孔子的弟子自贡分析形势,认为要想打败齐国,就必须向其他国家借兵,而当时来看,吴国可以与齐国相抗衡。自贡认为借吴国之力挫败齐国是最好的办法。当时齐国丞相是田常。此人预谋篡位已经很久。自贡洞悉他的这个想法,用“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来说服他,告诉他应该先攻打吴国铲除异心。

    田常认为有道理,但是齐国当时已经做好准备攻打鲁国,如果突然转攻吴国,这次出师怕是无名。自贡又出主意:“这事好办。我如果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你们不就正好有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一听,认为此计可行。自贡又跑到吴国,找到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会更加强大,其后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又说服了赵国,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这让吴国又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算是解了后顾之忧。自贡的最初目的,也算是初步达到了。然后他想到吴国如果战胜齐国,之后仍然会危难鲁国。这样说来的话,鲁国并不能真正的解围。于是自贡又去晋国。找到晋定公陈述了一下几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吴国如果战胜齐国之后再战胜鲁国,那么剩下的晋国必然不可能得以自保。吴国的目标就是争霸中原了。

    自贡的建议是劝晋定公抓紧备战,防治吴国攻打。于是最后的战势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挂帅率十万精兵和越国三千士兵攻打齐国。鲁国也派出士兵来助战。齐国市里有所差距加上中了埋伏,大败。齐国的几名大将都战死在乱军之中。齐国只能求和。吴王夫差打了胜仗之后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立刻攻打晋国。晋国早已备战,击退了吴军。这两场仗打的精彩,可就远不如自贡“借力打力”这两“力”用的精彩。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之间的矛盾,借吴国之“力”,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力”,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用很小的损失,避免了灭国之灾。

    【古为今用】

    实战1:滑铁卢的失败

    1815年,拿破仑回到巴黎,再一次建立起他的王朝。反法同盟都暂时停止了相互之间的争吵,再一次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大规模的反法联军。拿破仑拿出一贯的作战态度,有条不紊毫不畏惧的面对战争。在里尼战役中,拿破仑一举击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普鲁士军队败退时候又命令格鲁西率精锐的法国骑兵前去追击。然后。拿破仑决定法军的主力进攻目标是滑铁卢。是否能取得这一战的胜利,对于法国的作战能否得到最终胜利至关重要。这可以说是一场决定法国前途和欧洲命运的战役。

    滑铁卢位于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处,英军早一步来占据了有利地形。担任英军指挥的威灵顿将军曾在西班牙战役中打败过法军,很有威望。拿破仑先从望远镜里观察了威灵顿将军设下的防御,几乎无懈可击。兵力配置的恰到好处,失利均衡,没有薄弱环节。无论法国军队从哪个角度进攻,难度都是一样的。拿破仑在心里不禁佩服威灵顿的布防,而且明白这场战斗遇到了真正的对手。拿破仑认真分析了局势,因为英军阵脚稳固,拿破仑无法强攻强打。他决定先转移威灵顿的注意力,机会先用一个师的兵力佯攻或蒙特别墅,牵制住英军一部分的兵力,打乱英军的防御部署,然后集中主力部队突破英军的中央阵地,这样将英军分成两个部分,更容易逐一歼灭。

    接下来拿破仑就按照自己心里的机会开始对手下的7万法军进行了精心部署。拿破仑在战前为了鼓舞士气,身披灰色大衣,亲自视察了正在进入出发地点的军队,他走到哪里都爆发出一阵阵“皇帝万岁”的欢呼声。士气高傲的场面给拿破仑本人和在场其他所有官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拿破仑对军队的最后一次检阅。

    法军大炮的轰鸣声中,滑铁卢战役开始了。佯攻计划的出使就由第六师去执行的。第六师师长是拿破仑的弟弟,虽然年龄已经有30多岁。但在进攻谋略上简直跟一个固执,毛躁,有勇无谋的皇家少爷一样。经过两次勇猛的冲锋之后,第六师占领了霍特蒙特别墅南面的一片树林。按照拿破仑的设想,第六师的任务止于此,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巩固已经占领的地盘。牵制住和吸引住更多的英军。可是热罗姆已经在战胜的喜悦中冲昏了头脑,他根本不顾及全局,也不愿放弃垂手可得的胜利,没有听从拿破仑的部署,竟然再次率领部下冲锋攻打霍特蒙特别墅。结果攻打了三次都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这种情况被第二军军长雷耶看到,只好抽调一个精锐旅去支援热罗姆。威灵顿将军此时正在一个制高点点镇定自若的指挥着战斗。他观察到法军对霍特蒙别墅的攻势很猛,但却没有集中全部的力量来进攻。所以他认为这是佯攻,便下令英军各就各位严阵以待。在霍特蒙特别墅守卫的英军没有得到支援,但是他们的守卫力量却是以一当十,使得法军的佯攻变成了不断增兵的硬攻。

    拿破仑看到自己布置的“声东击西”计谋并没有奏效,没有办法,只能下令实施总攻击。于是这场战争便成为了欧洲两只劲旅进行的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就在战局僵持的时候,普鲁士军队赶到,前来支援英军。拿破仑指挥法军顽强抵抗,但是终因寡不敌众,腹背受敌。终于全线崩溃。

    客观的分析一下这场战争,拿破仑刚开始计划使用的“声东击西”还是很高明的。但是热罗姆的不顾大局毁了这个计划,再加上英军后期得到了普鲁士军队的支援,使拿破仑的计划全盘落空。从而最终导致了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惨败。拿破仑在战败的一刻就知道自己已经丧失了称霸欧洲的最后机会。于是他回到巴黎以后,宣布退位。拿破仑的时代,至此结束了。

    然后分析一下“声东击西”这个计策本身。“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胜敌计之一。讲究的是出奇制胜,强调的是要用虚假的行为去掩饰本身的真实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敌人疏于防范,然后我们乘其不备出其不意。赢得战争胜利。这条计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声东击西,即声其东,而击其西。要善于制造假象让敌人误会,让敌人相信自己其实要攻击的方向是东方,而实际上自己要攻击的是西方。敌人认为我们要打,结果我们没有打。敌人以为我们不会打,我们突然打了。敌人摸不到我们出牌的套路,很难做出有效的防备,敌人的失败在所难免。比如说,在篮球比赛中,一方球员为了要避开对方球员的防守,会做出很多的假动作。如果我们的对手防守特别的严密,我们就很难投篮得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假动作,作用就是闪开对手。首先就是准备从左边去突破,对方一定会从左边拦截,我方立刻转向右边攻击,穿插成功,投篮得分。

    声东击西,以巧取胜。“声东”不一定要“击西”。“击西”指代着目标,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击西”指的就是攻击点。我方根据敌人误解的判断方向再次选择攻击方向。如果我方在“东”大肆造势,制造机械,为的是在“西”发动攻击。而对方如果万一识破了我方计谋,在“西”加强防御,那势必会放松对“东”的戒备。这时候,我方就可以调整策略,声西而击东。正好可以趁虚而入,攻击敌人薄弱之处。这种策略,如果要使用的话,冒险成分居大。必须非常谨慎小心。

    这条计谋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制造的混乱是否真正扰乱了敌人的意志。“声东”是手段,“击西”是目的。只有手段运用的得当做到天衣无缝,才能使敌人的分析判断产生混乱,目的才可以完全达到。所以,“声东击西”里最重要的是“声东”的方式和手段。我们可以使用的手段包括:混淆视听、制造谣言、迷惑意志、布置疑团等等,使敌人感觉到真假难辨顾,顾虑重重。“声东击西”讲究的也是精神战术。“声东”是虚晃一招,干扰敌人的心理。分散转移敌人注意力,是敌人在判断方面产生混乱,进而处于被动局面。“击西”是实战。要在敌人最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发起进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条计谋在使用时候要对敌人的心理进行模拟估计。所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此计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声东击西”的最终目的是“击西”。“声东”过程中,不要过多在乎行动的复杂性,强调策略的技巧性,这所以在进行的动作,都是为了“击西”而做的。如果“击西”没有完成,那么前面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二,要注意保密性。这条计谋的成功之处,是趁着对方神智混乱昏头转向,无法对我们的行动作出准确判断的时候,成功的瞒天过海。如果我们的保密工作没有做好,我们的目标被敌人发现,那么敌人会很快的制定对策来反击。到那个时候。陷入被动的就是我们了。这样我们就很难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要注意运用条件。遇到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或者是我方掌握战争主动权处于攻势而敌人处于易守难攻的势态时,运用这条计策调动敌人是最合适不过的。攻其不备,一句克敌。如果我方是处于易守难攻的势态,那么这条计策运用起来的作用就不会很大。如果我方处于绝对优势的势态,那也没有必要使用这条计策,因为自然会获胜。

    “声东击西”不仅被广泛的运用于军事,政治领域。在现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会用到。例如在商场中,竞争白热化的局面很常见,这种情况下,可以发布一些不真实的误导同行业的讯息。起到混淆视听,打乱对方计划的作用。但是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不可以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更不可损害太多人的利益。在日常生活方面,“声东击西”可以表现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避重就轻,侧面的将想法暗示给对方。这是一种灵活的说话艺术。

    实战2:借力打力赢得事业成功

    已经47岁的王玲是10多年前年开始创业的。当时家人非常反对他创业,但他却坚持放弃了公务员职位“下海”经商。一开始他看好旧货交易,放弃了朋友让他做家庭装修的建议,理由是自己对家装不熟悉。

    刚刚踏上创业之路时,王玲自己根本没有多少钱,几乎所有的钱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那时候大家都没有多少钱,王玲只能三千五千地借钱,直至凑够了十几万。

    进入旧货交易行业内,王玲最初的想法是他认为旧货市场的生意比较好做。因为平时他看到旧货市场上的商人们都是单纯的卖和买,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再说了,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家庭都开始富裕起来,很多人都卖掉了旧的家具、家电,开始置办新的东西。于此同时,一些打工人员来到城市之后,手头上暂时也没有钱,都愿意买旧家具、家电凑合,旧货交易的市场其实挺大的。

    不过,王玲是经商的新手,他对市场、旧货并不懂行,原本可以做得很好的生意,他却一直找不到窍门。旧货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有的东西用过的时间不是很长,东西也还耐用,所以收回来再卖出去的话,就可以从中赚到差价。但是如果你收回来的东西是坏的,等你维修好再卖出去,你会发现维修费用比赚到的差价还高,这基本上就是赔本买卖了。

    王玲就是吃了这样的亏。他因为不怎么懂得去鉴别旧家具、旧家电的好坏程度,往往看上去很新的家电,里面的东西确实坏的,收回来根本卖不出去。创业还没有一年,他租赁的仓库里就堆满了卖不出去的旧货,这些花钱收回来的东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变成一堆废物。王玲真是欲哭无泪,当初好说歹说借回来的十几万块钱瞬间只剩下几万块,倒亏的十几万算是打了水漂。

    创业的门店关了,钱没赚到,还欠下巨债。王玲一连在家躺了两天两夜起不来,他的心里乱极了,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眼睛一闭,出现在眼前的就是那些借给他钱的亲戚朋友的脸,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偿还这些欠款。他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如果是自己打工挣钱,估计得七八年,这七八年过去自己的人生就没戏了。但是如果继续做生意,该干什么好呢?王玲在家里苦苦思索,希望找到一个不需要很多资金,但又能够快速赚钱的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玲听说城北集中建设了一批微利房住宅小区,共有两千多套房子。刚开始建议自己做家装的那位朋友有经验和实力,如果能和他合伙包下这城北的微利房装修,肯定能挣到大钱。

    经过创业失败的王玲这次长经验了,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再次失败的机会,这次搞装修一定得成功,不成功的话自己这辈子就算是完蛋了。他自己了解了这批微利房住宅小区,已经有很多包工头前去揽活。但是因为包工头的队伍都很零散,小区的住户们也不敢相信,怕无法保证质量。看到这种情况后,王玲决定转换思路,自己绝对不能当一个包工头,他一定要以大的局面拿下这个小区的房屋装修。他请来了朋友一起商量,他的思路是直接与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合作,整体包下小区的家庭装修,然后再组织装修队入户装修。为了让小区的住户们放心质量,王玲还答应先交给管理处十万块保证金,如果装修出问题,管理处可以直接扣钱。

    小区的物业管理处和住户们听到这样的保证后,都非常放心,立刻答应让王玲整体管理整个小区的装修。事实证明王玲这种自创的“缴纳质保金、统一管理”模式是成功的,这种模式正是以后各正规家装公司的“雏形”。

    但是,十万块钱的保证金从哪里来呢?过去借别人的还没还,再借是不可能了。王玲被逼无奈想出了“借力”的办法,他约了一批家装材料供货商到这个小区察看,并告诉他们这个小区所有的装修管理都由他负责。供货赏一听,都很高兴,纷纷想跟王玲合作。但是王玲提出,要合作可以,必须先得给我支付一些保证金,免得以后材料出问题。通过这样的手段,王玲很快就筹集了十几万块。

    这些钱给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交完保证金、签完合同后,王玲又是两手空空,他没有一兵一卒,更别说是装修队了。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王玲又拉拢朋友出钱,租赁了小区的十几家商铺,借此来显示自己的资金实力。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一看这个架势,对王玲更加放心了。

    为了招到装修队,王玲自己跑到城市的劳力市场上去寻找人马。劳力市场上的装修队很零散,基本上都是几个人组成的小队伍,根本不成气候。王玲想招到若干个小装修队组成一支大的队伍,这样人员的力量也就比较集中了。因为王玲签到的合同诱惑力很大,小的装修队如果跟着王玲干,基本上一年之内不用愁找不到活干。很多小装修队的老板便来讨好王玲,希望能和他合作,王玲趁势提出,合作可以,但要交一些押金,没有押金,施工队想不干就不干了怎么办?小老板们很爽快地答应了王玲的要求。按照这样的模式,王玲签了十几个小装修队,也收到了他进行装修的一笔资金。

    这一年,王玲带领着十几支装修队伍在这个小区辛苦奋斗了一年,总共装修了七八百套房子,出去所有的花销,王玲尽赚四五十万。一年的时间,王玲奇迹般地实现了大翻身,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得力于他“借力”的思路。如果不借助于其他人的力量,仅凭着王玲自己,根本无法成功的。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王玲的这一手段,就是“借力打力”的例证。

    所谓“借力打力”,意思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对付敌人,而自己不出面。“借力打力”之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对付敌人的时候使用,自己不动手,借助同盟的力量或者第三者的战斗力去消灭敌人。因为在敌方实力与己方相差不多或者对方实力要比己方强出一些的时候,就要避免与敌人硬碰硬的去发生正面冲突。因为这样即使可以打败敌人,自身损失也会很大,还会有可能让第三方趁火打劫趁虚而入,有机可乘。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计策是聪明人会做的决定,就是诱导第三方势力去攻击敌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聪明的决策者,一定会选择担任渔人的角色。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诱导敌人内部残杀,从而达到胜利的目的。有句老话说“再坚固的堡垒也能从内部攻破”,矛盾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敌人内部之间存在的内部矛盾,另一种则是敌我双方矛盾。如果能找到突破口,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并且激化扩大,是对方自相残杀,也可以达到消灭或者削弱对方的目的。

    例如,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利用离间之计,激化马超和韩遂之间的矛盾,为的就是使叔侄二人互相残杀。最后终于击败了马、韩的西凉大军,迫使马超狼狈逃往汉中,投奔张鲁。

    “借力打力”的本质是,激化对手和第三方的矛盾,挑起他们两方的利益争端,无论最后谁能取得胜利,我方永远会得利。“打力”是最终目的,“借力”是期间策略。“打力”不是指致人死地,也指消弱对方实力,损害敌人利益。“借力”是一种策略,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个“力”可以是很多种方式。例如:人力、财物、舆论、媒介、盟友,甚至可以是敌人自己,等等。在确定找准了“力”之后,就可以完整的实施自己的计划。我们在使用“借力打力”这条计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力”的选择。在敌我力量均衡形成对峙格局的时候,必须知彼知己。此时的“力”,必须快、狠、准。找到敌人的致命之处,给予生死攸关的一击。一定要能够对敌人造成极大的损失或者打击。如果你的“力”不够强劲,无法给敌人造成很大的伤害,那就很难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甚至可能会反过来对自己有损害。

    第二,借法也要正确。“借”要讲究方法和艺术。选择好的“力”,如果太过于强势,虽然可以轻易伤人,但是更容易伤害自己。所以能确保伤人不伤己也很重要。手段可以是以柔克刚,用计拉拢,离间对方等等。总而言之,要正确的把握各势力之间的利害关系,否则很有可能伤到自己。

    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借力打力”这一计策的用处很大。它会被人多次反复的使用,就是因为这条计策使用成功的时候,自己获利很大,而且不用付出负面代价。如果使用失败,自己也不用承担责任。正所谓风险低,收益高。所以,自古往今,这条计策都会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界各层。纷乱复杂的商界职场,敌我双方斗争都不会摆在台面上,一定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借力打力”在这种环境和情况下使用,会发挥出来想不到的效果。既可以获得利益,名气也会收获。在生活中其他情况中,如果人们觉得自身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总会想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到目标。例如有时间常见到的“名人效应”,其实也是利用别人力量为自己谋利益,这也是“借力打力”这条计策的一种应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