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要结果-坚持不懈淀积结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没有行动,只有心动,注定不会有结果;如果你依然在等待成功,不妨行动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结果。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人生结果在于自己掌握,或许在那多读一页书,少打一次牌;多担一次责,少讨一次巧;多流一次汗,少撒一次娇;多一点梦想,少一点空想;多走一步路,少偷一次懒中,我们的人生结果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

    林肯曾说:“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他的信心。”

    一位法国青年开始一直很穷,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最后成为法国大富翁,不幸的是他患了绝症,他去世后,法国一家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成为富人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100万法郎,将作为睿智地揭开贫穷之谜的人的奖金。在所有的答案中,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猜对了。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她说:“每次,我姐姐把她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由此看来一个人生目标高远的人,加上才华、勤奋、机遇,一定能走得最远,他所欣赏到的人生景色也一定要最壮观雄奇甚至是最险峻的。胸无大志的人,会错失一个个机遇,命运之神会遗忘他们。

    记得一位德国总理小时候与母亲生活很贫困,当他看到富人们乘着劳斯莱斯高级小轿车时,对母亲说:“妈妈我长大了一定要为你买一辆,让你享受一下。”后来他实现了他的诺言并当选德国总理,他就是施罗德。从施罗德的事我想起中国两千多年前的项羽,他小时候也曾指着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说,我可取而代之。无论是中国的项羽,还是外国的施罗德,他们的人生目标都定得高远,所以才成就了他们的卓越功勋。

    成功常常青睐那些有所准备的人,生活对有信心、野心的人是温暖的、厚爱的,对没有信心、野心的人是冷酷的、鄙弃的。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不比在失败中咀嚼痛苦更累。正如俄国一位政治家所说:“谁是生活的迟到者,生话就会惩罚谁。”人生的目标高远,经过全力打拼,哪怕没有实现,我看至少也要比目标定得太低的人实现的多。

    一定要比别人多走一步

    多走一步,就可以缩短一步接近成功的距离。胜利就在前方,你的任务就是坚持,就是再多走一步!我和大家说一个听来的关于李嘉诚喝咖啡的故事。

    李嘉诚每次去喝咖啡,都会和服务员说,给我一杯咖啡,给我倒满了。

    咖啡好之后,他接过来,喝一口,然后递回给服务员,说现在给我加上牛奶。

    据说李嘉诚周边的人起初很不理解,问他多喝一口咖啡能咋样。李嘉诚说,我每次喝咖啡都比你们多喝10%,这就是我成功的道理。

    确实,多喝一口咖啡,没有什么。特别是对李嘉诚来说。但是,如果把这一口咖啡放大,结果又是如何呢?

    例如,李嘉诚在北京长安街上投资了400亿人民币,建造了东方广场。我相信他也是按照多喝10%咖啡的办法来做这个项目的。400亿的10%是40亿。40亿是多少钱?大家可能会说很多,但具体是多少不知道。40亿大约是一所一般性重点大学的全部资产。也就是说,李嘉诚在一个项目中,按多喝一口咖啡的做法,就省出了一所重点大学!

    如果我们每一步都多走10%,我们也许成不了李嘉诚,但我们肯定会成功!

    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捷径,有的是踏踏实实的努力,勤勤恳恳的付出,甚至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每天比别人多走一步”,才可以走向成功,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无论你是聪明,还是一般,你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才可以有收获。爱迪生说:“成功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辛勤付出,踏实肯干,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成功者寻找方法

    成功的人永远在寻找方法,失败的人永远在寻找借口,当你不再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具有高度执行力的人,总是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体现自己不凡的价值。努力地去做好每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去为寻找借口而浪费时间。

    霍布·戴尔先生在曼彻斯特一所小学“工作”——负责看门、拖地板、擦黑板、整理桌椅等,报酬是每周5英镑,他的工作平凡而又充实。

    可是后来,老校长退休,新校长约翰逊上任,为加强管理,他建立了新的考勤制度,要求每个教职工早晚都要在考勤簿上签名。大字不识的霍布·戴尔不会签名,只好回家。

    失业的霍布·戴尔到处求职,但是有谁需要一个不识字的人呢?多次碰壁之后,他想,也许我应该找一份不需要识字的工作。正巧,隔壁卖香肠的琼斯太太去世了,家人工作太忙,准备转让香肠店。霍布·戴尔便用自己打工攒下的积蓄,盘下了香肠店,由于他服务热情、童叟无欺,香肠店的生意越做越好。霍布·戴尔抓住时机,大做广告,广开分店。

    最“疯狂”的时候,霍布·戴尔请来了电影公司,将自己的事迹拍成了电影——《一种香肠的诞生》,在英国各家电影院轮回放映,并雇用飞机在空中做广告。很快,“霍布·戴尔香肠”就誉满大不列颠,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一位记者在采访时问他:“霍布·戴尔先生,您没有受过教育,但是您获得了成功。您设想一下,如果您会读和写,您将干什么呢?”

    “或许还在那所小学校当看门人,一个星期收入5英镑。”霍布·戴尔笑着回答。

    霍布·戴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生活真的很公平,它可以让人意志消沉,也可以让人百炼成钢,关键就看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命运也真的很公平,在关闭一扇命运之门时,上苍必定会为我们留一扇希望之窗。与其死守着那扇紧闭的大门怨天尤人,何不转过身来,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窗呢?另一方面,霍布·戴尔的事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存没有绝境,走出门去,外面就是一片蓝天。只是有时候,潜力和成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怨天尤人,因为等待你的,可能是一片更宽广的天地。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肯不肯“逼迫”自己。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也不见得绝对改变命运,只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创造奇迹。

    心动远远不如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则一定不会成功。生活不会因为你想做什么而给你报酬,也不会因为你知道什么而给你报酬,而是因为你做了些什么才给你报酬。一个人的目标是从梦想开始的,一个人的幸福是以心态上把握的,一个人的成功则在于行动中的实现。你爱成功,成功也爱你,但你若不行动,失败天天都在等着你。

    来自以色列和美国的两个年轻人一同搭船到异国闯天下,他们下了码头后,看着海上的豪华游艇从面前缓缓而过,两人都非常羡慕。以色列人对美国人说:“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拥有这么一艘船,那该有多好。”美国人也点头表示同意。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他们都觉得肚子有些饿了,两人四处看了看,发现有一个快餐车旁围了好多人,生意似乎不错。以色列人就对美国人说:“我们不如也来做快餐的生意吧!”美国人说:“嗯!这主意似乎是不错。可是你看旁边的咖啡厅生意也很好,不如再看看吧!”两人没有统一意见,于是就此各奔东西了。

    握手言别后,以色列人马上选择一个不错的地点,把所有的钱投资做快餐。他不断努力,经过8年的用心经营,已经拥有了很多家快餐连锁店,积累了一大笔钱财,他为自己买了一艘游艇,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

    这一天,他驾着游艇出去游玩,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从远处走了过来,那人就是当年与他一起来闯天下的美国人马克。他兴奋地问马克:“这8年你都在做些什么?”马克回答说:“8年间,我每时每刻都在想:我到底该做什么呢!”

    光有远大的理想是不行的,还要付诸行动,否则理想就是空想。在理想的实现上,成功者的共性是:一旦锁定目标,就马上行动起来,不断拼搏,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目标决定结果

    要想做一番事业,就要看准目标和选定实现的途径。因此,归根结底,我以为,言是行的姐妹,更确切地讲,言必行。

    ——穆罕默德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榛。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爬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这其中只要有任何一只毛毛虫稍稍与众不同,便会立时改变命运,吃上松榛。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人都是随大流,绕圈子,瞎忙空耗,终其一生。一幕幕“悲剧”的根源,皆因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标。古希腊彼得斯说:“需有人生的目标,否则精力全部属于浪费。”古罗马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1995年,当马云投身互联网并到处推销他的“中国黄页”时,曾被当成骗子;当他说要在5年内使阿里巴巴打入世界互联网前十强时,被人认为是狂人;而当马云在2003年提出全年赢利1亿元、2004年提出每天赢利100万元、2005年提出每天缴税100万元时,又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这些梦想后来都被证明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恰恰是可以触摸、也可以实现的目标。马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这些梦想一一变成了美丽的现实。

    对于不知道停靠港口在哪里的船而言,任何风向都没什么益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可能就像毛毛虫一样,终其一生只是在原地打转,浪费了时间、精力、心情,结果却一直没有迈出原点。作为企业领导者,如果没有明确而远大的目标,企业的员工也就成了没头的苍蝇,乱成一团,整个企业就没有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动力。

    当拿破仑还是少尉的时候,工作之余,同伴们大多去寻欢作乐,他却埋头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那些有用的知识:历史、战争、哲学、文学、法律、气象学、大炮的原理,等等。他知道自己将要成就大事,为此要做好哪些准备。

    成功常常青睐那些有所准备的人,生活对有信心、野心的人是温暖的、厚爱的,对没有信心、野心的人是冷酷的、鄙弃的。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不比在失败中咀嚼痛苦更累。正如俄国一位政治家所说:“谁是生活的迟到者,生话就会惩罚谁。”人生的目标高远,经过全力打拼,哪怕没有实现,我看至少也要比目标定得太低的人实现的多。

    简单的问题重复做

    张瑞敏曾经讲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执行的真谛在此,把简单的事情重做就很不简单,能够锁定目标,不断重复一件事,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就是执行。

    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在告别他的推销生涯时,应行业协会的邀请来讲他的成功史。

    那天的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做精彩的演讲,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在人们热烈的掌声是,这位著名的推销员出场了,他已经年近60,胡子花白,他穿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站在铁架的一边。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很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这位老人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打,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个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着……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骂起来人,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愤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

    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都听到了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呴。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小铁锤揣进兜里,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这个故事精辟地阐述了成功的道理,简单和事情重复做,就会累积效应。当一小锤、一小锤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让铁球动起来,这就专注的力量,就是执行的力量。我们一遍遍地做,我们才能够做得更好。我们之所以做得更好,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更用功,比别人更专注于一点。

    结果不需要理由

    如果没有结果,那么所有的理由都没有价值,因为执行的目的要的就是结果。“结果”意识是现代一种很重要的处事态度。

    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记忆单词、背诵句型,都是比较枯燥的脑力活动。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外语,所以很多人外语都不怎么上心,学不好外语也都能找出一堆的理由。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拿枪威胁你,逼你学会外语,你又会怎样学?要知道,那时候的你是没有任何退步和推脱的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队美国士兵要被派到德国去做间谍。领队的长官告诉士兵们,送他们去的飞机只能在德国和俄国的边境附近把他们空投下去,因为那时候欧洲第二战场还没有开辟,盟军部队还不能接近德国领土。

    但是这些士兵在出发前的一个月都还不会说德语,于是长官严肃地告诉他们:“这一个月里你们要学会德语,一个月之后出发,不论你们到时候学会没有,都得去。”结果士兵们在一个月里日夜苦学,一个月后几乎人人都能说一口地道的德语,甚至连口音和语调都非常像德国人。

    为什么他们能这么神速地学会德语?因为士兵们都知道,如果他们的德语学不像,一旦他们跳下飞机,德国人就会立刻把他们抓起来,他们就会没命了,那时候连说理由的机会都没有。

    尽管很多人在学外语的时候,想着“苦读法”,想着“巧记法”,想着“速成法”,但是不管怎样都要得到一个结果——学会外语。

    我们必须要抓住结果,实现预期结果,没有结果一切理由都不存在。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结果,那么所有的理由都没有价值,因为执行的目的要的就是结果。

    绝不可以放弃

    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但是绝不可以放弃!坚持就是胜利!人生亦如此,爱情也如此!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

    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天,天气闷热,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面,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也许千篇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一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加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是这种灯泡。

    没有失败的经历你就永远不会感受成功的喜悦,没有分手你就永远不会尝到相聚的兴奋,没有成长的过程你就永远体验不到成熟的改变。所有成名成功成才的人士背后无疑都有许多的坎坎坷坷,因为他们迎难而上,始终没有放弃过,所以他们每一位都成功了,但现实中的人们似乎很少像那些人付出那么多了,当然里面也包含一些机遇和时运等因素,虽然有此因素,唯一不变的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努力的前进。始终迈向自己胜利的方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