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拟定连锁目标
在美国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他的身体非常瘦弱,但是,他却在日记里立志长大后要做美国总统。他也知道,像他这样的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想要实现这么宏伟的抱负确实就像登天那么难。但是,他却依然没有放弃这个目标。年纪轻轻的他,经过几天几夜的思索,拟定了这样一系列的连锁目标:
想要做美国总统首先必须要做美国州长;
想要竞选州长必须要得到雄厚的财力后盾的支持;
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
要融入财团就最好娶一位豪门千金;
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
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
做电影明星前得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他开始步步为营。有一天,当他看到著名的体操运动主席库尔后,他就坚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一个好点子,所以,他就产生了练健美的兴趣。从此之后,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三年之后,借着发达的肌肉,一身似雕塑的体魄,他开始成为健美先生。
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囊括了欧洲、世界、全球、奥林匹克的健美先生。在22岁的时候,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在好莱坞,他花费了十年,利用在体育方面的成就,而一心去表现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终于,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女友的家庭在他们相恋九年后,也终于接纳了这位“黑脸庄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婚姻生活恩爱地过去了十几个春秋。他与太太生育了四个孩子,建立了一个“五好”的典型家庭。2003年,年逾57岁的他,告老退出了影坛,转为从政,成功地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
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
感悟
有一位哲人说过:“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那么就只能原地踏步。但我们知道,理想往往是比较大的人生规划,要想实现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要想实现理想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把理想化为连锁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感悟
目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没有目标,人生通常也就失去了意义,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且一直在努力,才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每个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
看见她带来的医疗转介单时,这位医师并没有太大的兴奋或注意,只是例行地安排应有的住院检查和固定会谈罢了。会谈是固定时间的,每星期二的下午3点到3点50分。她走进医师的办公室,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还有高耸的书架围起来的严肃和崇高,她几乎不敢稍多浏览,就羞涩地低下了头。
就像她的医疗记录上描述的:害羞、极端内向、交谈困难、有严重自闭倾向,怀疑有幻想或妄想。
虽然她低低垂下头了,但还是可以看见稍胖的双颊上带有明显的雀斑。这位新见面的医师开口了,问起她迁居以后是否适应困难。她摇着低垂的头,麻雀一般细微的声音,简单地回答:“没有。”
后来的日子里,这位医师才发现对她而言,原来书写的表达方式远比交谈容易多了。他要求她开始随意写写,随意在任何方便的纸上写下任何她想表达的文字。
她的笔画很纤细,几乎是畏缩地挤在一起的。任何人阅读时都要稍稍费力,才能清楚识别其中的意思。尤其她的用词,十分敏锐,可以说表达能力太抽象了,也可以说是十分诗意。
后来医师慢慢了解了她的成长过程。原来她是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长大,在那里,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的强悍而有生命力。
她却恰恰相反,从小在家里就是极端畏缩,甚至宁可被嘲笑也不敢轻易出门。父亲经常在她面前叹气,担心日后可能的遭遇,或总是唠叨,直接就说这个孩子怎会这么的不正常。
以后她也没有改变过,甚至更为严重起来,她陆陆续续接受了一些治疗,直到最后她住进了这家精神病院。
医院里摆设着一些过期的杂志,是社会上善心人士捐赠的。这些杂志有的是教人如何烹饪裁缝,如何成为淑女的;有的谈一些好莱坞影星歌星的幸福生活;有的则是写一些深奥的诗词或小说。她自己有些喜欢,在医院里又茫然而无聊,索性就提笔投稿了。
没想到那些在家里、在学校或在医院里,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刊出了。
医院的医师有些尴尬,赶快取消了一些较有侵犯性的治疗方法,开始竖起耳朵听她的谈话,仔细分辩是否错过了任何的暗喻或象征。家人觉得有些得意,也忽然才发现自己家里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女儿。甚至旧日小镇的邻居都不可置信地问:“难道得了这个伟大的文学奖的作家,就是当年那个古怪的小女孩?”
她出院了,并且凭着奖学金出国了。
这是新西兰女作家简奈特·费兰的真实故事,她是众所公认的新西兰最伟大的作家。
感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管它是多么的超出常态,也不管它是多么的不合标准。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往往会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信念是人生的支柱
一场突然而来的沙漠风暴使一位旅行者迷失了前进方向。更可怕的是,旅行者装水和干粮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他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找到了一个青青的苹果。“啊,我还有一个苹果!我靠它可以活着走出荒漠!”旅行者惊喜地叫着。
他紧握着那个苹果,独自在沙漠中寻找出路。每当干渴、饥饿、疲乏袭来的时候,他都要看一看手中的苹果,抿一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会增添不少信念和力量。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旅行者终于走出了荒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却宝贝似地一直紧攥在手里。
再来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在美国纽约,有一位年轻的警察叫亚瑟尔,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个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现已成了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纽约市政府和其他各种组织,授予了他许许多多勋章和锦旗。纽约有线电台记者曾问他:“您以后将如何面对您现在遭受到的厄运呢?”他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他那只完好的眼睛里,透射出一种令人颤栗的愤怒之光。
这以后,亚瑟尔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9年后,那个歹徒终于在亚洲某个小国被抓了,当然,亚瑟尔起了非常关健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许多媒体称赞他是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半年后,亚瑟尔却在卧室里割脉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了,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感悟
或许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一条健全的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信念是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支柱,有了这根支柱,在绝境中也能求得生存;失去了这根支柱,在顺境中也会使生命凋零。
善于观察可以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两个阿拉伯人在沙漠里结伴同行,一个阿拉伯人在沙漠里失去了骑骆驼的同伴,他找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晚上遇到了一个贝都印人,阿拉伯人开始打听失踪的同伴和他的骆驼。
“你的同伴不仅是胖子而且还是跛子,对不对?”贝都印人问。
“是啊。他在哪里?”希望涌上了阿拉伯人的心头,阿拉伯人急忙问下去。
“我不知道他在哪里。但是请你告诉我,他手里是不是拿一根棍子?他的骆驼只有一只眼,驮着枣子,是吗?”
那个人更高兴了,急忙回答说:
“对,对!这是我的同伴和他的骆驼。你是什么时候看见的?他往哪个方向走了?”
贝都印人回答说:“我没看见他。从昨天起,除了你,我一个人也没看见过。”
“你怎么可以捉弄我?!”阿拉伯人很生气,打断了对方的话,说,“你刚才已经详细地说出了我的同伴和骆驼的样子,现在又说没有见到过,这不是在欺骗我吗?”
“我没有骗你,我也确实没看见过他。”贝都印人平静地重复说,“不过,我还是知道,他在这棵棕榈树下休息了许多时间,然后向叙利亚方向走去了。这一切事情发生在三个小时前。”
“你既然没看见他,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知道的呢?”阿拉伯人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我确实没看见过他。”贝都印人说,“我是从他的脚印里看出来的。”
他拉着阿拉伯人的手,走到沙漠上,指着脚印说:“你看,这是人的脚印,这是骆驼的脚掌印子,这是棍子的印子。你看人的脚印:左脚印要比右脚印大和深,这不是明明白白说明,走过这里的人是个跛子吗?现在再比一比他和我的脚印,你会发现,那个人的脚印比我的深,这不是表明他比我胖?”
阿拉伯人很是惊奇,说:“这一切都很对。那么,请你告诉我,你是怎么知道骆驼只有一只眼的?要知道,它的眼睛又不接触地面。”
“道理也是一样的,”贝都印人笑着说,“它的眼睛是没有触到地面,但是它还是留下了痕迹。你看,骆驼都吃它身体右边的草,这就说明,骆驼只有一只眼,它只看到路的这一边而看不到那一边。”
阿拉伯人更加奇怪了,问:“那么驮在背上的枣子留下了什么痕迹呢?”
贝都印人朝前走了20步,说:“你看,这些蚂蚁都聚在一起。难道你没有看清它们都在吸枣汁吗?”
阿拉伯人沉默了好久,然后问:“那么时间呢?你怎么确定他在三个小时以前离开这里的呢?”
贝都印人又笑了起来,解释说:“你看棕榈树的影子,在这样的大热天,你总不会认为一个人不要凉快而坐在太阳光下吧?所以,可以肯定,你的同伴是在树荫下休息的。可以推算得出:阴影从他躺下的地方移动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地方,需要3个小时左右。”
后来阿拉伯人终于找到了同伴,事实证明,却是如此。
感悟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去观察的,善于观察的人可以在生活这座宝库中学到很多东西,处处都能找出真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在善于观察的人的眼里,却能推断出别人想不到的正确的结论。
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就会很幸福
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甚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
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了!”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甚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满又忙碌,我很幸福!”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在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又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了!”
墨西哥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感悟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或许不是金钱,不是长命百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很满意,就证明,你已经很幸福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追逐一些身外之物。
过程才是丰富人生的唯一办法
罗恩和迪斯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由于业务的关系,他们两个经常一起出差,他们的一生几乎都在奔波,世界的每一个国家他们几乎都去过。他们过去常常会自豪地对别人说:“我们真可算得是旅行家了,世界上几乎每个有人类生活过的地方我们都去过。”
如今,年迈的他们从工作中退下来了。可是两个人却怎么也闲不下来,他们退下来没多久便很快成了伦敦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争相追逐的“老宝贝”。十几家报刊杂志在争相连载他们的旅行趣闻专栏文章,几家电视台都在千方百计地邀他们做“旅游”、“风情”、“浏览”等栏目的嘉宾,甚至有记者撰文称他们是“难得的旅行家”了。
正当他们为这些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位自称是他们同事的人给电视台和报刊去信说:“我和他们是同事,他们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甚至还比他们去的地方要多,我们的工作性质是一样。所以,我认为他们不过是在一次次杜撰,或者是在欺骗读者和观众们!”
接到这位自称是罗恩和迪斯的同事的信函之后,报刊和电视台都很重视,为了能立刻验证正红极一时的罗恩和迪斯是否在做天方夜谭式的杜撰或欺骗,伦敦的一家著名电视台决定把罗恩和迪斯以及那个和他们是同事的人一起请来,然后做一期直播节目,让读者和观众一辨真伪。
当那个人出现时,主持节目的人问罗恩和迪斯是否认识这个人,罗恩和迪斯说他确实是他们的一个同事,他叫科特。于是,节目开始了。当节目主持人向罗恩和迪斯提出了科特所说的问题之后,罗恩和迪斯相互看了一眼,然后罗恩微笑着问科特说:“我们可能过去都去过印度的新德里,那么科特先生,您能告诉我们您是如何去新德里和从新德里返回伦敦的吗?”
科特说:“这很简单,我乘航班直接从伦敦飞往新德里。”
罗恩没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迪斯接着问:“那么您又如何从新德里返回伦敦呢?”
科特不假思索地说:“还是乘航班,从新德里直飞伦敦就行了。”
迪斯接着说:”那么在旅途中您看到了什么呢?”
科特想了又想,还是无奈地摊开手说:“白云,噢,是白云,除了白云,在飞机上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
罗恩说:“开始我和你一样,直接乘飞机飞到目的地。但是,自从和迪斯一起工作之后,他开始让我领略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迪斯笑了笑说:“对啊,我们在去印度的新德里时,是乘火车、搭便车和坐轮船,我们从伦敦出发,先到法国的巴黎,然后从巴黎到匈牙利、罗马尼亚,再横穿黑海到土耳其、伊朗,又途经巴基斯坦才抵达印度的新德里的,在旅途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香榭丽舍大街的美丽和优雅,还看到了黑海的碧波和游船,观赏了伊朗的浩淼沙漠和阿拉伯民族的民俗风情……我们两个人真的就好像是旅游一样。”
罗恩接着说:“从新德里返回时,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线,我们从印度出发,远航印度洋到非洲的索马里,然后经红海、埃及进入地中海,最后从德国回到伦敦,这条路线上风景更迷人了,不仅有神话般的金字塔、狮首人面像,还有撒哈拉大沙漠的一望无垠……”罗恩和迪斯详细地解说着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让科特、节目主持人甚至观众们都听得着了迷。
然后,罗恩惋惜说:“你远去印度,只有起点和目的地,却没有过程。而我们呢,就像捡拾一粒粒散落的珍珠一样,从不走马观花,而是把过程中的一切都仔细串了起来。所以当你跑遍世界却两手空空的时候,而我们却拥有了旅程上的一串串璀璨珠链。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撰写那么多风光旖旎的异域或风土人情文章,能被观众这么喜爱,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忽略过程。”
科特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明白自己为什么行遍世界却不能成为旅行家的原因了,那就是因为我只有目的地却丢掉了过程。过程才是丰富人生的唯一办法,过程才是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啊!”
感悟
在人生的旅途上,有很多人会步履匆匆,从来不停下脚步看一下周围的风景,只知道一味地向前走。他们只注重要到达的目的地,却忽略了旅途过程中的乐趣,这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遗憾。要知道,过程才是丰富人生的唯一办法。
在规定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快乐
罗比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他每天都会抽些时间看一会儿书。这天下午放学后,罗比又独自一个人坐在学校旁的空地上看书,这时候,一只燕子挥舞着翅膀停在了他的面前。
罗比看着眼前的燕子,放下了手中的书本,对着正低头整理羽毛的燕子说:“小燕子,真的好羡慕你有对翅膀,可以飞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像我就不行了,如果没有公交车,没有火车的话,那么我哪里都去不成。你知道吗?我到现在还没搭过飞机呢,如果我能像你一样有双会飞的翅膀,就用不着乘飞机了。”
燕子听到罗比的话,停止了整理羽毛的动作,抬起头看着罗比说:“亲爱的男孩,即使你能在天空飞翔,也并不见得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啊。就好比我吧,我必须先要知道自己想去哪里,要去哪里。有时候,漫无目的地飞会令人感到厌倦的。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好想要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就像你一样,可以好好休息,好好睡觉。可是,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没有办法完成的愿望。因为,燕子生来就得随着季节迁徙。”
罗比听了燕子的话,怔了一下,然后继续对燕子说:“虽然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燕子,我还是很羡慕你。我从小就梦想自己能有一双翅膀,可以在蓝色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我不喜欢学校的规定,不喜欢爸爸妈妈给我的规定,那些东西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老是告诉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不像你,可以不用管这些无聊的规定,自由自在地飞着。”
燕子抖抖自己的身体,然后轻声地说:“小男孩,并不是说有了翅膀你就会能成为燕子,就可以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切的事情。如果说有一双翅膀就可以成为燕子的话,那么你只要去买一件带有翅膀的衣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要跟燕子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着的话,你就必须舍弃很多东西。舍弃你的父母,你的朋友,还有可以挡风遮雨的家。当下雨的时候,你只能躲在树木里或是草丛中,还得提防周围的危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有可能跳出一只狡猾的狐狸来咬你一口。在大自然中有也有一套法则存在。想要在大自然中生活,也必须要了解大自然的法则,然后遵守它。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飞的时候就必须展开翅膀。就算你远离了现在所有的一切规则,到时候,还是必须遵守大自然的法则。与其在这里羡慕我们燕子,还不如想想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快乐。只有真正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才是真的自由自在,不受牵绊的。”
“我虽然不懂你所说的话。但是,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有那么多的规定,我是不会过得快乐的。”罗比放下手中的书本,仰望着天空。
“那么,你应该做的就是要在那么多的规定中找到可以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这样,你才会真的快乐。就像现在,你在这里看书,你觉得快乐吗?”
“快乐啊。我最喜欢看书,每次看书都会让我觉得快乐,让我觉得我好像跟书中的人物一起过了个愉快的下午。”罗比兴奋地点点头。
“是啊,小男孩。你还是在许多的规定中生活,但是,你还是可以找到可以让你自己快乐的方式,不是吗?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喔!不要羡慕燕子了,燕子也是很羡慕你的呢。”
感悟
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那就是:别人比自己快活。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存在着快乐和不快乐,每种生活方式也都会有如意和不如意的一面。有些人只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不足和别人生活中的幸福,却没有看到别人的生活其实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不要去羡慕别人生活中的快乐,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快乐,才能真正得到快乐。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意义
一位通达的老太太正带着家人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名叫罗杰的17岁少年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美国黑人与日本人的混血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老太太到警察局要求和青年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青年谈谈。
“孩子”,她说时,罗杰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然不理,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知道吗,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些除了你以外没人能办到的事的。”
她反复说了好几遍,少年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黑人?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肤色是黑的,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少年冷笑道:“哼,你认为我会相信这一套?”
“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
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对少年却爱护备至。生活在小茶室中,处身在草木苍郁的环境,罗杰慢慢地也心平气和了。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10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罗杰得意地吹着口哨。他又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称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罗杰,真好听!”
少年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在求学那4年,他继续在茶室园内种菜,也帮老太太做点零活。高中毕业,罗杰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他对那些失明的学生关怀备至。
“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做只有我才能做的妙事了。”罗杰对老太太说。
“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黑皮肤,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童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尽心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17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没有人爱惜,所以那时想死,是吧?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爱心。”
罗杰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老太太意犹未尽,继续侃侃而言:“尽量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像我们这样行将就木的人,也会感到活下去的意义。”
感悟
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贫穷或是凄惨的遭遇,而觉得自己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自己都无所谓。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管是谁,在社会上都会有他的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他生存的意义――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贵。
人生就像吃饭那么简单
卡尔去向一位智者请教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
智者告诉卡尔:“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卡尔一时没有转过弯儿:“人生像吃饭这么简单?”
智者不紧不慢地说:
“就这么简单,只不过用嘴吃饭人人都无师自通,用心吃饭则有一定难度,即使名师指点也未必有几个能学得会。
“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在外面吃饭时喜欢AA制,愚昧者却喜欢呼朋唤友抢着付账;聪明者吃饭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得出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动几筷子就放下了。
“愚昧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宛然他是大家的衣食父母似的;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又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又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他这里,却成为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个演员似的,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订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你有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感悟
有人说人生非常复杂,有很多事情都让人摸不着头绪,其实人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就好像吃饭那么简单。当然在吃饭中也存在着一些道理和现象,只要能够把吃饭中的这些道理和现象弄清,那么,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就可以弄明白了。
只要活着就会有问题
有个年轻人,有一段时间很烦,常躲在酒吧里喝闷酒。一位调酒师小心地问他:“先生有什么困难?说说看,也许我能帮上忙。”
那个年轻人喝尽了最后一口酒,冷冷地看了调酒师一眼:“我的问题太多了,没有人能为我解决,而且简单解释不了。”
调酒师微笑着说:“我在这里工作已10年了,15岁就出来打天下,我也有过你这种感觉,后来一位高人指点过我,明天,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他曾带我去过那儿……”
第二天下午,他们如约出发了。
那地方原来是座陵园。
调酒师指着一坟墓说:“躺在这里是没有问题的,不管你的问题有多少,只要能活下去,就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而所谓的“高人”,就是他所在酒吧的老板。“高人”曾自杀过,在与死神握手时,他觉悟了,死都不怕还怕活吗?他有一句名言: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是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
年轻人很客气地回应说,这些道理他也懂,但就是无法摆脱烦恼。调酒师说,其实说明人不会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有时产生新问题是处理旧问题的最好办法,比如当有人问你一个你不愿回答的问题时,你可以微笑着问:“你为什么想知道这个呢?”
这时,年轻人笑了:“我明白了。”
感悟
人生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活着,活着就会有问题。这如同打毛衣,一个结接着一个结,最后竟会变成为一件杰作,这便是活着的真实。即使有打不完的结,这也是一种乐趣。
成功往往蕴藏在小小的发现中
别涅迪克博士是法国一家化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一次,在实验室里,他准备将一种溶液倒入烧瓶,一不小心烧瓶“咣当”落在了地上,糟糕!还得费时间打扫玻璃碎片,涅迪克博士有些懊恼。然而,烧瓶并没有破碎,于是他弯下腰捡起烧瓶仔细观察,这只烧瓶和其他烧瓶一样普通,以前也曾有烧瓶掉在地上,但无一例外全都破成了碎片,为什么这只烧瓶仅有几道裂痕而没有破碎呢?别涅迪克博士一时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就把这只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不久后的一天,在别涅迪克博士走进实验室前,他看到一张报纸上报道说市区有两辆客车相撞,车上的多数乘客被挡风玻璃的碎片划伤,其中一辆车的司机被一块碎玻璃刺穿面部而进入口腔。别涅迪克博士一下子想到了那只裂而不碎的烧瓶。他走进实验室拿过那只烧瓶,只见那只烧瓶的瓶壁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膜。别涅迪克博士用刀片小心地取下一点进行化验,结果表明,这只烧瓶曾盛过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化学溶液,那层薄薄的膜就是这种溶液蒸发后残留下来,遇空气后产生了反应,从而牢牢粘贴在瓶壁上起到保护作用。因为无色透明,所以一点儿也不影响视觉。
“如果这种溶液,用于汽车玻璃的生产中,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乘客的生命安全系数不是更有保障吗?”……别涅迪克博士因为这个小小的发现而荣登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的榜首。
感悟
几乎每一种成功都源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常常会听到有些人慨叹没有成功的机会,殊不知,机会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现象,都可以为成功的一次机会,但前提是我们能够发现。
生活是需要“烹调”的
罗兰诺的妻子在他退休前不久去世了,这使他非常悲伤。此后,他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就总是坐在电视机前,一直看到睡着为止。不过,他的白天过得还不算糟糕——在工厂里,他是个受人尊敬的质量检查员。工作便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退休了,再也没有工作了。寂寞一下子成了罗兰诺生活的全部内容了。很少有人会来拜访他,甚至很少会有人给他打电话,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他的存在。罗兰诺迅速地衰老了。可他只有65岁。
她的女儿为此焦急万分。她记得,在她母亲活着的时候,他的性情总是那么开朗,精力总是那样充沛,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难倒他似的;可现在……还有什么东西能够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兴趣呢?
一个周末,女儿提着一只食品袋和一个长方形的礼品小包出现在了罗兰诺的面前。
“那是什么?”他看着那个小包问道,“今天又不是我的生日。”
“这是我给你的礼物,”女儿说,“你老是吃腌肉,我真担心你会营养失调。”
他打开了礼物:“是本烹凋书?”
“是的,”她说,“这是给初学者用的。你喜欢吃的菜肴,比如烤肉糕、实心细面条、炖菜等等,这里都有。”
女儿走了以后,罗兰诺将这本烹调书从头到尾地翻了—遍,然后认认真真地开始阅读了起来。没过多久,他就去买来了许多食物。第一次的试验是做他最喜欢吃的烤肉糕。根据烹调书上提出的要求,他照葫芦画瓢地做了一遍,不料却做得相当成功——真的,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烤肉糕,而且,更重要的,这是他亲手烹调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烹调成了他生活的一种需要。
不久,他又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为自己烹调了。这时,他对自己的烹调技艺已十分自信,觉得完全可以在众人面前露一手了。于是,他开始邀请邻居和朋友到自己家里来吃饭,他烹调的一道道鲜美的菜肴果然赢得了人们的啧啧称赞。他因此也经常得到邻居和朋友们的回请,这样,他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的客人随之也越来越多了。他买了—本又一本的烹调书。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为他的客人端出一道新的菜肴。
烹调重新“烹调”了罗兰诺的生活。他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他又变得那么开朗,那么生气勃勃了。生活对于他,又展现出了迷人的魅力。
感悟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出现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一个开朗的人变得沉默,也会让一个健康的人不再健康。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件让他感兴趣的事情充实一下他的生活,不管这件事情看上去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都会逐渐让他从寂寞中解脱出来。
等待中也可以享受生活
斯里斯特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他要求和他交往的人也必须雷厉风行,不然的话,他就不高兴。他从来不浪费时间,约会也从来不会迟到。
对于这样一个没有耐心的人,也许你可以想象,当他碰上了交通阻塞时是个什么样子。这件事情发生在南佛罗里达州靠近他家乡的山路上,一位年轻人在防栅旁拦住了他,告诉他可能要耽搁半个小时。
“为什么要耽搁?”他问。
“因为路被挖开了,”他回答说,“我们在装水管。”
“见他的鬼吧,排水管。”他说,情绪马上低落了。
年轻人耸耸肩:“那你就绕过去吧。”
他觉得年轻人的话也有些道理。他还不太清楚这个坑的情况,但是他相信他不会掉进坑去的。
接下来的5分钟,斯里斯特是在烦乱中度过的:文件在他的手提箱里,收音机和一些东西在工具袋里,他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又放回去,然后长吁短叹地盯着窗外。
不一会,在他的车后停了一大串汽车,司机们纷纷下车。看来那小伙子的主意不是个坏主意,他该试试,总比坐着等强。
就在这时,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走过来,说:“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穿着工装裤,花格子衬衫,像是开出租车的。
斯里斯特看看四周,远处朦胧的溪流从圣·莫尼克大山上流下来,银灰色的水线接着蓝天,是个开阔清爽的秋天的大自然。
“不错。”他说。
“下大雨的时候,瀑布就从那边流下来。”老人指着一块凹进去的断崖接着说。斯里斯特想起他好像也见过洪水从那块断崖上倾泄下来,在山脚下激起很高的水花。他很可能只是急急忙忙地经过这里时匆匆地看了一眼。
一位年轻姑娘从车上走下来问道:“有上山的路吗?”
老人大笑着说:“有几百条,我在这里已经22年了,还没有走遍所有的路呢?”
他想起这附近有个公园,里面有一个很凉爽的地方。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他曾经在里面散步。
“你看到那只山狗了吗?”一个穿着大衣打着领带的年轻人叫起来,吸引了那位女士的注意力。
“在那里!我看见了。”她突然大叫起来。
年轻人兴奋地说:“冬天快来了,它们一定在贮存食物。”
司机们都跑了出来,站在路边看。有些人拿出照相机拍照。耽搁变成了愉快的事。斯里斯特记得上次洪水暴发的时候,道路被淹没,电灯线被破坏。他的邻居们,有的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的点上灯笼一起喝酒聊天,还有的就一起烤东西吃。
是什么把他们聚在一起了呢?要不是风在呼啸,洪水暴发,或交通阻塞,他们怎么会把时间分配在这里而和人交谈呢?
这时,一个声音从防栅那边传过来:“好了,道路畅通了!”
他看了看表,55分钟过去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耽搁了55分钟,他竟然没有急得发疯。
汽车发动起来了。他看见那位年轻姑娘,正把一张名片递给那位打领带的小伙子。也许他们将来还会在一起散步。
斯里斯特向出租车走去时,向司机挥了挥手。
“嗨!”他转过身叫道,“你说得对,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感悟
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遇到需要等待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妨把注意力转移一下,让自己从烦人的等待中解脱出来。趁着这个机会欣赏一下许久没有接触的大自然,或者是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或者与别人聊聊天。这样一来,不但享受了生活,说不定那些烦人的事情还会等待中迎刃而解了。
一小变化可以带动大改变
春天来了,别的街上去学校读书的小姑娘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裳。但是,这个盖特街来的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她已穿了一冬的脏罩衫。也许,她只有这一身衣服?
她的教师深深地叹了口气:多好的小姑娘啊!她学习起来可真用功,懂礼貌,见了人总是笑眯眯的。可惜,她的脸从来也不洗,还有一头蓬乱的头发。
一天,教师对这个小姑娘说:“明天你来上学以前,请你为我洗洗你自己的脸,好吗?”老师看得出,她是个漂亮的小姑娘。
第二天,漂亮的小姑娘洗干净了脸,还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放学时,老师又对她说:“好孩子,让妈妈帮你洗洗衣服吧。”
可是,小姑娘还是每天穿着那身脏衣服来上学。她妈妈可能不喜欢她?老师想。于是老师去买了一套美丽的蓝色连衣裙,送给了小姑娘。孩子接过这礼物,又惊又喜,她飞快地向家里跑去。
第二天,小姑娘穿着那套美丽的衣服来上学了,她又干净又整齐,兴高采烈地对老师说:“我妈妈看我穿上这身新衣服,嘴巴都张大了。爸爸出门去找工作了,可是没关系,吃晚饭时他会看到我的。”
当爸爸看到穿着新衣服的女儿时,他不禁暗暗说:“真没想到,我的女儿竟这么漂亮!”
当全家人坐下吃饭时,他又吃了一惊:桌子上铺了桌布!家里的饭桌上从来没用过桌布,他不禁问:“这是为什么?”
“我们要整洁起来了。”他的妻子说,“又脏又乱的屋子对我们这个干净漂亮的小宝贝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晚饭后,妈妈就开始擦洗地板,爸爸站在一旁看了会儿,就不声不响地拿起工具,到后院修理院子的栅栏去了。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开始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花园。
第二个星期,邻居开始关心地看着小姑娘家的活动,接着,他也开始油漆自己那十多年未曾动过的房屋了。这家人的活动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于是,有人向政府、教会和学校呼吁:应该帮助这条没有人行道、没有自来水的街上的居民。他们的境况这样糟,可是他们仍然在尽力创造—个美好的环境。
几个月后,盖特街简直变得让人认不出了。修了人行道,安上了路灯,院里接上了自来水。小姑娘穿上她的新衣服的6个月后,盖特街已经是住着友好的、可敬的人们的整洁街道了。得知盖特街变化的人们管这叫“盖特街的整洁化”,这个奇迹愈传愈远。
感悟
人们总是想要一些大的改变而不屑于那些微小的变化。其实,一些微小的变化通常可以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然后发生一些巨大的改变。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是一下子完成的,那些大的改变往往都是由一些细小的变化开始的。
为仁爱而说的谎,上帝会装着没有听见
1848年,在美国南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刺耳的枪声划破了午后的沉寂。莫奇是刚入警局不久的年轻助手,于是他随着警长匆匆出动。
一位年轻人被发现倒在卧室地板上,身下一摊血迹,右手已无力地松开,手枪滚落在地。身边的遗书笔迹纷乱,而他钟爱的女子在昨天与另一个男人走进了教堂。
死者的6位亲人都呆呆地伫立着,莫奇禁不住向他们投去同情的一瞥。要知道,他们的哀伤与绝望,不仅因为一个生命殒落了,还因为对于基督教徒来说,自杀便是在上帝面前犯了罪,他的灵魂从此将在地狱里饱受烈火焚烧。而风气保守的小镇居民会视他们全家为异教徒,从此不会有好人家的男孩约会他家的女儿们,也不会有良家女子肯接受他家儿子们的戒指与玫瑰。
这时,一直沉默着,锁紧双眉的警长突然开了口:“不,这是谋杀。”他弯下腰,在死者身上探摸许久,忽然转过头来,用威严的语调问:“你们有谁看见他的银挂表吗?”
那块银挂表,镇上的每个人都认得,是那个女子送给年轻人唯一的信物,每个人都记得他是如何5分钟便拿出来看一次时间。
所有的人都忙乱地否认。
警长严肃地站起身:“如果你们都没看到,那就一定是凶手拿走了,这是典型的谋财害命。”
死者的亲人们嚎啕大哭起来,仿佛那根压断骆驼背的稻草从他们身上取下了,邻居们也开始上门表达自己的慰问与吊唁。
警长充满信心地宣布:“只要找到银表就可以找到凶手了。”
站在门外,莫奇对警长的明察秋毫钦佩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问:“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找呢?”
警长嘴角多了一抹偷偷摸摸的笑意,伸手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表。
莫奇忍不住叫出声来:“难道是……”
警长看着周围辽阔的草原,微笑点头:“幸好每个人都知道,在大草原上要寻找一个凶手和寻找一株毒草是一样困难的。”
“他明明是自杀,你为什么硬要说是谋杀呢?你让他的家人更加难过了。”
“但是他们不用担心他灵魂的去向,而他们哭过之后,还可以像任何一个好基督徒一样清清白白地生活了。”
“可是偷盗、说谎也是违背十诫的呀。”
警长锐利的眼睛盯住他:“年轻人,请相信我,6个人的一生,比摩西10诫的60倍的10倍还要重。而一句因为仁爱而说的谎,连上帝也会装着没有听见。”
感悟
说谎被人看作是最要不得的行为之一,说谎的人向来都是人们所唾弃的对象。很多时候,说谎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说谎是为他人创造幸福或是减轻烦恼,那么,这谎言连上帝也会装着没有听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