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霸业:管仲-霸名扬齐楚过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南方楚国的威胁

    对中原诸国构成严重威胁的,还有一个被中原诸国以夷狄视之,其文化却与中原诸国非常接近,甚至超过某些中原国家的南方大国楚国。公元前666年,楚国大将子元亲自率领六百乘战车浩浩荡荡向郑国都城猛扑过去,很快就攻破了郑国的第一道防线。初战得胜,楚军士气高涨,子元的勇气也倍增,于是一鼓作气攻到郭内,正要进攻内城时,子元却令楚军停止进攻。原来,这时郑国的城门不但高高悬挂着,而且从里面出来的郑兵都说着楚语。楚国的将领勇于攻坚,却在这高高悬起来的城门、优哉游哉说着楚语的郑兵面前犹豫起来,竟不知如何是好。正当满腹狐疑的子元犹豫不决之时,楚国的探子报告说以齐国为首的齐、宋、鲁联军已经火速赶来。有勇无谋的子元只得下令楚军立即撤退,但又怕郑国乘机追杀,所以把撤退的时间定在了夜晚。楚国这次的伐郑就这样虎头蛇尾结束了。

    实际上,郑国在楚军的猛攻之下早已支撑不住了,才想出了这种迷惑敌人的鬼把戏。楚国这次攻打郑国虽然没有得到任何便宜,其显露出来的实力却令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大为震惊。北方戎狄虽然屡犯中原,而且其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破坏性很大,然而戎狄的南侵不但没有给齐桓公的霸业构成任何威胁,反而促使中原诸国团结到齐国“攘夷”的旗帜之下。但是,楚国北上就不同了。楚国每攻伐一国,要么灭之以为县邑,要么使其臣服于楚,因而楚国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楚国的胃口绝对不同于抢点东西就逃的北方夷狄,它是要与齐国争夺中原的控制权,换句话说,它要与齐国争当中原的霸主。因此,虽然楚人并不乱烧滥杀,对齐国的霸业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就实力而言,楚国比齐国也弱不了多少;就发展空间而言,已濒临东海的齐国绝对比不上有东南广袤富饶之地的楚国;就其文化而言,楚国虽然为“蛮夷”,但其文化并不低于中原诸国。因此,齐国要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备,扩充实力之外,就是要利用中原诸国把楚国视为“蛮夷”而不予认同的心理,并通过“攘夷”政策的强化,使中原诸国牢牢地团结在自己周围。

    但是,当管仲协助齐桓公做了这些工作后,齐国仍然不能对楚国的一举一动无动于衷。所以在楚伐郑之后,已明显感觉到楚国强大压力的齐桓公在伐山戎回齐的第二年就召集诸侯开会,商讨怎样对付楚人的北上。

    楚国在公元前666年秋伐郑受挫后,就致力于巩固后方,没有再北上征郑。但是,争取郑国的归附是楚国北上与中原诸国争霸的重要步骤,因此,楚国绝不会轻易就此罢手。楚成王亲政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上伐郑。公元前659年,楚国仍然以郑国背楚即齐为借口兴兵伐郑。齐国当然不能坐视郑国被楚国攻击,于是齐桓公立即召集鲁僖公、宋桓公、郑文公、曹昭公在宋国会盟,商量救郑之事。楚国见无机可乘,只好退了回去。

    第二年冬,楚国再次北上伐郑,活捉了郑国的大夫聃伯,也不算是无功而返。针对楚国的连续侵扰,齐桓公又召集宋国等国之君在齐国的阳谷(今山东东北须昌镇西北)会盟,准备对楚国进行反击。事后,齐国还让没有参加会盟的鲁国国君派人到齐国补签了盟约。

    殊不知,中原诸国的军队还没有派出,楚国的伐郑之师再度北上了。在楚国的连年侵犯之下,郑国感到承受不住了,郑文公打算与楚国修好。郑国的大夫孔叔认为齐国正为郑国的事而奔波,如果在这时背叛齐国是不吉祥的,郑文公这才放弃了与楚国修好的打算。楚国的军事征伐仍然没有使郑国就范,反而劳师伤财,又退了回去。

    到此为止,齐、楚两国虽然在郑国问题上斗得非常激烈,但一直没有正面接触。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分个高下,谁也不会轻易罢手,战争的危机迫在眉睫。

    (二)齐率领八国伐楚

    正在此时,诱发齐、楚正面交战的一根导火线点燃了。

    齐桓公有一个妻子蔡姬,就是蔡穆侯的妹妹。有一天齐桓公与蔡姬在园囿中划船游玩,蔡姬是在淮河流域长大的,经常与水和船打交道,而桓公却有点惧水。蔡姬年轻好玩,在划船时故意把船摇来晃去,齐桓公感到害怕,让她停下来,但蔡姬见齐桓公一脸狼狈相,更觉好玩,反而把船荡得更凶了。齐桓公多次命令她停住,蔡姬仍不加理会,齐桓公一怒之下,就把蔡姬赶回了蔡国。

    齐桓公虽然把蔡姬赶回娘家,却没有休她的意思。蔡穆侯误以为齐桓公把他的妹妹休了,恼怒异常。为了对齐桓公“休”蔡姬一事进行报复,蔡穆侯又把蔡姬嫁给了楚成王,这意味着蔡国又重新投到了楚国的怀抱。

    齐桓公见蔡穆侯竟敢把蔡姬嫁给中原各诸侯国的死对头楚国,怒不可遏,立即要对楚国用兵。管仲知道怎么劝说也没有用,但若对蔡国用兵,别国必然会认为齐桓公为一己之私欲而讨伐同盟之国,自己好不容易为齐桓公树立起来的仁义形象马上就会垮掉,从而导致中原诸国在信念上的危机,搞不好,又会回到以前那种一盘散沙的局面,这就大大帮了楚国的忙了。经过一番认真的分析,管仲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最后他决定把齐桓公报复蔡国的军事行动变成一次与楚国正面较量的战争。管仲向来是反对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冒这个险了。

    公元前656年正月,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组成联军南下,讨伐蔡国。将士竖貂接受蔡国国君的贿赂,私自将军事机密泄露给蔡君,蔡君大吃一惊,向楚国逃去,并向楚成王详细阐述了管仲的计谋。楚成王立即传令检阅兵车,准备迎战。与此同时,又急忙撤回深入郑国的兵力。此时,齐桓公已经带兵到达了上蔡,其他七国的诸侯也陆续赶到了。八个诸侯国的精锐尖兵,浩浩荡荡望南而进,直达楚国边界。

    楚成王派大夫屈完恭候界上,管仲料定有人泄露了消息。对方既然派遣来使,管仲临机而决,于是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决定和楚国使者谈判。屈完见到管仲便开门见山地问道:“齐国和楚国各自治理本国的内政,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任何事情都应该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义正词严地回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姜太公说过,无论是五等侯还是九级伯,如果有任何不守法的情况存在,你们都可以去征讨。向东到大海,往西到大河,向南到穆陵,往北到无棣,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自从周王室东迁,各国诸侯越加放肆,对周天子越来越不恭敬了,现在我们国君桓公被封为方伯,是名副其实的盟主,于情于理都应该修复先业。楚国地处南荆,应当每年向周王室进贡包茅,以帮助天子完成祭祀。而现在,你们却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用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这次征讨正是为了这件事。不仅如此,你们也太过分了,当年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你们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推卸责任。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管仲的回答真是冠冕堂皇,似乎齐国真的是在替周王室兴师问罪,好像齐国真是在履行“挟辅王室”的职责。管仲的话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含义:假如楚国不承认其“包茅不贡”是有错的,那表明它并不承认周王室的权威,这就等于楚国不承认其是周王朝大家庭的一员,不与中原的华夏族同类,只是南方的“蛮夷”之国。如果这样,楚国就是中原诸国同仇敌忾所要“攘”的“夷”。这显然是想要争霸中原的楚国所不能接受的。而如果楚国承认其“包茅不贡”是有错的,也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周王朝大家庭的一员,而且是有罪的一员。由于齐国有替王室征讨有罪的五等诸侯、九州之长的权力,这就等于承认齐国向楚国兴师问罪是应该的。而且齐国是可以代周天子行使征伐之权的霸主,楚国既然是周王朝大家族的一员,也就应该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

    屈完也许没有想到那么多,但他受命而来,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尽量避免与诸侯联军开战。然而,要楚国承担“周昭王南征而不复”的罪行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权衡一番,只能避重就轻,暂时解决眼前的危机再说。他对管仲说:“周王室已经衰微很久了,朝纲混乱,而各家诸侯越来越强大,朝贡废缺,天下都是这样,岂止是楚国?”接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虽然如此,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发生在汉水,你们还是去汉水边打听好了。就算是发生在我们的国家内,也不是我们的过错造成的,而是由于他所乘的舟不牢固的缘故,我们国君不敢随便引咎请罪。这些我会回复给我们国君的。”说完回车而退。

    管仲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仅靠谈判还不能解决问题,要使其屈服还必须依靠相应的军事手段,于是就命令八国大军直至陉山(今河南郾城南),在陉山驻扎下来。诸侯都不明白管仲的深意,急忙赶来问:“我们的大军已经长途跋涉来到楚国边境,为什么不渡过汉水和他决一死战而逗留在这呢?”管仲说:“楚国既然已经派遣使臣来我们这谈判,必然是有所准备了,兵锋一交,胜负难以预料。如今我们驻扎在此,遥观其势,楚国惧怕我们人多势众,定会遣使求和。此次征战,我们以讨蔡之名而出,以降服楚国而归,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次征伐难道还不可以结束吗?”诸侯都不能相信,议论纷纷。

    (三)南北两军的相持

    南北两军相持,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大臣对楚成王说:“管仲通晓军事,没有万全之策决不会发兵。现在他率领八国之军,陈兵在我们的疆界,逗留不进,其中一定有什么谋划。我们不可轻举妄动,不如派遣使者再次前往,和他休战讲和。”于是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屈完到达齐国军营,面见齐桓公,说明来意,“我们国君已经知道了不贡之罪。您若肯退避一舍,我们国君怎敢不唯命是从呢?”齐桓公和管仲本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齐桓公答应讲和,很快就达成了协议,将军队后撤三十里到召陵(今河南偃县)。楚王命屈完用八车金帛犒劳八路诸侯的军队,表示求和的诚意。还准备了一车包茅,向周天子进贡。

    当时齐国的兵力有八百乘,号称千乘。宋国和鲁国都是大国,兵力与齐国也在伯仲之间。郑国也是当时的强国之一,兵力比宋、鲁弱不了多少。卫国本来也比较强,但自狄灭卫后,卫国的主要兵力是齐国给予的五百乘战车和五千名甲士。陈、许、曹三国国力较弱,但若以上诸国各出一半兵力,那么伐楚的诸侯联军当在一千五百乘以上。即使齐国出一半兵力,而其他诸国各以三分之一兵力出征,那么诸侯联军合计也有一千多乘。楚国的兵力大约与齐国相当,即使全部出动,也远远少于诸侯联军。

    因此,当屈完来到诸侯联军中谈判时,齐桓公把诸侯的伐楚大军陈列起来,然后请屈完同乘一辆车去“检阅”这支庞大的队伍,想以此来威吓楚人。齐桓公在车上对屈完说:“诸侯归服,并非附我,而是看在先君的面上。你们也与我友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及于敝邑之社稷,宽容地接纳敝国之君,这正是我们的愿望。”齐桓公得意地指着诸侯的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呢?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屈完的一席话让齐桓公和管仲都不禁从心底为之赞叹。

    齐桓公知道不能以武力迫使楚国屈服,就同意与楚国结盟,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召陵之盟不能看成是齐国压服了楚国,而应看成是以齐国为首的北方集团(也可称为中原华夏集团)压服了以楚国为首的南方集团。

    管仲于是下令班师,途中鲍叔牙问管仲:“楚军之罪,僭号为大。你却以包茅为辞问罪,我不明白。”管仲笑了,“楚国僭号已三世之久,倘若责备其僭越,楚国岂肯俯首听命于我啊?如果楚国不服,势必交兵,一旦开战,彼此报复,后患将数年不解,南北从此争斗不宁了。”

    这次战争之初,八国军队如潮水般地向蔡国涌去,楚王起初并没有觉察出管仲的用意,说明管仲提出的“以讨蔡之名,行伐楚之实”的方略确实达到了蒙蔽楚国的目的。而消息泄露后,管仲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变换策略,终于达到了讨楚的目的。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地结束了,南北出现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四)齐楚对郑的争夺

    然而,不幸的是,在召陵之盟之后的一年,北方集团就出现了分裂的苗头。

    公元前655年夏天,齐桓公召集鲁僖公、宋桓公、卫文公、郑文公等,与太子郑在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开会,要诸侯都支持太子郑即位。首止之会巩固了太子郑的地位,周惠王再不敢有易储的念头。周惠王却由此而非常憎恨齐桓公,想组成一个以楚、郑、晋、周为轴心的新阵线来与齐国抗衡。这年秋天,上述各国诸侯在首止结盟,周惠王派王卿周公宰孔怂恿郑文公说:“我支持你背叛齐国投靠楚国,并让晋国也支持你。有楚、晋做后盾,也不怕齐国了。”当时晋国还没有归服齐国,也不甘心听命于人,所以对齐国有所戒惧。而郑国历来就与齐国貌合神离,加之楚国连年对其用兵,虽然齐国每次都出兵援助,但总不能及时赶到。因此郑国难以依靠齐国,还不如与楚修好,免得受其侵扰。郑文公虽然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却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去朝见齐桓公,正怕齐桓公因此而对郑国进行惩罚,所以在周惠王的怂恿之下,就决定背齐靠楚,在举行结盟仪式前逃回郑国。

    郑国背齐逃盟,与楚修好,当然为齐所不容。公元前654年正月,齐桓公联络宋桓公、鲁僖公、卫文公等一道出兵伐郑,包围了郑国的新密。

    楚国极力争取郑国,而齐国对郑国也抓得很紧,绝不会轻易放手。对郑国的争夺就是齐、楚最直接的较量。郑文公逃盟,齐国率诸侯联军伐郑。但由于楚国以伐许救郑,诸侯救许而归,不但郑国的背叛没有得到惩罚,反而使许国投靠了楚国,齐国组织的这次伐郑实际上是失败了。齐国当然不会甘心,又在第二年(公元前653年)春以讨伐申侯为幌子出兵伐郑。这年夏天,郑文公杀掉申侯来向齐国交代。同年秋,齐桓公召集鲁僖公、宋桓公和陈、郑两国的太子在齐国的宁母(今山东金乡东南)为郑国的重新归服举行盟会。在盟会开始前,管仲为齐桓公制定了一个安抚诸侯的原则,他说:“以礼对待曾背叛过的诸侯,以德柔怀边远的方国,只要德礼不废替,就没有人不来归服。”齐桓公于是修礼于诸侯。在西周时,各封国诸侯要定期向周王室贡献,所贡之物,主要是封地的地方特产,如楚国贡包茅之类。后来周王室衰微,诸侯也就没有按规定进贡方物。为了“尊王”,齐桓公又以霸主的身份重新规定了各国诸侯应该向王室进贡方物的种类和数量。

    在盟会开始前,代表郑文公出席盟会的郑国太子华以郑国归服于齐为条件请齐桓公帮他除掉政敌。齐桓公正准备答应太子华的请求,管仲连忙制止他说:“您靠礼和信来使诸侯归服,但到后来又破坏它,这恐怕不行吧?儿子和父亲不相互扰乱叫做礼,遵守诺言叫做信,违背礼与信,没有比这更大的奸诈了。”齐桓公被说服,拒绝了郑太子华的请求。

    虽然郑文公没有参加宁母的结盟,但郑文公因为感激齐桓公拒绝太子华分裂郑国的阴谋,便于同年冬天亲自到齐国去与齐桓公结盟。从此郑国才完全归服于齐,齐、楚两国对郑的争夺以齐国的胜利而画上了一个句号。

    (五)谦逊有礼成霸主

    公元前653年底,周惠王带着对未易王储的深深遗憾和对齐国干涉王室内政的满腔仇恨离开了这个早不由他做主的人世间,把一个支离破碎的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后继者。公元前652年,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太子郑即位,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祭祀用的肉)、彤弓矢、大路(古代的一种车),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也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至此,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虽然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他谦虚谨慎。周襄王郑五年(公元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急。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周襄王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准备用上卿礼仪设宴为管仲庆功,但管仲没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下卿礼仪的待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