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进入90年代的西方装饰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8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装饰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个人用品、家庭室内装修、零售商店的设计,还是大项目建筑设计以及公共环境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装饰艺术设计无处不在的时代特色。交通设施像伦敦和斯德哥尔摩的地下交通网、像伦敦希斯罗机场和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的地面设施,都为大型装饰艺术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交通设施的装饰艺术丰富了旅行者途中所看到的环境景观,从而使变得越来越平常的超越国界、甚至环球旅行不再单调和乏味。从较低的社会层次上来看,“街头涂鸦”也不再是小流氓们简单的胡涂乱画、或是一种靠到处乱签名乱题字来提高个人知名度的方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生动、丰富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城市的墙壁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发展,特别是在纽约的地下铁道中表现得最为引人注目。在70年代和80年代,纽约的地铁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经过精心设计后熟练地喷洒上去的图形。这些各种各样的图形或者来自于个人的想象,或者来自于流行的文化。1970年至1980年期间纽约街头的建筑壁画,可以看到拉丁美洲、尤其是墨西哥壁画艺术的影响。

    千百年来,人们的发型、化妆和衣着一直是表现装饰的重要方式,在过去的30年当中,西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使服饰设计领域的范围扩大,珠宝首饰的设计扩充了内容,从荷兰设计家埃米·凡·里尔苏姆和海斯·巴克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体与装饰物之间的新关系;德国设计家克劳斯·布里和格尔德·罗特曼对新材料进行的试验;或者是英国设计家卡罗琳·布罗赫德和苏珊娜·海伦所采用的新的形式和材料可以看到设计的变化。T恤衫艺术是可以用来交流信息的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媒介。自40年代晚期以来,T恤衫的装饰潜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参加竞选著名人物的头像和“投杜威一票”这样的口号开始在T恤衫上出现,50年代的塑胶墨水技术和60年代照相印刷技术的运用进一步鼓励了自我表现的意愿。从那以后,T恤衫被用来宣传摇滚乐、政治观点、生活方式甚至商标品牌,已经成为“信息载物”或者说是已成为有意义符号的载体。

    在西方社会,广告成为消费者一种不可缺少的需求。80年代晚期流行的“可口可乐”衫和印有“Colman's”字样的黄色大杯子和绘有正在品饮“可口可乐”的英国爱德华七世时代妇女形象以及“可口可乐”标志的“可口可乐”罐头盒,体现出了一种怀旧的情绪。此时消费者为“可口可乐”的商标品牌付出了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的消费。80年代晚期印有沃尔特·迪斯尼卡通人物的水杯上的卡通图象反映出迪斯尼公司在全球娱乐业中的霸主地位。半个多世纪来庞大的迪斯尼帝国凭借着蓬勃的生机保持兴盛不衰,通过卡通连环画和电影影响到了全世界,迪斯尼成为西方消费文化的象征。迪斯尼帝国生产了一系列的连锁产品。除了美国本土的迪斯尼乐园以外,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进入21世纪,中国的香港特区也兴建另一座巨大的迪斯尼乐园。80年代末期法国巴黎的迪斯尼乐园发行欧洲地区的市场股票,再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装饰项目计划。或许这些装饰只不过是大量营销的时髦风尚的最终制品,今天的消费者可以从一座几乎永不衰竭的装饰宝库中进行自由选择,以作出自己对生活方式和信仰的“个性声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改成“我买,故我在”也许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许多西方化的、工业化的国家里,设计的概念越来越被市场经销和广告宣传的势力所左右。设计被看作是一种商品,在广告稿只需通过与语言有所联系,便是一条促销之路。后现代主义设计试图通过采用象征符号、比喻、反语和妙语来丰富设计和装饰的语言。但是,新的自由和试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现实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贡献,而不仅仅是提供了一本现成的时髦产品的资料集呢?个问题实在令人怀疑。

    虽然60年代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设计在欧美各国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后现代主义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颠覆现代主义设计的传统,一些设计家仍然坚持现代主义设计的方向,并且根据新的需要加入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简单形式。到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现代主义开始回潮,“新浪潮”设计或者称为“新现代主义”设计成为新的时尚。在建筑领域,有被称为“纽约五人集团”的一批建筑家,包括里查得·迈耶、约翰·赫杜克、迈克尔·格雷夫斯、彼得·埃什曼、查尔斯·卡斯密、此外还有贝聿铭、加萨尔·佩利、保尔·鲁道夫、爱德华·巴恩斯等人。他们的设计并不是30年代“包浩斯”设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代主义设计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成为一种新样式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像贝聿铭1968年至1978年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东厅、1982年至1989年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1年至1989年设计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莫顿·迈耶逊交响音乐中心和1989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都是“新现代主义”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造型简洁,没有繁缛的装饰,依然遵循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原则,但是金字塔的结构又具有历史的文明的象征性含义,表现出“新现代主义”设计赋予现代主义传统以象征内容的变化,是现代主义设计追随时代而产生的变革。

    与“新现代主义”一样,“解构主义”也是80年代以来西方设计家所进行的新的探索。“解构主义”设计家一方面看到了现代主义设计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对于日益泛滥、越来越被市场所支配的“廉价的商业风格”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又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他们接受“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力图颠覆“结构主义”哲学、破坏和分解“结构主义”的设计原则。“结构主义”是60年代西方流行的现代哲学思潮,著名瑞土语言学家、“符号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弗尔德拉德·索绪尔在晚年提出了语言的“结构主义”模式,到30年代则为许多信奉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的哲学家所继承和发展,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法国哲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创立的“结构主义”哲学影响了一大批信奉现代哲学家,像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便曾接受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70年代结构主义哲学进入了后期阶段,不少“后期结构主义”的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索绪尔和列维-斯特劳斯。“后期结构主义”的出现实际上表现出了“结构主义”的衰落,尽管直到今天它在西方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批判“结构主义”的众多的“后期结构主义”哲学家当中,法国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在60年代末提出了强调区别和分解的“解构主义”哲学。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他认为符号本身便可以表达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加重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社会存在的真理。作为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用德里达自己的话来说,我们都是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情驱除或热情拥抱,都是对这位幽灵般的“父亲”的一种幽灵般的纠缠。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克·杰姆逊在他的一系列著作当中清楚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乃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联系。90年代初杰姆逊在《政治潜意识》一书当中便提出了他的“文化革命”的概念,相当正面地评价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近年杰姆逊多次来到中国,给予中国的知识界以相当大的影响。

    从德里达到杰姆逊,“解构主义”理论为西方的设计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在他们看来,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需要依赖现代主义的结构,并且加上历史主义的装饰风格来进行粉饰,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方式来造成模糊不清的效果,不仅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现代主义的传统,反而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趋于衰颓,而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解构主义”哲学却真正从理论上向现代主义发起挑战。1975年建成由美国赛特集团设计的“比斯特”公司“最佳产品展销馆”,立面展现出的断垣残壁的形象。这种被称为“废墟化”的设计,室内装饰却非常考究。“废墟化”设计故意渲染建筑物的颓废与破败,如同詹克斯著作当中所说的后现代建筑与性、性行为关系的隐喻,同时又反映出颠覆后现代主义的倾向。80年代以来,在西方设计领域出现了一批接受“解构主义”具有强烈个性、更激进的理论影响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他们采用新的、被称为“解构主义”的设计风格。“解构主义”设计最早在建筑设计当中出现,像美国建筑家弗兰克·盖里,便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解构主义”的方式,他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了破碎的空间和形体。盖里的设计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原则,虽然作品基本都具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是这种破碎本身便是一种新的形式的存在,是解析了对象以后的结构。盖里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便具有表现的特征,作品的完整性并不在于建筑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盖里1988年设计、1991年至1993年建成的法国巴黎“美国中心”,1988年设计、1992年至1996年建成的美国洛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以及1989年设计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村”、1990年设计、1991年至1993年建成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等,都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设计因具有强烈的个性往往引起评论界的争议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弗兰克·盖里1995年至1997年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古根海姆美术馆,建筑家利用电脑设计了这座造型复杂的建筑。建筑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曲多变,内部采用钢结构,外部则覆盖金属材料钛板。有的人认为博物馆的外形像“一艘怪船”,有的人认为像“一朵金属花”。曾经是纽约“五人集团”成员的彼得·埃什曼则是另外一位重要的“解构主义”建筑家。70年代以后,“五人集团”逐渐分化,有的成员继续推进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成为“新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而彼得·埃什曼则走向“解构主义”,成为90年代西方建筑设计领域最前卫的设计家。1982年至1989年他设计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克斯奈视觉艺术中心便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1989年至1993年设计的美国大哥伦布市会议中心更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解构主义”设计特色。大哥伦布市会议中心的整体建筑由多个形式上独立、但实际上却相互依存的结构组成,建筑的立面和总体、外表装饰和室内设计都经过了精心处理,表现出“解构主义”设计所追求的分离感和破碎感。尽管西方社会对于“解构主义”设计的看法不一,但是“解构主义”成为重要的设计风格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解构主义”设计已经影响到了包括装饰艺术的西方设计的各个方面,引起装饰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新的变化,它的前景如何,还有待未来实践的验证。

    90年代西方装饰艺术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传统装饰艺术设计风格的重新兴起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英国,具有传统倾向的设计风格1971年首先在历史悠久的威奇伍德公司的瓷器产品设计中体现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库塔尼·克兰设计出了具有优雅传统装饰风格的英国骨灰瓷茶具和1989年英国生产的白地蓝花瓷器,这些瓷器畅销市场,反映出英国消费者对于传统装饰设计风格的青睐。80年代英国的餐具设计,这种白地蓝色花纹类似中国传统青花装饰的瓷器,装饰图案明显受到中国传统瓷器的影响,在80年代的英国瓷器设计中十分流行,生产出大量瓷器销往国内外。传统的装饰风格还应用到织物设计、家具设计和其他产品设计当中。80年代和90年代英国的家庭用品设计,单个的产品设计与整体的搭配十分协调,反映出英国家庭装饰的怀旧和复古倾向。设计家从传统设计风格出发,强调与居室环境的协调,又接受了一些前卫设计风格的影响。这种具有传统设计倾向但又不失现代设计精神的风格,比那些一味追求时髦的设计影响更加持久。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的卡西纳公司原来主要生产前卫设计家设计的产品,从1965年开始,公司有意推出“现代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从家具设计开始新的探索,将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设计风格引入现代产品设计当中。像80年代马科罗·莫朗迪尼的角柜设计,由德国厂商生产。设计既具有80年代设计的倾向,又吸收了以往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与20年代的装饰艺术设计相呼应,角柜的装饰明显带有“风格派”艺术的特点。80年代西班牙有被称为“苏维埃地毯”的设计,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又明显地借鉴了20世纪前期像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风格和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风格,还能更多地看到索尼亚·德劳内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