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传论中国企业之道-战略要应时而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既是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按新的游戏规则重新出牌的时代,一个任何企业都要依靠实力和发展争取话语权、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时代,要求中国企业必须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到发展的先机。

    无数事实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从事哪种经营活动,谁能先知先觉,大胆地想、大胆地干,抢占到制高点,谁就会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占领先机。

    就像我们激活20万吨级二期油码头“僵龙”,从码头建成晒太阳到千方百计验收投产,到根据我国原油需求形势进行返输改造、扩大功能,到筹资16.2亿元大建油罐筑巢引凤,再到我们与中石化成功合资,使我们的油港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这每一步无不要求着我们发展战略必须要与时俱进、应时而变。

    再比如我们的布局调整,始终伴随着港口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调整什么,总之是必须与时俱进,使生产结构始终能促进港口的发展。先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完成了煤炭和矿石从老港区向前湾新港区的西移,开辟了矿、煤发展的广阔空间。随后在2002年,我们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将原老港区拥有的50多条国际航线、每月310个航班、40余家船东、10余家场站、数以千计的代理和货主构建的航运网络,全部转移到了新港区,不仅做到了一个船公司未少,一条航线未撤,一个箱子未丢,而且当年即新增航线18条,实现了青岛港航线的“全球通”,创造了世界港口新老港区生产布局调整的奇迹。

    “案例”

    之一:矿石的战略突围

    青岛港八十年代只能接卸1-2万吨级的铁矿石船舶,年吞吐量100万吨。二十多年来,我们紧跟矿石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变化,适度超前进行码头建设改造,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钢厂节支降耗服好务。我们一是组织对老港区进行了拓宽航道、浚深泊位、增加设备等“五位一体”改造,使靠船能力扩大到5万吨级。二是与南非ISCOR公司合作,将一个年通过能力50万吨的多用途泊位,改造成为年通过能力600万吨的10万吨级矿石专用泊位,一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三是1996年随着矿石进口量的急剧增长,我们又租用了两艘20万吨级海上过驳浮吊,形成海上过驳平台,能够接卸20万吨级的超大型矿石船。四是我们经过多年论证,并经国务院批准,筹资18亿元,建设了20万吨级兼顾3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并采用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设备。按常规,这样的码头一般需要4-5年才能建成,我们打破常规,大胆创新,研究制定科学的工艺,采用先进技术,组织大兵团,海上陆上同时作业,仅用18个月耗资18亿元,就使码头建成投产,创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原先全港9个泊位1000多人的工作现在被一个码头139人替代,并且昼夜卸率由1万吨提高到13万吨,直接影响到香港的租船市场,打造了青岛港的又一核心优势。码头投产后,20万吨级的大矿船接踵到港,全国实载量最大的30万吨级的“大凤凰”轮也成功靠泊作业。与租用5万吨级船舶相比,平均每进口一吨矿石就为钢厂节省5-12美元。五是我们在董家口港区率先建设了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不仅缓解了我们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更好地适应了世界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之二:363天建成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

    近年来,中国铁矿石谈判一直处于被动,给我国钢铁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预期40万吨超大型矿石船舶将于2011年陆续下水,满足向我国每年出口1亿吨以上铁矿石运输的需要,而我国尚无一个40万吨矿石码头。与此同时,周边港口建设风起云涌,你追我赶,使青岛港发展面对“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日趋“白热”。面对严峻的竞争态势,我们决心在青岛董家口港区率先建成40万吨矿石泊位。

    40万吨矿石码头的建设是牵动青岛口岸总体战略部署的政治任务,是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依托。正因为这是一场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员工的伟大事业,40万吨矿石码头建设得到了青岛市委、市政府,胶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0年1月11日,青岛市市长夏耕明确指出:青岛港40万吨矿石码头是青岛市新一年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一定要抢占先机,占领制高点,2010年工程简易投产不可动摇,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唯此为大,保证青岛港40万吨矿石码头建设全力推进。港口担负着以港兴市的重任,我们唯有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的重任。事非经过不知难!但是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从决策的那一天已经在面对一个“难”字,确切地说应该是“事未经过已知难”,这个“难”从何而来?难在它是世界首个40万吨级开敞式大码头,它的建设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难在它脚下的这片土地不是胶州湾,是青岛港人完全不熟悉、不了解脾性的“外海”。难在它的建设工期极短,6月沉箱安放完毕,8月引堤引桥全线贯通,2010年年底码头实现靠船作业。这样的建设速度,承建方不相信,因为国际上没有这样的建设速度。这样的建设速度,当地的老百姓不相信,因为5年前已经有一家开发商在这里建设两个5万吨和7万吨的码头,至今沉箱都没有下完。这样的建设速度,社会各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年底投产,不可能!

    2009年12月28日,我们召开了董家口40万吨矿石码头建设战役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2月28日,码头首个沉箱开始安放,此举标志着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主体开始出水;6月底,码头18个沉箱全部安放完毕,其中,14个椭圆形单体沉箱创出世界沉箱外形尺寸之最,史无前例;8月13日,提前17天,实现引堤引桥全线贯通,史无前例;11月12日,董家口110kV变电站正式送电;11月13日,40万吨矿石码头引桥提前7天全线贯通;11月26日,两台世界最大的卸船机成功登陆;11月30日,码头主体建设完成,标志着40万吨矿石码头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2010年12月26日,青岛港集团在董家口港区的40万吨矿石码头具备靠船条件,历经363个日夜的不懈斗争与奋斗,40万吨矿石码头蛟龙出海,长桥卧波。在建设大军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和全港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