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不可言喻的策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诺曼底战役结束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关于这一问题,盟军最高司令部早已着手进行酝酿了。随着盟军在西欧大陆的胜利进军,这一问题日益迫切地摆在盟军领导人面前。但这一计划的制订经历了颇多周折,并伴随着美英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激烈争吵。

    早在制订“霸王”计划期间,盟军高层就预见到,德军在诺曼底战役失败后,会利用塞纳河作为防御屏障与盟军对抗。此后,盟军将兵分两路(一路是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加军队,另一路是布莱德雷统率的美军)渡过塞纳河,向德国推进,一举攻占德国的两大工业基地——萨尔工业区和鲁尔工业区。由于战争中消耗巨大,盟军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休整期,以养精蓄锐。在此期间,后勤部门应高效率地工作,建立起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为下一步向欧洲腹地推进大量贮备战争物资。

    但是,战局的进展快得惊人,情况千变万化,盟军领导人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例如:德军虽然惨败,但其主力已在塞纳河一侧迅速集结,企图借助这里纵横的河网和坚固的防御工事阻止盟军前进的步伐。另据情报,德国的V—2导弹即将问世,盟军的空军和防空炮火很难拦截,这意味着英国本土将面临一场极其猛烈的突袭,遭受无法忍受的巨大损失。据此,盟军领导人认为,盟军应尽快渡过塞纳河,对德军穷追猛打,绝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时机。这一作战思想经艾森豪威尔与马歇尔商议后获得批准,并得到美英两国领导人的一致赞同。但在制定具体作战方案时,双方很快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蒙哥马利主张采取“一路突击”战略,即英加主力部队(加上一部分美军)向东北方向一路出击,最终攻占鲁尔。总指挥当然要由他来担任。在进军途中要大量歼灭敌军主力,夺取重要的战略要地(如加莱等地),解放低地国家,在中欧广建机场,掌握制空权。

    1944年8月26日,巴顿在法国塞纳河的前线指挥所向部下做紧急部署。布莱德雷反对这一计划,认为这一计划带有赌博性质——一招不慎,将会满盘皆输,而且存有私心——蒙哥马利的目的是企图夺取盟军地面进攻部队的总指挥权,从而架空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主张,欧战的大局已定,所以盟军的重大战略行为应力求稳健,不出大的纰漏。他认为,德军必将死守“西墙”(又称“西部壁垒”,是建立在德国西部边境的连环防御工事),这肯定是一场殊死的搏斗。因此,布莱德雷主张“两路突击”,即英加部队按原定路线从北翼进军,由美军向他提供部分地面部队和空中支援。美军从南路进军。两军在“西墙”或莱茵河会合后,继续向德国腹地发起总攻击。

    这两种截然对立的主张立刻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互不相让。在这场争论中,巴顿的处境十分微妙。从某种意义上讲,巴顿的主张与蒙哥马利有不谋而合之处,他一向对布莱德雷瞻前顾后、拖沓迟疑的作风不满,主张毫不停顿地渡过塞纳河,大刀阔斧地实行“一路突破”战略。但巴顿看出蒙哥马利有“独揽大权”的野心,十分反感,因此没有支持蒙哥马利。他从内心希望由他在南翼实施主攻,所以希望在兵员的分配上得到照顾。但在后来讨论战役计划的过程中,巴顿实际上是站在布莱德雷一边的,其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巴顿原以为布莱德雷会按原计划在塞纳河边休整,不会同意他的连续进攻的主张,但实际上布莱德雷完全支持他的这一主张,这使他有些喜出望外。其次,布莱德雷一再告诉他,对两种计划的抉择实际上牵扯到了国家荣誉的问题,即到底是让美国还是让英国唱主角。这使得巴顿没有理由,也没有余地支持蒙哥马利。为了迫使盟军统帅部同意布莱德雷的计划,巴顿甚至考虑要以辞职相要挟。

    作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的艾森豪威尔从实战需要和维护盟军团结的大局出发,对这两种主张做了调和。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两路突进”方案的稳妥性和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这个方案,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蒙哥马利的部分要求,派美国第1集团军和李奇微的第18空降军支援他向东北突击,并在燃料等方面给以优先供应,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南路进军的目的是对蒙哥马利的配合策应。虽然蒙哥马利、布莱德雷和巴顿都对这一折衷方案不满,尤其是巴顿,他感觉自己被出卖了,但问题总算有了最终结论,盟军各部队立即开始行动。

    8月25日,巴顿终于接到了布莱德雷下达的指令,南路美军兵分两路前进,右路是霍奇斯的部队,他们从登普西等地出发,攻打利尔城;而左路的巴顿部队的任务仍是长途奔袭,目标为“南锡缺口”。此时,巴顿手中只有两个军了,但最精锐的3个装甲师和4个机械化步兵师仍在他手中。巴顿充满了自信和豪情,他决心在作战过程中主动寻找机会,力争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时,巴顿所期盼的只是战斗早些打响,他要与蒙哥马利在战场上比个高低。他告诉下属:“在这场战役中,美军绝不能充当配角。”

    8月26日,第3集团军开始行动了,巴顿又进入了紧张的战时状态。

    26日拂晓,巴顿来到设在枫丹白露的第20军司令部。随行的有一批通讯部门的摄影记者,正在拍摄一部名为“同巴顿将军在一起的一天”的影片,他们奔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对此,巴顿感到十分好奇和有趣。随后,巴顿又前往驻在蒙特罗西南的第5步兵师,向几十位战斗英雄授予“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巴顿本人非常重视荣誉,视它为生命,所以在这种场合他总是显得很庄重,不仅表情严肃认真,而且从来不讲脏话。在战役初期,这个师奉命搭乘坦克前进,他们曾大发怨言说,坐坦克既受颠簸又受拘束,还不如步行痛快。当时巴顿曾告诉他们,乘坐坦克每个士兵都可以多前进20多千米,并能节省体力。当有人问“士兵们怎样才能不从坦克上摔下来”时,巴顿说:“这就是他们的事了。”现在,这个师的官兵都对巴顿十分信服,因为正是由于乘坐坦克才打了大胜仗。

    当巴顿驱车来到默伦时,发现第7装甲师的进攻速度十分缓慢,当即便表示了不满。他十分严厉地批评了该师的指挥官,要求他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否则便撤销他的职务。因为生气,巴顿当时的表情非常严峻冷漠,令人生畏。

    在视察枫丹白露的时候,巴顿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了,因为第4装甲师的战术安排得当,进攻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根据该师指挥官的汇报,该师也遭遇了守敌猛烈炮火的抵抗,但在强大炮火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美军用中型坦克发起冲击,很快就冲破了敌人的防线。

    尽管第3集团军在第一天的进攻中大踏步前进,但巴顿仍不能满意,他甚至对敌人的抵抗不顽强而有些丧气,觉得这样的战斗太不精彩了。他要求部队还要加快推进的速度。

    27日,第12军开始向沙隆进军,第20军继续挺进兰斯。与此同时,空中和陆上的运输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现在,第3集团军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汽油,运输线上出现任何一点差错,都会立即对战争的进程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情况果然发生了。

    次日,巴顿部队穿越沙隆,渡过马恩河,大踏步地进入一览无遗的平原地区。但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使他极为恼火。首先,由于蒙哥马利的部队要在图尔奈实施空降,因而占用了为巴顿运送物资的飞机,使第3集团军的燃料供应日益吃紧,直接影响了部队推进的速度。第二,由于战线大大拉长,巴顿部队的右翼充分暴露,而原来确定保护右翼的法国第2装甲师的官兵们,此时还在巴黎大街小巷的酒吧和妓院中寻欢作乐,迟迟不能归队。面对这种令人恼火的情况,巴顿强压住心头的愤怒,一方面向上级提出抗议,一方面想办法克服困难,组织部队继续作战。后来在盟军领导层的再三动员下,第2装甲师于一周后终于赶抵前线。

    有人说,战争是一座充满恐惧的人间地狱,但第3集团军向德国的挺进却是在胜利和喜悦的气氛中进行的。沿途所能看到的,大多是欢迎的人群和庆祝胜利的动人场景。德军已成为惊弓之鸟,失去了抵抗能力,有些人甚至主动向美军缴械投降,因为他们既害怕落入复仇心切的法国人手中,又担心饿死在路旁。零星的抵抗也时有出现,但都极为微弱,在汪洋潮水般涌来的盟国大军面前,他们就像几株漂浮的小草,很快就被吞噬掉了。除了“西墙”之外,德国人似乎已经放弃了积极的抵抗,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人们甚至开始猜疑,德军的指挥中枢还存在吗?那些不可一世的德国武士都到哪里去了?为了保持高速前进并节省燃油,巴顿甚至把许多坦克装上了火车,从巴黎向东行进。到此时,这场战争已经由残酷的厮杀变成了一场胜利大进军。

    到这时,巴顿已经完全看清楚了:德军的防线已经崩溃,有些地段正处在失控状态,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继续前进。此时,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因此巴顿命令下属部队分别从不同的地点全速出击,抢占各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渡口和桥梁,以保护盟军前进的通道。一切进展都十分顺利。

    但是在8月29日,巴顿突然接到了一个坏消息,第3集团军的汽油已快耗尽了,原因仍然是蒙哥马利在图尔奈的空降行动动用了所有的飞机,致使盟军少运输了100多万加仑汽油。由于缺乏汽油,有的部队已经停止了前进。巴顿抱怨道:“真见鬼,为什么老是推迟给我们送油。只要有足够的汽油,我就能提前攻入德国境内!”巴顿怒不可遏,他向布莱德雷火速求援,但布莱德雷也正为此事而大动肝火呢。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巴顿突然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率领坦克部队在极端缺油的情况下继续战斗的情景。他想道:“如今又要故伎重演了,不管消耗多大,我一定要全速越过默兹河。”巴顿立即下达简短的命令,要求部队把油集中起来,保证部分坦克继续向前推进,直至将油用完。巴顿又像当年一样,跳下车步行前进,进行战地指挥。当晚,先头部队渡过了默兹河,并继续推进。

    8月30日,巴顿的先头部队计划推进至南锡附近地区,这里距离“西墙”的几个战略据点都只有几十千米,是突破“西墙”的最佳出击点。而且根据情况,“西墙”并无重兵防守。但此时,装甲部队已快油干滴尽了!巴顿愤怒地咆哮道:“是哪个该死的家伙在捣乱,如果保证汽油供应,我们早就冲过‘西墙’了!”但在布莱德雷看来,一切都是不可更改的,图尔奈的空降作战已在实施之中,蒙哥马利在北路扮演主攻角色已使巴顿的行动变得无足轻重了。此时,巴顿所能做的就是骂娘了,他不仅骂蒙哥马利,而且还抱怨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认为他们过于谨慎,忍让妥协,因此让美军受了不少窝囊气。

    的确,德国人已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了。盟军最高司令部情报部门的一份报告指出:“西线德军已不再是一支像样的军队了,他们是一群散兵游勇,犹如惊弓之鸟。结束欧洲的战争已为期不远。”

    在此关键时刻,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完成围歼德国法西斯的伟大历史使命,艾森豪威尔正式接管了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两个集团军群的最高指挥权。为了安抚蒙哥马利,英国任命他为陆军元帅。但是,艾森豪威尔马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首先,蒙哥马利在军事指挥等问题上一向喜欢自行其是,大局观念淡薄,而且常常不买艾森豪威尔的账。其次,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所在地格朗维尔距前线甚远,指挥起来有鞭长莫及之感,而且司令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通讯系统。而第三个问题是最令他头痛的,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两个对立的计划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白热化了。

    蒙哥马利主张,盟军主力部队集中从北路挺进,先攻夺亚眠一布鲁塞尔一线,最终夺占鲁尔工业区。这实际上是他的“一路突击”方案的翻版,这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南路巴顿部队的进攻。而布莱德雷则仍主张“两路突击”,因此巴顿的第3集团军是主攻部队,英军则应从侧翼给予支持。

    这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其中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牵涉到美英两国军队的荣誉和领导权问题,而且还暗含着另一个重要问题——物资供应,这在当时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最迫切的问题。如果谁的方案占了上风,谁就会得到物资供应上的优先权,从而实际上获得军事领导权和无上的荣誉。因为,盟军的后勤保障系统此时已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不能保证盟军所需物资全部、及时到位。由于盟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提前11天到达塞纳河一线,使战线突然大大拉长,而原计划充分加以利用的布列塔尼各海港又未能发挥作用,致使后勤系统完全陷于混乱。特别是巴黎提前获得解放,给盟军增加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据统计,后勤部门每天要向巴黎提供1500吨物品,向盟军部队提供1.5万吨物资。由于法国的铁路系统已经盟军在欧洲大陆的战线逐渐延长,后勤供应得不到保障。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天需要45万加仑汽油,但每天只能空运1.2万加仑。图为C-47运输机向巴顿部队运送罐装汽油。瘫痪,根据巴顿的建议,盟军采取了“红球快车”行动——组织数千辆民用卡车往返于诺曼底和前线之间运输物资,并动用空军部队进行紧急空运。前线部队最急需的物资是汽油,每天的耗油量常常达到数百万加仑。此时,盟军已建成了横跨海峡的输油管线,把充足的汽油运送到了欧洲大陆,但要把这么多汽油运到前线则困难重重。“红球快车”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大批飞机被用来实施空降,也直接影响了空运汽油的行动。

    为了兜售“一路突击”计划,蒙哥马利自8月17日以来就利用各种手段试图说服艾森豪威尔,其中包括指使他的下属到处游说,给艾森豪威尔施加压力。英方列举的主要理由是:“一路突击”能迅速夺取鲁尔工业区,一举断绝德国人的煤、铁供应;由于德军在北路的防线已受到重创,北路进军将不会遇到剧烈的抵抗,而且还能迅速摧毁德国的导弹基地,使英国免遭空袭之苦。蒙哥马利用一句话说明了他的计划的好处:“一路突击”将会给德国人造成更大混乱,加速战争的胜利。

    布莱德雷主张“两路突击”的理由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蒙哥马利那样充分,但却更能打动艾森豪威尔的心。布莱德雷认为,将主攻方向置于英国人一侧,而让美军充当配角,将会刺伤美国人民的感情。因为此时,美国不仅在战争物资的供应和重武器的配备方面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且驻法美军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军。如果采取“一路突击”方案,大部分美军将会被置于无用武之地,这对于为战争做出了最大贡献的美国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必将引起美国军政界和公众舆论的愤怒。况且,“两路突击”将会增加战役的成功率,这是一个最没有风险的计划。

    在这场争论中,巴顿继续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从内心深处,巴顿是“一路突击”论者,因为他一向讨厌布莱德雷那种四平八稳的作风,认为单一方向的推进对盟军更为有利,对德军的打击更沉重,前进的速度也更快。但他认为,突击的方向应该在南路,因为南路的敌军力量薄弱,路段平坦,便于装甲部队大规模快速突进德国腹地,围歼德军主力。而且他是美国最著名的坦克战专家,大刀阔斧地快速进攻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平心而论,艾森豪威尔是赞同布莱德雷的方案的,他曾公开表态支持“两路突击”计划。但最后,在蒙哥马利软硬兼施的游说和要挟之下,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他终于又倒向了蒙哥马利的“一路突击”主张,但他做了一些调和。8月29日,他下令由蒙哥马利在北路承当主攻任务,同时允许美军向默兹一马恩河一线出击。这一命令看似公允,实际上对巴顿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它意味着蒙哥马利得到了后勤供给(特别是汽油)的优先权,而巴顿的第3集团军的供应却一下子被削减了一大半,他的汽油供应则毫无保障,单凭这点供给足不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势的。

    巴顿简直怒不可遏,因为他的进攻计划将会由于严重缺油而成为一纸空文。

    8月30日,第3集团军只得到了3.2万加仑汽油——要知道,当时一个军前进十几千米就需要2~3万加仑汽油。由于汽油严重不足,参谋长加菲不得不命令第12军在进军康麦斯的途中停止前进。巴顿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生气,他亲自给第12军军长埃迪打电话,命令他“继续向默兹河前进,直到油干滴尽,然后步行前进!”

    此时巴顿认为,盟军最高司令部是有意不给他汽油,以防止他快速推进。巴顿的怀疑不无道理。在这一时期,盟军司令部已经把分配汽油指标作为控制下属活动的一种手段,以防止他们各行其是。艾森豪威尔正在以实际行动支持“一路突击”计划的实施,防止巴顿过早地通过“西墙”进入德国腹地。

    等待上级的配给看来是毫无希望了,如何解决汽油问题呢?巴顿心中有数。此时他想起了一个人。

    自从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战斗激烈,部队调动频繁,巴顿的部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他的后勤处长始终是一个人——沃勒尔·马勒,一个坚毅而机敏的后勤军官。

    沃勒尔·马勒,自从1941年在本宁堡担任了巴顿装甲军的后勤处长后,一直追随巴顿,转战非洲和欧洲。马勒被行家公认为是一位传奇式的后勤军官,“是整个欧洲战区最会捞取物资的后勤处长”。早在战役开始之初,马勒就预见到部队的用油量将会剧增,因此,在大量收集各种物资的同时,他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多地收集和储备汽油。由于马勒的努力,第3集团军往往能在物资分配中享受到“优惠”,有时竟比其他部队多分得将近一倍的物资。但由于部队马不停蹄地快速推进,汽油仍时时感到供不应求。特别是当布莱德雷允许巴顿向默兹一马恩河一线推进之后,汽油等物资的供应却急剧减少,使巴顿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对此,马勒感到愤怒不已。但他并没有像巴顿那样大声咆哮,而是绞尽脑汁,尽最大的努力搜刮汽油,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手段。在一战的纪念碑前,一辆第3集团军的装甲车因为没有汽油不得不停滞在那里。对此,巴顿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

    汽油的来源之一是战场上的缴获。例如,在攻占桑斯时,缴获了德军10万多加仑汽油;在夏龙又获得10多万加仑;9月3日,在利格尼一昂一巴洛瓦,又缴获了10万加仑汽油。对待这些战利品,马勒采取了特殊处理方式,既不上报,也不记录,而是尽快地发到部队手中,以解燃眉之急。汽油的另一个来源是,马勒鼓励部队利用一切方式和途径攫取汽油。在他的鼓动下,一些官兵曾冒充第1集团军的人,去油库冒领了不少汽油,还有些士兵则干脆到其他部队去干偷油的勾当,以致一段时间以来第1集团军的油库经常发生“失窃案”。巴顿也经常鼓动下属这样做,只不过不像马勒那样露骨而已。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关注第3集团军的“窘境”,他还常常乘坐着油箱里空空如也的吉普车来到布莱德雷的司令部,临走时总忘不了加满他的油箱。

    9月初,巴顿部队进入了马恩河畔的一个小山谷。这里是著名的产酒区,到处洋溢着醉人的酒香。他们缴获了大批好酒,其中还有不少陈年佳酿。巴顿大发慈悲,允许官兵们在短暂的休整期间开怀畅饮。巴顿本人饮酒不多,但他知道美酒对人具有诱惑力,于是他灵机一动,立即吩咐部队给每一位为他运送汽油和物资的飞机驾驶员送上一份厚厚的礼品。这一措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以后,空军部队的飞行员都争着为第3集团军运送物资,这当然正中巴顿下怀。

    就这样,巴顿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奋力挣扎着前进。他直率地告诉他的下属军官们,他要对付的敌人有两个——德军和自己的上司!对于战胜德军巴顿是满怀信心的,对于能否制服自己的上司,他却感到犹豫不定。但是有一点巴顿从未动摇过:“我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速度就是胜利!”在巴顿精神的鼓舞下,第3集团军全体将士意气风发,充满了战斗的豪情,每一个人都是怀着一种紧张兴奋的心情向前挺进的,因为他们的前面就是欧洲的母亲河——莱茵河,而且直觉告诉他们,在他们面前,已经没有什么攻不破的难关和障碍了。第3集团军是一个善于连续作战,打硬仗和恶仗,具有奉献精神的整体。而且跟随巴顿作战很少遭受过失败,对于第3集团军的广大官兵来说,战斗不总是令人恐惧的,它是一次次充满了紧张、刺激和辉煌的经历,总是处在胜利进军的兴奋之中。

    但就在此时,有两个致命的问题阻碍了他们前进的道路。首先,尽管巴顿和马勒使出浑身解数,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严重缺乏燃料的问题,部队的推进时断时续,至9月2日为止,部队已经停顿了整整两天。9月3日虽搞到了一些汽油,但最高司令部却命令他们停止进攻。第二,战术指挥上的混乱。9月2日,艾森豪威尔召集布莱德雷、霍奇斯和巴顿等美军高级将领开会。艾森豪威尔讲话的主要内容是解释他为什么支持蒙哥马利的计划,同时下达了作战任务:第1集团军的两个军仍跟随北部英军行动;在第5军的支援下,第3集团军向东挺进,但这一攻势必须建立在蒙哥马利的进攻获胜的基础上。很明显,艾森豪威尔的计划没有丝毫改变,巴顿的行动受到严格的束缚,他没有物资供应方面的优先权,仍不得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战斗。布莱德雷和巴顿一再据理力争,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最后只是口头应允给予第3集团军新的汽油配给。

    这样,在最高司令部的限制和缺乏燃料的困扰下,巴顿部队在9月的头5天中进展十分缓慢,从而失去了大踏步前进、一举击溃敌人的良机。而德军则由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这预示着盟军将面临更加艰苦激烈的战斗。巴顿传记作家H.埃塞姆这样评论道:“上帝赐予了艾森豪威尔最优秀的骑兵将领和美国有史以来造就的最优秀的军队,但在决定性的时刻,他却没有使用他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