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幸运成功一时,努力成就一世
一次努力只能做好一件事,不断努力才能做好一生的事业。努力是成就事业的保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努力奋斗。
对成功的看法,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幸运,很少有人说是由勤奋及有计划的工作得来的。
李嘉诚对成功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靠勤奋工作,不断努力得到的;第二,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主要靠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对周围形势的敏锐判断力;第三,靠运气,并不完全如此,如果没有充分的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李嘉诚的事业中,又有多少幸运成分在其中呢?这是很多人都乐于讨论的话题。其实,幸运是伴随着不断努力降临的。
李嘉诚也坦然,所谓“时势造英雄”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点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努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诚表示:“不敢说一定没有幸运的成分,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悖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如果从李嘉诚十几岁辍学打工算起,他已工作60年了。60年间,他从一无所有,发展到拥有3家上市公司,市值数千亿港元。他的顺与逆,恰好反映出不断努力与幸运的辩证关系。
自30岁起,李嘉诚就再也没有细数过自己的财富。他自己说:“1957年、1958年初次赚到很多钱,对是否快乐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想明白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用到好处,这样赚钱才有意义。当初我打工的时候,有很大压力,尤其是最初几年,要求知,要交学费,自己节俭得不得了,还要供弟弟、妹妹上中小学直至大学,颇为辛苦。做生意头几年,也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想,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的学问日渐提高。”
那时,同事们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啃,日日如是,翻得厚厚的一本《辞海》都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我是在抢学问”。正是靠着这种抢学问的精神,才为幸运之神的降临创造了条件,否则,没有勤奋努力便会一事无成,因为机会是为有准备的头脑而准备的。
要造就一个成功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一生的成功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的经历说明,成功的道路上确实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李嘉诚经商50余年从来没有懈怠过,除了机遇、幸运等客观因素外,不断努力是李嘉诚白手起家创造财富的重要方法之一。
李嘉诚经商箴言:
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苦难磨炼成功的意志
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难成大事,只能一辈子做平平庸庸的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必定要首先锻炼他的思想意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使他的行为颠倒错乱,用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的这段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200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有志之士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我们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业,担当大责任,必须从精神到肉体都能承受住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磨炼。为什么呢?因为安乐的境遇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无所事事;而艰难困苦的境遇则使人奋发,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还一口气举了6个古代的大贤为例:舜发迹自田地中间,傅说举自筑墙的人中间,胶鬲举自鱼盐贩子中间,管夷吾任用自狱官手里,孙叔敖腾达自隐居的海边,百里奚崛起自市井。由此可见艰难困苦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能经受住艰难境遇的重重考验和磨炼,那么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把握。
李嘉诚来到人世时,中国已不是太平盛世了。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气焰嚣张地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两年后,潮汕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昔日美丽的潮州城顿时尽是残垣断壁,不堪入目。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掠抢,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生活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时事纷乱,生活无着,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山乡农村投亲靠友,躲避战乱。李嘉诚一家也深受战乱之苦,学校停止授课,执教多年的父亲李云经不得不放下教鞭,这就意味着李云经先生的失业和教育救国愿望的破灭,小学尚未毕业的李嘉诚也失学了。
万般无奈,李云经只好带着一家老小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亲戚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小学任教的胞弟李云奕,到了后沟后,李云经一家的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
几个月后,李云经的母亲因为奔波惊吓过度,身体逐渐虚弱,没多久去世了。李云经的伯父们均漂泊各地,同时潮汕已经沦陷,他们无法赶来奔丧。鉴于当时的情况,李云经、李云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后,含泪将老母掩埋在后沟的山岗上。
为了养家,李云经多方托人、四处打听,希望能够重执教鞭,但是,李云经的愿望落空了,失业数月后,一直未能找到教职。李云经身体单薄,干不了体力活,对做生意更是一窍不通。生计举步维艰,无可奈何之下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云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好意思靠着胞弟的接济度日,再说,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未来的日子还长。
何去何从摆在了李云经的面前,他与妻子庄碧琴商议着日后如何度日。经过多日商讨,也没有结果,最后,庄碧琴提议投奔弟弟庄静庵。
庄静庵是李云经的妻弟,幼年在家乡潮州读私塾,念完小学后,就随其他潮州人出外闯荡。后来,27岁的庄静庵来到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凭着谨慎的个性、勤劳的精神一步步做大。庄静庵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的欢迎。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庄静庵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最终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富商。
内地虽然硝烟滚滚,战火纷飞,气氛紧张,但香港却未受到影响,在繁荣发展中处处充满着生机,不少内地人把香港当作避难所,纷纷逃至此处。
庄碧琴的提议,并没有马上得到李云经的赞同,但是权衡一番,别无出路,惟有如此。
此时的李嘉诚年龄尚小,灾难对他却没有丝毫的仁慈,他的美好童年生活多了一些迷茫与不知所措。看着父母不时透着哀愁的憔悴面容,李嘉诚的心中一片茫然,他不知道日后还能不能继续上学读书,不知道将来有着什么样的生活。
为了一家人能够生存下去,也为了彻底躲避日寇,这年冬天,李云经带领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经过10多天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素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
当时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来到了香港,李嘉诚即使经商,也绝不可能创造出一系列商业神话,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代商业巨人。人生的幸与不幸,只有让历史本身来回答更有说服力。
虽然到了香港这个繁华的大都会,李嘉诚一家的生活却绝无繁华的平静与富足。相反,他们一家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诚本人,当时他只有14岁,就开始以羸弱的身躯肩负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这种难以尽述的磨难,使李嘉诚及早地成熟起来,并经过自身的奋斗,后来逐步走向了成功。
庄静庵已被潮汕人视为成功人士,姐姐一家的到来,自然是十分高兴,为了给姐姐、姐夫洗尘,设下了丰盛的家宴,并腾出房间让姐姐一家住下。姐弟多年未见,自然有说不尽的家常话,庄静庵仔细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为姐夫李云经介绍了香港现状,劝他不要着急,先安心休息,出去逛逛港街,然后再慢慢找工作。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到他的公司里去上班,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的缘故吧。总之,这是李云经夫妇始料不及的。
庄碧琴想去质问弟弟,但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妻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妻弟,已是万不得已。李云经长期生活在传统的伦理氛围中,虽然明白这是有头脑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那么容易接受。但他毕竟是读书人,有着传统儒士惯有的清高,不愿轻易“为五斗米折腰”。
在商人眼里,永远有做不完的生意,庄静庵也不例外。他并不满足眼下取得的成就,他想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由于生意上的投资较大,他们家的生活相对比较紧张。姐姐一家的到来,无疑为庄静庵的家庭生活开支增加了额外负担。
李云经是个非常要强的人,熟知人情冷暖的他不想依靠别人生活,他主动向庄静庵道出了要找工作的想法。庄静庵非常赞同姐夫的想法,他对李云经说道:“香港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只要你能发现机会,就能够发财。潮州人是能吃苦的人,做起生意来,都很不错。我认识一些从潮州来的不识字的乡下人,做了几年生意后,纷纷发达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李云经开始找工作了,令他想不到的是,他处处碰壁,一股失落感袭上心头。想当年在家乡的时候,他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小学校长,他的渊博学识让一些富人钦佩不已。可如今,在香港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地方,学识一文不值,而财富成了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深受传统教育的李云经怎能不失落,怎能不困惑呢。
在这里,李云经发现没有人向他请教古书上的问题,更没有人夸奖儿子李嘉诚出众的文学才华。他显得与整个香港格格不入,但他没有能力改变环境,只有默默地试着与香港的环境融合。
经过不断寻找,李云经在香港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潮州商人开办的公司里做小职员。在香港发展的同时,内地的抗日战争却进入了最艰苦阶段,为了支援在前线抗战的中国军队,香港商会呼吁市民捐资。李云经时刻没有忘记报国之志,他毅然捐出了辛苦积攒的几枚港币。然而,香港的富商们却捐出了几千甚至几万港币。一向提倡教育救国的李云经不禁慨叹:“实业亦可救国。”
当时的香港虽然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
在日军统治下,香港百业萧条。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只好拼命工作。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李云经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父亲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他却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正像一位著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而李嘉诚正是从这所苦难的学校毕业而逐渐走向成功之路的。
中国古典文化中有“人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名言。李嘉诚对此时刻铭记在心。这些名言警句伴随他一生的风雨历程,并使他终生受益无穷。
如此不幸的少年时代,莫非是上天在有意地磨炼李嘉诚,以便成就这个当代的商业英雄?
如果对照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说法,那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少年时候的苦难经历,李嘉诚的未来很可能只是极平凡的一生。李嘉诚并没有去刻意地寻找艰难,而现实生活却留给他太多艰难。逆境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它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能够以十倍百倍的努力投入工作,并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这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李嘉诚经商箴言: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我意识到世界原本就没有永远的救世主,想成功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3.读书可以立身,好学亦成儒商
人生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有的人一生心想事成,在于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为之终生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社会这本“大百科全书”。
李云经一生执教,他希望儿子李嘉诚以后也能继承自己的衣钵,走教育兴国之路,这是他涉足商场,又淡出商场后,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年幼的李嘉诚不负父亲厚望。他聪颖好学,几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就能背诵《三字经》、《千家诗》。咏诗诵文,成了李嘉诚童稚时代的最大乐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正是在这些儿童启蒙读物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李嘉诚5岁那年,父亲便引导他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从此,李嘉诚就正式接受学堂的正规教育。观海寺小学就在观海寺庙内,因此诵经声与读书声此起彼伏。
这时候,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正在逐渐接受现代社会文明的洗礼。而观海寺小学的读书声与寺庙的诵经声一样亘古不变,“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
在学堂里,李嘉诚自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学堂里教授的诗文,李嘉诚早已倒背如流,对陌生的诗文倒是抱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对一些流传下来的经典爱国诗篇特别感兴趣,尽管以他现有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无法琢磨透彻,但他还是能够陶醉其中。在李氏家族的老宅里,有一间书屋,虽然房子不大,但琳琅满目的藏书却能够深深地吸引李嘉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日一下私塾,李嘉诚便泡在书屋,孜孜不倦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四大名著……
后来,据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会儿简直就是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子。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李嘉来,李嘉诚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对于李嘉诚的勤奋他这样评价:“嘉诚比我要小十几岁,却十分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到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悟性极高而又勤勉的李嘉诚,深得父亲的喜爱。那时父亲正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就顺理成章地转入宏安小学就读,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李嘉诚与父亲相聚时谈论的话题无不围绕着书。
父亲把李嘉诚带入了书籍的另一个世界,他让李嘉诚了解到很多古代人物,尤其是古代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文化名人、仁人志士……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高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飞屹立在破金的战场上高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幼小的李嘉诚似懂非懂,但此时他却清晰地明白一个道理: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时局动荡,没有什么成就的李云经没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心中难免有所遗憾,但看到聪慧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心中有了希望,他盼望自己的儿子有所成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优异的学业便成了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
如果不是风云突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而且,他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因为他虽然聪明过人,但从少小时看,却不像个经商的材料,倒像一个天生的读书种子。他后来走上经商这条路,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是出乎他的亲朋好友意料的。
后来有一个记者问起李嘉诚:“请您说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不是跟从小的志向有关,而一个人的志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诚回答说:“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对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的想法,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自己的理想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给你的。这两个环境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闻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来。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这样我的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有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胆量,自然会有回报的。”
一个从小立志求学执教的人后来却成了一代巨商,做人能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所以一路进步。这人生的幸与不幸,真是难以说清。李嘉诚后来的成功向人们证明,不管做什么,只要肯用功,敢于去做,都会做出成绩来。
李嘉诚经商箴言:
决定一件事时,事先要小心谨慎研究清楚,一旦做出决定,就勇往直前地去做。
4.勤奋敬业,功到自然成
放眼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功成名就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一条是勤奋敬业。天道酬勤,今日勤奋敬业的人就是将来的成功人士。李嘉诚最初成功的原因是典型的勤奋敬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披星戴月去,万家灯火归。
李嘉诚最初作推销员时,不是业绩最出色的,但是却是最勤奋的。
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却讲了一个故事:
已经69岁的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一次演讲会上演讲,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没有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被弄得一头雾水,不明白原一平什么意思,但是还是摸了他的脚板,而后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这么厚呀!”
原一平微微一笑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感悟,同时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李嘉诚做推销员时,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从坚尼地城出发,挨家挨户地走街穿巷,从西营盘到上环再到中环,然后坐轮渡到九龙半岛的尖沙咀、油麻地。一天下来怎么也要走十几个小时的路。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其实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李嘉诚早先在茶楼当堂倌,拎着大茶壶,一天十几个小时来回跑。他的脚板未必没有原一平的老茧厚,但是这脚板上的老茧却分明写着一个字:勤。
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人们培养出一种不怕输的气魄,可以使人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
“将勤补拙”在李嘉诚开始独立创业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刚开始创业,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
每天早上,李嘉诚都早早地起床,不去公司,而是直接外出推销或采购。等赶到办事地点时,别人刚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汽车,路途近就双脚行走。
办完事后,李嘉诚又匆匆忙忙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午餐。说是午餐,其实只是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也和其他工人一样,蹲在地上吃。
长江塑胶厂的第一批工人,全是门外汉,大多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惟一精通整个生产流程的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所以,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起安装机器、调试,直到出产品。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开始创业时的艰苦环境。
在创业初期,稳定人心是关键,不可能长期让工人吃苦受累。李嘉诚以诚待人,第一批产品从压塑机中取出时,他异常开心,一向节约的他带着工人一道到厂子附近的一家小酒店庆贺了一番。
在平时的生活中,李嘉诚也积极地为工人们排忧解难,对工人非常照顾。也正是李嘉诚的一片诚心,使长江塑胶厂的员工们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工厂初期的艰苦条件没有让工人们退缩,他们紧紧团结在李嘉诚的周围,与塑胶厂同命运,共呼吸。
李嘉诚的塑胶厂刚刚起步,各种机构不健全,好多事都由他一手操持。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晚上,他还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节省时间,李嘉诚搬到了厂里住,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探望母亲和弟、妹。厂子状况有所改观后,他便在新蒲岗租赁了一栋破旧的小阁楼,此处有三个用处,它既是塑胶厂的办公点,又是成品的储藏库,还是他的卧室。
李嘉诚事必躬亲,不仅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又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此外,身为老板如此这般努力工作,给全厂员工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是在非常时期十分有效的方式。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扩大。李嘉诚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管所有的事情,更何况,如果事必躬亲,必然会使员工产生依赖心理,对工作不能尽心尽力。
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李嘉诚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扩大招聘工人的数量,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
在他和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江塑胶厂一帆风顺,不断创造出佳绩。
由此可见,“勤奋敬业”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今天有志于创业的诸君也有着借鉴的意义。
李嘉诚经商箴言:
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其实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