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有,如主动替朋友值班,使他有时间去会女友;尽力帮助朋友复习功课,掌握知识,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动帮助一时经济拮据的朋友,解其燃眉之急等等。
总之,大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的手,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
(1)份内份外都要帮
当你正在潜心于某项工作,或全身心投入一份你所热衷的事业,或沉浸于你所赖以生存的一份职业时,却受到来自朋友、亲戚、同学或同事的求助等份外之事的干扰,需要你分出时间,需要你分出心思和精力去应付它。
如果,应承这类份外事会影响你所进行的工作,你会觉得不愉快、不甘心。如果拒绝它,你也会感到心里不安,还可能遇到意外的麻烦,譬如产生误解,受到周围的冷淡,你会同样过得不舒服、不愉快。
人生经常陷进两难境地。
应承份外之事的干扰或排除份外之事的干扰,不仅是一个怎样对时间进行合理操作的技巧问题,而且是一个怎样认识自己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
在应承份外之事或拒绝份外之事的两难情况下,你首先可以从应承份内之事方面着想。你受到了份外之事的干扰,用于你所进行的主要工作的时间相对减少了,你在这里感到有所损失,有所不安。但你收获的可能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你不该有不安的感觉了。
份外之事,同事、友人求助等也许只是表面的占去了你的一点时间,从长远和整体着想,实际上可能并不会对你造成损失,它可能对你眼下所进行的工作产生间接的作用,或者对你将来的工作产生间接的作用。那么,这份“干扰”也就不成其为干扰了。
而且,你在接受份外之事,在帮助别人的时间里,你或许能够感觉到助人的快乐。对个人而言,这是失中有得,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你帮助了别人,方便了别人,获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美妙的效应也许你一时还不能明显地感觉到。你经常予人方便,常替别人分担忧愁,帮助别人,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你处世行事将四通八达,这将大大胜于你当初因拒绝别人而省下的那一点点时间的所得。
(2)尽量为朋友帮忙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会感觉要做的事很多。上班时忙,下班时也忙;单位忙,家里也忙。孩子的学习如能自觉些,似乎还能省点事,但自己的学习充电也挺忙,所以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我很忙”。但正因为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才需要寻求朋友的帮助。有了朋友的帮助,我们会感受好些。如果你经常对朋友推说“我很忙”,那是拒绝朋友的请求,同时也断了自己的后路。
总对朋友说“我很忙”就是对朋友的拒绝,也是对自己的封闭。星期天,朋友邀请你去打球,你因为要辅导小孩作业而推说“我很忙”;晚上,朋友因为伤心事想找你聊天,你因为要看电视推说“我很忙”。几次下来,朋友会很知趣地对你敬而远之。而当你需要朋友的时候,你会发现朋友也学着你的样子拒绝你。
总对别人说“我很忙”,似乎也是一种自私。有时候你确实有很多事要做,但并不是每件事都非常重要,也不是每一件事都紧急。朋友有事请你帮忙时,如果你想着朋友需要你,想着你应该帮助朋友,那么你会把一些自己不太重要的事先放一边。相反,如果只想到自己,那么就会随口一句“我很忙”加以拒绝,有时也会假惺惺地加上一句“对不起”。不管朋友的事大小如何,如果把对朋友的帮助放在最后一位,放在自己所有小事之后,那么可以想像朋友在你心里的位置。
有时候,推说“我很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有的人头脑里塞满了各色各样的事,当朋友有事相求时,虽有心相助,但自己弄不清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事,不知道哪件事重要,哪件事紧急,无法分身,所以只能无奈地对朋友说声“我很忙”。如果是领导吩咐有事,聪明的人会安排好自己手头的事,尽可能抽空完成领导的任务;而无能的人面对自己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事,只能对这个能表现自我的机遇说“我很忙”。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尽量少说“我很忙”。首先要能热心帮助朋友,满足他人的需要。要知道,尽可能地帮助他人,也一定能得到他人无私的帮助,而我们很多事情光靠自己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
其次,我们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先后。如果自己的事情既重要也急需完成,而朋友的事又不太急,你当然可以另外安排时间。而如果自己的事和朋友的事都重要而且紧急,那么应该诚恳地说明实际情况。当然,最好能帮朋友出个主意,相信朋友会理解你的难处。
当然,“我很忙”也是拒绝一些人的无理要求的最好托辞。少说“我很忙”也并非要总说“让我来”。抛开自己的事去帮助别人,除了能让他人感激之外,似乎没太多的好处,相反可能会因做不好自己的事而被人说闲话,甚至炒鱿鱼。
(3)帮忙后给别人面子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摆出一副恩人的架子。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这是因为这种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
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了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事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郭解对那人说:
“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和解。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
郭解进一步说:
“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在记取人们是如何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的场合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更大的面子。不一定要事事顺着女友的心
男女青年从相识到结婚,是一个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将经历感情、性格等等方面的碰撞、摩擦。当然,两个人难免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如果双方的意见不一致是由女方的私欲或狭隘心理造成的,此时的男方应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既不失去“心上人”,又不违反法律原则和道德呢?
(1)除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其他方面可以忍让
恋爱中,小伙子多方满足女友的要求是常情常理。应该说,小伙子对女友的刻意追求,是促成婚姻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有时女友向小伙子提出违反法律原则的非分要求,小伙子倘若不加制止,反而言听计从,那就很有可能导致悲剧。这时,男方一定要把握好法律和道德行为准绳,摆正自己人生坐标,对女友提出的非分要求,要果断地予以拒绝。
小李是某档案馆的档案员,他的女朋友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姑娘长得很美,小李对她一见倾心。平时,小李对女友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百依百顺,因此,颇得女友欢心。一天,女友跟小李说,她的一个堂叔原在市属某局工作,1973年下放到农村,最近因为提级需要参考档案,她要求小李把档案中她堂叔的下放时间从1973年改成1972年,以增加一年的工龄。小李知道档案管理人员私自涂改档案是违法的,所以硬着头皮向女友挑明利弊,婉言拒绝了。这下,女友生气了,一连两个月对小李不理不睬。然而,小李一如既往地去找她。后来,女友终于想通了。她想,小李平时对自己百依百顺,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坚持原则,不做违法的事,说明他是个有头脑的人;再则,自己生气后不理他,他始终如一地追求自己,又说明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所以,姑娘最终和小李言归于好了。(2)做好感情和道德的抉择
一天夜晚,小陈跟女友在城郊马路上散步。当他俩来到一个拐弯处时,突然发现离他们不远处有位老妪被车撞成重伤、不省人事。而肇事司机却早已驾车逃逸。小陈正欲上前救助,却被女友阻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们还是赶快离开这里吧!”此刻四下无人,小陈完全可以听女友的话,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然而,小陈却背起昏迷的老妪朝附近医院奔去。由于小陈及时相救,老妪终于转危为安。事后,虽然两个人因此吵了一架,但冷静下来之后,姑娘却对男友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爱意。事后,姑娘在人前夸奖男友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很讲道德的人。我想,他对别人都这么讲道德,今后待我一定会更好!”小伙子见义勇为既融洽了感情,又维护了道德,可谓两全其美。
(3)既要投其所好,又不违背原则
为了增强感情,小伙子投女友之所好是必要的。但是,在道德、法纪面前,不讲原则,对女友提出的某些非分要求一味投其所好,却是危险的。而坚持正确的法制观、道德观、人生观来处理女友提出的某些非分要求,虽然一时双方的情感世界会布上阴云,但是,阴云散去,却是阳光明媚的晴天。
有位姑娘,跟邻居为生活琐事产生矛盾而持有成见。后来,她交的男友是一位武术队教练,武艺高强。于是,姑娘便唆使男友在邻居上夜班的必经之地守候伏击,替其出气。当时,小伙子左右为难,倘若不投女友之好,就有可能发生感情危机。如果依了她,这是一种流氓斗殴行为,后果严重。思虑再三,小伙子断然拒绝了女友的非分要求。这下,女友真的翻下脸来,拒绝跟小伙子来往。然而,小伙子却在别的方面一再投其所好,奉承女友:姑娘爱吃葡萄,他专买粒大味甜的端到其面前;姑娘爱听越剧,他买了磁带送去……在小伙子的真诚感化下,姑娘的态度有了好转。此时,小伙子又抓住时机,趁热打铁,给女友讲清斗殴伤人可能带来的严重恶果,并诱导地问道:“你难道喜欢你的男友进拘留所吗?”这时,姑娘笑了,一场情感危机终于化险为夷。对心爱的人不能无条件地顺从
你心爱的人是否经常会在你工作繁忙的时候突然生病,搞得你分身乏术,手足无措?他(她)是否经常忘带钥匙,急呼你回家开门,让你只得放下手中的工作,应声而去……
如果你的生活中出现了上述的情况,你可能就会感叹——当初他(她)可不是这样,那时我们都能互相体谅。殊不知,正是你的体谅造就了他(她)的这种改变。
当他(她)以前偶尔出现上述的某种行为时,你体谅、迁就他(她);正是你的温情强化了他(她)的这种行为,让他(她)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你的体谅和温情。所以,在你由于工作繁忙,或因为其他事情不够重视他(她),甚至有些忽略他(她)的时候,他(她)就会故技重施,以吸引你的注意力,博取你的温情和关怀。
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你帮他(她)改掉那些习惯,那就是你必须学会对心爱的人说“不”。相爱是应该互相迁就,互相体谅,但不是无条件的顺从。无论是谁,只要他(她)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你都有权力拒绝。
当然,对心爱的人说“不”也要适时适量。尤其是如果你的那个他(她)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如果你一下子改变态度,他(她)会无法承受的,很容易怀疑你对他(她)的感情。因此,你应该由弱至强,各个击破,逐步纠正他(她)的“习惯”。
先选择你认为比较小的、不合理要求给予拒绝,选择较晚形成的习惯进行消退。
具体做法:当他(她)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你表现不如原来上心,然后逐步拒绝其要求;根据“习惯”形成时间先后,由晚到早,逐一消退。
当你感觉到这样的做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他(她)的不合理要求已经减少了一些时,你就应该向他(她)摊牌了,告诉他(她)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合理要求,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你,以及近一段时间为什么总是拒绝和拒绝所收到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摊牌”会有些伤人。因此,你必须根据你自己长期以来对他(她)的了解,选择最适宜的方式方法,向他(她)细说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人不必太精明
在商场上没有糊涂人,连那些失败者,也是相当精明的。做生意,有极强的功利目的,的确需要精明能干。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精明者。他们处处要显得比别人更加神机妙算,更加讨巧投机。他们总在算计着别人,以为别人都不如他们聪明,可以从中揩点油,讨点便宜。这种人功利心太重,把功利当作人际关系的首要。他们日子过得很累,很紧张,过得很缺乏乐趣。
太精明的人会过得很累。他们算计别人,占别人便宜,以为别人也可能在算计他,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他必须处处提防,时时警惕。别人很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也许与他根本不相关,晚上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也要细细琢磨,生怕别人有什么谋划会使他吃亏。我们碰到的许多生活中的精明者,性情都不开朗,心理都相当虚假,神经都相当过敏,为人都相当委琐。这恐怕和他们过日子那种紧张感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真正聪明的人知道,做人不必太精明。这是指一般生活以及平常的人际关系。生活毕竟不全如商场那样明争暗斗,杀机四伏,总需要些温情、和睦、非功利的关系,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过于斤斤计较,反倒是随遇而安的好。
的确,过日子有时需要精打细算,才能把日子安排得既合理,又过得舒服。同样的收入,糊涂人过得就和精明人过得不一样。但是,过于精明,处处显得精明,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玩这一套,就显得失当了。这样的人,很难和人搞好关系,很难讨人喜欢。所以,即使能在物质上比人多享受点,但精神上付出的代价则更大,要是真精明,就得算算这笔账。
一个人要把日子过得舒服,单靠东捞一点、西占一点,靠算计别人是徒劳的。我们日子过得轻松愉快,很大程度上要靠真诚、信赖、友谊,碰到难处互相帮助,有了好处大家享受。大家相互谦让,互相贡献,相互让利,关系融洽和睦了,比什么都好。不太精明的人容易和大家成为朋友,就因为大家可以正常相处,少有功利,多有温情,有安全感。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总让人觉得不可靠。
我们可以不太精明,但应有智慧。在生活中,许多人并非真的糊里糊涂过日子,而是不想为过于精明所累。其间是因为有智慧。一个聪明人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囿于世俗中的鸡毛蒜皮之事而无法自拔。这样的人心胸开阔,为人豁达,日子过得有意思,有价值。不要使自己犯“想当然”的错误
人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许多认识上的错误,都是想当然造成的。他们想不到貌似理所当然的事情的发展并不当然,更没想到,世界上的事物发展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一果多因。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除了必然性还有偶然性。
现实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在思想观念的修炼上,要注意培养“不想当然”的品质。
造成想当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定势。人们认识事物,总有一定的思维框架,是以前经验的沉淀。它常常使我们认识事物时有了一定的参照。它是有用的,但是,它又可能使我们陷入想当然的错误。
要减少想当然的错误,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轻率下结论。从一个印象,二三句交谈中做出的判断往往是想当然的。我们要时时问自己,我的判断的根据充分吗?我的结论符合事实吗?
如果根据想当然的推理,得出了某种结论,也要对该结论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注意对情况进行反复的分析,并尽量搜集新的事实加以检验。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思考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你还是应该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你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是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难免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生意场上要时刻提高警惕
系山英太郎是日本有名的富翁。他想办一座高尔夫球场作为他事业的开端。几经努力,他终于选中了一块场地,这块场地按市价值2亿日元,可是竞争者很多。如果相互加价,价格就会相应抬高。怎样才能得到这块场地,而且使价格不至于提高呢?
于是,他找到了地主的经纪人,表明了自己想购:买这块场地的意愿。
经纪人知道系山是个有钱的主儿,便想敲他一笔,说:“这块场地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建造高尔夫球场保证赚钱,要买的人很多。如果系山先生肯出5亿元的话,我将优先给予考虑。”
“5亿元吗?”系山表现出对地价行情一无所知的样子,“不贵,不贵,我愿意购买。”
经纪人喜滋滋地将这个情况向地主做了报告,地主也大喜过望,他们都觉得5亿日元的价格已高得过头了,所以回绝了其他的竞争者。所有想购买这块场地的人听说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大富翁系山,也就纷纷退出了竞争。
可是系山再也没有来找经纪人,经纪人多次上门找他。他不是避而不见,就是推三托四,说买地之事尚需斟酌斟酌,这可难坏了经纪人,不得不磨破嘴皮,希望系山将买地之事赶快定夺。
系山还是不理不睬,最后才说:“场地我当然要买的,不过价钱怎么样呢?”
“你不是答应过出价5亿元吗?”经纪人赶紧提醒道。
“这是你开的价钱,事实上地价最多只值2亿,你难道没听出我说‘不贵,不贵’的讥讽意味吗?你怎么把一句笑话当真了呢?”
经纪人这才发现已经中了系山的圈套,就照实说:“地价确实只值2亿元,系山先生就按这个数目付款如何?”
系山回答说:“真是笑话,如果按这个价格付款,我就不需要犹豫了!”
经纪人进退维谷,由于其他人已退出竞争,如果系山不买就无人来购买了,最后只好以1.5亿元成交。
在商场,我们不可忘记“冷静”两个字。在任何时候,即使你所得到的高于你的期望值,你也不必欣喜若狂。无奸不商,我们何不冷静一下,丰厚的回报是否有潜在的不利因素。
系山是个精明的商人。利用经纪人的好胜而贪心的心理大做文章。
对于一块只值2亿元的土地,对方出了5亿元,这当然可以说是天价了,经纪人和地主也因这意外的收入而狂喜。然而此时,他们却忘了重要的一点,这5亿元的生意仅仅是口头上答应的,没有形成文字;因而这笔5亿元的口头承诺对于系山来说毫无约束力。而经纪人却因为有人能出5亿元,而拒绝了其他的竞争者。这样,形势对系山是极为有利的,购买者只有系山一人,他尽可“压价”。
经纪人此时才明白一句话后面隐藏着的一个巨大的阴谋,等他醒悟时,已经太迟了。这块地连应值的2亿元都未得到,反而跌了5千万元。正所谓:偷鸡不着,反蚀把米。
和人交往的时候,尤其是在生意场上,要时刻提高警惕。
警惕别人冯下的陷阱
兵以诈立,商场中无处不陷阱,如何避开陷阱,如何设计陷阱,是竞争者不能不上的一课。
梅里特兄弟从德国移民到美国,定居在密沙比。他们辛勤地工作,兄弟俩积攒了一笔钱。后来,他们意外地发现,密沙比有丰富的铁矿。兄弟俩决定秘密行动,成立铁矿公司。他们不动声色地收购地产,顺利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这个铁矿垂涎三尺,而当他准备动手时,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已经开始经营运转。他等待时机,决心得到这个铁矿。
1837年,经济危机笼罩美国商业,市面银根告紧,同许多公司一样,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的旋涡之中。兄弟愁眉不展,本地的一个牧师来到他家。兄弟俩恭恭敬敬地将牧师请到家中,当作上宾。在闲聊中,梅里特兄弟不自觉地谈到了现在的经济危机,并对牧师说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资金周转不灵。
这位“热心”的牧师说:“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我是可以助你们一把的啊!”
兄弟俩听了这话不禁喜出望外,对牧师说:
“您有何高见?”
牧师说:“我有一个朋友,看在我的面上,他可以支援你们需要的周转资金。”
兄弟说:“您真是个好人,真不知拿什么感谢您呢!”
牧师问:“你们要多少钱?”
梅里特说:“42万元。”
牧师很快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
兄弟问:“那么利息怎么计算呢?”
牧师大方地说:“我怎能要你们的利息呢?这样吧,比银行利率低2厘。”
兄弟俩简直不能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
牧师拿出笔墨立了一张借款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没有遗漏便在字据中高兴地签了字。
半年之后,这位牧师又来到梅里特兄弟家里,一进门,他十分严肃地对兄弟俩说:“我的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上给我来了电报,要求马上收回那42万元贷款。”
梅里特兄弟此刻哪来的42万元偿还昵,只好被逼上法庭。
原告律师说:“借据写的是考尔贷款。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收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比一般贷款低,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立即还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兄弟只好宣布破产,将产业出卖,买主当然是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
梅里特兄弟在创办铁矿公司之前知道严守秘密,恐有人捷足先登。这一步走得对。然而,当铁矿公司办起来之后,他们却放松了警惕:铁矿依旧为许多人艳羡。
在困境中,谁都希望有个人能拉自己一把,而步入商场,人人为利而来。久不来往的牧师突然来了,且如此慷慨地提出予以帮助,在这个时候,梅里特兄弟已经为资金的短缺而弄得焦头烂额,有人相帮的惊喜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失去了作商人应有的警惕,这一点是十分可悲的。
当提出贷款后,那利息是如此之低仍旧未能提醒兄弟,这不能不说是可悲的。借据中也未写明借款期限,兄弟就在这种不应粗心的地方粗心,终于拱手出让了自己苦心经营的铁矿公司。
“占小便宜吃大亏。”当别人主动向你提供好处的时候,千万要警惕其中可能埋设的圈套。“害入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生意上是这样,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