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兴趣的科技故事-值得孩子崇敬的科技献身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科学研究是一项并不容易的探索工作,危险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涉猎未知领域和危险行业的科学实验里,暗藏着危急和隐形杀手,曾经让很多科研人员和科学家失去了生命。在今天看似很平常、很安全的许多科技项目,当初在研究它们的过程中,都是付出过沉重代价的。热爱和立志从事科学研究,我们首先要有科学而献身的准备。

    【从硝烟里站起来】

    1867年9月3日,在瑞典马拉伦湖上的一只实验船上,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整个船身剧烈晃动,滚滚的浓烟从门窗里冲出来。了解这次试验的人们,都惊恐地喊道:“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正当大家要冲进去的时候,忽然一个人从硝烟里钻出来,面孔乌黑,浑身是血,像狂人一样扑过来,呼喊着:“成功了!我成功了!”

    是的,在这次试验中,诺贝尔的炸药成功了!

    在过去的4年里,诺贝尔进行了400次试验,发生了好几次惊险的爆炸事件。有一次,整个实验室都炸飞了,诺贝尔的弟弟和其他的四个助手当炸死,他的父亲由于惊吓、伤心而半身瘫痪,他自己因为不在现场,得以幸免。许多人劝他别再搞这冒险的工作,他却说:“创造新事物那能不冒危险,但我不怕!”周围的居民因为爆炸已深感恐惧,向他提出强烈抗议,向政府控告他,不准他在市区里试验。诺贝尔只好就把试验仪器搬到马拉伦湖中的一条船上,继续从事他的试验,这次,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故事启示

    诺贝尔奖金,人人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他的奖金就是来源于发明炸药的专利所得。为了发明炸药,他做过数百次实验,每一次都充满了危险,甚至让自己的助手和亲人失去了生命,自己也差点见了上帝。如果没有这种不怕牺牲的科学精神,恐怕世上就没有炸药这种产品了,更没有诺贝尔奖了。

    【被谋杀的数学家】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为首的就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认为:“任何两条线段之比,都可以用两个整数的比来表示。”两个整数相比实际上包括了整数(如:4=4:1)和分数。因此,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上只存在着整数和分数,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什么数了。

    说到无理数,还得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成员名叫希伯斯的说起。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上只存在整数和分数,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什么数了,可是不久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的时候,对角线的长度m等于多少?是整数呢,还是分数?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门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知道这个m究竟是什么数。世界上除了整数和分数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数?这个问题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伯斯的兴趣,他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钻研,最终希伯斯断言:m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是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的新数。

    从希伯斯的发现中,人们知道了除了整数和分数以外,还存在着一种新数,给新发现的数起个什么名字呢?当时人们觉得,整数和分数是容易理解的,就把整数和分数合称“有理数”,而希伯斯发现的这种新数不好理解,就取名为“无理数”。

    希伯斯的发现,推翻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动摇了这个学派的基础,为此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为了维护学派的威信,他们严密封锁希伯斯的发现,如果有人胆敢泄露出去,就处以极刑——活埋。然而真理是封锁不住的,尽管毕达哥拉斯学派规矩森严,希伯斯的发现还是被许多人知道了。他们追查泄密的人,追查的结果,发现泄密的不是别人,正是希伯斯本人!

    希伯斯竟背叛老师,背叛自己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按着规矩,要活埋希伯斯,希伯斯听到风声逃跑了。希伯斯在国外流浪了好几年,由于思念家乡,他偷偷地返回希腊,在地中海的一条海船上,毕达哥拉斯的忠实门徒发现了希伯斯,他们残忍地将希伯斯扔进地中海。这样,无理数的发现人被谋杀了!

    故事启示

    从历史上来看,许多发现和探索,都曾付出地巨大的代价,有的发明者甚至牺牲了生命,像意大利的天文家布鲁诺也是一例。本故事中的希伯斯,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令人痛惜。今天,人类对数学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我们要以此为鉴,努力学习,将来拥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和开拓数学领域的新世界。

    【没有画完的圈圈】

    公元前213年,罗马军队侵犯阿基米德的国家叙拉古。年已75岁的阿基米德,积极参与了反抗侵略的战斗,他竭尽自己的所有才能,支持祖国的军队打击敌人。

    罗马军队来势凶猛,一鼓作气攻下了叙拉古的两座城后,更加不可一世了。他们计划用五天的时间,攻陷叙拉古的首都叙拉古城。但他们却没有想到,叙拉古有一位热爱祖国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阿基米德,正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他们的侵略计划。

    罗马军队乘坐船只,从水上进攻叙拉古。战舰上的士兵都装备着弓箭、投石器和轻镖枪,要把叙拉古的守卫者赶下城去,然后通过架在战舰上的攻城机,让士兵冲进叙拉古。可是,阿基米德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敌人的舰队接近的时候,阿基米德就开动他制造的那些巨大的远程投射机器。远程投射机器能把200多公斤的石块,投射1000多米远(相当于18世纪大炮的射程)。这些巨大的石块,像冰雹似地打在战舰上,打得罗马军队手忙脚乱,船沉兵死,一片惊慌。他们的战舰只好撤走。

    罗马军队改为夜间进攻。他们以为这样,阿基米德那些巨大的远程投射机器就用不上了。可是,当他们进攻的时候,又倒了大霉。阿基米德短射程的机器开动了,这些机器不断地投掷出短镖枪、石块,使罗马军队又一次遭到沉重打击。

    罗马军队不甘心失败,继续同阿基米德较量。结果,都是徒劳。有时,罗马军队把带有攻城机的战舰冲到叙拉古的城下,守城者就把一种挂着“长嘴”的机器开动起来,一块块石头从“长嘴”里倾落下来,但把攻城机打得粉碎,而且也把战舰砸个稀烂,使罗马的士兵陷入绝境。有时,还从城上放下一种铁钩,这种铁钩用机器操纵着十分灵活,铁钩能钩住罗马兵船的船头,然后把兵船拉起来,使兵船向一边翻倒,扣进水里。

    罗马军队接连遭遇失败,变得胆小如鼠,一看见从墙头上伸出条绳子,就抱头鼠窜拼命逃跑,并叫喊着:“阿基米德又使出一种机器来作弄我们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得把叙拉古城团团围住,妄图把城里的人困死。这种办法,使得阿基米德也无能为力了。罗马军队一直围困了八个月,最后乘叙拉古人欢度节日,而疏于防范的机会,从一个冷僻的城门偷袭进去,才把叙拉古攻陷。

    敌人冲进城,喊杀之声惊天动地。但是,科学家阿基米德没有逃,他的研究工作还没做完,坐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画圆圈,计算着深奥的数学问题。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罗马士兵持刀向他奔来时,阿基米德这才抬起头来说:“我的朋友,在你杀死我以前,让我先画完这个圈圈吧。”

    可是,那个罗马士兵根本不管,举刀向他砍去。

    老数学家躺在血泊里,最后用微弱的声音说:“好吧,你们夺去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

    故事启示

    科学家也有爱国之心,也有正文感。阿基米德以他的才能和爱国之心,阻挡了罗马军队的侵犯。然而,他对于科学的热爱,使他不惧怕任何危险。他是死于对国家的爱,更是死于对科学的爱。他虽然死得惨烈,但他留后人的科研成就和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是无价之宝。

    【生命最后一刻】

    这天晚上,78岁的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步履艰难地走进他的实验室,摸索出他的记录天气的本子。50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做着这种平凡的记录,共写下了20万次的数据。

    这时,道尔顿看了看钟,正好差一刻九点。每天晚上在这个时候,他都要记录下当夜的天气数据。这位老科学家拿起笔来,手却抖得厉害,却仍然吃力地记下了晴雨表上的读数,记下了气温,在最后一格里写下:“微雨……”,就慢慢放下了笔。忽然,他浑身一哆嗦,意识到事情还没做完,于是再度拿起笔,在最后一格写完后半句“……今晚”,这才深深地喘了一口气。

    深夜静悄悄,谁也没有想到,为科学辛劳一生的道尔顿,在完全了当天的所有要做的事情后,慢慢躺下了,睡着了。从此,他再也没有醒来过。

    故事启示

    有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老科学家道尔顿在完成了他一天要做的工作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献给了自己的事业。这种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体现在许多科学家身上,让人感到深深的敬佩。

    【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看到世界各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毒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他想: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他经过反复论证,认为这种设想到是有可能的。因此,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局外人也许不知道,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这些实验,让他死去活来,让他痛不欲生。

    经过这些危险与痛苦的试验之后,他也渐渐有了一些收获。由于体内产生了抗毒性,眼镜王蛇、印度蓝蛇、澳洲虎蛇都咬过他,但每次他都从死神那里逃了回来。蓝蛇的毒性非常大,海斯德是世界上惟一被蓝蛇咬过而活着的人。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

    为了进一步研究,海斯德抽出自己的血液,对其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最终试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药物。这种药已经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故事启示

    如果有人被毒蛇咬伤了,打一针抗毒剂就可能挽救生命,但你可知道,为了研究这个抗毒药,研制者付出了怎么的痛苦和折磨。他们不爱惜生命吗?不懂得这其中的危险吗?显然不是,是他们从小就立下的志向,是他们对科学的虔诚,决定了他们不惧危险,义无返顾地向自己的目标挺进。这种可贵的牺牲精神,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行为,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最后的特殊“实验”】

    这一天,下班以后,同事们都走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已白发苍苍的卡尔·施密特博士还在实验室里。他细心的观察锁在笼子里的南美洲毒蛇。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里,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小小的脑袋不时地抬起来,细细的舌头不时地伸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战栗的凶光。施密特先生一点也不害怕,观察它的外形特点,和当地的蛇种进行比较。他抓住蛇的头把它拿出来,用针扎进它的皮肤,准备取一些血来化验。突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凶猛的蛇趁其不备,咬伤了他,殷红的血从伤口流了出来。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

    施密特觉得伤口不时的疼痛,他抓起身旁的电话机,却打不通,身边又没有人,他想:“完了,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

    这位当时已67岁的老科学家,在知道自己性命不保后,就坐在桌子旁,记录起自己垂死时的感觉和征兆,作为他最后的“实验报告”遗留给后世。

    他把体温表夹在腋下,抬头看看表,把每一分每一秒详尽的写下来,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

    “体温很快升到了39.5℃。”

    “胃剧痛。”

    “燥渴、耳鸣,睁开眼时,眼皮很痛……”

    “四小时了,我的伤口、鼻、嘴开始出血……”

    “我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严重……”

    汗水在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着,脸上的肌肉不断的抽动。

    “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燥热,想喝口水……突然,我什么也听不见了,耳朵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发出噪音……”

    虽然如此,他还是顽强地记录着:

    “睁开眼时,眼皮疼……快四小时了。”

    时间依然不紧不慢地走着,老人的鼻子和嘴角开始淌出血来。血染红了衣服,滴在实验报告上。

    在他被蛇咬伤5小时以后,这位可敬的老人。因为脑溢血而与世长辞了。

    故事启示

    许多科学工作者为了给人类做出贡献,造福于后代,不惜一切,甚至把生命献给了科学事业。施密特是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他以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了特殊的实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科学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我们曾经为那些保家卫国战死在沙场上的勇士而流泪,而这些牺牲在实验室的科学勇士,他们的精神同样光芒四射,同样会激励后人。

    【奋不顾身的科学勇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都想研制更新的武器系统,以对付和消灭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强盗。在加拿大,数百名男女科学家吃在实验室里,全神贯注地协助着当时最著名的核科学家斯罗达博士,进行一项原子弹引爆临界试验工作。斯罗达博士的实验,就是在探索和解决引爆的难题。

    这天,斯罗达博士在轨道上研究两块浓缩铀对合的临界质量时,一场意外的事故发生了,拨动铀块的一把螺丝刀突然滑落,两块铀在轨道上同时滑动,就在两块铀即将滑到一起的关键时刻,斯罗达奋不顾身地用双手将要滑到一起的铀块隔开了。

    斯罗达博士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把铀隔开呢?因为铀就是原子弹的装料,只要合到一块儿,瞬间就会超过临界状态而发生裂变爆炸。斯罗达将铀块隔开,避免了极其可怕的核爆炸,也让他的助手和同事们都安然无恙,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也没有遭受任何损害。

    然而,我们都知道,铀是一种放射性物体。斯罗达在双手隔开铀块的同时,却受到了高剂量的致命的核辐射。出事之后的第九天,他就离开了人世。也就是说,他避免了一场核武器带来的灾难,却为此搭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故事启示

    斯罗达博士作为一名作秀的科学家,自然知道徒手接触放射物体的危害。但是,为了避免核爆炸带来的更大损害,却义无反顾地去做。就是说,他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危急即将发生的一刹那,他的心中瞬间做出了一个本能的选择。那就是:决不能让核爆炸发生。这种精神堪称勇士!

    【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

    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贫苦家庭,15岁进修道院,在那里他读了很多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圣经》,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到法国、英国等地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托勒密的地心说。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以外,还有无数个类似的恒星系统。太阳不过是一个恒星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把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由于布鲁诺广泛宣传他的先进哲学思想,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廷采用欺骗手段,把他骗回意大利,并立即逮捕。刽子手们使尽了种种威胁利诱手段,想让布鲁诺屈服,但他坚贞不屈地说:“我半步也不退让。”经过八年的折磨,他被处以火刑。

    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布鲁诺面对行刑的刽子手,庄严宣布:“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恐惧!”

    布鲁诺被处死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1889年,人们在布鲁诺殉难的鲜花广场上竖立起他的铜像,永远纪念这位为科学献身的勇士。

    故事启示

    科学和迷信是一对势不两立的对头,任何一项科学的进步,都是对过去的迷信和愚昧的彻底否定。在科学发展史上,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两军对垒,但确有人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布鲁诺就是一个舍身成仁的天文学家。当科学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时,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追求真相而牺牲的科学先烈们。

    【地球毕竟是运动的】

    1609年,伽利略凭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经过刻苦钻研和实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这架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下,伽利略探索了深邃神秘的天空,在一年之内他就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

    月球表面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

    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

    木星旁边有四颗运转着的卫星。

    地球并不是各个天体旋转的唯一中心。

    太阳上面有黑子。

    土星周围有光环……

    所有这些结果,都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心说),即地球和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

    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星际使者》,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上述发现。人们惊讶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1611年,伽利略在《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中,肯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他竭力想分清宗教和科学的界限,认为前者属于人们的道德行为范围,后者属于自然界和人的关系的范围。他指出,天体的永恒,只是相信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教士们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天主教的教义。

    然而,当时势力强大的教会,坚决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他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因此教会在1616年给伽利略下了一道禁令,不准讲授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为此烦恼不已。

    1623年,伽利略冒险开始他最有名的著作——《关于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对话》的写作。同时他6次请求教皇乌尔班接见他。他小心翼翼地向教皇介绍哥白尼学说的书籍,教皇同意他把对“日心说”赞成和反对的论点一起写出来,但不允许他得出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的结论。

    随后的6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他的杰作。在书中他巧妙地阐明了自己支持哥白尼学说的证据,而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人的辩解却愚蠢而无力。

    伽利略把哥白尼的学说当作“一种纯数学假说来叙述”。但是,教会的权威人士很快就发现了伽利略仍在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于是便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押上宗教法庭。

    当时的伽利略已年近七旬,身患重病,体质虚弱。在宗教法庭上,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尽了折磨。1633年6月22日,他被迫双膝跪地发誓,哥白尼的理论纯碎是一派胡言乱语。他要“放弃、诅咒、痛恨”过去的种种错误,并保证以后永不宣传和谈到它,违犯了甘愿受死。

    伽利略刚宣布完他的誓言,就大声喊道:“不管怎么说,地球毕竟是在运动着的。”这说明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学说。

    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监外执行。但他没有放弃科学,经过3年的顽强拼搏,他又完成了一部巨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在书中,他大胆叙述了物体的各种运动和动力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部书被偷运到荷兰出版时,伽利略已双目失明。

    故事启示

    1983年,罗马教会终于为伽利略冤案公开平反。科学最终战胜了教会的独断专行。科学是战无不胜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为科学就是真理,真理永远也不会被埋没。虽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献身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的业绩不会被遗忘,而是在科学史上永放光芒。

    【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

    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然科学家,肺循环的发现者。他亦是一位神学家。1535~1538年在巴黎研究医学,并学习了解剖学,是解剖学家维萨利的门生。

    他与当时流行的盖伦的观点相抵触,提出所谓生命的精气是由物质产生的,这种所谓精气来源在左心室,靠肺的帮助而产生。认为纯净的精气为红黄色,具有火一般的潜力,即吸进的空气与血中大部分物质的混合物。他第一次提出关于血液由右心室经肺动脉分支血管,在肺内经过与它相连的肺静脉分支血管,流入左心房的正确看法。他还认为在其间存在着一些很巧妙的装置(看不见的微血管),和极微细的肺动脉分支和肺静脉分支相连结;并预见到血液按心肺循环流动的生理意义。他认为,左、右心室中的血是交流的,但并不是盖伦所说由心室的“间隙”所通。并指出:血液在肺血管内经过“加工”并得到澄清。这些看法都提到肺循环的基本事实。限于当时条件,他未能提出有系统的循环的概念,“循环”一词未被使用。但后人基于他的功绩,常将肺循环称为“塞尔维特循环”。

    1553年,他秘密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在此书中,他用一元论的观点,并阐述了上述有关肺循环的看法。他的书,被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视为异端邪说,宗教裁判所对他进行缉捕并判处火刑。他拒绝放弃自己的观点,设法逃出了监狱,被缺席审判,判处了死刑,同他的著作一起“用文火慢慢地烧成灰”。由于他本人不在,便以焚烧他的模拟像来代替。

    塞尔维特死里逃生后,不到四个月,又在日内瓦被捕了,再次被判(连同他的著作)以火刑处死。有人想将火刑处死减轻为用剑处死或“仁慈”烧死(即火刑),但未获成功。刽子手们用铁链把塞尔维特牢牢地锁在火刑柱上,然后点燃湿木柴结束了塞尔维特——一个有真知灼见、富有成果并提出肺循环理论的人的多难的一生。

    故事启示

    不是用道理,而是用权威去惩治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是一些强权政治者和腐朽宗教势力才使用的下流手段。他们以为,以杀戮和威胁的手段,就能治服反对者,这其实是一种缺少智商的表现。人类有史以来,任何靠强权取得优势的人,都不会维持长久;真理则是战无不胜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为真理而牺牲的勇士,则无疑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

    【不敬“上帝”的人】

    维萨里是16世纪中叶比利时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他的名字和血液循环理论及《人体的构造》等一些影响现代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名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维萨里跟伽利略一样因为坚持科学信仰,最后被宗教裁判所迫害致死。导致他被判死刑的直接原因是《人体的构造》一书的问世,这部“不敬上帝的著作”遭到了疯狂的攻击。

    《圣经》里讲,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成的,男人的肋骨因而比女人少一根。维萨里通过人体解剖的结果,说明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数都是24根,是相同的,这种说法和《圣经》不相符合。同时,他还否认人体所谓“复活骨”的存在。

    维萨里因此成为了保守和顽固分子的“靶子”,这些势力一方面是来自科学界的——他的著作激怒了那些盖伦的忠实信徒。另一方面,维萨里遭受到宗教和神学界的攻击和迫害。到16世纪上半叶时,盖伦的医学及解剖学仍占统治地位。教会利用盖伦的医学为他们的教义服务,对他的错误赋予巨大的权威。只要谁违反了盖伦主义,就被指控为异教徒而遭到迫害。按照基督教教义,据说复活骨是复活的肉体不可毁灭的起点,维萨里否认人体所谓“复活骨”的存在必然遭到宗教界的刻骨仇视和残酷迫害。

    1563年,他被宗教法庭拘禁、审讯和判决,作为异教徒被判处了死刑,接着又被菲利普二世赦免。1564年,维萨里在从耶路撒冷回来的归途中,由于船破遇难,可能死在地中海的查恩特岛上。

    故事启示

    宗教法庭之所以对科学家残酷迫害,是因为科学真理揭穿了他们多年来的骗人把戏,将他们迷信的丑恶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使他们无法再骗取人民的信任。他们打着维持宗教权威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虽然真理最终会战胜谬误,但科学家们却总是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女数学家的遭遇】

    希帕蒂娅是古希腊一位伟大的女数学家,一生为数学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却遭到宗教的残酷杀害。希帕蒂娅的死为数学史写下悲状的一页,同时,也在人类文明史上记录了宗教曾经是怎样蛮扼杀科学的罪恶。

    公元前30年,古罗马帝国侵占了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从此落入罗马贵族之手。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凯撒为了加强在这块土地上的统治,利用宗教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当时已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迅速地在这里传播开来。到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下令拆毁希腊神庙,禁止老百姓信奉异教,由此基督教在社会上逐渐取得统治地位。

    希帕蒂娅反对迷信,不信奉基督教。她自从雅典返回家乡之后,更加笃信理性是真知的唯一源泉。她在研究院里讲课,就宣传科学的理性主义,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虚伪,在基督教徒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基督教廷十分恐慌,视她的哲学和数学为“异教邪说”。然而,一些正直的学者和社会人士却称赞希帕蒂娅的才华和品格,甚至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亚历山在里亚城的行政长官奥伦茨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经常来访希帕蒂娅,征询她对各种事务的处理意见。

    公元412年,披着宗教外衣的阴谋家西里尔当上了亚历山大里亚督教的大主教,他极力推行反对“异教邪说”的计划。西里尔上台后不久,就施用各种诡计,篡夺了地方长官奥化茨的一部分权力,并借用这些权力迫害“异己分子”。西里尔夺权的野心越来越大,深感奥伦茨,这就引起了他与奥伦茨之间的矛盾。阴险毒辣的西里尔深知希帕蒂娅在宣传“异教邪说”,而且她与奥伦茨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深厚的友谊,便决定先除掉希帕蒂娅。于是,西里尔到外散布谣言,说希帕蒂娅是解决主教与行政长官之间矛盾的障碍,应该对她进行惩罚。希帕蒂娅听到谣言之后,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但并没有在压力面前屈服,而是继续去研究院授课,传播科学思想。

    公元415年3月的一天,希帕蒂娅坐着马车去研究院讲课。当马车行至一个教堂的门口,事前由西里尔策划好的一群暴徒,迎面赶来拦截马车,把希帕蒂娅从马车上拉下来,拖进教堂。一群教徒在牧师的指挥下,施行了惨无人道的暴行。首先把她的衣服剥光,一根一根地拔掉她的头发,然后用锋利的蚝壳把她身上的肌肉一片一片地割下来。最后,把还在颤动的肉体投进熊熊的烈火之中。一位才华超众、贡献卓著的女数学家就这样遭到宗教的野蛮、残忍、无情的杀害,悲壮地离开了人间。

    希帕蒂娅的死讯传出来后,一些科学家悲愤万分,一面惩罚了拦车杀人的凶手,一面写报告给罗马教廷,要求调查,惩办策划者。由于罗马教廷要维护基督教的威严,就把调查的事情一再拖延。这时西里尔的气焰更加甚嚣尘上,千方百计地阻止调查。后来,罗马教廷为了掩人耳目,制造谎言,由罗马大主教宣布说:“此案查无实据,据传希帕蒂娅在雅典,并没有发生任何悲剧。”一桩骇人听闻的惨杀案,就这样消声匿迹了。

    故事启示

    科学上的每一个发现,都是对宗教迷信的一次打击。宗教神学必然要疯狂地反对科学。为此,科学家必须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宗教神学一旦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科学就会受到严重的摧残。希帕蒂娅冲破了神学的禁锢,追求科学的真理,在残酷的迫害面前不屈服、不妥协,最终为维护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宗教的火刑场虽然焚烧了科学家的躯体,但不能泯灭科学真理的光辉。

    【征服病魔的功臣】

    1528年,当法国军队围攻那不勒斯城接近胜利的时候,斑疹伤寒袭击了三千名士兵,剩下的人只得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塞尔维亚战役,斑疹伤寒流行决定了整个战局的进行。斑诊伤寒曾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危害,仅次于疟疾和鼠疫。

    人类征服这种病魔的功臣是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1871年2月9日,立克次出生于俄亥俄州。20世纪初,由于长期从事于微生物的研究他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便到密苏里作短暂的休养。在此期间,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落矶山斑点热,该病患者浑身发黑,皮肤出现红色的斑点,眼膜充血,持续高热,10天左右便停止呼吸。立克次于是放弃休养,全力投入到此病的研究工作中。

    这时,他掌握着一个重要线索:落矶山热死者都曾被当地一个峡谷里的木壁虱叮咬过,立克次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亲自到那些风景秀丽却凶险可怖的峡谷里。为了寻找自然界中可能受到感染的壁虱,他替马、牛、兔和灌木丛梳理,然后把收集到的壁虱小心地贴在受实验的的豚鼠裸露皮肤上,豚鼠一个个患上了落矶山热,并全部死去。他找到了传染性壁虱。1906年,他证明落矶山斑诊伤寒是由壁虱传染的。并分离出致病因子——一种极不寻常的微生物,它不能在配制的营养物质上生长,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呈杆状,比细菌小,比病毒大,似乎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立克次接着研究由这种生物引起的另一种疾病——斑疹伤寒。他证明了这种生物通过体虱在人群中传播而引起斑疹伤寒。1911年,正当他对这种生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在墨西哥城不幸染上斑疹伤寒而死去。他的不幸去世震动了科学界,人们深深地被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墨西哥城为他举行了三天的悼念活动。

    在立克次逝世五周年的纪念日,即1916年,人们把引起斑疹伤寒和落矶山斑点热的微生物命名为立克次氏体,以缅怀他为研究斑疹伤寒所作的贡献。

    故事启示

    病毒是造成瘟疫的罪魁祸首,面对一种流行病的发生,人们都是避之不及的,而那些研究它们的科学家,明知有危险,却偏偏要接触它们,以找到制服它们的良药。在征服它们的过程中,一些科学家难免被病毒感染,危及自身的安全。如今,每一个孩子出生了,都要打疫苗,以制伏可能发生的病毒感染。当初,在研究过程中,哪位科学家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呢?科学家真是我们人类的健康使者,是他们在用生命为我们带来福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