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始料未及的】
1938年12月10日,意大利的科学家费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费米并没有载誉归国,接受祖国人民的庆贺,而是在授奖仪式结束后,便悄悄地来到了美国。
原来,费米的祖国意大利正处在法西斯统治下,科学家受到残酷的迫害,科学研究工作不允许开展。更可怕的是,法西斯政府对犹太人以及有犹太人血统的人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费米妻子是犹太人,他的孩子也算是有犹太血统的人,费米怎么敢回意大利呢?
费米到了美国,继续从事微观粒子的研究工作。一次,他从一份秘密的情报中,得悉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在进行核裂变实验的消患。费米马上组织人员投身于核反应的研究。经实验证明:1克铀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吨煤和200公斤汽油的能量。这也就是说,如果用于军事上,1克铀所产生的爆炸力。
这是多么可怕啊!如果让希特勒抢先利用科学的成果制成核武器,那世界性的灾难就不可避免了。费米越想越感到可怕。他想一定要说服美国政府,尽快制出原子弹,这样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灾难。
与费米一样,美籍科学家西拉德也感到十分不安。他为早些年人们不重视他的警告感到遗憾。
早在1933年,在物理学界对分裂原子核还不是很清楚时,西拉德就设想过:如果能找到一种元素,它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不但会分裂开来,释放出能量,而且在分裂过程中,能再放出几个新的中子。那么,这些中子再去轰击更多的原子核,将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且又产生更多的中子。这样一环接一环的分裂下去,释放出的能量是极其可怕的。可在那时,西拉德的担忧并未得到科学界的重视。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西拉德的担心“为时尚早”。甚至连爱因斯坦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现在,核袭变的成果,将可能被“杀人魔王”作为战争的武器。不能再等了!费米和西拉德等立即拜访了爱因斯坦。他们希望听听爱因斯坦的看法,并通过他说服政府,尽快着手核武器的研制。此时,爱因斯坦也表示极大的担忧。他马上提笔,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道:“我读到费米和西拉德近来的研究手稿。这使我预计到,元素铀在将来,将成为工种新的、重要的能源。考虑到这一形势,人们应当提高警惕。必要时,还要求政府方面迅速采取行动。因此,我的义务是提醒您注意以下事实: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
信写完后,爱因斯坦将它交给罗斯福的密友、金融家萨克斯,请他转交此信,并要他向总统面述其中的利害关系。令人失望的事,罗斯福总统对这事不感兴趣,他说他不懂信中提及的深奥的科学理论。萨克斯反复向他说明重要性。直到最后,罗斯福总统才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还为时过早。”
萨克斯并不放弃自己的努力。第二天早餐,他们又见面时,罗斯福先发制人:对萨克斯讲:“你又有什么绝妙的主意?你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话讲完?”当他把刀叉递给萨克斯时,又说:“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
“好吧,我们不谈。”萨克斯采取了迂回的战略,“我想讲一个历史的故事。”接着,他便巧妙地告诉罗斯福总统:法国皇帝拿破仑由于不重视富尔顿发明的蒸汽机军舰,使他丢失了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的机会。这是不重视先进科技成果的结果啊!
罗斯福自然知道萨克斯的弦外之音。这故事中的事件,像一面历史警钟,在他耳边敲响。他听完后,将斟满酒的杯子递给萨克斯,说道:“你胜利了!”
萨克斯的说服成功,揭开了人类创造原子弹历史的第一页。罗斯福总统下令成立了代号为“S-11”的特别委员会,立即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研制。1942年8月,美国政府正式制定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费米等一大批杰出的物理学家投人了工作。
费米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小规律的铀裂变反应进行更进一步探讨。1942年12月2日,费米进行核反应堆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可以控制的核反应堆。
稍后,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在美国中西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秘密主持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原子弹试制基地。经过数万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美国政府耗资20亿美元,终于研制成功了绰号为“瘦子”、“胖子”和“小男孩”的3颗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第一颗原子弹“瘦子”爆炸。“瘦爆炸时,瞬时闪光照亮了16公里以外的山脉,随后产生的蘑菇云上升到了万米高空,发射钢塔被高温完全蒸发了,爆炸地点周围700米的沙漠表面被炙热的火焰熔成了一片玻璃体,发射地面形成了工个直径1000米的巨大弹坑。这种破坏力极大的原子弹试爆成功了!科学家在高兴之余,对它的威力感到莫名的不安。即使费米已估计到它的破坏力,但他看到爆炸的情景后,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以致感到无力开车。
几天之后,他眼前仍闪现着那种摇天撼地的情形。曾经要求美国立即开展原子弹研制的西拉德首先反对使用原子弹。他认为,他所期望的是美国先于德国拥有原子弹,现在这个目的已经达到。许多正直而又善良的科学家赞同西拉德的观点。于是,一份由西拉德等69位著名科学家签名的禁用原子弹的请愿书,递交给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
然而,科学家们再也无权掌握原子弹的命运了。1945年8月6日,美国的轰炸机从日本广岛的上空,投下原子弹“小男孩”。顿时,广岛成了一片火海,成了20多万人的大坟墓。8月9日,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胖子”,使长崎变成了一片废墟,几乎一切都荡然无存。
消息传来,爱因斯坦、费米、西拉德等科学家感到震惊,同时,感到深深的内疚。他们呼吁:科学技术的成果应该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用来毁灭人类。
故事启示
科学家们力举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最初的想法是扼制法西斯德国制造原子弹,愿望是好的。这个目的虽然达到了,但美国政府并没有节制使用原子弹的行为,致使数几十万普通人被夺去了生命,这是科学家们始料未及的。虽然原子弹是科学家们研制的,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主宰这个可怕武器的能力。如今,核武器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世界人民头上。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该是每一个世界公民的长久的不懈的追求。
【并不抢功的利斯特】
过去,医院里病人在手术后,伤口化脓的情况十分严重,往往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就在那时,法国的化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啤酒发酵的原因时,发现细菌是腐败的根源,病菌可以引起传染病,一位英国医生利斯特读到了巴斯德的著作,这才弄清楚了:病房的空气中、绑带、棉花、手术刀和医生手上的病菌,都是引起伤口化脓的原因。于是,利斯特在医院里采用了手术的消毒防腐法,病人死亡率大大的下降了,利斯特将巴斯德发现的“腐败是由细菌造成的”这一原理,“搬”到医疗领域里去,而创造了消毒防腐法。在他的医院里,手术死亡率是世界上最底的。
利斯特取得了成功,但他没有将战胜细菌的功劳记在自己头上,他在致巴斯德的信中说:“敬爱的先生,请准许我向您恭恭敬敬的致谢,感谢你你指出细菌的存在是腐败的真正原因,依靠您的这一原理,我找到了防腐的方法。人类正享受着您的工作所贡献的幸福!”
故事启示
利斯特在减少手术死亡率方面的成功,得益于巴斯德的一项实验。所以,他没有为自己的成功而洋洋得意,而是记住自己成功的原因,对巴斯德心存感激。这种不抢功的行为是非常可贵的,表现了一种谦虚和实事求是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友谊经得起争论】
在化学领域,有一个定比定律,即每一种化合物,不论它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合成的,也不论它是用什么方法制备的,它的组成元素的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规律称为定比定律。例如,不论用何种方法或从何时何地取来的二氧化碳,其中碳和氧的质量比总是3∶8,它的组成总是含碳27%,含氧73%,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碳和氧的原子量都是定值,所以在二氧化碳中,碳和氧的质量比总是确定的值,它的组成(即碳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也总是确定的。
这个定律是法国药剂师普罗斯特于1799年提出来的。然而,这一定律一经提出,即遭到了化学家贝托雷的激列抨击。贝托雷当时也正好发表了《化学亲合力之定律》一文,其中的主要观点正好与定比定律背道而驰。他认为,一种物质可以和有相互亲合力的另一种物质以一切比例相化合。他坚信,物质质量的相对多少,在反应时对化合物的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核心理论就是化合物的组成是变化无穷的,而非固定的。为了批驳普罗斯特,他以溶液、合金、玻璃为例,甚至一些金属氧化物和盐基本上都是混合物,并非化合物。
1802~1808年,普罗斯特发表了许多论文来答复贝托雷的批评。他承认,几种相同的元素可以生成不同的化合物。但同时也指出,这些化合物的种类是不多的,常常不过两种,而且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固定的组成。而且在这几种化合物中,化合比例明显不同。他说,混合物的各成分可以用物理方法分离出来。
后来,比利时分析化学家斯达为了验证普罗斯特的假说,进行了极精密的实验,得到极为精确的数据,证实了普罗斯特假说。至此,围绕定比定律持续多年的辩论,终于结束了。
普罗斯特成为这场大辩论的最后胜利者。但他并不因此而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他对贝托雷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的去研究定比定律的。”他向人们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托雷有一半功劳。
贝托雷呢,虽然他是争论的失败者,但他全然不为此懊恼,反而因为在科学的争论中发现了真理而欣喜万分。于是,他提笔写信给普罗斯特:“您发现了定比定律,可喜可贺,多年的争论,结出了果实,我向您——真理的发现者致意!”
故事启示
科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许多被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理论,在验证的过程中,经过了许多曲折,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争辩,甚至误解。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为了更接近真理。幸亏科学家们都是正直无私的人,他们可以坚持己见,但决不进行人身攻击。当自己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并不因此而气急败坏;而当自己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时,也不趾高气扬。他们只为发现真理而高兴。这就是伟大的科学精神。
【为青胜于蓝而高兴】
法国化学家胡拉米和他的学生摩瓦桑建立了很的师生情谊,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共同攻克科学难关。有一年,他们分别从化合物里提炼氟,胡拉米首先制成氟化氢,多次实验,就是无法提炼出氟。这时,他的学生摩瓦桑的实验却成功了,并请求法国科学院审查,而胡拉米恰恰就是审查小组的成员。知情人暗中议论:胡拉米这下可能受不啦!自己的多年研究,却被学生拣了便宜,他难善罢甘休吗?
摩瓦桑自己呢,也面临着这样的压力。审查那天,一看到自己的老师,他就感到紧张,手脚不听使唤似的,致使实验失败了,这可把摩瓦桑急出了一头冒汗。胡拉米似乎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他鼓励说:“别紧张,摩瓦桑,你今天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要不我们明天再来审查吧。”他并不因为学生的失败而暗中高兴。
第二天,实验又开始了。摩瓦桑知道了老师的态度,不再感到紧张了,而是一心一意地做实验。这次,他成功!不过,参加审查的同事都看得出来,摩瓦桑是在胡拉米的理论基础上成功的,都为胡拉米感到惋惜。也有不少人觉得他同学生的关系从次肯定告吹。谁知胡拉米却说:“看到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是做老师的一件乐事啊!”
结果,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这件事不但没有影响他俩的关系,反而是他们更加尊重对方,因此团结的更加紧密了。
故事启示
有这一句话:同行是冤家。是说同行利益相冲突,就难免发生不愉快。但这些同行,都是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着想,是可以理解的。而科学家之间对于科学真理的探求,却是为了推进科学的进步,不一定看重名和利。实事也表明,大多数科学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谦虚谨慎、治学严谨、埋头苦干,决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名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有勇气的男子汉】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领袖,是一个说一不二的铁腕人机。有一次出于政治需要,他指控反对派在发给士兵的葡萄酒中,放了毒药。这天,他让人拿了一桶葡萄酒,来找化学家拜特洛化验。那人见了拜特洛说:“先生,罗伯斯庇尔请你化验一下这葡萄酒里有没有放上毒药。”“为什么要做这个化验呢?”拜特洛问。来人告诉他,因为罗伯斯皮尔怀疑他的政敌在葡萄酒里放了毒,如果真有此事,就要狠狠地对付他的政敌了。
事情涉及到政治斗争,而罗伯斯庇尔又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不好惹啊!拜特洛知道这次化验是件很棘手的事情,弄不好,他自己也会被卷进去。但是,拜特洛如实的报告了自己的化验结果,说酒里没有毒。
不久,愤怒的罗伯斯庇尔将拜特洛叫了去,要他修改报告,改为这酒里有毒。
“不,我不能那样做!”为了证明酒里没毒,拜特洛端起酒杯,大口的喝起来。
“你真是一个有勇气的男子汉。”罗伯斯庇尔又气愤又无奈地说。
“不,当我在报告上签字时,才表现出真正的勇气。”拜特洛自豪地说。
故事启示
科学家的可贵之处,就是坚持真理,决不造假。他们决不做某些势力的附庸,也不屈服于权势的压迫,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正因了这种可贵的坚持,才使科学不断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只造福于少数人。联想到如今人替伪劣产品做宣传的事件,更让人感觉坚守真理的珍贵。
【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他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成就非凡,名震海外,却淡泊名利。一次,一位到访的客人看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颁发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就问居里夫人,为什么不把这么珍贵的东西收藏起来。
居里夫人闻言,微微一笑道:“我是想让我的孩子从小就懂得,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不仅把名看得很淡,对利也看得很淡。1902年,居里夫妇在历经艰辛之后终于从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06年,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生。居里夫人极为哀痛,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献身科学的意志,她决心把与丈夫共同开拓的科学事业进行下去。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并出席了国际放射学理事会。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居里夫人清楚地知道,炼制镭的专利权能为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居里夫人最终放弃炼制镭的专利权。她曾经对一位美国女记者说:“镭不应该使任何人发财。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全世界。”
故事启示
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传播科学知识时,具有“无私利”的动机,淡泊个人名利,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正因为有了这种道德境界,才赢得崇高的社会声望。居里夫人就是一个淡淡名利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她去世后,爱因斯坦在悼念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
【法拉第是我的伟大发现】
有人曾问誉满全球的化学家戴维:“你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戴维对自己的成就绝口不提,却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法拉第!”
法拉第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电解定律的创始人。13岁时,他到书店当了一名小报童和书籍装订工。法拉第手脚勤快又聪明伶俐,很快赢得老板的青睐,并被收为徒弟,免除食宿费。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法拉第的手艺进步很快,他有空把自己装订的书仔细阅读一遍。
有一天,法拉第意外得到了一张当时的法国皇家学院教授,著名化学家家戴维讲学的入场券。戴维教授23岁就成为皇家学院的化学教授,33岁成了皇家学院的灵魂人物。由于他的努力,皇家学院成了英国科学的中心。能听到他的讲课,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听课那天,20岁的法拉第度过了自己一生中都感到“像梦一样甜美的夜晚”,他一共听完了戴维的四次演讲,心灵像发生了一次地震。
1812年10月,法拉第出师了。两个月后,他给戴维写了一封信,并把自己整理、装订的《亨·戴维爵士讲演录》一起送到了皇家学院。从来没有出版过讲演录的戴维很奇怪,这是从哪里弄来的一本书呢?戴维翻看下去,他惊呆了——没有料到那四次演讲,总共才讲了4个多小时,竟记下了386页!讲过的一字不落,没讲的也都补充上了。娟秀的书法,精美的插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戴维深受感动,当天晚上就给法拉第写了一封信:“我很乐意为你效劳,我希望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先生,我是你的顺从、谦恭的仆人。”
戴维的信让法拉第受宠若惊。1813年1月,法拉第终于见到了戴维,从此皇家学院的大门打开了。22岁的法拉第成了戴维的助手,不仅有周薪,也得到了两间住房。这对于法拉第来说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幸福。
若干年后,戴维因瘫痪在瑞士养病,临终前,有朋友问这位誉满全球的第一大化学家:“你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戴维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却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是法拉第!”
法拉第是无与伦比的,同他的老师戴维一样,也是虚怀若谷的。他对恩师戴维更是尊重无比。有一次他无意中在皇家学会图书馆里看到戴维的画像,立刻充满感情的对旁边的朋友说:“我的朋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说这话时,连声音都在发抖。
故事启示
把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当做自己最了不起的成就。这就是化学家戴维的肺腑之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发现和培养了人才,科学事业才会后继有人,才会有人超过自己,把科学技术推向更高一步。这是一种高尚的肺腑之言,是没有任何私利的真情表露。正因为千千万万科学家具备这种无私的境界,才推动了科学事业的长足发展。
【成功与善良】
乔瑟夫·哥勒特·巴卡博士是维生素C的发明者,C是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巴卡出生并成长于纽约东区的犹太人街,他的家一直被不断降临的疾病与死亡的恐怖包围着。他的父母开着一家杂货店,他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聪明的长子——巴卡身上,期待他做个出人头地的人。
18岁的巴卡目睹周围人们的痛苦,立志要当医生,想尽力做点事帮助他们。他说服父亲,考进了医学院。在贝尔威医学院,他十分用功,以优秀成绩通过所有科目,却带着迷惘毕业了。因为,他在学习中了解到,医学上的未解之谜太多了。当个混饭吃的医生,赚钱自然不是难事,但他下决心要不断地研究那些尚无法救治的疾病的致病原因,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以便救治那些为疾病所折磨的人们。
后来,巴卡进入美国公众卫生局,30多年安于每年1600美元的微薄薪俸,全身心地投入了“谜”一般的各种疾病的研究:黄热病、猩红热、伤寒、白喉以及意大利麻风病等等。为了救治病人,他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为此感染了热病,有两次几乎丧命。当纽约市新建保健所时,40岁的乔瑟夫被推荐为所长的第一个人选。如果他答应了,那么贫困的生活便可结束,可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决不改变初衷:帮助染病的普通人。于是他到意大利麻风病流行的南部地区去了。
乔瑟夫就凭着这种精神,发现了意大利麻风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同时发现了维生素C。
巴卡的苦斗精神来自幼年时居住在犹太街所获得的体验。在他看来,帮助人类免除疾病的痛苦,是比金钱更高贵的事业。正是出于这种为人类解除痛苦的善良愿望,巴卡获得了崇高的成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如果他没有这种善良的愿望,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而工作的话,显然,他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就。
故事启示
科学家是有目标追求的,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用之于毁灭人类的恶行中,而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成果造福于人类。也不乏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对于科技的追求,完全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意。正是出于一种为人类解除痛苦的愿望,巴卡获得了崇高的成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如果他没有这种善良的愿望,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而工作的话,显然,他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就。
【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诺贝尔从小就长得瘦弱,比起哥哥来,显得不堪一击。他10岁时,随母亲去俄国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17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因为父亲的影响,诺贝尔对研究炸药很有兴趣。很快,他因为制造炸药和开发油田,赚了不少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药被用于战争,毁灭了无数家园和活生生的生命,又感到十分痛心。所以,他毕生呼吁世人,要把火药用于和平事业,不要用在战争上。临终前,诺贝尔没有把他的巨额财产留给自己的亲属,而是建立一个基金会,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奖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直到今天,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是每一个学者的愿意和极大荣誉。
诺贝尔成名之后,仍然天天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忘我工作。一天,在雾腾腾的实验室内,诺贝尔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算了吧。”诺贝尔对此毫无兴趣。
“怎么算了呢?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呀!”哥哥劝说道,“好兄弟,你写自传也并不是全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的荣誉呀!你想想,我们家族的家谱里要是有了你的自传,就会增添无限光彩的呀!”
诺贝尔说他没有时间弄这个,仍然不同意。哥哥哀求说:“好兄弟,你是怕耽误时间,就由你说,我记录、整理吧。”
“哥哥,我实在难以按您说的去做。”诺贝尔的态度反而更坚决了,“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呢!实在不值得写呀。”
原来,诺贝尔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呢而己,对于这么一点点贡献,有什么理由去换取荣誉呢?看到诺贝尔的态度如此坚决,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他一生未婚,虽然拥有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太多的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基于这种认识,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如今,这项资金已颁发了100多届。
故事启示
世界不乏比诺贝尔的成就更高的人,但有多少人像他这样虚怀若谷呢?世界上不乏比诺贝尔的财富更多的人,但有多少人像他那样只想着全人类利益呢?诺贝尔的伟大之处,既在于他的成就,更在于他的精神境界。不管从哪方面讲,他都无愧于人类伟大精神和道德力量的标杆。
【我至少不比你笨】
1930年,童第周在亲友们的资助下,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留学。他师从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在他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入学不久,童第周就发现,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抱着一种很深的藐视态度,总是认为“中国人是弱国的国民”。一个和住在同一卧室的洋学生,甚至当着童第周的面说:“中国人天生就很笨。”听到这话,童第周霍然起立,和那个洋学生打赌:“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和你比,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谁先获得博士学位,谁代表的国家就比对方强。”
当天,童第周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研究胚胎学,经常要做卵细胞膜的剥除手术,这是一项很棘手的工作。有一次做实验,教授要求学生们设法把青蛙卵膜剥下来,这项实验的难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紧紧地包着三层象蛋白一样的软膜。由于卵小膜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许多人都没有成功,他们一剥开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给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声不响地完成了这项实验任务。
勃朗歇尔教授知道这个消息后,专门安排了一次观察实验,并把学生们都找来观看。实验开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他像钟表工人那样细心,像绣花姑娘那样灵巧,像高明的外科医生那样一丝不苟。在显微镜下,他先用一根钢针在卵上刺了一个小洞,于是胀得圆滚滚的青蛙卵马上就松弛下来,变成扁圆形的,再用钢镊往两边轻轻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从卵上顺利地脱落下来了。他干得又快又利落。
童第周的成功,赢得了大家的欢呼。同学们涌上前去,向他祝贺。勃朗歇尔教授更是激动万分,这是他搞了几年也没有搞成的项目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称赞:“童第周好样的!中国的学生真行!”
童第周的成功,一下子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之后,通过答辩,比利时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决不比别人笨。”在场的教授纷纷点头。而此时,同他打赌的那位洋学生,却一篇论文也没有写出来。
故事启示
科学家的道德,既包含着他们对科学研究的诚实和谦逊,也包含着对科学技术的忘我追求,更包含着朴素的爱国情怀和人格力量。他们的美德,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也是为人处世的伟大范例。一个人如果具备这样的境界,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受益匪浅的。
【影响一生的一堂课】
苏步青生于一个偏远的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一定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读初三时,苏步青的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杨老师,教他们数学课。第一堂课,这位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然后,杨老师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虽然听过数不清的课,但这一堂课终身不忘。杨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拯救苦难的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一夜未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国内虽然生活十分艰苦,苏步青却无怨无悔。
故事启示
苏步青有一句话说:“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科学家也是有良心的,他们研究科学,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前程和福利,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更是为了揭开科技之谜,以造福人类,造福国家,改变国家的面貌。这种美德,不只体现在苏步青身上,也体现在其他许多科学家身上。
【爱因斯坦的签名】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这年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93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故事启示
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科学家,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他不是只会埋头苦干的书呆子,而是有见解有思想的科学巨人。在科技之余,置身于社会之中,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