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孝心是人的根本人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百事孝为先,孝,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孝”的崇高和伟大表现在当下的一点一滴,而不是寄托在将来的某一天。懂得孝道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孝让你可敬可信

    天下万千父母心,皆望子女能成才。从根本上说,我们能够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才,就是对父母的最好的报答和最大的孝敬。同时,孝敬父母这种道德情感,不是一句口号,对父母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能体现你的孝心。

    乔治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每到周末的时候他都要去两英里以外的树林里捡柴。那天是个好天气,乔治一会儿就捡到了许多木柴。太阳升起来了,乔治感到口渴难耐。于是他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休息,顺便吃些东西,因为他要到下午的时候才能回去。

    小溪旁边有一棵大树,那可是个不错的休息地方。当他到了那里的时候,发现那里长着一些熟透了的野草莓。

    “正愁着这些干巴巴的面包怎么吃下去呢!把草莓夹在面包里的味道一定好极了!”乔治把帽子放在草地上垫好,小心翼翼地把熟透了的野草莓一个个放在里面。

    “要是妈妈能和我一起分享这些美味该有多好呀!可是她现在却在阴暗的屋子里承受病魔的折磨。”想到这些,乔治把即将送入嘴里的草莓放了下来。

    “还是给妈妈留着吧!她现在正病着呢,吃了这些草莓,她一定会好受一些!”乔治想道。

    可是那些草莓实在是太诱人了,乔治心想:“我干了一天活了,就吃一点吧!”于是他就把草莓分成两堆。但是,每一堆看起来都很小,他便又将它们放到了一起。

    “只尝一个!”他想。无意中,他把最好的一颗拿了起来,快要送到嘴里的时候,他发现那是最好的一颗,于是他又把草莓放下了,心想:“我要把最好的留给妈妈,不,我要把全部的草莓都留给妈妈。”

    最后,乔治一颗草莓也没有吃,他又去捡柴了。

    黄昏的时候他回到了家,当他放下柴火时,听到了妈妈的呼唤:“乔治,你帮妈妈倒杯水吧!我有些口渴。”乔治高兴地把草莓送给妈妈。

    “这是你专门留给妈妈的吗?”妈妈眼中充满了泪水。

    “是的。”乔治说。

    “妈妈因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上帝保佑你!”

    乔治心想:“原来奉献是如此一种幸福的感觉!”

    赡养父母,人之天职;孝顺父母,人之常情。牙牙学语之时,我们最先会说的就是“妈妈”和“爸爸”。从一个娇弱婴孩成长为一个茁壮的青年,父母不知为我们花费了多少心血,付出多少精力!《诗经》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畜我。”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这种恩情是子女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唐初名臣陈叔达是唐朝的开国元老之一。有一次唐高祖赐御食,送上的水果中有葡萄。当时葡萄要由西域送来,一般人很难吃到。陈叔达拿着葡萄左看右看,就是不吃,像是有话要说,唐高祖问他,他答道:“臣的老母,患有口干的疾病,葡萄对她的疾病正合适。苦于这种水果珍贵,我寻购不得,今天要是能带回去给母亲吃该多好啊!”唐高祖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命左右拿出多种食品让陈叔达带回家孝敬老母。

    陈毅副总理62岁那年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回途路过成都。当时他母亲年过八旬,重疾在身。他急忙与夫人张茜匆匆前去看望。老人已小便失禁,床头有条刚尿湿的裤子,见到儿子、儿媳,老人觉得不好意思。陈毅发现后将尿裤和其他脏物找出,和张茜一齐动手,洗得干干净净,并且动情地说:“娘,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就是洗上百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大家也许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中年母亲忙完工作回到家里,还悉心照料年迈的婆婆,给她打好热水烫脚。老人感动不已,怜惜地给她擦去脸上的汗水。一旁的小儿子见此情景,不声不响地到厨房打了半盆水,踉跄地端到妈妈跟前,用稚气的嗓音说道:“妈妈,洗脚……”

    多么动人的场景!它体现了中华文明中最核心的内容: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我们中国人最讲究家庭观念,讲究孝道。尊敬和孝敬老人作为一项基本的伦理标准被人们所认可,从而成为一项优良的传统。自古以来,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孝敬故事,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这种孝敬故事的集大成。父母不仅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可以说,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女们幸福。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就像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里所写的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亲的恩情做儿女的一辈子都报答不完。

    善待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良知,多少人为自己没有机会侍奉父母而引以为终身的遗憾。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终前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季羡林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先生的家在鲁西北一个极其贫困的村庄,他的家更是贫中之贫。离开家几年,成为清华学子的他,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赶回家乡,“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坑上,一直哭到天明。”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写道,“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萧乾先生在回忆母亲时说:“就在我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妈妈含着我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的一点儿果汁,就与世长辞了。我哭天喊地,她想睁开眼皮再看我一眼,但她连那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杨澜问:“如果当初您不到美国读书的话,会怎样呢?”她本以为崔琦会这样回答:“如果当初我不到美国读书,那我很可能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但崔琦说的是:“如果我那时不出国,我的父亲就不会在三年困难时期饿死!”说着,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舍、季羡林、萧乾、崔琦四位先生在事业上可以说几乎都达到了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的巅峰,可是他们在忆起父母的时候都伤痛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心底深处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说到底,那时国家穷,天下多少父母含辛茹苦,有的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使得做子女的无从报答养育之恩。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精神家园不应枯萎。当我们在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舒适条件时,是否都应当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善待自己的父母?

    解析

    我们今天所说的孝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孝顺,即不违逆父母。父母总是爱我们的,他们不仅努力地去养育我们,而且还处处为我们着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应该接受这份“爱心”,不要违逆。再说,父母的生活经验丰富,有许多父母亲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听他们的话不会错。当然,也不能“愚孝”,就是对父母的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唯命是从。做父母的也会有错误、有缺点。最讲究孝敬的孔子也曾经说过:“事父母,几谏。”

    意思是,对父母身上的错误、缺点,做子女的也应当劝谏而不能盲从。

    孝道的第二个内容是敬养。父母辛辛苦苦养育我们就指望自己“老有所养”。不养不孝,养而不敬,也不能算孝。孔子说过,只养不敬,跟饲养犬马没有区别。对父母,除了生活上给以照顾,更应该给以感情上的温暖和心理上的抚慰。因此,我们要尽孝道,必须要无私和有爱心,要通情达理。由此,我们要培养无私、爱人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对父母的关心,其实质是一个人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试想,一个对父母出言不逊、毫无孝心的人,又怎能成为有所作为、受人尊敬的人呢?

    测试

    下面的句子表示懂得尽孝的青少年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了估计你这方面的情况,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一个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加上所有的分数得出总分。

    10=一贯;8=经常;6=有时;4=偶尔;2=从不

    (1)对父母讲话多用敬辞。

    (2)对父母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3)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事。

    (4)对虐待父母的人表示谴责。

    (5)知道生活来之不易,深表珍惜。

    总分

    如果在这项测试中得到40~50分,说明你非常懂得尽孝;如果得到30~40分,说明你很懂得尽孝;如果得到20~30分,说明你的孝心一般;如果只得到10~20分,说明你不懂得尽孝,这时,你就要想办法学会如何尽孝了。

    给你的建议

    把最好的东西送给父母,你会感觉到最甜美的幸福滋味。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这种优良品德。

    (1)孝敬父母首先应该听父母的话,遵从父母的教导。父母是我们的长辈,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经验,而且他们对我们的教育与帮助,总是全心全意从我们的健康成长出发。因此,你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青少年是“小太阳”,父母却变成围着我们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青少年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

    (2)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青少年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人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因此,你应该认识到他们每天付出的艰辛,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从而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从小事入手,养成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的行为习惯。作为未成年人,我们现在还要靠父母抚养照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家庭、对父母不需承担任何责任。相反,我们应该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主动帮助父母,关心父母。想想,当在外面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迎面看到我们的笑脸和递过来的拖鞋、茶水,该有多么温暖。

    2.“孝”更需要行动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难想象又能对别人如何,而且,我们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立足。因此,我们应从小培养自己拥有一颗孝心,把孝敬父母作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个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森林中,他的儿女不管他了,于是他就来到了树林中和鸟儿为伴,他爱鸟儿们,鸟儿们也爱他。

    他长着银白色的胡子,慈祥的眼睛是深蓝色的,每天早上,只要他一声呼唤,鸟儿们就成群地飞到他面前,然后他就把早已准备好的谷子喂给它们吃。

    他在树林里为自己开了一片荒地,种了一些蔬菜和粮食,每当他劳动的时候,鸟儿就会靠近他,他把从地里挖出来的新鲜蚯蚓喂给鸟儿们吃,鸟儿们很喜欢这种食物。刚开始的时候,鸟儿还与老人保持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它们就完全不害怕老人了,因为它们发现老人很善良,绝对不会伤害它们,而且一旦鸟儿靠近老人的时候,老人都会很高兴,从此鸟儿就成了老人最好的朋友。

    鸟儿能感觉到老人那善良的心,对于这样善良的老人,鸟儿怎么会害怕他呢?

    它们飞到耙子上,因为它们知道,只要老人拿耙子在地上动一动,它们就有蚯蚓吃了。

    当然老人也明白鸟儿的意思,当他看到鸟儿们馋嘴的时候,就从地里给它们挖蚯蚓吃。

    不久,树林中所有的鸟儿都成了老人的朋友,每天,鸟儿都站在树尖上叫老人起床。老人一出家门,它们就会从枝头上飞下来,唧唧喳喳地围在老人周围逗他开心。

    老人不仅给它们挖蚯蚓,他还把面包屑和稻谷撒在地上让鸟儿们吃。

    这些鸟儿就像老人的孩子一样,但是它们可比老人的孩子好,至少它们能让老人开心。有时老人吃面包的时候,故意把一半面包露在外面,鸟儿就会像蜜蜂一样飞到老人嘴边,和他一起分享面包。

    每当老人早晨睡过头了,鸟儿就会在他窗外唱歌,有的还飞到老人屋子里,飞到老人耳朵边去叫他起床。

    当老人去教堂里祈祷和唱圣歌时,鸟儿们也在外面的树上和他一起唱,它们像天使一样整日和老人在一起,把欢乐带给老人。就这样,鸟儿们一直陪伴着老人,直到他死去。

    是啊,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孩子的关爱,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比儿女的爱更好的了。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然而,奔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人,似乎忘了些什么,也顾不得一些什么了——比如关心父母。

    陕南某县王花蕊老人的遭遇不由得叫人义愤填膺。王花蕊老人有两个儿子,儿子刚几岁,丈夫就病故了。年轻的寡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同时毕业后,老大分配到地委,老二成了县中的教师。但从此母子成了陌路。大儿子生了儿子,老母亲去看望,已是地委秘书科科长的儿子嫌丢人,不认她。对同事说:“是来上访的,烦死人了。”几年后,大儿子回本县当上了副县长,老母亲因穷困潦倒求救于副县长儿子,谁知大儿子像打发乞丐似的给了她20元钱;一年后,老人流浪西安,终于饿死街头,副县长不得不赴西安。

    面对记者,他不承认死者是自己的母亲,还操着官腔说:“这是本县的一位孤寡老人,我是代表政府来处理后事的。”

    像他这样的当今逆子,不仅应该摘去乌纱帽,更应该绳之以法。如果做子女的都像这位副县长这样,我们的社会文明在哪儿?进步在哪儿?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有些中年夫妻冷落和虐待父母;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碰到这样的父母,我们万不可模仿。我们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当父母有错误时,我们就要从孝敬的行动打动父母,以使父辈更好地孝敬祖辈。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剩饭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了家里最好的食物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父母养育之恩深如大海,因此,我们将来长大成人后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绝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而对于这种习惯的培养要从现在就开始,多学习身边尊重长辈、尊老爱老的优良行为并用于实践,如此日久天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我们就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

    解析

    我们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很必要,只有在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领会父母照顾我们的厚重心情。从而懂得:在家庭中,我们不仅有享受父母爱抚的权利,同时又有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听从父母对于饮食起居、生活制度和用品购买的合理安排,乐于接受父母的正确要求,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在这种和睦的家庭气氛中,我们对父母的尊敬就会自然养成。

    测试

    下面的句子表示不孝敬父母的青少年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了估计你这方面的情况,在每句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一个最能代表你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加上所有的分数得出总分。

    10=一贯;8=经常;6=有时;4=偶尔;2=从不

    (1)认为自己拿父母的钱物天经地义。

    (2)虐待父母。

    (3)不尊敬父母、长辈。

    (4)从不为自己的不孝行为而忏悔。

    (5)与别人攀比,让父母为自己超额支出。

    总分

    如果在这项测试中得到40~50分,说明你严重缺乏孝心,这时,你就要想办法改正这种不良习性;如果得到30~40分,说明你孝敬父母的意识不太强;如果得到20~30分,说明你孝敬父母的意识一般;如果得到10~20分,说明你孝敬父母的意识还不错。

    给你的建议

    青少年懂得对父母长辈关心爱护,在人们眼中看来他就不只是一个有孝心的人,而且是一个有修养、懂礼貌的人,这样的人成年后很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为了避免养成不孝敬父母的坏习惯,你可以做以下尝试:

    (1)学会拒绝生活中的不孝行为。有的父母,只教育我们孝敬父母,自己却不孝敬父母。平时在家中对父母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有的父母,表面上对老人恭敬有礼,背后却经常对老人发牢骚甚至辱骂老人,对待长辈总是提防着,好吃的东西不与长辈分享,好玩的东西不带老人去,对老人讲的话不屑一顾,甚至教唆我们不要听老人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们要尽量避开这些不良影响,培养自己的孝心,如: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多关心照料老人,与老人经常谈谈心、聊聊天,家中的事情事先告诉老人,征求一下老人的意见。如果家中没有老人,可以到敬老院关心、照料孤寡老人。总之,要避开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通过对自己的严要求及实际行动来培养孝心。

    (2)树立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威信。有威信的父母才能获得我们的尊敬。父母的威信,严厉打骂“打”不来,单纯疼爱“疼”不来,用钱买它“买”不来,反复说教“说”不来。只有在我们受他们模范行为的影响下,在对父母的逐步了解中,威信才能真正树立。

    (3)通过了解父母的事业来增进对他们的孝敬。当你闪动着好奇的眼睛开始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就可以向父母了解他们的工作。比如,父亲是一位建筑工人,他可以指着新建的大楼告诉你,会有许许多多的人高兴地搬进去住。父母如果是一位教师,可以因为学生的进步,而在你面前喜形于色。“爸爸妈妈是人民所需要的,他们在为社会作贡献。”在你心目中的这种自豪感,也是增加孝心的基础。

    (4)制定规则,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尊敬长辈,仅靠说教是不够的。你可以通过遵守一些家规,学会孝敬。比如,吃东西时,要先拿给长辈;好吃的东西,要与老人一同分享;出门之前,同老人打招呼;当长辈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上前帮助;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要主动让座等等。要明白,有些规则,不仅是需要遵守的,而且是一种美德。当遵守了规则,能发自内心地尊敬长辈了,你就真正拥有了孝敬老人、尊重长辈的孝心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