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入园期,陪孩子顺利走进幼儿园-重视能力培养,抓住孩子最佳能力培养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技巧1 培养注意力,打开孩子心智发展的大门

    老师在教孩子说童谣或画画的时候,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通常都会跟孩子们说“大家注意了”。家长也会不断地告诫孩子,学习要认真,听课要集中注意力,可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诉求,但还是有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保证,注意力涣散或者东张西望,自然无法处理好手头的事情。三岁的孩子注意力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让他们长时间做一件事似乎很难,但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因为注意力是打开孩子心智大门的钥匙。

    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黄女士总会陪儿子到户外观察蚂蚁。

    这天,黄女士在聚拢的蚁群上洒了一点白酒,然后引导孩子去观察,看看蚂蚁前后的状态有什么不同。为了让孩子更细致地观察,黄女士还拿出一个放大镜给儿子。

    儿子看了一会儿,尖叫道:“妈妈,蚂蚁都醉了。”

    “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你看它们晕乎乎的。”说完,孩子就要上脚去踩。

    黄女士赶紧制止孩子,摸摸他的头,说:“嗯,蚂蚁确实是喝醉了,你观察得真仔细。不过蚂蚁和你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不能随意去踩。”

    千万不能怕孩子弄脏衣服或接触细菌就限制孩子观察细微的事物;相反,应积极地为孩子创造条件,陪孩子一起探索、观察。在这方面,黄女士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这一做法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孩子懂得对任何小生命都要尊重,使孩子学会保护小动物。

    大人忙碌起来会对生活中的微小事物不在意,但三岁的孩子却不这样,他们对细微的事物更有兴趣。比如路边的野草、小花、蚂蚁,衣服上的花纹、线头、拉链等,都对孩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经常会做出令我们不理解的行为,比如,长时间地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长时间地盯着鱼缸,只是为了看看金鱼是如何游泳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到了敏感期。在孩子眼中,任何细微的事物都是新鲜的,他们会对这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比如,蚂蚁,几乎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般的蚂蚁对孩子毫无伤害,又能激发孩子探究世界的欲望,可以算作培养孩子观察力和专注力的“好老师”。因此,家长有空可以带孩子到室外去寻找蚂蚁,让孩子近距离观察,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问题出现的原因

    注意力是孩子不被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做事,或意志全部集中在一项游戏上的能力。不同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一样,通常这项能力会随年龄增长、个人发展情况而有所改变。为什么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呢?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七点。

    孩子注意力水平发展特点所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两岁为7分钟,三岁为9分钟,四岁为12分钟,五岁为14分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发育程度不同,有的孩子会快一些,有的孩子会慢一些,因此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也会不同。

    睡眠不足,感到疲劳。三岁孩子的神经系统的耐受力比较差,长时间从事一种单调的活动很容易感到疲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如果孩子长时间地学习、玩耍,很晚才睡觉,就容易造成睡眠不足。这样,第二天孩子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了。

    孩子不喜欢所做的事情。孩子小,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只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就不愿意继续做,就会将注意力从所做的事情上分散开。比如,孩子不想画画你非要让孩子画,或者非要让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来画,孩子如果不喜欢,可能开始还很配合,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不再继续了。

    孩子常被外界干扰。有些家长关心孩子不分时间,孩子正在专注地看书、玩玩具,忽然给孩子递水、喂点心,或者说:“怎么把手弄得这么脏?快去洗。”要么就说:“孩子该理发了!”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被打断。大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不愿意被人打断,更何况是只有三岁的孩子?

    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现在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家长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为孩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孩子的小肩膀无力承担这样的压力,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能让家长满意,自然就无法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做事之中,注意力自然就很难集中了。

    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在入园前开始。如今,很多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玩玩具就顾不上看电视,看电视就顾不上玩玩具;吃东西就顾不上看书,看书就顾不上吃东西……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想着另外一件事情,怎么可能集中注意力?

    环境对孩子注意力有影响。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鲜有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打断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孩子活动的房间噪音太大、杂乱的东西太多、颜色太丰富、无关刺激多,都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

    马老师有办法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才有利于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认知活动。因此,有人说,注意力是学习的唯一开关。这个开关开得越大,大脑能够容纳的知识也就越多。一旦注意力被分散了,知识就无法再进入大脑,无法帮助我们完成学习了。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呢?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要想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比如孩子读书的时候,要为他准备固定的桌、椅,尽量远离电脑、电视、厨房;孩子摆积木的时候要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玩。

    不要人为地干扰孩子做事情。孩子一旦开始看书、玩玩具,就尽量让他们维持较长的时间,不要进行人为的干扰,比如不要出入孩子的房间,不要总是让孩子吃这喝那,不要给孩子瞎指挥……即使是家里来了客人,也不要强行让孩子过来打招呼,以免打断孩子的注意力。

    延长故事时间,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家长讲故事的时候也要专心,尽量长时间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讲着讲着就说起别的事情,不要随意中断。孩子即使在做手工也需要大脑连续的活动,家长最好也不要因为关心而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习惯专注,不容易分心了。

    让孩子对专心做事产生兴趣。兴趣是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关键。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起来。因此,如果想让孩子保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就要提高孩子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些奖赏,让孩子觉得专心做一件事可以尝到甜头、获得奖励,从而增加兴趣,专心做事。

    入园小贴士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孩子作息规律

    很多幼儿园老师都反映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作息时间没有规律。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睡眠时间太短,特意在假期里补偿、纵容孩子,刻意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比如,晚上纵容孩子玩游戏到很晚才睡觉,早上不愿意起就不叫他早起。家长一旦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予以放纵,就会破坏孩子的作息规律。因此,家长应该把握好孩子的作息时间,争取做到与幼儿园的作息合拍,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

    家长应该警惕这样的误区:认为上幼儿园时就严格要求,现在放了假就应该自由一点,不然放假和不放假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放假代表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自由玩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打破孩子原有的作息时间,随意更改睡觉和起床时间。而是说,在休息之外,孩子可以充分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当然,如果孩子的确很困,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偶尔多睡一会儿、晚起一会儿都可以;如果晚上孩子玩得特别高兴,适当晚睡也可以允许,但作息调整范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超过太多,很不容易调整到正常状态。另外,家长在孩子休假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要让自己晚睡、晚起、进餐不按时,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技巧2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让他的天马行空折翼

    孩子的想象力是对已有形象的再造、联想、迁移等能力。比如,看到圆形问孩子会联想到什么,孩子会回答出很多答案:蛋糕、太阳、皮球等。只要父母给孩子足够多的探索机会,鼓励他们接触新鲜事物,允许孩子自由表达,孩子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希望和灵感都来自想象,孩子的想象力与生俱来,家长过早地把成人思维传递给孩子,用抽象概念和程式化思维代替了想象,孩子就会失去很多创造机会。想象力也是一种高级思维,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和想象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孩子在纸上画了个方块,妈妈问:“你画的是什么?”

    孩子回答:“房子。”妈妈却说:“胡说,这分明是两个方块,哪里像房子了?重新画!”

    孩子用蓝画笔画了一个圆,爸爸问:“你画的是什么?”

    孩子回答:“太阳。”爸爸却说:“太阳不是蓝色的,应该是红色的。”

    孩子又用黑色的笔画了两条波浪线,奶奶问:“你画的是什么?”

    孩子回答:“河水。”

    奶奶却说:“河水哪有黑色的?”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孩子,你会怎么想?

    三岁的孩子大脑里没有任何思维定式,他们的思维不受任何约束,想到什么就会直接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孩子的优点,可以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拘束地自由飞翔。家长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否定他们的创意,慢慢地,孩子就会被丢进成人的思维框架中,失去想象的自由空间,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一岁之内的孩子是没有想象力的,一至两岁时会出现想象因素,两至三岁会有一定的想象力但还处在初级阶段;三岁以后孩子受外界的刺激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没有目的、没有主题的想象,主要以过程为满足,部分有意识、创造性的想象刚刚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孩子在三岁时想象力最为丰富。因此,重视孩子的想象力对刚入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生活中,家长都喜欢按自己的思维标准、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孩子,对孩子的很多想法都不能理解,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合逻辑,于是就强加干涉。殊不知,这是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会严重制约孩子想象力的发挥,更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的创意无法获得认可、想法无法获得认同时,就会渐渐失去想象和创意的积极性。

    问题出现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完善对其他能力的发展是一大助力。那么,为什么如今很多孩子没有想象力呢?

    家长包办孩子的事,孩子无法施展。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他就失去了动手动脑的机会。想象力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基于生活的创造。孩子只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反复实践,才会在这些经验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家长嫌孩子做事慢干脆就全部代劳,结果只能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

    家长总用成人思维纠正孩子的离奇想法。听到孩子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有些家长就会即时纠正。其实,孩子的话并非荒谬,这正是他们的联想所在,创意所在。孩子早期的想象会显得很夸张,因为他们还分不清想象与现实。比如,孩子会画一个比房子还大的汽车,还会想着到火星去。这种离奇想法一旦被家长“纠正”,孩子的想象力也会备受打击。

    要求孩子刻意模仿,忽视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无论是日常还是上课,很多家长都教导孩子“多学着点”,让他们刻意模仿周围人的做法,自己不能随意乱动、不能任意乱说,这样就会让孩子减少自主思考的机会,想象力必然会受限。

    动手性游戏的减少。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电视、电脑已然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要部分,电子游戏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为了省事,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哭闹就会给孩子打开电视或者电脑游戏,让孩子来玩。孩子的辨别能力较差,模仿学习都来自他们平常接触的网络。不接触积木等动手性的智力游戏,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直接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三岁的时候孩子到了提问的敏感期,总会将“为什么”挂在嘴边。为了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恨不得翻遍所有百科全书。其实,孩子的每个“为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种答案,父母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答案。现成的答案会束缚孩子的头脑,让他失去思考的动力。

    过早的智力开发。丰富的表象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不让孩子接受丰富、生动、形象的刺激,不为孩子创造开放多元的活动和感知空间,不让他们尽量多地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盲目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活动如背诗、认字等,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马老师有办法

    想象力是一种高级思维,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人们将会更重视想象力和创新力。因此,家长就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允许孩子奇思妙想。孩子虽然没有成人的知识经验多,但却富有更多的想象力。在孩子对家长认为不是问题的一个问题进行思考时,一定要鼓励他们奇思妙想。否则,在不知不觉中会将孩子引入一个客观理性的世界,最终孩子也会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不会突破与创新。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现象力,就要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意孩子的“奇思妙想”。

    不要给孩子设置思维框架。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都会天马行空地联想,这时候要鼓励他们,不要用成人的认知来局限孩子的思维。比如:不要告诉孩子太阳必须是圆的、天空只能是蓝的……这些“必须”“只能”“不对”都会成为孩子想象力的枷锁。在孩子眼中,太阳既可能是红色的,也可能是蓝色的,这些都是提高他们现象力的基础,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荒谬。

    讲故事,要留些空白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直从头讲到尾,孩子一点想象空间都没有,就失去了故事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讲故事、讲解事物时不要把全部内容告诉孩子,要适当地问孩子“你觉得是什么样的?”“接下来会怎样?”等问题,让孩子大胆猜,甚至让他自己编故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带着孩子走出去,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孩子看世界不同于成人,你看那是白云,孩子却觉得那是棉花糖、羊群、毛绒熊、飞毯等,而这些都是孩子发挥现象力的结果。而且,看到的越多,孩子头脑中的成像就越多,想象的素材也就越多,更容易丰富联想力,因此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接触新鲜事物,丰富孩子的视野。

    多做手工活动,激发创造力。折纸、绘画、泥塑等手工,可以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鼓励孩子多做手工之类的游戏。之后,还可以让孩子讲解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多说、多想。

    设置情景引导,激发孩子现象力。主动给孩子设置一些情景游戏,也有利于孩子联想力的发挥。比如:“如果你可以飞到月亮上,你会做什么?”“如果小猫会说话,你会和它说什么?”“如果你有魔法棒,你会做什么?”多问孩子几个“如果”,孩子就会多动脑,联想力自然就提高了。

    创新游戏,让孩子打开思路。很多玩具的玩法十分有限,这会限制孩子发挥想象力。找一个新玩法,让旧玩具更有可玩性。比如,让孩子把玩具汽车放在泡沫块上,看看它能在水面上跑吗?以此引导孩子打开思路,提升想象力。再如拼画,给孩子准备出塑料包装、树叶、贝壳等材料,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自己创造一幅图画。

    入园小贴士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鼓励孩子走进大自然,和花鸟鱼虫做一次亲密接触。

    2.不要打扰孩子和小动物的窃窃私语。

    3.音乐能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带孩子去感受一次音乐节。

    4.给孩子肆意涂鸦的自由,他们的世界是奇幻而美妙的。

    5.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讲一个晚安故事,神奇的童话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6.父母保持童心是对孩子想象力最大的保护。

    技巧3 别小看孩子的观察力,他往往会给你惊喜

    观察力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能力,所谓观察是有目的地注意某个事物并试图更深入认识该事物的过程。观察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是孩子获取更多身边事物信息、丰富表象和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基础,有利于孩子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

    三岁的孩子都有着较强的观察力,不管看到什么,只要他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站在那里或者蹲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其实这就是孩子认真观察的过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引导他们将观察力发挥到极致。

    钱女士是个爱花之人,家中摆放着多种盆景。平时她除了给盆景浇浇水、拍拍照,还会让三岁多的女儿认真观察。家里光线充足,钱女士特意搭起了多层的花架子,把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序地摆在上面。空闲的时候,她就陪女儿一起观赏、合影,鼓励女儿仔细观察,学习怎么照料植物。

    钱女士还特意买回花籽,教女儿种植花草,并引导孩子观察花草生长的过程,记录何时发芽、长叶、开花,让孩子自己体会生命成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钱女士告诉女儿:“小苗的成长要经历一段时间,它要慢慢长大才能健康、茁壮,所以你千万不要太着急哦!要想让它健康成长,就要呵护它,给它浇水、松土、施肥,让它接受充足的阳光……”

    如今人们都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都希望家里有一些绿色植物做点缀。于是,很多家庭都喜欢把盆景摆在家里,既增添了室内的视觉美感,又可以吸尘放氧、净化空气。家里有小孩的家长更需要在家里养些盆景,因为孩子通过观察家里的植物,不但能提高观察能力,还能认识和了解很多有关植物的知识。

    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向钱女士学习。养几盆植物放在家里,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枝叶形态、生长过程,让孩子从中体会生命的力量。给孩子买些花籽,教他亲手培育新生植物,一定能让孩子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孩子三岁左右,开始进入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孩子经过观察和探索,将来就可能拥有过人的成长潜力。孩子做事不会毫无缘由,如果他们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并细致入微地观察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件事物印象深刻,而是希望通过观察探究其中的奥秘,以此表达他们对事物的好奇、热爱与理解。

    问题出现的原因

    孩子积累知识、发展智力都要通过观察力。观察不同于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性比较强的感知活动。观察力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力,对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导致孩子缺乏观察力的原因有哪些呢?

    家长挤占孩子时间,使得孩子缺乏观察。在生活中,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希望孩子通过学习知识、具备特长来高人一等。于是,孩子除了要在幼儿园学习,课余时间还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技能”,但这很可能会使孩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正是因为被这些事情占用了时间,孩子的观察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差。

    外界诱惑多,让孩子没法专注于观察。如今,孩子身边充满了各种诱惑:手机、电视、电子游戏……小孩子天生爱玩,见到新奇的东西都会动心,这本无可厚非,但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因此被吸引,他们又怎么能有心思认真观察与思考呢?

    孩子本来就对观察没兴趣。有些孩子本身对观察就缺乏兴趣,比如:老师留下观察某一事物的“作业”,孩子不得不去观察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如果自己没兴趣,家长又缺乏正确引导,孩子就容易草草了事,匆忙完成自己的“任务”。久而久之,非但不能让孩子对观察产生兴趣,可能还会令其心生抵触。

    马老师有办法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巴甫洛夫也说:“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再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可见,要想培养创造力就要以观察力做前提。要让孩子拥有创造力,就不能忽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培养孩子对观察的兴趣。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对观察的兴趣,比如:带孩子一起观察一朵月季花,看看共有多少片花瓣、有什么颜色、枝干上是否有刺;再如,栽种一些花草,让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类似的事情做多一些,孩子对观察的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要求孩子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有了目的,观察起来会更认真。因此如果想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在观察某件事物之前就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比如:看看小狗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这样,孩子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对尾巴多一些关注。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方向,观察的行为才能持久。

    鼓励孩子总结观察结果。在孩子观察结束后,让他总结观察结果,一方面可以加深孩子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逻辑叙述的能力。比如,下雪天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就可以让孩子做总结,如下雪不冷融雪冷,车底没有雪是被车身挡住了。

    主动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条件。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观察力弱,是因为周围根本就没有值得观察的事物,因此如果想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家长就要主动为孩子创造观察条件,比如可以在家养些常见的动植物。只有让孩子经常进行训练,才能不断提升观察能力。

    教会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要想提高孩子的观察水平,就要将具体的观察方法教给孩子,比如: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等。同时,要让孩子加强练习,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反复练习观察的方法,比如可以引导的方式问他们:“在天上都看到了什么?”让孩子将按照不同的方法观察到的事物,直接表述出来。

    重视口述的巨大作用。通常,看、说与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三岁的孩子一般都识字不多,如果想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可以让他们将看到的情景直接表述给你。如此,还能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孩子回忆、表述的时候,家长可以将具体内容记录下来。

    将多种能力有效结合起来。观察的时候要让孩子将计测力、想象力、造型力等有效结合起来,提高观察效果。例如,种植物的时候,要让孩子看着植物的发芽、长大,同时可以将一根标尺插在盆里;让孩子将植物每天的生长变化记录在纸上,再绘成图表。

    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的时候,要让孩子将多种感官充分利用起来,如眼、耳、鼻、舌、口和皮肤等。比如:吃香蕉时,可以让他看看香蕉的特征和颜色,用手摸摸香蕉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果肉是软的还是硬的;还要让孩子用鼻子闻闻,用嘴尝尝,感受味道如何。

    入园小贴士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1.让孩子认真看一看爷爷奶奶是什么样子的?穿什么衣服?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运动?喜欢哪些电视剧?

    2.让孩子看看爸爸有什么兴趣?喜欢吃什么?喜欢读什么书?喜欢到什么地方玩?

    3.让孩子看看老师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喜欢说什么话?他是如何给小朋友上课的?他是如何引导小朋友玩游戏的?

    4.让孩子看看超市里都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5.让孩子看看家里的小鱼是如何吃食的?小乌龟是如何睡觉的?小狗是如何乘凉的?小花猫是如何晒太阳的?

    6.让孩子观察家里的绿萝是什么样子的?何时浇水合适?能否水培?

    7.让孩子观察每道菜是如何做的?

    8.家长可以买个望远镜,让孩子了解浩瀚的宇宙。

    9.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乘坐一下火车、轮船、飞机等,让孩子观察乘客的百态、世间的风景。

    10.带孩子到科技馆等地方,让孩子观察奇妙的事物,感受科技的伟大力量。

    技巧4 引导孩子多讲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口头语言是孩子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交流和知识学习的媒介。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是通过口头语言来与人沟通,表达个人需要和感觉、提出问题的。大人也主要是用口头语言来与孩子沟通交流,向孩子传授生活规则的。

    口头表达能力是入园孩子的基本能力,如果孩子不善表达,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有需要却不知道该怎么跟老师说,就会耽误很多事,还不利于孩子跟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因此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佳佳和小伙伴们交流通常都是用肢体语言,比如用手推别人。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同龄人差了一大截,所以常常用动作代替语言,这给他带来很多误会。

    有一次,老师看见佳佳推了丁丁一把,于是拉着他的手说:“佳佳,你是想邀请丁丁和你一起玩吧?可你这样用手推丁丁,万一把他推倒了怎么办?所以,下次想和他玩时应该说‘丁丁,我们一起玩吧’,知道吗?”

    丁丁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回答说:“知道了。”

    孩子口语表达能力不足,就会用肢体语言进行弥补。这时候家长或老师就要给孩子正面示范,鼓励孩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孩子认识世界除了自己接触事物直接认知外,间接获得知识的最好媒介就是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作用十分关键。幼儿期是孩子发展语言的决定性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说话,把自己的需求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正常、自由地与人交流,才能更好地接受经验和知识的传授。

    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时往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孩子三至四岁时正是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家长最好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力,以及对文字资料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大脑和思维的发展。

    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通常都要用到语言,口语表达是孩子与他人建立沟通的基本方式。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缺乏口语表达能力呢?原因无外乎六点。

    家人包办,孩子没有表达欲望。孩子要想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前提是要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比如吃饭、喝水、出去玩等。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孩子只要一张嘴、一抬手,家长就知道孩子要什么,往往还没等孩子开口,家长就已经做到了。如果孩子不需要通过语言表达需求,就会失去表达的动力和欲望。

    孩子内向胆小,不敢说。有些孩子一跟家长说话就会吞吞吐吐,“这个”“那个”地说不出来,或者一句话翻来覆去就是说不清楚。这时候如果家长会特别烦躁,要么不停催促:“想说什么,快说!”要么特别不耐烦地说:“你到底想说什么?”胆小的孩子一听这话反而会闭上嘴巴,更不敢说话了。

    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有些家长自己就不喜欢讲话,回到家很少跟孩子进行言语交流;有些家长只顾着玩电脑、手机,懒得主动跟孩子交流;再加上孩子很少和同龄人接触,使得孩子想交流都找不到对象。没有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孩子的语言发育就会受限,长时间不说话,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弱了。

    孩子还小,口语表达能力不够成熟。孩子到了三岁,语言组织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表达能力通常比较弱,比如只能说出自己听过的事物的词语,没听过的就不会说;只会说几个词语的短句,太长的句子不会表达;想完整地表达一件事情,但语言贫乏说不出来……这是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

    语言的理解能力差。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差,自然不会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比如有的孩子说话生动、活泼,语言丰富而有情感;有的孩子则言不达意、用词不准,就是语言理解能力差造成的。三岁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远不如成人,因此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会弱一些。

    心理言语机制发育不成熟。心理言语机制是指大脑对语言的加工、表达的启动过程,加工过程是对词汇、句子和语法的加工。这套机制是人类先天具备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法机制,只有当这个机制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儿童才能把单个词汇加工成完整的句子。当然,这个机制的个体成熟差异很大,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孩子说话较晚就是这一机制发育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家长不必太过着急。只要孩子能正确理解语义,就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只是时间的问题。

    马老师有办法

    如果孩子的表达能力确实不错,家长就要鼓励孩子继续发扬;如果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就要主动创造条件来帮助孩子改善了。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当孩子处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时,心理会有安全感,因此也会有话想说、有话敢说。长期处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孩子的语言也能逐步丰富,学会倾听和表达,不断积累与人对话的经验,也能提高语言能力。

    鼓励孩子敢说,敢尝试。有些孩子心中有疑问不敢说,没做过的事不敢尝试,关键是怕自己说错话、做不好。这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家长总是片面地追求结果,致使孩子也只看重结果。因此,家长需要鼓励孩子把心态放平和,引导孩子“不怕失误”“敢于提问”“敢于挑战”。

    多玩游戏,让孩子说话有动力。孩子学习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可以选择一些需要协商、交流、配合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既能进行听说训练,又能鼓励孩子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比如连词游戏、说反义词的游戏等。这类游戏不但能训练孩子的表达、应变、协调的能力,还可以扩充词汇量。

    把握机会,增强孩子的表达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通过交谈建立感情,使他们愿意主动讲出来。哪里出现表达不当,家长要及时纠正。例如,春天带着孩子出去玩,让他观察各种树木、花草的变化,并鼓励孩子把看到的事物描述出来,如“小草变绿了,大树的叶子变黄了”。这样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增强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多让孩子接触语言表达。在家的时候用普通话和孩子交谈,培养他讲普通话的好习惯。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聊天、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抽时间和孩子一起读故事、画报等。引导孩子讲出听到的故事,教会他念诗、说儿歌。孩子说得多了,就会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听的能力。听是说的基础,可以引导孩子听些故事、儿歌、笑话等。孩子获取丰富的信息,再经过大脑的整理、提炼,就能为说提供素材。

    培养看的能力。看为说提供素材和示范,要跟孩子一起看电影、读书、看少儿节目以及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场景。这些既能陶冶孩子的性情,又可以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说话方式。

    培养编的能力。会编故事是拥有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标志。孩子对心爱的玩具边玩边说,这些话虽然是只言片语,不够连贯,但家长依然可以锻炼孩子把故事讲完整,引导孩子充分展开想象。

    培养背的能力。背诵可强化记忆、训练良好的语感。家长可以教孩子背些儿歌、古诗等。这些作品文字优美、内涵丰富,能为孩子形成丰富生动的语言风格打下基础。

    丰富说话内容。说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生活中,孩子常常会无话可说,家长可以用问题引导孩子,比如:“你最喜欢看什么少儿节目?为什么?”

    “这个动画片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喜欢幼儿园的哪项活动?”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注意说话的顺序,将自己的看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入园小贴士

    引导孩子多表达

    1.鼓励孩子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鼓励孩子多跟小朋友交流,鼓励孩子主动跟门卫叔叔说话。

    2.如果家里带孩子的老人说的是方言,也要让孩子跟老人用普通话沟通。要让孩子影响老人,不要让老人影响孩子。

    3.出去买东西,尝试鼓励孩子多跟人沟通,询问商品价格。

    4.亲友到家做客,引导孩子和他们打招呼问好。

    5.孩子想要什么,要引导孩子敢于说出来,不能憋着不说。

    技巧5 小伙伴们齐心协力,事情完成更容易

    当下,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已经对“竞争”一词有着深刻的体会:上各种早教班、艺术班,似乎从小到大都离不开竞争。与此同时,合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被提及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关于合作的意义相信大人都了解,一旦进入幼儿园,孩子需要合作的地方就多了,比如跟小朋友一起完成一个手工制作,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如果孩子各顾各的,这些活动都无法进行,孩子的合作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案例1:

    每天幼儿园里的老师都会组织孩子们进行活动。这天,老师准备了几双筷子和几个乒乓球。让孩子们两两一组,两个人分别拿着一根筷子,然后把乒乓球放到上面,接着要求孩子们从起点,把乒乓球“运送”到指定位置,期间不能让乒乓球掉在地上。

    刚开始,孩子们都着急往指定地点跑,配合起来没有一点默契,总是功亏一篑。然而经过几次失败后,孩子们就慢慢懂得只有和同伴协调配合,共同调整身体的协调性,才能成功。明白了这点后,他们互相配合,终于完成了任务,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案例2:

    六一儿童节,班里组织孩子表演唱歌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伙伴进行表演。小丁打算跟小强做游戏伙伴,音乐开始了,两人配合得非常好,但是在唱到“我们小手拉小手”这句时,小丁要握小强的手,而小强要握小丁的手,两个人都想做主动的一方,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最后,他俩的表演没有进行完,而其他小朋友都跟着音乐表演得非常好。活动结束后,小丁和小强都感到很难过,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变得互不理睬了。

    孩子长大后要步入社会,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走到哪里都少不了与人相处、合作。懂得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精诚合作的人,生活就像春天般明媚、秋天般实在,能收获数不清的成功果实;反之,得到的只能是累累的伤痕和遗憾。

    虽然孩子只有三岁,但一进入幼儿园,他就会遇到合作协商的问题,生活、学习、做游戏都需要与小伙伴主动配合、分工合作,从而确保集体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不懂合作的孩子不仅无法顺利完成相关的活动或课程,甚至还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继而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喜爱程度。

    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其他人,与人相处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之所以不懂合作,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孩子的特定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知道的和能干的事越来越多,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是个完全独立的人,觉得自己有能力脱离父母和他人的管束。所以,当父母或者他人要求孩子合作时,他们会果断拒绝。在和孩子沟通时,如果父母的态度蛮横,经常采用命令的语气,孩子也会故意跟父母对抗。

    独生子女的原因。独生子女在早期的成长环境中都缺少伙伴,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知道也不愿意与人合作。而且,家里买了什么东西都会直接给他,所有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并不需要合作之类的体验。如此就不利于唤醒孩子的合作意识,提升孩子的合作能力。

    孩子的个性使然。事实证明,那些能经常与人合作的孩子通常充满自信和爱心、活泼开朗、积极主动;而性格内向、依赖性强,做事消极的孩子往往不善于与人合作。能否合作跟孩子的个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这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家长缺少合作意识的引导。对于合作的重要性,大人一般都知道,智慧的家长会在生活中对孩子做相关方面的训练,比如玩游戏的时候,跟孩子合作,多让孩子玩需要配合的游戏等;让孩子看些关于“合作”的动画片,加深对合作的理解;跟孩子一起读写关于“合作”的图书,让孩子认真思考合作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长缺少对这方面的认识,孩子也就不会重视了。

    父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长在孩子认为重要的场合不顾及孩子的面子,甚至做出一些让他觉得没面子的举动,不仅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加剧孩子对家长的对抗心理。这样孩子也就很难会在重要的场合给家长面子,而会拒绝与人合作。

    马老师有办法

    既然合作对孩子的意义这么重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呢?

    让孩子树立合作意识。要在潜移默化中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大家都是幼儿园中的一员,每个人是平等的,遇到矛盾或困难时,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它。同时,还要培育孩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孩子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要养成这样的好品德:在家尊老爱幼,在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因为任何人都喜欢跟关心别人的人合作。

    学会接纳别人。所谓接纳别人,就是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有效合作的过程就是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弥补各自的不足,共同获得更大效益的过程。因此,只有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拥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并结合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慢慢明白: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诚恳地赞美。

    为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孩子最喜欢模仿的就是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举动。家长在生活中善于合作,他们的孩子也会模仿着和小伙伴交往合作。因此,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比如,妈妈烧饭做菜,爸爸就在一旁帮忙洗菜、择菜;爸爸在家里拖地,妈妈就帮着整理;奶奶买菜回来,妈妈就主动上前接过袋子、提篮等。另外,家长与亲戚、同事、朋友、邻里之间都要做出合作的示范,以便孩子观察、学习。

    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孩子从家长那里学会如何合作后,接下来就要多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家长有空可以带孩子到小区的花园、公园等公共场合玩,或者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玩,再或者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家中做客,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学习、做游戏。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更愿意与人合作。家长如果可以民主、平等地理解和尊重孩子,用温柔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孩子就比较容易产生合作意识。即使孩子犯错了家长也不要当面批评,而是应该借故委婉暗示,让孩子自我反省。另外,家长犯错误也要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这样孩子才能信服,同时也能学到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不懂合作,很多事情都很难做成。”孩子还小,没有足够的社会交往经验,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合作,这时就需要家长教授一些合作技能,指导孩子如何与人合作。比如孩子在游戏时总是想赢,于是经常耍赖、争吵,家长就可以趁机教导孩子游戏时如何遵守规则,遇到问题怎样去商量等;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让大家都发表意见,然后比较这些“看法”,最后共同商定一个公认的方法。这样,孩子到了集体中就很容易主动与人合作了。

    让孩子感受合作的快乐。孩子虽然有时会做出合作行为,但一般都没有深切的体会,不能明显感到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因此,当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做完某件事情后,要引导孩子感受从中获得的乐趣,激发他与人合作的兴趣。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就会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意识。所以,要想让孩子乐于合作,就要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感受。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将来要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要让孩子多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自觉地意识到与他人真诚合作的必要性。在集体交往中能增强孩子的团体合作意识,掌握处世艺术,有益于孩子形成乐观、宽容、团结等品质。

    入园小贴士

    让孩子学会合作

    1.跟小朋友一起玩积木的时候不要只顾着自己玩,要和伙伴协商好,看看哪块究竟放在哪里最合适。多人合作,才能搭好造型。

    2.跟小朋友一起画画的时候,两个人要商量好各自负责哪部分,不要肆意而为。

    3.配合老师的工作,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老师让准备的东西要提前准备好。

    4.跟妈妈一起做家务的时候,一定要分工合作,节省劳动时间。

    5.让爸爸讲讲工作中关于合作的故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6.跟孩子一起看些关于合作的书,让孩子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7.跟孩子一起看些关于合作的动画片,让孩子了解人与人之间该如何合作。

    8.跟孩子合作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如何做,效果才是最好的。

    9.如果配合不当,就要将问题直接给孩子指出来,让孩子积极改正。

    技巧6 开发孩子智慧,动手能力不容忽视

    如今,家长对孩子智力和特长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是一句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手与脑之间的密切联系。

    孩子手部的灵敏度决定着大脑的发育程度,研究表明,孩子的手部动作越灵活,其大脑的记忆力就越强。

    一位幼儿园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每天午睡后,等孩子们都起床后,我就开始忙着给他们整理床铺。可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凌乱的床铺中有一床被子被叠得整整齐齐的。我大吃一惊问:“这是谁叠的?”“报告老师,是我叠的!”只见佳慧笑眯眯地看着我,我立刻表扬了她。原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有时老师做得太多,反而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

    后来,我让班上的小朋友都开始学叠被子,先从夏天的薄被子开始,孩子们叠起来也比较容易。我先给他们做了示范,然后我请几名小朋友试叠,最终收获了比较不错的效果。

    大家在我的提示下学得都很认真,积极性颇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孩子都会自己叠被子了,而且越叠越整齐,每天都会有孩子因为被子叠得好被奖励“笑脸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巧”是“心灵”的一大标志。大脑中约有二十万个神经细胞支配着手部动作,而用来控制躯干的神经细胞只有五万个左右。可见,大脑发育程度高,手才更加灵巧;反过来,手的动作足够灵敏又会促进大脑发育。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手指的灵活操作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不仅在幼儿园,孩子在家时家长也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

    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让孩子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继而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大脑发育。孩子天生就是动手行家,只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他们就能玩出新花样。

    问题出现的原因

    每个孩子都天生好动,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为什么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差呢?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三点。

    孩子缺乏动手锻炼的机会。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做不好,或是怕他出事、损坏东西,于是经常阻止孩子自己动手,由家长一手包办,这样孩子就会失去锻炼的机会。比如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家长却嫌孩子穿不好,立刻给孩子穿上;孩子想洗碗,家长担心孩子将碗打碎,便不让孩子洗……当所有事情都被大人代劳的时候,孩子也就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

    不同孩子的发育程度有差异。有些孩子年龄还小,手脑协调性不佳,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比如有的孩子可以灵活地用双手将小珠子串到线上,而有些孩子则不能;有些孩子很擅长折纸,可以在短时间里折出青蛙、千纸鹤等,而有的孩子就不行……

    可供孩子动手的材料少。有的家长给孩子买的玩具多数是华而不实的,但这些机械或电动的玩具,不能拆拼,孩子缺少动手的材料。有时,即使孩子想让大人给买些手工材料,可是家长又担心孩子将地面、桌子弄脏,自己懒得收拾,也会拒绝给孩子买。没有手工材料,缺少锻炼的机会,孩子的动手能力就会差。

    马老师有办法

    孩子灵巧的双手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多种操作活动后培养而得。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手脑并用”的意义做过精彩的论述,教育必须注重手脑并用。一边用脑,一边动手实践,或者在动手的时候配合大脑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奇迹。为了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可以从七个方面来努力。

    更新教育观念。我们不能束缚孩子的双手,要更新教育观念,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动手。比如在做手工时不能干预孩子,更不能替他们做,否则会大大降低孩子动手的欲望。同时,要善于欣赏孩子的作品,即使不是很好看,也不能直接指出,要善于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闪光点。除了做手工,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比如拿东西、摆放碗筷、整理玩具等,都应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去做。

    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工具。要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就要先为他们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提供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工具和材料。比如橡皮泥、五颜六色的纸等。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要看我们是否会合理地开发。

    激发孩子对操作的兴趣。要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要激发他们对操作的兴趣。具体方法是:让孩子当手工活动中的主体,让他们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只有让孩子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手操作,才能擦出创意的火花。

    让孩子多参加劳动。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就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学会盥洗、进餐、穿衣脱裤、解大小便、收拾玩具、取放物品等活动。在家里,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自己穿脱衣服、折叠衣被、扫地、擦桌子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一步步加强劳动的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并学会有始有终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周末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加入到家庭大扫除的活动之中,或者和父母一起准备晚餐,使其体验亲自动手劳动带来的快乐。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空间,房子再漂亮也只是睡觉的地方。家长不妨为孩子做个玩具柜,让孩子可以摆放自己的小玩具;给孩子订些儿童书报,让他们可以随时翻阅;买一两种乐器放在家里,激发孩子摆弄、操作的兴趣;在阳台上留出一点空间,养点花鸟,让孩子给花浇水、给鸟喂食。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聪明能干,在保证他们不受伤、不妨碍他人、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大胆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去探索吧!

    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让他们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陪孩子一起种些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孩子养些小宠物,让他们观察动物的习性动态。和孩子一起做些自然科学小实验,比如把铁片和纸片放在水里比较沉浮,用小镜子观察光的反射等。只要家长有心,着重启发孩子的智慧,身边到处都能找到这样的机会。

    边游戏边锻炼动手能力。孩子对游戏最感兴趣,家长在陪孩子游戏时一定要抓住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机会。孩子喜欢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可以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到沙滩、泥地里好好玩一玩,孩子在用双手塑造泥塑、沙雕时,就是在运用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对孩子亲手做出的“作品”予以肯定,哪怕是件不成熟的作品,也要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说不定孩子未来能成为雕塑家、建筑师呢!

    入园小贴士

    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

    1.鼓励孩子学习剪纸,学习剪出不同的形状,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不同的样式,如小狗、小猪、飞机、大炮等。还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折纸,折自己喜欢的样式,如千纸鹤。

    2.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孩子玩结构游戏,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

    3.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比如引导孩子自制玩具,让孩子综合运用折、剪、画、编、扎、钉、粘等方法做科学小试验,为孩子准备纸、布、线、胶水、磁铁、各种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4.开展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比如用筷子夹玻璃球、用纸屑拼图,用毛线以“ABAB”的形式来穿纽扣等,这类游戏的开展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5.可以让孩子一边念儿歌,一边玩手指游戏。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6.适当做些家务。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家务劳动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比如洗碗、择菜、擦桌子等。

    7.多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通过运动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同时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