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妙语话人生-方法谋略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人靠方法,做事靠谋略

    做人靠方法,做事靠谋略,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做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学会运用方法。立身处世,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圆融之中显厚道,糊涂之中藏精明,把一切掌控于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我们就一定能在人生旅途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因其无争于万物,故万物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释义】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就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道理,只是肩负调和大自然的使命,而并不与人群相争。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高度概括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的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下而不争的。当然,“道”的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中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的“争”。

    另外,《道德经》还说到老子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三宝,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仇恨”、“奢侈”和“争名夺利”的现象而提出的个人道德规范。在治国之策上,他则要求“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尊崇贤才高能,就可以让民众不争夺功名。

    西汉时的《淮南子·兵略训》称:“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诠言训》还指出“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意思是世人相争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或因物质财富不足,或因分配不平,等等。不过在《原道训》中仍然认为“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就是说得道的人可以应付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内心之中却不能失去按道行事的本性,又称“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则“天下归之,好邪畏之”。

    天地之道,在于天地滋润万物,而不去加害于万物生灵,也无求报恩于万物生灵。老子常用天地来说人世间。所以,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其中,法当效法来解。

    【感悟】

    圣贤为人处世之道在于:不要为争权夺利去做事,所谓“无为”,是顺应天道而为,而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不要特意地带有功利的心理去为。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不是无为思想了。

    聪明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道德经》

    【释义】最刚直不阿的人,却好像胆小怕事以至于委屈自我,顺从他人。最有技巧的人,却好像笨拙。最具有雄辩才能的人,却好像愚讷。道德有成之人,虽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却从不自我炫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屈”、“拙”、“讷”。这正是自我的无为之德、不争之德。

    人应该学会隐藏自己。当你认为有能力打败对手的时候,最终失败的可能是自己;当你认为对手实力强大到让自己胆怯的时候,你所隐藏的杀伤力说不定就是置对手于死地的力量。人生无奇,策略制胜。

    《孙子兵法》中有一计为“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瞒天过海”之谋略绝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之类等同。虽然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因素,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然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着眼于人们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疏漏和松懈,故对手便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某商业机关的在野派与当局派竞争管理行政权,他们从拉拢股权人入手。开始登记股权后,在野派活动甚力,所拉拢的股权超过当局派。他们自信已稳操胜券,对于当局派的注意力也因此而懈怠。谁知当局派把拉拢到的股权暂时藏起,不办登记手续,真到登记限期届满的一刹那,全数携往登记。细察当局派的斗智经过,实在是孙膑减灶的方式。

    兵法中的所谓“兵不厌诈”就是:“兵者,诡道也。”主张在战争之前隐藏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其要诀是:避开敌人的锐气而攻其暮气,扰乱敌人军心,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以逸待劳乘虚而入,即所谓避实击虚、多放烟雾等策略的运用,从而迷惑敌人,保护自己,然后一举得手。

    生意人大都崇尚以诚经营,以信取誉。相信“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的策略,不因贪图小便宜而去坑害顾客。这是经营者应该遵守的原则。没有顾客,就没有前途。在同其他生意人做买卖、谈生意时,也要以诚信为先,不要想着处处沾他人的便宜,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事业发展。

    但是,毕竟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的想法你不可能尽知,何况手有五指参差,人也良莠不齐。有些人就专捡别人的弱点进攻以获取不义之财,这种人比窃贼更心狠手黑,更难于提防。一旦被他们抓住机会,对方就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与他人做生意,一定要谨慎小心,洞悉对方底细之前,切不可推心置腹,将自己的底牌抖落个一干二净。也许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正在觊觎你的成功,如果你对人总是实实在在,也许就会因此而吃大亏。所以你要学着适当地掩饰,不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暴露出来,这样才能使你达到不败的境地。

    【感悟】

    《孙子兵法》中有一计为“蒙蔽计”,是教人如何在竞争对抗的关系中占上风。蒙蔽术的要义所在是将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深藏起来,使对方无法发现而麻痹大意;或者用假幌子使对方无从辨认,信以为真。然后,等有了条件和时机,从容完成原定计划。做人呆呆,处事聪明,不失为一种上佳的做人姿态。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刘处玄

    刘处玄(1147——1203年),字通妙,一说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游寓齐豫,乞食炼形,重阳君去世后,与马、谭、邱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亦如谭长真以游方乞食为生,花街柳巷炼性,与谭常有书信往来。世称“长生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随山派,简称随山派。

    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云游至掖县,掖县武官人刘长生闻讯前来迎接,后提出拜师请求,重阳祖师“仍取壁间语意,以长生为之号,处玄为之讳,通妙为之字。”时刘长生年二十一岁,至此,邱、谭、马、刘四大士始得相聚。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刘长生在昌阳主持斋醮,设坛祈雨,颇有灵验。刘长生至武宫筑堂修道,乡人诬之有杀人命案,长生真人并不辩白,由是羁押狱中近百日。真人识字本不多,反得以在狱中勤读苦练,翰墨绝妙,有龙蛇飞舞之形。真人之出狱,乃由于杀人者自首之故。

    刘长生门下弟子众多,较为著名者有大弟子离峰老人和于道显。于道显以苦修知名,在金末影响较大。宋披云为长生子门下掌教大弟子,后主修《道藏》,创建宫观,对全真教发展贡献巨大。刘长生的主要著作有《仙乐集》、《至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

    过分贪婪,反而会丢失更多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

    【释义】鹪鹩鸟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世界博大,我们的力量却很微小。你可能每天都会产生一千个欲望,但实现的欲望少,难以实现的多。人们在无休止地想要满足自己贪心的欲望时,总是会忘记贪婪的人必将受到惩罚,就如同俄国诗人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童话故事里的老渔妇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就本质而言,每个人都是“贪得无厌”的。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就是欲求无止境,就是不断开拓,就是永不满足,就是渴望进步。没有一个人愿意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然而,许多人却可能因为目标过高、欲望过多而失败。这样的教训无论如何都不少见。什么是合理目标的最高限度,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智慧。

    《庄子·逍遥游》中有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小鸟在树林里筑巢,只用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饮水,只不过满腹。庄子在告诫人们,过分贪婪实际上带不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吃、穿、住、用、行都乃身外之物。不管你曾经家产万贯也好,风光潇洒也罢,最终都不过化为一抔黄土。物质生活太安逸,工作就容易为之所累。过分的贪婪丝毫不会为自己的人生加分,还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好。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对物质的追求过多,就容易缺少对心灵、精神的关注。外在的美丽不能掩饰内心的空虚。正如鲁迅先生说:“不要被优越的物质生活所累,生活应该朴实、简单些。”纪伯伦也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但求果腹!我们的一生,不过百年,来去匆匆,不要有过高的期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潇洒、从容地过好剩余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感悟】

    我们告别草长莺飞,投身于都市,却也真的很久了。青草、麦浪、弹弓、知了不见了,“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美景也不见了。逝者如斯!在碌碌的奔波中我们真的不认识自己了!也看不到自己的心了!我们常以身边物质的辉煌来尺度人生的成功,由羡入欲,由欲而求,在求的得失里迷失着!

    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

    【释义】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一种情况是知道说不出而不言说,那么相反,说不出的东西还要说出来,那就是“言者不知”了。另一种情况是知道可以说出来而不说,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说而说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也就是说,“常道”与“常名”是想要说而说不出来啊!比如莽莽苍天、漫漫宇宙,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也到了月亮上,但是还有那么多的星球,人们能说得出那里的“道”来吗?说得出那里的“名”来吗?

    春秋时候,齐国的齐景公喜欢射鸟。他让一个叫烛邹的人看管那些捕捉来的鸟。可是一不小心,那些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很生气,命令官吏杀掉烛邹。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知道了这事后就对齐景公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当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状,然后再杀他。”

    齐景公说:“可以。”

    晏子说:“烛邹,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这是罪状之一;因为这事,使我们齐王为了鸟而杀了人,这是罪状之二;因为这事,使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齐王看重鸟而轻视了人,这是罪状之三。”

    晏子列数烛邹罪状之后,请求杀掉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听从你的指教。”

    这里表现出晏子说话的智慧,知者、智者知道应该说什么,不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表面上说什么,实质上想说什么。晏子说话的目的很明确,一是要救人,一是要教化齐王。但是,他很智慧,这不能直接说。直接说那就不吻合,而是触逆那个氛围、那种场合,可能适得其反。于是他顺着说:“烛邹,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这是罪状。”晏子在怪罪烛邹失职。这一点不错,双方都能接受。这样就让齐景公能够有一个沟通的平台,否则直接批评的话,可能就是给齐景公火上浇油了。

    【感悟】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但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蜚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丘处机

    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十九岁出家,次年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仙逝后,他曾先后在陕西磻西和龙门苦修达十三年。穴居、乞食、日携一蓑,人称“蓑衣先生”。丘处机对全真道大行天下并绵延至今,甚至对整个道教的发展起了莫大的影响。在中国道教史上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南无派,简称南无派,是“北七真”之一,号长春真人。

    丘处机秉承全真遗教,主张三教平等相通互融,主张修道教应出家,断绝一切尘缘,主张清心寡欲即为成仙之本。他继承王重阳的思想框架又有独树一帜的阐述,盛倡苦己利他,积德行善,希图通过外在的事功带动内在的修功,最终成就金丹仙道,并以“道”为重心,提出九种炼丹方法,主张人体中先后天气可以相交作用结成大丹的原理,开启了内修心性、外修功行两条既独立又关联的证道之路。

    丘处机的著作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磻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

    丘处机开创龙门派,其座下有十八弟子,其中,尹志平继承丘处机为全真道掌门。

    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释义】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庄子对此做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自身形骸与观念的束缚,也就是由“有待”和“有己”造成的。“有待”就是有依赖和依靠,要凭借外力;“有己”就是有私心和看重自己。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要让真正的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乃至从自己的形骸和观念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境界,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相对主义的认识的方法,即“齐物”的方法;一是直觉主义的体验的方法,即“体道”的方法。“齐物”就是发现并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这种方法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待的自由世界。“体道”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不用语言和概念,以达到与道为一的直觉体验。这种方法可以摆脱哀乐情绪的干扰,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他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那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庄子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统治者应任社会的自然发展,不要加以人为的治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庄子心目中的“至德之世”就是: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禄的争逐,人人过着无忧无虑、安闲自在的平等生活,身心获得完全的自由。

    【感悟】

    庄子认为,追求名义、仁义、道德不但不能使社会达到太平,反而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庄子本人可以说是淡泊功名利禄的典范。在常人眼中,那高居于百官之上的相位可以说是人人心向往之、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但在庄子眼里,相位不过如“腐鼠”一样,不值一提。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莫论他人是非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庄子·齐物论》

    【释义】天地之外的事物,圣人知道其存在但不说它,天地之内的事物,圣人说了但不议论它。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各自修养和兴趣爱好的不同,难免对个别人的言行举止看不顺眼。如果我们对他人怀有成见,就会在别人面前说这个人的是非。天长日久,这些是非之言会经过好事者之口传到当事人的耳中,从而引起当事人的怨恨甚至报复,给自己带来灾祸。“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人都是会有很多的朋友的,近的、远的、亲的、疏的,各种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和我们息息相关,对待朋友的态度也是一个人修为和内涵的表露。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我是非,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做到谨言慎行,不论人非。若毫无根据地对别人妄加评论,往往会给自己造下祸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祸端,历代先贤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宋代慈受禅师在《训童行》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禅师告诫初学修道的人,要想修行,首先要学会不说是非,少言多听,因为说是非的人最终会因自己的是非之语而自食其果。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时候,人我是非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说话又没有节制,不仅不会讨人喜欢,有时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人们常说,“言多必失。”当一个人说话过多时,常常会失言,惹人生气,招致别人的厌恶。而且话语过多,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都能像曾子那样每天反省自己,便不会处处只看到别人的不是,而更多的是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心中便会生起见贤思齐的心,哪里还有资格去评说别人的是非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过失,绝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别人,也不能用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议论别人。俗话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要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待己之心待人。若能如此,我们就不会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了。

    【感悟】

    一些人每天只知道说别人的长短是非.而从来不知道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也有许多目前不曾发现的短处。殊不知,“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当自己真正回过头来反观自身的时候,才会发现:哦,原来我也一无是处。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王处一

    王处一(1142——1217年),号玉阳子(一说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师事王重阳,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炼形九年,人称“铁脚先生”。金宣宗贞祐六年(1217年)飞升,仙化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赠“玉阳体玄广度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嵛山派,简称嵛山派。

    王处一师事王重阳后,长期隐居昆嵛山烟霞洞。“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鸣。”九年炼形、终得上道。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应金世宗之召,赴阙主持万春节醮事。王处一继承王重阳思想,以道教本门为本位,以无为主教,主张全抛世事,内炼心性,名之为“齐修万行,聚神一气”。修行讲求“真实”,即真性、真功、真行。

    王处一的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西岳华山志》。王处一弟子很多,碑言:“条分派出,多于六宗,数不啻万。”弟子见于金石者有解道枢、朱景逸、李志明等。

    有坚定的信念方能成为强者

    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

    ——《管子·内业》

    【释义】圣人顺应时势而不随波逐流,顺从客观世界的变迁而不随便动摇,能端正能安静,然后才能够坚定。有一个坚定的心在里面,就可以耳聪目明。

    信念就像航海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向某一个方向前进。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在一片茫茫的沙漠里,有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阳光很强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这时,探险队队长从腰间取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那壶水从队员们手里依次传开来,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终于,探险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相拥着为成功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竟是满满一壶沙子!是什么使他们挣脱了死亡线?就是那一壶水,给了他们精神上的信念,让他们走出了沙漠。如果没有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很可能陆续在沙漠中倒下,与这些干燥的风沙永远结伴!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为大学毕业后连续数月东奔西跑的求职无果而沮丧万分。他一个人沿着乡间小路踽踽而行。不知不觉他站在了离村子挺远的一座土窑前。猛然间抬头,一位烧制瓦罐老人的举止吸引了他的目光。只见那老人大步走到窑前,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便抡起一根铁棍,“咣、咣、咣”,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部打碎了。

    年轻人不解地走上前去,问老人:“您为何将它们全都打碎呢?”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火候没有掌握好,都有一点毛病。”

    年轻人惋惜道:“可是您已经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啊!”

    老人长吁了一口气道:“可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些。”

    从老人坚定的口气里透出十二分的自信。

    接着,老人又坐在霏霏的雨丝中,再次从头开始,认真地一点一点地做起泥坯。那坚决打碎重来、成功在握的从容自若,深深地打动了年轻人。是啊,即使所有的瓦罐都打碎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心头执着的信念不被打碎,老人就不愁做不出更加满意的瓦罐。

    默默地,他朝老人深深鞠了一躬,便转身跑回家中,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地加入到南下打工队伍中。在一次次焦灼的等待中,在一次次失望的打击后,他终于谋到一份很艰辛的工作——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

    数年后,他拥有了一家不小的公司。

    【感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伟人的必要气质,是他自以为必须伟大起来。”可见,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或者一时的情绪而破罐子破摔,应及时调整心态,向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前进。

    拥有高尚品格才是最优秀的人

    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

    ——《管子·形势》

    【释义】失道者,人民不肯来投奔;得道者,人民不肯离去。一个有德行的君王自然能让他的国民很安逸地生活在他的国土上,并且不离不弃。

    高尚的品格是世界上最强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体现了人性的最高形态,展示了人类最优秀的一面。虽说才华总是博得人们的赞佩,但品格则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前者更多的是智力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心灵的果实。天才卓绝者以智力立足于社会,品格高尚者以良知卓冠于群伦。前者赢得赞美,后者被人追随。

    每个人都能诚实而体面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你可以善用自己的天资;你可以善待生命;你可以诚实、公正、诚恳、守信,哪怕在小事情上也是如此。总而言之,你可以在天意为你安排的领域里尽职尽责。持久的责任感,在你志存高远的时候支持着你,在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中也同样支撑着你。要想更好地了解、评价一个人的真实品格,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他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的行为方式,以及他对日常责任中那些看似平凡琐碎之事的处理方式。

    品格就是财富。它是一笔能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和尊敬的不动产。投资于此的人必将得到回报。虽然在世俗财物上他也许并不会变得富有,但他却会赢得人们的尊敬,体面地挣到不朽的美名。

    如果你对自己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并坚定不移地遵从你所认准的法则,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所建立起来的简单诚实的目标,就足以让你受用一生。它会让你正直,给你力量,给你营养,并成为你有力行动的重要原动力。本杰明·拉迪亚德爵士曾经说过:“人不一定要富有或伟大,也不一定要聪明,但是,一定要诚实。”

    品格,体现在思想与行动之中,属于那种不朽的天性。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孤独思考,将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达数百年之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发挥作用。它世世代代活着,以来自死者的声音发言,千载之后,依然影响着生者的心灵。

    拥有纯正品格的人,虽然其名声可能增长缓慢,但他们真正的品质却绝不会被埋没。他们或许被某些人曲解,被某些人误会,厄运和逆境甚至会一度降临在他们身上,但是,因为忍耐,因为持久,他们最终将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博得人们的信任。这些是他们当之无愧的。诗人丹尼尔曾经说过:“只有超越自我,才能自强不息;否则,人是多么可怜的东西啊!”

    【感悟】

    当品格的因素被明确的意志带进行动中并受到高远目标的影响的时候,人便开始踏上责任的道路,并勇敢地坚持下去,不管付出了怎样的世俗利益的代价。

    不要嫉妒他人的贤能

    功无大乎进贤。

    ——《吕氏春秋·不苟论》

    【释义】没有比举荐贤人功劳再大的了。不要嫉妒他人的贤能,随喜举荐也是一种功德。

    作为心理上的一种情绪——嫉妒,可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对此,前人早有认识。当今人们对嫉妒心理危害性的认识,已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美国一些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在25年中只有2.3%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也仅占2.2%。相反,嫉妒心强的人,同一时期内竟有9%以上得过心脏病,其死亡率高达13.4%。另外,据统计:嫉妒心强的人,也很容易患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研究还发现,大部分容易嫉妒的人都会有一些身体上的病症,如胃痛、背痛、情绪低落、行为失控等。德国曾把嫉妒列为一种可以享受免费医疗的病。

    庞涓与孙膑本是同学,又结为兄弟,拜鬼谷先生学习兵法。后来,他俩都到魏国当官,庞涓当了大将,孙膑做了客卿。孙膑光明磊落,足智多谋;而庞涓生性骄妒,阴险毒辣。他想:“孙子之才,大胜于吾,若不除之,异日必为欺压。”于是进谗言,下毒手,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剔去了他的膝盖骨,使其终身残疾,还想骗他写出兵书后,再害其性命。后来,孙膑得知真相,佯装疯癫被救入齐国,得到齐王重用。他带领齐兵攻打魏国,并在马陵之战时预设伏兵,派人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并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庞涓于夜色苍茫中来到了大树下面,由于看不清树上的字,便点燃火把照明,字还没有念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散。庞涓知道自己智谋斗不过孙膑,这一仗已经输定,只好自刎而死。庞涓因嫉妒加害于孙膑,没想到孙膑以计谋将庞涓杀死。庞涓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嫉妒是一种微妙的情感,强烈又隐蔽,自己对自己也不愿意承认,却又时不时地表现出来。嫉妒很伤人,也很降低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变得愚蠢,变得可笑、可厌。一个人越是掩饰自己的嫉妒,就越容易被人觉察出来。嫉妒是弱者的激情,因为他除了嫉妒还是嫉妒,做不出什么能使自己感到自豪、使自己的心理变得平衡的事。嫉妒者以冠冕堂皇、滔滔不绝、气急败坏地说辞掩盖自己的报复心、恶毒心、败坏心。诽谤和中伤是他们的方式。他们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要做出什么,而是为了不让别人做成事。

    【感悟】

    当发现自己嫉妒别人时,应靠自己的努力赶上对手,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反省引起嫉妒的东西,想开些,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态。当自己被别人嫉妒时,关心帮助不如意的人,故意示弱以软化嫉妒,以退让处理嫉妒。鼓励嫉妒自己的人积极工作,取得成绩。走自己的路,让时间去冲淡嫉妒。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郝大通

    郝大通(1149——1212年),名璘,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精通老、庄、易学,擅长卜筮占卦。金大定七年(1167年)皈依全真教,大定十五年于沃州行乞时突有所悟,于桥下苦修六年,人称“不语先生”。九转功成后,往北传教。崇庆元年(1212年)于宁海先天观飞升。升天后元世祖赠号“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全真教华山派,简称华山派。

    郝大通师徒吸收禅宗、理学的心性思想,建立起以心为基点,以本心、本性和道三合一为特色的心性论。本心、真心是其心性论重点,二者又称为心之体,同时有性、道、神诸范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涤荡邪心、透悟本心。相应地,修炼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最终归结为如何明悟本心、磨尽尘心。

    郝大通的著作有《三教人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释义》、《太古集》。他的弟子多是宁海人。著名者有弟子范圆曦和盘山真人王志瑾。范圆曦,道号玄通子,为全真道较为杰出的门人。王志瑾的“心性论”以圆通缜密著称。

    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管子·牧民》

    【释义】在室内讲话,要使全室的人都知道;在堂上讲话,要使满堂的人都知道,这样开诚布公,才称得上圣明的君主。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时刻问问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君子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从外表到内心都光明磊落,有所规范,并且一致,而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君子才叫“正人君子”。

    成语里有一些说法,比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说君子讲信用,说了话要算数,决不反悔。还有“君子之交”,是说君子们的交往绝不俗气地言利、言油盐柴米之类,而是以道义作为交往的纽带,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与“正人君子”相反的是“伪君子”。他们外表看上去衣冠楚楚、人模人样,心里却怀着鬼胎;他们不讲信用,阴一套阳一套,肚子里装着坏水;他们人格卑下,没有德行,只要为了权、钱、名、欲,什么都可以做出来。

    有一个人经营一家食品店,因为货真价实,服务热情,头几个月里生意红红火火,赚了不少钱。这时,有一个供货人给他提供了一批假货,开始他不同意,要求退货。供货人说,反正只有你我知道,别人是看不出来的。这种货非常便宜,赚钱更快。这位食品商经不起诱惑,便接受了这批假货。以假当真尝到了甜头后,他便主动和提供假货者干起了昧心的勾当。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假货被查处,本人受处罚,食品店也开不下去了。

    【感悟】

    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绝迹易,无行地难。

    ——《庄子·人间世》

    【释义】不走路容易,走路不踏地却是很难的。这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这里主要取其引申意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此句话用以劝诫那些为非作歹者金盆洗手,不要继续以前的罪恶了,滑得越远,罪孽越深重,负别人越多,将来越会被社会所憎恶。

    并不是法不责众,就可以无所畏惧;并不是人人都在谈钱,自己也可以不择手段。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也不会缺少良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永久保密的事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己心里想的晚上说梦话就会说出来了,何况是聚谈密谋呢!隔墙自有耳,要不秦桧和老婆在自家东窗下密谋害岳飞的事儿又怎么会被世人知道呢?今天还有这个成语“东窗事发”。夫妻之言尚不能密,况他人之言乎?

    人坐飞机可能一时不踏地,但不能永久不踏地。阴谋坏事可能一时保密着,但不可能永久保密。儒家提倡的“慎独”是有道理的,既然“绝迹易,无行地难”,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片刻之间离开的,能够离开的便不是大道。因此,君子戒慎那些自己看不见的东西,恐惧那些自己听不到的事情。没有比隐晦更易见,没有比细微更显露,所以君子谨慎自己的独处。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骂鸭》的故事:在县城西边的白家庄有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找不到医生可以医治。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平常损失东西,从不“怒”形于色。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因为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结果,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而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了件坏事,即使没有被人发现,但总有一个人知道,那个人就是他自己。就算这件事不违法,但是违背了自己良知,那么,总有一天自己的良心会被折磨。而那些做违法的事的人,他们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感悟】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多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

    应注重实践,少说话多做事

    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

    ——《淮南子·人间训》

    【释义】意思是说百句话都说对了,也不如选择一件可行的事情去审慎地实践。这句话告诉我们应注重实践,少说多做。眼过千遍,勿如手过一遍,比喻见多不如亲身体验。蜡烛不点不亮,菩萨不塑不像,比喻要注重实践,只有动手才能办成事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是书本上的知识,前辈总结的经验。它也许很适合当时前辈们的时代,但也许就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社会适应力也在变。

    宋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作《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工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到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感悟】

    在人类文明的创建过程中,理论是台阶,实践是行动。理论因为实践而产生,产生后为实践服务。就算理论再厉害,它也只是实践路上的一个阶梯,或是桥梁。难道说,没有桥梁我们就不用过河,没有阶梯我们就不能攀登了吗?理论只是作为攀登或是过河的工具,只是从属地位,从属于实践的目的。

    【道家百科】

    道家代表人物——张三丰

    张三丰,元明道士。生卒年不详。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丰又作峰。较为可考的说法是,张三丰约活动于元延祐(1314——1320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间,为辽东懿州(今属辽宁)人,后人以他为隐仙派。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1623年)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弘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提倡三教同源一致,认为自古道法分正邪,道儒释皆为正教,三教虽创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张“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其著作较多,清代李西月编辑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