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妙语话人生-事业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事业是生活的基础,是存在价值的证明

    物质是事业的衍生物,物质可以点缀生活,是事业成功的量化标尺。事业才是生活的基础,是生活的保障。事业能证明一个人存在这世界上的价值。事业能转化为财富,有了事业就等同于拥有了财富,此中道理简单明了,人人明白。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

    ——《淮南子·缪称训》

    【释义】根茎不健康而枝叶却很繁茂,这样的事没有听说过。

    树因为有根,才能屹立在大地上,风雨不倒;花因为有根,才能绽放在阳光中,花枝招展;人因为有根,才能生存在社会中,名留青史。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的根。根是人不断追求的动力和源泉。基础是根本,根深才能叶茂。基础扎实牢固,才可能有高、精、尖。沙滩上是绝对盖不成高楼大厦的,求学问、办事业都要重视打好基础。不注重在打基础上下工夫,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其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以失败告终。

    史上著名书法家因从小苦练书法基本功而产生的“墨池”有两处:一处是位于甘肃酒泉的张芝“墨池”。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当时人尊称为“笔圣”、“草圣”。他长年勤奋练字,刻苦磨炼基本功,常在池边洗笔砚,结果将池水洗黑,色如墨水,故称“墨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住地也有一个“墨池”。王羲之从小跟从书法家卫失人(铄)学书法时就懂得苦练基本功的重要。十二岁时他就开始钻研书法论著。成人后,他认真临摹名家手迹,每日练字不辍,笔砚就在池塘里洗。日积月累,一泓清水的池塘就变成一池墨水。由于他重视基础,基本功扎实,所以后来达到书法的高峰,被人尊为“书圣”。他诸体皆精,尤其擅长正书和行书。所写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齐白石老人有三绝:绘画、做诗、篆刻。他的篆刻布局奇特朴质,刀法刚劲雄健,独树一帜。可他初学篆刻时,总是失败,不是走刀字坏,就是石碎器毁,常常不得要领。他向篆刻家铁安求教。铁安对他说:“南泉冲有的是石头,你挑一担回去,刻了磨,磨了刻,把一担石头磨成石浆,印就能刻好。”齐白石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是要求我狠练基本功啊!”于是,他真从南泉挑回一担石头,夜以继日地刻个不停。刻了磨,磨了再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篆刻技术终于在长期的磨炼中不断提高,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与他的画、诗一样为世人称道。

    竹子扎根深。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干事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扬竹子的坚韧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感悟】

    根深才能叶茂,树苗只有把根扎实了,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人也一样,只有在小的时候打好基础,长大后才能有所成就。

    【道家百科】

    道教圣地——云峰山

    云峰山位于云南省腾冲城西55公里的瑞滇乡境内,海拔2445米,形似竹笋直刺云霄,为腾冲著名的风景名胜“三折云梯”,民间敬称“仙山”,既是滇西的名山,又是有名的道教圣地,在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有深远的影响。云峰山山尖突起,因而又名“尖山”。山峰直插天际,四时浮云缥缈,故有“云峰”之称。

    云峰山道观始建于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二十三日登云峰山旅游考察,住宿二日。其后又经李礼阳(道号飘然子)、张宗泰(道号卧云)等历任住持苦心经营,得八方群众乐善好施,寺院逐步扩展,至明末清初已依山形地势建成,建筑面积为1130平方米。

    云峰山道观不仅堪称腾冲诸多寺院中处理多层次的空间组合及平面远近层次的典范,而且可称是表现我国独特的风水学说的结晶,不愧为名山古刹。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获胜的关键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

    【释义】如果对外在的宠爱和耻辱看得太重,心境就容易遭受惊恐,把世上的祸患看得太重,就会把祸患引上自身。因为看得太重容易使自己的心态不稳定,反而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只有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才能成功。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你有多高的境界,多大的胸怀,就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贵。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吗?为了身外之物而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吗?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保持一个好心态,在好心态之下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事实上,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我们怎样面对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在每次做事刚开始时的心态就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有利于克服焦躁、恐慌和压抑的心理。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你便拥有了成功的一半。不单单做事是这样,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保持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态度,成功就会更青睐你。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可以说,我们的环境、心理、感情、精神,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来创造的。

    现在的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精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一旦欲望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积极心态能发挥潜能,能创造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而消极心态排斥这些东西,夺走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终身陷在谷底。积极的心态让人拥有信心、希望、诚实和踏实,而消极心态使人悲观、失望和自卑。

    良好愉快的心境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困难,提高做事的效率。相反,做事中紧张、消沉、倦怠等不良心境会使大脑神经通路处于抑制状态,使回忆、思维发生障碍,阻碍做事进程。因此,应正确分析评价,控制自己的心境,以朝气蓬勃、乐观舒畅的心境进入工作。正确地看待要做的每一件事,不要过多地去考虑结果,而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你的人生目标,然后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开始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完成任务。

    【感悟】

    有时,或许我们真的很累了,就看看天,看看天上无拘无束飘荡的云,不羁的心随风飘散。“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静静的,不想任何事,不读任何书,让得与失走开,让心灵打个盹。这一刻,世界也变得空灵起来。

    谨小慎微,严于律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讳于远。

    ——《摄养枕中方》

    【释义】这几句话是道家养生之道,是药王孙思邈《摄养枕中方》里面的经典名句。意思是:谨小慎微注意细节才能成大事,不会铸成大错;严于律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不会在以后追悔莫及。

    “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讳于远”。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及变化规律,始终以“不患于其有防之迹”来对待“慎小”、“戒近”,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格外谨慎。慎始、慎终的警惕起于“忽微”之患。清代著名中医聂继模经常告诫当县令的儿子:须时时“于无事中寻出有事”,才能“使有事终归无事”。鲁迅先生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叫作“于无声处听惊雷”。

    其实,人们要善于在“无事”、“无声”、“微小”中发现“有事”、“有声”、“小中见大”的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刻刻地保持对“忽微”的警惕!才能严防祸患的发生。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谨小慎微”,“必作于细小”不是崇尚小,不是左顾、右盼、胆怯、犹豫和小心怕事,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胆略。

    有一则历史故事,说的是唐德宗时有个叫陆贽的宰相,为官清廉,不贪不沾。据说,德宗曾向他下了一道密旨,内容大概是说:重礼不可收,像马鞭、鞋靴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而陆贽在奏章里则严肃地说:“收薄礼也是重贿,贿道一开,辗转滋甚,鞋靴不足,必及衣裘,车舆不足,必及金壁,涓流不止,溪河成灾。”陆贽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很深刻的,它给人以启迪和警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好的事物如此,坏的事物也是如此。“小恶”发展的最终结果必是“大恶”,腐败分子的堕落就是一个渐变积累的过程,往往始于“沾点拿点”。

    我们警惕祸患起于“忽微”,不可以将它与胆大对立起来,更不应将胆大排斥在外。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粗中有细,细而有胆,胆大而不流于鲁莽,谨慎而不流于怯弱,才能走向不败之地。

    【感悟】

    《淮南子·人间训》中讲:“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就是要用谨慎的态度对待细小的问题,以防造成较大的灾祸或损失。千百年来圣人总结出来的道理,留给我们的是受用一生的金玉良言。我们应当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小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临渴掘井,于事无补

    倾可政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管子·牧民》

    【释义】倾斜还可以扶正,危险还可以转为平安,颠覆还可以再起,但灭亡了,就不可能再重新恢复了。

    古时的名将驰骋于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运用神机妙算来作战,虽然出入于九死一生中,但仍然能悠然自得,毫不急迫,这就是“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结果。如果平时不注意和毫无准备,如谚语所说的‘临阵磨枪’,‘临渴掘井’,那就来不及了。古人所谓“太平原是将军致,不许将军看太平”也是同一道理。

    春秋时,鲁昭公被逐出国,逃亡到齐国。齐景公对他说:“你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怎么就把国君的位置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鲁昭公说:“早些时候,人们都对我很好。有很多人经常鼓励我,而我没有亲近他们,也有很多人经常劝诫我,而我也没有听信他们。因此,逐渐地内无心腹、外无群众,真正爱护我的人一个也没有,奉承我、欺骗我的人反倒很多。这样,我就好比秋天的蓬,表面枝叶似乎还很好看,其实根茎都已枯萎,秋风一起,就连根拔掉了。”

    齐景公听了,认为颇有道理,便把这番话转告了晏子(齐大夫晏婴),并且说:“要是现在有可能让昭公回鲁国去,大概他可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国君了吧?”晏子说:“不会。涉水过河而溺水的人,多半因为事先不探明河水的情况,迷路的人也多半因事先没有问清路径,等到他们溺水以后才去探水,迷路以后才来问路,不是已经晚了吗?这好比‘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一样,虽然非常急切,可是怎么来得及呢?”这就是临渴掘井的故事。

    孔子说“安而不忘危”,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这个意思。先哲们早就从社会实践中为我们总结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名君唐太宗,接受了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成就了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从而奠定了一代强国的基础。清末的统治阶级夜郎自大,不思进取,闭关守旧,最终使“泱泱大国”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灿烂中留下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感悟】

    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老来方恨读书迟”,就是因为总觉得读的书就目前来看,并无用处,或者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因此便有了理所当然的借口,懒于阅读,懒于学习,结果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筹莫展,才悔不当初。所以,我们要重视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未雨绸缪,而不要临渴掘井。

    细节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甚至

    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吕氏春秋·慎大》

    【释义】在平安时要想到危险,在显赫时要想到困窘,在有所得时要想到有所失。《周书》上说:“就像面临深渊一样,就像踩薄冰一样。”这是说做事小心谨慎。

    细节是什么?这个世界上,细节无处不在,它微小而细致,存在于每天的生活中,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它从来不会立竿见影地改变某些东西,但细节的竞争,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成于易。不注重细节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小心谨慎、关注事情的每一个细节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作为一个现代人,成功和幸福无疑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游刃有余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且能够得到他人欣赏呢?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快乐和幸福呢?所以我们要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只有勤奋和认真才能够真正地为我们带来成功、财富乃至幸福的生活。

    成功者与他人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能够抓住那些常常被他人所忽略的细节,并且能够乘势而上。细节虽小,但它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在职场竞争中。细节作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东西,往往成为注意细节者的“独门兵器”。

    有几个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去一家规模不小的外贸公司应聘。实习结束时,一位并不是最优秀的毕业生小刘被留了下来,成为公司正式职工。原来,在实习期间里,他的几个细节之处得到了部门经理的注意。

    部门中,有个很优秀的外贸业务员姓王,由于年纪最大,其他员工都称他为“老王”。其他几个实习生也跟着大家喊他“老王”,而小刘并没有随着他们一起叫,而是一直很尊敬地称他“王老师”。还有,为了多学到点实践能力,即使小刘的本分工作已经完成,或者经理和师傅不在,他也会主动地见事做事,或跟着同事跑银行、跑商检,或到海关报验,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大热天里挤公交车,弄得一身汗。

    有好几次,王老师为业务联系接国际长途,小刘就默默地坐在一边旁听,细心地揣摩他如何同外商交谈。有时则悄悄地给老陈递一支笔,或续上水,或记录一些数据。这些细小之处,既给王老师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小刘也趁机学了不少东西。

    正是这些细节之处,成为公司留下小刘最好的理由。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

    【感悟】

    细节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要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就要在做人、说话、做事的时候注意培养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精神,并且要让这种认真的精神渗透到我们的性格中去,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习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从这种习惯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道家百科】

    道教圣地——东岳庙

    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坐落于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初建于元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扩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整个庙宇气势恢弘,建筑精良。庙内的“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给游览平添了极大的乐趣。

    东岳庙始建于元代,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原占地面积六万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出资兴建,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后经明、清两朝的不断扩建,形成由中院、东院、西院三院组成的规制宏丽的古建筑。庙内主要殿宇有岱岳殿、育德殿、广嗣殿、阜财殿、炳灵公殿、三茅君殿及七十六司庑殿等。育德殿内陈列的天、地、水三官木雕像,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堪称中国道教神像雕塑艺术的精品。

    智者善听,愚者善说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

    ——《管子·君臣上》

    【释义】对于民众的意见,只个别地听取,就是愚蠢的;全面综合地听取,才是圣明的。即使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道德,也还要多方搜集众人的言论。

    有人说:“人为什么两只耳朵一张嘴?那是因为上帝造人的时候就要求人少说多听。”此话颇有一点意思。我国古代就有“愚者善说,智者善听”之说。听,可以从谈话对方获得必要的信息,领会谈话者的真实意图。如果不能认真地聆听,就无法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只能是空谈。况且聆听本身还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因此应充分重视听的功能,讲究听的方式,追求听的艺术。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然而,若真正走上通往成功之路,必须具备成功者的基本资质。自信与听取别人意见,正是这基本资质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过于自信,就会让判断有失准确,而个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有人则善于抽象的图形。所以,我们就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取意见,能够补充主见之中的不足。主观意识自有主观意识的局限。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表面在讲人多的力量,实际从某种角度而言,更为深层的意思,应该是对“智慧之集大成”的赞美。人人都有自己思维的局限,而听取意见,则能够协助你抑制主观判断的闪失。

    正因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李世民才成为一代贤君,开创“唐朝盛世”;而齐威王也是因为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才使得齐国风气日益纯正,国力日益强大;相反,由于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秦国倒行逆施,最终覆灭。历史留下的千古佳话和沉痛教训,无不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在治国方面,还是在人生的追求中,都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漆黑的海上,海轮不仅要遵循罗盘的指向,还需要海上灯塔的导航。人生亦如此。没有谁可以一意孤行地走向成功的巅峰,他人的意见有时如登山的拐杖,支撑着你前进的脚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顺利地攀登上人生之巅。

    【感悟】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走着自己的道路,听取别人善意的建议,接受别人理性的指正,道路会变得不再崎岖,仿佛可以看到彼岸的希望。

    急流勇退,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

    【释义】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段精辟的论述,既是道家宇宙观的哲理,又是古代社会仕宦生涯的总结,为许多得道之人采纳躬行。尤其是“功遂身退,天之道”。这对今天一些有所成就的人仍然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人之所以有时仍会迷失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正在膨胀的欲望在作怪。欲望总是会给我们造成某种假象,使原本清醒的你不知不觉中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所以,敢于面对、敢于放弃、急流勇退的做法会让我们避免接踵而来的麻烦。

    古人范雎,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以其能言善辩而被秦王重用,当了秦国丞相。他用“远交近攻”的谋略,分化瓦解了敌方联盟,为灭六国、兴秦朝,完成秦国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劳。他又对秦国的内政与外交,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位显赫之人,接受了燕国人蔡泽的建议,毅然辞去了相位,被后人视为急流勇退的代表人物之一。

    历史的实践已经完全证明了老子“功遂身退”观点的正确性,更是指导后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老子要我们保持中庸之道,要适可而止,要善于把握火候,不能锋芒毕露,要急流勇退。

    在中国古代社会,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功成名就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人们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一旦功成名就之后许多人便会贪图荣华富贵,贪求安逸享乐,不但很少有人能够放弃那些功名富贵,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努力追求更大的功名富贵,甚至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贪欲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这样就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一个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状态之下,主动放弃荣华富贵,甘于重新过平民百姓的生活,或者是匿名隐居的人,才是深知宇宙人生真谛的人。所以即使在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功成名就之后也应该急流勇退,甘于隐居修行,这才称得上是深知天道。

    【感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锋芒太露,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这样的话自己将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迟早要吃大亏,自己的锋芒锐气最终将无法保存。如果一味追求和炫耀显露自己,整天想跟别人比试斗法,甚至不择手段争取荣耀地位,不但不会进步,甚至还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道德经》

    【释义】祸害之大,莫过于低估了敌人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轻视敌人的祸害更大了。此句多用于警诫人们对自己的对手或敌人,切不可掉以轻心。

    孙子提出“知己知彼”原本是行军之道,意思是用兵打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妥善处理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何尝不需要知己知彼呢?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就要和别人交往,而要恰当地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情感、好恶、需求和个性,此所谓“知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倾向也应该有所察觉,知道自己是喜欢对方还是讨厌对方,此所谓“知己”。只有对自己的态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明确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冲突和契合,从而及时进行调整,有效地消除交往过程中可能导致障碍和隔阂的不利因素,促进彼此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整个古希腊世界的戴尔波伊神托所。在这个神托所的入口处,人们可以看到刻在石头上的两个词,中文意思是“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教育别人。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阿波罗神的神谕。为什么认识自己如此重要?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社会、市场是“彼”,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认识,不能做到知“己”,将来走上社会求职工作、设计自我发展之路时就如同盲人骑瞎马,东碰西撞却一无所成。电脑英才比尔·盖茨说:“不能认识自己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功夫巨星李小龙说“截拳道要求习者认识自己、表现自我、探求属于自己的武技,而非盲目模仿。”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性格特征、长短处、适宜从事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最佳成果。有人是在无意之中发现自己在某项工作之中极有天赋,而能及早地确立适宜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时间的浪费及挫折。在体育界选材可给人以启发:身材粗壮短小者练举重,身高臂长者练篮球,身体灵敏者练体操,等等,因人而异地育才,就容易取得成功。

    在人生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出色的演员,随时随地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因而每个人必须对自己和别人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及行为规范做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不“知己知彼”,就容易失败。只有正确认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关系网”,并利用“关系网”为自己服务。

    【感悟】

    一个人获得了较强的社会知觉能力,就具备了处世的艺术,在人际交往中就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盲从所谓的具理,反而会弄巧成拙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道德经》

    【释义】既然是大家公认了的自然法则,那一定是很通俗的,但是人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想走捷径,反而弄巧成拙。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无须按照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别人。保持自我的本色,做一个真正的自我,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

    盲目跟从和盲目反对都是无知的表现。盲从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英国科普作家道金斯在女儿十岁时写给她一封信:“相信(某一件事)的好理由和坏理由。”在信中,他教导女儿,相信某一件事或说法的好理由之一,是基于直接和间接观察的证据,以及严密的推理和假说验证;而相信任何东西的坏理由,则有三,一是“传统”,二是“权威”,三是“神启”。然而,如果不经过考虑,就相信了那些坏理由,那无疑就等于是盲从了。

    浮萍植物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群生植物,可以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是一种生物治污的好方法。看到浮萍植物的作用,人们就开始想象了,如果美丽的湖泊放养浮萍岂不是更好?于是没有小范围试验,就大面积实施了。到如今滇池、太湖、大运河等等重要的湖泊、河流浮萍植物泛滥成灾,造成水质严重富营养,鱼虾大量死亡,连饮水都成问题了。治理滇池花了上百亿的资金都见不到效果。这就是老子所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结果。

    现在,还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对传统和权威的信心远远大于对事实的信心。于是,他们趋向于相信传统的说法,相信权威的解释,而无视事实的证据。这就叫作“盲从”。当人们陷入“盲从”时,传统和权威已经不具有任何正面意义,而成为思想的桎梏。人们往往会编出许多毫无事实依据及逻辑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也是建立在传统和权威的基础上的,从而陷入了循环的怪圈。

    在生活和工作中,首先,要选对领导。如果我们追随某人,一定要确定被追随者是值得信赖的,否则就会陷入困境;第二,当我们发现领导有错误时,一定要及时提醒,防止错误的发生,不能盲目跟从;第三,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当你想走自己的路时,不要因为别人或者碍于面子而放弃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感悟】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追随无数的东西:别人上大学,我们也上大学;别人出国,我们也出国;别人学电脑,我们也学电脑……我们不加思考地追随着别人,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和生命。希望我们能在做事情之前,冷静思考一下其中的意义。其实认真做好一件事情,比追随一百次的潮流更能获得生命的本质。在你迈出自己的脚步之前,先提醒自己一下:不要盲从!

    无诚则无友,无信则无以立业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

    【释义】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做人之本,除了守德之外,还应当以诚信为至上。说得通俗一点,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道理很简单,诚信为全天下第一品牌!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

    十八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同时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都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小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您先拿上火柴,我去给您换零钱。”说完小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开了。绅士等了很久,小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得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的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问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了。“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他们去了男孩儿的家。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生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处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假如你要干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悟】

    诚信是人本身素质的一种体现,是每个人生活事业中的垫脚石。它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有谁愿意抛弃诚信,与自己的前途未来过不去?诚信,犹如一袭华丽的晚装,衬托出你高贵的气质。伴着这晚装,无论身在何处,你都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行遍天下山山水水。

    有些事情不必亲自去做

    必知不言之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

    ——《管子·心术上》

    【释义】必须清楚什么是不该由自己去说的话,什么是不用自己亲自去做的事,然后才懂得治国之道的要领。

    生活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事情,但未必每一件事情要自己亲自去做,可以“分工授权”。所谓分工授权,即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把职务、权力、责任、目标四位一体授给合适的各级负责人。这是用人的要诀。“事无巨细皆决之。”事必躬亲,是封建时代领导者的做法,在现代社会已不适用。用人之道就是要“明其责,投其权”。管理界有句行话“有责无权活地狱”。把权力授予敢负责任的下属,对人是人尽其才,对管理是提高效能,这才是有效的领导者。所以西方管理学者卡尼奇曾说:“当一个人体会到他请别人帮他一起做一件工作,其效果要比他单独去干好得多时,他便在生活中迈进了一大步。”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着: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着: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这只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的鹦鹉会值这个价钱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觉得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自己只能做个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即要充分信任下属,放手让他工作,不信任就不要用,用之必信。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嫉妒,不要怕“功高盖主”。很多领导者担心下属智慧比自己高,能力比自己强,因而不敢充分信任,这是最愚蠢的。卡耐基其本人对钢铁的制造、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知道的并不多,但他手下有三百名精兵强将在这方面都比他懂,他的卓越才干就是善于用人、用好人。卡耐基专门笼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聚集在自己周围,是他事业获得成功、登上美国钢铁大王宝座的重要原因。

    反之,被誉为美国汽车大王的亨利·福特及孙子福特三世,在其事业发展的顶峰,变得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绝对不允许下属“功高震主”。一旦有这种感觉,就不顾一切将不顺眼的、但对公司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解职。正是这一套做法导致其事业大滑坡。今天的福特汽车公司,已失去当年的那般威风。到最后,六十三岁的福特三世被迫忍痛割爱,宣布辞去福特汽车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把掌管了三十五年的业务经营大权让给福特家族以外的菲利普·卡穆威尔,由他组成顾问团,采用专家集团的领导体制来管理。这一举措,彻底宣告“万年福特王朝”的结束。由此可见,领导者要协调好与下属的关系,一定要做到善于授权,用人不疑。

    【感悟】

    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自己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一来,他们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是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

    【道家百科】

    道教圣地——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道观,后世多有修缮。大高玄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檐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三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

    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五间,两旁配殿各九间。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三座门,护以石栏。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庑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