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鲜明提出了“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的重大命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这些都为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

    一、锤炼政治品格是提高政治能力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对党忠诚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品格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这一方面抓住了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为官用权的关键,同时为领导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指明了正确方向。

    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忠诚是人的一种优良品质,对于政党来说,政治忠诚尤为重要。相比较一个人对亲人、朋友、组织的忠诚而言,党员干部对党的绝对忠诚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可贵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党员干部只有做到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实现追求个人价值与意义、追求国家发展与进步、追求人类进步与理想三者的完美结合。

    对党忠诚,首先要不忘初心,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汲取理想信念的精神营养、真理力量、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动摇了,那是不可能心中有党的。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领悟,不断参透,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悟,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对党忠诚,就要忠诚党的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除了为人民谋利益,没有任何私利。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们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就是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过程。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公仆意识,只有让公仆意识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来并深深扎根,心中有民、一心为民,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心无旁骛地干干净净做事。

    对党忠诚,就要忠诚于党的组织,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忠诚于党的组织,既是政治品格,也是纪律要求。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我们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栉风沐雨、历经坎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组织严密是重要保证。加强组织纪律性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对党忠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全党同志要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意愿,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激励约束,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时刻摆正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正确看待个人的进退去留,坦然接受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选择,绝不能把党的事业当作个人进步的“垫脚石”。

    二、提升理论素养是提高政治能力的必要条件

    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要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要认识规律,就要牢牢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增长工作本领的思想宝库,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各种思潮观点众说纷纭、泥沙俱下,尤其需要有政治上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判断力。这种敏锐性、洞察力、判断力从哪里来?根本的是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蕴含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用、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切实做到以下“十个深刻领会”:

    一是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

    二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用“8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概括为“14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三是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是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五是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六是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个伟大斗争就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七是深刻领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党的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规划,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八是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在经济建设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文化建设上,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社会建设上,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九是深刻领会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的重大部署。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十是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总之,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化学习领会贯彻,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修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引导干部群众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自觉性、坚定性。

    三、加强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是提高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党内政治生活是领导干部历练政治能力的大熔炉。只有炉火烧旺了,才能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纵观近年来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都与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得到恢复,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体系得到完善,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我们要倍加珍惜。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切实解决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一)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

    领导干部普遍受人关注,言行无小事。一篇讲话、一次活动,一项决策、一个部署,甚至一餐饭、一杯酒,都会影响着周边、影响着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党的形象。要使自己的影响始终是正向的、自己的形象始终是良好的,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苛刻一点,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二)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地说,一棵果树要长得好、长出好果子,需要修枝剪叶,去除徒长枝、交叉枝、并生枝、下垂枝、枯残枝,这样果树的内膛就通透,通风和通光就好,不但树身长得好,果实也会更加丰满,人生的修枝剪叶就是要不断改造提高自己。领导干部改造提高自己,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们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颗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们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

    (三)要牢记组织为大、纪律为大,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纪律严明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强化党内制度约束,扎紧制度的笼子。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要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决查处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使各项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防止出现“破窗效应”。

    (四)要用足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班子要作表率,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看作是进行“政治体检”,在党内营造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切实提高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五)要带头推动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

    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自觉同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自觉抵制权钱交易等各种不正之风,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间关系,形成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形成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决不能让封建糟粕侵蚀党内政治生活,决不能让权力沾染铜臭味,决不能让商品交换原则污染政治生态。

    四、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是提高政治能力的时代要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生命工程”,是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的有效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由中央政治局带头分两批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高度重视、踊跃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热烈响应、热情支持,整个活动进展有序、扎实深入,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是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二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四是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五是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这次活动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对此,群众充分认同,党内外积极评价。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有的地方基层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改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畅、能力不强,贯彻群众路线到不了末端,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此后,党中央在全党又深入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教育活动对于全党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迈进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务实创新;既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又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各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中,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进一步践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进一步增进感情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做好群众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把群众放在心上、当成亲人的感情。

    一是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增进感情。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不是抽象的,要真正明白公仆身份,主动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克服私心杂念,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相一致的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切实系牢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纽带。二是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增进感情。感情需要交流,感情来自培养。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作风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结合实际在密切联系群众上出实招、讲实效,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标准、过程和效果交给群众去评判,经常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诉求,以实际行动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三是通过领导带头实践增进感情。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首先从中央做起,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作表率,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领导干部对群众有感情,对普通党员干部是无形的感召和示范,进而对广大党员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领导干部带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老实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坚持与人民心相印、同甘苦、共奋斗,就能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上行下效、为民造福、同舟共济的新气象新变化,党与群众的感情就自然而然的加深了。

    (三)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能力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还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党的历史实践表明,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对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说过一句话,广为人知:“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到任浙江工作后,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几年下来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2005年,习近平同志全年有117天在外调研,做了30次大的调研,足迹遍及浙江全省各市。2006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率领的浙江省党政干部接访团,在衢州市衢江区工贸职校接访。当时,此地共设立了土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及反腐败、涉法涉诉等15个来访接待室。一个上午时间里,便接待了167批次315人次来访群众,当场解决76个问题。他在浙江工作期间还带头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活动,推动形成并完善浙江省领导干部下访制度,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倡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的群众工作经验启示我们,培养和增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目标,而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下访接待群众、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完善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要求。

    迈进新时代,我国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群众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艰巨繁重的任务和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到一线去,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到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中去开展调查研究。

    一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宏伟蓝图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影响和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深入调研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深入调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二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杜绝“走马观花式”“作秀式”“完成任务式”调研,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真实调研,通过扎扎实实地调研,做到既能解剖典型,又能了解全局,既能了解工作,又能考察干部,从而做到听实话、察实情、获实效。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调查研究是实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在进行社会实际的调查时,明确地提出了调查研究就是在“实事”中“求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即研究;“是”,指规律。就是坚持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寻求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坚持在客观事实面前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从客观事实本身引出正确的结论,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调查研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真理、唯事实,在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结论、发现规律、找到办法。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月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所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四要制度化经常化。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要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亲自主持重大课题调研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用制度保证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和联系点的基层群众,切实解决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

    (四)创新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群团干部要由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的人来当,要有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经验,懂得群众的语言和习惯,熟悉群众的愿望和心声,善于运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发挥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时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写进报告,同时要求“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这就指出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目的和方向,进一步拓展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视野和渠道。

    一是建立健全群众权益维护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按照十九大部署要求,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群众工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着力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用健全的制度来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给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新课题。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同时下大力气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两新”组织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信息网络驾驭管控的能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群众工作成为社会管理最基础、最经常、最根本性的工作。

    三是创新联系走访群众机制。坚持把群众工作做在平时,总结民情走访、包村联户、选派“第一书记”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变以前干部联户随机走访、定期变动为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广参与、全覆盖。俗话说,“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不怕群众不听干部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联系走访中要学会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以群众习惯的语言平等地交流,在交流中拉近距离,把道理讲透讲深讲实,让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能够听懂。

    四是创新社情民意征集机制。充分运用新媒体,变被动“坐等”诉求为主动征集诉求,采取“敞开门来听”与“走出门去问”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市民热线、民情网、领导信箱、公开电话、网络舆情、常态化联系群众、满意度调查、不满意事项征询、民情e掌通等各种途径,广泛汇集群众诉求。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深入推进基层事务公开透明,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特别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准确掌握群众所想所难,公开回应群众的咨询投诉,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

    五是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方面,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考核、评价的各种办法,推动领导干部不仅要“到群众中去”,主动上门问政、问需、问计,也要让群众参与“到工作中来”,通过不断创新参与方式、简化参与程序,有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重大民生事项的政策制定、执行实施和评估验收等工作,实现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五、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是提高政治能力的检验标准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政治领导本领作为八大执政本领之一提出来,位列学习本领之后排在第二位,足见我们党对新时代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的高度重视和创新思考。这个新提法与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设的根本性作用”以及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是一脉相通、内在关联的,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是有规可循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从政治和战略高度给我们指出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的方法论和思维法宝。这五大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丰富实践中凝练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是经实践检验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提高政治领导本领的能力基础。

    (一)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是管总的思维,就是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想方法。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战略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特别注重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和擘画,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他反复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思考大局,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战略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站高望远、未雨绸缪,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判断力,能够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从系统层面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科学制定战略方案,与时俱进调整策略,始终站在时代潮头。

    (二)增强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变革性思维,旨在寻找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强调指出:“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总是存在着路径依赖化的思维定式,在世界和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新的时代条件下,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激发思维活力,才能勇立时代潮头、保持奋发有为、不断开拓新局。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所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更加需要我们用实践磨砺、用环境塑造、用机制激活创新思维,让创新思维始终成为推动事业前进的活力之源。

    (三)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思维范式,也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强调、最注重运用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或科学思想方法。他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叠加交织的社会矛盾,如何把握好“度”,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矛盾不绕道,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从而做到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心平气和地分析问题,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的确是一门大学问。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极端化、片面化、静止化。

    (四)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规则思维,是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决定的思维方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他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把方向、做决策、促改革,首先要树立依宪执政、依法执政思维,树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思维,树立依规治党、依纪行事思维,用法律和规则之治最大限度地约束权力人格化和自由裁量权,真正寻求人民群众认同的“自由”。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摒弃人治思维、特权思维,学会以法治的眼光、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真正建立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

    (五)不断增强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就是客观理性地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前瞻性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底线思维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在方向道路问题上,强调头脑必须清醒,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在生态上,强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党的建设上,强调要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党员干部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底线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始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见微知著、心中有数、处变不惊,从最坏处着眼,努力争取最大成功可能。当然,上述思维方法在内在逻辑上是紧密相连、彼此相关的,在实际领导工作中还需要统筹运用、综合发力,从而不断提高政治领导本领。

    创新案例

    新疆:掀起学习热潮 提高政治能力和业务素质

    在网上看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发行的消息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副主任孟祥忠第一时间去新华书店买来放在案头。“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它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连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原汁原味研读,热火朝天探讨,掀起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热潮。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161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章中的《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018年1月18日晚上9点30分,霍尔果斯市委二楼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气氛热烈。市纪委全体党员干部齐聚一堂,坚持利用每天下班时间夜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分篇章、分专题,逐字逐句研读,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要义的理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最大感受。”在和静县纪委开展的“纪检监察业务小讲堂”上,第三纪工委干部张向军深有感触地谈起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的政治本色。”

    自治区纪委转隶干部余光禄最近正在忙于充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已经读到《将改革进行到底》篇目,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结合十九大报告,再来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改革?要怎样改革?往什么方向改革?不想腐的堤坝如何构筑?预防腐败制度建设如何完善……”带着这些问题,余光禄经常会和转隶干部一起学习探讨。

    尼勒克县纪委充分发挥草根宣讲员、马背宣讲队、巡回宣讲组的作用,深入牧区和乡村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我们前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后期再把学习的内容原本清晰地宣传到基层每一个角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遍千家万户。”尼勒克县纪委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为确保学习效果,自治区纪委将以宣讲辅导、座谈交流、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指导正风肃纪反腐实践,推动监督执纪问责工作。

    “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学出更加坚定的信仰、更加强烈的担当、更加纯粹的忠诚和觉悟。同时,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政治能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罗东川表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8年2月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