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善养浩然之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1)也。是集(2)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4);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5)之者,芒芒然(6)归,谓其人曰:’今日病(7)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8)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

    (1)馁:饥饿,无力。此指委顿的样子。

    (2)集:积累。

    (3)慊:快,足。

    (4)正:止。

    (5)闵:同“悯”,忧伤。揠,拔。

    (6)芒芒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7)病:疲惫,疲倦。

    (8)耘:锄草。

    【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哪方面?”

    孟子说:“我能辨析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说啊。这种气,非常盛大,非常刚强,要靠正义去培养而不要伤害它,它就会充溢于整个宇宙。这种气,要和道义相配合;缺少这些,它就会委顿不堪没有气势。它是正义不断积累而产生的结果,不是一两次正义之举就能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这种气就会委顿不堪了。所以我说,告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正义看做是心灵之外的东西。对于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应该铭刻不忘,但也不要妄想着助其壮大。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而去拔高它的人,非常疲惫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好累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禾苗全都枯萎了。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已经很少了啊。以为浩然之气的培养没有什么益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为禾苗锄草的懒汉;企图帮助浩然之气壮大的人,就像是那个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会伤害了它。”

    【述评】

    人无气节,难成大器

    “浩然之气”,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细细地思考过。在儒家思想中,“养浩然之气”其实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浩然之气是以仁义为核,以正义、公正、自由、和谐为衣的一种精神。它具有道德的价值判断,行为的现实约束、灵魂的自我纠正、气质的自主升华。

    它充塞于天地之间,回荡在社会生活之中,激励着人生的抉择,决定着人生的目的。所谓浩然之气,由“义”的积累而养成,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这种气,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就的就是这种长存于天地间的磅礴正气,是五千年历史煅造出来的民族之魂,是黄钟大吕也难以奏出的不朽乐章。孟子以自身的生活为它作了生动的注解,正义直言,不避权贵,身居广厦,心怀黎元。

    这种气,是道义的化身,没有道义,它也就变得脆弱不堪。这种气必须依靠日积月累的道德修炼,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几次正义的行为也不能够说它就变成了自己的精神的一部分。一句俗话说明了它的状态,那就是“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浩然之气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炼,日积月累的进步,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培养,使之壮大,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为人正,做事正。当一个人培育了“浩然之气”,就进入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称此境界为“诚”,他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即诚信,推而广之,成为人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心,才有慷慨赴死的从容。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壮志豪情。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功绩。

    1942年的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英勇抗敌的悲壮之举,让人看到了中国军人为抵御外侮,不惜血洒疆场、无惧无畏的浩然之气。这次抗敌壮举的主角就是抗日名将戴安澜。

    戴安澜,又名衍功,安徽无为人。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在1938年的鲁南会战、武汉会战中功勋卓著。1939年升任国民党第五军200师师长,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率部英勇作战,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

    1942年3月,戴安澜奉命率部赴缅作战。他率领200师孤军深入,开进同古,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做好迎战准备,200师官兵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敌军。同古保卫战打响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奋勇抗敌。虽然孤军奋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御敌。

    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在战役打响之后,戴安澜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200师官兵伤亡剧增,防线屡次被冲击,防御工事也大多被毁。戴安澜指挥若定,率领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进行抵抗。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余人,俘敌400余人。同古保卫战震惊了世界,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让世界对中国的抗战刮目相看。

    同古战役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途中,遭遇日寇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野人山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雨季,部队没有向导,陷入了困境,死伤严重。戴安澜终因未及时治疗,伤口溃烂,在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的地方壮烈殉国,时年38岁。

    1942年7月31日,广西全州上万人为抗日英雄戴安澜送葬。中国共产党高度赞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毛泽东题赠了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在戴安澜身上,就洋溢着这种为国捐躯、不畏缩、不放弃、视死如归的浩然之气,也是为正义、自由和民族独立慷慨赴死的不屈精神。

    这种气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孟子也感到难以言传。他为我们描述说:

    第一,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至大孟子解释可以充塞天地之间,至刚则无从说明。

    第二,浩然之气,集义而生,义袭不取。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是义行积累的结果。

    第三,浩然之气,配义与道,无是则馁。它是义与道的结合,是道德范畴的一种品质。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培养要做到“求放心”,“不动心”和“勿助长”,也就是说在做事的时候要能够集中精力,一旦发现精神外驰要立刻收回,而对于不利于自身修养的、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更不能有所动心,同时还要求这个气的培养过程应该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勉强,而应该循序渐进。

    孟子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南宋名臣文天祥被捕后,元军再三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于是被囚于燕京一土牢中。土牢环境恶劣,文天祥在《正气歌·序》当中描述,牢中的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七气并出,同囚室的人相继被侵蚀病死,而独文天祥以虚弱的身体在土牢中两年安然无恙。他说“吾体内已养成了一股浩然正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就是这种浩然正气支撑了文天祥的政治生命和人生价值。文天祥慷慨就义后,人们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可以看出,孟子的“浩然之气”在这些仁人志士的身上留下了多么深刻的痕迹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