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弈秋教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章句下》

    孟子曰:“无或(1)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2)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3),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4)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章句上》

    孟子曰:“尽信《书》(5),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6)。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章句下》

    【注释】

    (1)或:同“惑”。

    (2)暴:同“曝”,晒。

    (3)数:技艺。

    (4)缴:拴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箭。

    (5)《书》:指《尚书》,下面的《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名,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中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6)策:竹简,此指其中的内容。

    【译文】

    孟子说:“君子要想提高加深自己的造诣,就要自觉地认识把握。自觉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因此君子要自觉地学习。”

    孟子说:“广泛地学习,并能详细地解释它,将达到简练地叙述要义的境界。”

    ……

    孟子说:“君王不聪明,不足为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激发他的那点善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譬如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课。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心里却在想有只天鹅要飞来了,盘算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另一人一起在学,棋艺却赶不上人家。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我认为不是。”

    ……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就不如没有《书》。我对于《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仁义之人去讨伐商纣那样的不仁之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述评】

    学习的艺术

    孟子认定了人性本善的观念之后,对于后天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也持肯定的态度,在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儒家所认定的人格和精神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之道以格物致知,禀诚修持为方法,修身为内圣之业,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之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生纵式发展的结构,也是他们一直所秉持的人生理想,在这个人生发展的链条结构中,修身是第一位的,不可动摇。换句话说,从自己做起,才能够磨炼意志,锻炼思维,增长才干,才能够达到平治天下的人生最高理想。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一天,其父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从人生修养的角度上来看,这个故事讲的也是必须首先注重自身细节的改造,才能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修身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所以《大学》里面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由修身而下学而上达,而学为君子,以至于取义成仁,成贤成圣,此为内圣外王之纵向意义。

    我们看出,儒家思想中对人自身的修为是非常注重的。儒家体验、体证,注重人生经验,它有别于佛道文化中偏重于思辨和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人格追求,所以儒家思想里面多为实践理性的原则,它需要道德修身,不断完善,这个过程横亘于每一个人生阶段,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在这个不断充电的过程中,需要慎思,明辨和笃行,需要不断学习和反省。所以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艺术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在孟子之前的孔子对学习就有过诸多看法和观念。虽然孔子强调过“生而知之者,上也”,认为天赋的认知是最高的认知,但他依然坚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自省精神和不懈的学习态度。孔子到周公庙进行祭祀的时候,事事都问别人,于是有人就说他不知礼,孔子听到后淡然一笑,说:不懂就去问,这就是礼。这和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念是相通的,自己知道某种东西就说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说自己不知道,这是明智的,也是人的一种诚实的人格,不能不懂装懂,不懂就要去问,这是学习的态度,也是立身于世的礼法。孔子还认为学习要注意延展性和持续性,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可以看出孔子的学习观已经相对成熟,作为古代的大教育家,他从许多层面上对人的学习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为孔子衣钵的继承人,孟子对于修身要术——学习的观念也做了相当多的补充和完善。总的来看,孟子的为学态度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谦虚,要诚恳,不要“好为人师”。

    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孟子:“滕更这个人在您门下学习的时候,好像应该以礼相待的啊。您却不回答他的提问,为什么啊?”孟子回答说:“倚仗地位来发问,倚仗能干来发问,倚仗年长来发问,倚仗有功劳来发问,倚仗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不愿回答的。滕更占了其中的两条。”

    孟子认为做学问、请教问题要虚心,要诚恳,孟子作为一个圣人,对于那些趾高气扬的学生尚且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何况现实中那些平凡的老师呢?所以作为学生就要放下世俗权势中的那些臭架子虚心求教,诚恳地研讨,这样才是学习的好的态度。也许你身居高位,也许你才能卓越,也许你年龄稍长,也许你功高盖世,当你面对着疑惑需要求得真理真知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这些优势先摆在第一位。

    在学习中应该学会放下,你才能够拿得起。

    滕更年轻气盛,学习态度不踏实,这让孟子很不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一个软钉子,希望启发他尊师重道,虚心学习。孟子认为作为学者,也应该保持谦虚的做法,不能四处招摇,不能指指点点,总把自己打扮成先知的模样,这样也不利于学问的积累和学识的增长,应该多学多问,不断充实自己。所以孟子在《离娄章句上》中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第二,要专心,有恒心,不能三心二意。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中讲了一个关于下棋的寓言故事。弈秋是一个全国棋艺最为高超的人,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棋圣。有两个人投到了弈秋的门下,想学习下棋。其中一个非常专心,把弈秋所教的技法,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另一个虽然也在听讲,但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心里总想着天鹅也许会飞来,想去拉弓搭箭,把它给射下来。因此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三心二意的那个棋艺却始终没有长进。是因为他不够聪明?完全不是,他只是不肯专心致志去学罢了。

    摆正心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困知勉行才能够把听到的知识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才能够学有所得,不断进步。虽然孟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针对政治提出来的,但是对于一个人的修身行为也具有指导意义。孟子在讲故事之前曾对王政不行作过一些论述,他说:即使天下有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的。我与君王相见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激发他的那点善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身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够有所作为。学习也是这样,不能三天热度,一曝十寒。孟子认为: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像挖井一样,即使是挖了很深,但却没有见到泉水,那也是废井,应该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第三,要自专,要自觉,要融会贯通。

    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思维的锻炼,有独立思想,有自由精神。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待知识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立场,否则就会成为书呆子和“两脚书橱”,所学再多,对他的人生也无太大的教益。

    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君子要遵循正确的方法提高加深自己的造诣,就是要他自觉地认识把握。自觉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因此君子要自觉地学习。这是孟子的学习艺术,他认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看,自己去想,自己去做,才能够领悟所学习的东西,这是学习的较高境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厚积薄发”,孔子也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孟子在《尽心章句上》中提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这是说木匠与车匠,只能传授人法度,却不能使人心灵手巧。

    一个人的聪明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第四,要渐进,要深思,不能揠苗助长。

    孟子认为,人的心智,要经常磨砺,这好比山中小路,要经常去走,自然就形成了路;若是总没人走,茅草繁盛就会把路塞住,换句话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成了荒野,人的心智总不用,也会像被茅草塞住一样。孟子认为心智的开发是为学的基础,而心智的开发就需要我们用心有恒,不可懈怠。

    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指出了思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他告诫人们:“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至于怎样思考?他提出了“由博返约”的原则:“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能详细地解释它,将达到简练地叙述要义的境界,这里面人的思考是不可替代的手段。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以流水做比喻:“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小坑,不注满是不会继续流向前去的。学习应如此,只能逐渐积累,而不可随便逾越,更不能“揠苗助长”。学习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谁在一夜之间便可妙笔生花,才高八斗的,那只是一种传说罢了。

    这些就是孟子理论中的学习的艺术,也许对于今天的我们,并非过时之语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