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话题-话说“邻里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王家村有两户人家,一墙之隔,东西相邻。一天,一家的鸡钻进另一家的菜园,把刚种下的菜秧啄得一塌糊涂,另一家大怒,放出了拴在家里的狼狗。狼狗对着邻家小孩又追又叫,小孩吓得掉进屋前的河里,于是两家大闹,闹得昏天黑地。村口茶馆里的一群茶客有感而发,便七嘴八舌地说起了“邻里关系”的话题。

    和为贵,少烦恼,邻里团结赛金宝

    茶客甲讲的故事

    俗话说:“和”是邻家宝,万事少烦恼。邻里之间,还是应该和气为贵。好端端的邻居,为了这么一点鸡呀狗的小事,伤了和气,断了情分,值得吗?就算吃一点小亏,也不要太计较,吃不了亏,做不好邻啊!

    说件事给你们听。咱们村里有两户邻居,一家姓周,一家姓季,两家都喜欢养鸡。有一次,他们每家都买了二十只小鸡。哪晓得周家的鸡只只都长得鲜蹦活跳,不过全是雌的;季家的鸡不知得了啥病,死了一只又一只,最后只剩下一只雄鸡。

    要说这只雄鸡,样子长得又高又大,早晨一声啼,声音响三里,往门口一站,威风凛凛,好像死去的那十九只鸡的精神、力气,都到这只雄鸡身上了。

    开始,这只雄鸡和周家的母鸡倒还和和气气的,后来,它就开始不规矩了,一会儿跟这只亲热,一会儿跟那只要好,追这个、赶那个,弄得周家鸡飞狗叫,不得安宁。周家女人就去找季家男人,说:“他叔,你家的雄鸡把我家的母鸡追得乱奔乱叫,你得管管。”

    季家男人说:“哎呀他婶,畜生嘛,它想怎么就怎么,哪会服人管!”

    周家女人没办法,只得用竹竿围了个鸡棚,把二十只母鸡关了起来。哪晓得这只雄鸡本事真大,它猛地一蹿,成了一只“飞鸡”,飞进了鸡棚,又在二十只母鸡中做起了“风流皇帝”。周家女人又急又气,闯进棚里捉住雄鸡,一把扔进了茅坑里。这一来,那只落坑鸡威风扫地,只好灰溜溜地逃到了家里,弄得满屋都是臭气。季家男人气不过,上门论理,话激话,没好话,到最后,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周家女人讲:“和你们季家做邻居,我们周家倒了八辈子霉。从今以后,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哪怕我家天火烧,也不要你家泼一盆水!”

    季家男人一气之下,就砌了个鸡棚,把雄鸡关了禁闭。

    这么一来,周家总算太平了。哪晓得风雨无定,世事难料!

    有一天,一个收购鸡蛋的小贩来到周家,周家女人连忙拎出了一篮鸡蛋。

    小贩问:“你这是什么蛋?”

    周家女人觉得奇怪,说:“鸡蛋呀,哪会是鸭蛋呢!”

    小贩说:“告诉你,大阿嫂,我收的蛋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蛋,一种是种蛋,种蛋的价钱要高一倍,大阿嫂,你这是什么蛋?”

    周家女人听见种蛋的价钱要翻一倍,眼睛都瞪直了,连忙答道:“我这些是百分之一百的种蛋,我家那只雄鸡长得又高又大,是少见的好种哪!”小贩说:“大阿嫂,我们做生意的最讲究个眼见为实,我要看一看这只雄鸡。”

    这下苦了周家女人,雄鸡给季家关了起来,哪能上门去看?她便推说雄鸡跑在外边,赶不回来。小贩还是不肯让步,他说:“你总得让我知道这儿确有雄鸡,连鸡叫都没听见一声,我怎么好收种蛋呢?”

    周家女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小贩等在场上,嘴上说去找鸡,偷偷躲到了屋后的竹园里,伸长头颈,压低喉咙学起了鸡叫。不料叫得不像,被小贩察觉,小贩站在屋脚边开起了玩笑:“大阿嫂,不是大公鸡,是只老母鸡嘛!”

    正说着,忽听“喔喔喔”一阵鸡啼,从季家屋里“扑扑扑”飞出了一只大雄鸡,又听见季家男人粗着喉咙叫道:“哪是老母鸡,是只大公鸡嘛!”小贩见了鸡,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嗨,收了这么多年的种蛋,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高大的雄鸡,嘴里连声叫道:“好鸡,好鸡!”

    小贩以八角一只的高价,收下了周家女人的鸡蛋,还说过几天再来,有多少收多少。小贩走后,周家女人拿着钞票,望着季家男人,心里七分感激、三分羞愧,想想以前对季家的态度,是有点太过分。想到这里,周家女人像大姑娘上轿那样,忸忸怩怩地走上前去,对季家男人说:“他叔,刚才的事谢谢你啦。我想,你以后还是把鸡放出来吧,现在不是都兴回扣吗?卖掉一只蛋,我给你……”

    季家男人听了以后一阵笑,他说:“我家的大雄鸡好人好事做惯了,它也不会要什么回扣的。有道是:亲帮亲,邻帮邻,关老爷为的是蒲州人嘛!哈哈哈……”

    从此以后,两家的鸡又聚在一起了。所以我说呀,邻里之间,犯不着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情分。门对着,窗挨着,墙靠着,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受点委屈吃点亏,都是暂时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嘛!若要邻里相好,遇事打个颠倒,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亲帮亲,邻帮邻,打断骨头连着筋

    茶客乙讲的故事

    是呀是呀,是这个理。再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不会亏待你;人心换人心,八两兑半斤;三伏天你送我清泉,三九天我还你寒衣;亲帮亲,邻帮邻,打断骨头连着筋哪!

    去年我到淮北做生意,有一天在茶馆里听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小镇上有一条小巷,巷里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陈,一家姓王,两家只隔着一堵墙,平时你来我往,相互照应,从来没有吵过嘴,红过脸。

    有一年,陈家在墙边种了一棵枣树,枣树长大后,树盖高过墙头,树枝伸到王家院内。三年过后,到了开花结枣时,大红枣挂满枝头。王家管教很严,孩子们虽然馋得口水直流,但是都不敢动手打一颗枣吃。不过,遇到刮风下雨,树上的枣就会落下来,掉到王家院里,小孩子们看见,就捡起来尝个新鲜。这个时候,王家大人看到后也不好说什么,可是心里在想:枣子总归是人家树上结的,我们不该享用。于是想了个法子,编了个大竹笆,斜吊在树下面,让掉下来的红枣顺着竹笆滚回到陈家院里。有一天,陈家发现了地上的红枣和墙头上的竹笆,深受感动,就悄悄把搭在墙头上的竹笆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就这样你推我挡,相持了好久。

    年年结枣,年年挡笆。王家想:还是搬到别的地方去住吧,免得时间一长,引起邻里不和。陈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不安,赶在王家搬走之前,连夜把枣树偷偷锯掉了。王家看到倒在地上的枣树,十分心疼,问:“为什么锯掉呢?枣树正在挂果呢!”陈家说:“枣树再好,也没有你们这样的邻居好啊!”

    我说的这件事,就叫做“编笆挡枣,锯树留邻”,这两家才真正是以心交心的好邻居。我们有些人做邻居,看重的单是外表,讲究的只是你送点啥、我还点啥,其实,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邻里之间,不在乎客套、热火,最要紧的是心诚。心诚情真,邻居相亲,你们说对不对?

    金是金,银是银,千金难买好近邻

    茶客丙讲的故事

    你说得一点不错,邻里之间是应该真情相待。相处得好,一个邻居,抵得上十个亲戚。为啥?邻居住得近,叫得应,敲敲隔壁门,万事有照应嘛!

    我有个远房亲戚住在上海,是个孤老太太,男人姓刘,解放前被抓壮丁,后来到了台湾。刘老太太虽然有几个亲戚,但都住得远,没法照顾,平时有啥事,全靠邻居帮忙。刘老太太日盼夜想夫妻团聚,整整等了四十多年,临死的时候,老人托给邻居一件事:以后要是台湾的男人来信,就代她回信,说她过得很好,叫他放心。老人没有一点积蓄,丧事也是邻居们一手操办的,骨灰盒葬在苏州公墓里,每年清明,邻居们轮流去扫墓。

    老人死后三年,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方便起来了,有一天,台湾的刘老先生果然来了一封信。邻居们拆开信一看,才知道刘老先生直到现在还孤身一人,信上还讲了不少思念的话。邻居们想到刘老太太临终前的托付,就冒充回了一封信。

    这么一来,台湾那边以为刘老太太还活着,两地的信一来一往。这样又过了三年,有一天,刘老先生来了一封信,说他要到上海来探亲。这一下邻居们都急了,但是又不能叫他不来。

    刘老先生到上海的这一天,这幢楼里家家都像办啥大事一样,老太太的房间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菜场工作的张阿姨买回了一大篮荤腥蔬菜,开出租车的一个邻居早早开了车子等在虹桥机场。大家等呀等,谁知道轿车接回来的人一到楼里,大家的眼睛都瞪直了:来人竟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

    那女人坐定后告诉大家:刘老先生六年前就过世了,临死前托给她一件事,要她有机会给上海家里写信,说他一切都好,免得老妻挂念。就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一直冒充刘老先生给上海写信。下个月,她将去美国定居,无法再把信写下去,这次是特地把刘老先生的骨灰盒送回大陆的。

    邻居们问她:“那你是刘老先生的……”女人一笑,说:“我是他的邻居。”

    你们看看,上海、台湾两地的邻居,为了两个老人,不约而同,冒名写信,这样的邻居,比我这样的亲戚不知要亲多少呢!“邻居好,堆金宝”,老古话是一点不错的。噢,忘了告诉你们,刘老先生的骨灰盒也葬到了苏州,下葬的那天,台湾的女邻居和楼里的“七十二家房客”全去了,墓地上男女老少站了一地,旁人不知道,都说这一对老夫妻子孙满堂,好福气呢!

    (韩仁均、黄家海、汪黎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