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故乡人物二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杜大彪

    在我的家乡,一直有一个英雄的传说,英雄的名字叫作杜大彪。

    “彪”这个字,原本的意思是小老虎,但在北方方言中,“彪”字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指人勇猛有余但又带有傻气,称人为大彪,这种含义的分量就更重了。

    据说,杜大彪当年在战场上曾立下过赫赫战功,他的功劳牌子挂满了前胸。所以在他转业回地方的时候,部队领导特批他带回了一把手枪。这个说法我至今表示怀疑,但杜大彪后来打死了人却是事实。

    当杜大彪胸前挂满军功章出现在我们县城的街道上时,假如他的腰间真的还别着一把手枪的话,可想而知他是何等的威风凛凛。

    但是老人们却回忆说,杜大彪这人却和气得很。他每天总是满面笑容地走过大街,嘴里说着这样的新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种地不用牛,共产主义在前头……

    杜大彪的和善态度使人们敢于接近他;特别是一班小孩子,更是踊跃上前,去摸他胸前的功劳牌子。有的干脆就说:刘叔叔,给我们讲讲你的战斗故事吧。杜大彪便嘿嘿地笑起来,他说:没什么好讲的,就是把脑袋掖到裤带上,为了新中国,前进呗!杜大彪把大手一挥,做了一个漂亮的前进姿势,眼睛望着远方,那模样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叫做“酷”。

    孩子们把杜大彪缠得久了,他便说:来来,我请你们吃糖吧。于是孩子们便前呼后拥跟他进了商店,杜大彪便从兜里掏出钱来,买一堆糖果发给孩子们。如果赶上他的衣袋里没有钱,他便对售货员说:我是杜大彪,给我称二斤糖块,记在我的账上。售货员知道他是大功臣,便照办不误。过不了几天,杜大彪便去把钱还上。

    杜大彪请孩子们吃糖,也请大人看戏。那时县城里有个戏院,每天晚上都有演出,当时的门票只有一毛钱,但仍然有许多人看不起,整晚上在戏院门口徘徊。如果赶上杜大彪来看戏,那他们就幸福了。杜大彪过去对把门的人说:我是杜大彪,把他们都给我放进去。把门的不敢反抗,人们便一涌而进。但是,戏票钱杜大彪却是不会给的。他说:看戏嘛,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怕啥?我让人进去,是给你捧场呀!你们还应该感谢我哩!戏院知道他不好惹,只好忍气吞声。

    杜大彪在城里这样住了几年,忽然觉得有点不耐烦,便和家人一起搬到乡下居住。他下乡不久,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杜大彪杀人,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那时,粮食紧缺得要命,公社粮站便成了人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杜大彪因为吃的是国家供应粮,所以他经常要和粮站打交道。这一天,他发现粮站出了问题。因为他发觉,他买回的粮食里面掺了越来越多的沙子,周边吃公粮的人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有人来向杜大彪汇报。

    杜大彪就去找粮站主任理论。

    粮站主任吃得挺胖,他对杜大彪也不怎么熟悉,所以他态度傲慢,他说:粮食里有点沙子是正常的,有这样的粮食卖就不错了,你如果嫌弃,可以不买嘛。

    杜大彪没有吭气,他转身走了。

    当天夜里,杜大彪潜入了公社粮站,也活该有事,正当粮站主任和一个手下往粮食里掺沙子的时侯,却被杜大彪逮个正着。只听杜大彪大吼一声:我把我这个丧尽天良的东西,今天你撞见老子,算你倒霉了!

    粮站主任抬头一看,但见眼前站着一个黑铁塔似的人物,最可怕的是他手里有枪,黑洞洞的枪口正指着他的脑袋。粮站主任立刻磕头如捣蒜,连喊:爷爷,我错了,饶命呀!杜大彪双目喷火,从牙缝里一字一句地说:老子们打下江山,容不得你来糟蹋!说着扣动扳机,将粮站主任脑袋打碎,然后对他同伙的大腿也开了一枪。

    杜大彪打死一人、打伤一人的消息震动了全县,经过调查,最后的处理结果是粮站主任白死,杜大彪被摘掉了两块功勋章,并收回了他的手枪。

    这就是有关英雄的传说。

    刘大肚子

    刘大肚子因食量惊人而得名。

    如果刘大肚子生在今天,他肚子再大也无所谓,反正粮食有的是,你放开吃就是了。但他偏偏生不逢时,生在口粮紧缺的时代。

    那时候也真奇怪,土地也是那些土地,人也天天出工干活,甚至寒冬腊月也不让人闲着,催着赶着百姓去炸山治河,可到头来呢,土地却打不出粮食来。广播里天天说这丰收、那丰收,可从南到北的城市和乡村,人们都吃不饱饭。城市人口每人每月定量28斤粮食,农村人口每年每人定量360斤粮食。就是这么多,不够吃活该你倒霉。

    刘大肚子就在这种时候出生了,而且他偏偏又生在北方的一个县城里,他妈从小就骂他是饿死鬼托生的,是来家里讨债的。

    刘大肚子从小便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他说他第一次真正吃饱饭,是在下乡那天。那天贫下中农欢迎知青进村,蒸的是白面馒头,还有猪肉炖粉条,随便造。这下刘大肚子来了精神,但见他风扫残云一般,三口两口便吞下一个馒头。生产队长见他吃得勇猛顽强,就说这位同学你慢点吃,今天你想吃多少都管够,明天可就要吃定量了。刘大肚子起初有点害羞,但随后他说:你让我吃多少,我就能吃多少。

    生产队长来了情绪,他去找来一根扁担,拿来馒头一个一个地摆满,说:你若能吃掉这一扁担馒头,以后我多给你一份口粮。刘大肚子说:此话当真?队长说:我吐口唾沫是个钉。刘大肚子立刻上前,一个一个从头吃起来,其中还不忘吃菜喝水。全场鸦雀无声,都在看着刘大肚子吃馒头,他不慌不忙整整吃下了18个馒头,最后说:我的妈,总算吃了一顿饱饭。

    刘大肚子一吃成名。生产队长说话算数,真的多给了他一份口粮。

    刘大肚子能吃,却也能干。比如上山打石头,别人都要二人一组,一个掌钎,一个抡锤打眼儿,但刘大肚子不用,他是一手扶钎,一手抡锤,打眼速度比两个人都快。还有挑担、扛粮什么的,刘大肚子总是一人能顶几人用,三百多斤的油桶,他一个人扛起来就走。

    说到这里又生出一点遗憾,其实像刘大肚子这人,也属于被埋没的人才,如果当时有人发现他,培养他去当举重运动员,他肯定会拿金牌回来,可惜……还是生不逢时呀!

    接下来知青返城,别人都打破脑袋抢着走,唯有刘大肚子无动于衷,直到最后一批连锅端,他才不得不走了。临走时他掉了眼泪,他说:我在农村吃两份粮食,再加上蔬菜瓜果,我能吃饱,我回城去又要挨饿了。生产队感念刘大肚子对农村的热爱,一级一级地写证明报上去,刘大肚子回城以后,居然也领到了两份供应粮。乡亲们也不时进城来看他,每次都给他带来土豆啊窝瓜啊等吃的东西。

    刘大肚子在农村三年,养成了半截黑塔,又因他以能吃而闻名,所以他的婚姻成了老大难,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和一个绰号“大尸首”的女人结了婚。“大尸首”,可想而知也是人高马大之人,虽不像他那样能吃,却也技压群芳,于是吃饭问题便成了他家的突出矛盾。特别是他们的两个孩子降生以后,他家几乎每月都闹粮荒。

    刘大肚子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外出打工,目的是赚钱去买高价粮。刘大肚子的拿手绝活是打压水井,别人打井都要组织打井队,但刘大肚子只率领“大尸首”一人便可以连战连捷。有时“大尸首”有事,他一人单枪匹马两天之内也完成过一口井。当他抡锤往地下砸钢管的时候,真是山摇地动,那力量不亚于气锤。

    刘大肚子外出打井,还可以把自己的嘴带出去,无论是单位打井还是个人打井,都要管吃管喝。凡请他的人都必须为他提供充足的食物。有一次,他给国营食堂打井,中午人家给他烙了30张馅饼,他一口气吃了20张,然后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对人家说:剩下这十张我想拿回去给我儿子吃,你们能不能再给我做点面条。他一口气又吃下三大碗面条。

    时代终于变了,地还是那些地,而且庄稼人也没有那么辛苦了,可每年打下的粮食却怎么也吃不完。刘大肚子这时却有点老了,又得了轻度半身不遂,他的饭量逐年下降,但还是要比正常人能吃得多。

    “大尸首”死了以后,刘大肚子开始轮流到两个儿子家里去吃饭。儿子还行,但儿媳妇一个比一个刁蛮。虽然城里的粮食也有的是,但她们还是嫌他能吃,骂他“吃一锅,拉一炕”,儿子不在眼前就连推带搡。

    后来刘大肚子的病越来越重,无法行走,两个儿媳妇你推我我推你,好几天也没去叫他吃饭。等在外面忙的儿子发觉赶去,但见他们的爹口里塞满生米,已经活活饿死在床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