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名士多-女村长的拥军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自兰

    淮海战役期间,在前线和后方流传着这样一段快板书:“沾化庄,不简单,支前拥军是模范。妇救会来儿童团,美名响在蒙山前。模范村里夸模范,先进事迹说不完。说英雄,道模范,模范村的村长叫李自兰。”

    1944年5月,八路军鲁南军区发起天井汪战役,歼灭了伪和平建国军第十军第二师,击溃第一师,赶走了其残余部队,李自兰的家乡费县崮口区获得解放。

    李自兰在党的教育下,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在斗争中锻炼成长。1944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妇救会会长。不久,她又被选为村长。

    这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为支援八路军大反攻,李自兰发动全村妇女,组织起纺织合作社,用纺车纺线,土布机织布。半年时间,她们就织布4000丈,做布鞋和袜子2000多双。

    一次在沾化庄附近,我鲁南军区三团与日军发生激战。李自兰动员青壮年上火线抬担架,然后组织妇女为伤员擦伤口、洗血衣、烧水做饭。她还挨门挨户凑了300个鸡蛋,做成鸡蛋汤,一口一口地喂给伤员喝。这一天,她们共救护了100多名伤员,谁也没顾上歇一会,直到把最后一名伤员送到鲁南军区医院,李自兰才松了一口气,猛然想起自己已经一天没吃饭了,脚疼得不敢沾地,她扒下鞋一看,原来裹了30多年的小脚被磨破了,鲜血渗透了裹脚布。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地人民为保卫胜利果实,提出“自己大门自己看,自己的队伍自己干”的口号,掀起了参军参战的高潮。

    李自兰第一个送子参军。她只有这一个儿子,才16岁。在她的带动下,全村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符合条件的青壮年全部参军,沾化庄被上级授予“拥军模范村”称号,李自兰被授予“拥军模范”称号。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

    李自兰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当时,全村110户,482人,16岁以上的男劳力120名,全部参加了担架队、运输队,上了前线。村里的生产、支前等工作,全由李自兰带领妇救会、儿童团和老人们承担起来。

    在两个多月的淮海战役中,她们共接受了12次艰巨的支前任务:纺线、织布、做鞋、磨面粉、碾米、烙煎饼。李自兰除完成自己分担的一份外,还要挨家挨户地去动员、督促、检查、收交。最紧张的时候,她9天9夜,没睡上一个安稳觉。

    1948年11月20日,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

    清晨,李自兰刚吃过饭,区里送来了紧急通知:分给沾化庄谷子8000斤,碾米烙煎饼,明天送到流井。后边并注明,马上到马庄运谷子。

    任务紧急。沾化庄到马庄足有6里山路,又大雪封山,且在家的都是老弱妇孺,就连躺在床上的病人和婴儿算上,也只有362人。现在,要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8000斤谷子运来,碾成米,再烙成煎饼,谈何容易!

    李自兰真是犯了难,但她想到解放军在前方打仗,没有饭吃怎么行!任务越急,越说明前线需要,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完成。她找来了妇女组长祝俊莲、王士兰,儿童团长宋如祥,交代了上级分给的任务,她说:“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放军在前方流血牺牲,咱在后方得当好‘先行官’,保证解放军吃上饭。”说完,几个人便分头去组织群众。

    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一支长长的运粮队伍行进在山路上。他们有的用独轮车推,有的用扁担挑,不能挑的儿童就两人抬,或牛拉、驴驮,艰难地跋涉在运粮路上。雪深路滑,摔倒了爬起来,一个个滚成了雪人。寒风扑面如刀割,但棉衣却被汗水浸湿了。队伍中的李自兰不时放下担子,帮帮这个扶扶那个。年近60岁的老汉罗水增推着200多斤谷子,连车带人掉进沟里,腿被砸伤,鲜血渗透棉裤。大家帮他把车子和粮食抬上来,有人要替他推,他却谢绝了,“咱解放军在前方拼命,俺淌这点血,算啥。”说着,他又奋力推起独轮车前行,身后留下了两行血染的脚印……

    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8000斤谷子全部运回村里。接着,就开始碾米。可全村只有5盘碾,根本就不够用,还是李自兰想出了办法。那时大部分人家都有磨,把磨脐垫上一个铜钱,用来脱谷糠,又快又轻便。

    这天,直到黄昏,雪还是不停地下,北风一个劲地刮着。风雪弥漫中的沾化庄到处是一片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每一盘碾,每一盘磨都用各色被单、席子和苫子搭成了临时作坊。带孩子的妇女,为了不耽误碾米,就用被子把孩子包好,抱到临时作坊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不能推磨轧碾,就用簸箕簸米。米出来了,李自兰就抽出一部分人来泡米、磨糊子、烙煎饼。用磨磨干米还行,但在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里磨糊子,转不了几圈,磨就冻住了,她们便用开水烫开。磨道里结了冰,滑得难以走动,铺上土再干。终于在鸡叫三更时,全部完成任务,按时送往苍山县流井村。流井村离沾化庄40多里路,这对于超负荷奋战了一昼夜的李自兰和沾化庄村民,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可他们一想到在前方流血牺牲的子弟兵,便没了一丝倦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3天后的中午,区政府又一个紧急通知:李自兰,你村按150个半劳力,每人推40斤小麦的面,共6000斤小麦,明早把面粉送到薛南庄。李自兰二话没说,立即组织把小麦运回,分送到各家各户。她自己一个人就分了3个人的任务,共120斤。

    第二天一早,李自兰先把自己磨出的面送出来,再把各家送来的面粉逐一过秤,检查验收,全都达到标准。然后,她又组织人员按时送到35里以外的薛南庄。

    从淮海战役开始,沾化庄的油灯经常是从天黑点到天亮。除突击完成磨面、轧米、烙煎饼等紧急任务外,还为前方战士做军鞋、缝制慰问品。油灯下,家家忙着搓麻绳、纳鞋底,飞针走线。李自兰为保证军鞋做得好、做得快,自己边指导全村妇女提高技术,加赶速度,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勉励大家:“布子好,麻绳壮,妇女做鞋昼夜忙。缝的密,绱的绸,同志们穿着好打仗。又好穿,又跟趟,赶得敌人没处藏。”全村97名妇女连续奋战10个昼夜共做军鞋、军袜4000多双。每名妇女还做了许多精美的烟荷包,上面绣着“打倒老蒋”、“保卫和平”、“解放全中国”等字样。另外,每人还做了茶缸套70个、钢笔套120个,而李自兰总比别人多出一倍。

    淮海战役结束,沾化庄被淮海战役支前指挥部授予“淮海战役后方支前模范村”称号,并两次获得上级奖励的“拥军红旗”。

    1960年,淮海战役纪念馆建成后,李自兰她们当年淘米用的笊篱、烙煎饼用的尺板子等支前工具和她们的模范事迹一同在纪念馆展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