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恐怖袭击-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波光潋滟的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的四座小山中,有一座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城,它就是驰名于世,为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所顶礼膜拜的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个并不起眼的小城,但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却并不弱于纽约、巴黎。它的声望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完全是因为这里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有历史的古迹、独特的情调和奇妙的神话故事。《圣经》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和神话等,都可以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区找到相应的教堂和殿宇。

    在耶路撒冷的南郊,有个叫伯利恒的小镇,小镇附近有一个山洞,叫马赫德山洞,圣母玛利亚就在这个山洞里生下了耶稣。耶稣年轻的时候,就是在耶路撒冷求的学。后来又在伯利恒收受门徒,传播上帝的“福音”,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是埋葬在这个地方。不过耶稣受难三天后,又从墓地复活了,40天后升上天国。今天在马赫德的复活教堂,就是古罗马皇帝的母亲在耶稣的基地上修建的。因为耶稣在此降生、受难和复活,耶路撒冷更是神圣和至尊。

    可历史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圣地应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地方,圣诞节本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欢乐的日子。而就在1847年圣诞节,就在这个神圣庄严的地方——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小镇的圣教堂里,一群平常道貌岸然的教士,正以烛台和十字架为武器,如荒野中的野狗一样相互追逐斗殴……

    群殴的双方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士们。

    他们是为了争夺对圣地的管理权:谁来掌管伯利恒教堂的钥匙?谁负责修缮圣墓教堂的圆顶?圣墓上竖立什么样的伯利恒星……

    这个事件发生后,法国皇帝路易·拿破仑以天主教徒保护人的身份,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这个地区当时归土耳其管辖),要求土耳其苏丹尊重天主教徒的权利。土耳其苏丹指望得到法国的支持,就把圣地的管理权交给了天主教会。于是伯利恒教堂的钥匙就交到了天主教修道士的手里。一颗铸有法国国徽的天主教的银星也在圣地上竖了起来。对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极其恼火。另外,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各列强最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金桥”,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之为“我们房屋的钥匙”。马克思在一篇论《战争问题》中指出:“沙皇的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于是,他便以东正教徒保护人的身份,要求土耳其苏丹尊重东正教徒的权利。他派出以缅希科夫为首的高级使团到达土耳其,要求苏丹:1.保障东正教会对圣地的特权;2.以正式条约确认沙皇享有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等等。土耳其迫于沙皇的威胁,部分满足了俄国的要求,但拒绝签订协定,不承认沙皇对土耳其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

    沙皇尼古拉一世哪里吃这一套,不管三七二十一,于1853年7月3日,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借口,出兵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0月4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土耳其得到了英、法和撒丁王国的支持,普鲁士和奥地利实际上也站在了土耳其方面。恩格斯曾这样评价,俄国所面临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战争。

    1853年11月18日,俄土双方第一次大会战在土耳其的锡诺普军港进行。当时英、法、奥、普等国,硬要土耳其政府下令停止刚刚开始的军事行动,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俄国利用时机,在海军上将纳希莫夫指挥下,出动6艘主力舰和两艘巡洋舰与土耳其舰队发生激战。4个小时后,土耳其被击沉7艘战舰,分舰队司令官被俘,水兵5000余人战死。锡诺普战役俄军的胜利,使其控制了黑海局势,土耳其军队的陆战计划受到遏制。

    “锡诺普战役,好像这样一个冲击器,把蓄积已久的电流的冲击四散开来。”1854年1月3日,拿破仑三世建议英国与法国共同对俄国采取军事行动“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与英、法两国的外交关系中断。2月7日,英、法两国向俄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以前,退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俄对此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的三国同盟形成。27和28日法、英两国先后对俄国宣战,英法联军进驻黑海。

    为争取更多的盟国,拿破仑三世想使奥地利放弃中立而站在英、法方面,1854年12月2日,英、法、奥攻守同盟确立。由于奥国早与普鲁士缔结了同盟,这样英、法、奥、普共同对俄国作战。奥地利政府动员了所有的军队,但仍然避免军事行动。

    但是,拿破仑三世也对撒丁王国的积极活动有一定成效。法国使节从1854年5月开始就和撒丁王国的国王和首相频繁接触,终于在1855年1月26日签订同盟条约。其后,由马摩拉将军指挥的15000名意大利士兵,在克里木半岛与英、法联军共同对俄国作战。这样,英、法和撒丁王国联军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了俄国。

    克里米亚战争形成了多瑙河流域、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三个战场。英、法等国政府认为,只要攻占了克里木半岛上的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就一定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消除俄网对巴尔干和近东的势力。

    1854年9月14日由英国拉格兰将军和法国圣·阿尔诺将军指挥的军队,共约60000余人,在克里木登陆,并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奥国负责守护多瑙河的公国。1855年9月11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在此之前,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

    俄国战败后,双方于1856年2月25日至3月30日举行巴黎会议并缔结《巴黎和约》,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

    “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克里米亚战争后沙皇俄国多年来拥有的欧洲反动势力的首脑地位消失了,向中欧和南欧发号施令的局面也结束了。俄国对于奥地利的“背叛”怀恨在心,奥英关系也亲热起来。克里米亚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