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多年来,他在政务繁忙之余,一直孜孜不倦地读书、思考,广泛汲取古今中外优秀典籍的营养,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为政为人,积数十载功力,形成了对“读书”这个话题的独到的见解。
在谈到读书与个人修养的关系时,他体会颇深地说:书籍是知识的海洋,在这个宽广无边的海洋里,每一朵浪花都包含着决定人类历史脚步的智慧和思想。悉心求学,用功读书,汲取古今中外知识和智慧的营养,足以养心,足以怡情,足以益智,足以博闻。读书的功用如此之大,以致宋代著名学者黄庭坚慨叹“人三日不读书便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对于一个人品格、能力的形成,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具有关键的作用。
他说,读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人性就像一块璞玉,如果不加以雕琢,虽然美丽,但终究比较粗糙。而道德品质则是雕琢人性的利器。要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要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从古今中外优秀人物身上汲取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首先是一种道德魅力,榜样激励着你像他那样去处世、去做人。而我们与榜样的接触、交流、对话,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读书实现的。我们读他们写的书,我们读他们的传记,逐渐窥得了他们的高贵精神和高尚品质,从而逐渐坚定了我们追随他们足迹的决心。一个人通过读书、通过与榜样做无言的交流,他的气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变,他的心性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他的言谈举止、他的处世为人,会逐渐显现出他所追随的榜样的特征。他会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让他人感到愉快并且愿意亲近的人。我们党的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读书对于健全品格的重要性,一直将读书作为培养人格、团结同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政务繁忙的和平年代,他都手不释卷,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他从孔子读到孙中山,从柏拉图读到马克思,从古今中外优秀人物身上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做人的道理。他大气乐观,他勤奋俭朴,他对革命同志关爱,他对人民疾苦切痛,他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这些品质的形成,无不受到了他所钦佩的那些优秀人物的濡养。读书,对于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功莫大焉。
他说,读书可以培养人做事的能力。我们共产党人是要改造世界的。改造世界的基础是认识世界,而对世界的认识需要从实践经验中来。但一个人的实践会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你就是穷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所能得到的直接的实践经验也是非常有限的,你的眼界也是很狭窄的。为了弥补直接实践经验的不足,为了拓宽我们的视界,为了提高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必须广泛读书,吸取他人的实践经验以为己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通过读书获得他人的间接实践经验;而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也越来越依赖于我们是否通过读书获得了足够多的知识。我们党非常重视干部的知识化,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正是因为读书能够培养干部做事的能力,能够提高我们党决策的科学性和行动的合理性。我们要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真正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读书是一门必修课。
对于如何读书,布赫同志结合他多年来读书的习惯,谈了三点精辟的看法。他说,首先,读书要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偏食挑食,不注意膳食的多样化和平衡性,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问题。读书是在享受精神食粮。
读书如果不注意广泛性,而是沉浸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某个层次的话,也很容易发生“精神营养不良”的问题。精神营养不良的人,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大谈三天三夜,可一旦越出这个领域,就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了。精神营养不良的人,知识结构极度偏向于某个方面,导致看问题时容易偏颇走极端,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不能以开阔的眼界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读书的分工也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专业化的读书可以培养专业人才,但也很容易出现眼界被逼窄、思路被限制的问题。纵观古今,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往往在很多个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往往读书广泛、知识渊博、才气纵横。孔子身通六艺,学贯三代,他的“博学”“多能”在当时已经被人公认。他后来成为万世师表,成为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尊崇的大圣人,离不开他读书的广泛和知识的渊博。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阅读,这为他写出撼动整个世界的著作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对世界的洞察如此的深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地如此准确,离不开他读书的广泛。我们要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真正以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真正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学识过人的人,必须坚持广泛读书,必须在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我们虽然不敢与伟大人物们相比,但见贤思齐,却是我们应该做的。
他强调,读书要读好书。知识爆炸的年代,书籍大量涌向市场,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书籍良莠各异、参差不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吸取最多的优质精神营养,读什么书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了。读一本好书,终身受益;读一本庸书,浪费时间;而读一本坏书,其不良影响则可能终身难弃。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明白自己需要读哪些书,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增长自己的见识,然后有选择地去挑选书籍。一般而言,经过时间刷洗而历久弥新的经典,往往蕴涵着巨大的精神魅力,值得我们精读体味。从中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到现在,有许多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褪色的经典好书。每读一本,我们就会得到一次精神的升华。因此,读书要有选择,要读好书。只有好书,能够真正起到培养品格、增长见识的功效。
他还指出,读书的同时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而不思考,书中的知识和道理就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可能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一种手段,是促使你思考、帮助你思考的手段。只不过,有了书的帮助,思考的内容、思考的层次都会大不相同。读书的同时不断地思考,才能真正启迪智慧、启发精神;读书的同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读过的书才会融会贯通,书籍才会真正藏入腹中。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有读书时在书中做批注的习惯,这便是读书加思考的一种表现方式。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读四书时认真思考,联系前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在书中夹以批注,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也认真思考并进行了大量评点批注,这些批注,是我们了解毛泽东同志历史观的绝好材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历史的经典范本。我们应该效仿这些先贤,在读书时认真思考,加以批注,与书籍实现互动,这样读书,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读书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布赫同志在强调读书重要性的同时,也一再强调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投身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明了的道理,如不能在实践中得到磨炼,究竟苍白无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为何要紧密结合?原因有二: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书本知识的试金石。我们要看到,一切知识,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其最终来源只能是社会实践。知识正确与否,需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验证。如果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不合,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更接近于实际。而如果固守书本知识,对其与社会现实的脱节视而不见,那么这样的读书只是在读死书,这样的人只能成为书呆子。用与现实脱节的书本知识指导实践,就会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我们党在创立之初,曾因教条主义而遭受重大挫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读书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书本中得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第二,社会实践是人形成高尚品质的最终力量。读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心性,但如果这种品格和心性只是在书斋中形成的,而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那么是比较脆弱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做事不断磨砺自己,通过克服严峻的环境不断考验自己,才能检验自己能否真正坚定信念、坚守节操。而经过社会实践的洗刷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高尚品质,才真正深入到了人的内心深处。
可以说,读书培养的高尚品质还只是雏形,社会实践才是培养高尚品质的最终力量。
布赫同志认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应该是书本知识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工作是我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运用知识、培养人品的主要地方。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在还未参加工作时,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慎重选择工作,使工作与自己的志趣、抱负和知识结构对应起来。在已经参加工作后,则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广泛吸收能够促进自己工作开展的知识。要以本行业中的楷模为榜样,像他们那样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布赫同志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必须抓紧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养气养心,广博见闻,增长才干,同时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运用读书明了的知识和道理,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