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花笔墨叙述我早期从事航空科研工作的一段经历, 因为这段经历给了我今后做好科研工作难忘的启迪。这就是从事一个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需要有一定知识面, 学习交叉领域技术可以帮助你积累知识, 开阔你的视界, 启发你的思路; 做好科研工作不是靠灵感,靠小聪明, 而是要靠好的科研作风, 靠孜孜不倦的努力, 踏踏实实的工作。笨鸟先飞, 只要对事业有追求, 终会有所作为! 在纪念航空工业60周年之际, 仅以此文自勉。
一个产品隐喻着一个新的观念
———记空管应答机的研制生产历程
吴铭望
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 作为航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每每回想起走过的历程, 思绪万千, 情不自禁。可以说, 每一段历史, 每一个片段, 都记载了我们航空人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彰显的是我们航空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勇气和魄力。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受命担任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简称上电所) 所长兼党委书记, 上任伊始, 摆在我和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就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发展环境,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千载难逢的机遇降临了。随着国内空中飞行的飞机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利用空域保证飞机的空中飞行安全, 国内空管部门在1994年下半年明确地提出民航飞机上要装空管应答机。经过国内有关部门与专家的多次商议筹划, 考虑到当时国内Mode S应答机的地面站没有全部覆盖, 最后决定国内空管应答机加装Mode AC空管应答机的方案。由于上电所有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合作研制Mode S应答机的基础, 这就为积极参与国内Mode AC应答机的招投标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有利条件。
其实,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上电所就尝试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90年代初, 国际民航组织考虑到民航飞机的飞行安全, 对世界各国民航飞机所装用的空管三级应答机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民航飞机和繁忙的运输任务及安全要求的现状, 提出了必须限期把在市场上使用的包括波音、空客等公司生产的各型民用飞机上装用的空管三级应答机均要进行升级, 使其不仅仍具有原应答机的功能, 还应增加具有加长的数据链的功能, 这样才能保证飞机和地面传递的信息容量加大, 确保飞机与地面间信息的及时正确传递, 保证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安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是波音、空客飞机中所装空管应答机的主要制造供应商。当上电所得知该公司要在空管应答机升级项目中寻找合作伙伴, 以解决他们当时在该项目中人员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时, 感到这是开拓国际合作的良好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上电所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有着一定的合作联系。作为世界航电领域一流的顶尖企业, 霍尼韦尔公司不仅技术先进而且整体实力和管理理念都是世界知名的, 如果能与其合作那对上电所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促进。在中航总有关部门和中航技的支持帮助下, 经过到霍尼韦尔公司就该项目的详细考察、洽谈, 1993年底上电所在美国凤凰城与霍尼韦尔公司签署了XS-950 型Mode S空管应答机共同开发和生产的合作协议。总投资为550万美元, 资金按项目的进展分期投入, 将来的收益按照投资比例进行分成。
1994年3月, 上电所派出了12名工程师到霍尼韦尔公司与美方人员一起共同进行XS-950型Mode S应答机的开发, 主要涉及的专业包括了射频设计、模拟电路设计、数字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电源设计、结构设计等。期间, 借助于中航总的航空基金的资金, 参照霍尼韦尔公司提出的电子装配生产线建设的建议, 上电所在与其进行项目合作的同时, 于1995年底建成了一条包括SMT (贴面设备) 等设备在内的先进的电子装配生产线, 这也为后来Mode AC的竞标和批量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5年冬, 上电所参加了国内Mode AC应答机的投标工作, 在有4家单位参与竞争中,上电所以与霍尼韦尔公司技术人员一起开发XS-950型Mode S应答机的科技人员为主, 在消化吸收了Mode S应答机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简化并配套成系统, 为我所用。经过大量的试验、空中试飞研制出了适合中国市场的某型Mode AC应答机, 最后以系统配套齐全、产品技术先进、体积小、重量轻、价格合理等优势和另一家工厂一起胜出。
1996年12月, Mode AC应答机系统以及地面使用的配套的内外场检查仪通过了设计定型。1997年该产品通过了在广州五所的可靠性试验, 为了在批量生产中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上电所按产品生产的客观要求及时成立了生产处, 组建了工艺室明确用工艺规程来指导生产, 明确工艺方法和工艺规范, 建立正常稳定的工艺秩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北京航空学院对产品按要求进行寿命试验, 按照产品试验技术大纲要求, 在指定的高低温、振动频率、加速度和一定的高度下进行试验, 保证该产品在1700 h工作时间内不能有任何故障。上电所全体参试人员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坚守在北京的实验室内, 春节假日也照常连续工作。通过试验证明上电所产品达到了2100 h内无故障, 证明上电所产品已满足了产品寿命的要求。
1999年6月, 上电所顺利通过了Mode AC应答机系统和内外场检查仪的生产定型, 8月航定委批准了该产品及其检查仪的生产定型。从此, 上电所以空管应答机的成功开发为切入点, 开始走上了“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
到2010年底, 上电所已生产各类Mode AC空管应答机数千余套, 为上电所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个项目造就一个产品, 一个产品隐喻一个新的观念, 催生出一个新的机制。
我们从依靠总公司下达任务到走向市场争任务, 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合作项目成功以后, 上电所又相继与美国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在软件方面进行了合作。在ARJ21支线飞机的航电项目中, 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把上电所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承担航电有关项目的研制任务; 我们也与法国泰雷兹公司在飞行管理系统( FMS) 进行技术合作; 又与俄罗斯戈斯尼亚斯航空电子研究院进行航电综合系统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明显提高了上电所的技术创新能力, 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人才, 锻炼造就了一支科技管理队伍, 我们从中学到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验, 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我们从单纯搞科研试制产品, 到构建起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新机制, 实现了根据用户需求研制成批生产装备 (商品) 的转变。为了使合格的产品批量装备用户, 我们克服“没有搞过批量生产, 又没有生产线”的困难, 克服“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 我们建立了专用的电装生产线; 加强质量机构与人员培养; 引进招聘人才新设工艺室, 实施两级工艺机构体系; 引进招聘人才新设生产管理机构并建立半成品、成品保管库房; 建立一系列工艺、生产、质量规章制度; 加强元器件控制与检测, 建立专门的产品测试工位, 加强产品的测试与检验; 加强产品可靠性寿命的检测等工作, 从而为构建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 我总是感慨万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必须走融入国际航空产业链的道路,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拓展视野, 不断进取。我坚信中国航空工业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中国航空用钛异军突起的回顾
施宗灿
钛合金———这种国际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走向工业化生产的新材料, 以其比强度 (强度与密度之比) 高、热强性好、耐蚀性强而受到航空专家的青睐。为赶上航空材料国际先进水平, 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1957年1月,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钛合金实验室正式成立, 这是我国第一个航空钛合金实验室, 由从美国归来的颜鸣皋教授任室主任。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曹春晓被分配到了这个实验室, 并被任命为变形钛合金的专业组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