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吴文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约1212—1272)

    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属浙江)人。一生未仕,但交游甚广,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今传有《梦窗集》。

    浣溪沙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注释】

    玉纤:指女子之手。

    【简析】

    此为感梦之作。词人借梦写情,更见情痴,写得不落俗套。上阕写所梦旧游之地、燕归之态,似真似幻;下阕抒怀人之情、相思之愁,如泣如诉,缠绵往复。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

    草:起草。瘗(yi):埋葬。庾信有《瘗花铭》。铭:文体的一种。分携:分手。绿暗:形容绿柳成荫。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中酒:醉酒。

    交加:形容杂乱。双鸳:指女子的绣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简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阕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清明节又在风雨中度过,当年分手时的情景,仍时时出现在眼前。如今绿柳荫浓而伊人安在?回首往事,触目伤怀。词中以柳丝喻柔情。春寒醉酒,莺啼惊梦,已觉愁思难言。下阕写伤春怀人的痴想。故地重游,旧梦时温,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更见痴绝。末句“一夜苔生”极言“惆怅”之深,又自含蓄不尽。这首词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

    点绛唇

    试灯夜初晴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注释】

    试灯夜:农历正月十四夜。素娥:月。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

    【简析】

    此词抒写灯夜感旧之情。上阕着意写试灯之夜的景色。愁云卷尽,月明如洗。以拟人手法,描摹精巧传神。下阕写辇路笙歌,回首旧游,恍如梦境,无限感伤。全词意境清新,端丽温厚,颇具特色。

    八声甘州

    陪庾幕请公遊灵岩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释】

    名娃金屋:西施住的馆娃宫。残霸:吴王夫差。箭径:在灵岩山前。腻水: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拖鞋。

    吴王:夫差。五湖倦客:范蠡。华发:白发。水涵空、阑干高处:指灵岩山上的涵空阁。琴台:灵岩山顶。

    【简析】

    这首词,通篇以一个“幻”字为眼目,借叙写吴越之争的史事写时世的兴亡和自己的一腔悲慨。词笔如波似云,令人莫测其思。读来令人瞠目称怪,感慨万千。

    踏莎行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注释】

    愁鬟:喻两地相思。丝腕:端午习俗盘系着采丝的手腕。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端午之日忆念他在苏州的感梦之作。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惚、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而以为是真的记人写事。

    唐多令

    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

    心上秋:合起来成一“愁”字。飕飕:风雨声。年事:往事。燕辞归: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雁南翔”句。客:作者自称。淹留:停留。

    萦:旋绕。裙带:指别去的女子。

    【简析】

    本词就眼前之景,抒离别之情。上阕写离愁。诗人满怀愁绪,怕在月明之夜,登楼眺望。下阕抒发别情。燕已归来,人却淹留他方。全词构思新颖别致,写得细腻入微。语言通俗浅近,颇似民歌小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