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情思-“仙作”鉴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感受“仙作”

    走进“仙作”展厅,你看到的是严谨优美、文雅自然、稳定和谐之美;你依稀听到的是禅声与琴音的天籁和弦--“仙音”;让我们重温到不仅仅是明清贵族的浪漫时光,甚至是遥远的盛唐遗韵、魏晋风流,那是波涛涌退后一种卓然独立,是浮华散尽之后的自在品茗。“仙作”穿越历史时空,见证现代文明,雍容华贵不能作为“仙作”的终极追求,历史本身承载不了太多繁饰,艺术本身更不需要过分浓妆,“古韵天成”是她的永恒追求。这是仙游县政协主席何锦驰走近“仙作”时的感悟。这位出生在李耕故里的官员,从小浸染文化熏陶,他从前任县政协主席王加林的手里,接过了“仙作”领跑棒,担任仙游县工艺美术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具体抓工艺美术产业。这一抓,抓出了“仙作”的灵魂;这一抓,抓出了“仙作”的特色;这一抓,抓出了“仙作”的追求。

    每一次,我跟着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仙作”时,有机会用心靠近他,倾听他为“仙作”呐喊的声息,追寻他为“仙作”奔波的足迹,感悟他为“仙作”精彩的演绎,也不知不觉地心系“仙作”,可谓是魂牵梦绕,情不能已。听!2006年的年终岁末,首都北京,是谁在诉说,今夜请让我与你一起走进“仙作”的梦境。面对专家学者,何锦驰主席慷慨激昂地解说,“仙作”家具是仙游传统国画艺术与雕刻艺术、家具制作技艺的巧妙融合,是明清古代家具经典款式的传承和创新,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仙游人民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实现“形、艺、材”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仙作”的内涵。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专家动心了,他们踏着北京悄然而至的雪,来到了海峡西岸,福建中部,与宝岛台湾一衣带水的仙游县,迎着冬日里的寒风,先后参观了榜头、度尾、赖店的古典工艺家具品牌企业,还欣赏到两场仙游传统晚会,涉及莆仙戏、十音八乐、武术表演,并参加了农民书画家笔会。当专家们多方位、多视角领略了仙游古老文化艺术后,何锦驰主席别开生面地阐述,“仙作”的灵魂是文化与艺术,是高超的雕刻艺术、精湛的制作技艺与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出来的;“仙作”的特色是传承与创新,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融进时尚元素,既不失为古典,又能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仙作”的追求是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相统一。

    每每重温这些语句,我无不为这阐释的意境美所折服。他为“仙作”鞠躬尽瘁,不懈努力,在这纷纷扰扰的社会里,置身如此清幽绝伦的境界,亦足以畅叙幽情,引以自慰了!我漫步在“仙作”艺苑里,终于找到了“花间一壶酒”,愿与斯人漫谈对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从盛唐飘来的清香

    龙禧艺苑大楼新近落成了,我前往道贺。走进龙禧艺苑古典家具展厅,站在屏风宝座前,我浮想联翩,咏颂起杜牧《屏风绝句》:“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这诗的韵味全在屏风中,散发出缕缕清香沁入心脾。

    诗中的周昉是个活跃在盛唐之末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龙禧艺苑的屏风上的雕画,颇有盛唐遗风,仿古周昉,不能不令同行相“妒”,惊讶自失。在屏风的浮雕处定神细观,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画因屏延意,屏由画益彰。这正应了龙禧工匠能画能雕的品格,在当今古典工艺家具界中尤显得难能可贵。

    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屏风的诞生,始于皇帝宝座后面的“斧”,象征帝王的权力。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屏风普及到民间,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古人室内的一种装饰,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的作用,最能表现一个家庭独特的审美品位。民间屏风制作大都崇尚实用朴素,魏晋以来,此风大盛。我曾认真研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素屏谣》:“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璪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吾于香炉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东西墙。夜如明月入我室,晓如白云围我床。我心久养浩然气,亦欲与尔表里相辉光。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贵豪待此方悦目,晏然寝卧乎其中。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尔今木为骨兮纸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从此诗中略见一斑,民风崇尚素屏,与王公贵族之家的华屏相比,可谓是别具一格而韵味悠闲。

    告别龙禧,不说再见!我的情感与这里的古典家具融在一起,烙上了龙禧的印记,成为抹不掉的记忆。不说别的,单说这屏风吧,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形式,异彩纷呈的工艺手法,作为古典家具园中一枝奇葩流传至今,为我们从中欣赏其蕴藏的美感、受到新的启迪提供了母本。在归途中,我揣摩出一个道理--我们从古典家具中不一定可以直接了解它的时代,但一定可以从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因为它与诗画一样反映的是时代中社会、文化、人生的真相。我们欣赏古典工艺家具,不仅纯粹为了审美的追求,也为了更深刻地体味人生、文化与社会。

    金色宝座下的叹息

    黄花梨宝座格外引人注目,在古典家具中堪称精品。其取材厚重,木质精美,造型圆浑,舒适耐用,庄重大方,但见紫气萦绕,图案栩栩如生,所表现的山川溪流、腾龙飞鹤、盘石松骨、茂林修竹、春华秋实,无一不凝结着天然的情性和生命的气息,具有极高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不能不令人赞叹而神往。

    当你坐在宝座上,端详其精细之雕工、瑰丽之装饰、稳重之造型,油然而生一股豪气,令人荡气回肠。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说宝座:“椅之制最多,曾见元螺钿椅,大可容二人,其制最古,乌木嵌大理石者,最为贵重,然宜须照古式为之。总之,宜矮不宜高,宜阔不宜狭。”明代《遵生八笺》中提到宝座时则道“默坐凝神”,“宽适可以盘足、后靠,使筋骨舒畅,气血流行”。

    凝思默想时,一阵历史的风轻轻拂来,我依稀听到了权力和金钱的叫嚣,它们坐在高高的位置上,指手画脚飞扬跋扈,只是穿过历史隧道的光,折射不出以往拥有的灵魂,金色的宝座下,隐隐还有微弱的叹息。

    宝座最早为如来佛祖尊坐,据《支僧载外国事》云:“佛涅时自有七宝座从地中出。”七宝座便是宝座之类的坐具。隋唐以后,宝座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臣子百姓不得僭越。

    到了清代,皇宫里的宝座数量为历代最多,而且越做越讲究,尺寸也越来越大,一般陈设在皇帝和后妃寝宫的正殿间,周围常有屏风、宫扇、香筒、香几和太平有象、仙鹤蜡台之类的器物配合,显得格外的庄重、威严,体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今,工艺大师撕下宝座的面纱,让沉睡在故纸堆里的帝王尊座走向了坊间,用一刀一挫一刨一磨把历史演变成现实,让期待的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金色的宝座。

    太师椅咏叹调

    太师椅是古典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最早出现于宋代。它的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象征着坐在太师椅的人的地位尊贵、受人敬仰。

    在仙游坊间,那个叫蔡京的宋代仙游籍宰相与太师椅的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100年,蔡京贬任杭州时,托家童蔡安回家乡九鲤湖祈梦祛灾求福。九仙梦示诗:“枣仁交藤配,远志莲心烹。刻木铭心处,乘雷可升腾。”一个梦,一句诗,令蔡京恍然大悟,于是他立刻召集大批给寺庙祠堂或给人家做雕工的仙游工匠,赶制出一批“新款家具”。

    这当中有张叫“太师椅”的家具,由于“上圆下方”的造型承载着中国古代“承天象地”、“天圆地方”的哲学概念,浸漫着一股浓浓的儒家思想,最受蔡京推宠,很快引领北宋的流行风向。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将太师椅描绘得十分清晰。图中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簇拥十余侍从。其中一个肩扛的就是这种太师椅,用以供主人随时休息。

    宋代以后,“太师椅”式样和结构的变化一茬接一茬,到明代时,“太师椅”之名仍很流行,它变成了有一个圆形的可开可合的折叠结构的圈椅。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而清代的“太师椅”,则是一种扶手椅。其尺寸比一般生活用椅大,常用檀、梨二红木等材料制成,造型富丽而稳重,一般成对布置。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把圈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圈椅。

    今天,目睹明清两代的“太师椅”,我看到了承传的脉络,流淌的血液,充分领略其所展现的风骨,闪烁的性灵,不由得闭目凝神聆追本溯源罗汉床听椅子的千年咏叹调。罗汉床一般制作细致结实,造型简洁明快,雕刻刀法圆熟,磨工精到,图案圆润顺畅,功能多样,可坐、可卧、可躺。当你抚摸它光滑的表面,结缘其图案之神韵,细瞧它赭红色的油漆,透出几分轻便灵秀,更显出温馨、亲切的感觉。无论从其做工、材质、纹饰,还是其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罗汉床名称的本源,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解释,大概与古人所称弥勒榻有关。弥勒榻是大型坐具,短不能卧;而罗汉床坐的功能大于卧的功能。床和榻都有悠久的历史,战国出土文物中就有漆木床,而汉代便有了供单人用的榻。

    据考证,罗汉床是由汉代的榻逐渐演变而来的。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虽宋代以后演变为垂足坐,但盘腿打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罗汉床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沙发,一般都陈列在王公贵族的厅堂中,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象征主人社会地位显赫。至明代,紫檀、花梨等名贵木材制造的罗汉床,摆放在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文人书房中,变成了一个兼及修身、怡情和养生的美好天地。

    仇英的《临宋人画轴》就展示了一个并不奢华却意境别致的明代文人书房。画面中心一屏一榻,屏是独扇的山水插屏,榻上坐一个文人,脚下是一个脚踏;床右侧置一靠几,既可靠在身后,又可搭放脚足。画面右侧的书案虽然不是名贵木材制成,但案上书卷琴棋整齐有序。明代文人书房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清代文人书房布局略微繁琐。

    在仙游人日常生活中,罗汉床极为普遍,平常人家都有摆设,一般色彩都较为朴素,其床屏采用具有节奏韵律的轮廓曲线,配以透雕和浮雕,在造型与装饰上具有强烈的文人气息,大可为榻,小可为座,乃最为典型的“仙作”风格,与仙游“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雅称相吻合,很值得后人去追本溯源,重温文人生活的雅趣别致。

    博古幽思映情趣

    夜读《马未都说收藏》一书,读到“雍正《十二美人图》上面,可以看见当时多宝格的形象”时,激起了浓厚兴趣,我不由得开始延伸阅读,从看山草堂的博客里看到了清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共12幅,分别题名为观书沉吟、立持如意、倚门观竹、消夏赏蝶、烛下缝衣、桐荫品茶、博古幽思、倚榻观雀、持表对菊、捻珠观猫、裘装对镜、烘炉观雪。

    而“博古幽思”图屏描绘一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侧环绕着陈设各种器物的多宝格,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具有典型的皇家富贵气派。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也映衬出仕女博古雅玩的闺中情趣。多宝格也称博古架,顾名思义,其主要用途是摆放古玩、珍品、工艺品。虽然使用价值较为单一,但它却承载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

    我与严星辉聊起了多宝格出现的年代。他说,明代的家具图录中,没有多宝格,但有书格和栏架格。流行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亮格柜,其结构与多宝格相似,其上为架格,中为抽屉,下为柜门,时称为“万历柜”,业内人士推测这是多宝格的雏形。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提到橱柜要多设隔板和抽屉,并身体力行设计制作了一批“万历柜”,对清代多宝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素有“清代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文中描写清代家具的地方有近百处,其中涉及了多种材质、工艺和形制的“碧纱橱”和“集锦子”。这应为“多宝格”的别称,也就是说,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有多宝格了,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多宝格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乾隆年间,它是由最初的书格和栏架格以及做隔断和装饰用的“碧纱厨”和“集锦子”演变而成的。多宝格有一种厚实凝重感,正附会于皇家渴望江山永固、一劳永逸的理念。它与当时的扶手椅一起,被公认为是最富有清式风格的家具之一。

    古典琴桌悠韵长

    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而在“琴、棋、书、画”中居于首位。而承载琴之桌,就成为文人雅士必备物品,若见绝佳之琴桌,他们何足惜千金散去,所以流传下来的古典琴桌,大凡成为“仙作”琴桌的衣钵。

    今有幸见到艺苑珍藏的古典琴桌,它体型别致,俊秀雅丽,雕刻精美,选料上乘,做工精细,包浆莹润,华丽处带几分清秀,着实让人“一见钟情”。主人严星辉告诉我,这古典琴桌的制作款式,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听琴图》轴中受到的启发。画中拨琴者为宋徽宗赵佶,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其中着红袍低头静听者,就是官至宰相的仙游人蔡京。画右角有赵佶所书瘦金体“听琴图”三字,画正中蔡京题诗:“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由此可知,当年“仙作”已经成为京城时尚风向标。

    书画琴棋诗酒花,而今件件不离它。曾几何琴桌的命运与琴一样远离人们的生活,想不到时至今日古典琴桌又回归了。主人拿出了一叠厚厚的订单,这是近年来古典琴桌畅销的明证。于是乎,他开始搜集琴诗及琴事,每每有朋自远方来,便可听一曲《高山流水》,或弹一曲《梅花三弄》,不失为一件雅事。琴桌随琴器而生,严星辉精心制作的古典琴桌,可谓是为这雅事锦上添花,今后他还要为操琴者设计琴几、琴架、琴台,为琴心交流和情感抒发打造更温馨的平台。置身琴音之中,我有感而吟起《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此番琴音悠韵绵长,真是难忘,此间人人尽兴而归,诚为难得。

    吉祥如意赠嘉宾

    元宵时节,艺苑为表乔迁之喜,隆重推出了仿古木雕如意,虽然是新近制作的产品,但给人以玲珑剔透、古朴典雅之感,堪称仙作如意中之翘楚。

    细瞧,那如意头、如意柄和如意尾,通体雕刻有仙鹤、蝙蝠、松树、云头、仙草等等,采用了镂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刀工娴熟,精雕细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图案纹饰繁密,有福(蝠)、寿(鹤)等等,寓祥和平安之意,幸福美满之期望,很好地显现出中国独有的审美趣味。

    如意的来历,是古人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裨史类编》说:“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心意。”随着历史的演变,其搔痒功能消失,逐步成为精致的装饰品,演绎如意吉祥文化。这是一种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文化,是心灵的慰藉和对人生的祝福,所以颇受世人青睐。

    追溯唐宋时代,如意已是一种吉祥之物,成为人们祈望吉利祥和的象征,也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太平年景,人们的富裕程度越高,追求美满的动力越大,吉祥文化也就越会得到发展,所以承载吉祥的木雕如意也就越受国人的喜爱。明清时期,如意成为皇宫贵族们的玩赏之物,在皇帝的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有幅宫廷画轴《雍正观花行乐图》,描绘端坐的雍正皇帝手执木雕如意。当时如意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地位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都必进如意于朝,取兆“吉祥”之意,以博雍正皇帝之欢心。在民间,大型如意也成为富贵人家厅堂里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则成为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珍品,以示吉祥的祝愿。

    如意难在选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与造化天成的契合无间,是一种非常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工艺品。从古到今说如意,我不由得更加珍惜“如意”。

    乐在书案饱眼福

    每晚归来,总是书桌相伴。一直希望有张心仪的书桌。每每在红木楼看到红木书桌,都要瞧上半晌,坐在配套的椅子上体验,感受那份安逸。那精美的做工,考究的用料,雅致的款式,奢华得让人真有一种清风爱与窗前伴的不舍。

    正如欧阳修《读书》诗曰:“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由此我体会欧阳文忠公当年的工作和生活。窗前一桌一椅,窗外垂柳荷花,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在如此诗情画意中,摸索于书桌的诗林书海中,仿佛有一种“书案连四海,心思贯古今”的境界。书桌日复一日地浸润着主人的心血,才生成一种异乎寻常的气质。

    书房虽小,五脏俱全,其中必备之物,便是书桌,它是书房的心脏。如果平生能拥有一张精美的红木书桌,集朴素与华丽、优雅与丰富于一身,天然、脱俗、雅致,那可谓是文人雅士们的一件幸事。记得南朝梁简文帝写一篇《书案铭》,称赞一张书案的做工:“刻得镂采,纤银卷足,漆花曜紫,画制舒绿……”可知这张书案已经运用了七宝镶嵌、金银镶嵌、绿沉漆饰等多种结合的工艺。

    伏案于这样的一个好书桌,一个字不写,一行书不看,便已沉浸于书桌文化之中了。

    雅号八仙摆正堂

    透雕与浮雕手法相结合,雕刻着卷草和牡丹,牙板上雕刻着植物变形图案,与整条腿的雕刻造型相结合,显得沉稳大气,典雅美观,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颇受人们青睐。

    八仙桌形态方正,结构简单,用料经济,是一种实用的家具,摆在厅堂里,显得亲切、平和又不失大气。无论厅堂装饰的典雅还是简单,甚至粗糙,只要空间不是特别逼仄,摆上一张八仙桌,两侧放两把椅子,就会产生非常稳定的感觉,如一位大儒,稳定平和。坊间认为,正是八仙桌极强的安定感,从而在民间广泛流行。

    雅号八仙摆正堂,倾诉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五代时有一布衣人家办酒席,在空地上用木头和石板搭桌摆酒,太阳当午照,宾客满头大汗;席间大雨瓢泼,宾客浑身湿透,饭菜也吃不成。八仙路过,见众人狼狈状,问明缘由后,便进主人屋里施法,变了一大排木方桌,四周放上木条凳,亲戚朋友按每桌八人坐下吃酒。后来,布衣百姓称之为“八仙桌”,每逢家里办酒席都用它摆酒菜,而且入席次序很有讲究,长辈不入席,晚辈不落座,虽然彼此很清楚该坐哪里,可是还要互相谦让一番才肯入座。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八仙桌的雏形可追溯到五代。现在可考的八仙桌至少在辽金时代出现,明清盛行,尤其在清代,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几乎家家都可以寻到八仙桌的影子。清式八仙桌,造型日趋完善,大部分改成带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弯腿,牙板加了诸如吉祥图案浮雕之类的装饰,做工精巧,美观大方。

    由于八仙桌的桌面比较大,数百年方可成才的珍贵硬木都很难出得如此完整,所以除柴木外很少有整块料做成的桌面。目前制作的八仙桌,大都是面板三拼,纹理清晰自然,四腿与桌面直接相连,圆腿写意阴雕分外美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正如徐贲《写意》诗曰:“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来客去日日,花落花开年年。”

    仙作阴雕浸润着民族文化内涵,潜在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和艺术境界,其实就是仙作人的性格。那是恬淡从容的诗性生活,是波涛涌退后一种卓然兀立,是浮华散尽之后的自在品茗。

    阴雕又称“沉雕”,是“仙作”家具制作的一种基本刻制方法。它是按照字和画的轮廓,将轮廓以内的红木用刻刀刨除,雕出凹槽,即低于木材平面、凹下去雕刻的一种雕法,能产生一种黑白分明、近似中国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

    红木家具阴雕内容大多为梅、兰、竹、菊之类的花卉,也有诗词、吉祥语之类的文字。可以说,阴雕手法既是白描的,又是写意的。它通常是在一块刨光处理后的平板上,运刀划划,以线条刻划图形轮廓之方式,将图案呈现出来的技法,类似图画之白描手法,大都在古典家具的装饰性部分,以构图简洁明朗,主题简单明确为原则。

    我曾看过阴雕的龙柱,只是在表面雕刻,远看有时看不清,但如果近看,可以看出那龙栩栩如生形状。我也常常在屏风、橱柜、箱匣等家具的装板上看到阴雕,这是一种古老的装饰工艺,把古典家具雕镂成岁月的记忆,雕镂成月下的诗歌,雕镂成哲学的本真,雕镂成一坛醇醇的陈酿,芬芳馥郁。

    工艺与文学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而写意,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画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它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隽美典雅话浮雕条流动的“飘带”,以产生流动之美,创造一种灵动通透、主题突出的美学效果,好像给家具安上“眼睛”,使家具富有生命力。

    显然,雕刻艺术,不能一味仿制前人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精神,要体现时代气息。让人们在品味古典、品味时尚之时,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

    站在艺苑落地屏风前,青松翠柏、寒梅红枫以及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种种美景尽收眼底,浅浮雕和深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既突出了画面的立体感,又延伸了画面空间。整件作品布局严谨和谐,刀法老练,线条流畅,细腻精致,可谓是栩栩如生,即使上面蒙着一层灰,也难抑其光彩。此时此刻,你会看到严谨优雅、和谐自然之美,仿佛听到禅声与琴音的和弦。

    浮雕又称“平面雕刻”,是一种在平面上的浮凸表现,分为深浮雕和浅浮雕两类。深浮雕是一种多层次、多深度、浮凸度较高的一种雕刻,是利用较厚材料,表达多层次而且图形复杂的技法,由于背后并未透空,里层图案运刀雕刻极难。深浮雕作品常见于古典家具中的面板、屏风隔扇、靠背等构件上,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它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深浮雕追求的是形象的逼真性与完整性,流淌的曲线美给人以妍秀疏朗之感。它不仅是家具装饰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区分不同的家具流派与风格的一种标志。

    而浅浮雕如同线描,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以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它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通常仅做小面积的雕刻,是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围子等处,常用以线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使家具在静态中展现动态感,给家具环绕上一精致圆润立体雕精致,还是精致,这是我看到圆雕作品后最深刻的感受。工匠采用圆雕手法创作的人物、动物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真实感强。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对木材刻下的每一刀都包含着对作品的思考,用“刀刀用工、点点扎实”这句话来形容他们的工作一点儿也不夸张。

    圆雕又称立体雕,古代木雕技艺最难的一种,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因此,圆雕要求精而深,强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既要掌握雕刻艺术语言的特点,又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在木槌敲击声中,我走进雕刻车间,现场感受圆雕技艺之美。只见十几位雕工或坐或趴,正忙着凿坯、细刻、磨光,三五位师傅正在操作打模机,对木材进行切削钻孔,打制木雕粗坯。一位上年纪的师傅说,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木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特别要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坊间传闻,晚明竹刻的嘉定派朱氏祖孙、金陵派代表濮澄,还有清代封氏三兄弟,以及张希黄、方契、濮仲谦等众多竹雕名家,都擅长圆雕。晚清民国以后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此后的一两百年里,圆雕技艺皆以闽南及莆仙地区最为出众。至今,仙游地区仍有圆雕技艺的高手,譬如榜头工艺美术大师王新明先生,将莆仙传统圆雕工艺运用得炉火纯青,其以人物圆雕为特色的仿古竹雕作品在海外艺品市场已成抢手奇货。

    仙作圆雕作品的表现手段极为精练,要求高度概括、简洁,要求从各个角度去推敲它的构图,对形体起伏大胆夸张、舍取、组合,要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硬要它去表现过于复杂、过于曲折、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将无法体现圆雕的特点。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个性的典型性格,用强烈、鲜明、简练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通过构图布局,讲求虚实、对比、平衡、空间和掩映等现代绘画知识的运用,使圆雕作品意境更加生动而自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给人以难忘的回味。

    精巧入微镂空雕

    “仙作”雕刻文化久负盛名,尤以“精微透雕”著称于世。它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刻技法,也称“镂空雕”,即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通俗说就是将图案以外的部分凿空,让前后透光,若只就正面观赏,已接近圆体雕法。透雕技法多运用于扶手、靠背、床靠等家具构件上,雕刻艺人借助红木的纹理,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要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做到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作品疏朗、剔透,主题集中,或人物亭阁,或鸟兽虫鱼,无不生动有趣。

    透雕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唐初,寺庙的建筑装饰、佛像等已有透雕雏形;宋末元初,透雕的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等,已经相当精妙生动;明末清初,透雕技法多用在本地盛产的龙眼木上,雕成各种武将、仕女等,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显色泽深沉。可见,透雕深受建筑木雕的影响,因为它雕刻时将底子镂空了,能产生一种穿越木质感觉的视觉,具有浮雕的灵秀之气。纯粹意义上的透雕完全用镂弓镂出,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

    明式椅具中,靠背椅独板上常镂出各类形状的透光,在光束之中展现变化,又不失简洁的主观追求。而其清式家具中,如屏风和博古架之类,起到室内隔断作用,透雕彰显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这一点上讲,透雕作为仙作原创的雕刻技艺,虽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较大,尤其镂空处上下层的线条错落复杂,在抛光时最为费时费力,却能使形象的景象轮廓更加鲜明,使作品体现出玲珑剔透、奇巧的工艺效果。

    坊间认为,用透雕装饰的家具,能表现出古拙、玲珑、清静、雅洁的艺术效果。所以使用透雕作为家具上的装饰,是非常普遍的事。有时候,式样普通的家具,适当地使用一些透雕手法,常常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慧外秀中花梨木

    站在书峰兰石山脚下,眺望山上成片种植的花梨木,感受白云深处的生机和灵气。这里不仅成为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也将为村民及其后代奉上一份巨大经济效益的珍贵礼物。

    花梨木,别名“降香黄檀”,是碟形花科黄檀属树种,曾是明清宫廷“御用贡木”之一,如今在我国境内已几近绝迹。“极易成活,极难成材”是花梨木的特性,为了延续花梨木家具的“香火”,仙游县政府发动群众种植上万亩降香黄檀,林业部门把种植降香黄檀的好处总结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户栽百株黄檀,留下百万家产”、“人在床上躺,钱在树上长”,竭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珍贵树种基地,延续红木家具的血脉。

    花梨木因其深沉华美的色泽,行云流水般的纹理,细密坚硬的材质,光滑细腻的手感,百年不腐的耐用,自唐朝起就被视为上乘佳品进贡朝廷,后又征服了明清两代皇帝,备受推崇。用花梨木制作出来的家具简洁明快,鬼脸丰富,富丽堂皇,且质感柔滑,香味浓郁,典雅尊贵,还能长久地散发出清幽的木香之气,有提神避邪之说法。这不仅是一件高雅的器物,还是一个有着动人传奇的精灵,透出隽永淡雅、清秀空灵的美感。

    花梨木最早是被用作药材的,可治疗风湿、腰痛、高血压等,其散发出的香气,还可清神醒脑、安神静心、舒心畅气。花梨木有七大特征,简单地说叫“六看一闻”:看带状条纹,看交错纹理,看扁光,看鬼脸,看牛毛纹,看荧光,闻檀香味。花梨木向来被誉为我国最贵的树,也一直被视为吉祥、神灵之物,因此也被称为“东方神木”。其做成的红木家具,是木材家具中的精品,收藏家们眼中的奇葩,也正成为目前古典家具中的时尚一族。它不仅有着极大的医药价值、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还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不仅被许多文人雅士视为文化艺术珍宝收藏,也被名人商家作为祈财求安、辟邪化煞、镇厅压店之宝。

    诚然,花梨木是制作红木家具的顶级木料,但花梨树生长极其缓慢,五百年才能成材。花梨树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里面的格,但一棵花梨树要十来年才可以长格。一棵碗口粗的树可用材仅擀面杖大小,真正成材需要成百上千年生长期。所以,面对花梨木,“仙作”大师们顶礼膜拜,精雕细琢成家具,雕刻出木头的灵性,雕刻出生命的张力,不但让人惊叹它精美绝伦的外观,而且惊叹它出乎意料的价值。许多专家认为,花梨木家具就是现代“文物”。

    静穆沉古紫檀木

    色调深沉,自然美观,它的静穆沉古,也是其他木材所不能比拟的。观赏着明清流传下来的紫檀家具,我不禁想起古诗词中所吟诵的紫檀。唐代张籍《宫词》:“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宋代欧阳修《木兰花》中描写更加细腻:“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条垂双袖卷。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紫檀香味与女子体香相互氤氲,更有韵味。

    辛弃疾的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却不知有多少人能记得,词中还有“宝马雕车香满路”。这里描绘的雕车的用材就是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紫檀木。

    在我国,认识和使用紫檀木始于东汉末期,晋代《古今注》记载:“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檀,善木也,故字从亶。云南人呼紫檀为胜沉香,即赤檀也。”紫檀木是名贵的药材,常戴它可以消暑辟邪,其粉末还有止血疗伤、治疗风湿之功效。紫檀的紫色,被视为家具中最尊贵的颜色,紫檀家具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在明清两朝,紫檀备受皇家推崇,一时间贵胄家具皆钟情于紫檀,造成明代紫檀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用尽历代囤积的紫檀。坊间有一寸紫檀一寸金之说,更有木中黄金之美誉。

    紫檀别名“青龙木”,属蝶形花科,亚热带常绿乔木,高五六丈,叶为复叶花蝶形,果实有翼,木质坚硬,色赤,密度大,分量很重,入水即沉。明代《博物要览》把紫檀划归檀香类,认为紫檀是檀香的一种。《中国树木分类学》介绍:“紫檀属豆科中的一种。约有十五种,多产于热带。其中有两种产于我国,一为紫檀,一为蔷薇木。”紫檀,俗称小叶檀;蔷薇木,俗称大叶檀。小叶檀很少有大料,常言“十檀九空”,色泽紫黑,看不出纹理。大叶檀纹理较粗些,颜色较浅些,打磨后有明显脉管纹及棕眼。用紫檀木做出来的家具几乎看不见纹理,闻起来略有芳香,虽不及黄花梨那样华美,但其品质优越酸枝木年之后,只要稍稍加以打磨擦漆,依旧若新,可见酸枝木质之优良,早为世人瞩目。眼下,仙作人对于酸枝木的精华怀着深深的依恋,并且把这依恋之情转变为对传统的传承演变,赋予它具有时代色彩的新感觉、新形象,让酸枝家具成为现代人首选的家具。

    当你漫步红木楼,触目可见的是用酸枝木制作的明或清式家具,这是龙禧艺苑主打的古典工艺家具产品。随着酸枝木持续升值,未来酸枝家具会越做越精,人们会更加追求精致的酸枝家具,情形会和早几年价格大幅飙升的黄花梨、紫檀家具一样。近年来,酸枝木价格与日俱涨,行情一路看好,当然除了这种木材可以保值增值外,关键还是因为目前东南亚等国酸枝木资源已日渐减少。

    酸枝木主要产于东南亚各国,结构致密,质地温润,纹理细腻,心材橙色、浅红褐色至黑褐色,坚硬耐磨,可沉于水,因为剖开后有一种略酸的香气而得名。酸枝木有黑酸枝、红酸枝之分,还有白枝和花枝之别,其中黑酸枝最为名贵且难得,真正的黑酸枝很少见。色泽深的老酸枝家具经过氧化、包浆后极像紫檀,色泽较浅的新酸枝看起来更像黄花梨,在感官的区别上只是“像紫檀而无金丝,像黄花梨而无鬼脸”,它价格适中且品质优越,并兼有其他木材之长,实属难得。

    记得2005年初夏,我在北京第一次细致地亲近酸枝木家具,就觉得酸枝木不失为传统家具上等美材,而且它比花梨、紫檀更接近于百姓生活,颇受京城文人雅士的青睐。如今,酸枝木家具开始走进工薪阶层的生活,它在黄花梨、紫檀之外给更多的人圆了拥有高端古典家具的梦想。一位工匠说,与数百万元的黄花梨、紫檀家具相比较,酸枝木家具的价格相对便宜,且同样是名贵木材,应是大众收藏的首选。

    酸枝木是清代红木家具主要的原料,酸枝制作的家具,即使几百吉祥璀璨鸡翅木尽管鸡翅木的品种繁多,却延续了明清两代,直到民国,仍受文人雅士和商贾达官喜欢,位列“四大贡木”,追逐者众。鸡翅木家具风格迥异,适应着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必将在古典工艺家具上独树一帜。

    说句实话,以前我一直关注紫檀、花梨和红酸枝家具,而对“四大花旦”之一的鸡翅木家具,却很少问津。前不久,我在龙虎山鸡翅木家具生产基地订购一套书桌,便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从中得知,鸡翅木纹理独特而美丽,古旧家具有老鸡翅木、新鸡翅木、相思木之称,红木家具又有缅甸鸡翅木、非洲鸡翅木、铁力木之分。鸡翅木家具的跨度至少有五百年,历来深受文人雅士和商贾达官喜爱。

    鸡翅木分布于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和非洲,因为有类似“鸡翅”的纹理而得名。纹理交错、清晰,颜色突兀,在红木中属于比较漂亮的木材,有微香气,生长年轮不明显。鸡翅木的新老之称,其实是为了迎合人们好古的心理,材优者名为“老鸡翅木”,粗劣者为“新鸡翅木”。产在缅甸的鸡翅木,木材颜色带黑,称为“黑鸡翅”。而产在非洲的鸡翅木,木材颜色则略发黄,称为“黄鸡翅”。

    据红木市场行情显示,这两者价格悬殊,优劣混杂、真伪难辨。王世襄先生认为,老鸡翅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纹,尤其是纵切而微斜的剖面,纤细浮动,予人羽毛璀璨闪耀的感觉”,新鸡翅木“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往往浑浊不清,僵直无旋转之势,而且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缅甸鸡翅木材料纹路比较细腻,木材有淡淡的药材味道;非洲鸡翅木材质较脆,纹路粗犷,没有油性,木材没有香味,成品上不会有较细腻的雕工。用民间匠人的话说,鸡翅木家具像一个性格古怪的人,让人捉摸不透。有关鸡翅木的传说,都源于它漂亮超常的木质纹理,使鸡翅木家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借得黄杨雕楚魂

    黄杨木雕《楚魂》的作者,是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民间雕刻大师。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揉西方工艺变化之理,察现代科技之妙,承仙作要义之精,造艺术雕刻之美,捍卫着艺术的纯粹与灵动,传承着源远流长的艺术文脉,营造一种流动变化的、开放的、如诗如梦般的意境,留下了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符号。

    屈原乘坐龙舟来,兰溪水拍两岸情,谁借黄杨当空舞,楚魂诗意端阳抒。端午前夕,仙作大师用黄杨木雕刻《楚魂》,为龙舟竞渡喝彩,看古朴造型,透出豪气,观简练笔调,勾出叹息,令诗人屈原神态毕现。

    黄杨木雕历史悠久、风格淳朴,雕刻师利用黄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原木为乳黄色,雕成作品后,上漆初呈姜黄色,后变橙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逐渐变成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更是珍贵。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缘于此,黄杨木雕创作的题材中,历史人物占有较大的比例。

    眼前这尊黄杨木雕的屈原形象,不由得让我浮想联翩。我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听见沅水舟上,汨罗江边,一位孤独而沉郁老者的叹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在“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生多艰”中,踽踽而行,郁郁而终。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沦陷,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同年农历五月五日,终于怀着“心忧天下,求索不已”的抱负,投向汨罗江自尽。楚地生民景仰这位爱国诗人,担心诗人遗体被江中蛟龙吞噬,便乘船沿江打捞。年复一年,到了魏晋时代,爬龙舟约定俗成为纪念屈原的特定方式。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也成为仙作大师入雕的题材,他们借用黄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品质、远大的抱负及以身殉国的理想。

    榫精卯巧成国粹

    我常常听到“仙作”大师引以自豪的一个词,那就是榫卯结构。高水平的仙作工匠,根本没有使用钉子或黏合剂,完全是依靠各种楔形嵌套,各类榫卯形式,展现出古典家具的自然原始之美。

    应该说,“仙作”的榫卯结构,是传承千年的精湛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成为冠绝宇内的国粹。整个制作流程中,木工运用锯、刨、凿、锉及划线用的“勒子”等工具,实现工艺精湛卓越,料份和线脚精准,兜接和榫卯合拍,成就家具的实用性、美观性、收藏性。所以,“仙作”师傅把“榫卯”做法当作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也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记得一次让我大长见识的闲聊,省工艺美术大师林庆全告诉我,在仙作家具制作过程中,常用的榫卯可分为几十种,作为面与面的接合,诸如“燕尾榫”、“穿带榫”、“扎榫”之类的,可以两条边拼合,还可以面与边交接构合。作为“点”的结构方法,诸如“格角榫”、“出榫”、“锲钉榫”之类的,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作为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诸如“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之类的做法。高明的工匠总能通过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榫卯,可以将家具的各种部件作平板拼合、板材拼合、横竖材接合、直材接合、弧形材接合、交叉接合等等,制作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家具。

    榫卯结构在“仙作”中普遍使用,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历史典故中,从诗词成语中,找寻榫卯结构影响着中国人思想的痕迹,譬如战国时代楚国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后来演变为成语叫作“方枘圆凿”,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而跟它相反的一个词大家就很熟悉了,叫作“丁是丁,卯是卯”,木凿技术讲的是做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想,仙作正因为如此严谨制作,成就了家具之极品、艺术之神品、收藏之珍品。

    “仙作”之三重境界

    贡品轩,一个魅力四射的仙作品牌,一个汇聚明清古典工艺家具精华的艺术之轩,成为我每次带宾朋去坝下参观家具的首选之地。格高韵雅、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仙作”古典工艺家具,让宾客流连忘返,沉浸在东方艺术的氛围中,体悟高深的仙作追求之境界。此时,我更愿意静坐聆听大师林福星的高谈阔论,深入浅出地演绎“仙作”之三重境界。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我以为“仙作”创造之根源,乃是主体心灵和人格价值。每当我揣摩林福星关于“仙作”境界说的精辟论述,不能不被他那振聋发聩的声音所震撼,犹如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让人感悟良多。此刻,我的脑海里总能浮现他的声情并茂:“型材艺”,此第一境界也;“韵律神”,此第二境界也;融儒家气节风骨,涵道家大道法度,蕴释家空灵禅理,此第三境界也。这笃定了“仙作”大师艺术论、价值论与人生论的三重意义。你说我能不为此而高歌一曲吗?

    每每采访之余,我从采访包里拿出大师的文稿读一读:“仙作”家具交融着“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完美融合了“型材艺”的造化之美,凝合了“韵律神”的心源内涵,蕴涵着儒家“中正儒雅”的气质,渗透着佛家“简寂空灵”的禅理,浸染着道家“道法自然”的玄机。简约朴实的明式家具意趣天然,接近禅理;庄重稳健的清式家具,静穆沉郁,接近儒学;同时明清两代家具又都共同遵循着道家的“法度”,熔铸着道的最高奥义!

    由此,我想起在师大求学时,古典文学的老师朗诵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林福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这三境界作了一个很好阐释,形成了自己关于“仙作”之三重境界说,从而奠定了他在“仙作”界大师的地位。

    “仙作”觉醒应有时

    的设计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促进“仙作”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

    “仙作”觉醒应有时,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仙作”,早在唐宋时期就相当发达,而今又有了裂变式的大发展,实属不易。这是仙游人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家业,应当直挂云帆济沧海,塑造成为民族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去年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节目《“白皮”料抹黑红木家具》,曝光仙游个别红木家具企业造假的现象。这就是引起“仙作”行业内震荡不小的“白皮门”事件。

    面对质量问题和舆论压力,仙游人不回避,不气馁,敢于担当,雷厉风行地进行拉网式大检查,一旦发现有“白皮”的红木家具半成品一律暂扣,集中整改;对存在严重“白皮”的红木家具半成品一律收缴,集中销毁。这无疑是对“仙作”产业的一次全方位整顿,也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危机公关。

    祸兮福所倚也,“仙作”人将这件坏事变成一件好事来努力,矢志不渝地抓质量促品牌,“仙作”的品质得到了有效保证。一段时间过后,经销商、消费者们反而更信任“仙作”了。“仙作”人纷纷在“白皮现象”中觉醒了。于是乎,600多家规模较大的古典工艺家具企业负责人共同签署了规范生产承诺书,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还向会员单位企业分发了“仙游县古典工艺家具产业诚信经营倡议书”,“三福工艺”、“龙禧艺苑”等8家古典家具生产企业发起修订《古典工艺家具福建省地方标准》的行动。

    “产品质量是关系‘仙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更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去爱护‘仙作’。”诸如此类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仙作”的品牌形象。“仙作”人开始对古典工艺家具质量安全标准进行重新构架,修订了《古典工艺家具福建省地方标准》,并由福建省质监部门发布实施,使它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匠心打样贵玄通磨合论证,最终到达一个最佳点的设计效果。一个具有造物之美的家具设计图样便这样诞生了。

    诚然,并不是每一位打样师都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但是每一位打样师也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总能精益求精,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峰,为仙作家具设计一个最佳的图样,也必将为古典工具家具刻下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静与境的世界里,我观赏设计师“打样”,图纸上远处的山、湖、林犹如一副水墨画挂幕天边,又近在眼前,充满写意的东方意境。憨厚的设计师告诉我,这些设计图为人工手绘,除了花纹图案,还有榫卯结构,之后用电脑扫描进去,工匠们就按照这个图样开始制作。

    《老子》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件别出心裁的古典工艺家具设计,往往闪烁着“仙作”人的智慧之光,是仙作创造力的体现。我倾听设计师的侃侃而谈,每件家具的制作,总要先设计图样,仙游叫“打样”,通过创意思维,画出提纲挈领式的制作样图,既要体现家具的使用功能,又要符合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

    一个好的打样师必须融古汇今,在模仿借鉴前人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其设计精萃,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凭借丰富的经验,不断捕捉灵感的火花,寻找设计的突破口,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生活实用品又是文化艺术品双重特征的家具。换句话说,打样师首先要解决历史性和时代性问题,在吸收历史上有价值东西的同时,还要为其增添我们自己的独有东西。很多人在消费传统,而没有给这个传统增加新的东西,那么这个传统的断裂、衰败也就是必然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打样师贵在匠心独诣,融汇贯通,没有抽象的理论,也没有抽象的实践,而只有本于“打样”这一个总体的理论和实践。在“做活”过程中,打样师处在一个思维跳跃和流动的动态过程,由概念到具体,由具体到模糊,通过反复的螺旋上升,不断的选材之路非一途径。工匠根据家具造型与线条结构,制作时倘若材选得好,选得顺,榫卯就好做,家具就牢固;倘若料配得好,颜色统一,纹理协调,过渡流畅,看上去就美观。显然,只有在选材和颜色搭配都合理,并且尽量追求自然,才能算是古典家具精品。由此观之,凡选材之路,自非一途。这里头的功夫,无非就是两个字--“用心”。

    平时接触红木家具,我很看重家具的选材,因为材质的优劣,直接关乎家具的收藏价值。大凡仙作名家选材都有自己的原则,我姑且把他们的选材共性归纳为三则。一则为一木一器,就是制作家具时确保家具的每个部件为同一棵木材上的木料;二则为树龄相同,就是说若实在难以做到一木一器,则应力求树龄相同或相近;三则为同材相拼,就是指若非一木一器,要尽量做到同批次、同产地、树龄更接近的材料来拼做。

    “仙作”选材大抵如此,作文选材亦然。高考作文得高分者,必选鲜活新颖的材料,必选情感充沛的材料,必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反之,作文失分者必定在选材上失误,譬如选司空见惯的“大路货”,选毫无新意的“陈旧货”,选简单模仿的“舶来货”。而提升选材的要诀在于精巧合适,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人耳目一新。

    再推而广之,在选人用人上亦然。我读《三国志》,有感于三国的用才之道。曹操“唯才是举”,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孙权“得人者昌”,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今之用人提倡导向和风气,能者用、好者上、庸者下,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果真如此,跑官要官者还能跑往哪里呢?

    话题扯远了,再回到“仙作”的选材上,由此来反观其选材之路木尽其材巧开料弯翘、腐烂、死节、虫孔部分;然后根据心材的大小、形态进行构思,实现木尽其材,让它的功能发挥到极限。

    欧阳修有句格言:“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红木开料同样得量料赋形艺尽其材,再运用锯、钻、刀、锉、凿等工具,经过一番精雕细刻,打磨上光,最终创造出一件件出神入化的艺术家具。

    如今红木的料子这么贵,好料子更是难得一见。有人预言,5年内,东南亚红木木材将会用尽。

    因为很难找到红木大料,厂家即使手里有料,也不太愿意去开料制作,因为这块料用掉了,就没法买回这样的材料了。面对古典家具供不应求的市场,一位工艺大师淡定地说:“我做了一辈子红木家具,对木头感情太深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就盼着多做出些能真正流传下去的家具,也就对得起祖传的技艺和自己这些年的努力了。”

    红木家具承载了国人诸多的人文、情感寄托,更因其稀缺的天然属性,日渐积累起了令人艳羡的使用和投资价值。对红木感情甚笃的人,谈到红木开料时,心里总有千万个不舍,但果真要把红木开料,他总是再三嘱托开料师傅:“合理锯材,因材施用,木尽其材。”

    以材为贵,释放潜力,这要看开料师傅如何把这三句话运用到极致。师傅根据图纸工艺规格尺寸,用锯机床、电锯、开料锯、拉锯等工具锯,对红木进行开料时,必须做到开锯结构合理,开料尺寸适当,做到开料的切割面要垂直、光滑并与板面成直角,规避里边出现爆边现象。诚然,师傅要做到每一块木头,都能找到匹配它尺寸的部件,甚至连边角料、碎料都用得上,寸木不丢,就得有因材施用的基本功。

    开料师傅挥舞工具锯,噼噼啪啪劈去外围的“白皮”,取出心材来,细致检查木板表面有无明显划伤、划痕、破损、空心松散、发霉现象;严格按照料单要求下料,控制加工余量的尺寸,并去除开裂、精雕细琢藏意蕴如今,仙作人高擎传承创新的火炬,把每一件雕刻家具都当成艺术品,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通过上下对比、虚实相生、轻重衬托的形式,综合应用多种雕刻技法,通过精妙艺术手段,创造出构图生动、形象鲜明、线条流畅、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具。

    “仙作”雕刻,俗称“洋塘雕花”,属于福建龙眼木雕的一个支流,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老木雕流派,发轫于闽中莆仙一带,素以“精微透雕”著称,涵藏着无穷的美学意蕴。

    据宋代出版的《仙溪县志》记载,“洋塘雕花”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元初,仙游民间雕刻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制成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之类作品,集精湛技艺和高雅艺术于一体,而声名远播。明清时期,仙游的红木雕刻家具,无论制作造型,还是图案花纹,都已日臻完美,能将不同风格的家具入微传神地呈现出来,超凡脱俗,焕采生辉,可与皇城下的北京木雕家具、苏州红木雕刻家具、浙江东阳木雕家具相媲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洋塘风格”家具。

    所谓的“洋塘风格”,就是仙游民间雕刻艺术揉合了中国“文人画”的精髓,是民间雕刻技艺与“仙游画派”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立足传统文化基础,兼收并蓄,集明清时代雕刻艺术之大成,继承和吸取了明式家具“外柔内刚”的风格,又融入了福州圆雕的优点;它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的高度统一,既满足了人们艺术观赏的需求,又具有较高的收藏和实用价值。

    据坊间流传,20世纪20年代初,“仙游画派”先驱李耕先生创作的《弥勒佛》、《刘海戏蟾》两幅作品获得“东南五省画展”一等奖后,“洋塘雕花”更是名声大噪,誉满京华,洋塘艺人纷纷走出仙游前往省内外传经送宝。

    砥砺琢磨显风华

    红木深藏的木纹一层层展现出来,精致到极点。经过细致精巧的打磨后,家具会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通润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家具表面会形成一层温润如玉的亮光,表现出自然的“包浆”效果,让观赏者为古典家具的工精艺绝而赞叹!

    雕刻好的红木家具随后会被送到下一个车间进行打磨。俗话说:“三分雕刻七分磨。”打磨是一个慢功夫,不平,继续磨,一直磨,磨到光滑精致,真得有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和功夫。经过夜以继日的打磨,一磨,再磨,把握形、磨出神、倾注情,让每一件家具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木纹。这木纹成为明式家具最主要的,甚至是开创性的超装饰元素,创造了红木家具新的美学范畴。

    传统打磨最讲究的是用刺茅草,一种与芦苇共生的细草。打磨工先给家具涂上蜡,再以刺茅草和细纱布反复摩擦,直到擦得家具亮如锦缎。而现在的打磨工会根据刮磨不同的部位,用刀、刨、锉等工具做不同的处理,按不同方向先从粗到细经过五、六道砂纸的磨工,最后再使用最精细的砂纸将家具表面打磨的平滑无比,然后用上核桃油,更有甚者还用刨光机将其刨光。如此追求完美,家具的表面光滑精细程度就不难想象,可谓精致非凡。

    在“仙作”家具制作中,打磨是重要的一道工序,分为刮磨和磨光两个阶段。经过水磨等专业技术反复细腻的刮磨处理,去除红木表面的毛刺,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反复磨,把上一道打磨的痕迹抹净。对于物件的转角、棱角刮磨,更要加倍用心,用力和缓适当,保持原来的圆形或方形的轮廓,雕刻的接角处要磨得平整,使家具线条流畅平滑,手感舒适细腻。磨光也是一个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活,砥砺琢磨到面平无凹凸,边角平直无缺损,圆物体均衡匀称,收缩缝、上下线、左右线各自对称,平直深浅一致,整体完整立体,洁净光滑透彻,让着色上光臻完美“仙作”家具以“天然去雕琢”形态呈现出来后,便进入了着色上光的收尾阶段,这时是选择上漆还是打蜡,一般根据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决定。

    打蜡分为开放打蜡与封闭打蜡,按照颜色、光泽、光滑度、饱满度、清晰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好材料的木头、工艺水平高的产品一般采用开放打蜡,以此显示工艺品档次。因为打蜡可填补木材本身棕眼里的空间,置换红木中的一部分水分,形成保护层,防止湿度变化造成木材较大的伸缩变化,可以自然地保留原木特有的光感、色泽和气息。

    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有些消费者偏好给家具上漆。上漆作为一种传统的国粹艺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红木的开裂变形,让家具看起来更为明莹光亮、滋润平滑,散发出无穷的神韵和自由洒脱的魅力。红木家具对上漆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技术精湛的老漆匠才能做到,精选的是绿色环保的天然生漆,也叫大漆、国漆。这种生漆要经晒、露、烘、焙等过程精制方成。

    那么,“仙作”家具是如何打蜡或上漆致臻完美呢?“仙作”打蜡工艺分为烫蜡、起蜡、擦蜡三道工序,使用的蜡是蜂蜡。工匠把蜂蜡加热融化后,散点在家具上,然后用大板刷来回均匀地将蜡刷到所有的部位。接下来就是起蜡,注意用蜡起子将糊在家具表面的残蜡、浮蜡弄净,不粘不黏后,就可以擦蜡了。通过反复的磋磨擦拭,木材的自然纹理、质感及本身亮度,逐渐呈现出来,蜡面显得晶莹剔透。

    “仙作”上漆工艺精巧繁博,有着苛刻的要求,必须色泽美观,磨漆光亮,平滑细腻,木纹清晰,涉及到的上漆工序有:做底子、刮面漆、磨砂皮、上头胶漆、缕砂皮面漆、缕砂皮、揩漆、推砂叶面漆、推砂叶、揩漆等。完整的一道上漆工艺,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它能给古典工艺家具锦上添花。

    诚然,打蜡上漆各有态,致臻完美谁都爱。其实,“仙作”家具着色上光,也是工艺师表达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载体,决不是坊间流传的所谓行业潜规则:“光鲜”背后是瑕疵。

    殚精竭虑做精品

    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但体现了仙游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而且造就了一个造福于民的民族家具品牌,不仅为国人所珍视推崇,也在世界家具之林中独树一帜。

    要制成一件古典家具精品,让人们窥视到仙作的内涵,工艺师必须殚精竭虑,考虑其功能的合理性,按照人体功能比例尺度,尽量符合人体使用功能上的需求,做到美观舒适。

    工艺师必须潜心专攻,推敲其造型的优美性,在变化中求统一,既有简洁大方的仿明式,又有精心雕琢的仿清式,也有典雅大方的仿欧式,适合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工艺师必须聚精会神,突出其严谨之结构,精细之做工,灵活采用榫卯结合,一刀一锯一刨完成的都是心机,达到整体结构上和谐统一。工艺师必须贵木精工,讲究红木之材质,做到随手拈来,恰到好处,彰显各类红木的魅力。如此制成的古典家具,必集实用、观赏、保值于一体,成为中外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一句话,古典家具是文化精品。做古典家具,就是做文化、做精品。工艺师果真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的坚持,必会坚持“一木一器”,必会坚持“一人一器”,必会坚持纯手工制作,一件家具做下来就能让你产生出神入化的感觉。这就是源于中华文化赋予木器的灵魂。由此,我以为作为“仙作”的传承者,必须学会这种“坚持”,善情入化境出妙艺,敢刀绘神韵写春秋,以一颗虔诚之心坚持到最后,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风光,才能制作出流芳百世的古典家具珍品。

    而今,一批又一批的“仙作”大师,经过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殚精竭虑下苦功夫创作出的家具精品,已经发展成为科学性、艺收藏与拍卖280万、397万、432万、716万、858万……近年来,拍卖会中的明清古典家具价格不断被刷新,使得古典家具成为继书画、陶瓷和玉器之后,另一种受人瞩目的收藏品类别。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背后,体现了资本和市场的强大推动力,让古典家具的艺术表达渠道多元化。

    古典家具的文化虽然是过去式,但它跟现代能形成关系,是因为它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物,保留了过往的记忆,不至于在某个时候被掐断,形成断层。如今,城市的日新月异发展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艺术收藏则给了人们一次喘息的机会。值得收藏的艺术作品是种文化现象,又极具升值潜力,当然也要为之营造一种与之匹配的精神。国内外各大拍卖行里出现的古典家具,就像一个个瑰丽的视觉片段,向人们诉说并展示着那凝固的时代辉煌。在这个相对崭新的平台上,古典家具拥有了强大的价值张力。

    明清时期的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中的精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存于世的高品质明清家具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资源匮乏的现实也就越来越难满足收藏者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大趋势下,人们退而求其次,自然而然地将眼光转向可遇可求的仿古家具,尤其钟情于那些选料精良、做工精细、形神兼备的仿古家具精品,因为无论就其珍稀名贵木材的价值,还是其艺术价值而言,它都具有增值的潜力。

    于是乎,我们可以将收藏与拍卖市场的繁荣视为一条引线,去规划和塑造“仙作”的未来空间。“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尽管十分推崇工匠的个人创造力,但它不应该等同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般的所谓“独创性”。仿古家具的市场化包装与运作,远比一般产品复杂,由于这个产业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等均处于一定的范畴之中。因此,“仙作”未来走向,除了工艺与材质的精益求精外,还需要创意策划、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的协同与联合,才能成就最终辉煌。

    众所周知,“仙作”古典工艺家具拥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与材质卓越性,蜂拥而至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感受着传统文化给予的视觉冲击与内心感动。“解读古典工艺家具的历史与未来”,简单的话语间蕴藏着我们对“仙作”现状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遐想。当然,我们在这个行业中要汲取的不单单是某件作品的风华,而是要关注并参与“仙作”的产业化、品牌化运作。我们不希望“仙作”就像一场嘉年华,一切结束后就如烟花般消散在空中。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让它不限于闪亮的口号,而是落实到“仙作”的具体操作中。

    “软实力”蕴含“硬道理”

    面对10公里“仙作”工艺走廊,长街两侧尽是古典工艺家具和红木原材料展销展示厅,蔚为壮观,令人震撼。面对36万平方米的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大明宫内萃取了数千件的“仙作”精粹,精美绝伦,令人赞叹。面对4.1平方公里的仙游工艺产业园,作为省级六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气势恢宏的建设场面,令人憧憬。所有的这些画面,无不是“软实力”蕴含“硬道理”的明证。

    仙游县,是全国“田径之乡”、“武术之乡”、“戏剧之乡”、“绘画之乡”、“梦文化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在海西建设中,这个县积极打造文化特色产业,抓住当前发展机遇期,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和科技、金融相结合,实现传统艺术资源向艺术资本转变。目前,文化产业,催生新的发展形态,正成为仙游经济跨越发展的又一亮点。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进入新世纪以来,仙游人逐步认识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他们根据全县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制定了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狠抓区域品牌、技术研发、行业自律和销售渠道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乡镇特色产业为核心的雕刻、绘画、编织、漆器、仿古家具等5大集群,呈现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局面,推动了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的支柱性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软实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硬支撑”的新路子。

    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仙游的能工巧匠打造出典雅、古朴、充满民族艺术风韵的古典家具,每年以10个亿的增长速度发展,催生了名贵树木种植、珍贵木材营销、工艺制作、古典家具生产等组成的产业链,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成为了引领国内红木家具市场重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带动了仙游石雕、木雕、根雕、竹雕、国画、油画、布艺、古玩等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如今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特色产业做响品牌,品牌产业形成规模,给仙游经济带来一连串的激活效应。可见,仙游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争奇斗艳、层出不穷,而且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已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文化产业正成为仙游新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也预示着走向辉煌的未来。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贯通的血脉,是民族的基因。仙游坚持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工艺美术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发展的“硬道理”。这充分证明了优秀文化的“点石成金”作用,既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成为助推发展的“硬实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论断:“善谋文化竞争力,善用文化生产力,善驭文化凝聚力,这不啻是借助文化力量支撑发展的好办法。”

    “仙作”走进品牌时代

    “仙作”品牌不仅是仙游人做出来的,而且是得到了消费者认同的。正如奔驰显示“声望”,宝马适合“驾驶”,法拉利代表“速度”,而“仙作”精雕百载良木,细刻千年文化,传承皇家气韵,彰显尊贵风范,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口口相传的牌子,已在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心中刻下烙印。

    成功之道,要善于先声夺人。“仙作”人在营销古典工艺家具的艰难历程中,终于悟出了“做人可以低调,做市场决不能低调”的道理,于是“仙作”从“形、材、艺、韵”中走来,开始走向品牌时代。品牌就是“仙作”人刻在古典家具上的心灵烙印,她肩负着品德,意味着品质,代表着品味。显然,一个品牌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仙作”这样的品牌运作,更是千锤百炼出来的。

    作为传统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巧妙融合的“仙作”,是明清家具经典款式的延续和创新,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仙游人民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被称之为“东方艺术家具”。“仙作”这一民族品牌,要超越其生命周期,保持永恒的活力,唯有在继承中创新,凸显其功能、质量和价值,张扬其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换言之,把“仙作”的核心诉求作为品牌的脊梁,统领品牌营销活动的方方面面。

    品德是“仙作”的灵魂,品质是“仙作”的生命,文化是“仙作”的内涵。此三者决定着“仙作”的大厦牢固与否,决定着“仙作”引领地位的经久不变。延伸说来,“仙作”品牌形象的树立,仰仗它在市场上、消费者心中所表现的个性特征,体现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仙作”品牌的诉求再好、策划再棒、品质再优秀,倘如不依靠企业管理的创立、发展和创新、执行,“仙作”理想也将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未来“仙作”,是品牌营销的时代。“仙作”的企业应该敢于超前,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敢于投资品牌,传播“仙作”的鲜明特征。这就是坊间流传的四个方面--一是款式典雅。有简洁明快、清新高雅的仿明式,又有雕琢精细、庄重典雅的仿清式,也有皇家典范、落落大方的仿欧式。二是结构严谨。采用榫卯结构,由工艺师们一刀一锯一刨手工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精湛,牢固耐用,且十分讲究整体艺术上的和谐统一。三是用料考究。取材名贵,用料大都选择质地优良、坚硬耐磨、纹理沉着、富有光泽的紫檀、黄花梨、酸枝、鸡翅木等世界珍贵硬木。四是品种齐全。凡室内用具各种款式应有尽有,极具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个品牌就是一个生命,传播就是试图描绘这个生命的成长轨迹。今后“仙作”品牌的崛起,离不开其传播策略的转变,唯有传播得更加简单化、清晰化、形象化、生动化,才能为“仙作”营销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没有声音就没有市场,所以“仙作”企业要将“仙作”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提升“仙作”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运用品牌家具、品牌文化、品牌传播和品牌延伸协同作用而成的品牌力,进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成为他们一种偏好并长期付诸购买、收藏和欣赏的行为。

    “仙作”品牌,商机无限。仙游作为这一传统新兴品牌的孵化地,是贪图短期利益还是着眼于长远发展、是对品牌精耕细作还是追求多品牌差异化、是打大众牌还是着眼奢侈品,这是仙游人面临的历史选择,是“仙作”品牌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仙游人能否迎来新一轮财富浪潮的前提条件。一个伟大品牌的诞生离不开企业家伟大的抉择。我们翘首期待着“仙作”奇迹在仙游诞生,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呐喊。

    在历史中创造未来

    魅力“仙作”,光耀世博。2006年12月,仙游被誉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位列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四大名产地,渐渐在国内重要历史时刻留下芳踪。时至今日,仙游吹响古典工艺家具产业优化升级的集结号,仙游因为“古典工艺家具”而名闻天下。

    《古典工艺家具》试刊号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下应运而生。她是仙游的孩子,将为仙游人吐露芬芳,绽放光华。虽然她尚在培育阶段,但她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将古典工艺家具通过一种高端、高贵、蕴藏历史文化以及时代感的刊物,展现给全世界有品位的人们。同时,亦将通过持续的历史文化传播,培养仙游人的爱乡情谊,增强仙游人的自豪感。

    《古典工艺家具》作为宣传仙游古典工艺家具产业的刊物,是行业的精神文化载体,是行业发展和走向成熟的直观窗口。她是古典工艺家具的代言人,代表古典工艺家具发声,代表古典工艺家具企业发声,代表古典工艺家具行业发声,是仙游人共同的传播平台。《古典工艺家具》的出现,即是一扇窗口的打开。对外,让仙游人通过这扇窗,自我展示,自我弘扬,沉淀文化,积蓄能量。对内,这是外来客人了解古典工艺家具的最佳渠道,阅一本刊物,而知晓古典工艺家具世界。

    从历史中创造未来,这是《古典工艺家具》响亮的口号。仙游是我国最大的高端红木集散地,古典工艺家具选择的材料多为十分名贵的沉香、紫檀、黄花梨等,生长几百年方能做成家具。古典工艺家具的题材也是仿古,或简约清逸的明式,或雍容华贵的清式。不管是从木材的体温,还是古典工艺家具表达的情感,无不与历史有关。而千千万万的仙游人,正是从与历史的对话中,不断地继承前人的思想,以高超的榫卯工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这个具有东方古韵的、将历史链接未来的产业。无数的仙游人创作出无与伦比的古典家具,也因此踏上了致富之路,奔向美好未来。

    强大起来的仙游古典工艺家具,必须要有可与之匹配的营销传播方式。《古典工艺家具》是完全为仙游、为仙游古典工艺家具量身打造的文化读本。不光讲仙游古典工艺家具的工艺、市场,还有一项神圣使命,那就是传播仙游的历史文化。“仙游古典工艺家具”代表东方古典工艺之魅力,又可意为“神来之笔”、“仙来之作”。所以刊名即体现了产业特征,也巧妙将“古典工艺家具”品牌直接融入,寓意鲜明,大气恢弘。通过这个平台,宣扬古典工艺家具,展示古典工艺家具,在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世界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这个平台,推广正在崛起的古典工艺家具,凝聚古典工艺家具界力量,弘扬古典工艺家具文化,使古典工艺家具不仅在品牌、品质上占据国内一流,更在历史文化上深度挖掘,将古典工艺家具文化与古典工艺家具品牌相融共进。通过这个平台,宣扬仙游的梦文化、九鲤风情、莆仙民俗等,最终将《古典工艺家具》打造成仙游最重要的形象刊物之一。

    《古典工艺家具》即将试刊,我们将团队的锐气化作进取的目标,将《古典工艺家具》打造成仙游的一扇文化窗口,如同一面鲜明的旗帜,读《古典工艺家具》而知仙游。

    构建“仙作”理论的话语空间

    读完《老何侃仙作》(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我不仅感觉到“仙作”厚重大气的过去,而且也感觉到它充满活力的现代性,传统与现代,不仅不相悖,而且巧妙融合。作者何锦驰,仙游人亲切地称呼其为“老何”,用智慧和行动为“仙作”撰写一系列理论文章,构建一个品牌内涵丰富、艺术坐标完整、传承脉络清晰的“仙作”思想框架,初步勾勒了一个艺术流派的理论风貌。

    所谓“仙作”,是指仙游制作的古典工艺家具,它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国画、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延续并创新了明清家具的经典款式,蕴含了一代代仙游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实现形、材、艺、韵的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

    在这本关于“仙作”理论探索的新书中,老何凭着对“仙作”的执着,用敏捷的思维、平实的语言向受众叙说了“仙作”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产品价值、品牌铸造和发展理念,系统挖掘、整理、提炼“仙作”的特质,强调“仙作”要“以精雕百载良木为肉,细刻千年文化为骨,传承皇家气韵为魂,彰显尊贵风范为魄”,使“仙作”这一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书中,老何谈古论今,典故信手拈来,妙趣佳意横生,让“仙作”超越形而下的“器”,达到了形而上的“道”的高度,阐释了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仙作”坚持文化与艺术、传承与创新、融合与和谐的发展理念。正如老何所说:“东方的艺人们具备诗人般的特质,像诗人一样浪漫,凭借梦幻的引领,创造出天方夜谭似的仙境般的艺术效果。”

    仙游有着深厚的梦文化,正是在梦幻的引领下,“仙作”享有历史的盛名,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如果在梦幻的基础上拥有现代理念的引领,那么它一定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仙作”既传承了历史,又创造了未来。当前,“仙作”古典家具高档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逾六成,成为引领我国红木家具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老何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巧妙地架起了桥梁,他的人生轨迹已同“仙作”发展的轨迹融在一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