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提出冰心和报告文学这样一个话题,也许有些人会感到突兀。其实,对于深入充分了解冰心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话题,实在是冰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有人会感到突兀,恰恰说明很有提出这个话题的必要。

    冰心一生,以“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为人生和创作的座右铭。她在自己创作的大量小说、散文作品中真挚充分地倡导和表现了这种大爱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使她成为了爱的精灵,爱的化身,爱的旗帜,使很多的人受到她这种爱的熏染和教育。但是,冰心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开始自己爱的文学旅行,最早却是从爱憎分明的报告文学写作起步的。

    一

    冰心在《从“五四”到“四五”》一文中说:“‘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道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冰心还是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姑娘。当时,她正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班读书。虽然她没有处在那次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心,但是,因为和爱国学生有着同样的爱国热情的她,很快就被革命的洪流“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把自己汇入到了学生运动的中间。还因为自己擅长作文的特长,她被选为协和女子大学自治会的“文书”,有了更多参与北京学生运动的机会。1919年6月28日,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迫于爱国同胞的压力,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了全体辞职书以后,爆发了一个多月的“五四”运动终于以胜利的结局告一段落。可是,反动政府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1919年7月16日,受反动政府操纵的安福系一些政客,通过晚宴的形式,拉拢收买少数对“五四”运动持有疑虑态度的学生,组织反“五四”活动。但是,被安福系收买了的五名学生,突然被曾经参加了“五四”运动的学生积极分子控制,在提问了这五名学生之后,得到了安福系政客和他们合谋的证据。可是,爱国学生的这一突然行动,很快就为反动警察逮捕他们制造了口实。第二天,警察出动,在释放了被爱国学生锁拘的五名学生之后,又立即以“非法审判”罪逮捕了爱国学生的首领。并于21日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庭审。冰心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庭审。很快就在2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的文章。这是冰心的处女作品。有趣的是,它正是一篇合格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的独立品格和地位未能得到确立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将它置入包容广泛的散文家族。但在报告文学已经被正名的今天,为冰心这篇作品进行报告文学的正名就是十分庄重和自然的事情了。这不是报告文学的攀附,也不是对冰心创作的牵强重组,而是更加符合本来实际的归类和辨析。

    《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是真实地报告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的作品。作品既如实地记述了庭审过程中法官和原告(被收买的学生)相互配合,串演“双簧戏”的表演情形,又分明地表示了自己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和感想。在旁听的时侯,作者感到“耳中心中目中一片都是激昂悲惨的光景”,她的身心“充满了感慨抑郁的感情”。看到“退庭的时候,他们(被收买的学生——本文作者)勉强做作的笑容,我不禁想到古人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唉,可怜的青年!良心被私欲支配的青年!”回到家,作者把庭审的情况告诉了在家帮工的张妈,没有想到,这位普通的劳动妇女竟然说:

    “学生打吵,也是常事。为什么不归先生判断,却去惊动法庭呢!”这样的见识,难道不比那些制造事端的人公允和高明得多吗?真实及时地反映描写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生活矛盾事件;分明地表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直接感受;这些带有新闻和文学特征的表现,正是暗合着报告文学的独立个性品格的。实事求是地说,比起那些社会矛盾生活事件的复杂丰富来,冰心的这篇“感想”,当然是不很充分的,显得细微。然而,正是这个细微的“感想”,为我们留下了历史重要事件的侧影,留下了一个正义的青年女子的真实见闻和感受。冰心在接近社会生活的时候,无意间接受了报告文学,而这样的作品产生的价值,恰恰是人们在面对冰心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时不应该忽视的地方。它也正是今天提出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这个话题的缘由。

    二

    冰心的作品,即使采取了虚构手段之后创作的小说,都有着很浓重的社会生活真实性特点。她的大量散文作品,在其基础上,就是作者对于自己真实社会生活见闻感受的记录。因此,在这样一些记录真实见闻感受的作品中,有些作品事实上也是很好的报告文学。

    例如,1934年7月,冰心、吴文藻夫妇,接受自己留学美国时的同学,当时担任平绥铁路局局长的沈昌先生的邀请,并又代其邀请了郑振铎、顾颉刚、赵澄、雷洁琼、文国熊、陈其田、容庚等作家学者,组织了“平绥沿线旅行团”的旅行活动。平绥铁路,是由中国自己的工程师设计、修建的铁路,始于北平,终于绥远。冰心一行乘坐公事专车,途经丰台、青龙桥、康庄、怀柔、沙城、宣化、张家口、大同、云岗——绥远。走走停停。观览塞外风情,参观文物古迹,调查社会民俗——活动自由,内容丰富,给每一个旅行者都留下了愉快深刻的印象。旅行半年之后,冰心写出了《平绥沿线旅行记》一文。这篇作品,就是对于新的社会生活现象和见闻的真实描写,从某种角度讲,也可以视为报告文学的。类似的作品,重要的还有:《印度之行》、《日本归来》、《湛江十日》等一些作品。冰心的这些作品,都带有旅行记的特点,博闻广记,内容真实丰富,在其文学的表现上,是很接近报告文学的。尽管,过去人们一直把这些作品作为出色的散文来对待。因为过去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散文和报告文学的认定划分是比较模糊的。所以,有些报告文学被看成了散文,有些散文被看成了报告文学的现象,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最能说明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的关系的,是她发表于1964年《人民文学》第6期上的报告文学《咱们的五个孩子》及此后的《颂“一团火”》。这是冰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最为直接明确的报告文学创作活动成果。当时,北京崇文区有兄妹五个孩子,突然失去了父母,生活成长成了大问题。但是,他们这种人生的大不幸因为发生在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了不幸的命运。他们得到了磁器口街道服务站站长陈玉珍、崇文区体育馆路办事处于部田迈琴和居民委员会积极分子田淑英及全国各界许多人们的细心照顾和热情关怀。应《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约请,冰心深入到五个孩子的中间和周围,对这种充分地表现着人的美德和纯洁崇高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进行采访和感受。《咱们的五个孩子》,真实质朴地报告了孩子们因为不幸而出现备受关爱的情形,表现了许多人的无私和崇高行为,表现了人们纷纷通过信件、赠品、登门造访“伸出热情帮助之手”,描写了因为炽热的爱而“使得这几个孤儿,就像突然被卷到暖流的漩涡里一般,惊喜得眼花缭乱”的情景。冰心的这篇报告文学,是她大爱情感的流露和写真,也是用报告文学弘扬和倡导这种大爱的具体表现。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张秉贵,是北京市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所倡导的“一团火”精神,是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顾客的精神行为的形象归纳。有了这种“一团火”精神。就在冰冷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注入了人与人之间火热的感情联系,使冰冷转而成为了温暖。冰心在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对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给予了非常热情的赞赏和褒奖,其实,这亦是冰心自己人生和文学主题的反映。这就是人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温暖、相互珍爱的主题。

    三

    作为一位世纪老人,冰心的阅历非一般人能够比拟。冰心在归结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说自己正好用“酸甜苦辣”四个字来概括。并且还具体地解释说:少时留下许多辛酸——这是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这是甜;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这是苦;现在老了,现在却是“姜是老的辣”。1987年10月,冰心对朋友张自强说:“我已经到了这把年纪,还怕什么?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要把该说的都说出来。”1992年11月,她写下了“我爱玫瑰花,因为她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这样透露心声的话。冰心的老辣,不是刻薄,不是蛮横,而是对于国家民族更加执着的关注计较。有一件跟报告文学创作有关的事,一提起就总是让人对她产生敬意。

    这就是她对于报告文学《神圣忧思录》的全力支持。1987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题为《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机纪实》的报告文学。这是一篇作者在对中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基础上,真实地报告了因为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理解,投入很少,以致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收入微薄,造成教师队伍人心涣散,后续乏人;因为对中小学教育和教师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以致教师社会地位低下,教育神圣的传统观念面临危机等令人震撼和深思的现象。冰心在读了这篇报告文学之后,心情很不平静,感慨甚多,很快就在《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4日发表了《我请求》一文,对其表示声援和支持。这篇文章不长。不妨照录如下:

    我请求

    我请求我们中国每一个知书识字的农民,都来读读今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的第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神圣忧思录”,副题是“中小学教育危机纪实”。

    我每天都会得到好几本文艺刊物,大概都是匆匆过目,翻开书来,首先注意的是作者名字,再就是文章题目。但对于《人民文学》,因为过去曾经参加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因此看得比较仔细。不料第九期来了,我一看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和副题,就使我动心而惊心。

    虽然这两位作者我都不认识,这题目使我专心致志地一直看下去。看得我泪如雨下!真是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我一向关心着中小学教师的一切:如他们的任务之重,待遇之低,生活之苦,我曾根据我耳闻目睹的一点事实,写了一篇小说《万般皆下品——》。委婉地,间接地提到一位副教授的厄运,而这篇“急就章”。差点被从印版上撤了下来,——这是我60年创作生涯中所遇到的第一次“挫折”。若不是组稿的编辑据理力争,说这是一篇小说,又不是报告文学,为什么登不得?此后又删了几句刺眼的句子,才勉强登上了。因为有了这一段“经验”,使我不能不对勇敢的报告文学的两位作者和《人民文学》的全体编辑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这篇《神圣忧思录》广闻博采。字字沉痛,可以介绍给读者的句子,真是抄不胜抄。对于这一件有关于我们国家民族前途的头等大事的“报告”文章,我还是请广大读者们自己仔细地去考虑、思索,不过我还想引几段特别请读者注意的事实:

    小平同志讲实现四化,科学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这个精神,并没有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往往安排计划,总是先考虑工程,剩下多少钱,再给教育,——日本人说,现在的教育,就是十年后的工业。

    我们是反过来。——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工资太低,斯文扫地呵!世界银行派代表团来考察对中国的贷款,他们不能理解:你们这么低的工资,怎么能办好教育?可是我们同人家谈判时,最初提的各个项目,没有教育方面的,人家说,你们怎么不提教育?人的资源开发是重要的。后来人家把教育摆在优先援助的地位,列为第一个项目。我们要等人家来给我们上课!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感到“无地自容”吗?我忆起抗战胜利后1946年的冬天,我们是第一拨到日本去的,那时的日本,真是遍地瓦砾,满目疮痍。但是在此后的几次友好访问中,我看到日本是一年比一年地繁荣富强,今天已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为什么?理由是再简单不过!因为日本深深懂得“教育是只母鸡”!

    香港的中小学教师也亲口对我说,他们的待遇也比一般公务人员高。

    1984年底新华通讯社发出通稿——教育部长何东一昌在接受本社记者访问的时候非常高兴地指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关怀和研究教师的问题,教师将逐步成为社会上最使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但是,真是说来容易,听来兴奋,事实上:“1957年反右以后知识分子就瘪了,后来闹‘文革’,教师的罪比谁都多,从此地位一落千丈。后来拨乱反正了,世道清明了,是不幸中之大幸,可是教师的地位,恕我直言,名日升,实则降。其它行业的待遇上去了,教师上得慢。——就是中教一、二级的老教师,月薪也不过百十块,还不抵大宾馆里的服务员,这到底是怎么个事?”

    这是一位中学老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一位教师充满感情地说:“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这神圣就在于甘愿吃亏。可是如果让社会蔑视这种吃亏的人,神圣就消失了。做教师的有许多人不怕累和苦,也不眼红钱财,但惟有一条,他们死活摆脱不了,那就是对学生的爱。除了学生四大皆空。他们甚至回到家里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耐心,不愿再扮演教师这个社会角色,但无论心情多坏,一上讲台什么都扔了,就入境了。这种心态,社会上有多少人了解?——”这种心态,我老伴和我都能彻底地了解:死活摆脱不了的,就是对学生的爱。但也像另一位教师说的:

    “像我们当年,社会那么污浊,自个儿还能清高;有那份高薪水撑着呢——。”

    不过如今我们的两个女儿(她们还都是大学教师),没有像我们当时那样高薪水撑着,她们也摆脱不了教师的事业。她们有了对学生的爱,也像我们一样得到了学生的爱。

    “爱”是伟大的,但这只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至于物质方面呢,就只能另想办法了。

    办法有多种多样,是不是会有人“跳出”,离开教师的队伍?

    大家都来想想办法嘛,我只能回到作者在文前的题记:“我们从来都有前入递过来的一个肩膀可以踩上去的,忽然,那肩膀闪开了,叫我们险些儿踩个空。”

    1987年10月10日浓阴之晨写到阳光满室

    因为这篇报告文学本身在题材内容等方面的重要社会现实性影响,因为冰心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的全力支持,这篇作品的社会影响非常广泛。甚至在来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大会上,这篇作品所涉及的内容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可以说;这篇作品,对于提高加深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的认识,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和改革都是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的。但是,像这样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真实报告,严肃思考,忧患在心的作品。竟然也还是有人说三道四,认为作家扩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此前的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成绩多有忽略,而对于所谓的危机作了过多的强调等。此后还有把这样的作品看成是灰色、黑色报告的看法。

    但是,我们从冰心对这篇作品的感受认识和支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理解,是一种痛彻,是一种温温暖,是一种声援,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前途利益的忧患和关注。

    在我看来,冰心这个对一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全力支持的举动,在她的文学经历和人生经历中都是有着特殊性的。冰心一向是仁爱诚朴,宽厚慈祥,但这一次她读作品竟然读得“泪如雨下”,连声叫好。是什么使老人这样激动和兴奋,正是作品中那些感同身受的人和事触动了她的心弦:过去自己想说而不能说的,现在年轻的作者说了出来;过去只能隐晦说的问题,现在被真实突出充分地描写出来了,老人感到了一种释放,感到了一种畅快,感到了一种满足。所以,她不惜年高体衰,一再地摘录叙说,直从“浓阴之晨写到阳光满室”。在这篇冰心并不常写的推荐评论性文章中,老人除了动情还是表现了一些“老辣”的味道的。对这样尖锐地揭露社会生活弊端,对生活现实表现出强烈忧患的作品的支持,就是一种“辣”的表现;何况在整体的叙说中还包含着大胆的怀疑和担忧呢!这一次,冰心对于报告文学的支持,对于她来说,或许比直接写一篇报告文学的作用还要特殊和重要,冰心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力量的象征,她对于报告文学实际的声援支持是报告文学的光荣和自豪。冰心的老朋友,小老弟,着名作家萧乾说:“老年的冰心更勇敢,更辉煌,她那枝一向书写人间之爱的笔,挥向邪恶的势力及腐朽的风气,真是光芒万丈。”因此,在谈论冰心与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绝对不能遗漏了《我请求》一文出现这样的重要活动,因为,它着实是冰心老来的一次大手笔呢!

    冰心和报告文学的联系,更多的是她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联系时常表现了她的正义,她的爱心,她的忧患,而最终表现的是冰心的心底性格和精神。冰心一生布施爱心,但她从不放纵邪恶。尽管她并非没有被邪恶侵袭,但在无奈当中,她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崇高和无私,保持了大海一般的胸襟。宽阔无边,汹涌澎湃,妩媚壮美,深邃博大。

    1999年9月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