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队长的扶贫手记-自己救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收到省扶贫办第3期《扶贫开发简报》,上面原文登载了赵焱森同志的文章《扶贫攻坚更需要发扬南泥湾精神》,并要求各工作队组织大家学习。

    这篇文章确实对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很有启发。我们花了半天时间,组织村支两委的同志进行了学习讨论。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联系实际谈体会。

    有的说,“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首歌,村里人大都会唱,只觉得歌好听,谁也没想过南泥湾过去那种穷,那种艰苦。人家是苦干出来的。

    有的说,要说苦,我们现在比那时好。那时有日本鬼子的扫荡,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又要打仗,又要开荒种粮,生产自救,把荒芜的南泥湾开垦成了“陕北的好江南”。那时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现在正需要,我们不能丢。

    会上,大家认为,要组织全村村民开展一次大讨论。讨论的题目是:

    一,脱贫致富是谁的事?

    二,自己的幸福生活靠谁来创造?

    三,人家来扶你,你怎么办?

    的确,贫困地区的人民就是缺少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特困户,只等着人家来救济,只想天上能掉下馅饼。就是有些村干部,也萎靡不振,没有脱贫致富的勇气。

    一位领导到村里视察,对我说,你先要把这些人的劲鼓起来。这懒洋洋、无精打彩的样子是脱不了贫的,你即使投人再多的资金,一也是泥牛入人海。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扶贫的关键在于扶人,而扶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帮助树立奋发图强、勤劳俭朴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迎难攻坚,改天换地,奔向富裕的道路。南泥湾精神的实质,集中体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内涵上。因此,扶贫工作,首先应该激发贫困农民自身的力量,唤醒其艰苦奋斗、勤劳俭朴致富的意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贫困的农民,他们总体上都是向往富裕,向往幸福生活的。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封闭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许多人求富无门,只得安于现状。有些农民由于多年来贫穷和落后意识的侵蚀,不仅逐渐消磨了他们敢于致富的雄心,吞噬了他们的艰苦创业的斗志,个别的甚至滋长了懒惰、懈怠的习性。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容易出现“等靠要”的思想。

    “等靠要”是达不到由穷变富的目标的。两眼向上,双手向外,依赖外援,坐吃山空。个人的脱贫致富,要靠个人的勤劳苦干。毛主席曾经用鸡蛋变小鸡的道理,说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只有鸡蛋才能变出小鸡来,石头就变不出小鸡来。这就是说,外因的作用不管有多么大,多么强,只是一种条件,不论怎样也决定不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能使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一个贫困农民,如果他失去了自信心,甘愿贫穷,即使你怎么扶他,给他创造再多的条件,下很大的力气热情帮助他,支援他,也很难把他扶上去。

    扶人必须先扶志,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自强不息,战斗不止,决不可自暴自弃,无所作为,随人俯仰。再说,一个特困村,有自己的客观环境,那里的情况,只有长期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最了解,那里的事情也只有依靠那里的农民才能办得好。

    俗话说:不怕人穷,只怕志短。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志气,缺少那种在外援支持下艰苦奋斗努力脱贫的雄心壮志和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现在,有些贫困地区长期脱不了贫困帽子,究其原因,当然有各方面的因素,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志穷。有许多贫困者不敢也不愿与贫困抗争,更不想为脱贫付出艰苦的努力,而是一味依赖外援,依赖国家补助,依赖社会援助。长期依赖外界扶,某些人思想形成误区,认为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输血”,为自己送衣送粮,是天经地义,应该的,因而某些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习惯。

    贫困地区要脱贫,既要有国家和社会的支援,更要有贫困者努力脱贫的坚定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句话,要有志气。从某种意义上说,求人不如求己,靠人扶不如自己闯。

    人穷志莫穷,志穷一世穷啊!

    一首歌唱得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