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队长的扶贫手记-大坪民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乡随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民情风俗。大坪村自古民风淳朴,村民守土安业,勤耕苦作,处事恭谨,邻里和睦。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大山沟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

    大坪村民热情好客,我们一进村,村民便跑来问长问短。可惜我们大多听不懂。大坪村地处湘赣边界,南临汝城,接近广东,村民多数是宋、元、明时代自江西迁入的后裔。除嫁进村的妇女外,胡、黄、罗三大姓的人口占90%。村里的方言因受赣、粤方言和客家话影响大,并保留了部分古代语音,语调平而尾音重,外地人很难听懂。

    大坪方言,“国、骨、桂”是同音字。“我的”说“俺(蔼)够”,“他”说“咯”,“你们”说“唔念”,“我们”说“俺念”,“你的”说“唔够”,“他们”说“咯念”。叫男孩为“来崽”,叫耳朵为“拟岛”。称跑步为“打飞脚”,称理发为“剃脑”,称洗衣服为“涩衫”。

    量词“个”用得多,“一个(头)猪”,“一个(只)鸡”,“一个(条)鱼”,“一个(份)礼”,“一个(把)茶壶”,“一个(副)门扣”。什么都用“个”,这样倒十分简单、省事。但一写成书面语言,他们便不都用“个”了,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识字的大坪村人用错量词的。还有个“食”字也功能颇多,“吃、喝、吸、饮”都被一个“食”字代劳了,“食饭”,“食茶”,“食烟”,“食酒”。

    初到村民家走访,我们都要拉上一个村干部当“翻译”。半年后,才稍稍能听懂个大意。

    “唔念来嘎里帮咯俺念”(你们来这里帮助我们)。

    “来俺念”(你来我家里)。

    大坪村民祖祖辈辈作田种土,以农为本,也保留了祖先传下来的农业习俗。

    村里牛不多。搞家庭联产承包后,三四户共用一头牛。农闲时,牛“吃派饭”,东家说西家让牛掉了膘,西家说东家使牛生了病。农忙时,东家要抢下雨后犁“望天田”,西家说已讲好了亲戚帮忙插田这田不得不马上犁。一女嫁三家不行,牛终于作价给一家。牛价在大坪村一直不低。现役耕牛一般每头1300元左右,3岁牛400元左右,一些困难户无力买得起牛。全村现有耕牛212头。

    牛是农民的宝贝。过去,牛是不准随便宰杀的。现在肉用牛多起来。村民视牛如宝,精心饲养,十分爱惜。按当地风俗,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生日”,那一天,不能用牛犁田,并喂以上好饲料。

    村民作田精耕细作,讲究“两犁两耙”(两次犁田、耙田)和“两耘两扯”(两次耘田、扯草)。种土则分生土、熟土,山地烧垦轮种,熟土见缝插针。种土兴包土边,包得整齐陡直。看后总疑心会被雨水冲塌,但若不是大暴雨却丝毫无损。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有利保水保肥。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村民视插田为大事,十分注重。插田讲究整齐均匀,大丘田由最里手的人插桩行开田样,其他人插伴行。插田期间,伙食丰盛,晚上还“饮夜酒”。

    大坪村民普遍喜欢吃辣椒,腥躁菜必放花椒油。我们工作队小李,吃不惯花椒油,在农家吃饭,很多菜只能望一眼。

    村民待客,最显眼的第一道菜是糍粑。糍粑有黄糍、糯糍、软糍、蒸笼糍、粘米糍、艾糍、油炸糍等。

    最多的是黄糍。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制作黄糍。黄糍先将大禾米(其他优质粳稻米亦可)浸透碱水(用黄泥柴、豆苗及其他植物茎杆烧成灰后熬成浓碱水经过滤后用)。然后将米捞出,置蒸笼中蒸熟,再用槐米熬水造成黄色,并倒人石臼中抖烂,或做成条状,或制成印花糍。晾干后浸人碱水,数月不会变质。随时取出煮食,或炒,或涝,极为方便,其味可口、柔韧而润滑。

    蕨糍是用山上的野生植物蕨作的。冬季上山挖来蕨根(春季可采食蕨苗,惊蛰前后向阳山坡就生出了蕨苗,之后漫山遍野都是。我们到村民家走访,回来时在路边就能采到一大把。蕨能防癌,有保健作用,曾被报纸吹得神乎其神),抖烂过滤而得洁白淀粉,晒干后备用,煮、炒均可。

    艾糍是用艾叶做的。清明节,大坪村民家家户户都用艾叶作糍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