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老人与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人与海》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小说。

    作者:海明威。

    文体:小说。

    成书年代:1952年。

    一作者介绍。

    海明威。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二作品档案。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出生于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当医生的父亲和当音乐教师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了他的文学、艺术和体育素质。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一战期间,他参加志愿救护队赴意大利前线。战争在海明威身上留下了空虚、放荡、幻灭的理想和失败的爱情。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作家的激情和乐观重新被唤起,完成了他思想上和创作上的转折;1940年,海威明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长的、最雄心勃勃”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以后的10年,他奔波于世界各地,经历了一个创作的沉默期,而丰富的阅历、升阔的视野使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40年代,他还曾来中国报道过抗日战争的情况。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一部中篇力作,作品的诞生颇富戏剧性:1952年,《生活》杂志找到了当时正处于创作低迷期的海明威,请他为杂志撰写一部小说。随后《生活》杂志以全本杂志的篇幅登出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并立刻掀起一轮阅读热潮。让读者感到奇怪的是,杂志并没有同时登出作者的名字。于是,被作品深深征服的人们纷纷猜测这位神秘的作者究竟是谁?与此同时,《生活》杂志分头约请100位著名人士就这部神秘的作品发表评论每一位被邀请者被告知“您是我们邀请的唯一一位对《老人与海》作出评论的人”。100位评论者对《老人与海》的评价被一刊出,《生活》杂志又在这些评论中进行了评选……

    所有这些举动使《老人与海》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直到这时,大家才终于从杂志社了解到,这部杰作的作者是海明威,人们纷纷对这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文坛硬汉致以崇高的敬意。《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作品在问世的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1/8露出水面。”这就是海明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正是《老人与梅》的艺术价值所在:凝练、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在一个单纯的故事里蕴藏了深刻严肃的哲理意义,作品也由此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并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广为流传。

    整部小说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下了桑提阿果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再加上恰到好处的象征和内心独白,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海明威式的独特的美感。故事的主人公老渔人桑提阿果是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的老人、个精神上永远的不可战胜者,并早已成为人们熟悉的“硬汉”形象。正如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所说:“海明威有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朔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因为他精通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瑞典皇家文学院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海明威,为作家传奇般的一生增添了-道新的色彩。

    尽管老人是如此坚强,尽管《老人与海》为作家再次赢得荣誉,尽管海明威自己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但疾病的折磨、身体机能的衰退和超越自我的艰难仍然击垮厂他。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海明威选择厂自杀。《老人与海》出版9年后,1961年7月2日早晨,海明威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内容概要。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完全可能成为当代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厄纳斯特·海明威的这部短篇小说无疑具有以往许多巨著的共同特点:在题材所限的范围内几乎达到形式上的完美无缺、处理方法谨严、注意时间和地点的统一,行文简洁而内涵很深。另外,和极大多数巨著一样,海明威的这篇小说读起来可有不止一层的意思。一方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带有悲剧性的冒险故事。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寓言,它描述了人所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如何从灾难和实际失败的环境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再一方面,这是带有宗教意义的一种隐喻,作者不引人注目地给这一主题添加了基督教的一些象征和比喻。和柯勒律治笔下的“老水手”一样,海明威笔下的古巴渔民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容许作者的想象力同时在两个领域中活动,这两个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注意写实,有着动人的情节;另一个则侧重道德说教,充满象征的意义。

    桑提亚哥老人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最初,一个年轻的孩子曼诺林和他一起分担恶运,但在过了四十天倒霉日子之后,孩子的爸爸让孩子到另一条船上干活去了。从那个时候起,桑提亚哥只是一个人干活。每天早晨他划着小船到有大鱼出没的墨西哥湾流去,每天晚上他总是两手空空地回来。

    孩子喜欢并且可怜这个老渔人。曼诺林要是自己没有挣到钱,就会乞讨或偷窃以保证桑提亚哥有足够的食物和新鲜的鱼饵。老人谦卑地接受孩子的好意,谦卑中带有某种隐而不露的自豪感。晚餐时(吃的是大米饭和黑蚕豆)他们总会谈论在运气好的日子里一起捕获的大鱼,或是谈论美国的棒球赛和伟大的狄马吉奥。夜间桑提亚哥一个人躺在自己的小棚屋里,梦见非洲海滩上的狮子,几年前他航海去过那个地方。他不再梦见自己死去的老婆了。

    在第八十五天,桑提亚哥在寒冷的黎明前的黑暗中,把小船划出了港口。在把陆地的气息抛在身后之后,他放下了钓丝。他的两个鱼饵是孩子给他的鲜金枪鱼,还有把鱼钩遮盖起来的沙丁鱼。钓丝垂直地下到暗黑的深水里。

    太阳升起时,他看到别的一些船只都头朝着海岸,在海上看来海岸象是一条接近地平线的绿带子。一只盘旋的军舰鸟给老人指明了海豚追逐飞鱼的地方。但是鱼群游得太快、也太远了。这只猛禽又在盘旋了,这次桑提亚哥瞧见金枪鱼在太阳光下跃起。一条小金枪鱼咬住了他艉缆上的鱼钩。老人在把颤动的金枪鱼拉上船板以后,心想这可是一个好兆头。

    快到中午时,一条马林鱼开始啃起一百深处的那块鱼饵来了。老人轻轻地摆布那条上了钩的鱼,根据钓丝的份量他知道那准是一条大鱼。最后他猛拉钓丝把鱼钩给稳住了。但是,那条鱼并没有浮出水面,反而开始把小船拖着往西北方向跑。老人打起精神,斜挎在肩膀上的钓丝绷得紧紧的。他虽然孤身一人,体力也不如从前,但是他有技术,他懂得许多诀窍。他耐心地等待鱼累乏下来。

    日落之后,寒意袭人,老人冷得发抖。当他剩下的鱼饵中有一块被咬住时,他就用自己那把带鞘的刀把钓丝给割断了。有一次那条鱼突然一个侧身,把桑提亚哥拉得脸朝下地跌了一跤,老人的颊部也给划破了。黎明时分,他的左手变得僵硬并抽起筋来了。那条鱼还是一直往北游,一点陆地的影子都瞧不见了。钓丝又一次猛的一拉,把老人的右手给勒伤了。老人肚子饿得发慌,就从金枪鱼身上割下几片肉,放在嘴里慢慢嚼着,等着太阳出来晒暖他的身子和减轻手指抽筋的痛苦。

    第二天早上,这条鱼蹦出了水面。桑提亚哥瞧见鱼的跃起,知道自己钓到了一条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一会儿鱼又往下沉去,转向了东方。在炽热的下午,桑提亚哥节省地喝起水壶里的水。为了忘掉划破的手和疼痛的背,他回想起过去人们如何称他为“优胜者”和他如何在西恩富戈斯地方一家酒馆里和一个大个子黑人比手劲。有一次一架飞机嗡嗡地从头上掠过,向迈阿密飞去。

    黄昏之际,一条海豚吞食了他重新放上鱼饵的小钩子。他把这条“鱼”提到了船板上,小心不去拉动他肩上的钓丝。休息一会之后,他切下几片海豚肉并且把在海豚胃中发现的两条飞鱼留了下来。那天夜里他睡着了。他醒来时觉得当这条鱼跳起时钓丝就滑过他的手指。他缓慢地把钓丝放松,尽力想把这条马林鱼拖乏。在这条大鱼放慢跳跃时,他把划破的双手放在海里洗,并且吃了一条飞鱼。日出时,这条马林鱼开始打起转来了。老人感到头晕目眩,但他尽力把大鱼在每转一圈时拉得更近一些。他虽然几乎筋疲力尽,终于还是把自己的捕获物拉得和小船并排在一起并用鱼叉猛击这条马林鱼。他喝了一点水,然后把马林鱼捆绑在他那条小船的头部和尾部。这条马林鱼比船还长两英尺。哈瓦那港从来没有见过捕到这么大的鱼,他扯起有补丁的船帆开始向西南方向驶去,心想这下要发财了。

    一个小时以后,他瞧见了第一条鲨鱼。这是一条凶猛的尖吻鲭鲨。它飞快地游了过来,用耙一样的牙齿撕这条死马林鱼。老人用尽余力把鱼叉往鲨鱼身上扎去。尖吻鲭鲨打着滚沉下去了,带走了鱼叉,而且已经把马林鱼咬得残缺不全,鲜血直流。桑提亚哥知道血腥味会散开来。他望着海面,看到两条犁头鲨游近来了。他用绑在桨的一头的刀子击中了其中的一条,并看着这条食腐动物滑到深海里去了。他杀死了正在撕食马林鱼的另一条鲨鱼。当第三条鲨鱼出现时,他把刀子向鲨鱼戳去。鲨鱼打了一个滚,结果把刀给折断了。日落时又有一些鲨鱼游过来了。起初他设法用舵把朝它们劈过去,但是他双手磨破了皮在流着血,而游来的鲨鱼多得成了群。在暮色中,他望着地平线上的哈瓦那的微弱的灯光,听着鲨鱼一次一次在啮咬马林鱼的尸体。老人此时想到的只是掌舵,和他自己极度的疲乏。他出海太远了,那些鲨鱼把他打败了。他知道那些鲨鱼除了大马林鱼的空骨架之外,是什么也不会给他留下的。

    当他划进小港,让小船冲上沙滩时,岸上的灯火都已灭了。在朦胧之中,他只能分辨出那条马林鱼白色的脊背和竖着的尾巴。他拿着桅竿和卷起的船帆,往岸上爬去。有一次他在重压下跌倒了,他耐心地躺在地上,积蓄力气。等他进了自己的棚屋时,他一头倒在床上就睡。

    那天早上晚些时候,孩子发现他时他还躺着。这个时候,一些渔民聚在那只小船的周围,对这条从头到尾长有十八英尺的大马林鱼啧啧称奇。当曼诺林拿着热咖啡回到桑提亚哥的棚屋时,老人醒了。他告诉孩子可以把他那条鱼的长吻拿走。曼诺林要老人休息,把身体养好,以便日后再一起出去捕鱼。整个下午老人都在睡觉,那孩子就坐在他的床旁边。桑提亚哥正在梦见那些狮子呢。

    四主要人物形象。

    桑提亚哥。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体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它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海明威将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朦胧抽象的寓意、把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这位体现着人类尊严、在厄运乃至悲剧性命运的重压下昂首挺立而不弯腰的硬汉子典型。

    作为硬汉性格的最典型体现,桑提亚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首先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桑提亚哥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制服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三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

    2.超时空的主体情境,赋予了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力量。海明威笔下的许多硬汉总是活动于具体的时空,而桑提亚哥则明显不同,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于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先后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展开搏斗。在这种超越具体的时空中,老人与大海及与鱼的关系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他与大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人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老人由此而获得了豪迈的人格力量。即如他的那句口头禅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3.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和其他许多硬汉相比,桑提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必然的失败,而是在遭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仍满怀信心地梦见了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五精彩篇章推荐。

    凌晨两点,两个匈牙利人闯进第十五街和大马路一家烟铺里去。德雷维兹和博伊尔从第十五街警察所开了一辆福特车赶来。两个匈牙利人把货车倒出一条小巷。博伊尔一枪把一个从货车座上撩倒,还把货车车厢里一个也干掉了。德雷维兹一看,两个都死了,不由吓坏了。真见鬼,吉米,他说,你不该这样干。没准儿会惹出不少麻烦。

    他们是坏蛋吧?博伊尔说。他们是意大利佬吧?到底是谁打算找麻烦啊?

    说不定这一回没事儿,德雷维兹说,不过你崩了他们的时候怎么知道他们是意大利佬呢?

    意大利佬嘛,博伊尔说,我隔开一英里地就认得出意大利佬了。

    节选自第八章。

    我听到沿街传来鼓声,接着传来横笛声和风笛声,不一会儿他们都绕过街角来了,大家跳着舞。街上挤满了人。马埃拉看见了他,随后我也看见了他。大家停止奏乐,蹲下身子,他也猫起腰,跟大伙儿一起蹲在街上,等到大家重新奏乐,他就一骨碌跳起身,跟大伙儿一起沿街跳舞。他准是喝醉了。

    你去找他,马埃拉说,他恨我。

    我就去了,追上他们,趁他蹲下去等音乐声平时一把揪住他,我说,快来吧,路易斯。看在老天份上,你下半天还要斗牛呢。他不听我说话,他一个劲儿地在听音乐声起呢。

    我说,别胡闹了,路易斯。快回到旅馆里去吧。

    这时音乐声又重新响起来了,他一骨碌跳起身,从我手里扭脱,跳起舞来了。我揪住他胳膊,他挣脱了,说,啊呀,别缠住我。你又不是我老子。

    我回到旅馆去,马埃拉在阳台上张望,看看我是不是把他带回来了。他看见我就回进房去,下楼来,一副嫌恶相。

    得了,我说,说到头来,他只不过是个墨西哥大老粗罢了。

    是啊,马埃拉说,那他抓住牛角后谁来杀牛啊?

    我看,只有咱们了,我说。

    是啊,只有咱们了,马埃拉说。咱们来杀那蛮子的牛,那醉鬼的牛,那寥寥舞迷的牛。是啊,咱们来杀牛。咱们来杀牛,没错儿。是啊,是啊,是啊。

    节选自第十三章。

    六文学成就。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这是一部简短、凝炼、紧凑、含蓄的中篇小说,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点。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桑提亚哥一连出海四十八天,却一无所获,随后再次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遭到一大群鲨鱼的进攻,它们紧紧包围着马林鱼,你争我抢。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无济于事,等到返回港口时,马林鱼已被撕扯一空,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了。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思想在《老人与海》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一、简洁的文字。

    《老人与海》情节简单,文字简洁,是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的范本。小说句子短小,语言精确,采用了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来表述内容,形成一种简洁清新、平白如话的文体。

    1、《老人与海》中的句子短小,句式都是以简短的陈述句为主,常常一连使用几个简短的陈述句。

    文章开头几段中,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简短的陈述句。如他们今儿个输了。孩子告诉他。这不算什么。那了不起的迪马吉奥恢复他的本色了。他们队里还有别的好手哪。这还用说。不过有了他就不同了。即使在对话中一个人连着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也几乎都是简短的一句话,中间极少会用逗号隔开。我记得。那是个大错。他挺可能跟我们一起出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辈子记得这回事了。文章叙述老人与大鱼在海上周旋的经过也大多是用短小的陈述句来叙述。如等太阳升得更高了,老人发觉这鱼并不越来越疲乏。只有一个有利的征兆。钓索的斜度说明它正在较浅的地方游着。这不一定表示它会跃出水来。但它也许会这样。几个简短的陈述句却让人明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作者就是使用一些这样简短的句式来叙述故事,使得文字节奏鲜明,流畅自然,用词简单到连小孩都能看懂的地步。

    2、《老人与海》的文字极其具体、精确。

    在文章中,作者采用白描手法,进行直截了当的叙述,把事件、景物、人物活生生地摆到读者眼前,文字具体精确,造成一种真切的艺术效果,使人有仿佛置身银幕前的感觉。如老人桑提亚哥出海后不等天色大亮,他就放出了一个个鱼饵,让船随着海流漂去。有个鱼饵下沉到四十英尺的深处。第二个在七十五英尺的深处。第三个和第四个分别在一百英尺和一百二十五英尺深的蓝色海水中。每个由新鲜沙丁鱼做的鱼饵都是头朝下的,钓钩的钩身穿进小鱼的身子,扎好,缝牢。因此钓钩的所有突出部、弯钩和尖端,都给包在鱼肉里。每条沙丁鱼都用钓钩穿过双眼,这样鱼的身子在突出的钓钩上构成了半个环形。这段文字把老人如何下饵、鱼饵的位置、鱼饵的用料、鱼饵的做法以及形状都一一做了具体精确的叙述,让人读来觉得似乎老人就在自己身边做这些事,又似乎自己就坐在老人的那只小木船上正看着老人下饵。而这段朴实的文字也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老人的钓鱼术是多么的高明。又如,鱼上钩后老人桑提亚哥如何与它周旋,如何吃生鱼、喝冷水来恢复体力,如何把大鱼杀死绑在船边以及如何用鱼叉、小刀、舵把、短棍与一条条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作者都丝丝入扣地用白描手法细细道来,文笔准确又形象。读者读小说时,犹如跟着作者的摄像机在走,而作者的摄像机则将整个过程清晰地拍了下来。

    3、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使用鲜明生动的对话(包括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来达到展开故事情节、刻划人物性格和阐明小说主题的目的。

    他写的对话口语化、性格化,鲜明生动,三言两语便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在《老人与海》的开头几段就使用了桑提亚哥与孩子曼诺林之间大段大段的对话来刻画出老人与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打从我们头一回一起出海时起,什么事儿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只要我活着,你就决不会不吃饭就去打鱼。顶呱呱的只有你。从这些话中不需要用心去揣摩,读者便能看出孩子对老人的热爱、对老人的同情与崇拜。而在老人与孩子的对话里,老人那种昂扬、达观、自信、不服输的精神清晰可见。从桑提亚哥独自一人在海上搏斗的三天里经常不自觉地自言自语以及老人那丰富的意识流中,读者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故事的发展,而且可以轻易地了解老人的那种孤独感,了解老人对大鱼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和老人那决不服输、决不动摇的性格。

    二、鲜明的形象。

    《老人与海》的故事虽看似简单,然作者却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用简洁的文字突出塑造了几个鲜明生动的形象。

    1、老人桑提亚哥是作品中最突出的形象。

    在刻划这一人物时,作者惜墨如金,淡淡几笔就使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褐斑……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这几笔简要的叙述就能让读者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一个憔悴、衰老,一辈子辛苦劳作却仍有衣食之忧的老人。一张床,一张饭桌,一把椅子,几张破报纸铺床,一张旧军毯作盖被则以传神的妙笔道出了老人的艰苦。

    老人桑提亚哥具有一切普通劳动者的遭遇和感情,同时又具有普通劳动者的那种崇高精神力量,是打不垮的硬汉子形象的代表。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老人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八十四天出海一无所获却毫不气馁,仍旧精神焕发,再次出海;钓到大鱼后想尽一切办法与大鱼周旋,却不愿服输把大鱼放跑以减轻自己的痛苦;与鲨鱼搏斗时虽明知处于劣势,却仍顽强不屈地撑持着;直到最后仍梦见狮子,期待着新的战斗。老人似乎仅仅是为了搏斗而来到这世界上,他尽自己全部的努力去搏斗,虽然常常失败,却永不言输,永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仍坚忍不拔地、充满希望地行进在生活的道路上。

    2、大海作为老人桑提亚哥的对立面是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形象。

    海明威并没有对大海作客观描写,有许多是通过桑提亚哥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回忆、自言自语等形式表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有关海的部分拼贴、组合起来,便会看到一幅从海底到天空的巨型画面。作者在上面勾勒了形形色色的生物。海的魅力与残暴,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鱼体现出来的。海洋是仁慈而美丽的,给人与莫大的恩惠,海提供的那些飞鱼、海豚、金枪鱼等,是渔夫们的衣食来源。此时,大海是人们的朋友。然而大海又是残暴的,有时会干出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孕育着像鲨鱼那样极具破坏力的生物,使得渔夫们虽尽最大的努力,却仍惨遭失败。这时,大海是人们不共戴天的仇敌。整个大海的形象实际上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象征。

    3、在书中还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小孩子曼诺林。

    他对于老人的感情不亚于对父亲的感情。他爱老人,崇拜老人,曾多次陪老人出海,这不仅免除了老人的寂寞,还能助他一臂之力。即便不能陪老人出海,也要在老人每次归来时帮他收拾用具,为他张罗饭菜,陪他一起聊天。他为老人的成功而高兴,为老人的失败而伤心,并给老人以激励,使老人从中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他是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曼诺林的形象代表了老人桑提亚哥的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的小孩形象。

    七名家点评。

    一旦读者领会到海明威作品中的隐于表面之下的那部分含义,他就会发现,象征的意义无所不在。

    卡洛斯·贝克。

    战争结束时,海明威给自己画的饱经战患而又不屈不挠的老兵形象已经不是铅笔勾勒的素描,而是油彩阴沉的全身像了。

    阿瑟·华尔多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